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6单元 百分数 苏教版_第1页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6单元 百分数 苏教版_第2页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6单元 百分数 苏教版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打造高效课堂·提升课堂教学力教学计案例名称百分数的意义科目数学教学对象 六年级课时1教学者xxx一、教材内容分析这部分内容既是学生掌握数概念的重要一环,又是学生体会数学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应用价值的级好素材。教材为了促进学生理解百分数的意义和价值,选择了大量的现实素材,使学生真切感受百分数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本课主要是让学生理解百分数,并会写会读。二、教学目标(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使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初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会正确地读、写百分数。 2.使学生经历百分数意义的探索过程,体会百分数与分数,比的联系和区别,积累数学活动经验,进一步发展数感。 3.使

2、学生在用百分数描述和解释生活现象的过程中,体会百分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意识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百分数的意义,熟练地读写百分数。 教学难点:明确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四、学情分析我班大部分学生是学习困难生,全班女生的学生积极性高于男生。部分学生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五、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根据教学法的真实性原则,设计学习活动,提供话题和任务,引导学生主动进行思考,发挥想象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习积极性。面向全体学生,强调学生的参与和实践。创造合作学习型活动的必要条件,包括明确的小组活动目标,小组成员积极依赖的关系,成员间面对面的交流,注重学生社交技能的锻炼等

3、。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能力。六、教学准备ppt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 创设情境ppt展示生活中常见的与百分数有关的图片,导入新课。 ppt出示学习目标 展示篮球比赛的小视屏二、 探索新知1. 出示教材84页例1的文字和表格。让学生根据这张表思考那场比赛的成绩好一些。引导学生寻找合理的比较方法,点名汇报学生的比较方法。投篮次数和投中次数引导学生发现投篮次数和投中次数并不能客观的反应出三场比赛的投篮情况,这时可以先算出每场比赛投中的次数占投篮次数的几分之几在进行比较。第一场1625,第二场1320,第三场1830,即比较1625,1625,1830的大小。我们比较分数的方法是大小

4、是将分母通分成一样的在比较,分子大的分数就大。或者将分数话成小数在比较。追问学生1625,1320,1830对这3个分数通分和化成小数是不是很麻烦。教师指出把他们的分母都化成分母是100的分数后就很容易比较了。第一场1625=16×425×4=64100第二场1320=13×520×5=65100第三场 1830=35=3×205×20=60100 引导学生得到: 65100>64100>60100,第二场的最好。问学生60100<64100<65100这样表示对不对。2.揭示百分数的概念,介绍百分数的读和写法

5、。像上面这样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作百分数。百分数又叫作百分比或百分率。百分数通常不写成分数形式,而在原来的分子后面加上百分号“%”来表示。 读完之后问学生65100和60100怎么改写成百分数,应该怎么读。3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教材第85页试一试。点名回答。让学生以4人为以小组完成教材第85页练一练。在指明汇报。三、 巩固练习教材第240页的练习十四第1题,教师点名让学生回答。教材第240页的练习十四第2题让学生写出横线上的百分数四、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对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做总结五、 布置作业让学生回去完成家庭作业百分数第1课时学生读一遍学习目标学生观看视屏学生口答第一场投中次

6、数占投篮次数的1625,第二场投中次数占投篮次数的1320,第三场投中次数占投篮次数的1830学生赞同全班学生跟着老师的节奏口答。对的,一个是从大到小,一个是从小到大。最大的都是65100学生读3遍自己独立完成试一试学生4人为一组进行讨论交流先思考,被点名的同学用准确,规范的语言进行表达。学生将文字转化成数学写在题目下方学生回答:学会了什么是百分数,百分数的写法,百分数和分数的转化。结合生活让学生对百分数产生兴趣观察内容的选择,我本着先静后动,由近及远的原则,有目的、有计划的先安排与幼儿生活接近的,能理解的观察内容。随机观察也是不可少的,是相当有趣的,如蜻蜓、蚯蚓、毛毛虫等,孩子一边观察,一边

7、提问,兴趣很浓。我提供的观察对象,注意形象逼真,色彩鲜明,大小适中,引导幼儿多角度多层面地进行观察,保证每个幼儿看得到,看得清。看得清才能说得正确。在观察过程中指导。我注意帮助幼儿学习正确的观察方法,即按顺序观察和抓住事物的不同特征重点观察,观察与说话相结合,在观察中积累词汇,理解词汇,如一次我抓住时机,引导幼儿观察雷雨,雷雨前天空急剧变化,乌云密布,我问幼儿乌云是什么样子的,有的孩子说:乌云像大海的波浪。有的孩子说“乌云跑得飞快。”我加以肯定说“这是乌云滚滚。”当幼儿看到闪电时,我告诉他“这叫电光闪闪。”接着幼儿听到雷声惊叫起来,我抓住时机说:“这就是雷声隆隆。”一会儿下起了大雨,我问:“雨

8、下得怎样?”幼儿说大极了,我就舀一盆水往下一倒,作比较观察,让幼儿掌握“倾盆大雨”这个词。雨后,我又带幼儿观察晴朗的天空,朗诵自编的一首儿歌:“蓝天高,白云飘,鸟儿飞,树儿摇,太阳公公咪咪笑。”这样抓住特征见景生情,幼儿不仅印象深刻,对雷雨前后气象变化的词语学得快,记得牢,而且会应用。我还在观察的基础上,引导幼儿联想,让他们与以往学的词语、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在发展想象力中发展语言。如啄木鸟的嘴是长长的,尖尖的,硬硬的,像医生用的手术刀样,给大树开刀治病。通过联想,幼儿能够生动形象地描述观察对象。让学生体会数学的计算过程。“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

9、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死记硬背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但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死记硬背被作为一种僵化的、阻碍学生能力发展的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