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if you treat every day in your life like the last day in your life, your life will be more exciting.悉心整理助您一臂(页眉可删)精选数学说课稿锦集8篇 数学说课稿 篇11、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人教版数学第十一册第四单元圆的第一节内容圆的认识,主要内容有:用圆规画圆、了解圆各部分名称、掌握圆的特征等。2、教材简析:圆是一种常见的平面图形,也是最简单的曲线图形。学生已经对圆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回答日常生活中圆形的物体,并通过观察使学生认识圆的形状。再指导学生独立完成画圆的操
2、作过程,掌握圆的画法。经过讨论使学生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掌握圆的特征。3、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圆,知道圆的各部分名称。(2)使学生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和掌握在同一个圆里半径和直径的关系。(3)使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猜想等数学活动过程认识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和初步的探索能力。4、教学重点:会使用圆规画圆,知道半径和直径的关系。5、教学难点:用圆规画圆。6、教学关键:指导学生正确使用圆规,多进行实际操作练习。二、学生分析在小学阶段,学生的空间观念比较薄弱,动手操作能力比较低;本校处在城乡结合处,家庭辅导能力较低,学生接受能力较差;学生的学习水平差距较大,小组合作意识不强,鉴于以前学习长、正方
3、形等是直线平面图形,而圆是曲线平面图形,估计学生在动手操作、合作探究方面会存在一些困难。三、说教法学法1、本节课我以学生亲自动手制作车轮为主线,在动手中引导学生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理解圆的特征,以及教学圆的画法时,有目的、有意识地安排了让学生画一画、指一指、比一比、量一量等动手实践活动,启发学生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参加讨论,用耳去辨析同学们的答案。2、教学中理应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淡化教师的主观影响,让学生自己在实践中产生问题意识,自己探究、尝试,修正错误,总结规律,从而主动获取知识。3、本节课我采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主要运用操作、探究、讨论、发现等教学方法。学生的学法与教法相对应,让学生
4、主动探索、主动交流、主动提问。通过多媒体的直观演示将演示、观察、操作、思维与语言表达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对圆有一个形象的感知。同时作用于学生的感官,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机会让他们主动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与创新意识。四、说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1创设游乐场的一个情境屏幕出示:五辆车,问:你最喜欢乘哪辆车?为什么喜欢乘这辆车? 学生讨论、交流 。(车轮有长方形的、正方形的、平行四边形的、三角形的、圆形的)2导入:现实生活中的车轮都是圆的,而且车轴都装在圆的中心,为什么要装在中心,不装在中心,行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做车轮,好吗?(设计意图:创设游乐场乘车
5、这样一个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充分观察的基础上,选择自己最喜欢乘的车,并说明喜欢的理由,使数学的内容充满人文色彩。在体现了社会性和时代感的同时,一下子就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及强烈的探究欲望生动活泼,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二)、动手实践,发现新知1做车轮(画圆)师:要做车轮,首先要做什么?(画圆)学生小组合作,任选工具画圆,再把圆剪下来。师:你是怎样画这个圆的? 学生介绍不同的画圆方法。师:你是怎样用圆规来画圆的?你认为用圆规画圆时要注意什么?师介绍圆规的结构及画法。2安车轴(认识圆心)师:车轴安装的地方我们把它看作一个点,那么车轴应装在哪里呢? 学生装车轴 。圆规画圆时,针尖固定的一点。不是圆规画
6、圆的,怎样找车轴? 学生介绍方法(多次折)师小结,屏幕显示:圆心o (圆中心的一点叫做圆心)3、装钢丝(认识半经): 学生装钢丝投影出学生所画的钢丝,问:你是怎样安装这些钢丝的?它们都是怎样的线段?师小结: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半径。这样的线段你能画几条?你还有什么发现? (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半径,所有半径的长度都相等)屏幕显示:半经r。 学生判断问:你现在明白车轴为什么装在圆的中心了吗?(回应了引入的问题)4、认识直径:1)用学生剪出来的圆进行对折,让学生观察折痕有什么特点?懂得: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2)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你能否发现直径有什么特征吗?为什么
7、?3)汇报:同一圆里,直径有无数条,长度都相等。屏幕显示:直经d 学生判断5、认识半径与直径的关系师:刚才我们通过设计车轮,知道了圆内各部分的名称,那么你们还可以发现什么规律吗?学生小组讨论 (可以让学生在圆上画一画,量一量,比一比)出示板书:在同一个圆里, d=2r或r=1/2d现在假如要长途旅行,你要选择哪辆车?为什么?(设计意图:通过做车轮、安车轴、装钢丝等一系列开放性活动,变被动地学数学为主动地做数学。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方式中,学生掌握了数学的一些思想方法,理解了圆的基础知识,训练了一些基本技能。尤为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合作精神,体验了数学学习的快乐,让学生的个
8、性得到了张扬。)三、巩固练习1、第88页第一题。(学生回答后让他们再说说一些物体的哪一部分是圆。)2、填表。(让学生充分理解在同一个圆里半径与直径的关系)r(米)0.241.42d(米)0.861.043、判断题:(1)经过圆心的线段是直径。( )(2)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相等。( )(3)直径的长度是半径的2倍。( )4、操作题(1)小明有一张没有标出圆心的圆形纸片,你能帮他找到圆的圆形心吗?同时请你说说你是怎样做的?(2)画一个半径3厘米的圆。5、扩展题:在边长为10厘米的正方形里画出一个最大的圆想一想:可以用哪些办法来确定它的圆心?它的半径应是多少?(设计意图:通过这样的延伸,做到首
9、尾呼应,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知识_于现实生活,又服务于现实生活,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和应用数学的信心。)6、小结体验: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说一说你有哪些收获?数学说课稿 篇2“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多边形的面积的计算”第一小节的内容。它是在学生掌握了平行四边形的特征以及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的,这部分知识的学习运用会为学生学习后面的三角形,梯形等平面图形的面积奠定良好的基础。教材在编写时注意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教材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为重点,先用数方格方法计算图形的面积,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面积和面积单位的含义,为推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提供
10、感性材料。再是通过割补实验,把一个平行四边形转化为一个与它面积相等的长方形,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使学生明确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便于从已经学过的图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出新的图形面积计算公式,使学生明确面积计算公式的意义和_。虽说学生已经掌握了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和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也已经有了“利用数方格推导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这一活动经验。但是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是三年级的时候学的,四年级没有涉及到图形面积的计算,只是认识了平行四边形,如果在不看书的情况下,引入新课教学,学生很难想到用数方格的方法去求面积。所以学生已经淡忘了“数方格求面积”的这种方法。再加上小学生的空间想象力不够丰富,这都对平行四边
11、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造成一定的困难。为了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认识规律出发,让学生在“复习旧知-大胆猜想-推理判断-动手实践-直观验证”的学习过程中,启发学生用“转化”的思想,动手操作,推导归纳出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公式。充分发挥直观教具教学在知识形成过程中的积极作用, 从而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最终体会到知识的由来,引发学生主动探索问题的积极态度,培养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能力,使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逐步提高。一、复习旧知 铺垫引入布卢姆认为,在影响信息的所有变量中,认知前提占百分之五十。长方形面积计算是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生长点,是认知
12、的前提。为架起新旧知识之间的桥梁,我设计了几个问题让学生回忆长方形面积是怎么求的。想一想我们三年级的时候是怎么推导出公式来的。然后直接出示平行四边形的图形,让学生思考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可以怎么求,并由此导入新课。二、主动探索 获取新知自主探究是新课程改革的最大亮点,也是课堂教学的难点。 它难在学生在探究之前对结果一无所知,必须先进行猜想,然后才能实验验证。1、大胆猜想,展示自己观点。直接向学生呈现问题:展开你的想象猜一猜,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该怎样计算呢?并以此作为展开教学的依据引起学生探究的欲望,开展下面的探索活动。2、推理判断,展示真实思维。我采用了先证伪,再证真的过程。(30+20)×
13、;2是不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呢?大部分学生能够判断出这样算出的是平行四边形的周长,而不是面积。那么30×20也就是底边乘邻边是不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呢?学生根据已有知识经验,平行四边形一拉变成长方形,认为30×20就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通过演示把平行四边形拉成长方形,观察发现拉成的长方形面积变大了,30×20是拉成的长方形面积,而不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我接着追问:你从哪里看到面积变了,请你上来画一画,指一指。第二种猜想也被排除了。那30×12也就是底乘高可以吗?为什么?这时学生看出了把右边的三角形剪下来补在左边,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底乘高对了。为了突破
14、难点,这时我设计了一个疑问:刚才把平行四边形拉成长方形,底乘邻边算出的不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现在也是变成长方形,底乘高算出平行四边形面积,为什么就对了呢?至此错误得以澄清,正确算法得以掌握,割补转化意识已形成。下面把平行四边形割补转化成长方形已顺理成章了。3、动手实践,推导面积公式。 由于前面推理过程,这一环节我完全放手于学生。学生四人一组分工合作,动手剪一剪、拼一拼、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来推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为了突破第二个难点我设计了这样的三个思考引导:(1)、拼出的长方形和原来的平行四边形比,面积变大了吗?(2)、拼成的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3)、根据
15、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 接着学生汇报,形成板书,最后介绍字母公式。在这一环节中,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体验了图形的平移,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促使空间观念进一步发展。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语言组织能力和概括能力。4、凑数方格,直观验证结论。我尊重教材编写意图:让学生经历数方格的方法体验凑数的过程。在得到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之后,我让学生用数方格的方法验证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通过方格直观验证,平行四边形面积是底×高。三、巩固练习 学以致用实践是认识的源泉,也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为了能让学生熟练掌握、灵活运用新知,练习设计由基本练习、判断选择、变式练习、拓展练习、动手实践
16、组成。1、基本练习,计算不同形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通过练习,巩固新知识,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2、判断选择提升练习,巩固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3、变式练习 ,出示一块近似平行四边形的菜地,让学生求出它的面积,学生首先必须把它想象成平行四边形,然后提出要量出它的底和高,这时我就提供给他们两组数据(底和高不对应)以引起学生的争议,让他们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最后形成共识:要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必须要有相对应的底和高相乘。4、拓展练习, 设计同底等高的多个平行四边形让学生判断它们的面积是否相等。通过猜测、讨论、交流、验证得出同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不管它的形状是什么样的,它们的面积总是相等的。5、动手实践
17、,让学生测量自带的平行四边形并求出其面积。一方面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另一方面加深学生对平行四边形计算公式的理解, 同时数学知识也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使学生明白,我们所学的数学是身边的数学,是有趣、有用的数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整个习题设计,虽然题量不大,但涵盖了本节课所有知识点,题目呈现方式的多样,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面对挑战充满信心,激发了学生兴趣、引发了学生思考、发展了学生思维。同时练习题排列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层层深入,也有效的培养了学生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四、反思交流 拓展延伸学生只有学会不断的反思,才能够不断的进步,在课末我组织学生畅谈在这节
18、课中学到了什么?对本节课的学习有什么体会?本节课的问题解决主要采用了什么方法?还有别的方法吗?本节课的学习对你的生活有什么影响?最后我还引导学生运用转化的方法回去后尝试着去探究三角形或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总之,本节课立足 “基本”,注重“过程”,努力为学生创设民主、和谐、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使教学过程成为一个不断创设问题情境,和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努力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活动条件和活动空间,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成为一个不断感受、体验、探索、交流和应用数学的过程。始终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人,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目的。数学说课稿 篇3一、教学内容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六册认识分数第一课时:分
19、一分(一),教学课本p5355页的内容及相应的“练一练”。二、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作用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万以内整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内容是这一单元的起始课,也是这一单元的核心,对以后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学情分析学生从认识整数发展到认识分数是一次飞跃,学生在生活中听说过1/2,1/3,但是他们并不理解,分数的产生是从等分某个不可分的单位开始的,儿童生活里有这样的经验,但不会用分数来表述。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从实际生活出发,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获取知识。3、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方面: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体会学分数的必要性,会认、读、写简单的分数。结合直观操作,会用折纸、涂色等
20、方式表示简单的分数。2、过程与方法方面:从日常生活实例中抽象出数的过程,通过操作、讨论等学习活动体会认识分数的基本途径和方法。3、情感与态度方面:感受主动参与、合作交流的乐趣,培养自主探索的学习习惯。4、教学重点:理解分数的意义。5、教学难点:让学生初步建立分数的概念,会用折纸、涂色等方式表示简单的分数。三、说教法与学法(一)、教法方面1、注意新旧知识的衔接,以故事创设情境导入,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学。2、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学具,引导学生观察,适时总结,配合发现法、谈话法、讲授法进行启发式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二)、学法方面充分利用学具、让学生动手操作,用眼观
21、察、动脑思考,在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注意同桌互学,集体交流。(三)、教具与学具准备1、教师准备:小黑板1块;涂一涂的图;长方形纸3张;正方形纸8张;苹果4个;彩色粉笔1盒。2、学生准备:彩色蜡笔;长方形纸3张;正方形纸4张四、教学程序(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1、故事导入,以旧引新。一节新课,往往是从旧知识引入,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抓住“分数的初步认识”必须在“平均分”的概念上建立的。教学一开始我是这样设计的,谈话:有一天,淘气和笑笑到你家做客,妈妈拿出4个苹果来招待他们(教师出示4个苹果),你帮妈妈想一想怎样分苹果才能让两人都满意?学生:每人分2个苹果。老师:两人得到的苹果同样多,这样的分法
22、叫什么分?学生回答:平均分。板书:平均分。再问:如果妈妈只准备了两个苹果,应该怎样平均分呢?学生:每人分1个。如果只有一个苹果,要把它平均分给淘气和笑笑(老师出示1个苹果),他们每人能得到几个苹果?学生:半个。教师说半个能用一个什么数来表示呢?告诉学生半个可以用1/2来表示,师板书:1/2。这个数我们以前没有学过,这个数叫做分数。揭题,板书课题:认识分数。通过熟悉的生活情境由整数引入分数。(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1、认识1/2小黑板出示课本53页“涂一涂”中的图,谈话:你能用平均分的方法涂出它们的1/2吗?(也就是涂出它们的一半)。在动手之前,提示学生:先用眼观察,花瓶、脸谱、六边形、圆形、
23、正方形这些都是前面学过的什么图形呢?学生答:轴对称图形。我们只要画出什么就能涂出图形的1/2(只要画出对称轴)。通过涂一涂,让学生体会1/2不仅可以表示半个苹果,还可以表示半个花瓶、半个脸谱、半张纸等,感受数学模型的作用,还可通过反例进一步突出“平均分”在分数概念中的核心作用。折纸游戏:自主参与,让学生拿出一张正方形纸,动手折一折,涂上颜色表示它的1/2。学生动手折、涂好后,老师选出几幅不同的1/2图贴在黑板上,告诉学生它们的折法不同,涂色部分也不同,但都可以用1/2来表示。肯定表扬不同做法的同学,讲清涂色部分是这张正方形的1/2,为今后学习分率埋下伏笔。通过游戏,发挥学生创造不同涂法。2、认
24、识四分之几过渡:除了能折出这些纸的1/2,你能不能用这张正方形纸折出它的1/4?(板书:让学生分小组合作,每人折出一种1/4,并在1/4部分涂上颜色,动手折后,问:你在正方形纸中深色占几份?你是怎么折的?指名上台演示1/4不同的折法,同桌互相试着说说1/4的意义,老师适时引导说出:把一张正方形纸平均分成4份,取其中的一份就是这张纸的1/4。让学生涂出自己折的正方形纸的2/4、3/4、4/4,分别让学生上台说一说,对多种折法给予肯定。通过折一折,涂一涂活动,认识1/4、2/4、3/4、4/4等分数的意义。3、创造分数过渡:在分数王国里有没有其它的分数?有你喜欢的吗?让学生说出自己喜欢的分数,并用
25、长方形纸折出,让学生边折边说。展示作品,如:老师喜欢的分数是2/8,我用长方形纸折出八份,取其中的二份,用分数2/8表示。通过自己创造,在创作中拓宽知识,认识新的分数。4、介绍分数各部分名称、分数读、写法及各部分表示的意思。让学生自学,自学要求:1、看课本54页红色栏的文字内容,互相说一说,你学到了有关分数的哪些知识?2、学生介绍,老师板书,像1/4、2/4、3/4、4/4都是分数。分子分数线 读作:四分之三分母3、老师介绍写法,先写中间的分数线,再写分数线下的分母4,最后写分数线上的分子3。让学生书空写3/4。4、老师小结:实际上,分数就表示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了几份,取其中的一份或几份的数。
26、三、分层练习、巩固新知练习是形成技能的基本途径之一,根据大纲要求:练习的设计要有层次、有坡度、难易知度,结合本班学生的学习基础,设计下列练习。1、模仿练习,完成54页的“说一说”。先让学生读一读,写一写这三个分数,再让学生说一说每个分数的意义。如:三分之一读作:三分之一,三分之一表示把一根绳子平均分成3份,其中的1份表示这根绳子的三分之一,通过读、写让学生加深对分数的认识,会认、读、写简单的分数。2、基础学习,完成55页练一练第1题,(出示小黑板)先让学生仔细观察每个图形平均分成了几份,再用分数表示涂色的部分,练习后,指名回答,集体订正,教育学生仔细审题,养成认真做题的学习习惯。3、涂色练习,
27、完成练一练第2题。让学生看清楚每个分数的分数,再结合图涂上准确的格子。指名板演,其余练习。做完后,指名回答,有错让学生纠错,通过动手涂色进一步巩固对分数的认识,强化所学知识。4、诊断练习:完成练一练第3题先让学生自己当一回小法官,判断图中的阴影表示是否正确,设计让学生抢答,把课堂推向高潮,要让学生说出一、二小题错误的原因是:没有平均分。5、对号入座,加深学生对1/2的认识,训练学生的思维及观察能力。四、全课小结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引导学生结合板书说出本节课认识了分数,如认识了1/2、1/4等这些分数。会用折纸、涂色表示分数,认识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及意义,会读写简单的分数。五、板书设计板书设
28、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板书突出教学的生、难点。为学生掌握知识打下基础。我在设计板书时注意以下两点:1、图文并茂,条理清晰。2、突出重点与课堂小结相呼应。认 识 分 数(平均分)分子分数线 读作:四分之三数学说课稿 篇4一、教材中的地位及作用变化的鱼是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第五章的第三节。主要内容是坐标变化和图形变换之间的关系。本册第三章学习了图形变换的平移和旋转,_第一、二两节学习了平面直角坐标系和如何在坐标系内确定一个点,本节内容就是把这二者有机结合起来,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探索坐标变化和图形变换之间的关系的一个平台,在经历图形的坐标变化和图形变换的探索过程中,培养形象思维能力,体会数形结合思想。
29、该课时内容在整个中学数学学习中是一个转折点,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为相似、位似、函数及其图象的学习奠定基础,而且这一节内容,将向学生明确提出数形结合这一思想,要求学生逐步掌握利用平面直角坐标系建立模型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二、学情分析我所任教八年级学生大部分处于城乡结合部,形象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较强,逻辑思维能力偏弱,课堂主动性不够。对于本节,在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简单的图形变换以及直角坐标系的相关知识,为本节的学习奠定了基础,但本节内容也不是两种知识的简单叠加,由于二者的综合,加大了知识的深度,给学生的理解上带来很大的难度。因此,在教学中,应遵循学生的自身特点和本节的内容实
30、际来进行设计。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感受图形上点的坐标变化与图形的平移、拉伸、压缩之间的关系;进一步体会点与坐标一一对应的思想。过程与方法目标:让学生经历图形坐标变化与图形的平移、伸长、压缩之间的关系的探索过程,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数形结合意识。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通过培养学生对问题的观察、思考、交流、类比、归纳、动手操作等过程,发展学生的探索精神、合作意识、归纳能力。四、重点难点重点:探索并掌握图形坐标变化与图形变换之间的内在关系。难点:坐标变化和图形拉伸、压缩间的关系。五、教法与学法分析1、“教”的本质在于引导,引导的艺术在于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
31、不达,引而不发。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愉快的学习,使数学课上得生动、有趣、高效,所以本节课采用的教法为:(1)情景式教学法:课堂开始通过多媒体动画,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2)探究式教学法:将启发、诱导贯穿教学始终,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促使他们动手、动脑、动嘴,积极参与教学全过程,在教师指导下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2、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促进者,所以学法确定为:(1)探究学习法。把问题留给学生,引导他们去解决问题。(2)合作学习法。和小组的同学一起探讨、交流,利用集体的智慧去解决问题。六、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32、是教学目标的体现过程,是教法学法的实施过程,是教学理念的展现过程,是使知识与能力在现实背景中自然呈现的过程。结合本节的教学内容及重难点教学过程如下:“情景引入新课导入探索新知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巩固拓展”。教学环节师生活动过程设计意图情景引入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一段动画,在动画和音乐声中,让学生进入课堂状态,同时,让学生对本堂课产生好奇和疑问。利用优美的音乐和动画,激发学生的探识欲望新课导入课件中直接演示作图过程:在坐标系中标出以下点:(0,0)(5,4)(3,0)(5,1)(5,1)(3,0)(4,2),(0,0),并顺次连接。问题:所作图形象什么?通过多媒体,在坐标系中拖动一条可以随意移动的
33、直线鱼,让学生观察,在这条鱼移动的过程中,什么发生了变化?什么没变?让学生讨论总结出自己的结论,教师不作任何说明。要求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去作图:让鱼向右移动3个单位。作出图形,比较所作图形是否和所得结论吻合。多媒体演示作图过程和前后两条鱼的变化过程。开门见山的直接作图,既复习了前面所学知识,又让学生对本节将要学习的内容有了初步的认识。问题引入。探索新知想一想议一议一、在前面问题的基础上,由学生直接说出:当向左游动2个单位时,图形的坐标发生了什么变化?向上或向下游动2个单位时,图形的坐标又发生了什么变化?通过课件演示其变化过程,验证学生的答案。二、针对一般情况,当坐标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时,图形横向
34、平移或纵向平移?由前面的作图和演示,学生已经知道:要让鱼移动,必须改变图形的坐标。再次在坐标系中拖动那条可以随意移动的鱼,让学生在已有一定认知之后再来仔细观察,思考,总结更全面的规律。综合学生的结论,引导他们得出如下结论:当纵坐标不变,横坐标增加时,图形向右平移;纵当坐标不变,横坐标减少时,图形向左平移。横坐标增加或减少a(a>0)时,图形向右或向左平移a个单位。当横坐标不变,纵坐标增加时,图形向上平移;当横坐标不变,纵坐标减少时,图形向下平移。纵坐标增加或减少a(a>0)时,图形向上或向下平移a个单位。把整个探索过程交给学生去做,教师只作为一个协助者,让学生通过思考、讨论、动手操
35、作等过程得出结论,既能加深对本节内容的印象,又培养了他们学习和解决数学的能力。数学说课稿 篇5一、教材分析1、教学内容、地位和作用:“比例尺”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十二册“比例”这一单元第一小节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在对比例的意义有了一定的建构基础以及掌握了比例的基本性质这样背景下进行探索学习的。学好这部分内容,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能更好地理解地图。2、教材的编排特点:教材通过例4首先让学生明确把实物画在图纸上,一般要缩小后画,从而引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就是比例尺。通过例4和例5,使学生根据比例尺求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进一步巩固比例尺的定义。3、预想达到的教学目标
36、:知识与技能方面:通过组织学生画出教室的平面图,使学生体会到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知道图上距离比实际距离就是比例尺,并能正确求出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过程与方法方面:学生通过小组观察、思考、动手、讨论等合作学习,进一步发展了画图能力以及互相合作、协调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结合学生认知规律,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功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在具体的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以及与人交流、沟通,互动、互助的学习品质。4、重点和难点:理解比例尺的概念,能正确根据比例尺的意义解决问题。二、教法、学法1、充分运用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
37、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这节课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了两次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机会。在这两次探究学习的过程中,由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在小组内互相交流自己的发现和解决方法,然后全班交流,此过程让学生的个性思维方法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每个同学都能从同学们的汇报交流中获取到自己需要的信息。这样,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等几个方面都得到了较好的处理,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2、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教育。在整堂课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独立思考的开放空间,尊重每一个学生,允许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
38、,用不同的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在为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提供机会的同时让学生体验到创新学习的成功喜悦。学生在此过程中,不仅理解了比例尺的意义,学会了求平面图的比例尺与根据比例尺求实际距离的方法,更重要的是每个人都有独立发展的空间,既有情感的体验、交流,又能培养学生搜集、获取有价值信息的能力,学会解决问题的办法。3、本课我准备采用以教师使用信息技术为主的演示型教学模式。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主探究学习,经历观察探索、概括概念、应用概念、理解概念、拓展深化的学习过程。三、教学过程设计(一)画平面图,引入比例尺1、出示学校平面图,问:谁来帮老师介绍一下我校的各种建
39、筑物的布局?2、设计我们教室的平面图:教室长8米,宽6米。师:能照原来的长度画到纸上去吗?该怎么办?3、讨论引出学习要求:确定图上长和宽的长度;作出教室的平面图;写出图上长和宽的长度;写出图上长、宽与实际长、宽的比,并化简。4、提出小组学习的具体要求:根据要求个人作图,完成后四人小组交流(重点交流你是怎么确定图上的长和宽的),选择你们组认为最好的图贴在黑板上。5、学生小组学习。6、根据图片组织汇报:选择不同方法的平面图;讨论反馈:你是怎样确定图上的长和宽的?图上的长和宽与实际的长、宽的比各是多少?(小组代表回答)板书: a 、4厘米:8米=4:800=1:2003厘米:6米=3:600=1:2
40、00b、 8厘米:8米=8:800=1:1006厘米:6米=6:600=1:100(二)揭示比例尺的意义。1、教学“图上距离”、“实际距离”。2、认识比例尺: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叫比例尺。3、揭题 ,回顾:这几幅平面图的比例尺 分别是多少?怎么求比例尺?它是谁与谁的比?比的前项是什么?怎样理解比例尺 ?(把实际距离缩小100倍画在图纸上;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100倍;图上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100厘米)4、师:比例尺与一般的尺不同,它是一个比,不应带有计量单位;求比例尺时,前项、后项的长度单位一定要化成同级单位;通常把比例尺写成前项是“1”的比,有时由于机器零件比较小,这时的比例尺要写成后项是
41、“1”的比。(三)求比例尺、求实际距离和图上距离1、求比例尺。例:上海到北京的实际距离是120千米。在一副地图量得上海到北京的距离是2厘米,那么这副地图的比例尺是多少?学生独立作业,反馈订正;小结:单位要统一;比例尺的前项一般都是1。2、求实际距离。出示例题:在比例尺是1:6000000的地图上,量得南京到北京的距离是15厘米。南京到北京的实际距离大约是多少千米?组织同桌同学各用一种方法来解答(算术方法和用方程解),并互相交流。汇报交流并总结。师强调:把1:6000000化为分数形式来解答;解答时要注意单位的化聚。3、求图上距离出示例题:一个长方形操场,长110米,宽90米。把它画在比例尺是1
42、/1000的图纸上,长和宽各应画多少厘米?学生独立作业,反馈订正。(四)巩固练习。1、照片上的比例尺。估计照片的比例尺;量一量,算一算比例尺;汇报:你是怎么做的?算出的比例尺大概是多少?2、操作发展练习:出示学校平面图,各小组分别选择一个建筑的平面图,根据有关的数据,求出这个建筑的实际占地面积。(教学楼、操场、司令台、传达室、喷水池)引导讨论出求实际占地面积必须知道实际的长、宽或直径;小组分工进行合作学习;汇报交流,讲评。师强调:求实际占地面积,就是实际的长乘以实际的宽;通过公式“实际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可以求出实际的长或宽。(五)课堂延伸。“同学们,在周围的生活与学习中,还有没
43、有其他形式的比例尺呢?细心的同学可以去留心一下。”数学说课稿 篇6一、说教材工程问题是用分数解答有关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的应用题。它的解题思路与整数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基本相同,仍然是用工作总量除以工作效率等于工作时间,只是题中没有给出具体的工作总量。解答时,要把工作总量作为单位“1”,用单位时间内完成工作总量的几分之一来表示工作效率。这样,由于解题中遇到的不是具体数量,有的学生往往感到抽象,不易理解。教学重点是:掌握工程问题的数量关系和解答方法。难点是:如何分析分数工程问题的数量关系。关键是:正确分析题目中哪个量是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和工作效率。二、说教法现代数学理论认为,小学数学课应增加
44、学生的数学活动,依据本单元教材特点和学生认知规律,这节课我主要运用复习引入法、情境教学法、启发分析法等进行教学。并运用电化教学手段增加教学的新颖性,引导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三、说学法。教与学密不可分,教是为了更好地学。因此要做到“授人以鱼,不如授入以渔”。根据学生的学习规律,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指导学生掌握如下学习方法:转化迁移的方法、比较分析法、总结归纳法。四、说教学过程。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在分析教材,合理选择教法和学法的基础上,本课教学过程的设计分四个环节。第一环节是复习铺垫。由于用分数解工程问题与整数解工程问题的思路基本相同,仍然是工作总量除以工作效率等于工作时
45、间,只是题目中没有给出具体的工作总量,解答时要把总量作为单位“1”,用单位时间完成工作总量的几分之一来表示工作效率。所以我先让学生口答:(1)如果这项工程计划12天完成,平均每天修( )。今天完成了工作的( )还剩( )。(2)如果这项工程每天完成 ,( )天完成。巩固了旧知,为学习新知作好铺垫。第二环节是学习新知识,分三步进行。第一步:加深对整数解工程问题的数量关系的理解。出示:三毛小学要修200米的塑胶跑道,甲队独修要10天,乙队独修要8天,两队合修要几天可以完成?引导学习读题,明确已知、未知条件及怎样列式。学生列出正确算式之后引导学生说出这个算式每一步表示的意思,根据是什么,弄清题目中的
46、数量关系。第二步:探究用分数解工程问题。这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出示改变题目(即把上题中的“200米”去掉)。启发学生想:没有这个条件,这道题能不能解答?引导学生想:可以把这条跑道看作单位“1”,那么甲队每天修这条跑道的几分之几?乙队每天修这条跑道的几分这几?两队合修,每天可修这条跑道的几分之几?两队合修几天可以完成怎样求?根据是什么?通过这些问题,联系学过的工程问题的数量关系,逐一解决每个问题,也就突破了这节课的难点。第三步,比较分数解和整数解工程问题,加深印象。比较上下两道题,使学生认识到这两种解法在思路上是一致的,数量关系基本相同,都是用工作总量除以工作效率的和。只是在后一种解法中没有给出
47、工作总量的具体数量,只给出“一段公路”,“一项工程”,“一件工作”,“修一条路”等,解答时把工作总量看作单位“1”,用工作总量的几分之一来表示工作效率。第四环节是练习、巩固。练习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因此我在设计练习时尽量地做到科学、合理,体现一定的层次性,针对性,有坡度,难易适中。工程问题应用题教学目标:1、 了解工程问题的结构特征及数量关系,学会解答比较简单的工程问题。2、 在主动参与、发现和揭示数学原理和方法中提高思维水平。教学流程一、复习铺垫1、谈话:同学们,我们学校准备在明年暑假把操场上的跑道改造成塑胶跑道。你见过塑胶跑道吗?它有什么优点?但铺塑胶跑道需要很多
48、钱,还需要专业的施工队。2、出示:(1)如果这项工程计划12天完成,平均每天修( )。今天完成了工作的( )还剩( )。(2)如果这项工程每天完成 ,( )天完成。3、揭题:在日常生活中,像修跑道、造桥、运货、搞绿化等各种工作,我们统称为工程,今天的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工程问题。二、探究新知1、谈话:如果我们能将修塑胶跑道这项工程进行招标。应聘单位有两个,他们都承诺能保质保量完成任务。但甲工程队单独完成需10天,乙工程队单独完成需8天。问:(1)如果你是校长,你选择哪个施工队?为什么?(2)但新学期开学迫在眉睫,为了 同学们在新学期一开学就能在跑道上上体育课,如果你是校长,又该怎么办呢?2、
49、出示:三毛小学要修200米的塑胶跑道,甲队独修要10天,乙队独修要8天,两队合修要几天可以完成。(1)独立解题 200÷(200÷10+200÷8)= 4 (天)(2)交流反馈、小结数量关系式:讨论:200÷10与200÷8各表示什么?这两个商加起来又表示什么?再用200除以它们的和得到了什么?根据什么数量关系算出合作的时间?板书(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和=合作工作时间)(3)那如果要修建的塑胶跑道是400米,800米又要多少天时间呢?独立做。400÷(400÷10+400÷8)=4 (天)800÷
50、(800÷10+800÷8)= 4 (天)(4)讨论:三道题做完了,你有什么发现?猜猜如果跑道是1000米的话,用几天时间完成?跑道长度是a米呢?看来完成工程的天数跟工作重量没多大关系?那么到底为什么工作总量在变化,可完工的时间却一样?3、出示:例、三毛小学要修一条塑胶跑道,由甲工程队单独施工需10天;由乙工程队单独施工要8天完成。两队共同施工需要多少天完成?(1)分析思考:a、工作重量不知道怎么办?b、甲工程队的工作效率是多少?怎样想出来的? 乙工程队呢?(2)怎样列式。(尝试)。(3)交流说说 。1÷( + )中。 、 各表示什么? + 又表示什么。“1”数学
51、说课稿 篇71问好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鞠躬)我是今天的1号考生,我说课的题目是用因式分解法求解一元二次程,下面开始我的说课。2总括语为了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突出数学课标的教学理念,在讲授过程中我既要做到精讲精练,又要放手引导学生参与尝试和讨论,展开思维活动。因此,本节课力争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由被动听讲式学习转变为积极主动地探索发现式学习。下面,我主要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这六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3教材分析教材是进行教学评判的依据,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_,所以,对教材的分析尤为重要。用因式分解法求解一元二次方程选自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册第二章第四
52、节,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了解因式分解法的解题步骤,会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整式乘法以及因式分解,为本节课学习解一元二次方程做了铺垫,也为以后学习二次函数奠定基础。4教学目标为了与学生的认知基础相适应,更好展现知识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我确定本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如下:一、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了解因式分解法的解题步骤,会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根据方程特征灵活选择方程的解法。二、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逐渐学会在具体情景中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提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小组合作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学生可以树立对数学
53、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养成敢于质疑、勇于创新、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基于以上对教材和教学目标的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了解因式分解法的解题步骤,会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教学难点是理解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思想。5学情分析为了保证教学有针对性,教师不仅要对教材进行分析,更要对学生的情况有清晰明了的掌握,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九年级学生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他们乐于参与课堂,更渴望得到教师的关注,有强烈的好胜心,因此我会有组织、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引导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帮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6教法学法数学是一门发展思维的重要学科,为了更好贯彻数学新课标的要求,我采用小组合作讨论法,并
54、辅之以问答和讲授的教学方法。在指导学生学习方法和培养学习能力方面,我将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学法。这种教学理念紧随新课改理念也反映了时代精神。7教学过程以上所有的准备都是为了课堂的完美呈现,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我将设计如下教学过程:导入精彩的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我将采用如下方式进行导入:同学们请看大屏幕,王庄村在测量土地时,发现了一块正方形的土地和一块矩形的土地,矩形土地的宽和正方形的边长相等,矩形土地的长为80m,工作人员说:“正方形土地的面积是矩形面积的一半。”谁能帮助工作人员计算一下正方形土地的面积吗?我看到同学们脸上露出了疑惑
55、的表情,带着这个问题进入我们今天的课堂用因式分解法求解一元二次方程。这样通过生活实际问题引入,可以激发学生好奇探索、主动学习的欲望。新授接下来进入新授环节,此环节我设计如下活动:我会先带领同学们根据题意列式,同学们在之前学习的基础之上,不难得出a=80a,但是对于解决这个问题略有难度,因此我会组织同学们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给同学们5分钟时间,鼓励同学们采用多种方法就解决问题。讨论过程中,我会走下讲台,参与同学们的讨论。讨论结束后,有的小组用公式法得到答案;有的小组用的是等式的性质,但是,考虑不全面,所以错误;还有小组是将方程转化成两个因式乘积的形式a(a80)=0,结果正确。在此活动中引导学生共同交流,锻炼合作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根据上述结论,我会抛出问题:该小组的做题思路是什么?他们的思路用到我们以前学的什么知识点?组织小组继续合作讨论并进行比较归纳,经过激烈讨论之后找小组代表总结可得:基本思路是:以b代替a-80,若ab=0,则a=0或b=0。当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边为0,而另一边易于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工作入职合同范例
- 用工合同范例(促销)
- 客运汽车抵押合同范例
- 个人 供水泥合同范例
- 厨房配备租赁合同范例
- 平安保险贷款合同范例
- 版劳务合同范例
- 内销商品住房买卖合同范例
- 珠宝工厂供货合同范例
- 水塔拆除合同范例
- 《肿瘤学发展简史》课件
- 咳嗽变异型哮喘介绍演示培训课件
- 排烟机房管理制度
- 2024年电大公共政策概论期末考试题库(含参考答案)
- 地铁运营公司工务线路设备大修标准
- 产科利用PDCA循环降低初产妇阴道分娩会阴侧切率品管圈QCC成果汇报
- 机电工程质量通病与预防措施
- 2024届北京初三中考 病句修改专题讲义及其专题练习 学案
- 充电站光储一体化项目方案
- 数字孪生应用技术基础知识考试题库(600题)
- 印刷服务投标方案(技术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