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圆运动的五行理论看补中益气汤治疗气虚发热之机制~梁锐黄爽组(第十七届学生学术论文大赛医学类一等奖)1_第1页
从圆运动的五行理论看补中益气汤治疗气虚发热之机制~梁锐黄爽组(第十七届学生学术论文大赛医学类一等奖)1_第2页
从圆运动的五行理论看补中益气汤治疗气虚发热之机制~梁锐黄爽组(第十七届学生学术论文大赛医学类一等奖)1_第3页
从圆运动的五行理论看补中益气汤治疗气虚发热之机制~梁锐黄爽组(第十七届学生学术论文大赛医学类一等奖)1_第4页
从圆运动的五行理论看补中益气汤治疗气虚发热之机制~梁锐黄爽组(第十七届学生学术论文大赛医学类一等奖)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十七届学生学术论文大赛报名表(电子版报名表请向各班学委索取)论文大赛编码: 学院自编序号: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十七届学生学术论文大赛报名表 作 品 名 称 从圆运动的五行理论看补中益气汤治疗气虚发热之机制 参 赛 者 梁锐 黄爽 指 导 老 师 黎同明 所 在 学 院 第一临床医 学院年 级 专 业 2007 级 中医七年制 专业联 系 电 话电 子 信 箱 751170131  类 别: A.医学类学术论文 B.药学类学术论文 C.社会调查报告和人文社科类学术论文 D.研究生组学术论文  注:1.“联系电话”请尽量

2、填写便于我们联系您的手机或小灵通号码。2.“类别”处,请在您所选择的项目前用“”代替“”。 3.“论文大赛编码”由校学生会统一填写,“学院自编序号”由学院学生会统一填写,需和学院上交的作品汇总表相一致。示例: *学院A类1第十七届学生学术论文大赛报名表 作品名称 从圆运动的五行理论看补中益气汤治疗气虚发热之机制第一作者梁锐 性 别 男出生年月1989.07. 学 历(B) A专科生 B本科生 C硕士研究生 D博士研究生类别(A)A个人作品 B集体作品(A)A本、专科生类 B研究生类年 级2007 级学 院第一临床医学院 专

3、业中医七年制 入 学时 间 2007 年学 制七 年手机/小灵#160;合 作 者 情 况 姓 名性 别所在单位(学院、系、专业、年级)学历年龄备注黄爽  女第一临床医学院07中医七年制 本科 24 有无合作者请在此说明 有 无 请在您所选择的项目前用“”代替“”。              

4、          作 品 分 类 (A)A 医学类学术论文(中医理论研究、中医临床研究、中西医研究、针灸与推拿)B 药学类学术论文(药理、方剂、中药鉴定、中药化学分析、药物制剂)C 社会调查报告和人文社科类学术论文(文史哲、政治、经济、社会、法律、教育、心理)D 研究生类论文(研究生所创作的任何类别的论文)  从圆运动的五行理论看补中益气汤治疗气虚发热之机制摘要:五行五脏之间存在着巧妙的升降关系,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作者彭子益将其总结为“

5、左升右降,四维如轮,中央为轴”。补中益气汤是李东垣创立治疗饮食劳倦,内伤中热证的方剂,后世尊其为治疗气虚发热之代表方,但对其治疗机制众说纷纭,未有定论。笔者尝试用圆运动的五行理论来阐述这一机制。关键词:圆运动 五行理论 补中益气汤 气虚发热1.1圆运动的五行理论基本内容 传统的五行理论注重于五行之间的生克制化,这种关系常用一种图形去表示,这就是我们都非常熟悉的五行相生相克图,图如下:图1 五行相生相克图 而圆运动中的五行理论着重于五行之间的升降关系,这种升降关系彭子益也用了一种图形去表示,图如下:图2 五行升降关系图 这种模式下的五行关系也蕴含了部分的生化关系,如水生木,木生火,但其根本是解释

6、五行之间的升降关系,而这种升降的对象是阳气。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书中这样描述:“春气属木。一年的大气圆运动,冬时为终,春时为始,终即始之根也。上年夏时,太阳射到地面之热,经秋时金气收而降于土下,又经冬时藏于土下的水中。火水化合,水气温暖,则往上升。此温暖之气,交春升泄出土,草木发生,故属木气。木者水中火气,由封藏而升泄之气也。中气属土。一年的大气,春升,夏浮,秋降,冬沉。故春气属木,夏气属火,秋气属金,冬气属水。升浮降沉,运动一周,而为一岁。夏秋之间,为圆运动的中气。地面的土气,居升浮降沉之中,为大气升降的交合,故中气属土气。金水木火土,大气圆运动之物质也。行,运动也。此中医五行二字之来源也。故人

7、身亦有春夏秋冬,亦有东南西北。”【1】这样的理论具体到人身上,简要概括就是:阳气在(肝)木的升发作用下,生成(心)火;(心)火借助(肺)金的敛降作用潜至(肾)水;(肾)水中的阳气又要借助(肝)木的升发作用重新上升而成(心)火。至于中央的土,起着轴心的作用,(脾)土的升清能协同(肝)木的升发一起助阳气的上升;(胃)土的降浊能协同(肺)金的敛降助阳气沉降。上述关系,就是正常状态下人身阳气运行的规律。彭子益将其总结为“左升右降,四维如轮,中央为轴”。左升右降是指圆运动的左半部分是上升的,右半部分是下降的;四维如轮是指木、火、金、水四行如车轮按照一定的方向运动;中央为轴是指中土有如车轴串联带动车轮一样

8、,起着核心的作用。如果四维轮转失司,阳气的运行就会出现问题,中央轴转不利,也同样会出现问题。1.2在圆运动的五行理论中中土的重要地位 土处中央,灌溉四周,有孕育万物之性,历代医家都十分注重中土运化的功能,确立其为后天生化之源的地位。并且从土所处位置来看,位处中央,联系上下左右,有着沟通左右,承上启下的特点,所以它是人身气机运转的重要环节,这一点在圆运动的五行理论中得到了充分的阐释。中土升降的正常与否直接影响到其余四行的升降。中土的这种升降关系具体来说就是脾土的升清和胃土的降浊,脾土升清无力,肝木升发亦独木难支,阳气上升的通路受阻;胃土的降浊不利,肺金的敛降也势单力薄,阳气的下降通路受阻。因此,

9、在圆运动的五行理论中,或者说是阳气的运行规律中,中土起着核心的重要地位。2.1补中益气汤成方的背景,及其适应症 李东垣所处金国时代正值由盛转衰之际,国家内部的动荡又加上外部战争的频繁,广大百姓饱受战乱的痛苦。李东垣在脾胃论一书序言中写到“往者遭壬辰之变,五六十日之间,为饮食劳倦所伤而殁者,将百万人,皆谓由伤寒而殁”【2】其中所诉“壬辰之变”即指公元1232年,蒙古大军尽歼金国主力,借大雪之势,围困金国汴梁长达一年之久,期间城内粮食匮乏,“瘟疫”大起,因失治误治而死亡的人在五六十日间达百万人之多。李东垣正是因此有感世医之误,创立补中益气汤及其以此为基础的一系列方剂以拯救百姓。李东垣认为这种“瘟疫

10、”是由饮食劳倦,内伤热中所致,其根本在于脾胃气虚。而当时的医家之所以失治误治,其一是没有认清疾病的本质,其二是这种疾病的外在表现有相当的迷惑性。李东垣在内外伤辨惑论中专门提出这种疾病与外感风寒和阳明经热证的鉴别【3】,在脾胃论中也明确描述了“脾证(即饮食劳倦,内伤中热证)始得,则气高而喘,身热而烦,其脉洪大而头疼,或渴不止,其皮肤不任风寒而生寒热”【4】。所以总结起来,补中益气汤治疗的这类饮食劳倦,内伤中热证的临床表现可以分为两组。一组是皮肤不任风寒而生寒热,与外感风寒相似;一组是气高而喘,身热而烦,其脉洪大而头疼,或渴不止,与白虎汤证相似。故无怪于世医初用桂枝、麻黄,继用白虎、承气了。2.2

11、补中益气汤的组成及李东垣本人对其的论述 黄芪(病甚劳役、热甚者一钱)、甘草(炙)以上各五分,人参(去芦,有嗽去之)三分(以上三味,除湿热烦热之圣药也),当归身(酒焙干、或日干,以和血脉)二分,橘皮(不去白以导气,又能益元气,得诸甘药乃可,若独用,泻脾胃)二分或三分,升麻(引胃气上腾而复其本位,便是行春升之令)二分或三分,柴胡(引清气行少阳之气上升)二分或三分,白术(除胃中热、利腰脊间血)三分【5】。李东垣在脾胃论中有专门的立方论述,其中提到“脾胃气虚,不能升浮,为阴火伤其升发之气,荣血不营,阴火炽盛故加辛甘微温之剂生阳气”【6】,“盖阴火上冲,则气高而喘,身烦热,为头痛,为渴,而脉洪大。脾胃之

12、气下流,使谷气不得升浮,是生长之令不行,则无阳以护其荣卫,不任风寒,乃生寒热,皆脾胃气不足所致也”【7】。2.3如何理解李东垣对于饮食劳倦,内伤中热证的病机阐述 从上述李东垣对饮食劳倦,内伤中热证的病机阐述来看,关键在于如何理解脾胃气虚与阴火的关系以及阴火究竟为何物的问题。在脾胃论“饮食劳倦所伤始为热中论”一篇中,李东垣已经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若饮食失节,寒温不适,则脾胃乃伤;喜、怒、忧、恐,损耗元气。既脾胃气衰,元气不足,则心火独盛,心火者,阴火也,起于下焦,其系系于心,心不主令,相火代之;相火,下焦包络之火,元气之贼也。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脾胃气虚,则下流于肾,阴火得以乘其土位”【

13、8】。那么针对这两个问题,结合前文所论述的圆运动的五行理论和李东垣书中的论述,笔者有如下推论:此病根本在于中土脾胃气虚。由于当时国家的动荡,老百姓要担负守城的沉重劳役,但同时又面对着粮食匮乏的现状,饥饱无度,饮食不节,故而耗伤中土脾胃之气。脾气伤,则脾升清无力,不能助肝木行春生之令使阳气升发,其一则令阳气不得左(阳气上升之方向)升,故卫阳虚弱不御风寒而生寒热;其二则不能令在下(肾水)之阳气上升成为君火,阳气郁于下方(肾水),在上之心火无处可降,则心火不能行正常君火之功能,故曰“心不主令”;同时,阳气郁于下方(肾水)日久,局部阳气渐亢,下方(肾水)储藏阳气的空间不足,阳气需寻出路,但原本阳气正常

14、左升之通路受阻,故阳气只能逆行从右(阳气下潜之方向)而上,此逆行的阳气上犯于肺,则见气高而喘;上犯于胃则可见大渴,脉洪大;继而上犯于心则可见身烦热不安,此时的心火不是正常升发而来的君火,而是起于下焦,逆行而上的相火,故曰“心不主令,相火代之”。所以本病的核心就在于阳气的运动失常,本应上升的阳气不得升发,反而下流,继而逆阳气下潜之通路上犯肺胃,故所谓的“阴火”其实也就是阳气,只不过这是不走正常上升通路,反而逆行下潜通路的阳气,阳主升,阴主降,故曰此阳气为“阴火”。脾胃论原文中所说的“心火者,阴火也”,应该理解为:内伤中热时心火的亢盛是阴火的一种表现,但不能将心火直接与阴火划上等号,因为这个时候,

15、肺火,胃火都是阴火。那么总结起来,脾胃气虚与阴火的关系是:脾胃气虚导致了阴火的产生,同时阴火上犯肺、胃、心,又反过来耗伤元气,故李东垣在脾胃论中提到“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9】。3.1解释甘温除热的含义及其机制 李东垣在内外伤辨惑论中就已经提及了“甘温”二字,“故加辛甘微温之剂生阳气”【10】,就针对补中益气汤而言,甘温除热的含义就是主要运用甘味性温的药来治疗由于脾胃气虚导致的内伤发热证。甘温除热的机制就在于通过用甘味药补益脾胃,用温热药温阳升阳,从而使阳气恢复正常的运转来消除由于阳气异常运行导致的各种热证。3.2分析方中药物组成的含义 从以上的论述中我们不难得出补中益气汤所治疗的内伤

16、中热证的关键在于阳气得不到升发,反郁而上逆。具体到脏腑是脾于肝,脾气虚损,升清无力;肝气亦难以升发以助阳气上升。所以用药上以人参、白术、甘草补脾气,以升麻升脾气;以黄芪补肝气(黄芪补肝气的说法少提,但其确有此效。医学衷中参西录中的药物部分特别提到了黄芪补肝气的功效“黄芪为补肺脾之药,今先生用以补肝,竟能随手奏效,其义何居?答曰:肝属木而应春令,其气温而性喜条达,黄芪之性温而上升,以之补肝原有同气相求之妙用。”)【11】,当归补肝血,柴胡升肝气,体用并重以助肝之升发;再辅以陈皮以行气条达气机,共同使阳气重新恢复左升右降之秩序,四维中轴皆恢复正常,则热自除。4小结 补中益气汤这种甘温除热的治法是针对本身阳气虚损,且阳气受郁,运行失常所导致的虚热证。这种情况在临床中并不多见,阳气虚损而导致虚寒的现象反而是临床中常见的情况。那么气虚发热与气虚生寒的关键点便在于阳气运行的方向是否正常,也就是阳气左升右降的方向是否正常。如果阳气虚,但左升右降的方向正常,那么就是生寒,也就是说阳气转的慢了,便会有寒;如果阳气虚,而且左升右降的方向颠倒,那就反而会生热,也就是说阳气转错了,即使是阳气虚,也会生热。参考文献1彭子益.圆运动的古中医学M.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0 :4-42李东垣.脾胃论M.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0: 31-313李东垣.内外伤辨惑论M.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