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学原理复习资料_第1页
文化学原理复习资料_第2页
文化学原理复习资料_第3页
文化学原理复习资料_第4页
文化学原理复习资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一章 概述文化的几种定义:1、现象描述性定义。2、社会反推性定义。3、价值认定性定义。4、结构分析性定义。5、行为取义性定义。6、历史探源性定义。7、主体立意性定义。所谓文化,就是人类在存在过程中为了维护人类有序的生存和持续的发展所创造出来的关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各种关系的有形无形的成果。文化的特点:1、 文化是一个群体共享的东西。2、 可以是客观显性的,又可以是主观隐性的。3、 客观显性的文化和主观隐性的文化同时对生活在该群体中的人产生各方面的影响。4、 文化代代相传,虽然会随着时代改变,但速度极其缓慢。文化学的研究对象:文化学是一门关于研究和探讨文化的产生、创造、发展演变规律

2、和文化本质特征的科学。“文化学”或“文化科学”的称谓,最早出现于德国。德国学者列维·皮格亨首次提出“文化科学”这一术语。泰勒:人类学之父,在1871年发表原始文化并给文化第一次下了定义。(希罗多德也被尊称为“人类学之父”)原始文化被公认为是近代科学意义上第一部研究人类文化的学术专著,被视为文化学的奠基之作,标志着文化学学科的正式形成,泰勒本人也被尊为文化学的奠基人。文化学研究的范围主要体现在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等方面。文化学的研究目的:1、 文化学的研究将推动文化科学的发展,促进中国文化学理论和文化学科的建设基本研究目的。2、 文化学的研究能帮助我们正确地了解文化发

3、展的规律,自觉促进我国的文化事业发展。3、 文化学的研究能够帮助人们正确地了解文化的有序发展与政治、经济发展和变革之间的特殊关系,增强我们在新的世纪建设新文化、新政治和新经济的信心和决心。4、 文化学的研究能够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念,使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认知客观存在时具有更大的宽容度。5、 文化学的研究能使我们认识到文化是人类创造的独特的财富,历史文化具有不可再生性的特征。文化构成的形态:1、 物质文化;2、行为文化;3、制度文化;4、精神文化。第二章 文化学的形成与发展所谓人类学,简言之,就是关于研究人类的科学,其研究对象主要包括人类的生物特征和人类的文化特征两个方面,并由此发展出了体

4、质人类学、考古人类学、民族志、应用人类学和文化人类学等不同学科。文化人类学与体质人类学不同,它主要研究人类社会传承下来的技术、经济、社会结构、政治、法律、习惯、道德、宗教、艺术等内容,一句话,即它以与人相关的所有对象和人类创造的文化为其研究对象。文化人类学出现于19世纪下半叶的欧洲。1863年英国创立了伦敦人类学会,1879年美国创立了华盛顿人类学会。到1901年时,美国把专门研究文化的人类学称为“文化人类学”,并与体质人类学并列成为人类学的两个支柱。文化人类学的中心任务是解释人类群体文化行为的相同之处和相异之处,描述不同文化的特征和稳定、变化、发展的不同过程。列维·皮格亨于1838

5、年首次提出“文化科学”一词。怀特被人们誉为“文化学之父”。进化学派的研究兴趣主要集中在两个领域:一是宗教信仰及其起源和发展。二是婚姻家庭的历史与发展。传播学派 拉策尔 格雷布纳尔 历史学派 博厄斯;法国社会学派;功能学派;文化心理学派;新进化学派;结构主义学派列维·施特劳斯本人也被尊称为“结构主义之父”。第三章 文化的起源与其发展文化累积的本质与意义:文化累积是人类文化发展的基本形式,是指人类特有的创造文化、保存文化并在此基础上再创造文化,使文化不断增长和丰富的能力。文化累积的方式与途径,文化累积的途径有两种:其一是本民族内部文化的累积;其二是吸收外来文化的累积。所谓文化创新,是指由

6、连续的文化累积和对外文化的借鉴吸收而导致的一种文化创造。文化创新意味着新的文化特质以及文化丛的产生、增加和扩大,意味着文化模式或文化类型局部的或根本的改变。文化创新必须具备的的几个重要条件:第一, 文化创新必须以一定的文化累积为基础。第二, 文化创新必须符合一定的社会需要。第三, 文化创新必须有社会实践。文化创新的具体内容包括:其一,物质技术层面的文化创新。其二,非物质的文化创新。文化创新的途径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文化发明,其二是文化发现。宗教、民俗、艺术(一)宗教宗教的定义: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属于社会意识形态。原始宗教的基本形式:1、大自然崇拜;2、植物

7、崇拜;3、鬼魂崇拜,祖宗崇拜;4、图腾崇拜;5、灵物崇拜,偶像崇拜。宗教出现的原因:1、 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2、 社会历史原因:阶级的出现,社会分工的扩大,人类抽象思维能力的提高。宗教的基本特征:人为化;理性化;制度化。宗教的形成要素:教主;教义;教仪;教会。(二)民俗民俗的概念: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它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大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民俗的分类:1、 物质生活民俗:生产民俗;工商业民俗;生活民俗。2、 社会生活民俗:社会组织民俗;岁时节日民俗;人生礼俗。3、 精神生

8、活民俗:游艺民俗;民俗观念(诸神崇拜、传说、故事、谚语等所代表的民间精神世界。民俗的社会底蕴:1、 民俗的产生,是为了生活和生存。原始社会的祭祀、崇拜等民俗即作为直接的生存手段。2、 民俗传承时也是以生活方式进行的。3、 民俗在传承中可能会失去原初含义,却仍能保持独有的生活方式。4、 民俗以群体认同个体实行,并以强烈的独立性的生活方式展现自己的风采。5、 民俗时常显示出文化意识的积淀。(三)艺术艺术的定义:艺术是通过特殊符号加以表达的文化,是一种以文字、音符、色彩、线条和图像等作为基本构件来建构人们的审美情趣、审美意象和传达人们的情感世界的独特文化存在。艺术的特征:艺术是一种特殊文化符号,具有

9、所有意识形态的共性,也有其独特的个性特征。形象性,主体性,审美性。第五章 文化学的研究方法田野调查法田野调查法是文化人类学家最为重视的一种研究方法。田野调查是文化学研究获得科学的第一手资料的必然途径。现代西方人类学田野调查法的最早运用者是美国的摩尔根,而使该方法最终成型的人是英国的马林诺夫斯基。文献法我国历史文献的分类:史书类;档案文件类;史书以外之群籍;少数民族古文字文献。 比较法口述史口述史是基于历史重建为目的,对过去事件亲历者的采访,是文化史研究者与受访者合作的产物,更强调访谈对象的平民性和边缘性。第八章 文化的时间与空间。(一)文化的时间以7天为一个周期的“周”源自巴比伦人,继而影响了

10、犹太人的“星期”概念。现代世界中的时间生活和时间制度往往是多元并存的 不同的文化时间表在不同的生活情境下发挥着各自的文化功能,表现出多样性与复杂性的情形。“文化圈”与“文化城市”是德奥文化传播学派提出的两个关键概念,也是该学派的理论支撑。“文化圈”主要是一个关于文化空间的概念,即具有一定数量的、具有相同文化元素的地域范围。“文化层”是一个文化史学的概念,即当两个以上的文化圈层叠时,便出现具有时间先后的“文化层”。文化层是文化元素在特定的空间中进行历史累积的结果,展示的是相似的文化元素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中进行层层叠加的过程。(二)文化的空间文化生态,主要侧重研究社会文化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环境既包含

11、自然环境(如物理、化学与生态环境),也包括人造环境(人类的社会文化环境)。人类的文化生态是一个比自然生态更为复杂的系统,这是由人自身的属性特征所决定的。研究人与环境之间的理论主要有三类:第一类是“环境决定论”;第二类是“环境可能论”;第三类是试图调和环境与文化之间关系的二元对立关系论。“环境决定论”是探讨人地关系的一种早期理论,也称“决定论”。20世纪30年代,文化生态学的创始人是美国人类学家斯图尔特。他的文化变迁的理论为该分支学科奠定了基本的理论与方法。文化生态学研究的范围值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 生产技术或工具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2、 生产技术与人的行为方式之间的关系;3、 行为方式

12、对文化其他方面的影响。弗罗贝纽斯是拉策尔的弟子,他第一次正式提出“文化圈”的概念,并深化了其中的内容和范围。文化学家对环境作用的结果分类:海岸文化;高度文化;纬度文化;流域文化。继而对文化圈理论进行研究的是施密特神父。他继承了格雷布纳的文化圈理论,完善和发展文化史研究。“文化区”这一概念是美国历史学派的重要理论和基本方法,侧重于对文化地理空间的描述与划分。博厄斯的研究重心不再是对人类文化传播的路线与时间顺序进行宏观的、谱系式的综述与概括,而是从本土个案与实证经验出发,强调文化特质上的相似性,基本不涉及传播的行进路线与轨迹。博厄斯弟子们正式提出“文化区”的概念。最早提出这一概念的是O.梅森。文化

13、区作为研究文化空间的基本单位,指的是最具有特定文化丛的地理区域。这些文化丛的覆盖面较广,如饮食结构、婚姻制度、居住方式、渔猎技术、服饰、部落图腾、巫术信仰、社会组织等,涉及文化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划分文化区的前提是承认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第九章 文化符号与象征定义:所谓文化符号,是指代某种事物后或表达某种意义的标记或记号。文化符号实际上是人类借助语言和其他非语言形式来表达复杂多样文化内容的一种方式。文化符号的基本内涵:1、 符号是约定俗成的替代物,既不是事物本身,也不是事物的属性。2、 符号能够约定俗成地表达某种特定的含义,具有象征意义。3、 符号可以被划分为形式和内容两个部分,用来代表事物的

14、物质形式及即符号的形式,由于它能表示、指出某一事物,语言学家索绪尔称之为“能指”。4、 符号具有任意性和约定性。符号的使用既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也是人类文化累积性发展的关键。文化符号系统一、 语言符号系统语言是人类文化交流传播的最重要媒介,因此,在人类化符号系统中占有最重要的作用和位置。语言是某一个具体社会全体成员所共享的,人人都可以运用它;语言既表示具体事物,又能够表现抽像概念并进入到人类的思维领域;语言还具有很强的组合功能,人类使用有限的语素,通过不同的排列,能组合成自己或别人不曾说过的有意义的话语;语言还具有取代性。可以说,运用语言符号和语言系统进行交往,从事实践和意识思维活动,是人类

15、所独具的功能。语言是特殊群体的语言,带有非常强烈的社会规定性。二、 非语言符号系统文化的非语言符号系统是指人类在交往过程中除语言之外的能表情达意的各种外在的、具体的形态标记。1、 体势符号。体势符号主要是指人类所具有的脸部表情、手势和姿态等身体动作所表达的文化符号意义,也可以称之为体态语言。2、 实物符号。A、 实物符号具有相对静止的固态属性。B、 实物符号具有时代变迁性。C、 实物符号的文化意义大于实物本身。D、 实物符号是文化的载体。3、 艺术符号。文学,绘画,音乐,舞蹈,建筑。三、 综合符号系统1、 电影符号2、 电视符号3、 多媒体和网络符号象征的概念:所谓象征,是指某种表达意义的媒介

16、物(包括实物、行为、仪式、语言、数字、关系、结构等有形物和无形物)代表具有类似性质或观念上有关联的其他事物。换言之,象征就是用具体的媒介物表现某种特殊的意义。象征文化符号的基本特性:1、 象征符号是形态性与表意性的结合。2、 象征表意性具有任意性和约定性。3、 象征表意性的外延要远远大于其形态性。4、 象征具有普遍性、多样性以及多义性。象征研究最早是从结构主义者、人类学大师级人物列维·施特劳斯开始的。象征的重要特点:两极性;多义性;综合性。格尔兹主张用“深描”,即研究者竭力探究异文化中深潜的象征、联想与意义等文化意蕴。象征的分类:统合性象征;表达性现象征;信息性象征;规范性象征;强化

17、性象征。第十章 文化的继承与教育定义:文化继承是指文化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对原有文化的保存和继续。社会化的途径:社会教化;个体内化;大众传媒。以上三种方式能够实现个体的初步社会化。除了初步社会化,社会化的过程还包括继续社会化和再社会化。再社会化隐含着另一种情形去社会化。社会化就是文化延续和文化传递的过程,其实质就是文化的内化。硬环境,软环境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启示:首先,它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其次,传统文化为今天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智慧源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每个时代都有符合时代要求的文化创造,而文化的民族性又决定了文化的发展不能脱离传统而存在。我们对待文化的态度,弘扬其精华,摒弃其糟粕。文化与

18、教育的关系:1、 教育是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和表现形式;2、 文化的民族性影响着教育的本质特征;3、 文化的传统性与时代性决定了教育的内容;4、 文化与教育之间的双向互动。教育的文化职能:1、 教育促进文化的保存与延续;2、 教育促进文化的传播;3、 教育促进文化的创新;文化教育的功能:选择功能;认知功能;塑造功能;创造功能。第十一章 文化的变迁与冲突文化传播的内涵:一般地认为,文化传播即一个群体的文化要素流向另一个群体,并被融合进后者自身文化的过程与结果。文化传播具有选择性的特征。文化传播的模式:文化传播的前提是相遇和接触。文化传播的模式大体可分为三种类型:直接接触、媒介接触与刺激接触。文化传

19、播促进了人类文化的同一性与多元性。传播对文化的影响:文化融合;文化增殖;文化积累;文化分层;文化变迁。文化传播的社会功能:沟通功能;社会化功能;调适功能;文明进化功能。社会发生了文化变迁,那么就意味着该社会原有文化模式中的大多数内容与结构在质与量上已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已经变成或正在转向另一个新的文化模式,而这个新的文化模式的内核与前者有着本质的差异。所谓“文化模式”,即一种文化形成的一贯的、稳定的特征和经验,既有心理与价值的层面,同时也有行为和制度的层面,在其文化结构和文化功能上均有着特定的规范。文化变迁的主要机制是创新、传播、文化丧失和涵化。涵化的概念:涵化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文化群体由于

20、持续接触,造成一方或双方都发生了大规模的变迁。涵化分为强制性涵化和非强制性涵化。文化和社会的进化导致文化和社会的复杂化和进步。重大发明和发现都会自行向四方传播,形成人类阶梯式发展的顺序。强调文化的变迁过程就是传播的过程,文化主要在传播过程中发生变迁。文化上的差异均由地理环境所致。文化变迁也主要是其功能的变化、消失与替代。无论社会文化怎样变迁,社会总是能趋于均衡和稳定状态。美国历史学家博厄斯强调每个民族的具体历史和文化特殊性,认为这种特殊性一方面取决于社会内部的发展,另一方面取决于外部的影响,既要考虑到独立发明的作用,也要考虑到传播的作用。延伸 文化变迁的成因:生物因素决定论;地理环境决定论;心

21、理因素决定论;文化传播因素决定论;工艺发展因素决定论。文化变迁的主要原因:社会生产方式的变更;文化内部的矛盾与分化;生态环境的变化;外来文化的影响。文化变迁的一般过程与规律:从量变到质变;从器物到观念;从自发到自觉。文化冲突的概念:文化冲突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文化群体由于文化模式中存在较大的差异,产生了文化认同上的障碍,导致文化间的交锋、紧张与对抗。一般来讲,文化冲突最终会走向文化的融合、同化或是分化。产生文化冲突的最根本原因就是:文化模式中的深层结构,即价值取向、宇宙观、伦理观等文化硬核部分产生了本质性差异。这些内在的、间接的文化要素需要通过一定的契机外在地表现出来。文化冲突的表现:区域文化冲

22、突;民族文化冲突;宗教文化冲突;阶层文化冲突;代际文化冲突。文化冲突的特征:持续渐进性;内在间接性;全面交融性。文化冲突的结果:同化现象;整合现象;分化现象。文化冲突的意义:1、 文化冲突是文化发展的动力,也是文化变迁的重要机制;2、 文化冲突促进主体的文化自觉;3、 文化冲突妥善解决需要理性、宽容与智慧。第十二章 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从文化的存在看,不同文化的诸多表象或内在差异也正说明了这一点,即文化是由一定的民族或群体创造、保存并传承的,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或群体性民族性,因此,民族性是文化的基本属性之一。而在文化发展的不同时期,文化都表现出一定的个性和特色,或者说每一个时代都有典型代表性文化

23、,文化在不同的时期被创造出来满足人们的需求,这就是文化的另一个基本属性时代性。赫尔德是“民族国家主义之父”。根据文化学者的划分,文化可以分为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物质文化是外显的,是表层的。中层行为文化也具有一定的民族性。中国与西方的行为文化差异中最重要的一点,体现在餐饮文化上。除了物质和行为方面的差异性外,深层精神文化的民族性也同样存在,这种差异性表现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信仰等方面。中国历史发展几千年来,文化绵延不断,经过积累和沉淀,已经形成了固定的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有学者将其总结为自强不息精神、爱国主义精神、宽容和谐精神、崇尚道德精神。文化的时代性:1、 文化的存在是时代性的;

24、2、 文化的创造是时代性的;3、 文化的传承和淘汰也取决于时代;4、 时代性的文化具有可比性。每个时期的文化都有一定的形态特征,都有一种存在方式,这种形态特征和存在方式就是文化的时代性。文化的时代性展示的文化内容是变动不定的,而文化的民族性展现的文化内容则是相对固定的。文化的民族性代表的是一种历史的沉淀,而文化的时代性代表的是一种时尚的存在。在文化现代化面前,我们不能抛弃传统、忽视传统,而应以传统为基础、以传统为参照、以传统为智慧源泉,这样,文化现代化才有的放矢。文化的民族性和时代性不是两个事物,而是同一内容的两个方面,是任何文化不可或缺的两个根本属性。第十三章 文化的主流与支流。文化主流在文

25、化的发展过程中起着主导与引领作用,规定着一个社会的文化发展方向,成为一个社会特质的规范者。文化主流的定义:所谓文化主流,就是体现着时代的主导思想,支配着文化的前进方向,占统治地位的文化。从具体的存在来看,每一个时代或者国家或者民族的主流文化,在相同时期却拥有不同的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主流也处于不断更替的过程中。文化主流的基本特征:1、 主导性特征;文化主流的主导性,使文化在文化发展中处于引导整个文化发展的地位,规定着文化发展的方向。2、 前沿性特征;文化主流不仅规划和引导文化的前进方向,而且总是站在文化潮流的前沿,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特征。3、 普遍性特征;文化主流的普遍性特征是指文化主流在

26、文化领域中存在的普遍性和影响的广泛性。4、 制度性特征。文化主流的制度性特征是指主流文化基本上都是以制度文化的形式出现的,从而规范和引导着其他文化顺应主流文化的发展。文化支流的概念和意义:文化支流是一种附属于文化主流或对文化主流起一定的辅助作用或者反对主流文化的文化形态或文化内容。亚文化是指某些方面与社会主导性文化的价值体系存在不同者。反文化是亚文化的变种,又称对立文化或反主流文化。它积极地反对主导性文化,不承认现代思想和传统的价值标准等。亚文化和反文化都属于支流文化。从本质上说,亚文化等支流文化给社会文化提供了多样性和灵活性选择,其意义是多方面的:1、 亚文化的内容富多彩,具有多种多样的存在

27、形式,这在许多情况下是主流文化不可替代的。2、 亚文化的丰富多样性使社会文化变得复杂和变化多端,而复杂和变化多端的社会形态又反过来跟文化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并促使主流文化与亚文化进步与发展。3、 亚文化的多样性推动社会文化发展的多样化。4、 亚文化的存在是建立良好的文化生态的必要条件。文化支流的特点:1、 附属性;文化支流的附属性的特点,使文化的存在可以做作出更加灵活的选择,从而对文化主流的存在和发展起一种催化作用。2、 民间性;民间性是非官方的。3、 特殊性;文化支流的存在并不是普遍的,影响也不并是广泛的。4、 生活性。文化之支流的生活性是与文化支流区别开来的最重要的特征。这种区别不仅使它

28、与主流文化形成对比,也使自己的文化构成一个完整的内容或体系,一个文化支流的特色就在这种生活性中得到全面展示。生活性是支流文化的本质。文化的雅俗观在西方的学术界更多地运用主流文化、亚文化、次文化、支流文化或反文化来概括各种文化形态。俗文化,西方文化学中一般用大众文化这一概念,指的是在大众社会所形成的文化。对于雅俗文化还应该注意的是,不能影响用享用者的身份来划分。雅文化与俗文化是无法明确地划分开来的,理由是:1、 不能以创造者的不同身份来划分雅文化和俗文化;2、 雅文化与俗文化时常处于转换之中,尤其是俗文化,时常被固定为理礼制文;3、 不能以享用文化者的身份去划分雅文化与俗文化,原因是享用者的身份

29、是随时都会转换的;4、 雅文化与俗文化这种划分对于器物文化就更没有意义了。文化中心:所谓文化中心,是指一个文化区特有的文化特质最集中、处于主导地位且有向周边辐射功能的部分。美国文化人类学家弗斯勒最先使用这一术语。区域文化中心城市城市文化的个性特征:经济活动高度商业化;生活的社会化程度高;信息化程度高;空间拥挤,但布局井然;专业分工细致而发达。国家文化中心都城世界文化中心发达国家文化边缘区域文化边缘乡村乡村文化的鲜明特征:自然经济的团体;适应地理环境生存的典范;社会组织的最基本细胞;传统文化的载体。国家文化边缘外地与边疆世界文化边缘不发达国家第十四章 文化的传统与现代化传统的概念:传统是围绕人类

30、的不同活动领域而形成的代代相传的行事方式,是一种对社会行为具有规范作用和道德感召力的文化力量,同时也是人类在历史长河中的创造性想象的沉淀。“传统”主要涉及两个概念,一是“传统文化”,另一个是“文化传统”。文化传统具有稳定性、延续性、内隐性和兼容性的特性。中国文明以其古老和稳定著称于世,儒家文化的延续性是其关键因素。文化传统的形成与转化:内部机制:文化创新。外部条件:不同文化之间的比较与交流(吸收外来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特性。中国文化的两大特性,即农业型的经济形态以及君主专制与封建宗法制度下的政治与伦理形态。现代化的主要过程:新技术的发展;新农业的发展;工业化;都市化。如何准确把握与理解现代化

31、?1、 现代化首先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2、 现代化不等于西方;3、 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具有多样性;4、 现代化不是全面抛弃文化传统,文化传统也可以适应现代化的发展需要。传统与现代的关系【理解记忆】一类观点认为外来的西方文化是优秀的,而传统已经落伍了,不合时宜了,所以要完全抛弃传统,将现代西方的文化模式完全搬到当地社会中,即“全盘西化”观点;另一类观点正相反,认为传统是好的、优秀的,与现代水火不相容,有了传统就不能有现代,如果现代化来了,传统就会丧失殆尽,国将不国。传统并不是一个死物,尚在成长的连续过程中,它不会因为现代的到来戛然而止。传统与现代也不是一刀两断的两个事物,都是相对而言的,没有人能够

32、指出从哪年哪月就是,而不是传统的了。如何认识到传统的真正价值和未来发展的潜力,并且思考如何在其中有所作为,这对于文化的未来规划与文化主体的创造方向至关重要。其次对于现代性与现代化的理解,不能仅仅停留在现代科技的层面上,以为有了现代家电、现代通信设施、交通运输、军事、航空等就可以实现现代化了。其实这个层面恰恰只是现代化的开始,在此基础之上,现代化同时还需要具备细致的社会分工、职业阶层的自主流动、经济产业的合理比例等特征,而且还存在一种文化的内在精神,即充分保证人性的多元需求,享受最大限度的平等、自由和民主,在可能的范围内实现自我。就文化核心的精神观念层面而言,在快速的社会变迁与转型时期,旧的道德

33、伦理、价值标准、社会惯制等已经快速瓦解,但是新的是非标准、社会判断以及稳定的集体心态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无法在短时间内快速的形成一个稳定有序的文化格局和系统。在文化模式的转变中传统与现代的文化因素同时存在着,它们之间既竞争又混合,既冲突又融合。对于“变”与“化”,文化主体要具备开阔的心胸、长远的眼光,以及耐心、主动、自觉的文化姿态,而不是一味地做维护所谓“传统”的卫道士或极端保守分子,或者急不可耐地想在瞬间就完成所有的现代化。第十五章 文化的产业化与经营“法兰克福学派”的阿多诺和霍克海默在他们1947年出版的启蒙的辩证法一书中首次提出了“文化产业”的概念。国际社会对文化产业的政策取向也是不同的

34、。各国文化产业的出现和兴盛实际上是国际社会对文化与经济关系的新理解,是文化发展与经济进步的一体化过程,即经济文化一体化。随着文化产业的发展,很多国家的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发展文化产业,走“绿色GDP”之路是我国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文化的产业发展顺应了文化大众化的趋势,实现了文化大众化、产品文化化和文化经济化的互动与循环。文化的产业化发展使文化以商品化模式迅速普及,也使得商品因具有文化元素而更具有市场和发展的空间。文化产业:出版发行业;广播影视音像业;动漫游戏产业;文化艺术产业;文化休闲娱乐业;广告会展业;文化设备和文体产品生产与销售业。文化产业及其经营特点:文化产业形式的“高度化”;文化产业组织的“集群化”;文化产业内容的“一体化”;文化产业趋势的“全球化”。总体看来有如下几个因素在文化产业的发展过程中至关重要:政府有力的支持;重视规模化与集团化经营;走原创性高质量之路,促进产业的升级;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及社会结构调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