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三角洲产业、就业演进及其耦合性研究(下)_第1页
长江三角洲产业、就业演进及其耦合性研究(下)_第2页
长江三角洲产业、就业演进及其耦合性研究(下)_第3页
长江三角洲产业、就业演进及其耦合性研究(下)_第4页
长江三角洲产业、就业演进及其耦合性研究(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长江三角洲产业、就业演进及其耦合性研究(下)    2.2.4 第三产业就业重心变化极不规律,但总体向西南方向移动。在经度上的移动程度明显小于在纬度上移动的程度,31年移动的经度为0.11度,距离为11.85km;移动的纬度为0.15度,距离为16.15km。重心在年际移动速度上存在差距,虽然31年平均移动速度为2.05km/年,但不同年份间差距较大,19781986年移动速度较快,为3.90km/年,19862009年移动速度较慢,为1.45km/年。上述演变过程的内在动力是:中西部地区承接东部第二产业的同时也在进行着产业升级,只是转型程度不如

2、东部强烈。但进入新世纪以来,受到国家相关政策的激励,中西部转型的速度明显加快,而东部处于产业发展的瓶颈期,因此,区域之间的第三产业差距在缩小,重心相对西移。2.3 产业、就业重心变动特征2.3.1 与几何中心相对位置:产业和就业重心均与之存在偏差,基本位于其东部。产业方面,gdp、第二、三产业重心均位于东北部,且与几何中心相距较远,第一产业重心位于东南部,距离较近。就业方面,总就业、第一、三产业就业重心位于正东,与几何中心相距较近,第二产业就业重心位于其东南,距离较远。总体上,就业重心的偏离程度(1.44km)大于产业重心(0.8km)。2.3.2 移动方向:总产业、第二、三产业的就业和产业重

3、心均表现为由东北指向西南。但第一产业有所差异,即第一产业经济重心由西北指向东南,而就业重心由东指向西,南北方向摇摆幅度不大。2.3.3 移动速度:就业重心的移动速度(5.39km/年)快于产业重心(2.32km/年)。且三次产业分别在产业和就业中的移动程度也有差异,产业重心移动速度由快到慢的排序为“一,三,二”,就业重心排序为“二,一,三”。2.3.4 位移:就业重心位移(391.76km)大于产业重心位移(105.23km);并且三次产业分别在产业和就业中的位移结构相似,由快到慢分别为“二、三、一”。3 空间耦合分析总的来看,就业重心与产业重心是相分离的,产业重心相对于就业重心来说,分布在偏

4、东和偏北方向,两者的偏移方向和趋势基本相同,也有一定的交叉区。但内部的耦合性需要进一步分析,本文采用就业重心和产业重心的位置耦合和角度耦合方法分析两者之间的空间耦合关系。从位置耦合现状来看,第一产业产值与就业的耦合性最好,31年偏差系数仅为2.379;其次是第三产业和总产业,系数分别为3.339和3.963;耦合最差的是第二产业,31年偏差系数高达40.553。从位置耦合的变化过程来看,gdp与总就业人口的耦合度较高,多年偏差系数差值为0.204,且多年偏差系数逐渐缩小,耦合程度不断升高。第一产业耦合度最高,多年偏差系数都在0.15以下,比例达到90.63%,偏差系数表现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

5、势,即耦合度先变差,后变优。第二产业耦合度最差,偏差系数常年保持在1以上,比例达到81.25%,多年偏差系数的变动比较复杂,经历了“增一减一增”的过程,其增长比减少过程更加强烈,因此总体而言,偏差系数在进一步拉大,位置耦合状况更差。第三产业耦合度较高,多年偏差系数仅相差0.152,偏差系数多年变动趋势与前三者基本一致,即偏差系数逐渐缩小,耦合程度越来越高。表1 长三角就业重心和产业重心位置耦合状况tab.1 position coupling between employment gravity center and industry gravity center in yangtze riv

6、er delta年份与与与与19780.2720.0811.1350.14719800.2300.0400.4580.17019850.1610.1321.3030.14919900.1120.1241.4470.07719950.0810.0331.4810.07320000.0790.0271.0280.08520050.0910.0831.7380.06220090.0910.0631.9350.085总计3.9632.37940.5533.339注:代表gdp;代表就业人口;代表第一产业产值;代表第一产业就业人口;代表第二产业产值;代表第二产业就业人口;代表第三产业产值;代表第三产业就

7、业人口。从角度耦合的现状来看,就业重心与产业重心的多年角度耦合基本为正,且以gdp与就业人口耦合最为典型,偏移系数为15.271;其次是第一、三产业,偏移系数分别为6.856、5.937;即使第二产业出现负向耦合,其程度也很小,偏移系数仅为-0.259。第一产业耦合性的变动幅度最大,偏移系数大于0.5的年份16年,占50%,偏移系数小于-0.5的年份8年,占25%,且大都相间分布。从角度耦合的变化过程来看,gdp与就业人口的角度耦合最具正向性,正向耦合次数是负向的4.17倍,高程度正向耦合(系数大于0.5)是负向(系数小于-0.5)的9.5倍。第一产业角度耦合的变化幅度最大,频率最多,超过1.

8、5的年份高达9年。第二产业耦合具有一定的负向性,虽然正负向耦合次数相当,但负向耦合程度高于正向耦合,多年负向耦合偏移系数为8.614,正向系数为8.356,两者相差0.258。第三产业耦合具有较强的正向指向性,31年正向耦合20次,负向耦合仅11次,高强度正向耦合13次,负向耦合仅6次,多年正向偏移系数为11.815,负向系数仅为5.877。表2 长三角就业重心和产业重心角度耦合状况tab.2 angle coupling between employment gravity center and industry gravity center in yangtze river delta年份

9、与与与与19790.400-0.3680.2350.5221980-0.0100.8740.524-0.93519850.1780.9440.759-0.93319900.3020.9640.539-0.05619951.0000.9810.8910.08320000.9610.1700.7970.94620050.9430.070-0.7970.90920090.9000.9810.8730.209总计15.2716.856-0.2595.937均值0.4770.214-0.0080.186注:各符号代表的含义与表1一致。通过以上分析可知,第一产业的空间耦合性最高,第三产业次之,第二产业最低

10、。一方面,由于第一产业受资源条件影响较大,产业的变动性较弱,因此不同地区第一产业发展的强弱已基本确定;另一方面,虽然第一产业人口总体减少,但其内部仍存在由产业发展较弱的地区向产业基础和发展较强地区迁移的大趋势,因此,第一产业空间耦合性最高。第二产业包含的门类繁多,各行业所需要的发展条件各不相同,造就了第二产业遍地开花的局面,同时,受到地理临近性和路径依赖等因素的影响,人口迁移、流动的方向并不一定与产业优势区匹配,因而第二产业空间耦合性最差。4 结构耦合分析总体而言,第一产业结构偏离系数为负,说明第一产业发展滞后于就业,不能为剩余劳动力提供就业岗位。随着机械化和劳动生产力的提升,大量劳动力从第一

11、产业中解放出来,第一产业对就业表现为挤出效应。第二、三产业的结构偏离系数为正,说明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快于就业,提供了就业岗位,吸纳从第一产业中释放出的劳动力,对就业表现为吸入效应。结构偏差系数呈逐年下降的趋势,表明改革开放以来,长三角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逐步协调。第一产业偏差系数比较稳定,经历一个先增长、后降低、再增长的微变化过程,1988年达到历史最高值,为-0.557,历史最低值出现在2003年,为-0.777。第三产业偏差系数差异较大,经历了“w”形变动过程,最大值出现在1978年,为0.539,最小值出现在2006年,为0.113,但总体表现为下降趋势。第二产业的偏差系

12、数差异最大,最小年份的偏差系数仅为0.05,最大年份的偏差系数高达1.25;偏差系数表现为强烈的下降趋势,以1987年之前的变动最为明显,斜率高达-0.099,之后下降趋势缓慢,直到2003年,下降趋势又逐渐增强,到2009年下降到历史最低点,为0.052。地区偏差系数也表现为下降趋势。1986年以前下降速度快,斜率为-0.119,19862001年为调整期,下降速度放缓,仅下降0.281,其中19921993年偏差系数由正转负,2001年之后下降程度增大,到2009年偏差系数减小到-0.512。表3 历年三次产业偏差系数变动情况tab.3 the change of deviation co

13、efficient of the three industries over the years年份一产偏差系数二产偏差系数三次偏差系数+1978-0.7051.2450.5391.0791980-0.7091.0610.4670.8191985-0.6030.5210.2650.1831990-0.5750.3550.3170.0961995-0.6750.3080.296-0.0702000-0.7600.3240.303-0.1332005-0.7650.1920.136-0.4372009-0.7150.0520.152-0.511总之,产业与就业重心的演变具有偏差,且就业在结构和空间

14、上滞后于产业演变,其原因是两者之间作用力的强弱和作用时间的先后有所差异。学者们普遍认为产业与就业之间相互影响,并且产业对就业的作用处于主导地位,优先发生;就业对产业的反馈作用强度不及前者,具有延时性。5 结论与建议5.1 结论5.1.1 就业重心偏离于几何中心。总就业重心、第一、三产业就业重心基本位于几何中心的正东,且距离较近,第二产业就业重心位于几何中心东南,距离较远。重心移动主要在东西方向上,其中,总就业人口、第二、三产业就业重心由东北向西南运动,第一产业就业轨迹由东向西运动。5.1.2 gdp重心运行轨迹与第二、三产业大体一致,表现出东北西南走向,其中以第二产业最为显著;第一产业轨迹与之

15、有较大差异,其走向为西北东南,斜率明显大于前者,两者的夹角接近90°。两者的重心位置也存在差异,前者重心在120.59°e120.95°e,31.09°n31.27°n范围内,而后者重心在120.48°e120.59°e,30.99°n31.19°n范围内。在移动效果(距离和速度)方面,前者表现出前期效果突出,后期效果不明显的特点,而后者在研究时间段内移动效果均比较明显。5.1.3 在位置耦合方面,第一产业耦合性最好,第二产业耦合性最差,两者31年距离偏移系数相差17倍。在角度耦合方面,就业与产业重心的多

16、年角度耦合基本为正,且以gdp与就业人口耦合最为典型,只有第二产业耦合具有一定的负向性,且程度较弱。总体上,产业与就业重心的演变具有偏差,且就业在结构和空间上滞后于产业,其原因是两者作用力的强弱和作用时间的先后有所差异。5.2 建议基于以上研究,建议从以下几方面完善现有匹配状况。首先,明确定位各城市主导产业,通过土地、财税政策等措施指引产业的发展方向,进而引导就业人口迁移和流动。其次,缩小劣势产业规模,将相关产业外包,同时输出剩余劳动力。发达地区的发展应以高端服务业为主,尽量将农业和制造业转移或外包到相对欠发达地区,提高发达地区高新技术产业的比例;欠发达地区在承接转移产业的同时,要提升机械化和

17、现代化程度,提高劳动生产率。总之,各城市要通过产业政策发展各自的优势产业,进而引导就业人口合理布局,达到产业与就业均衡发展的目的。最后,要积极推动区域一体化,使长三角地区可以统一规划、统一发展,减小区域统筹发展和要素自由流动的阻力。作者简介:牟宇峰(1983),男,辽宁朝阳人,博士,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发展与区域规划。e-mail:yfmou。参考文献:1徐建华,岳文泽.近20年来中国人口重心与经济重心的演变及其对比分析j.地理科学,2001,21(5):385-389.2樊杰,陶岸君,吕晨.中国经济与人口重心的耦合态势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j.地理科学进展,2010,29(1):87-9

18、5.3沈续雷,王桂新,孔超.中国人口分布和经济发展空间不均衡性对比研究j.人口与发展,2009,15(6):69-73.4朱智文,王辉.甘肃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动态关系研究j.开发研究,2009,144(5):52-57.5messina j. institutions and employment: a panel study for oecd countriesj. labor, 2005,19(2): 343-3726韩婷婷.辽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发展的政策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7李艳玲.澳门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变动研究d.广州:暨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

19、88feldmann h. labor market institutions and labor market performance in transition countriesj. post-communist economies, 2005,17(1):47-62.9李玉凤,高长元.黑龙江省就业结构变动与产业结构调整相互关系研究j.特区经济,2009(9):46-48.10张善余.产业调整与上海城市人口再分布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33(4):85-90.11王静.山东省人口空间分布格局的多尺度分析j.地理科学进展,2012,31(2):176-182.12

20、王桂新,陈冠春.中国人口变动与经济增长j.人口学刊,2010,181(3):3-9.13robin brooks. population aging and global capital flows in a parallel universej. imf working paper, 2000(8):1-31.14rod tyers and jane golley. china's growth to 2030: the roles of demographic change and financial reformj. review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2010, 14(3): 592-610.15王欣,吴殿廷,肖敏.产业发展与中国经济重心迁移j.经济地理,2009,26(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