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growing up is a game against yourself. dont worry that others will do better than you. you just need to do better every day than the day before.同学互助一起进步(页眉可删)有关劝学教案4篇 劝学教案 篇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的论述。2.背诵全文。能力目标1.学习_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2.掌握“绝、强、假、望、闻”五个多义词的义项,积累四个通假字,三个文言虚词。情感目标明
2、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教学重点1.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2.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语。教学难点掌握全文比喻代议,寓议于喻及从正反两方面反复论证的特点。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作者简介,解题。熟读课文,把握文意。掌握文言字词。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提问:同学们知道哪些关于“学习”的名言?比如:好问则裕,自用则小。尚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吕氏春秋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高尔基有“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的名言。这都说明学习的重要性。可以说,人的一生都处在不断的学习中,学习是人的一种本能。我们所要研究的,是如何把这种无意识的本能转
3、化为自觉的行为,大幅度地提高学习效率。这一点,古人已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两千多年前的荀子所作的劝学就精辟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及学习应有的方法、态度,是一篇鞭辟入里、脍炙人口的佳作。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_。(板书文题)二、荀子简介学生读注释,教师补充(多媒体显示):荀子,名况,当时人们尊称他为荀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到齐国、秦国、楚国游学,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荀子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同早于他的孟子成为儒家中对立的两派。他对儒家的复古保守倾向有所扬弃,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注意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重视教育的作用,强调教育功能的重要,这些都比前人的想法合理、进步。荀子的散文说理透彻,气势浑厚
4、,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绵密,多作排比,又善用比喻,素有“诸子大成”的美称。三、解题劝学中的“劝”起统领全篇的作用。“劝”是“劝勉”的意思。繁体字“勸”是形声字,凡是用“力”作形旁的字,多数有“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这是“劝”的本义。而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的_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四、熟读课文,把握文意听录音或教师范读诵读的准备先给下列句子划分节奏,学生试读。学/不可以已 輮/使之然也 木受绳/则直 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
5、之所学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蚓/无爪牙之利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3师生一起处理课文词句中的疑难问题。学生可以先自学,后提问。找出文中的通假字。容易写错读错的字。讨论分析下列词语的一词多义。(闻,绝,假,强,望)词类活用动词的使动用法: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名词作状语: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b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名词用作动词:a假舟楫者,非能水也b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形容词用作动词:假舆马者,非利足也特殊句式五布置作业整理、归纳文中的多义词、活用词、特殊句式。第二课时一检查背诵二检查字词及翻译。三课文分析1讨论、分析全文的思路结构_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
6、哪几个方面来阐述这个观点的?引导学生讨论分析,教师总结、点拨:_的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就是学习不可以停止,不可以放松,不可以半途而废。这一中心论点,是从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学习的方法和态度三个方面来论述的。课文一开头提出“学不可以已”这一论点后,接着从三个角度展开论述:在第二段中,学习可以使人“知明而行无过,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意义,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第三段,学习使本性与一般人没有差别的人成为君子,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作用,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第四段,学习应持注重积累、持之以恒、专心致志的方法和态度,半途停止是不会学好的,只有“学而不已”才能成功,从而证
7、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2组织学生讨论以下问题(小组讨论,小组推荐发言人,以组为单位提问、交流)(1)课文中心论点用“君子曰”引出有什么好处?中心论点包括哪几方面的意思?点拨:用“君子曰”引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使观点更具权威性。这个观点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因为学习意义很大,所以学习不能停止;二是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就是不能停止学习。(2)在论述学习的意义时,用“青”“冰”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用“轮”“木”“金”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点拨:“青”“冰”的比喻论证了学习可以提高人的水平;“轮”“木”“金”的比喻论证了学习可以改造人的品性。这五个比喻论述了学习的意义在于能提高人的智
8、能、改造人的品性,使人智慧明达,不犯过错。(3)在论述学习的作用时,“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这个比喻是论述什么观点的?(引导学生用课文原句回答)点拨:这个比喻是论述“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这个观点的,强调了学习的作用。(4)“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揖”这四个比喻为什么要强调“臂非加长”“声非加疾”“非利足”“非能水”?点拨:这就强调了“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这些效果的取得并不是因为人的本身有什么特异功能,而是因为凭借了外界条件。这就与_的推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丝丝相扣,有力地论证了学习的作用,学习可以弥补人的不足。(5)课文论述学习的方法和
9、态度,可以分为几个层次?是如何正反设喻论证的?点拨:可分为三层。第一层论述学习要积累,是先正面后反面设喻论述的。第二层论述学习要持之以恒,是反正、反正设喻论述的。第三层论述学习要专一,是先正面后反面设喻论述的。四鉴赏_的论证艺术引导学生回忆初中学过的比喻的有关知识,明确比喻的表达效果。引入对_论证艺术的最大特点采用大量的比喻进行说理的艺术特色的鉴赏。点拨:(1)_运用了大量生活中常见的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说得明白、具体、生动,深入浅出,使读者容易接受。比喻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时用同类事物设喻,从相同的角度反复说明问题,强调作者的观点。例如: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积土成山,积水成渊
10、。有时将两种相反的情况组织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照,让读者从中明白道理。如将骐骥与驽马对照,朽木与金石对照。设喻方式有时先反后正,有时先正后反,内容各有侧重,句式也多变化,读来毫无板滞之感。有的比喻,单说比喻而把道理隐含其中,让读者思考,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有的先设比喻,再引出道理,如“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有的先设比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进一步论证。如先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设喻,引出“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的道理,再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作进一步论证。(2)论证方法灵活,是_另一特点,全文先提出中心论点,然后分段论
11、证。每段说明一个问题。第二、三段是先行论证,最后归结论点;第四段则把论点贯穿于论证之中。论证中有时先正后反,有时先反后正。灵活而有变化,使论辩生动有力。(3)语言特点:多用对偶,夹用排比,也是一个特点。排比句使_气势充沛,说理流畅。_中排比句与大量对偶句穿插使用,使_既整齐对仗、节奏和谐,又参差错落、变化流畅,反映了荀文议论透辟、笔势雄健的特点。(引导学生通过诵读体会这一特点)指导学生齐背课文,进一步体味_的语言特点和论证艺术。五小结_作为荀子的开篇之作,是一篇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劝导人们以正确的目的、态度和方法去学习的散文。_以朴素的唯物主义理论为基础,旁征博引,娓娓说理,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
12、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其中阐述的关于学习的道理,在今天也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同时,_也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_的艺术风格。劝学是一篇说理性很强的文字,却形象清新、脍炙人口,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不衰。关键在于,它把深奥的道理寓于大量浅显贴切的比喻之中,运用比喻时手法又极其灵活自然,生动鲜明而绝无枯燥的学究气。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来阐述“学不可以已”的道理,堪称雄辩奇才,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文中所用的喻体几乎都是常见的、易懂的,这些仿佛信手拈来的通俗明了的比喻,都会使人自然而然地联想到某些直观、浅近的形象事物,进而连类比物,启迪思考,接受作者所说的深刻道理。所有这些,也是很值得我们借鉴和
13、学习的。六课后作业1背诵全文2摘录或创作有关劝学的格言。劝学练习一、下列读音全对的一项是( )a.跬(ku)步 参省(xng) 骐骥(jì) b.槁暴(bào) 须臾(yú) 驽(nú)马c.靛(diàn)青 舟楫(jí) 跂(zh)而望 d舆(yú)马 中(zhng)规 闻者彰(zhng)二、写出下列句中通假字的本字并解释知明而行无过 君子生非异也 3輮使之然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三、下列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其曲中规(合乎、符合) b声非加疾也(洪亮)c而闻者彰 (清楚) d假舆马者(假使)四、归纳下列各词的不同
14、义项绝: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而: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非能水也,而绝江河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佛印绝类弥勒 .吾尝跂而望矣五、下列句子不含活用词的一项是(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木直中绳,輮以为轮c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d.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六、下列句式不同类的一项是:( )a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b学不可以已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d驽马十驾,功在不舍七、翻译下列句子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八、课内阅读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
15、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解释下列加点的词风雨兴焉: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2、下列“焉”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b积土成山,风雨兴焉c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d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3、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在这段文字中,作者用了十个比喻论证学习要逐步积累,要坚持不懈,要专心致志。b人们掌握知识、培养品德的过程,也是一个逐步积累、逐步发展、由不知
16、到知、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c.木与金石相比,说明“不折”与“可镂”的关键在于“不舍”与“舍”。d.蚯蚓的“用心一”和螃蟹的“用心躁”对比论证,意在说明学习必须专心致志、用心专一。4、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劝学的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方面说学习的意义非常重要,所以不能停止;另一方面说对待学习应采取的态度和方法,那就是不能停止。b荀子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都不是先天生成的,而是后天不断学习改造获得的。人要成为“知明而行无过”的君子,就要“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学习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c荀子认为,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而君子之所以成为君子,是因为君子
17、善于利用学习的帮助来弥补自己的不足。这种“学而后知”的观点,在当时的条件下是难能可贵的。d劝学的比喻,灵活多变。有的单说比喻而把道理隐含其中,如“登高而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有的先设比喻,再引出道理,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九、课外阅读(甲)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乙)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涅( ) 渐( ) 溪(
18、) 闻( )2、“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说明的道理是( )比喻人的本性无善无恶,而学习和教育可以改变一切。说的是人善恶无常,因而必须通过教育来改变人。人是会受环境影响的,强调学习环境的重要性。人的可塑性很强,要通过教育来使人成为有用的人。3、上述两段都是阐述学习的有关问题,请写出每段大意和论证方法甲段说明_运用了_论证乙段说明_运用了_论证5、结合荀子的劝学,谈谈你对学习的看法.附答案:一、a二、知通智 智慧 ; 生通性 本性 ;輮通煣 火烤 ; 有通又 再一次 ;暴通曝 太阳晒三、d四、绝:横渡;断绝;没有出路的;极 而:顺承;转折;并列;修饰五、d六、c七、略八、1、兴
19、起;雕刻 2、d3、c4、d九、1、黑泥;浸染;山谷;听说、领悟2、a3、c4、 环境对人的影响 比喻论证;学习可以提高、改变自己 举例论证 5、略劝学教案 篇2【教学目标】一、知识和能力1、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2、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3、掌握_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二、过程和方法学习_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价值感1、 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2、 理解比喻的含义以及比喻与比喻之间的内在联系。【教学重点】1、比喻的含义和内在的联系。2、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语。【教学难点】掌
20、握全文比喻代议,寓议于喻及从正反两方面反复论证的特点。【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内容:让学生熟读课文,掌握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翻译全文,理解文意。本节为第二课时一、 复习上节课知识导入上节课我们一起解决了劝学这篇课文中一些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翻译全文,理解文意。1、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1) 劝学中“劝”为何意?(2) 荀子“人性恶”主张明确:孟子提出“性本善”,荀子特别强调教育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劝学就阐明了学习的重要性和学习方法。(3)教师提问几个重、难点的语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二、齐读课文。注意一些通假字和其他一些易写错读错的字三、师生共同研习课文1、(1)读课文
21、,根据标题,找出_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明确:_的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已,停止.(2)第一自然段中“君子”一词应怎样理解?“君子”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2、研习第2段(1)学生齐读第2段(2)把握观点:这一节主要谈了学习的哪个方面?用什么方法来论述的?明确:学习的意义;比喻.(3)要求学生找出本段论述的事物及特点,在已归纳的段落提纲的基础上扩展增附词语提纲。明确:青青于蓝冰寒于水(以青青于蓝、冰寒于水两个比喻,说明了什么道理?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一定变化会进一步提高、发展。作者又以“直木为轮”为喻,说明什么道理呢?说明客观事物可以后天改造,改变“木受绳”“金就砺”两个比喻引出什么结论?“君子博学而日参
22、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4)上面提到的五个比喻都论述了学习的意义在于提高自己、改变自己。它们是平行并列的,还是依次排列的?请分析说明明确:从论证思路可以看出,本段可以分层:人只要不断学习,就能得到发展、提高;人只有博学,即达到“知明而行无过”这两层不是平行并列的,而是延伸。(5)学生齐读第2段,以词语提纲为线索背诵第2段。(教师提示应重点掌握的词语:有就中。)3、研习第3段。(1)学生齐读第3段(2)要求学生找出本段最能说明作者观点的一句话。明确: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3)本段又采用了哪些比喻?1登高之博见2登高而招3顺风而呼4假舆马5假舟楫(4).要求模仿第2段思维推理模式,分组
23、讨论分析本段的推理过程。明确:客观事物通过善假于物可以弥补自身不足引申出人通过善假于物可以弥补自身不足,“善假于物的”“物”暗指什么?学习(5)小结本段谈的是学习的作用,说明学习的作用在于弥补自身不足。用几组比喻句来说明,本段再次采用比喻论证。(6)学生齐读第3段,对照词语提纲,尝试背诵。(教师强调应重点掌握的词语:致绝假)四、师生共同研习第4段1、 请学生朗读第四自然段。2、本段主要论述什么问题?可分几个层次,各说明什么道理?明确:主要论述学习态度与方法可分为三个层次。开头至“无以成江海”,说明知识在于积累。“骐骥一跃”至“金石可镂”,说明学习贵在坚持。“蚓无爪牙之利”至段末,从正反两方面强
24、调说明用心、专心的重要性。3作者是用什么方法论述问题的?明确:比喻、对比4本段的三层内容都用对比设喻的方法阐述。这样的写法什么好处明确:使中心论点更生动更鲜明,即道理明白、具体生动。5学生齐背第4段。(教师提示应重点掌握的词语:跬镂一焉至。)五、总结全文。1、提问:_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分别从哪几个方面进行论述?明确:_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从学习的意义、作用及学习的态度和方法三方面进行论述。2齐读全文,体会_善用比喻、正反对比论证、说理透彻的特点。六、布置作业1、 结合荀子的劝学,写一篇读后感,题目是:学贵有恒读荀子劝学有感2、 完成创新设计练习。七、板书设计劝学(荀子)(1)学比可以已中心
25、论点(2)学习的意义提高自己比喻改变自己(3)学习的作用弥补不足(4)学习的态度、方法积累对比坚持专一劝学教案 篇3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基础知识2、能力目标:以诵读培养语感,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3、德育目标:认识“学不可以已”的深刻道理。教学设想我们教文言文,目的不在于写作,而在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既如此,什么是学生阅读文言文的理想境界呢?它不是能将文言文译成顺畅的现代语,也不是能对文言语句作细致的语法分析,而是一看就懂或者经过查词典、会意而后懂。有时进行点翻译练习或语法分析不过是达到读懂的一种辅助性手段。教授劝学,我拟以“读”为基调,即朗读、诵读、背诵。当然,对于高
26、一的学生来说,在“读”的过程中,老师应该知道他们扫清字词句的阅读障碍,引导他们理清_的行文思路,这对诵读课文、理解课文、背诵课文,提高阅读鉴赏文言文的能力很有帮助。针对这样的教学目的,我设计了三个教学环节:诵读课文(感性认知)、探究课文(理性认知)、背诵课文(能力升华)。1、教学的重点和难点_的教学重点是:树立为发展学生能力、智力而教学的观念,坚持诵读教学。教学难点是:在诵读中落实_的文言语法知识教学。在诵读中渗透正字正音、辨词析句、层次疏理、文意理解、语言鉴赏等多项文言基础知识的学习。2、教学方法_采用诵读教法、讨论交流法。诵读要多次进行,开始照课本朗读,要求字音无误,节奏鲜明,读得顺畅;继
27、此再读,要求在粗知大意的基础上能大体成诵;最后,经过分析、思考,要求领悟_的基本内容,达到熟练地背诵全文。这种诵读式的教学,跟先前书塾的死记硬背是有着实质上的区别的。为了使诵读收到实效,首先要善于根据课文内容和写法上的一些特点,启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产生自觉诵读的要求;其次,在诵读练习过程中发现难点时,要指示学生运用各种记忆的因素去解决它们,毫不动摇地要坚持做到当堂成诵。诵读练习可以分段、分层地进行,但最后一定要连贯地背诵全文。3、课时安排第一课时:诵读课文、探究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课时:整理、归纳文中重要的文言知识(实词、虚词、句式)。劝学教案 篇4邱龙涛一、教学目标(一)学习设喻论证的方法
28、和“对举”的行文方式。(二)了解荀况关于学习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二、难点、重点分析(二)作者从哪几个角度论述中心论点的?每组比喻包含什么意思?各组比喻之间在意义上有什么内在联系?分析:_第一句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接着围绕这个中心论点分三段从三个不同角度进行论述:第l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第一个比喻“青出于蓝”,不能认为它的意思是比喻学生超过老师。这是它作为成语后新产生的意思。_中这个比喻和“冰寒于水”,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提高。“直木为轮”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这样,三个比喻分了两层意思。作者在这基础上,用“故”归纳上文,又用了“木受绳则 直”、“金
29、就砺则利”两个比喻作为事例,进而推论出人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后面两个比喻并列说明:肯下功夫,必见成效。它们是对后面推论的有力衬托。综上所述,本段是从总论学习的重要性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第2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开头作者用“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先来阐说,接着就用“_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这个比喻,形象说明只有摆正“学”和“思”的关系才能使学习产生显著效果。为了把道理说得更透辟,作者顺势而下,连用“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揖”四个比喻,从见、闻、陆、水等方面阐明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外界条件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说明人借助学习,就能弥
30、补自己的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最后由此得出结论,君子所以能超越常人,并非先天素质与一般人有差异,而完全靠后天善于学习。综上所述,本段是从学习的重要作用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第3段作者用了十个比喻。作者先用两个比喻,从“积土”、“积水推论到“人的积德”,正面论述积累的作用,说明学习上的成就是不断积累起来的。接着又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说明如果不积累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这是本段第一个层次,说明学习要积累。下面就分两层说明如何做到积累。作者用四个比喻正反对照:先用“骐骥”、“驽马”对比,说明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习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又用“楔而不舍”,“锲而舍
31、之”对照,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这是本段第二个层次,说明做到积累就要坚持不懈。最后一个层次,作者用蚓和蟹两个比喻正反对照,说明做到积累还要专一。后面两个层次说明:做到积累的两点保证,两者缺一不可。综上所述,作者在本段中又分三个层次,是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二)_设喻有什么特点?分析:_是阐述学习道理的议/lw/index.html>论文,通篇设喻,使所讲道理形象生动,深入浅出,既有说服力又有感染力。_的设喻特点:(1)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情或现象作为喻体。如说明“学不可以已”之理,作者用了人们生活中常见的'靛青色的提取,车轮的制造以及水
32、寒冷而成冰等事例为喻加以说明,充分表达了“学不可以已”而必须有所造就的道理。这样化深奥为浅近,由感性到理性,令人心悦诚服。(2)设喻方式多样:正面设喻,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_木为轮”、“金就砺则利”等从正面阐明学习的重要性。正反设喻,如“蚓”和“蟹”、“骐骥”和“驽马”、“锲而舍之”和“锲而不舍”,通过正反对照把所要说明的道理说得更具体明白。反复设喻,如“_而望”、“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揖”,连用几个不同的比喻,使读者加深对道理的理解。(3)设喻与说理结合紧密,形式十分灵活:有的是将道理隐含于比喻之中,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锲而舍之”、“锲而不舍”
33、。有的先设喻,后引出道理,如第2段,作者先连用五个比喻,后引出“善假于物也”的道理。有的先设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进一步论证,如第3段第一层,作者先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设喻,引出 “积善成德”的道理,再用“不积跬步”、“不积水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进一步论证。三、教学过程设计(一)提示本单元教学目标和_教学目的。(二)预习检查。(三)导入新课。从初一学过的课文为学导入,指出它与_都用设喻方法,讲有关学习的道理。(四)作者介绍(结合注释)。荀子(约公元前313一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
34、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lw/index.html>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_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五)解题。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
35、作用。教师先在黑板上写一个“劝”字,问道: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学生往往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劝告”。教师趁此在“劝”字后加上一个“学”,再问:“劝”是什么意思?学生才会领悟:原来它还有“劝勉”的意思。这在心理学上叫做给学生建立“注意中心”。接着就讲:“劝”的繁体字“_”是形声字,凡是用“力”作声旁的字,多数有给人们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这是“劝”的本义,而在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_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六)指导学生处理课文字词句中的疑难问题。l对照注释,借助字典,正字正音。第一组:通假字第二组:其他易写错读错字给本课12个重点文言常用实词圈画加注,理解它们的意义和用法。3 复习初中知识,综合“思考和练习”二,学生自己理解文言常用虚词“于”、“者”、“而”的用法。4学生试译难句,教师点拨指正。(1)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君子”是一个合成双音词。“可以”在古汉语中是两个单音词,相当于现代汉语“可以、用它”的意思。在_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有机磷系阻燃剂合作协议书
- 2025年护肤膏霜项目建议书
- 2025年工业定制电源合作协议书
- 党员委托培训合同样本
- c采购合同标准文本
- 视觉传播设计自考习题及答案回顾
- 产品摄影合同样本
- 光伏清洗施工合同样本
- 公司定向培训合同样本
- 产权收购合同标准文本
- GB/T 25344-2010中华人民共和国铁路线路名称代码
-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专题六古诗文默写与诗歌鉴赏课件
- 十二对脑神经的出入颅部位、分布、损伤表现汇总表
- 更换锅炉水冷壁管施工方案 勿删
- 2019年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审核及2020年税务咨询等服务招标文件【模板】
- 石化公司成品油销售中心考核方案
- 机动车检测站车辆起火及应急疏散演练记录
- DB13(J)∕T 105-2017 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基础技术规程
- 加压气化操作规程(共115页)
- 标准鲁班尺尺寸对比表
- PackingList外贸装箱单模板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