中国城市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报告(doc13页)_第1页
中国城市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报告(doc13页)_第2页
中国城市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报告(doc13页)_第3页
中国城市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报告(doc13页)_第4页
中国城市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报告(doc13页)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国城市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报 告(doc 13 页)中国城市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总报告中国城市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总报告之一一. 问题的提出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我国改 革开放与经济运行中的风险问题逐渐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其中,金融风险作为 各类风险的集中表现,成为多数人关注的焦点之一。从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开始的国有银行商业化和企业化改革,首先通过 揭示出大量不良资产的累积和银行资本金的严重缺失而将我国的金融风险问题 凸显于世。随后,1998年通过财政发行2700亿特种国债补充国有商业银行资本 金,1999年通过设立四家资产管理公司剥离1万多亿不良资产,2003年

2、末用现 存资本核销中国银行和建设银行的损失类不良资产、继而又运用450亿美元外 汇和黄金储备对两行进行注资,从2003年开始,当局又花费大量资财对农村信 用社进行改革,2005年又用总值达300亿美元的财政资金和外汇储备注入中国 工商银行,如此等等,逐渐揭露出我国金融风险的严重程度。在此期间,一些 外国机构和国际组织的相关研究也间或见诸报端,它们提供的数据和不无夸张 的估计不断刺激着人们的神经;而发生在上个世纪末的亚洲金融危机,更以极 其尖锐的形式强化了人们对金融风险的担心。面对如此严重的金融风险,人们自然要探究其形成的原因。朝野的目光最初 主要集中于金融部门本身。于是就有了大量的有关金融部门

3、的违纪.腐败、以 及治理结构问题的研究,以至于从上个世纪末开始,金融腐败及其治理问题不 仅成为街谈巷议的热点话题,更连续数年成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提案的首选焦 点。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由于金融是现代市场经济运行 的枢纽,它在渗透于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各个层面.各类经济主体和各种经 济过程的同时,也反转来强烈地受到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各个层面.各类经 济主体和各种经济过程的影响,因此,表现在金融部门的严重的风险,有相当 的部分事实上是我国改革开放和国民经济运行中各类风险的集中和综合的反 映。这样一种认识,推动人们对我国金融风险的成因展开更为深入细致的研究。 在这方面,中国人民银行

4、于2003年完成的一项对20(H2002年我国不良资产(本文系“中国金融生态环境研宪”课题的总报告。课题主持人:李扬、王国刚、刘煜辉。 课题组成员包括:易宪容、曹红辉、胡滨、余维彬、周子衡、尹中立、杨涛、黄国平、袁增霆、 沈可挺、彭兴韵.殷剑峰.曾刚等。本报告部分执笔人:李扬、刘煜辉)形成的历史原因的调查分析,深化了人们的认识。根据此次调查,在不良资产 的形成原因中,由于计划与行政干预而造成的约占30%,政策上要求国有银行 支持国有企业而国有企业违约的约占30%,国家安排的关.停.并、转等结构 性调整的约占10%,地方干预,包括司法.执法方面对债权人保护不力的约占 10%,而由于国有商业银行内

5、部管理原因形成的不良贷款则占全部不良贷款的 20%o这项调査研究的意义有二。其一,它首次定量地刻划了我国不良资产形 成的原因,从而为解决不良资产问题以及在更广领域中解决金融风险问题提供 了一条可以依凭的线索;其二,它首次用数据告诉世人:形成巨额不良资产和 金融风险的原因,不仅来自金融部门自身,还广泛地来自作为金融部门运行环 境的非金融部门,而且,用调査的数据来衡量,来自后者的因素可能占据主导 地位。基于人民银行的调查以及其后的一些相关研究,人们淸楚地看到,造成银 行不良资产和金融风险的原因,远比人们直观感受到的要复杂得多。在大概念 上,这些原因可以分为金融部门自身和金融部门经营环境两大类。前者

6、既归因 于金融部门自身治理结构不合理、内部管理不完善和风险管理制度不健全等等, 也归因于金融监管当局的监管不力乃至监管不当。后者涉及的范围更广。举凡 法治不完善.计划与行政的不当干预.各类不合金融规律的政策性安排.地方 政府的参与和干预,以及经济发展状况、社会信用环境、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 等等,都可能对金融风险的形成和发展带来或强或弱的影响。这意味着,在制 定我国金融风险管理(或者,如人们常说的,防范与化解金融风险)的战略时, 我们不仅应强调加强金融部门的自身建设,同时也应强调改善那些作为金融部 门服务对象同时也构成其生存条件的各类非金融的环境。分析深入到这一层面,金融生态的概念事实上己经呼之

7、欲出了正像一 切科学门类发展到成熟阶段时就需要找到适当的数学表达方式一样,在分析金 融风险成因的过程中,当风险的各种表现及其形成原因渐次被揭示出来,当各 类原因之间错综复杂的相互关联已经被初步认识之后,人们就迫切需要找到一 种更为成熟.更为全面.更为系统、更能刻划其本质的科学范畴来对之加以分 类和描述。经过近两年的热烈讨论,理论界多数人都倾向于认为:金融生态正 是这样的科学范畴。二. 金融生态界说金融生态是个仿生概念。在国内,周小川博士 (2004)最早将生态学概 念系统地引申到金融领域,并强调用生态学的方法来考察金融发展问题。他指 出:应注意通过完善法律制度等改进金融生态环境的途径来支持和推

8、动整个金 融系统的改革和发展。徐诺金(2005)则试图在周小川的基础上直接用生态学 概念分析金融生态系统的特征,并探讨了中国当前的金融生态状况。除此之外, 叶德磊(2004)、魏革军(2004)也从不同角度探讨过与金融生态相关的问题。既然是一个仿生概念,金融生态的概念就可以从自然生态的概念中引申 出来。按照生态学对于自然生态系统的定义,生态系统(eco-system)指的是由生物群落及其赖以生存的物理环境共同组成的动态平衡系统。自然界中固然 存在着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但各类生态系统基本上都是由两大部分组成,即 生物群落和物理环境,或称之为生命系统和环境系统;其中,生物群落则由生 产者.消费者和

9、分解者(小型消费者)构成。详见图2-1。生产者<大型消费者(动物)小型消费者(分解者)绿色植物光和细菌艮其他自养生物初级消费者:草食动物次级消费者:肉食动物三级消费者:尢型肉食动物徽生物 小型动物温度、光土壌水、二氧化碳、氧有机物等图24生态系统在自然界中,生物群落和物理环境是彼此依存和相互影响的,通过复杂 的营养关系,它们结合为统一的大系统。没有物理环境,生物得不到赖以生存 的各种物质,因而就失去了生存的空间和条件;失却生物,环境就是无生命的 物质堆积。在一个健康、成熟的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消费者和还原者相互生 成,它们共同构成生物群落;作为生物群落,它们又同其赖以生存的物理环境 之间

10、进行着永不止息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这种循环和流动保持着动态平衡, 生态系统便得以存在和发展下去。可见,分析并刻划生态系统的原则有三。其一,按照某一特性并根据分 析的需要,对纷繁复杂的生态系统要素进行科学分类,集合出若干具有共同特 性的子系统,由以刻划生态系统的结构特征;其二,探寻各子系统之间的依存. 制约.生成和动态平衡关系,刻划生态系统的功能特征;其三,在把握生态系 统的结构特征和功能特征基础上,从总体上刻划生态系统维持.媳变.演化的 动态平衡过程。毫无疑问,我们在界说金融生态系统时,必须遵循上述原则。参照生态学对生态系统的分析,根据自然生态系统的构造原理以及自然 生态系统长期演化的结构特

11、征和功能特征,我们可以把金融生态系统界说为由金融主体及其赖以存在和发展的金融生态环境构成,两者之间彼此依存、相互 影响.共同发展的动态平衡系统。详见图2-2。这里的金融主体,指的是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的生产者。它既包括金融 机构和金融市场这些直接提供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的主体,也包括那些以制定 政策.确定规范.进行调控和实施监管为职能,从而直接影响金融机构和金融 市场的运行,同时也直接影响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供应之种类、规模.价格、 质量、范围等的金融决策机构和金融监管机构。这里的金融生态环境,则指的是由居民、企业、政府和国外等部门构成 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的消费群体,以及金融主体在其中生成、运行和

12、发展的 经济、社会、法治、文化、习俗等体制、制度和传统环境。同自然生态系统一样,在金融生态系统中,金融主体和金融生态环境也 是相互依存和彼此影响的。一方面,金融生态环境构成金融主体的服务对象和 活动空间,它决定着金融主体的生存条件、健康状况、运行方式和发展方向; 另一方面,金融主体则以其生产并分配信息.引导资源配置.提供管理风险之 手段的强大功能,对金融生态环境的发展发挥着积极的反作用。金融生态系统金融主 体(金融 产品和 服务的 生产者)金融机构金融市场金融监管机构金融生态环境金融产品和服 务的消费若匡民企业政府(作为消BS)国外社会、经济、 法治和文化 环境法治环境经济发展地方政府(作为管

13、理者)N 社会诚信环境社会保障体系 金融中介机构和自律机构 地方金融发展图2-2金融生态系统然而,与一般的自然生态系统不同,金融生态系统的各个要素和子系统 都是由活动着的人群(居民、企业.政府.国外)或者人群活动的积淀(社会、 经济.法治、文化、习俗等等)形成的。换言之,金融生态系统无所不在地带 有人的印记,“人”是整个金融生态系统的核心,所以,金融生态系统又有着 不同于自然生态系统的特点。首先,人是社会的人,也就是说,人的活动天然具有“社会性”或“外 在性”。因此,尽管我们可以效法自然生态系统,在概念上将金融生态系统分 别为金融主体和金融生态环境两大类,但是,人的经济交易和社会交往,以及 在

14、这些交易和交往过程中的“溢出”效果,却使得金融生态环境呈现出比自然 生态环境复杂得多的情形。例如,在自然生态系统中,“主体”与“环境”的 边界是清晰的(生命和非生命),而在金融生态系统中,人的活动既存在于提 供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的金融主体之中,又存在于消费这些产品和服务的消费 者之中,同时,还会强烈地影响作为金融主体活动之环境的经济制度、社会制 度.法制环境、文化传统等等。因此,在金融生态体系中,金融主体和金融生 态环境之间的界限常常并不十分明晰,而且,他们之间的互动关系是经常的、 立体的和多样化,从而是更为复杂的。因此,改变人,改变人的观念,改变人 在其中活动的各种各样的制度,是优化金融生态

15、体系的核心内容。其次,由于在本源的意义上是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决定着金融业的发展, 所以,在金融主体和金融生态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中,分析的重点应当置于金 融生态环境对金融主体的行为及运行结果的影响方面。我们看到,不同的环境 要素会对金融主体产生不同的约束并决定其选择空间,从而使得金融主体的行 为出现不同的特征。良性的金融生态环境能够有效防止金融主体的机会主义行 为,促使其将各种成本内在化到自己的治理结构之中。这就是一个金融运作成 本低、效率高,对金融主体行为具有良好的正向激励功能和约束功能的制度结 构。因此,所谓改善金融生态环境问题,说到底是要对现存制度结构的缺陷进 行改造、优化,形成正向激励机制

16、,有效地抑制和根除金融主体产生机会主义 行为的基础,使之更有利于金融主体去追求降低金融运作成本和提高效率。简言之,金融生态是一个非常重要且具有创造力的仿生学概念,它借用 生态学的理论,为我们理解金融体系的运行及其同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依存. 彼此影响的动态关系,提供了新的科学视角。它以比较完整且科学的分析结构 告诉世人:金融体系绝非独立地创造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的系统,它的运行更 广泛地还涉及其赖以活动之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法治等等基本环境要素, 还涉及这种环境的构成及其变化,以及它们导致的主体行为异化对整个金融生 态系统造成的影响。因此,管理金融风险,提高金融效率,应当成为一个全社 会共同努

17、力的工作;而且,从生态学的观点来看,通过完善金融生态环境来提 高金融效率和管理金融风险,可能具有更为根本的意义。三、本项研究的技术路线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结构、对外开 放程度.历史文化传统、社会习俗乃至地理环境存在很大差别,地区差异一向 就是中国经济的一个突出现象。此外,更为值得关注的是,中国经济的市场化 改革在相当程度上是由政府推动.主要依靠政策规范和法令来展开的强制性制 度变迁,多年的实践表明,由此转轨经济格局而形成的各地区经济、金融.社 会、法治以及其他制度环境差异是影响银行贷款质量乃至金融体系稳定的关键 的系统性因素之一。如果按照信贷资产质量来衡量,中国的区

18、域间存在着巨大 的差异。最差地区和最好地区的不良资产率居然能相差10倍以上。这种状况的 形成,当然不可能从宏观层面,而只能从各地区之间的差异这种区域结构层面 找到原因(关于中国金融生态研究的理论立足点我们将在后续的系列报告中刊 出)。在我们看来,我国各地区之间的金融生态环境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正是其 根本原因。鉴于此,在中国经济体内研究金融生态环境问题,分析的立足点应当放 在地区层面上。中国的地区又可以分为若干级次,因此,理论上说,省(地区. 直辖市)、城市(地级)、县乃至乡镇均可作为分析的对象。本报告选择城市作为基本的分析对象。我们的理由是:第一,依据对GDP 的贡献來衡量,中国经济活动的主要部

19、分是由城市承载的,因而评价城市金融 生态有着较大的实践意义;第二,从功能上看,城市总是构成某一区域经济活 动的中心,它与其周边地区形成了物资.人员、资本.信息相互交流的有机整 体;第三,分析的对象应当是一个有着清晰的边界,自身形成可以识别并区别 与其他地域的整体功能的经济体,而城市正是这样一类经济体。相比起来,省 (区)主要是一个地理和社会的概念,它的经济意义更多是一个松散的若干地 域经济活动的简单加总;而县域经济则或者过小,或者事实上被覆盖在相邻的 城市经济之下。根据我们建立的中国金融生态研究的理论框架(见后续系列报告),本 报告确定了如下9项用以评价城市金融生态环境的因素,它们分别是:(1

20、)经 济基础.(2)企业诚信、(3)地方金融发展、(4)法治环境.(5)诚信文 化、(6)社会中介发展、(7)社会保障程度、(8)地方政府公共服务.(9) 金融部门独立性。(一)方法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通过揭示并描绘某一事物的多方面特征来对该事物 进行全面勾画。同理,我们在对经济现象进行综合评价时,也要筛选出能够反 映该经济现象的多维度指标,并把这些指标通过某种方式集合起来。如果将指 标看成变量,而将被评价对象看成一个几何上的高维空间上的一个点,则该点 的位置是由这些变量共同决定的。换言之,从几何角度来看,综合评价的对象 就是高维空间中的一些点,综合评价问题也就是确立一套评估基准,对这些点 做

21、出总体评价,确定它们的具体位置,并对选定的若干点进行排序。传统的评价方式是建立在对评估对象有较为全面把握的基础之上的。这 种评价方法的潜在前提,是对评价对象的影响因素及这些因素的作用方向.力 度等均有明确或者大致明确的定性判断。故此,传统的综合评价方法的逻辑顺 序便是:首先确立各维度的权重,而后将各子维度简单线性加总,形成综合评 价指标。其中,权重之确定,或通过专家评定法(属于主观判定方法),或通 过因子分析法(属于纯客观方法)o 一般说来,专家法在评判时可能因指标太 多而无法综合和分别考虑,所定权重存在粗糙.不准确的弊端;而因子分析法1、各地区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客观指标,直接取自200020

22、04年中 国城市经济年鉴 中国统计年鉴.国家相关部委的专业年鉴、可以收集 到的各省(市.自治区)以及城市统计年鉴等。这些数据都属于国家标准统计 数据。2、在央行调査统计司、金融市场司及研究局等相关部门的协调下所取 得的全国291个地级市的信贷质量、结构以及当地经济.金融发展的数据。这 些数据构成了我们对城市金融生态现实表征测度的基础。3、国内一些研究单位先前从事的相关研究的一些数据和成果,诸如中 国社科院财贸所的城市竞争力报告中关于城市经济、社会等方面的相关评 价结果,国民经济研究所的地区市场化进程报告,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 员会对20032004年度中国城市政府电子政务情况的评价结果等等。4

23、、问卷调査。本次研究中,我们在央行调统系统的调查通道内,对区域 经济、金融.司法、制度以及社会文化等等若干问题进行了问卷调査。考虑到 问卷调査实施的现实可行条件,本报告只选取了国内具有相当程度的代表性和 相对可比性的50个大中城市进行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了 8000份问卷, 累计回收6753份有效问卷。(三)分析的路径本研究的主旨是要回答城市金融生态环境“是什么”和“为什么”两 个相互关联的问题,即,我们不仅要回答各被评价城市当前的金融生态环境在 某一期间内居于何种状态,更要通过一个因果分析的过程来回答各该城市的金 融生态环境为什么会处于这种状态。毫无疑问,后者是我们的分析重点,这就 是说

24、,本项研究的根本出发点是为改善城市金融生态环境提供比较可靠的政策 依据。为充分体现这一主旨,本项研究设计了如下递进的三层分析架构。1、第一层次:城市金融资产质量等级测度这一层次分析的要旨是:从经济产出角度设计一套表现指标,主要利用 现有金融体系的数据,形成“测评(显示性)指标体系” O所谓测评指标,指 的是各区域业已形成的金融资产的质量指标(主要包括银行部门的信贷资产. 非信贷资产以及表外业务的质量)。采用层次分析法对该指标体系进行处理, 我们得到测度各城市金融资产质量综合状况的分值。很显然,这套指标最直接 反映了各城市信用风险差异的历史和现状,可以视为反映各城市金融生态环境 现实状况的指标体

25、系。利用这套测评指标体系,我们即可对各城市的金融资产 质量(或者说是金融生态环境的现实状况)做出评价并相应排出顺序。这个评 价及其排序自身就有很强的分析意义。其一,它们综合且直观地显示了各城市 金融资产质量状况及其表现形式.以及在被评价城市中的相对地位;其二,它 也构成了银行部门地区信用评级的一个基础;其三,作为本项目研究的“产出詹 方,它构成我们进一步分析我国城市金融生态环境的基础之一。不过,在使用这套评价指标时必须注意如下两点:第一,城市金融资产质量的好坏是受到多方面因素影响的。正如本研究 自始至终所强调的那样,其中既有金融部门自身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即所谓金 融生态主体的因素,也有金融生态

26、环境的问题,即所谓体制性因素,如政府. 法律.中介.诚信文化.地区经济基础的差异等等。在分析的意义上,城市金 融资产质量指标只能反映.但却不能解释那些导致不良资产形成的金融生态环 境因素。而正如本报告所指出的,金融生态环境因素可能是影响我国金融资产 质量的最主要因素。第二,金融资产质量指标比较全面地反映出各个城市金融资产质量的现 实状况。但是,同样由于这种质量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因而在年度间它们 表现出不稳定的状态。这一点,从附录B中2003年和2004年该指标排位的波 动中可以明显地看出。说到根本上,造成各城市年度金融资产质量排名呈现较 大波动性,即带有明显的偶发性事件特征的原因可以归结为

27、两点:(1)该指标 存在一定的滞后性,而且,经济周期因素对其影响较大。举例来说,在经济景 气周期上升阶段,很多潜在的风险性因素可能被暂时掩盖;而当经济景气周期 发生变化,这些潜在风险因素就可能立即显现,并立即改变各城市金融资产质 量。这意味着,单一时期的金融资产质量并不能完全、及时.准确地反映城市 金融生态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2)该指标易受偶发性因素的冲击。诸如原油、 有色金属等大宗商品的价格的波动等国际因素的冲击,都会显著改变一些资源 型城市的资产质量;而国家各种差别性政策的出台,也会大大改变受政策影响 的各城市的金融资产状况。在这种偶然且比较剧烈的波动中,城市金融生态环 境这种稳定的制度

28、因素的影响,往往会被掩盖。比如,在金融资产质量评价指 标中,石油城克拉玛依的不良率极低,但我们并不能因此就简单地推断该城市 的金融生态环境就优于上海;再如,国家西部开发和东北振兴战略的实施,各 种优惠和倾斜政策的采取,可能使这些地区金融资产质量在短期内获得较大的 改善,但我们同样也不能就此推断这些地区的金融生态环境已经得到改善。诚 如周小川行长所说,地区金融生态的改善是一种“化学变化”,这种化学变化 不会发生得很快,而是要通过较长时间的努力才能实现的。总之,对于本报告而言,城市金融资产质量评价只是评价城市金融生态 环境的第一个步骤,它全面地告诉了我们一些“果”,但却短于分析其中的“因”。为了全

29、面揭示影响城市金融资产质量的金融生态环境因素,我们的分 析还须进一步深入。这就有了本项研究的第二个层次的分析。2、第二层次:城市金融生态环境评价的解释性指标在这个层次的研究中,我们主要是从要素投入角度设计了一套解释性指 标,从而形成了评价城市金融生态环境的“分析(解释性)指标体系” O分析 (解释性)指标体现反映的是构成城市金融生态环境的主要决定因素。因此, 第二层次的研究事实上是对第一层次形成之“果”进行“因”的解析的过程。经过反复“试错”和筛选,我们最终确定了九大类因素(维度),分别 从经济基础.法制环境、地方政府诚信.社会诚信文化.社会中介服务.社会 保障、企业诚信、地方金融发展.金融部

30、门独立性等角度刻划了这些影响金融 资产质量的金融生态环境之“因”。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上述九大类因素的每一类都是由一系列基层指标生 成的,而每一基层指标又都是从一个具体的侧面来刻画同一类因素。由于此类 基层指标甚多且关系杂乱,我们使用了主成分分析法对它们进行了处理。我们 首先采用主成分法来提取共同因子,然后以共同因子构造新的综合变量。在这 个过程中,经济意义不明确的一些特定因素在主成分分析中被有效剔除了。建立这一指标体系的目的,在于对各地区构成金融生态环境的各类因素 做出评价和分析。这套指标是本研究的核心内容,它既构成了我们对地区金融 生态环境进行综合评价的前提,也为未来对市政债券发行等地区融资

31、活动做进 一步信用评级提供了基础。3、第三个层次:评价指标的合成在第二层次分析的基础上,我们进一步合成了反映城市金融生态环境的 综合指数。具体而言,我们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模型(DEA),以金融资产质量状 况(测评指标)为产出,以城市金融生态的九个构成维度(分析性指标)为投 入,构建了一个刻画“金融生态环境边界”的超曲面,得出反映城市金融生态 环境的综合指标。同时,我们还分析了金融生态环境构成的各类子要素对综合 评价指数的贡献。(四)与有关成果的映证上述分析显示,在中国,城市金融生态环境的确是影响金融资产质量高 低的最为重要的因素。通过对2003年和2004年的数据分析,我们发现:金融 生态环境因素大致能够解释70%以上的不良资产形成的原因,其中,2003年为 73%, 2004年为77% (详见图51、图5-2)。这与2003年央行所做的一次有 关我国金融不良资产形成之原因的分析结论基本上吻合(在那次调査中,得出 的结论是,我国金融业的不良资产有80%是由银行体系之外的因素造成的)lo不过,除了选取的因素更为全面之外,本项研究与2003年央行调査 还存在着重大的方法论的区别:其一,央行的调査基本上是一项诸因素的分类 归纳,属于抽样统计分析的范畴,而本研究所釆用的则是技术上居于前沿的数 据包络分析方法;其二,央行的调査主要依据银行体系的数据,侧重从“果” 的方面来归纳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