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单元质检卷九生物的进化(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单元质检卷第18贡一、选择题(本题共11小题,每小题6分,共66分)1 下列有关变异和进化的分析,正确的是()A. 通常情况下,基因突变的方向和环境没有明确的因果关系B. 基因突变只有发生在生殖细胞中才能遗传给后代C. 经过自然选择,生存下来的都是适应该环境的,都是没有发生变异的D. 如果一个种群中没有发生基因突变,则该种群就不可能发生进化答案:A解析:通常情况下,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与环境没有明确的因果关 系,A项正确;基因突变若发生在体细胞中,可通过无性生殖的方式遗传 给后代,B项错误;经过自然选择,生存下来的都是适应该环境的,而发
2、 生的变异均为适应环境的变异,不利的变异均被淘汰,C项错误;在一个 种群中,只要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则该种群就发生了进化,D项错误。2某同学用等量的水蚤分别做了下图所示的 A、B两组实验。水温的 改变是实验的唯一变量,水蚤在不同的水温中均培养12 h,实验过程和实验现象如图所示。根据实验结果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20靖一25 *C案数牛体部分个棒 正希生恬正卅主活金部死亡20 °C全肺死亡25 °C 28 T參数个怵部分牛怵正常生括正滋生潜(1)多数水蚤生活的最适温度约为25 C(2)水蚤个体之间存在着各种变异类型,有些水蚤能在20 C环境中生活,还有些水蚤能在28 C
3、环境中生活(3)温度的改变对水蚤起了定向选择的作用(4)水蚤个体的变异也是定向的A. (1)(2)B.(1)(2)(3)C.(2)(3)D.(3)(4)? 导学号 74870329?答案:B解析:(1)根据题图判断大多数水蚤个体生活的适宜温度是25 C ,温度改变部分个体死亡 ;(2)在不同温度下 ,都有能存活的水蚤个体 ,说明水 蚤个体之间存在着不同的变异类型 ;(3)在不同温度下 ,死亡的个体不 同,生活下来的个体是适应对应环境的个体,即温度对水蚤起了定向选择作用 ;(4)变异是不定向的。3某生物种群的基因型为 Aa,在一次剧烈的地壳运动后分为三个互不 联系的小种群甲、乙、丙。一段时间后甲
4、种群中部分个体发生了染色 体变异,变异产生的性状不能遗传给后代 ,乙种群中 A 基因的频率逐渐 升高,丙种群中出现了新的等位基因 內。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 甲种群的变异是可遗传的变异B. 丙种群出现新的基因ai是自然选择的结果C. 乙种群发生了进化,丙种群没有发生进化D. 甲、乙、丙三个种群成了三个不同的物种?导学号74870330?答案:A解析:甲种群的变异是染色体变异,虽然变异产生的性状不能遗传给后 代,但遗传物质发生了改变,应属于可遗传的变异,A项正确;自然选择 能够决定进化的方向,但不能决定基因突变的方向,B项错误;进化的实 质是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乙、丙种群中基因的频率都发生
5、了改 变,两个种群都发生了进化,C项错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 这三个种群只是地理隔离,不能判断是否有了生殖隔离,D项错误。4.已知A、a是一对等位基因。右图分别表示某种动物存在地理 隔离的3个不同种群的A基因频率的变化情况,3个种群的初始个体 数依次为26、260和2 600。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A. 种群越小,基因的丧失对该基因频率的影响越大B. 在125代时aa个体约占总数的25%C. 150代后3个种群之间可能出现生殖隔离D. 自然选择使A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答案:B解析:在一个种群的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数的比率,叫做基因频率,种群越小全部等位基因数目越小,所以种
6、群越小基因的丧 失对该基因频率的影响越大,A项正确;在125代时A的基因频率是75%,a的基因频率是25%,不是aa基因型的频率是25%,B项错误;150 代后3个种群之间基因频率变化大,有可能出现生殖隔离,C项正确;自 然选择使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从而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D项正 确。5下表所示为某物种迁入新环境后,某对等位基因的基因频率变化情 况,由这些数据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时间19001910192019301940195019601970基因A的频率0.990.810.640.490.360.250.160.10基因a的频率0.010.190.360.510.640.750.84
7、0.90A. 由于种群基因频率改变,该生物发生了进化B. a基因控制的性状可能更适应新环境C. 1970年该种群中Aa的基因型频率为18%D. 基因频率的改变是通过环境对生物个体的选择实现的?导学号 74870331?答案:C解析:由表格中的数据可知,A基因的频率不断减小,a基因的频率不断 增加,由于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可判断该生物发生了进化;由于a基 因频率不断增加,则a基因控制的隐性性状可能更适应新环境;1970年A的基因频率为0.10,a的基因频率为0.90若按平衡定律计算,得出Aa 的基因型频率为2X110 090=0.18但此环境对基因A和a起作用,不 遵循平衡定律 ,就不是 0.
8、18;基因频率的改变是通过环境对生物个体性状的选择实现的。6. “超级细菌 ”对多种常用抗生素具有抗药性 ,是因为这类细菌能产生金属P-内酰胺酶,以下相关分析正确的是()A. 抗生素滥用诱导细菌通过突变产生编码金属p-内酰胺酶的基因B. 抗生素滥用使编码金属p-内酰胺酶的基因频率上升C. “超级细菌 ”通过染色体交换从其他细菌获得耐药基因D. “超级细菌 ”的进化方向取决于突变所产生的基因答案:B解析: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超级细菌”本身已含有编码金属p-内酰胺 酶的基因,而不是抗生素滥用诱变产生的,A项错误;抗生素是一种定向 的自然选择,通过淘汰不具抗药性的细菌,选择具有编码金属p-内酰胺 酶
9、基因的 超级细菌”从而使编码金属 p-内酰胺酶的基因频率上升,B 项正确 ;细菌进行分裂生殖 ,不会进行有性生殖 ,而染色体交叉互换发 生在减数分裂过程 ,所以细菌不会通过染色体交换从其他细菌获得耐 药基因,C项错误;超级细菌”的进化方向取决于自然选择,而不是基因 突变,D项错误。7. (2015 山东枣庄期中 )大约一万年前 ,某大峡谷中的松鼠被一条河流 分隔成两个种群 ,两个种群现在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分化,过程如下图所示,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一鞫种L物种2A. 地球上新物种的形成都必须先经历 a过程B. b过程的实质就是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C. ©只能表示物种形成过程中基因
10、突变是不定向的D. 品系1和品系2种群基因库出现了较大差异,立刻形成物种1和物 种2?导学号74870332?答案:B解析:a过程是地理隔离,用秋水仙素诱导二倍体植物染色体加倍形成的个体是四倍体,此四倍体新物种的形成没有经过地理隔离,A项错误;b过程是自然选择,实质是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B项正确; 的形成与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都有关,C项错误;基因库出现较大差异,不一定立刻形成新物种,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 离,新物种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D项错误。8. 假设某一年桦尺蠖种群的基因型组成及其比例为:SS(黑 色)10%,Ss(黑色)10%,ss(浅色)80%。由于寄居的树干变
11、黑不利于浅色 个体的生存,使得种群中浅色个体每年减少10%,黑色个体每年增加10%。则第二年桦尺蠖的有关基因型频率或基因频率正确的是()A. Ss,25.5%B.ss,76.6%C.SS,13%D.S,15%;s,85%答案:B解析:浅色个体每年减少10%,黑色个体每年增加10%,则第二年浅色 个体的比例为80%< (1-10%)=72%,第二年黑色个体的比例为 (10%+10%)x(1+10%)=22%,即第二年 ss的比例为 72%,Ss的比例为 11%,SS 的 比 例 为 11%,Ss 的 基 因 型 频 率 为 11%- (72%+11%+11%)=11.7%,A 项错误;ss
12、 的 比 例 为 72%-(72%+11%+11%)=76.6%,B 项正确;SS 的 比 例 为 11%-(72%+11%+11%)=11.7%,C 项 错 误 ;s 的 基 因 频 率 为 (72%+11%-2)-(72%+11%+11%)=82.45%,S 的 基 因 频 率 为 (11%+11%- 2)- (72%+11%+11%)=17.55%,D 项错误。9. 一个全部由基因型为 Aa 的豌豆植株组成的种群 ,经过连续 4代自交,获得的子代中,Aa的频率为1/16,AA和aa的频率均为15/32。根据现 代生物进化理论 ,可以肯定该种群在这些年中 ()发生了隔离 发生了基因突变 发
13、生了自然选择 发生了 基因型频率的改变 没有发生生物进化A.B.C.D.答案:D解析:最初只有 Aa 型豌豆,经过连续 4 代自交,获得的子代中出现了三 种基因型,说明基因型频率改变,正确;但经过计算发现,基因频率不 变,说明种群没有发生突变、没有出现生殖隔离、没有发生自然选择 , 也没有发生进化,故而错误、正确。10. 某地区有一种桦尺蠖,其体色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其中黑色(S)对 浅色(s)是显性,1870年以来,S基因频率的变化如下表,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年份/年18701900193019601990S基因频率/%1050655012A. 1870年,种群中浅色个体的比例为 90%
14、B. 从1900年至1960年,该物种始终没有进化C. 到1990年,该桦尺蠖已经进化成了两个物种D. 自然选择导致S基因频率定向改变答案:D解析:1870年,S基因频率为10%,s基因频率为90%,种群中浅色个体的 比例为81%,A项错误;1900年S基因频率为50%,1930年S基因频率 为65%,说明该物种进化了 ;1930年S基因频率为65%,1960年S基因 频率为50%,说明该物种也进化了 ,B项错误;形成新物种的标志是生殖 隔离,从题干中无法得知是否产生了生殖隔离,C项错误;自然选择导致 S基因频率定向改变,D项正确。11某区域中有甲、乙、丙、丁四个生活习性相近的种群 ,若环境因
15、子 由A(以一表示)逐渐变为B(以一表示),四个种群的个体数量依次用 曲线a、b、c、d表示,如图所示,则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甲种群基因频率将发生定向改变B. 丁种群数量较以前会有所增加C. 甲、丁两个种群间将消除竞争关系D. 丁种群生物性状更适应 B环境?导学号74870333?答案:C 解析:据图可知,丁种群较适应B环境,B、D两项正确。环境因子由A 逐渐变为B的过程中,经过自然选择,甲种群中适应B环境的个体数量 减少,种群的基因频率将发生定向改变,A项正确。由于甲种群中仍有 部分个体生存,甲种群与丁种群间的竞争不能消除,C项错误。二、非选择题(共34分)12. (16分)螺旋蛆蝇是家
16、畜的毁灭性寄生物种。在实验室里对两组数 量相同的螺旋蛆蝇进行不同的处理:一组使用杀虫剂;另一组使用电离 辐射,促使雄性不育。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请回答有关问题。it理前两 组水平图2(1)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解释图1中杀虫剂处理后群体中的个体数逐渐上升的原因:螺旋蛆蝇中存在 ,在杀虫剂作用下,在电离辐射后,会产生图2所示的基因突变。请阐述你从图 2中获 得 的 基 因 突 变 的 有 关 信 息 :每_;_。(3)用电离辐射促使雄性不育的方法最终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即消灭螺旋蛆蝇,但所需时间较长,除第(2)小题中所述的原因以外,还有一个重 要原因是答案:(1)抗药性基因突变抗药性基因频率增大,逐渐形成了抗药的新类型(2) 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基因突变产生等位基因基因突变是可逆的 基因突变可产生复等位基因(回答3个即可)(3) 基因突变的频率较低,需要在几代中反复进行,才能使突变个 体(即雄性不育个体)的数量逐渐增多解析:(1)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度沙石场产学研合作协议3篇
- 2024 年工程推介居间合同样本版B版
- 2024二人协作协议格式样本指导手册版
- 江南大学《电磁场理论》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二零二四年度版权许可合同标的为影视作品的许可使用协议
- 2024年专业清洁服务分包合同版B版
- 2024年全新协议协议样本版
- 暨南大学《日语〈第二外语〉Ⅲ》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暨南大学《环境经济学》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二零二四年专家咨询与技术支持合同3篇
- 三视图教学课件(PPT 85页)
- 大班打击乐《孤独的牧羊人》课件
- 城市更新规划
- 话剧剧本写作(课堂PPT)
- 砂场安全管理制度大全
- 枸橼酸抗凝在血液净化中的应用PPT课件
- 移动式操作平台
- 心力衰竭护理新进展
- (完整版)装饰装修工程监理规划
- 配电网自动化系统
- 书香少年申报材料(1)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