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电图检查和意义_第1页
心电图检查和意义_第2页
心电图检查和意义_第3页
心电图检查和意义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教 案(课 时 计 划)课题心电图检查及意义授课时间周次 17 2008年 1月 3日 课次 17 学时 2教学大纲要求(教学目的)掌握:正常心电图的意义、心电图机的使用方法。 熟悉:异常心电图的分析。 了解:心电图机的保养与维护。教材分析(重点、难点)重点:正常心电图的意义、心电图机的使用方法、异常心电图 的分析。难点:异常心电图的分析教学方法讲授法 示例法教具CAI POWERPOINT 多 媒体 心电图机要求自学内容心电产生的电生理机理是什么?参考资料健康评估吕探云 人民卫生出版社 诊断学陈文彬 第六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 健康评估 刘成玉 人民卫生出版社复习题或要点复习题:1、心电图机如何

2、使用?心电图的各波的意义是什么?2、常见典型异常心电图如何分析?一、概述心电图的基本知识1、心电图:心电图是心肌产生电位变化的体表记录。心电图( Electrocardiogram )心脏在收缩之前先有生物电活动,所产生的动作电流可经体内组织传 导至体表各部。如果在两个体表部位放置电极板,用导线连接至心电图机,就可描记出心脏生物电活动的 曲线,此即心电图。2、心电图功能:心电图主要反映心脏的电学活动。 对各种心律失常作出判断,明确显示心肌受损,供血和坏死现象。 观察某些药物在应用过程中对心肌的影响,及对心律失常治疗的效果。 观察某些民解质紊乱所引起的心电图变化及作为治疗的参考资料。3、心电图缺

3、点:对心脏功能状态及代偿情况不能直接显示。必须结合临床资料综合分析,才能更发 好地发挥其辅助临床诊断作用。心电发生的原理 现代心脏电生理学的深入发展为临床心电学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心肌细胞电生理研究指出:1、静息的心肌细胞保持于复极化状态,细胞膜外侧具正电荷,细胞膜内侧具负电荷,两侧保持平衡, 不产生电位变化。2、当心肌细胞一端的细胞膜受到一定程度的刺激(阈刺激)时,其对钾、钠、氯、钙等离子的通透性发 生改变,引起膜内外正、负离子流动(主要是钠离子内流) ,使细胞内外正负离子的分布发生逆转,受刺 激部位的细胞膜出现除极化( depolarization ),使膜外侧具负电荷而膜内侧具正电荷,

4、即产生动作电 此时若将检测电极置于体表一定位置,可测得一定的电位变化。于对向细胞除极方向的电极处,可测得正 电位而描出向上的波;而于背离细胞除极方向的电极处,则可测得负电位而描出向下的波。心肌细胞完成 除极后,继之出现极化状态的恢复过程称为复极化( repolarization ),从而就单个心肌细胞而言,出现 与除极数量相等而方向相反的电位变化。正常心电图( ECG)1、正常心电活动起源于窦房结,沿心脏的特殊传导系统的通道下传(窦房结、结间束、房间束、房 室结、房室束或希氏束、左束支、右束支、 Purkinge 纤维网所构成) ,先后引起心房和心室的兴奋,此在 心电图上可呈现一系列形,称为

5、P、Q、R、S、T 以及 V波。最早出现的是幅度最小的 P 波,反映心房的除极过程。PR 段(实为 P Q段,传统称为 PR 段),反映心房的复极过程及房室结和房室束的电活动,P波与 P R段合计为 PR 间期。始自心房开始除极,终于心室开始除极。在房复极尚末完全结束时,随即在图上出现幅度最大的QRS波,反映心室除极的全过程。在心电图上, ST 段为 QRS综合波之后位于基线上的一个平段,其后出现向上或向下转折的一个圆 钝而较大的波称 T 波。ST段、T 波分别代表心室复极的缓慢期和快速期的心电活动。2、探查电极与除极方向的位置关系对心电图的影响 心肌除极时,正电位在前,负电位在后,其探查电极

6、位置不同,可得到不同的心电图波形。 探查电极迎着除极方向,出现直立波。如心电图中的R 波。探查电极背着除极方向,出现倒置波。如心电图中的 QS波。探查电极介于除极和末除极之间,出现双向波。如心电图 RS 波。 二、常规心电图导联 导联就是引导心脏电流至心电图机的连接电路。目前,临床上常用的导联有以下几种: 肢导联: 为心电活动反映到人体额面上的导联, 有双极肢导联和单极肢导联之分。 包括双极肢体导 联 I 、 II 、III 及加压肢体导联 aVR、aVL、 aVF。其电极主要安放于三个部位:右臂( R)、左臂( L)、左腿( F)连接此三点即成为所谓 Einthoven (爱因多芬三角)常规

7、肢体导联心电图电极位置导联IIIIIIaVRaVLaVF正极LFFRLF负极RRL + + + 右臂加压电阻 左臂加压电阻 左腿加压电阻 胸导联:属单极导联,探查时正电极安放于胸前固定的部位,另将肢体导联的三个电极各串一 5K ? 以上的电阻(以减少皮肤接触电阻差别的影响) ,然后将三者连接起来,构成“无干电极” 。如此可使电 位接近“ 0”电位而较稳定,帮设定为导联的负极。各导联分别按其正极部位称为V1、V2 V6导联。导联符号正极位置负极位置主要作用V1胸骨右缘第 4 肋间无 干 电 极反映右心室壁改变V2胸骨左缘第 4 肋间反映右心室壁改变V3V2 与 V4 边接线的中点反映左、右心室移

8、行变化V4左锁骨中线与第 5 肋间相交处反映左、右心室移行变化V5左腋前线 V4 水平处反映左心室壁改变V6左腋中线 V4 水平处反映左心室壁改变正常心电图一、心电图的测量方法:心电图纸的划线与定标: 目前心电图大多是直接描记在由纵线和横线交错而成的纸上。小方格的各边均为1mm。1、横线:代表时间,用以计算各波和各间期所占的时间。常无偏见心电图纸移动速度为25mm/s,所以,每 1mm(一个方格)代表 0.04s 。2、纵线:代表电压,用以计算各波振幅的高度与深度。当输入1mv 电压能使定准电压曲线移位 1cm时,第 1mm(一小格)代表 0.1mv 。若在描记时发现波形振幅过大,可以将定准电

9、村调整为1mv,等 0.5cm(即电压减半) ,此时,每 1mm则代表 0.2mv 。各波振幅及时间的测量首先要检查标准电压的数值及纸的运行速度, 如准确无误方可进行测量。 在测量各间期时应选择基线 平稳波形大而清楚的导联。1、时间的测定:应自波的开始部内缘量至波的终止部内缘。 2、振幅的测定:高度(向上波)应自基线(等电位线)的上缘垂直测量到波形的顶点。深度(向下 波)自基线的下缘垂直测量到波形的顶点。深度(向下波)自基线的下缘垂直测量到波形的最低点,所测 的振幅以 mv表示。心率的测量一般指心室率,测量 P P 或 R R间隔的时间(一个心动周期的时间)用秒表示之,再以此去除60,即为心率

10、。例如:RR心率 P P 或 60RR间(隔S)时间( S)间隔为 0.6 秒,则心率 60S/0.6S 100 次/min 如有心律不齐,则需测量 5 个以上的 P P或 R R间隔,取其平均值,然后算出心率。 ST 段的测量 通常自 J 点( S波的终点与 S T段的起点交接处)后 0.04 秒处的一点进行测量。当 ST 段抬高时, 测量其抬高的程度,应从等电位线上缘量至ST 段的上缘,测量 ST 段下降的程度,应从等电位线下缘置 ST 段的下缘。室壁激动时间( VAT)的测量VAT:是由 QRS波群起始到 R 波顶点至基线的垂直线之间的水平距离,一般只测V1、V5导联。V1导联的 VAT

11、<0.03S ,V5导联的 VAT< 0.05SVAT延长表示心室肥大或心室内传导阻滞。心电轴的测量 细胞在除极和复极过程中所产生的电动力,即有方向,又有数量,称为向量。这些向量在除极、复极 过程中是不断改变的。心脏是由无数心肌细胞所组成,心房、心室在除、复极过程每一瞬间的电动力可认 为是由组成它们的细胞电动力的综合,这一综合向量分别称心房、心室的综合心电向量。它们的方向和大 小是变动的,但在每一心动周期中各有一个最大综合心电向量,称为平均心电轴。习惯上将心室除极过程 中 QRS波群的心电轴称心电轴。心电轴与I 导联形成一夹角,其正常值可变动于 0 度 90 度之间,小于 0度者为

12、电轴左偏,大于 90 度者为电轴右偏。一般可根据 I 和 III 导联 QRS波群的主波方向作出简易判断。如果I 导联以 R波为主; III 导联以 S波为主,则提示心电轴左偏:若 I 导联以 S波为主, III 导联以 R波为主,提示心电轴右偏: I 、III 导联 均以 R 波为主,表示心电轴 0B。以 R 波为主,表示心电轴 0BI 导联以 R波为主, III 导联以 S 波为主,心电轴左偏I 导联以 S 波为主, III 导联以 R波为主,心电轴右偏 二、心电图各波段的正常及其生理意义 P波:为心房的除极波形,反映左右两心房的电激动过程。1、方向: I、II 、avF,V3V6导联直立

13、,其中以 II 导联振幅最高, avR 导联倒置, III 、avL、V1 V2 可呈双向,倒置或低平。2、时间:不超过 0.11 秒。3、电压:肢体导联小于等于 0.25mv ,胸导联小于等 0.2mv。正常 P 波波顶呈圆钝形,其宽度与振幅超过上述数值表示心房肥大,P 波低平一般无病理意义。 P R间期:由 P 波起点到 QRS波起点相隔的时间,为心房开始除极至心室开始除极的一段时间。 成人心率在正常范围时, PR间期为 0.12 0.20 秒。 P R间期随心率和年龄而异,一般的规律是心率越 快或年 齡越小, PR间其越短;反之,则越长,老年人的心率缓慢,PR间期可能长达 0.21 0.

14、22 秒,PR间期延长见于房室传导阻滞,缩短见于预激综合征。QRS波群:代表心室肌除极电位和时间的变化。1、时间: 0B成人为 0.06 0.10 秒,儿童为 0.04 0.08 秒。 QRS波群或 VAT延长表示心室肥大或心 室内传导阻滞。2、波形和振幅:因导联不同而异。 激动在心室内传布,是按先后顺序完成的,即由室间隔开始到心尖部,心室外壁,最后达心底部。 心室首行除极的是室间隔左侧, 继而自左向右传导向室间的右侧。 根据除极进行时前面为正电位, 后 面为负电位。探查电极对着正电位描出向上波,对着负电位描出向下波的原则,在右侧胸导联(V1、 V2)引起一个小的向上波( V 波),在左侧胸导

15、联( V5V6)引起一个小的向下波( Q波);接着室间隔,左右心 室及心尖部亦开始除极,由于右室间隔壁较左室间隔壁薄,当右室壁除极将结束,在室壁尚在继续除极, 此时在 V1、V2导联则形成较深的向下波( S 波),而在 V5、V6导联则出现高大的向上波( R波),最后左心室 后基底部除极时,描记到一个小的向下波(S 波)。加压单极肢体导联: avI 导联 R波不超过 1.2mv ,avF 导联 R 波小于等于 2.0mv,如超过此值,可能 为左室肥大。 avR 导联 R波小于等于 0.5mv,超过此值,可能为右室肥大。如果肢体导联中每个QRS波群电压( R与 S或 Q与 R的绝对值之和)均小于

16、 0.5mv 时称低电压,见于肺气肿、电包积液、全身水肿、心 肌损害等等,但也有少数正常人,个别导联的QRS波群振幅很小,并无意义。胸导联: V1V2导联呈 rS 型,R/S<1,Rv1<=1mv;V5V6导联主波向上, 即呈 qR、qRs、Rs 或 R型;R<=2.5mv、 R/S>1, V3导联 R波同 S 波的振幅大致相等。一般规律是正常人的胸导联自 V1V6, R波逐渐增高, S 波逐渐减小。 如果 V3导联呈 rS 型, V5导联的 S波常变深,提示心肌沿长轴发生顺钟向转位: 若 V3 导联出现 Rs 型,则心脏发生逆钟向转位。Q波:除 III 、avR、av

17、L 导联外,其他导联 Q波的振幅不得超过同导联 R波的 1/4 ,时间 <=0.04 秒。 正常人 V1V2 导联不应有 q 波,但可以呈 QS型, V3导联极少有 q 波, V5V6导联常可见正常范围的 q 波,超过 正常范围的 Q 波称异常 Q 波,常见于心梗等。J 点: QRS波群的终末部分与 ST 段起始的交接点。ST段:自 QRS波群的终点 (J点)至 T波起点的一段水平线代表心室除极结束至复极开始的一段 时间, 0B的 S T段为一等电位线,可以轻微向上或向下偏移,但在任一导联ST 段向下偏移,不应超过0.05mv 。 S T 段向上偏移,在肢体导联与胸导联 V4 V6均不应超过 0.1mv , V1 V3导联不应超过 0.3mv 。ST 段下移超过正常为心肌缺血或损害。ST 段上移超过正常多见于急性心梗或急性心包炎等。T 波:为心室的复极波形。 系指 ST 段后出现一个占时间较长的圆钝形。 T 波正常形态是从基线开 始缓慢上升,然后较快下降,形成前肢较长,后肢较短的波形。1、方向:在正常情况下, T波的方向与 QRS波群主波的方向相一致。在 I 、II 、V4V6导联直立, avR 导联倒置, III 、avL、avF、V1V3等导联可以直立,双向或倒置。但若V1 导联直立, V3导联就不应倒置。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