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校企三位一体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研究-基于近年福州市的调查状况分析_第1页
政校企三位一体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研究-基于近年福州市的调查状况分析_第2页
政校企三位一体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研究-基于近年福州市的调查状况分析_第3页
政校企三位一体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研究-基于近年福州市的调查状况分析_第4页
政校企三位一体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研究-基于近年福州市的调查状况分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政校企三位一体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研究基于近年福州市的调查状况分析    摘要:科技成果转化已成为当今推动国家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产学研协同创新已成为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主要动力。文章以福州市为例,采用抽样调查、实地走访、对比分析等方法,通过对其辖区内政府、高校、企业的调研,从政府主导性、高校核心性、企业主体性和社会服务性等方面,分析了当前制约福州市产学研协同创新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从政府推动、高校激励、企业合作、功能配套等方面,构建了政校企三位一体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旨在为政府、高校和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激发科技创新潜能、加快科研成果

2、转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提供决策参考。关键词: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政校企三位一体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深入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地方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主体之一,不仅是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力量,也是区域提升创新能力的主体。2016年6月,经国务院批复同意,福建省设立了福(州)厦(门)泉(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将福州市纳入国家创新驱动发展试点示范城市。充分发挥福州省会城市丰富的科教资源和“六区叠加”的区位优势,强化高校与地方政府互动、深化高校与企业合作,将高校服务社会的触角延伸至经济发展的各领域,不断提高其承担区域重大现实问题

3、和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问题的能力,对福州市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一、福州市产学研创新基本概况2016年以来,福州市以高校、科研机构为依托,以企业为主体,大力建设科技创新研发平台、科研成果转化平台、企业孵化平台和产学研一体化平台,并先后出台了福州市建设创新型省会城市实施方案福州市产学研联合开发项目资金管理办法福州市扶持“双创”工作的七条措施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同时,设立了产学研专项引导资金,全面加快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工作,不断提升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发展水平。截至2018年,福州市辖区共有高校32所、高新技术企业1027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27家,拥有国家级众创空间7

4、家、省级44家、市级113家及各级知识产权示范(优势)企业496家,发明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分别为8783件、3374件;其中,580家企业被科技部认定为“科技型中小企业”,通过知识产权贯标企业31家。2018年,全市规模以上有r&d活动的企业794家,r&d活动企业数比重29.3%。全市规模以上企业r&d经费内部支出137.86亿元,占全社会r&d经费内部支出的比重76.3%。规模以上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对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贡献率为68.9%,拉动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增长11.4个百分点。二、福州市产学研协同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政府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管理体制不够

5、健全目前,福州市的产学研创新工作,主要分散在政府的发改、工信、科技、财政、人社、教育、市场监管(知识产权)等多个行政管理部门,由于各政府部门职责不同、管理范围各异,该项工作政出多门,存在“铁路警察、各管一段”的现象。福州市政府对产学研创新工作机制、成效评价机制还不够完善,政府部门之间缺乏协同联动机制,容易造成沟通渠道不通畅、信息不对称问题,更有甚者造成资源浪费、重复劳动现象。同时,支撑产学研创新发展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之间也缺乏整体关联性,在福州市已出台的21项政策、121条措施中,由于各项政策牵头单位不同,推动工作的角度也不同。如,福州市产学研联合开发项目资金管理办法由市财政局牵头制订,站在财政

6、资金使用的角度;福州市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若干措施由市科技局牵头制订,站在科技成果转化、创新平台建设等角度;福州市自主知识产权资助和奖励办法由市知识产权局牵头制订,站在知识产权归属角度等。这些都不利于在知识产权归属、技术转移、成果转化、风险承担、利益分配等方面协同发展,从而影响了产学研创新的速度、效果。(二)企业作为产学研协同创新的主体作用不够突出(1)中小企业数量多、创新能力弱。目前,福州市科技创新型有实力的上市企业、龙头工业企业不够多,尤其是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500强企业数量偏少。由于中小企业资金不足、技术力量薄弱、生产条件落后,加上其消化、吸收技术创新能力比较弱,对科技成果的有效需求不

7、足,从而造成多数企业喜欢投资小、见效快的项目,而不愿开展需要先期投入、承担风险的科技创新项目。(2)政府和企业r&d投入强度不高。2018年,全市r&d经费中来源于政府的资金为32.85亿元,仅占全市r&d经费总量的18.2%,占比低于全国水平2个百分点;在企业r&d经费中,来源于政府的资金仅占1.4%,低于全省平均水平0.45个百分点。同时,从r&d经费投入占gdp比例来看,2017年,福州市r&d经费投入为155亿元,仅高于南昌市,远低于济南市、南京市、杭州市、合肥市、广州市等城市。同时,规模以上工业r&d投入强度(规模以上工业r&a

8、mp;d经费内部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提速缓慢,福州市规模以上工业r&d投入强度1.21%,规模以上工业r&d经费内部支出总量居全省第二位,但r&d投入强度仅居全省第四位,低于厦门1.26个百分点。在r&d经费中,政府资金投入偏少,研发经费过多信赖企业投入,使企业在培育长远竞争力中得不到有力的利益引导,从而影响企业研发投入的积极情,严重制约着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3)高水平的创新平台较为匮乏。2018年,福州市高新技术企业1027家,总数不足厦门市的50%。从国家级技术中心数来看,在全国1187家国际级企业技术中心中,福州也仅有清华大学启迪之星(福州)孵化基地

9、、国家地球空间信息福州产业化基地、福州863软件专业孵化器3家平台,仅占全省8.5%,远低于厦门市42.8%、泉州市22.8%。高水平、高科技、有潜力的科技创新平台仍然相对匮乏。(三)高校参与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原发动力不够强劲(1)科研创新人才素质有待提高。尽管福州市利用“榕博汇”“海西引智”等平台,在人才使用、培养、引进等方面做了许多工作,但与厦门、杭州、广州等城市相比,由于福州整体工资收入水平偏低,导致在人才建设上仍缺乏吸引力、凝聚力和驱动力,战略性新兴产业、特殊专业和具有前瞻性的复合型人才仍然缺乏。2018年,福州市每万人拥有人才仅为719人,分别低于广州、南京和厦门等地水平。在研发人员中

10、,博士毕业、硕士毕业占比分别为7%和14.2%,分别比2017年下降0.3个和3.2个百分点。高中级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比例偏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科研创新和成果转化工作的开展。(2)高校对科研创新重视程度不够。目前,位于福州的大多数高校对教师、科研人员的绩效考核,仍然过多地强调科研成果的数量、获奖的等级和理论水平的高低,不太重视科研成果的创新应用和转化价值,尤其是科研成果转化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导致高校科研成果缺乏转化的内生动力。同时,一般本科院校、高职高专学校的科研项目的产生,并不是真正来自于市场、企业和社会的实际需求,而是因职称评聘、项目申请、课题验收需要而申报,导致科研项目选题针对性不

11、强、研究目的不明确,科研成果与市场需求和经济发展实际应用脱节。(3)科技创新资源尚未共享共用。2018年,福州市辖区的企业有效发明专利转化率仅为13.8%,诸多高校与企业、高校与社会之间的科研设备、创新资源尚未真正实现共享共用。如,中国科学院海西研究院、福建基因检测技术应用示范中心、福建空间信息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等重要科研创新平台,均未与福州市高技术龙头企业建立共用共享机制,导致这些平台无法充分利用,造成资源浪费。(四)社会服务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功能配套不够完善(1)科技中介服务水平落后。与东部沿海地区的南京、杭州、广州等省会城市相比,福州市的各类科研成果转化中介服务仍有很大差

12、距。主要表现在:中介机构数量少、规模小、层次低、服务功能单一,缺乏科学技术转移、科研成果交易前研发的引导和交易后转化的服务。同时,权威的科技成果价值评估、投融资咨询、信用评价等机构也相对缺乏。目前,全市只有清华大学启迪之星(福州)孵化基地、国家地球空间信息福州产业化基地、福州863软件专业孵化器等少数科技服务机构,为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培育和服务创造良好条件,其他孵化载体普遍缺乏政策咨询、知识产权管理、人才对接、金融服务等高水平服务。(2)科技服务人才数量不足。高层次顶尖人才数量不足,特别是电子信息及ic设计、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人才匮乏,与南京市、苏州市、杭州市等城市相比,福州市这方面人

13、才每年引进数量仅为其20%30%。同时,由于从业人员少、工作周期长、回报率不高等因素,科学技术交易服务经纪人严重匮乏,尤其是熟悉科研成果转化推广、知识产权运营工作的复合型专业人才较少,加上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和服务意识淡泊,相关行业规范没有形成,阻碍了科研成果、知识产权的快速有效转化。(3)科技金融服务体系不完善。由于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具有固定资产少、抵押物价值不足、抗风险能力弱等特点,加之福州风险投资市场体系尚未形成,缺乏金融、保险机构和社会资金参与科技创新、科研成果转化的分担机制,导致创新型企业成果转化不易。同时,银行等诸多金融机构在贷款投资时,更倾向于比较成熟的大型企业或见效快的项目,较少

14、主动向科技创新型企业提供金融支持,导致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困难,不利于企业加大投入再创新。三、构建政校企三位一体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一)坚持以政府为主导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推动机制(1)健全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管理体制。一是要尽快成立由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市直有关部门共同参与的市级层面工作领导小组,并建立统一领导指挥、整体协同作战的管理机制,用于专门协调推进福州市产学研协同创新工作,主动发力,把产学研协同创新工作列入市直部门、各县(市、区)政府绩效管理工作和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重要内容,以解决政府部门之间各自为政的问题;二是要建立工作例会制度,领导小组要定期召开工作例会,协调解决高校教学科研、企业创

15、新创业和社会科技成果转化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同时,建立科研创新和科研成果转化年度统计报告制度,加强对科技创新和科研成果转化工作的跟踪和监督,以解决政府管理部门之间沟通不畅、信息不准问题。(2)完善产学研协同创新的评价体系。政府要定期对已出台的各类科技创新和科研成果转化鼓励政策、扶持措施的执行落实情况进行调研评估,了解掌握政策措施的实施情况、溢出效应及存在问题,及时完善调整各项政策措施,不断提高政策措施适用的匹配度,使资源配置最优化、政策效应最大化。(3)营造产学研协同创新的良好环境。要尽快健全完善相关地方法规,将产学研协同创新工作纳入法制管理轨道,用立法的方式来约束产学研协同创新中的各种不良行

16、为,充分保障政府、高校和企业等各方的合法权益,尤其是保护产学研中的知识产权、创新成果归属和合法权益,为产学研协同创新打造一个法律定位清晰、监督管理严格、市场公平竞争的良好环境。(二)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协同创新合作机制(1)加大企业扶持培育力度。一是要加大政府扶持力度,积极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资金支持,及时有效地对企业创新筹备资金提供优惠政策;二是要加大科技招商力度,着力培育现有骨干企业,开展龙头企业创新转型试点,实施培育科技小巨人领军企业行动计划,引领中小企业加快提升创新技术步伐,重点突破支撑产业发展的核心关键技术,摆脱中小企业创新能力弱的局面;二是要加快培育科技创新资金市场,充分调动引导

17、社会资金多渠道、多方式增加对企业研发活动的投入,提高企业r&d投入强度。(2)建设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基地。一是要以国家福州大学科技园、福州高新区海西创业基地、福州软件园“双创”标杆示范中心、东南大数据产业园“双创”示范中心为重要抓手,实施“创新企业成长、创新项目发展”计划,打造“众创+众筹、孵化+加速、总部+平台”的多种模式、多项功能的创新综合平台;二是要加快建设大学生众创空间和创客服务中心,支持企业联合高校成立协同创新战略联盟、产业技术联盟推进中心、院士(专家)工作站等,推进校企合作、校地合作,为企业技术提升提供智力支撑,三是要鼓励和支持重点骨干企业、科技型龙头企业,建设行业技术创

18、新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中试基地,解决福州市高水平、有潜力的科技创新平台缺乏问题。(3)创新研发机构的发展模式,要改变“高校负责科技创新、企业负责成果转化”的单向科技成果转化模式,逐步推行由“高校和企业共同遴选潜力大、前景好、效益高的科技项目,并与企业联合开发”的合作模式,引导整合各类创新资源向产业、企业聚集,促进企业成为科技创新和成果应用的主体。(三)强化以高校为核心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激励机制(1)加大科技人才引育力度。一是要树立“创新驱动实质是人才驱动”的理念,更加注重培养、用好、吸引各类人才,构建人才与项目结合、招才与引智结合、创新与创业结合的引才模式,将福州市人才优惠政策惠及省级高校、

19、科研院所科研人员,增强对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二是借鉴武汉“百万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计划”等有益经验做法,放宽人才落户条件,加大大学城、高新区等地的人才公寓供给力度,提供创新创业培训和项目资助,尽快补齐创新人才保障短板;三是鼓励高校联动企业、工业科技园区,建立专业人才实训基地、创新平台和院士(专家)工作站,依托重大科研项目和重点科技工程,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企业、新型研发机构等人才载体,引进和培养一批高级专业技术人才,不断丰富创新人才资源。(2)完善高校科研人员创新创业机制。一是要大力支持高校科研人员积极投身研发生产一线,促进科技创新和科研成果转化;二是要鼓励高校及其所属单位的科研人员停薪留职开展创新

20、创业,在一定时间内,保留其原有工作单位、身份,并在职称评定、职位晋升、社会保障等方面与所在单位在岗在职人员享受同等待遇,在不影响本职工作的前提下到企业兼职,开展科技创新工作;三是要建立高校、企业和创新平台的大型科研设备、仪器共享机制,打破科研活动各自“闭门造车”的状况,不断丰富科研创新资源、激发科技创新潜力,打造新型“校中厂”模式,政府要出台政策鼓励和支持高校“以场地设备换资源、以服务技术求支持”的发展模式,由高校提供场地技术、企业负责创新经营,由双方按照共同投入、共同管理、共同发展的方式,开展全方位、深层次的校企合作创新,实现高校与企业一体化、专业教师与技术人员一体化、学生与学徒一体化。(3

21、)创新科研评价和经费支持机制。一是在科研项目的选题和立项中,要赋予高校项目负责人、科研人员更多更大的技术路线决策权、经费支配权和资源调动权;二是要进一步强化科研成果、知识产权对高校科研人员的激励,鼓励科研成果转化、科学技术转移的收益向创新团队成员、一线教学科研人员倾斜,不断提高科研项目负责人、参与者和团队在科研成果转化经济收益中的分配比例,建立和完善科研成果、知识产权在入股、股权奖励、股份期权、财税支持、成果收益等激励机制,重奖在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科研成果转化与社会进步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人才。(四)完善以功能为配套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服务机制(1)设立科研转化、科技转移的中介服务机构。一是要鼓励和

22、支持在福州的高校、企业和科技孵化器设立专业化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并建立职业化科研转化和技术转移人才队伍,畅通科研转化、技术转移通道,对获得国家级、省级以上认证的科研转化、技术转移机构,地方政府要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和政策倾斜,扶持这些机构做大做强;二是要学习借鉴北京中关村创业大街、苏州工业园等知识产权集群的先进经验和成功做法,在福州高新区、福州大学城、国家福州大学科技园等重点区域,建立科研转化、技术转移中介服务机构,打造一批特色鲜明、功能完善、布局合理的知识产权和技术转移服务集聚区;三是政府科技管理部门要主动牵线搭桥,促成在福州的各类高校与上海杨浦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审查协作福

23、建分中心、中国科学院海西研究院、福建海峡技术转移中心开展合作交流,并联合建设科研成果转化、技术转移中心。(2)提升中介服务机构人才的能力素质。一是要提升产学研合作服务成效,对促成科研成果在福州本地转化的高校、企业及其职工,要按技术合同登记的交易额给予奖励;二是要加快产学研合作专业人才培养,探索建立科研成果转化、技术转移方面学科教育体系,在高校和企业中培养既有专业素养、又懂市场规则的服务人员,补齐中介服务人才短板;三是要选择一批基础条件好、技术力量强、科研成果转化数量多的高校,建立专门的科研成果转化、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基地,通过短期培训、专业培养、系统学习等方式开展技术技能教育,让更多的高层次科研人员熟悉科技转化工作。(3)强化产学研协同创新的金融服务支撑。一是要创新政府引导、民间参与、市场化运作的金融服务模式,不断拓展高校研发机构、创新型企业的融资渠道,推广“以关联企业从产业链核心龙头企业获得的应收账款为质押的融资服务”“面向科技创新型企业的一站式投融资信息服务”“贷款、保险、财政风险补偿捆绑的专利权质押融资服务”等金融改革举措,着力提高金融支持高校科研、企业创业的灵活性和便利性,充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