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关于人文和审美_第1页
论文关于人文和审美_第2页
论文关于人文和审美_第3页
论文关于人文和审美_第4页
论文关于人文和审美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some people appear just to open our eyes.勤学乐施积极进取(页眉可删)论文关于人文和审美 人在履行职责中得到幸福。就象一个人驮着东西,可心头很舒畅。人要是没有它,不尽什麽职责,就等于驾驶空车一样,也就是说,白白浪费。下面是整理的论文关于人文和审美,欢迎参考!论文关于人文和审美一关于审美追求与商业尴尬共存解读“新人文剧”论文摘要:非功利的艺术与功利的商业这种嫁接从根本上就决定了它的内在矛盾,其中的尺度太难平衡。形式大于内容始终是新人文剧最致命的问题。商业诉求在客观上总会限制审美在内容上的深化。随着电视剧似水年华在央视八套播出,“新人文剧”这一概念浮出水面,

2、并且由于媒体的炒作而迅速成为大众话题。被归并在这一概念下的有大明宫词)、橘子红了)、人间四月天、似水年华、半生缘等近年来被广为关注同时又备受争议的一些电视剧。这一概念的出笼和围绕它的褒贬争议很能说明当今电视剧创作和消费的一些问题,对其进行解读有助于我们对问题的澄清和理解。一关于“新人文剧”的提法,有人说是作品宣传需要而炮制出来的,有人说是客观存在的类型。对其内涵的界定也众说不一,一种观点称它渊流于“人文剧”,对立的观点则认为它实质上就是“偶像剧”的变体。这种两极评价反映了这一类型电视剧的复杂。我们注意到,确实有这么一批唯美的电视剧试图在当今熙熙攘攘的电视剧坛上另树一帜,当它们在主题、趣味、表现

3、手法等方面形成了类型,需要一种称谓来概括时,“新人文剧”的名称就这样提出来了,至于它是否妥贴准确,尚待进一步界定其内涵,清理其外延。以前,我们把那些自觉追求人文精神的电视剧称之为“人文剧”,如围城、一地鸡毛等。所谓人文精神,就是关注人以及人的生存状态,肯定张扬人性,关怀人的现实需求和精神需求,表现在作品中就是注重现实人生,注意开掘思想内涵和人物性格,追求叙事的真实和情感的真切等。显然,“新人文剧”在现实关怀上与“人文剧”相去甚远,从大明官词到似水年华,这一类型的电视剧走的都是浪漫一路,把历史个人化,把故事情绪化,把爱情神话化,寄托浪漫温情或者渲泄激扬悲愤。它们有意无意地忽略社会发生内容这一点倒

4、像是偶像剧,如永恒的爱情主题,感性气氛的渲染,画龙点睛的音乐,精致的画面以及偶像作用的发挥等,使它们与商业性的偶像剧瓜葛颇深。那么,是什么使这一类的电视剧号称“新人文剧”呢?近年市场化的运作,使越来越多的电视剧向着模式化、规格化发展,在强调大众化、通俗性的舆论中,偶像剧成为新宠。纯粹的大众叙事,以受众的接受心理为创作前提,以娱乐为要义,一时风头正劲。“新人文剧”正是在这一点上与其不同。以李少红为代表的一批电影导演介入电视剧,将电影创作中对艺术主体性的强调,对导演个性风格的重视引入电视剧,在创作上表现出了更多的艺术追求,以审美为旨归。通过美的建构提升精神,解放心灵是人文精神的题中之义,因而追求审

5、美的“新人文剧”被认为具有人文气息而得名。但是仔细分析,这一类型电视剧所表现出来的优雅、唯美、抒情等特征更偏重于形式,它与时下通俗偶像剧的不同有如当年昆曲与京剧的区别,前者委婉深曲,后者直露浅白,在深层的思想内容上并无重大不同。这种形式审美在多大程度上能够实现人文关怀应该存疑。介于“偶像剧”与“人文剧”之间的“新人文剧”,最大特征就是令审美追求与商业诉求存于一体,试图协调艺术品位与商业逻辑的关系,围绕它的争议与关注其实都缘于此。二“新人文剧”独树一帜,突出表现在以下三方面:1情节情绪化“新人文剧”的领军人物李少红,首先尝试以个人情绪化的方式讲故事,以情绪推动情节进程。大明官词中贯穿着太平公主的

6、内心独白,以她的感受展开历史的述说(似水年华里,英和文的故事几乎没有明显的情节可寻,全靠人物的心理变化推动故事向前。这种做法,就使戏剧所需的矛盾和悬念自外部人物关系的斗争转向人物内心的冲突。作品内涵丰富,情绪的缠绵往复或一气贯注就会引起深刻的悬念,它能上升为有情感或象征参与的深层牵连的激情,而不象编织的情节那样属于人为制造的好奇心,缺乏感动因而只能是好奇心;作品内涵空虚的话,这种情绪化叙述就会寡淡如水,非但不能激起激情,甚至于不能激起好奇心。2人物意念化人物的魅力一是看他是否来自于生活;二看他是否带着创作者的心灵感悟和体验。一般说来,寄寓着创作者意念的人物更具有广度和深度,前提条件是他们必须是

7、个性鲜活的。但是部分“新人文剧”由于赋予了人物过多的意念,而使人物标签化,角色所代表的含义一目了然。比如橘子红了,大妈就代表一个被封建思想扭曲了人性的同时又富于人情味的女人,但是剧中既对这种复杂人性的内在依据缺乏交待,对她行为心理的解释又苍白无力。再如似水年华中文的形象,对他的外在个性特点可谓反复申明,如一介硕士偏隐小镇修古书的怪僻和认死理等,但对支撑这些个性特点的内在情性却虚晃而过,完全不予说明。这些人物因此十分缺少现实感,实际上只是创作者意念的产物。而任何时候,命运的残酷都来自于人性的抗争和无奈,没有真实的人性,悲剧就只能是误会和巧合的结果,这就使一些作品沦落为肤浅的言情剧,而失掉了悲剧的

8、品格和力量。3、节奏偏缓慢舒缓的节奏比较适合古典审美:一定距离的静观,超越感官的心灵的沉醉,条件是创作者提供了某种意境,把人引向更高更远的外界而非自身感官的快感。意境的营造并不简单,既需要创作者的人生境界和人生体味出场,又需要内容的铺垫和积聚。有意境,才有静观和沉醉,人们观看才不觉缓慢,能使现代人浮躁的心清淡下来。比如橘子红了中黄磊坐在廊下看天的意境,时间流逝了而很多东西还在这里对它的品味确实需要时间和舒缓的节奏。但没有意境时,大量既无目标吸引力又无情节凝聚力的镜头只为了一点小感受和小情调,就显得松散拖沓。“当在一定的时间内所出现的事物比我们所期待的要少时,就会使我们感到时间本身,从而产生厌倦

9、”。,缓慢的节奏就会变成对观众耐心的考验,似水年华中大量乌镇的风景镜头即属此类。从上述分析可见,这些审美处理实际上都是双刃剑,当它与作品内涵、与人物个性、与意境营造结合在一起时,会引向对人的生存状态的深层追问,对人的精神要求的终极关怀,从而实现审美的最终目的提升精神、净化情感。当它们没有深厚的内容支撑时,就只剩下审美形式和表现元素了,没有情绪,只剩下语言和音乐;没有意境,只剩下风光和布景;没有人物,只剩下服装和偶像。从“新人文剧”的实际效果看,良莠互见,大多数情况下不很理想,美的建构要么浅尝辄止,要么止于形式,最糟的情况是弄巧成拙,内容完全萎缩在形式下。究其原因,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这些审美追求是

10、嫁接在商业诉求上的,商业诉求使审美在内容上作出让步,仅停留在表现形式上,使它的审美追求不能纯粹不能彻底。三电视剧是最早实现市场化与制播分离的电视艺术品种,商业运作迫使它面向市场。“新人文剧”向市场的妥协表现在:它所包含的商业诉求与它的审美追求一样鲜明:1、永恒爱情的主题。“新人文剧”普遍选择爱情这一“最通俗的沟通主题和最安全的审美体验,”。何为?“以广大市场作为目标,意味着内容必须被化解为可被普遍消费的母题”。可普遍消费意味着它需要温情脉脉,不会触及人性的某些真正残酷之处以及有意回避某些道德禁区,这实际上妨碍了它对内涵的培植和主题的开掘。2、偶像化。“新人文剧”的共同特征就是片中大腕云集,无非

11、是想利用明星效应。明星的号召力源于他们获得了观众的认同,能满足受众的心理投射需要。但树立偶像束缚了创作者的手脚,务使人物形象在道德上尽可能是善的,以使观众产生认同,这就令人物的复杂和深度大打折扣。人间四月天中徐志摩纠缠于三段感情中,当创作者用死亡这一简单的不可抗力解决他的矛盾时,保住了偶像纯洁的同时错过了深层次上人性的、道德的拷问。3、形式化。为了读图时代的受众需要,“新人文剧”在影视语言的探索上作了多种尝试,美仑美奂的画面和音乐极具视听冲击力。服装、道具、语言、光效、色彩、音乐都成为卖点,当形式压倒内容时,艺术就成为包装,审美褪变为噱头。4、虚无情调。人海中的擦肩而过、命运的无常、红尘中的寂

12、寞,这些伤感显然给平庸的生活带来了某些调剂。“新人文剧”中有大量类似的虚无嗟叹,实际上是风花雪月的变调,它们也构成了某种生活的消费品,是颇受时下城市小资们青睐的一种情调,人生的复杂体味经常被这些情调轻轻带过了。审美追求与商业诉求的尴尬共存,使“新人文剧”成了一种很难一语道尽的电视类型,造成了同样尴尬的收视效果“有人喜欢有人烦”。喜欢的人或认同它的审美追求,认为它为观众提供了另类的审美情趣,唯荚而抒情,或认同它的商业诉求,受形式包装、偶像号召、虚无情调的吸引;烦的人或嫌它在审美上做作矫情,或觉得它在商业上缺乏看点,情节单一、人物苍白、节奏拖沓。这种两极评价使每一部新人文剧推出都引起争议。四撇开情

13、绪化的褒贬,从电视剧理论建设的角度来看,“新人文剧”是一种值得关注和研究的类型。对它的客观评价有助于我们澄清对当前电视剧创作中某些问题的理解。首先,“新人文剧”对审美追求与商业诉求的融合,这种尝试应予肯定。我们是“在一个技术化的时代张扬艺术,在一个泛审美的时代强化审美,在一个非个性化的时代寻求个性。”。这构成了当前电视剧创作的两难处境。作为艺术的电视剧要追求深层的审美,作为大众叙事的电视剧又必须顺应电视剧制作中的娱乐法则。因此协调个性创造与大众趣味,兼顾艺术与市场,是电视剧创作必须面对的问题,当这是不得不然的选择时,“新人文剧”的这种努力本身无论得失都应肯定,它为后来者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14、另外,“新人文剧”抓住了形式作为沟通艺术与商业的关节点,对商业诉求与审美追求的融合不乏成功之处。形式上的探索是艺术的重要目标,形式也是当今包装时代提高商品附加值的核心手段,在这一点上,“新人文剧”艺术和商业的嫁接是成功的,它不仅吸引了知识阶层的收看也吸引了普通观众的眼球,以其唯美风格创造出了一种新的电视剧类型满足了观众对电视剧多元化、精致化的需求;同时它的精良制作和艺术独创性所建立的标准、提供的经验,有助于我国电视剧质量的总体提高。但是,从根本上看,“新人文剧融合审美与商业的努力又使它处于一个两难境地。非功利的艺术与功利的商业这种嫁接,从根本上就决定了它的内在矛盾,其中的尺度太难平衡形式大于内

15、容始终是“新人文剧”最致命的问题。 商业诉求在客观上总会限制审美在内容上的深化,仅有形式的审美最终就只能成为单纯的声色渲染,与其审美追求的初衷相悖。而审美追求又限制了它在内容上过多地媚俗,一味在形式上做_又令观众很快厌倦,从而与其商业诉求的目的相违备。这种尴尬,不仅表现在收视和评价的两极分化上,也日益影响到它的发展。论文关于人文和审美二浅谈中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审美教育内容摘要:审美教育是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核心部分。它培养学生对美好音乐的热爱,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养成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并能起到启迪智慧,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等作用。然而,我国当前的中小学音乐教育中,审美教育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

16、这就严重背离了音乐教育要“以音乐审美为核心”这一基本理念。针对当前现状,笔者对音乐审美教育的改革问题做了一些有益的探讨。关键词:中小学音乐教育审美教育地位作用改革审美教育即美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音乐教育是审美教育的表现形式之一,而审美教育又是音乐教育的核心所在。中小学音乐教育旨在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激发学生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在掌握一定音乐知识技能的基础上,逐渐提高审美能力,让音乐这门艺术,带给他们审美的愉悦,情感的共鸣及心灵的净化,使他们成为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生活的人。审美体验是中小学音乐课程价值的最主要体现。20_年,教育部修订并颁发了新的

17、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中小学音乐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大纲确立了新世纪新的教育观,它不再以传授音乐知识、音乐技能为主要目的,而代之以情感教育、审美教育为核心,在音乐创作、表演、欣赏等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种新的音乐教育理念符合音乐艺术自身的特征及我国正在实施的素质教育的要求。但是,在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实施过程中,音乐课的这一价值并未得到足够地重视。音乐课只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上,填鸭式地给学生灌输一些音乐知识与技能,这样不仅让学生丧失学习音乐的兴趣,也失去了音乐审美教育的作用,这与音乐教育学的基本原理也是背道而驰的。一、现状剖析纵观我国目前的中小学音乐教育,我们不难发现

18、存在着种种弊端。据调查,很大一部分学生“喜欢音乐而不喜欢音乐课”。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广大音乐教育工作者们不得不扪心自问。学生喜欢音乐,这符合青少年发展的生理及心理特征。但是为什么一到课堂上,他们对音乐的兴趣就全无,甚至更严重者变成逆反及厌倦呢?这种结果不得不让人担忧。音乐课程的价值完全丧失了,审美教育无从谈起。笔者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便是广大音乐教育工作者们没有很好地把握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基本教育理念,正视审美教育的重要地位及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审美教育的核心地位没有被确立审美教育即美感教育,是培养人的审美能力、审美情操的教育,也就是美育。它以塑造完美人格为最终

19、目的,以艺术美和现实美为教育手段。最早把审美教育作为一个独立范畴提出来的是德国著名诗人、美学家席勒,他说:“有促进道德的教育,还有促进鉴赏力的教育。”,“培养我们感性和精神力量的整体达到尽可能的和谐。”1这是他对审美教育目的的精辟概括。审美教育的根本形式是艺术教育,中小学的艺术教育当中,音乐教育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中小学音乐的审美教育在整个音乐教育乃至整个教育环节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我国新修订的基础音乐教育教学大纲中对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教学目的作了明确的阐述:“通过音乐实践活动,丰富情感体验,培养审美意识,促进个性的和谐发展。使学生具有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和欣赏音乐的能力。”

20、2新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以“把音乐审美为核心”作为音乐课程的最基本的理念,“音乐教育要以审美为核心,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音乐课的基本价值在于通过以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音乐创造活动为主的审美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3这些音乐教育的新理念给新世纪的音乐教育注入了新的血液,既符合音乐艺术的主要特征,也适应我国素质教育的要求。音乐艺术的主要特征是它的审美性,即它能带给人审美的愉悦,情感的共鸣。音乐是一种流动的时间艺术,它不象文学、绘画,可以通过视觉去感受,进而获得美感,它完全靠听觉去感知,是一种音响效果。音乐的语言是音响、节奏和旋律,通过这些语言间

21、接地描绘画面、塑造形象、表达感情。音乐艺术是综合的艺术,它所包含的内容万千,是其他任何艺术不可代替的,它是最富情感的艺术,音乐艺术自身就是美的化身。这个特征决定了音乐教育者们必须把这种“美”传递给学生,让他们懂得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及创造美。脱离了“美”,音乐艺术的价值也就无法实现,再好的教育也只是空谈。我国现行的素质教育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审美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审美素质是高素质人才不可缺少的方面。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使他们从美好的音乐中获得情感体验,从而净化心灵、启迪智慧、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为成为高素质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目前的中小学音乐教

22、育中,“以音乐审美为核心”这一基本的教育理念并没有得到很好地贯彻,主要表现在没有把音乐这门课程真正作为一门培养学生情感和审美能力的课程。“以审美为核心”,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着重强调对音乐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对音乐表现形式和情感内涵的整体把握,也就是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是音乐课教学的最基本要求。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却忽视了这一点。无论是唱歌教学、欣赏教学还是音乐知识的教学,传统机械的教学方法完全无法达到审美教学的要求。比如唱歌课的教学,很多教师就是形式上单一地教会学生唱某个歌曲,片面地认为学生学会唱某首歌就达到了教学目的。即便是进行了识谱教学,也因绝大部分学生对识谱不感兴趣,

23、导致唱歌教学纯粹变成了教歌的形式。教师一句一句地教唱,学生一句一句地跟唱,整堂课就是这种机械动作的反复。试想,教唱的那首歌曲要是学生都喜欢的还好,要是歌曲本身就让学生觉得不够好听,旋律也不特别上口,那有多少学生能够接受,有几个人能够坚持这种机械动作的反复呢?这种教学不仅抹杀了学生原来对音乐的兴趣,而且更谈不上培养对音乐的感受及综合审美能力。再说音乐欣赏教学,有的教师就是找来许多的音响资料,整堂课放音响,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一种被动的听觉参与和思维参与的地位。而这种长时间的被动状态注定使学生对音乐课失去兴趣,当然也无从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及审美能力。音乐审美教学的本质是审美训练,即对审美观、

24、审美能力、审美人格的训练。它既是一种价值取向,同时又是一种审美心理活动,它要求我们必须根据这些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案及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真正审美意义上的培养。再说音乐知识教学,由于其教学内容相对音乐课的其他内容是所谓“最为枯燥”的。对这种枯燥的教学内容,教师更要注重教学方法与手段。一味地给学生灌输乐理知识和音乐常识,让他们背音的高低、长短,背“两个八分音符相加等于一个四分音符”等基本乐理知识,学生即使是“被迫”吸收了这些东西,但是一唱起谱来,无节奏、音不准,更不能正确把握歌曲中所表现的音乐的各种要素。诸如此类的种种弊病最终导致整个音乐教学不可能让学生有情感体验及审美愉悦,与“审美核心”背道而

25、弛。(二)“专业化”与“非艺术化”倾向使得审美教育的作用难以发挥音乐是一种情感艺术,任何音乐都有它的感情色彩。贝多芬说:“音乐尽管它千变万化,但归根到底是精神生活同感官之间的桥梁。它能够确切地反映个人和人民的精神品质并反作用于人的思想意识及整个情感世界。”音乐通过人的审美感知,能迅速调节情感,引起共鸣。音乐的审美教育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与热爱,更能让他们的情感随着音乐的情感而起伏变化,这种交融与碰撞是达到审美教育最终目的的必经阶段。审美教育能让学生从形式、气质、形象、情感等各方面感受到音乐艺术的魅力,从而提高音乐鉴赏力,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和高尚的情趣。音乐修养的提高,势必促进道德修养的提

26、高,也可以说,音乐审美教育的功能促进了道德主体育德的养成。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将“乐”置于安邦治国的第二位,提倡“礼、乐、御、射、书、数”六艺教育,他认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4可见,音乐审美教育自古以来就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在我国现阶段的中小学音乐教育中,由于音乐教学的“专业化”和“非艺术化“倾向严重,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审美教育作用的发挥。使得音乐教育的课程不是一门艺术教育的课程,不是旨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为主的课程,偏离了正确方向。其一,“专业化”违背了中小学普通音乐教育的原则。中小学音乐教育属于普通音乐教育,是面向全体的,提高全体学生全面的音乐素质及修养的教育。全日制义务

27、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对中小学音乐课程的总目标做了明确地阐述:“通过教学及各种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发展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5可见,中小学音乐教育并非培养专业的音乐人才或音乐专家,而是培养学生具备应有的审美能力和音乐素养。因此,中小学音乐教学不能以专业的音乐知识技能传授为主,知识和技能只是感受音乐和表现音乐的手段而非教育的最终目的,本末不能倒置。我们只能在音乐教学过程中适当地利用各种形式进行一些知识技能的训练,切不可按专业音乐教育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笔者曾看到这样一个实例。一位教师上一堂以训练学生听力为主要目

28、的的音乐课,他首先强调了训练耳朵听力的重要性,接下来整堂课就是进行听写音程的练习,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反应很被动。当听课者问及为什么这样上课?这位教师回答说:“大学里老师就是这样给我们上课的。”他还表达了一个非常好的愿望:“把学生的耳朵训练好,为学习音乐打好基础。”显然,这位教师把专业音乐训练中的“视唱练耳”依样搬到普通音乐教育中来,显然是行不通的。“把学生的耳朵训练好”,这对学生音乐听觉感受能力的提高是非常必要的,正如马克思所说:“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说来,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6可见音乐听觉能力的重要性。但中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听觉训练不能是专业的“视唱练耳”,而是一种学生主动参与的音乐活动。参

29、考资料:1、中等学校音乐教学论陈曼君、吴跃跃主编,湖南教育出版社,1996年12月第2版2、音乐美学王次炤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6月第1版3、音乐词典条目汇辑音乐教育学邹爱明、马东风等译,人民音乐出版社,1996年12月北京第1版4、艺术教育学贺志朴、姜敏著,人民出版社,20_年5月第1版5、音乐美纵横谈程民生等著,上海音乐出版社,20_年2月第1版6、第一、二届全国音乐教育获奖论文精选,人民音乐出版社,20_年9月北京第1版7、期刊人民音乐,人民音乐出版社;中国音乐教育杂志,人民音乐出版社1见席勒审美教育书简(西方文论选,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版)。2见中国音乐教育,20_年第

30、9期第8页。3见中国音乐教育,20_年第1期第6页。4见论语译注,杨伯峻译注,中华书局出版,1980年12月第2版第81页。5见中国音乐教育,20_年第1期第8页。6见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125-126页,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7见音乐美学,王次火召主编(引自尼采悲剧的诞生,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6月第1版第100页)。8见第一、二届全国音乐教育获奖论文精选,人民音乐出版社,20_年9月北京第1版第406页。人在履行职责中得到幸福。就象一个人驮着东西,可心头很舒畅。人要是没有它,不尽什麽职责,就等于驾驶空车一样,也就是说,白白浪费。下面是整理的

31、论文关于人文和审美,欢迎参考!论文关于人文和审美一关于审美追求与商业尴尬共存解读“新人文剧”论文摘要:非功利的艺术与功利的商业这种嫁接从根本上就决定了它的内在矛盾,其中的尺度太难平衡。形式大于内容始终是新人文剧最致命的问题。商业诉求在客观上总会限制审美在内容上的深化。随着电视剧似水年华在央视八套播出,“新人文剧”这一概念浮出水面,并且由于媒体的炒作而迅速成为大众话题。被归并在这一概念下的有大明宫词)、橘子红了)、人间四月天、似水年华、半生缘等近年来被广为关注同时又备受争议的一些电视剧。这一概念的出笼和围绕它的褒贬争议很能说明当今电视剧创作和消费的一些问题,对其进行解读有助于我们对问题的澄清和理

32、解。一关于“新人文剧”的提法,有人说是作品宣传需要而炮制出来的,有人说是客观存在的类型。对其内涵的界定也众说不一,一种观点称它渊流于“人文剧”,对立的观点则认为它实质上就是“偶像剧”的变体。这种两极评价反映了这一类型电视剧的复杂。我们注意到,确实有这么一批唯美的电视剧试图在当今熙熙攘攘的电视剧坛上另树一帜,当它们在主题、趣味、表现手法等方面形成了类型,需要一种称谓来概括时,“新人文剧”的名称就这样提出来了,至于它是否妥贴准确,尚待进一步界定其内涵,清理其外延。以前,我们把那些自觉追求人文精神的电视剧称之为“人文剧”,如围城、一地鸡毛等。所谓人文精神,就是关注人以及人的生存状态,肯定张扬人性,关

33、怀人的现实需求和精神需求,表现在作品中就是注重现实人生,注意开掘思想内涵和人物性格,追求叙事的真实和情感的真切等。显然,“新人文剧”在现实关怀上与“人文剧”相去甚远,从大明官词到似水年华,这一类型的电视剧走的都是浪漫一路,把历史个人化,把故事情绪化,把爱情神话化,寄托浪漫温情或者渲泄激扬悲愤。它们有意无意地忽略社会发生内容这一点倒像是偶像剧,如永恒的爱情主题,感性气氛的渲染,画龙点睛的音乐,精致的画面以及偶像作用的发挥等,使它们与商业性的偶像剧瓜葛颇深。那么,是什么使这一类的电视剧号称“新人文剧”呢?近年市场化的运作,使越来越多的电视剧向着模式化、规格化发展,在强调大众化、通俗性的舆论中,偶像

34、剧成为新宠。纯粹的大众叙事,以受众的接受心理为创作前提,以娱乐为要义,一时风头正劲。“新人文剧”正是在这一点上与其不同。以李少红为代表的一批电影导演介入电视剧,将电影创作中对艺术主体性的强调,对导演个性风格的重视引入电视剧,在创作上表现出了更多的艺术追求,以审美为旨归。通过美的建构提升精神,解放心灵是人文精神的题中之义,因而追求审美的“新人文剧”被认为具有人文气息而得名。但是仔细分析,这一类型电视剧所表现出来的优雅、唯美、抒情等特征更偏重于形式,它与时下通俗偶像剧的不同有如当年昆曲与京剧的区别,前者委婉深曲,后者直露浅白,在深层的思想内容上并无重大不同。这种形式审美在多大程度上能够实现人文关怀

35、应该存疑。介于“偶像剧”与“人文剧”之间的“新人文剧”,最大特征就是令审美追求与商业诉求存于一体,试图协调艺术品位与商业逻辑的关系,围绕它的争议与关注其实都缘于此。二“新人文剧”独树一帜,突出表现在以下三方面:1情节情绪化“新人文剧”的领军人物李少红,首先尝试以个人情绪化的方式讲故事,以情绪推动情节进程。大明官词中贯穿着太平公主的内心独白,以她的感受展开历史的述说(似水年华里,英和文的故事几乎没有明显的情节可寻,全靠人物的心理变化推动故事向前。这种做法,就使戏剧所需的矛盾和悬念自外部人物关系的斗争转向人物内心的冲突。作品内涵丰富,情绪的缠绵往复或一气贯注就会引起深刻的悬念,它能上升为有情感或象

36、征参与的深层牵连的激情,而不象编织的情节那样属于人为制造的好奇心,缺乏感动因而只能是好奇心;作品内涵空虚的话,这种情绪化叙述就会寡淡如水,非但不能激起激情,甚至于不能激起好奇心。2人物意念化人物的魅力一是看他是否来自于生活;二看他是否带着创作者的心灵感悟和体验。一般说来,寄寓着创作者意念的人物更具有广度和深度,前提条件是他们必须是个性鲜活的。但是部分“新人文剧”由于赋予了人物过多的意念,而使人物标签化,角色所代表的含义一目了然。比如橘子红了,大妈就代表一个被封建思想扭曲了人性的同时又富于人情味的女人,但是剧中既对这种复杂人性的内在依据缺乏交待,对她行为心理的解释又苍白无力。再如似水年华中文的形

37、象,对他的外在个性特点可谓反复申明,如一介硕士偏隐小镇修古书的怪僻和认死理等,但对支撑这些个性特点的内在情性却虚晃而过,完全不予说明。这些人物因此十分缺少现实感,实际上只是创作者意念的产物。而任何时候,命运的残酷都来自于人性的抗争和无奈,没有真实的人性,悲剧就只能是误会和巧合的结果,这就使一些作品沦落为肤浅的言情剧,而失掉了悲剧的品格和力量。3、节奏偏缓慢舒缓的节奏比较适合古典审美:一定距离的静观,超越感官的心灵的沉醉,条件是创作者提供了某种意境,把人引向更高更远的外界而非自身感官的快感。意境的营造并不简单,既需要创作者的人生境界和人生体味出场,又需要内容的铺垫和积聚。有意境,才有静观和沉醉,

38、人们观看才不觉缓慢,能使现代人浮躁的心清淡下来。比如橘子红了中黄磊坐在廊下看天的意境,时间流逝了而很多东西还在这里对它的品味确实需要时间和舒缓的节奏。但没有意境时,大量既无目标吸引力又无情节凝聚力的镜头只为了一点小感受和小情调,就显得松散拖沓。“当在一定的时间内所出现的事物比我们所期待的要少时,就会使我们感到时间本身,从而产生厌倦”。,缓慢的节奏就会变成对观众耐心的考验,似水年华中大量乌镇的风景镜头即属此类。从上述分析可见,这些审美处理实际上都是双刃剑,当它与作品内涵、与人物个性、与意境营造结合在一起时,会引向对人的生存状态的深层追问,对人的精神要求的终极关怀,从而实现审美的最终目的提升精神、

39、净化情感。当它们没有深厚的内容支撑时,就只剩下审美形式和表现元素了,没有情绪,只剩下语言和音乐;没有意境,只剩下风光和布景;没有人物,只剩下服装和偶像。从“新人文剧”的实际效果看,良莠互见,大多数情况下不很理想,美的建构要么浅尝辄止,要么止于形式,最糟的情况是弄巧成拙,内容完全萎缩在形式下。究其原因,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这些审美追求是嫁接在商业诉求上的,商业诉求使审美在内容上作出让步,仅停留在表现形式上,使它的审美追求不能纯粹不能彻底。三电视剧是最早实现市场化与制播分离的电视艺术品种,商业运作迫使它面向市场。“新人文剧”向市场的妥协表现在:它所包含的商业诉求与它的审美追求一样鲜明:1、永恒爱情的主题。“新人文剧”普遍选择爱情这一“最通俗的沟通主题和最安全的审美体验,”。何为?“以广大市场作为目标,意味着内容必须被化解为可被普遍消费的母题”。可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