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人格特征的性别差异研究_第1页
大学生人格特征的性别差异研究_第2页
大学生人格特征的性别差异研究_第3页
大学生人格特征的性别差异研究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大学生人格特征的性别差异研究   【摘要】  目的  通过对大学生人格特征的性别差异的研究,以进一步为学校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 教育 提供更广的思路。 方法 采用由龚耀先主持修订的艾森克个性问卷,对选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大学生进行团体施测。 结果 外向不稳定类型中男、女生在各自个体中所占比例,女生高于男生;而内向不稳定类型中,男生高于女生。外向稳定性中,在各自个体中所占比例,不同性别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发展 双性化人格模式,有利于健康人格的培养,以及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关键词】  人格特征  性别差异&

2、#160; 大学生        人格特征的性别差异一直是人格心 理学 研究的热点。30年代研究者提出将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作为人格两级的观点并加以推广,并认为人格的性别差异是天生的。到70-80年代时,研究者发现人格的性别差异在减小,又提出了“男女双性化”的人格模式。人格因素与成才关系密切,不同行业、不同层次的人才均存在最优化的人格特征。学校教育在人格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荣格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就在于对学生的人格施以影响。本研究主要探讨当代医科大学生的人格性别差异,以促进健康人格的形成,进而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3、水平。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以山西医科大学2004级、一年级选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学生为研究对象,在对本研究做充分说明的基础上,以尊重、自愿为前提,发放问卷。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968份,收回862份,回收率89.1%,合格研究对象821人,占自愿参加本研究人数的95.2%。其中,男生284人,女生537人,年龄19.76±0.

4、966岁,最大者为23岁,最小者为17岁。        1.2测量工具        艾森克个性问卷(简称epq)该问卷是由eysenck(英)编制。本次调查使用龚耀先主持修订的88题版本,每题有“是”“否”两个答案,该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人格特征的各个维度为:内、外向(e,extrovision, introvision):指个性的内外向,与中枢神经的兴奋、抑制

5、的强度密切相关;神经质(n,neuroticism):指情绪稳定性,与植物性神经的稳定性密切相关;精神质(p,psychoticisim):并非指精神病,指所有人身上都存在的不正常的个性。        艾森克个性问卷的n、e量表为双向维度,可以组成e为x轴,n为y轴的正交坐标,构成外向稳定、外向不稳定、内向稳定、内向不稳定四个相。且根据我国t分数的常模,n、e量表可以分为五级,即:内向、倾向内向、中间、倾向外向、外向;稳定、倾向稳定、中间、倾向不稳定、不稳定。根据已经形成的四个相,可将神经质和内、外向的各五个等级,组合为内

6、向稳定、外向稳定、中间、内向不稳定以及外向不稳定五种类型。        1.3 质量控制        为控制志愿者偏倚和信息偏倚,我们以知情、自愿为原则,重点从量表及题目的数量、学生自主自愿参加测试、自主自愿署名、可以提供结果查询等四个方面做了细致安排。调查由研究者本人主持,统一调查问卷指导语。        1.4 数据处理与分析采用epidata3.0双录入数据,使用spss13

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按性别分组人格类型分析        按性别分组分析,人格类型以中间型占比例最大,内向稳定型比例最小。按性别分组进行2检验,结果显示:2值为10.163,p值为0.038,p<0.05,认为不同性别与学生的人格类型的关联有显著性。       

8、2.2不同性别学生五种人格类型的 分析        将五种类型的人格特征分别做不同性别间的 分析,结果显示:在外向稳定这个人格特征上, 为121.91,p<0.001,认为不同性别与人格类型的外向稳定性的关联有显著性。        3 讨论        3.1人格类型总体的性别差异        本研究采用

9、的艾森克人格问卷中文版(epq量表)各量表的信度系数较为满意,具有较坚实的理论和实验基础,以及大量结构效度证据。e、n、p三个分量表常被作为标记变量广泛用于人格研究领域。        本次研究中,内向不稳定的个体占总人数的比例为5.5%,外向不稳定的比例为6.6%,在现实情境中,这两种人格类型恰恰是最容易影响心理健康的。本次结果突出显示,应当引起关注的是,外向不稳定中男、女生在各自个体中所占比例分别为6%和6.9%,女生高于男生;而内向不稳定中男、女生在各自个体中所占比例分别为7.0%和4.7%,男生高于女生。从心理学和社

10、会学角度解释,这两种人格类型一般是偏男性或女性的特征。以往研究提示:内向不稳定的人容易焦虑、自怜,多见于女生;外向不稳定的人容易暴躁,易激惹,多见于男生。本次研究与以往研究结果不尽相同,但与 现代 社会的情形是相当吻合的:男性羞怯,敏感多疑,缺乏敢为性,与人相处拘谨不 自然 ,容易焦虑;而女性则更朝热情外向,轻松兴奋,大胆敢为,少有顾虑,随遇而安方向发展。        当然,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本次的研究对象是医科大学的大一学生,女多男少的性别比例为男生的男性化性格的弱化提供了现实条件。再次,从我国多年学校 教育

11、 的特点来看,大学以前的教师配备是呈女性化的,因而教师对学生的性格导向也是呈女性化的,在评价好学生的特征中也明显地带有阴柔性,与阳刚型的男性化形象相差甚远。而且,传统性别角色要求男性不能轻易表露情绪,有烦恼必须闷在心里,这使得男性不堪重负,产生种种负面情绪,却又无法正常宣泄,于是变得敏感多疑,容易焦虑。传统男性角色的过苛要求,使得男性无法多元化 发展 也催生了人格差异的新变化。        3.2五种人格类型的性别差异        本研究显示,外向稳定

12、类型中,不同性别的学生差异有显著性,所占比例女生高于男生。研究表明,与优秀男大学生相比,优秀女大学生情绪更为开朗,更易适应环境;做事更有恒负责,有更强的意志品质,能不断克服困难;不拘泥于现实,具有分析批判能力。大胆、敢于冒险、探索、独立性强等一系列优秀的性格特征是与外向稳定这种人格类型相符的,所以,有理由推断,外向稳定人格特征比其它类型更接近优秀学生应具备的特质。        研究表明,双性化人格的个体结合了男性和女性心理素质的优点,在行为、习惯、学习、就业等方面都有更好的可塑性和适应内外环境的能力,双性化人格是一种综合的人格模式。具有双性化人格的大学生自信心强,情绪稳定,对环境持开放态度,有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的理想人格模式。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开展双性化人格模式教育,有利于健康人格的培养,并能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参 考 文 献1 蒋钦.人格研究的性别差异取向j. 科教文汇,2008 ,1: 199.2 许燕,钱筠. 大学生人格因素的性别差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