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优秀教案设计教学反思_第1页
《桃花源记》优秀教案设计教学反思_第2页
《桃花源记》优秀教案设计教学反思_第3页
《桃花源记》优秀教案设计教学反思_第4页
《桃花源记》优秀教案设计教学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桃花源记优秀教案设计教学反思教学目标:1 .准确、流利地朗读、背诵、翻译课文。2 .了解有关陶渊明的文学常识,并体会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 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3 .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及古今异义、一词多义、通假字等 现象。4 .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学习文章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 胜的写法。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这篇课文是怎样具体描绘桃花源美好境界的?作者为什么创设这 么一个理想的美好境界呢?现在,让我们一起跟着渔人到这个世外桃 源去看看!5 .板书桃花源记,齐读课题。桃花源记的主体本是 “诗”,而“记”仅是诗的一个序言,一个注脚,原题是桃

2、花源 诗并记。但因为这个“记”有着生动的故事,完整的结构和完美 的表达形式,所以它不但独立成篇,而且比“诗”流传更为广泛, 更为人们所喜爱。二、作者简介,了解背景1 .交流作者的有关资料(生先说,师后补充)。陶渊明(365-427),东晋著名诗人,字元亮,名潜,世称靖节先 生,因其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沼阳柴桑(今江 西九江市西南)人。他是大司马陶侃的曾孙,其祖父、外祖父都做过 官。他受家庭教养和儒家思想的影响,年少时就有“大济于苍生” 的壮志。时值东晋和宋的易代之际,社会动荡不安,壮志难酬,二 十九岁开始,先后做过几任小官,他在几次仕途中,深感官场污浊、 仕途凶险,终于在41

3、岁辞官回乡,并作归去来兮辞以明其志。 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他所做的诗文多描写农村生活 情趣,表现田园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愿与农民来往而不愿 为五斗米折腰,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但又包含了消 极遁世的因素。2 .写作背景。三、诵读课文,整体感知1 .诵读课文(2)学生放声自读课文。朗读要求:字音要读准。句读要分 明。语调、节奏要读出轻重缓急,读出感情。(3)指名读,学生或老师进行点评。(4)学生齐读课文,感受桃源意境。2 .感知课文(1)文章以为线索,以为顺序,从桃花源,到桃花源,再到桃花 源(或桃源一一桃源一一桃源一一桃源一一桃源),一线贯之,层次分明,故事性强,情

4、节曲折回环,悬念 迭起,虚虚实实,引人入胜,富有“传奇”色彩。明确:以渔人进出桃花源为线索,以时间先后为顺序。发现一一 访问一一离开(或发现一一进入一一作客一一辞别一一再寻)(意思对 即可)。四、疏通文意,积累文言知识1 .结合注释了解文意,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并质疑。2.重点掌握:(1)书中注释及补充的重点字词(2)古今异义字词鲜美古:鲜艳美丽今:(味道)新鲜交通古:交错相通今:指运输事业妻子古:妻子和儿女今:专指男子的配偶无论古:不要说,更不必说今:连词,不管绝境古: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今:没有出路的境地不足古:不值得今:不充足,不满如此古:像这样今:这样延古:请今:延长.延伸(3)通假字要:

5、通“邀”,邀请。(4) 一词多义舍:舍弃房子乃:于是,就竟然具:都详细地志:作标记所作的标记遂:终于于是,就寻:寻找随即,不久(5)同义词具、悉、成、皆:都缘、扶:沿着云、道:说乃、遂:于是(6)成语:世外桃源、豁然开朗、鸡犬相闻、怡然自乐、无人问 津等。3.课文翻译,讲述桃源故事。五、本课回顾,各说收获这节课学到现在,相信大家都有收获,请你将本课所采摘的知识 之果与大家分享吧!六、布置作业,巩固迁移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 .读准下列字音:豁然俨然衣着阡陌鬓耍邑诣骥语2 .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文言词汇的特点。(1)通假字:具、要;(2) 古今异义:交通、妻子、绝境、无论;(3)一词多义:舍、寻

6、;(4)辨 析同义词:悉、并、具、成、皆;(5)句式:省略句。3 .了解文学家陶渊明。(二)能力目标1 .借助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查找有关词的意思。2 .培养朗读和背诵的能力,这样可以品味语言的神韵、气势和感 情色彩,体会语言形式、修辞方法、写作手法的表现力,理解文章 深刻的思想内容。(三)情感目标1 .理解作者这一理想的进步意义和消极意义。2 .理解作者追求平等、自由、幸福,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社会 理想及对黑暗现实不满的精神。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1 .读准生字的字音。2 .了解作家陶渊明。3 .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文言词汇的特点。4 .理解和评价桃花源这样的社会。5 .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7、。(二)整体感知文章以渔人进出桃花源为线索,以时间先后为顺序,从发现桃花 源,到访问桃花源,再到离开桃花源,一线贯之层次分明,故事性 强,情节曲折回环,悬念迭起,虚虚实实,引人入胜,富有“传奇” 色彩。可以通过以下问题来带动学生通读全文,了解大意。1 .渔人是怎样发现桃花林的?2 .在桃林尽头渔人看到了什么?3 .渔人在桃花源作客时,和村中人作了哪些交谈?4 .渔人离开桃花源后做了些什么,结果如何?(三)教学过程1 .简介陶渊明。陶渊明(365427),又名潜,东晋时人,祖居沼阳柴桑(今江西 九江西南)。陶渊明少年时代深受儒家学说影响,有着“大济苍生” 的志向。二十九岁出什,但几次做官都不过担

8、任祭酒、参军一类低 微的职务,不仅济世的抱负得不到施展,而且还要屈身和一些官场 人物周旋,他十分厌恶官场生活。四十一岁时,他出任彭泽县令, 但上任只有八十几天,就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而弃官归隐,从 此过着躬耕自资”的田园生活。陶渊明归隐田园之后,亲自参加了一些农业劳动,较多地接触了 劳动人民;思想感情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对他此后的创作起了积极 的作用。陶源明的作品,大都是归隐后写的,反映了当时的田园生 活,因而成为我国有名的“田园诗人”。桃花源记(原名桃花源诗并记,诗未收入教材)是作者 57岁时所作,标志着作者思想发展的高度。作者因不满当时的社会 现实,想象出了 “桃花源”这样的理想社会,寄

9、托了作者洁身自好、 要求人人劳动、人人平等、丰衣足食、与世无争的希望。这既是作 者在思想上对当时社会的一种否定,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民的 愿望。2 .读准字音3 .学生借助工具书和课文的注释,老师稍加指点,让学生弄清全 文内容。讨论明确:描写了一片美丽的桃花林。这段景物描写带有神秘色 彩,暗示将来会出现“奇景”,为渔人进入桃花源作了气氛上的渲 染,也为桃花源的美好作了铺垫。弄清以下词句的含义:“忘路之远近”中的“远近”是偏义复 词;“夹岸数百步”,指两岸数百步之宽,不是指沿岸之长;“渔人 甚异之”中的“异”为意动用法。5 .讨论第二自然段写了几层意思?渔人初入桃花源的所见所闻有 哪些?从这些

10、叙述描写中,可以看出这是怎样的一个社会?明确:第二自然段写了两层意思,即先写进入桃花源的过程,再 写初入桃花源的所见所闻。初入桃花源的所见所闻,一是环境一一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 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歼陌交通,鸡犬相闻。二是人一一往来种作, 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鬓,并怡然自乐。作者的这些描写叙述让我们看到了这样一个和平安宁、丰衣足食、 人人劳动、安居乐业的社会,与黑暗的现实社会形成了鲜明对比。 现实社会生活中,战乱频繁,生灵涂炭,民不聊生;而桃花源却是一 派优美、安宁的景象。作者明写桃花源,暗里却在讥讽现实,反映 了作者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在这一段中要弄清下列语言现象:一是

11、一词多义现象,如“便舍 船”和“屋舍俨然”中的“舍”,前者是动词,作“舍弃”讲,后 者是名词,作“房舍”讲。二是古今词义的区别,如“阡陌交通” 的“交通”作“交错相通”讲,是两个词。三是同义词的辨析,如“悉”和“并”两个词意思基本相同,作“都”讲,但这两个词也 有差别,“悉”指数量上的全部,“并”指各种类别合并在一起。 四是句子成分的省略,如“林尽(于)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 (小口)仿佛若有光。(渔人)便舍船,从口入。(小口)初极狭,才通 人。”6 .讨论学习第三段的内容。在桃花源里,村中人怎样对待渔人?村中人见到渔人,先是“大 惊”,然后听了渔人的回答后“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热情招

12、 待。这些描写说明桃花源里的人热情好客,生活富足,民风淳朴。村中人与渔人的谈论之语有何含义?通过村中人之口,补充交代 了他们的来历和长时间与世隔绝的缘由。作者还有意用秦末暴政影 射当时东晋社会兵连涡结、民不聊生的黑暗现实,似乎想给人们指 出一条出路,要想摆脱黑暗统治,可以像村中人“避秦时乱” 一样, 去找一个“绝境”,过着男耕女织的安居乐业的生活。这仅是作者 的幻想,在封建社会里是不可能实现的。本段结尾写道“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这一句在 情节发展上起什么作用?此语符合村中人的心理,因为他们不愿外面 的人来干扰他们宁静、和平、幸福的生活。在情节发展上,则为

13、下 文无法找到桃花源理下了伏笔。本段应掌握的古汉语知识为:一是一词多义现象,如“见渔人, 乃大惊”与“乃不知有汉”中的“乃”,前者作“是”讲,表示前 后两个动作的关联,而后者作“竟”解,表示出乎意料。二是古今 词义的区别,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妻子”作“妻子儿 女”解,是两个词,而现代汉语中是指“男子的配偶”,是双音 词;“绝境”是指“与世隔绝的地方”,也是两个词,而现代汉语中 是指“没有出路的境地”;“无论魏晋”中的“无论”是“更不用说” 的意思,现代汉语中是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的连词。三是同义 词辨析,“具”、“咸”、“皆”可作“都”解,但“具”作“详 细”讲,表示无所遗漏;“咸

14、”作“全”、“都”讲,指人的全体,“皆”为“都”之意,指人、物、事的全数。四是通假字的归纳, 具(俱),要(邀)。五是省略主语和宾语的现象,如“(村中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渔人)所从来,(渔人)具答之。(村中人)便要还 家”7 .学习第四、五自然段。但与此同时,结果是不令人满意的,结局的安排是很巧妙的。这 样一写,不仅增强了故事的曲折性,而更主要的是可能激起读者的 惋惜之情,从而更加向往这个安居乐业的桃花源世界。学习本段要弄清以下词语的含义:向(从前),志(作标记,动词; 标志,名词),诣(到去),寻(不久,随即,副词)。8 .在学习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讨论:如何看待作者描绘的这个理想社会?

15、这是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自食其力、 自给自足、和平恬静、怡然自乐的社会。是黑暗现实的鲜明对照, 是作者不满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也是千百年来被压迫人民的理想 境界一一理想化了的小农经济下的田园生活,是不可能实现的空想。(四)总结、扩展作者用一个似假似真似虚似实的动人故事,虚构了一个世外桃源, 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物资丰 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确 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的人民的理想世界。这理想在一定程度 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 而它只是一种空想。第二课时1 .回忆上节课

16、所学内容,如作者,字词句的意思和用法、线索、 顺序、故事内容等方面。2 .展示背诵成果,此时的你,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二、品读课文1 .渔人怎样发现桃花源的?为什么会“甚异之” ?这一段在全文起 何作用?(缘溪行,忘路之远近豁然开朗。渔人是在偶然的情况下发 现了桃花林的,而桃花林之广之美,是他以前未曾所见,因此“渔 人甚异之”。这一段突出了桃花林奇、美的特点,开篇就渲染出一 种神秘色彩,扣人心弦,为下文写渔人进访桃花源作了铺垫。)2 .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夹岸数百步落英缤纷。为写渔人进入桃花源渲染神秘气氛, 也为写桃花源的美好作了铺垫。)3 .如此奇异

17、幽雅的环境,假如你来到这里,你会有何感想?你又 有何推断呢?(学生大胆想像,尽情诉说。)第二、三段:故事的发展,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花源人家里 做客及辞去的经过。1 .渔人入山后,看到了怎样的图景?(自然景象:土地平旷,屋舍俨然鸡犬相闻。生活情景:其中往来种作,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2 .作者的这些描写叙述,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社会?作者写 这个理想的社会有什么用意?(一个和平安宁、丰衣足食、人人劳动、安居乐业的社会。这个 理想的社会与黑暗的现实社会形成了鲜明对比。现实社会生活中,战乱频繁,生灵涂炭,民不聊 生;而桃花源却是一派优美、安宁的景象。作者明写桃花源,暗里却在讥讽现实,反映了作者

18、对幸福生活的 向往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3 .你能用一句诗句来概括渔人进入桃花源过程的感受吗?(山重水 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4 .桃花源的人见到渔人有何反应?说明什么?(“大惊”写出对陌生人到来的惊异。显示出桃花源与外界隔绝 久远。这与下文“自云无论魏晋”相呼应。“设酒杀鸡作 食” “咸来问讯”表现了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民风纯朴。)5 .桃花源人为什么来到这个地方?为何“不复出” ?(桃花源人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 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复出”说明桃花源人安居乐业,也反映了他们饱受战乱之苦, 对外界的战乱抱“厌而远之”的态度。)6、村人“皆叹惋”,是为什么

19、?当渔人要离开时,桃源人为何嘱 咐“不足为外人道也”?这一句在情节发展上起什么作用?(因桃源不易被外人发现,加之桃源人“不复出”“与外人间 隔”,故为世上的动乱黑暗、秦朝以后的朝代变化而叹惋,也为世上老百姓过着的痛苦生活而叹惋。他 们不愿外面的人来干扰他们宁静、和平、幸福的生活。这一句为下 文无法找到桃花源埋下了伏笔。)第四、五段:故事的结局和尾声,写渔人离开桃源后,太守等人 先后探访桃花源未果的情形。1 .渔人既然“处处志之”,但“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是否矛盾?作者这样写用意何在?(不矛盾,这样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地 方,也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是作者寄寓的理想圣地,可遇而不可 求。这不仅增强了故事的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