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场所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PM10)测定方法--光散射法_第1页
公共场所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PM10)测定方法--光散射法_第2页
公共场所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PM10)测定方法--光散射法_第3页
公共场所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PM10)测定方法--光散射法_第4页
公共场所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PM10)测定方法--光散射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公共场所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PM10)测定方法-光散射法WS/T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WS/T206-2001-公共场所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PM10测定方法-光散射法Method fordetermination of inhalable particulate matter(PM10)in air of publicplace-lightscattering method发布 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发布、乙 前言本标准为执行 GB9663- 9676-1996、GB16153-1996公共场所卫生标准而制定。本标准采用光散射法测定公共场所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 PM10浓度。本标准采用滤纸(

2、膜)采样-称重法确定光散射法对可吸入颗粒物(PM10的质量浓度 转换系数。滤纸(膜)采样-称重法参照GB-T17095-1997室内空气中可吸入颗粒 物卫生标准。光散射式粉尘仪的计量检定采用JJG846光散射式数字粉尘测试仪检定规程。本标准从 年 月 日起实施。本标准附录A、 B 是标准的附录。本标准由卫生部提出。本标准起草单位为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环境卫生监测所、北京市新技术应用研究所、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环境卫生与卫生工程研究所、北京市卫生防疫站、常州市卫生防疫站、湖北省卫生防疫站、贵州省卫生防疫站、成都市卫生防疫站、海南省卫生防疫站。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朱一川、迟锡栋、刘凡、张晶、李宝成、崔九

3、思、谈立 峰、于慧芳、赵亢、王崇东、李荣江、于传龙。本标准由卫生部委托技术归口单位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环监所负责解释目次、乙 刖H1范围 12引用标准 13定义 14原理 25仪器 26测定步骤 27质量控制 38精密度和准确度 3附录A质量浓度转换系数 K值的确定 4附录B质量浓度转换系数 K值的经验值5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公共场所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PM10) WS/T浓度卫生检验标准方法- 光散射法Method for determination of inhalable particulate matter(PM10)in air of public place-light scatt

4、ering method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用光散射式粉尘仪测定公共场所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PM10的浓度和质量控制要求。本标准适用于公共场所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PM10浓度的快速测定,也适用 于其它室内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PM10浓度的快速测定。2 引用标准下列标准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在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GB/T17905-1997室内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卫生标准JJG846-93 光散射式数字粉尘测试仪检定规程JJG846-93 光散射式数字粉尘测试仪检定规程LD98-199

5、6 空气中粉尘浓度的光散射式测定法3 定义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3.1 可吸入颗粒物(PM10) inhalable particulate matter指能进入呼吸道的质量中值直径为10 m的颗粒物(D50=10n簿 最大粒径3.2 质量浓度( Mass concentration) 3) 单位体积空气中所含可吸入颗粒物(PM10 的量(mg/m3.3 相对质量浓度(relative mass concentration)与质量浓度呈线性相关的仪器测量值(计数/分,CPM3.4 质量浓度转换系数K(conversion coefficient K for transformrelative m

6、ass concentration into mass concentration)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批准 实施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PM10质量浓度与仪器测定的相对质量浓度的比值。3.5 方法总不确定度( Relative overall uncertainty,ROU) 在 0.5-2 倍卫生 标准规定浓度范围内,光散射法与滤纸(膜)采样一称重法相比较,总不确定度应小于或等于25%。数学表达式ROU= |b|+2|MRSD| 25%式中:b-两种对比方法配对测定的相对差值的算术平均值。MRSD光散射法测定的相对标准差的几何平均值。4 原理当光照射在空气中悬浮的颗粒物上时,产生散射光。在颗粒

7、物性质一定的条件下,颗粒物的散射光强度与其质量浓度成正比。通过测量散射光强度,应用质量浓度转换系数K 值,求得颗粒物质量浓度。5 仪器33测量范围:0.01-100mg/m 低浓度场所0.00110 mg/m33检测灵敏度(相对校正粒子*) : 1CPM=0.01 mg/m低浓度场所1CPM=0.001 mg/m测定精度:?10%(相对校正粒子*);仪器应内设具有光学稳定性的自校装置,出厂前按JJG845光散射式数字粉尘 测试仪检定规程标定。*校正粒子:平均粒径0.3 m,几何标准偏差(rl.25的硬脂酸粒子。平均粒径0.6仙m,几何标准偏差(T 1.25的聚苯乙烯粒子。6 测定步骤6.1 现

8、场测定按仪器使用说明书进行现场测定。6.2 结果计算已知质量浓度的转换系数K 值时,其质量浓度可按下式计算:C= ( R-B) K 3 ;式中:C-质量浓度值,mg/mR-仪器测量值,计数/分(CPM ;B-仪器基底值,计数/分(CPM ;3 K-质量浓度转换系数,mg/mCPM4 .3质量浓度转换系数K值的确定(见附录A)7 质量控制7.1 光散射式粉尘测定仪按JJG846检定规程进行检定。7.2应在相对湿度小 于 90%,平均风速小于1m/s 的环境中进行。 7.3 测定前应确定与被测场所相应的质量浓度转换系数K值。8 精密度和准确度8.1 仪器测量的重现性误差:平均相对标准差 7% 8.

9、2光散射法与滤纸(膜)采样一称重法相比较,总不确定度(ROU应25%质量浓度转换系数K值的确定A.1质量浓度转换系数K值应用滤纸(膜)采样一称重法和光散射式粉尘仪两者比较确定。滤纸(膜)采样一称重法应按GB/T17905-1997室内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卫生标准规定执行,光散射式粉尘仪应符合JJG846-93光散射式数字粉尘测试仪检定规程规定的要求。 A.2测定步骤将光散射式粉尘测定仪和滤纸(膜)颗粒物采样器置于现场同一测点和同一高度,平行采样。两仪器的吸气口中心距应在10cm之内。A.3 计算K=C/( R-B)3 式中:K- 质量浓度转换系数,mg/m?CP;M3 C- 滤纸(膜)采样一称重法测得的质量浓度值,mg/m;R-光散射式粉尘测定仪测量值,计数/分(CPM ;B-光散射式粉尘测定仪基底值,计数/分(CPM。A.4 确定 K 值的平均值在同一现场,采集12 个以上有效样品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确认质量浓度和相对质量浓度具有线性回归关系,将其转换系数K 的几何平均值作为该场所可吸入颗粒物(PM10浓度的”$换系数K值。附录 B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