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跨学科研究生培养复合导师制度的构想 摘要:当前,国内外大学开始探索和实践跨学科研究生培养,这是科学研究与发展的需要,也是适应社会对人才新要求的需要。跨学科研究生培养势必会促使传统研究生培养导师制度的改革,复合导师制度对于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导师跨学科知识和思维欠缺、以院系为基础的身份制度、科研经费对跨学科支持不足等都限制了我国高校复合导师制度的建设和推进。构建复合导师制度,必须要统筹跨学科师资力量,建设复合导师团队和指导委员会,增强跨学科研究和人才培养的经费支持,建立健全遴选、考核与评估、监督制度,使跨学科研究生培养制度化
2、。关键词:跨学科,研究生培养,复合导师制度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共同治理视阈下高等教育统筹权研究”(2014m560467)、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跨学科研究对科研生产力演化的作用机制”(71403104)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跨学科研究与科研生产力”(14yjczh005)的部分成果。当前,科学研究呈现出从高度分化走向交叉综合的发展趋势,这种跨学科研究的发展趋势对高等教育最高层次的研究生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探索跨学科研究生培养模式是高层次教育适应科技发展趋势,是落实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迫切要求。”1而在研究生培养中,导师制度又是至关重要的因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
3、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大力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建立以科学与工程技术研究为主导的导师责任制和导师项目资助制,推行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双导师制”。因此,在跨学科视阈下进行研究生导师制度的改革和探索,对造就学术领军人才、集聚创新团队、培养拔尖创新人才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我国研究生导师制度发展的现状出发,主要探讨复合导师制度。一、复合导师制度的内涵及实施意义(一)复合导师制度的内涵复合导师制度本质上是跨学科、多领域、产学结合的研究生培养制度,其表现为同一研究生由一个以上不同学科(研究)领域的导师联合指导,在培养过程中,研究生能够参与多个导师的科研项目和研究团队。建立和
4、实施复合导师制度的主要目是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体验创造条件,开辟多种培养渠道,建立多种培养平台,不断拓展学生学术的视野并丰富学生的实践经验。复合导师团队既包括校内各个学科领域的导师,也包括校外导师,甚至包括海外导师等。除了为研究生配备跨学科的学术型导师之外,还可以从国内外企业、公司、产业领域、管理领域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人员作为实践导师,从而使研究生能够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得到迅速提高。“复合导师制”是对研究生培养机制中“双导师制”的发展,其目的是造就高层次创新型、复合型、实务型人才,这也是在目前协同创新的背景下培养拔尖人才的重要内涵。(二)实施复合导师制度的意义教育部、财政部下发的关于加快
5、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在更高、更广的层面上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孕育新的学科生长点,实现学科发展与平台基地建设、人才培养、科技创新、队伍建设的良性互动。”在跨学科视阈下,研究生培养由传统导师制度向复合导师制度的转轨势在必行。首先,跨学科研究生培养不仅是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而且符合拔尖创新人才的成长规律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已成为世界各国高等教育界的共识和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跨学科研究生培养体现了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内在要求,不仅有利于实现学科之间的融合,而且有利于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使其在更为广阔的领域内进行创造性的研究和发展。反过来,优秀的
6、跨学科研究生队伍又是跨学科研究的生力军,大力培养跨学科研究生,有助于形成新的研究方向,从而丰富原有学科的研究领域,无疑对跨学科研究有着巨大的助推作用。跨学科不仅符合当代科学发展从高度分化走向交叉综合的趋势,也是社会发展对研究生培养提出的新要求,复合导师制度对于培养跨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其次,没有跨学科背景的导师不可能培养出跨学科研究生。一般情况下,高级人才(导师)只是在某学科某些专业方向的理论知识上具有较高的造诣,在实践方面融会贯通的更少。只有整合了各个学科(实践)领域的导师,充分借助校内外培养资源,实现大跨度、复合型、开放式的培养,才能培养出跨学科研究生。因此,复合导师制度在校内
7、外实现了各学科培养资源的整合与集成。第三,实施复合导师制度既能保持传统经典学科的相对完整性,改变学科分割和学术研究中的单学科“智慧垄断”的局面,又能促进学科间的相互交融,从而达到对研究生进行跨学科培养、开阔其视野的目的。第四,复合导师制度汇聚了方方面面的人力资源,为研究生提供多元体验,是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重要方向,也是对社会需求的有力回应。特别是在应用型研究生培养中所涉及的实践方面,学术型导师与实践型导师相结合可以提升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以满足应用型跨学科研究生培养的需要。第五,复合导师制度对于造就学术领军人物和集聚创新团队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同一个跨学科课题由多学科专家和教授集体研
8、究,有利于发挥每位学者的长处,从不同的角度开展研究工作,有助于取得前沿研究成果。二、我国复合导师制度建构的现实困境近年来,我国研究生培养导师制借鉴了西方的模式,逐步由单一导师制向一主多辅导师制发展,导师多元化制度开始进入我国的研究生培养范式。传统的单一导师制在强化单个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明确导师的权利和责任等方面是完全必要的,也培养了大批专业的研究人才。但是,在跨学科背景下,传统导师制正面临严峻的挑战。可以说,现行的导师制度存在一些不利于跨学科研究生培养的困境和问题:首先,导师欠缺跨学科的知识和思维,不利于提升学生的跨学科能力。导师具备深厚的专业基础,且具有在此基础上向纵深方向发展
9、的特长,但不可能涉猎多个学科,无论在知识面还是思维方式上均会受到一定的限制。这不仅不利于开阔研究生的视野,也不利于研究生综合能力的提升;而且师生间的衣钵继承关系,会使研究生的学习和研究深深打上了导师个人学术兴趣的烙印,不利于研究生知识面的拓宽以及创新精神的培养。长此以往,将不利于培养高质量、宽口径的人才,也越来越不适应社会与科学发展对复合型创新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所以,亟需统筹导师队伍,建立起一支强有力的跨学科研究生培养的复合导师团队。其次,学校行政管理体制限制了跨学科师资力量的统筹。在中国的大学里,“院系的划分使得学科设置固化,教师要有确定的学科归属才具有所在学科的资源使用权,才能有招生名额,
10、才能核算工作量。”2我国大学一般是学校、学院两个层级行政组织,学院一般是按照学科性质划分,由于学科的归属问题,教师都归属于学院直接领导、组织和考核。长期以来,大学以院系为基础的人员身份制度,实际上是形成了一种具有深层特性的规则体系。身份制持续形成的归属意识和身份情结,成为教师的“心理寄托”和“精神家园”,教师也不愿意脱离原有学院去开展跨学科研究和跨学科研究生培养。另外,我国大学在探索学院制的进程中,往往按照学科甚至是专业设置院系,二级实体院系设置数普遍在20个以上,个别大学甚至在40个左右。我国高校下设院系过多过细,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学科的交叉与融合,也势必影响跨学科科研团队的组织。一个学院里的
11、导师基本上都是一个学科群的,甚至是一个学科的,而研究生的专业划分一般也随之建立在学科基础之上。所以,目前研究生培养基本上是在学院内进行,很少与其他院系、大学、校外科研机构和企事业单位开展联合培养,多数高校也还是采用一名导师带若干名研究生的方法培养学生。第三,跨学科研究生培养缺乏跨学科课题的支撑。从国内课题申请来看,虽然国家自然基金和社科基金都设立了跨学科的项目,但比例很小,跨学科课题申请很难被立项。目前国内课题评审的惯例是同行专家评议,评审专家大多是学科专家,而不是跨学科专家。而学科交叉研究既然是多学科相互交叉渗透的结果,那么就具有多学科的特征。但是,“研究涉及的学科越多,学科之间的距离越大,
12、越不容易被理解不仅一般人不易理解,即使是某一个方面的专家,也可能由于知识背景的局限不理解或不全理解,因而很难取得共识。”3因而,跨学科课题很难在现有的课题评审机制下获得资助。而且,进行交叉学科研究时,由于投入的人力、资源无法对本学科建设产生可观的回报,难以逾越的学科壁垒致使院系的积极性也不高。上述问题直接限制了研究生导师绩效评估、监督与考核制度的改进,影响跨学科研究生培养的开展。跨学科研究生培养对相关科研条件、导师的学术水平都有较高要求,导师也要付出更多的精力和更为艰辛的工作才能取得成效。而当前还没有建立起一套比较客观、合理的指标体系来判断和评价跨学科研究生培养的绩效,这又直接关系到导师评奖、
13、评优、职称晋升等一系列问题。缺乏对导师应有的激励是影响跨学科研究生培养的重要原因之一。三、国外的复合导师制与国内的探索(一)国外的跨学科研究生培养与复合导师制美国许多大学通过建立跨学科课题组、实验室、研究中心和跨院系委员会等组织形式,改革传统的研究模式和研究生培养模式,以推动跨学科研究和跨学科研究生培养。麻省理工学院(mit)许多跨学科组织已经涉足博士生教育,并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手段鼓励跨学科组织开展博士生教育。4mit专门成立了“科学、技术与社会规划”(sts)学院,建立了数十个跨学科研究机构,有组织、有计划地在交叉学科领域承担重大课题的研究工作与研究生培养任务。2003年,mit成立的虚拟跨
14、学科教育和研究组织“计算与系统生物学创新工程”(csbi)中近40%的研究人员都是攻读博士学位的研究生,通过跨学科的科教融合实现研究发展和人才培养。mit博士生教育实行导师制和博士生指导委员会相结合的指导方式,每一位跨学科的博士至少要得到3位以上不同专业导师的指导。这样既能保持传统经典学科的相对完整性,改变学科分割和学术研究中的单学科“智慧垄断”的局面,又能促进学科间的相互交融,从而达到对研究生进行跨学科培养、开阔其视野的目的。5华盛顿大学的“城市生态学”(igert)博士学位计划组建了一支知名教师荟萃、专兼职结合、校内外互补的导师队伍。其核心教师队伍由8位不同学科的教学和研究经验丰富的教授和
15、副教授组成,支撑性教师队伍多达18人。这些导师来自8个不同的院系。此外还聘请了6名城市规划与管理方面的专家,他们多为州政府和地方政府履行城市管理职能的部门负责人。6英国很多大学强调为研究生开设跨学科的综合性课程,鼓励研究生选择来自生产实际、涉及多个学科领域的课题进行研究,并由相关学科背景的专家、教授组成导师组共同指导研究生。如斯特林大学的环境科学硕士课程计划有5门必修课和4门选修课,涉及生物科学、环境科学、管理科学以及经济学等多个学科。由于研究课题的综合性,学校组织了跨系的教师和专家共同指导研究生。再如曼彻斯特大学在工程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要求学生与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者进行合作开展相关科研工作
16、,同时学习管理课程和参加技术讲座。每个研究生都有一位学术方面的导师和一位企业合作者。7如爱丁堡大学有首席导师、助理导师与联合导师之分。首席导师全面负责指导研究生,按照培养计划安排学生的学习并对其学业进行审查。助理导师也称副导师,其职责是辅助首席导师处理好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在专业方面提供补充性知识。8德国柏林工业大学为研究生开设了大量的理工科课程和人文、社会学科课程,突出教育的系统性和综合性,并成立了众多跨学科学术组织,集科学研究与研究生培养于一体。9慕尼黑工业大学(tum)组建了国际科学与工程研究生院,进行以项目研究为重点的研究生教育,同时促进跨学科合作以及高校与企业间的合作,以此提升研究生的能力和基本素养。2009年tum又设立博士生院(tum-gs),实现了各院、所之间的合作交流,为研究生搭建跨学科学习和研究的平台。加拿大哥伦比亚大学由研究生导师及不同领域或学科的两至三名其他教师组成复合指导委员会,帮助研究生及其导师扩展专业领域的知识、经验,提供相关建议,并对导师进行评估。10从上述世界一流大学发展“交叉学科”和促进“学科交叉”的案例可以发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度教育培训机构与讲师聘用合同3篇
- 2024年度车辆个人抵押权解除及回购合同3篇
- 2024年度城市公共交通优化与合作合同3篇
- 2024年度农副产品面粉绿色生产技术合作合同3篇
- 2024年度汽车零部件模具制造与验收合同2篇
- 2024年新型外墙仿石漆材料采购及安装合同2篇
- 2024年娱乐场所自动售货机租赁协议3篇
- 2024年版智能穿戴设备研发生产合同3篇
- 2024年度采石场砂石料开采与销售合同2篇
- 2024年度新能源电站建设劳务承包服务协议3篇
- 并网光伏电站调试报告
- 预计体育课运动生理负荷脉搏曲线图
- 夹套反应釜-课程设计
- (完整版)复工检查表
- 基于PLC在污水处理厂中的控制系统设计
- 南京双京KBZ200400馈电开关说明书
- 管道流量分配规律设计性实验
- 护理工作量统计表
- 第01章量子力学基础
- 研究开发费用加计扣除的鉴证报告记录要求
- 五金材料进货清单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