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社会学完整版_第1页
环境社会学完整版_第2页
环境社会学完整版_第3页
环境社会学完整版_第4页
环境社会学完整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环境社会学第一讲 绪 论一什么是环境社会学1、环境社会学: 在环境与社会关系的基础上研究当代社会的环境问题及其社会影响的学科。2、环境社会学区别于传统社会学的最大特点在于: 把以往社会学排除于研究对象之外的自然的、物理的、化学的环境纳入了研究范围, 并把研究这种环境与人类社会、人类群体之间的关系作为主要目的。 与以往社会学相比,环境社会学的研究领域扩大到了自然界。二、环境社会学的产生环境社会学最早产生于美国。二十世纪 70 年代初期,由农村社会学家发起了对环境与 社会关系的反思, 于是, 不同学术背景的社会学家们开始围绕着这一问题展开研究,逐渐形成了一门新的学科 -环境社会学。环境社会学产生的

2、社会背景和学科发展背景: 第一,环境社会学的产生是对日趋严重的环境问题的反应。第二, 日益活跃的环境运动引起了社会学者的注意, 为社会学提供了新的研究对象。 在 对环境运动的研究过程中,成长出了环境社会学。第三, 在原有的社会学框架内, 一些学者也进行了相关研究, 这种研究为环境社会学的 诞生奠定了基础。第四,环境社会学的诞生并非是 60、 70 年代的突然事件,只不过是由潜在到公开、由 不被人注意到被人注意这样一个过程的表现。第五,环境社会学的产生也是二战以后社会学自身发展的产物。第六,生态学在 20 世纪 60 年代的迅速发展, 也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环境社会学的产生。 第七,对环境问题认识

3、的逐步深入是环境社会学产生的深层原因。三、.环境社会学的发展70 年代以来的环境社会学,大致上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一)雄心勃勃的初创时期 (70 年代);(二)歧路彷徨的过渡时期( 80 年代);(三)柳岸花明的发展阶段( 80 年代末、特别是 90 年代初以来) ;四、.两种类型的环境社会学(一)环境学的环境社会学1. 在研究主题上,主要研究的是环境与社会的关系,而且相对来说比较强调环境因素对 于社会系统的影响;2. 在研究方法或分析框架上,主要采用自然科学的方法或分析框架;3. 在研究取向上,主要是一种宏观取向,试图发展具有普适性的、关于理解环境与社会 关系的一般理论;4. 在与传统社会

4、学的关系上,主要是一种对立和批判的关系; 主要代表人物:卡顿、邓拉普(二)社会学的环境社会学1. 在研究主题上,主要围绕环境问题及其社会影响而开展研究;2. 在研究方法和分析框架上,主要采用社会科学的一些方法或分析框架;3. 在研究取向上,主要是中观和微观取向,试图发展具有一定解释力的、关于理解环境 问题及其社会影响的特殊理论;4在与传统社会学的关系上,主要是一种结合和利用的关系;主要代表人物:施耐尔伯格、汉尼根。五、.环境社会学的未来发展 研究领域:(1)环境研究的伦理标准、概念和方法(2)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其社会影响(3)全球环境变迁对人类社会的影响(4)社会过程对全球环境的影响(5)环境政

5、策与环境管理(6)环境意识与环境教育 环境社会学研究的新领域:(1)社会分层与环境问题(2)风险和环境社会运动的研究(3)环境问题中的不平等现象(4)环境保护中的文化多样性问题(5) 土著民族与开发型文明的对立”(6)环境问题的国际比较研究 环境社会学的主要任务:分析环境问题的社会过程和社会原因;分析环境问题作为一种新的社会事实”是如何影响现代社会的;分析现代社会对于环境问题的反映及其效果。同时,在此基础上加强相关的理论建设,增进环境社会学的学科合法性。环境社会学未来发展的制约:主要是两方面的制约:1环境社会学作为社会学的一门分支学科,还未形成独立的理论体系,这对其自身的学 术积累、传承和学科

6、发展是一个制约;2在环境与人类社会的相互作用中,有不少问题仅靠社会学的知识和研究成果已不能满足学科发展的需要,需要借鉴其他学科的知识和研究成果。六环境社会学的研究方法环境社会学研究方法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一)研究方法的理论学说1实证主义与人文主义方法论相结合2. 系统分析与个案研究相结合(二)研究的基本方法1结构分析:对社会要素的框架分析,通过该分析来把握它们的整体功能。2角色分析:对环境保护和环境问题相关主体的社会行为的具体分析。通过分析不同社 会角色的社会行为,制定环境保护的各种社会规范,鼓励、引导大众参与环境保护;3制度分析:通过某一类别的社会群体来认识与环境保护及环境问题相关的社会制

7、度, 或通过分析某社会制度来透视人们在环境保护及环境问题中的角色关系。4比较分析:对两个以上分析单位之间的差异性和相似性的分析。通过比较分析,取长 补短,促进环境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三)具体的技术方法1调查研究方法 2实地研究方法 3.文献研究方法 4.统计分析方法 七.中国的环境社会学(一)中国环境社会学研究的意义理论意义:1完善中国社会学的学科体系2丰富中国环境科学的研究内容3有助于推动科学综合整体化研究 实践意义:1是中国环境保护发展的客观要求;2. 将指导人类改造自然环境的社会行为;(二)中国的环境社会学研究现状中国的环境社会学研究起步较晚,一般认为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1中国

8、环境问题的社会学研究相对滞后2中国尚未形成环境社会学学科体系(三)中国环境社会学的研究主题有学者认为,当前中国环境社会学研究主题应当是:环境问题产生的社会原因及其社会解决途径。八.世界上最早进行环境社会学研究的国家美国和日本的比较思考题:1环境社会学与传统社会学相比有何特点?2为什么说对环境问题认识的逐步深入是环境社会学产生的直接原因?3迄今为止的环境社会学研究可分为哪两种类型?各有何特点?说出各主要代表人物。4环境社会学研究的主要任务是什么?5中国环境社会学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第二讲环境社会学的理论探索一.生态学解释卡顿和丹拉普在邓肯的 生态复合体”和帕克的社会复合体”概念的基础上,形成分

9、析环 境与社会关系的新框架, 提出了 环境的三维竞争功能”模型。通过分析环境对人类的三种功 能、三种功能之间的冲突关系以及这些功能与关系的演变情况,解释了当代环境问题的生态根源。生态复合体:指构成社会的四大要素:人口、组织、技术和环境(简称P、0、T、E)四者之间存在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交叉依赖关系。CPOETg 型)图:分析环境与社会关系的生态学框架环境的三维竞争功能”模型: 环境对于人类社会来说,具有三种功能:1. 提供生活空间的功能;2. 提供生存资料的功能;3. 提供储存和消纳废弃物的功能。每一种功能的过度使用,都会导致其他功能不能正常发挥作用。该模型通过分析三种功能之间的冲

10、突关系以及这些功能与关系的演变情况,解释了当代环境问题的生态根源。二政治经济学解释施耐伯格关于环境问题的解释模式被称为政治经济学解释”这一理论认为,大多数学者对环境问题的分析都过分强调大量消费造成资源的消耗和环境污染,却忽略了造成大量消费的社会制度,忽略了当代社会中生产的动力。并提出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制度是生产永动机”是资本主义社会环境问题的根源。他认为,资本主义社会最大限度地追求经济增长,而在第三世界国家, 政府对于促进经济增长的欲望更为强烈,这些是导致环境状况急剧恶化的根源。根据施耐伯格的观点:社会与环境的辨证关系是以下三个关键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1) 社会的经济扩张必然要求增加从环境中

11、开采的原料;(2) 环境开采物的增加不可避免地造成生态问题;(3) 这些生态问题为以后的经济扩张设下潜在的限制。其所关注的主要问题是:环境衰退的社会根源是什么?究竟谁应对环境破坏负责?三结构功能主义模式结构功能主义强调社会均衡。 认为社会系统是一个有机整体, 由对社会系统发挥功能的、 相互联系的各个子系统共同组成,一个子系统的变化会引发其他子系统的相应变化。从结构功能主义的角度阐释环境问题的要点:1环境问题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人们价值观的扭曲,因为人们对于环境的看法指导着其针对环境的行动,从而导致环境状况恶化;2西方文化具有物质主义和贪婪的本质,过于强调物质消费,从而导致人与自然的二元对立

12、。3环境问题是某种社会过程的自然结果,与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密切相关。 结构功能主义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社会运行与环境问题之间的关联。四.社会冲突论模式社会冲突论强调社会系统内部的紧张与对立。认为社会系统内部始终存在着不平等,特别是权力和财富分配的不平等,这是环境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社会冲突论阐释环境问题的主要观点是:1. 社会中的权力分配是不平等的,掌握权力的精英影响着社会事件,他们通过控制经济、 法律以及环境导向,设定区域及国家层次的议事日程;2. 环境问题是不可避免的,因为环境问题的产生源于有利于精英利益的社会安排;3. 资本主义制度本身必然制造环境威胁;4. 全球环境危机是全球财富分化的直

13、接后果; 因此,解决环境问题的关键是促进资源在全世界的公平分配, 这既是对社会正义的追求, 也是保护自然环境的一种策略。社会冲突论的贡献在于探究了一系列重要问题: 谁在设定一个社会的议事日程? 究竟是谁从不同形式的环境污染中获益? 谁又承担了环境破坏的后果? 五建构主义模式建构主义认为 :解决特定环境问题的关键是利用科学知识、大众传媒、组织工具以及公 众行动成功地建构环境问题, 使之为其他人群所接受, 并进入决策议程, 最终转变为政策实 践。成功建构环境问题的必要条件:1. 环境主张的提出必须有科学权威的支持和证实;2. 存在能够把环境主张和科学连结起来的“科学普及者 ”;3. 把环境问题描绘

14、的新颖且重要,以受到媒体的关注;4. 用形象化和视觉化的形式将环境问题生动地展现出来;5. 对环境问题采取积极的行动必须有经济刺激;6. 需要有确保环境问题建构合法性和持续性的制度化支持者。 建构主义并不否认环境问题的客观存在,但它更进一步探讨了以下类型的问题: 为什么一些环境问题早就存在,但只是到了特定时候才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为什么有些环境问题引起了广泛注意,而有些环境问题却是默默无闻? 宣称某种环境状况是 “问题 ”的究竟是什么人?他们又是如何使其宣称合法化的? 思考题:1. 当代阐释环境问题的社会学理论主要有哪些?各主要观点是什么?2. 举例说明 “环境的三维竞争功能 ”模型。3.

15、成功建构环境问题的必要条件。第三讲 环境问题的产生与变迁环境: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 环境的分类:1. 按空间尺度分:居室环境、工作环境、聚落环境、城市环境、区域环境、全球环境。2. 按组成要素分:水环境、大气环境、土壤环境、生物环境。3. 按功能分: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 环境问题: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原因使环境条件发生不利于人类的变化, 以至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 活,给人类带来灾难的现象。根据诱因可分为:原生性环境问题和次生性环境问题 根据性质可分为: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 生态破坏:是指由于不合理开发利用资源或进行大型工程建设, 使自然环境和资源遭到破坏而引

16、起 的一系列环境问题。如植被破坏引起的水土流失; 过度放牧引起的草原退化; 大面积开垦草原引起的土壤沙 漠化;乱采滥捕使珍稀物种灭绝等。环境污染:指人类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 向环境排放的废弃物超出了自然界的自净能力, 使环境质 量下降,以至危害人体健康,损害生物资源,影响工农业生产的现象。环境污染包括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生物污染等,也包括由这些污染衍生的 环境效应,如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酸雨等。一人类社会早期的环境问题农业革命以前, 伴随着火的利用和工具的制造, 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提高了, 环境问题 就已经出现,如一些大型哺乳动物的灭绝。但农业革命以前,人口一直很少,人类活动的范

17、围只占地球表面的很小一部分。同时,人类对自然的影响力还很弱,只能被动的适应环境, 尽管已经出现了环境问题,但并不突出,地球自然生态系统有足够的能力自行恢复平衡。 二农业文明与环境问题(一)农牧业生产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二)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压力(三)人类对自然认识的局限性(四)农业社会的环境问题人类在发展农业的同时,也产生了相应的环境问题,如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土地荒漠 化,土壤盐碱化等,这些生态破坏现象是农业社会的主要环境问题。(五)环境变迁与古代文明的兴衰1古埃及文明2两河文明3古印度文明4地中海文明5玛雅文明6撒哈拉的悲剧7.古老的中华文明启示:从人类文明的起源, 我们可以看出, 文明为什么

18、在地球某些地方出现?这是因为那些地 方具有哺育文明的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文明古国的消亡也证明, 文明必须靠环境来养育和支撑。 环境遭受破坏, 文明也就随之 消亡。(六)西方古代环境保护的源流 西方保护环境的思考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腊时期。(七)中国古代保护环境的源流 从远古时代起,我们的祖先就开始有了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思想。三 . 工业革命后的环境问题(一)工业社会的环境问题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 以及人口的增加, 人们从自然界提取的资源越来越多, 同 时向自然界排放的废弃物和有毒有害物质也与日剧增。 因此, 除生态破坏进一步加剧外, 还 产生了严重的环境污染。(二)世界八大公害事件 马斯河谷

19、事件 多诺拉事件 伦敦烟雾事件 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 水俣事件 富山事件 四日市事件 米糠油事件(三)污染问题在工业社会迅速发展的原因 污染问题在工业社会迅速发展与工业社会的生产方式、 生活方式及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水 平等有着直接的关系。1. 工业社会是建立在大量消耗能源,尤其是化石燃料基础上的, 由此导致大量有害物质进入环境;2. 工业产品原料构成主要是自然资源,特别是矿产资源。矿产资源在其开采和冶炼过程中均 会产生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造成环境的污染;3. 污染还与工业社会的生活方式,尤其是消费方式有直接关系;4. 环境污染的产生与发展与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水平和技术能力直接相关。(四)现代环境保

20、护的兴起1 1798 年,英国的经济学家马尔萨斯发表了著名的人口原理,对人类自身发展与地球自然环境关系进行了开创性的探讨;220 世纪 50 60 年代,人们对环境问题及其危害开始有了深刻的认识,并提出解决环境 问题的要求,以重建社会与自然的新秩序。环境问题之所以直到 20 世纪中叶才提到人们的议事日程中来,其深层的原因是:第一 ,生产力因素第二 ,地球观的发展第三 ,人口因素寂静的春天美国海洋生物学家 R卡尔逊从污染生态学角度,阐明了人类同大气、海洋、河流、土壤、 动植物之间的密切关系, 揭示了环境污染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书中特别描述了有机氯 农药污染使原本生机勃勃的春天变的 “寂静”了的可

21、怕现实。它的出版对于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 促使环境科学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 用。增长的极限罗马俱乐部于 1972 年发表的研究报告。报告认为:如果人类社会继续追求物质生产 方面的既定目标, 它最后会达到地球上的许多极限中的某个极限, 而后果将可能是人类社会 的崩溃和毁灭。(五)环境保护的第一个里程碑 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1972 年 6 月 5 日, “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 ”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标志着全人类 对环境问题的觉醒,是世界环境保护史上的第一个里程碑。会议提出了只有一个地球的报告,并通过了著名的人类环境宣言,对推动世界各国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发挥了重要作用和影响。四当代的环

22、境问题(一)当代的环境问题及其特点: 当代环境问题是以 “全球变暖 ”、 “臭氧层破坏 ”和“酸雨沉降 ”三大环境问题为核心的。其显著特点:1. 全球性2. 危害的严重性(二)环境保护的第二个里程碑 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1992年 6月 3日-14 日, “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 ”在巴西的里约热内卢召开。会议通过了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和全球 21 世纪议程,把可持续发展由理论和概 念推向行动。(三)环境保护的第三个里程碑 世界可持续发展首脑会议2002年 8月 26日-9月4日,“世界可持续发展首脑会议 ”在南非的约翰内斯堡举行。它 旨在通过对环境与发展大会以来的情况进行回顾,以推动可持续发展的

23、全球行动,又称 “可 持续发展行动峰会 ”。思考题: 1试分析农业社会的主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社会原因。 2试述环境污染在工业社会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3环境问题自古就有,但直到二十世纪50、60 年代才提到人们的议事日程中来,其深层的原因是什么?4. 举例说明生态环境与古代文明兴衰的关系。第 四 讲 当代全球的主要环境问题一 . 全球气候变化与温室效应 珠峰冰川退缩引人关注(一)温室效应的形成温室效应的产生与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紧密相关。大气中 CO2 等温室气体对太阳辐射是透明无阻的,却能够吸收红外线而阻挡红外辐射 的通过,使近地面层空气的温度升高。大气中 CO2 等温室气体浓度越高,气温也

24、就越高。 CO2 的这种作用与温室的玻璃和塑料薄膜相似,所以被称为温室效应。目前具有温室效应的气体已发现有近30种。主要是 C02,次是甲烷(CH4)、03、水蒸气、氟里昂、 NOX 等。(二)气候变暖的原因及其趋势 原因:一方面,工业革命以来,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使大气 C02 增多; 另一方面,植被减少,植物光合作用吸收的 C02 大量减少。由此造成大气中 C02 浓度 快速升高,使大气温度明显上升。黑色的森林 趋势:由于工业化、城市化、交通运输现代化以及人口的激增,能源消费量逐年增加,若能源 结构不发生根本性变化, 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将与日剧增, 地球变暖这一总趋势仍将持续 下去。科学

25、观测表明:1750年以前,大气 CO2含量基本维持在 280ppm,目前已上升到近 360ppm。至U 21世 纪中叶,世界能源消费格局若不发生根本性变化,大气中CO2浓度将达到560ppm,随之整个地球的平均温度将会上升 1.5 -4C。(三)气候变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及危害1 海平面上升2 影响农业和自然生态系统3 导致频繁的气候灾害4. 影响人类健康(四)控制气候变暖的国际行动和对策1. 国际行动: 1992 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条约提出:到90年代末,发达国家温室气体的年排放量必须控制在1990 年的水平。1997 年,在日本京都通过了京都议定书 ,规定了 6 种

26、受控温室气体,并规定:到 2010 年所有发达国家排放温室气体的数量要比 1990 年减少 5.2%。发展中国家温室气体不必减排, 但必须控制 CO2 排放水平。2. 控制气候变化及其影响的主要途径(1)控制温室气体排放(2)增加温室气体吸收(3)采取适应气候变化的措施二 . 臭氧层的破坏(一)臭氧的形成及分布 大气中的氧分子在太阳紫外线辐射和闪电作用下, 部分地分解为氧原子, 氧原子再与氧 分子结合产生臭氧。臭氧在低层大气中含量极少。在离地面2030 公里的平流层中,臭氧的含量达到最大值,这一层大气被称为臭氧层。阻挡阳光紫外线到达地面,减少紫外线对人类和其他生物的伤害。(三)臭氧层破坏的原因

27、 主要由氯氟烃(氟里昂)等化学物质的作用造成的。氟里昂到达平流层,就会在平流层 强紫外线作用下分解成氯氧化物。 氯氧化物气体具有强烈的催化作用, 能促使臭氧分解, 从 而破坏臭氧层。(四)臭氧层破坏的危害 1.使人体皮肤癌和白内障的发病率上升,人体的免疫力降低; 2.破坏生态系统,使农作物产量减少,品质下降;3. 引起新的环境问题,如光化学污染。(五)臭氧层破坏的现状(六)控制臭氧层破坏的国际行动 1985 年,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推动下,制定了保护臭氧层的维也纳公约 。 1987 年, 140 个国家参与签署了蒙特利尔议定书 ,1990、1992、 1995 年又对议定 书作了 3 次修改,

28、就控制破坏臭氧层物质达成协议:工业化国家于 1996 年,发展中国家在 2010 年全面停止氯氟烃的生产。国际保护臭氧层日 : 9月 16 日三 . 生物多样性消失 生物多样性:是指一个地区内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的总和。(一)生物多样性及其价值直接价值:1. 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食物2. 与人类的医疗保健密切相关3. 为人类提供了多种工业原料间接价值:1固定能量2调节气候3涵养水源,防止水土流失4吸收和分解环境中的污染物 5为人类身心健康提供良好的生活和娱乐环境实验证明, 生态系统中物种越丰富, 整个生态系统抵抗干旱和其它环境压力的能力就越 大。因此,生物资源在维持生态平衡和稳

29、定环境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二)生物多样性减少据估计 ,目前地球上大约有 5001000 万物种,其中有 170 多万种已被鉴 定。历史上曾达到 2500 万种。近几个世纪以来,物种正以加速度灭绝。 目前我国受严重 威胁的物种占整个区系成分的 1520%,高于世界 10 15%的水平。(三)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原因1. 栖息环境的改变和破坏,是大多数动植物种灭绝和濒危的主要原因;2. 滥捕滥猎及过度开发是物种资源减少的另一重要原因;3. 环境污染;4. 外来物种的大量引进或入侵。(四)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国际行动:1992 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生物多样性公约 。中国是最早的缔约国之一,并

30、制定了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 ,承担了保护我 国生物多样性的义务,主要措施:1建立各种类型的自然保护区,防止自然生态系统的退化; 2控制环境污染国际生物多样性日: 5 月 22日 四酸雨污染(一)酸雨的概念及其形成在正常情况下,由于空气中含有C02 (又名碳酸气),雨水呈弱酸性。但工业革命以来, 因人类大量向空气中排放酸性气体, 雨水的酸性明显增强。 当雨水的酸性强到一定程度 ( PH 小于 5.6)时,便被称为酸雨。各种酸性物质对酸雨的贡献:硫酸为 60 70%;硝酸为 30%;盐酸为 5% ; 有机酸为 2% 。(二)酸雨是世界工业化进程的产物 从酸雨的构成来看:主要物质 S02、N0

31、X 都是工业生产中大量化石燃料燃烧而产生的。 从酸雨的发生地点来看:酸雨最早发生在欧洲,而这里也是 工业化发展最早的地区。 从酸雨问题出现的时间来看:酸雨是在工业化之后才发生的,而 在世界工业化之前则未曾出现过。(三)酸雨污染的特点1污染区域的广泛性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矿物燃料消耗量的逐步增加,酸雨分布呈扩大的趋势。 。 2酸雨污染的传输性大气中的 SO2、 NOX 往往从产生地区或国家飘过国界到达另一个地区或国家,造成越 境污染。(四)酸雨的危害 1直接损伤植物大片森林死亡,天然植被遭破坏;使土壤酸化,抑制植物生长,造成农作物减产; 2使水体酸化,破坏水生生物生长环境; 3腐蚀建筑材料和金属

32、结构、艺术品等; 4一些生活用品,如纸制品、衣物、金属制品,也会因空气中酸性气体的增加而缩短使用寿命; 5引发人类呼吸系统疾病。(五)酸雨的控制1997年 1月 12日国务院批准了 “酸雨控制区和 SO2 污染控制区划分方案 ”。“两控区”涉及 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面积达 109万平方公里, 占国土面积的 11.4%; 两控区范围的排放量占全国排放量的60%。因此,重点控制占国土面积 11.4%的两控区,可以基本控制全国酸雨和 SO2 污染恶化的趋势。五 . 土地荒漠化荒漠: 指难以生长植物、几乎没有植被覆盖的土地。土地荒漠化: 指在干旱、半干旱和湿润、半湿润地区,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

33、动等各种因素使森林、 草地和耕地向荒漠演化,荒漠面积不断扩大的过程。常见的有:沙漠化、岩漠化、盐碱化等。(一)世界土地荒漠化的基本状况 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评估结果:全球荒漠化面积已达 3600 万平方公里,约占全球陆 地面积的 1/4 ,已影响到全世界 1/6 的人口, 100 多个国家和地区。从荒漠化的扩展速度来看, 全球每年有 600 万公顷的土地变为荒漠。 全球土地退化每年 造成的经济损失约 423 亿美圆。非洲大陆是世界上荒漠化最为严重的地区。(二)土地荒漠化的成因及危害1成因: 土地荒漠化是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综合作用的结果。 自然因素主要是指异常的气候条件, 特别是严重的干旱条件,

34、 造成植被退化, 风蚀加快, 引起荒漠化。人为因素主要是过度放牧、 过度灌溉、 乱砍滥伐、 开垦草原并进行连续耕作等人类活动 而引起的。而人口压力导致的食物、薪柴等生活资料供不应求则是深层次的主要原因。2. 危害: 荒漠化导致土地生产力的下降和随之而来的农牧业减产, 相应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一 系列社会恶果。在极为严重的情况下,甚至会造成大量生态难民。 荒漠化造成的贫困和 社会动荡,不再仅仅是一个生态问题,已成为严重的经济和社会问题。哭泣的骆驼之一: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是我国沙尘暴的主要起源地之一,这是 2001 年的一场强沙尘暴使得骆驼前行非常困难。哭泣的骆驼之二:由于生态恶化导致骆驼营养不

35、良,使得驼峰下垂,骆驼无法站立。 哭泣的骆驼之三: 由于草原严重沙化, 骆驼无草可食, 营养不良, 骆驼产下后无法站立, 无法吃奶,最后死亡。在沙漠化地区,小孩儿不上学、不接受教育可以,但不会赶水车不行 在沙漠化地区,孩子不接受教育可以,但不会赶水车不行(三)防治荒漠化的国际行动1992 年, “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 ”把荒漠化列为国际社会采取行动的一个优先领域。 1994 年,联合国通过了关于发生严重干旱或荒漠化的国家特别是在非洲防治荒漠化的公 约。我国于 1996 年加入这一公约。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 :6 月 17日六 . 森林植被破坏(一)森林在人类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经济价值:1直接

36、经济价值:为人类提供木材和各种林产品。 2派生的经济价值:即用于避暑、旅游、疗养、观赏等创造的经济价值。 生态价值:1涵养水源,防止水土流失2调节气候3净化空气4降低噪音5. 保护生物多样性(二)全球森林资源的演变特点1. 森林植被破坏的速度不断加快2. 热带森林植被破坏最为严重3. 发展中国家森林资源破坏特别严重4. 人类破坏和消耗森林的速度远远大于造林速度(三)森林减少的主要原因 从森林破坏的伊始直到现代都与人类的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1砍伐林木2采集薪柴3开垦林地4空气污染四)森林减少的影响和危害森林破坏对于生态环境的影响是全方位的: 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加剧,土壤肥力下降; 水库湖泊大量

37、泥沙淤积,抗洪能力减弱; 大气污染加重; 生物多样性减少; 气候反常,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这一系列的生态灾难严重影响了人类的生产和生活。 七淡水资源危机(一)淡水资源在人类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1生命系统离不开水 2生产活动离不开水3环境系统离不开水(二)地球上的淡水资源及其特点 世界淡水资源的主要特点:1全球淡水资源总量在一定时期内基本保持固定不变,是不可耗竭的可再生资源; 2世界淡水资源分布是很不均衡的。(三)人类对水资源的耗用 首先,农业是用水大户( 70%); 其次,是工业用水( 22%); 最后 , 是生活用水( 8% )。(四)淡水资源危机1全球淡水资源总量在一定时期内基本保持固定,这

38、意味着随着人口的增长, 生产的发展,淡水需求量的不断增长,供需之间必然形成一对尖锐矛盾。再加上淡水资源分布的不平衡, 使地球上的许多地区频频出现严重的缺水现象。2. 水的污染更使已经紧缺的淡水资源形势雪上加霜(五)人类避免水危机的对策 1控制人口增长; 2运用高新技术,走节水工农业发展的道路; 3兴修水利,拦洪蓄水和实行跨流域调水,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4植树造林保护植被,涵蓄水源;5. 积极开发新水源。 世界水日: 3 月 22 日 八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POPs)POPs( 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 )是指具有长期残留性、生物蓄积性、半挥发性和高 毒性,

39、能够在大气环境中远距离迁移并能降到地表层, 对人类健康和环境具有严重危害的天 然或人工合成的有机污染物。(一)POPs 简介 :1998年6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召开了第一届POPs条约化会议,将以下 12种物质列为POPs对象:现在已经停止生产的物质:艾氏剂、狄氏剂、异狄氏剂、毒杀芬。 差不多要停止生产的物质:多氯联苯类、灭蚁灵、 HCB (六氯茶)等农药。 现在还在使用的物质:DDT (农药 )、氯丹、七氯(白蚁用药)非本意生成物质:二恶英、呋喃类。2001年5月23日127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签署了旨在严格禁止或限制使用12种POPs的斯德哥尔摩公约 ;2004年 11 月 11 日,该公约

40、正式对我国生效。(二)POPs的特性及其对人体的危害1高毒性2稳定性3蓄积性4迁移性思考题:1. 说明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及其对人类社会的不利影响。2. 森林破坏对生态环境会产生哪些影响?3人类避免淡水资源的危机有哪些对策?4 为什么说酸雨是世界工业化进程的产物?5. 为什么说土地荒漠化不仅仅是一个生态问题,也是重大的社会经济问题?6. 我国控制酸雨污染有何重要举措?第五讲:环境问题的社会学视角环境公平一环境公平的概念指在环境资源的使用和保护上,所有主体一律平等,享有同等的权利,负有同等的义务。 概念的理解:第一层含义是指所有人都应有享受清洁环境而不遭受不利环境伤害的权利;所有人都有平等利用

41、地球资源的权利;第二层含义是环境破坏的责任应与环境保护的义务相对称。二环境公平的提出和关注的主要问题环境公平的概念是美国环境运动发展到特定阶段提出来的。在理想状态下,环境风险应该均衡分布于社会的每个成员一一不论个人在收入、种族、年龄或职业等方面是否存在着差 异。但现实并非如此。这样,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环境问题实际上是社会问题的延伸,如 果不将环境问题与社会公平的实现紧密联系起来,环境危机就不会得到有效解决。环境公平概念由此得以确立。不同的社会阶层和社会群体对环境的影响一样吗?哪个区域和社会群体承担着更环境风险是均匀分布于不同的区域和社会群体吗?如果不是, 大的环境风险?三.环境公平的内容代内

42、公平地域间的公平群体间的公平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 的公平(無意貿_上不四.环境公平研究的社会学意义从社会学角度看,当今环境问题不仅反映出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调,而且越来越反映出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失调。在某种意义上说,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失调已经成为环境问题 迅速扩散和日益加剧的重要原因。环境公平研究强调了从社会结构与社会过程的视角研究环境问题及其社会影响的重要 性,而对于社会结构与社会过程的关注正是社会学的主流传统。因此,可以认为在一定意义上,环境公平研究正是社会学与环境问题研究的链接点。五当前中国环境公平问题的几种表现(一)国际层次上的环境公平问题(二)地区之间的环境公平问题1 城乡环境公平问题

43、2东部和西部地区环境公平问题(三)群体层次上的环境公平问题(四)代际环境公平问题 六促进环境公平的对策选择1遵循公平合理原则,维护环境主权;2完善污染者付费制度;3实施生态补偿机制; 4加强环境执法,维护公众的环境权益。思考题:1. 什么是环境公平?环境公平概念是在怎样的情况下确立的?2. 中国的环境公平问题主要表现在哪几个层面上,试举例说明。3. 环境公平研究的社会学意义何在?课堂交流与讨论:内容: 1.试从社会学视角或者用社会学理论分析你所熟悉的环境问题。2.举例说明你身边发生的或者你所了解的环境公平问题。 环境公平问题的事例群体间不公平: 比如在山西省等一些煤矿大省, 许多煤矿主不采取任

44、何环保设施, 在开 采煤矿的过程中对当地造成很大的大气污染、 水污染和噪声污染, 严重影响了当地居民的生 活,但是他们自己却可以用所赚的钱去环境优美的外地买房居住。 新闻:煤矿污染水源村民哭诉 “给我一口干净水 ”煤矿开采带来严重污染 ,导致近在咫尺的村民没有水喝 ,多次向有关部门反映未获解决 的情况下 ,长顺县新寨乡猛坑村茶叶组的 57户人家的 300名老少 ,只能经常集中在煤矿前曾经 养育他们的一口水井前痛哭 ,现在这口井早已是枯井一口 ,枯井旁的河沟里 ,流着红红的锈水 令人触目惊心。煤矿主环境优美的别墅 与有的因环境污染连正常生活用水都成了奢望的矿区居民相比之下的是, 煤矿老板腰包 鼓

45、起来了,他们可以用牺牲环境赚来的金钱搬去任何环境优美任何想住的地方。第六讲 环境问题的社会学视角性别与环境关心一 . 环境关心的性别差异 对环境的关心是否存在性别差异?西方大量研究成果显示: 在 20 世纪 90 年代初以前,关于性别与环境关心的关系尚不能得出一些坚实的结论。但 90 年代以后,特别是近些年的一些研究却显示出较一致的结论,即:女性比男性具有更 强的环境关心。二 . 环境关心性别差异的理论解释 社会化理论解释:社会化过程塑造了男性和女性两种不同的社会角色。 在很多文化中, 女性社会化的导向 是养成施爱者的角色。因此,女性社会化的过程使其形成更富有同情心,更具养育、保护和 合作的

46、“母性品格 ”,这一品格使得女性具有更强的关爱伦理,并扩展为对自然的保护性态度。男性的社会化导向是养成经济支持者的角色。因此, 男性社会化过程养成其更理性、 更独立、更积极进取的 “市场品格 ”,这使得男性在日常态度和行为中优先考虑经济增长、对资 源的开发利用等,这对环境保护是不利的。由此推断女性比男性更关心环境并从事更多环境友好行为。社会结构理论解释:女性在全职受雇的情况下, 还要承担与男性不成比例的大量家务, 家庭的责任使得女性 很难与男性在高地位的职业上展开竞争, 她们大多从事社会地位低的职业, 很少能够进入科 学技术领域。 这种劳动分工强化了男性的统治地位, 使女性处于边缘的被支配地位

47、。 也强化 了早期性别社会化的导向, 使得男性更为关注就业和经济增长, 更加相信可以利用科学技术 主宰和控制自然环境, 更加对环境采取消费主义的心态。 而女性在社会分工中的位置使她们 与自然格外亲近,对可能危及家庭成员和社区的环境问题更为敏感。“有限的空闲时间 ”解释:特别是那些有全职的女性, 由于社会化过程和劳动社会分工, 她们不仅承担了繁重的工 作,还要承担大量的家务劳动,使她们只有有限的自由支配时间。因此,她们花在家里的时 间多,日常的家庭环境友好行为就多(如回收废物、买有机物品等) ,而用在环境运动上的 时间必然减少,使男性在公众领域的环境友好行为似乎就多于女性。因此,有限的空闲时间一

48、方面阻止了女性参加公共的环保活动, 抑制了她们环境行为主 义的发展;另一方面却推动了女性日常环境友好行为的形成。五种假设性解释:1.知识支持假设:男性对于与风险相关的问题可能比女性更有知识,因而没有女性那么 关心健康和环境风险。 也就是说环境知识与环境关心成反比, 女性比男性更为关心环境是因 为她们的知识有限或者无知;2.机构信任假设:女性比男性更倾向于不信任机构,特别是那些涉及科学、技术和政府 的机构。信任水平与环境关心是负相关的,因此,女性更具有环境关心;3. 经济优先假设:男性比女性更关注经济问题,或者无论男女,只要是工作挣钱,就比 那些不工作的人更关注经济问题。越是更加关注经济问题,就

49、越是更少地关心环境;4. 安全关心假设:由于女性比男性更多地充当养育者和关爱者的角色,健康和安全问题 对女性比对男性更为重要,所以女性对于威胁家庭和社区安全的环境问题更为关注;5. 父母角色假设:那些有孩子在家的女性会比男性以及其他女性更多地关心环境质量。 在上述各种假设性解释中,有些得到了很好的经验证明,有些还缺乏有效的数据支持。 三.中国环境关心的性别差异研究近些年,我国一些学者就中国社会中的性别与环境关心现象进行了实证分析。 研究结论显示:中国城市居民的环境关心确实存在性别差异, 但其差异表现为男性比女性具有更高水平 的环境关心。理论解释:1. 性别本身并不构成对于环境关心的直接影响。性

50、别对于环境关心是通过环境知识这一中 介变量发生作用。 环境知识与环境关心成正相关。 女性的环境知识比男性少, 因此女性的环 境关心水平也较男性为低;2. 从历史的角度看,女性对于环境的关心是一个逐步成长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可能是女 权运动对于妇女的充分动员、 妇女接受教育的增加、 妇女更多地参与社会活动以及环境议题 的广泛传播,使得女性越来越多的关心环境。3. 国外关于社会化理论解释和社会结构理论解释在中国城市居民的研究中并没有得到数据 的支持。说明这两个理论在解释性别与环境关心关系上显得过于粗糙, 该领域仍然需要更多的分 析与解释。四 . 环境关心的性别差异研究的意义 环境保护需要全民参与,

51、 占总人口一半的妇女参与是环境保护的重要力量。 从历史来看, 虽然我们可以预期将来中国女性有可能比男性更为关注环境, 但在此过程中, 必须激活或建 立相关的社会机制,如进一步促进妇女的角色独立和社会参与,进一步加强环境宣传教育, 提升妇女的环境知识水平等, 努力克服社会化过程和社会结构中的位置对女性环境关心的消 极影响,对于促进妇女关注环境保护、改善环境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五 . 环境关心的概念及其测量(一) 环境关心的概念 在已有的研究中,关于环境关心的操作性定义就有数百种。邓拉普倾向使用的定义为:环境关心: 指人们意识到并支持解决涉及环境问题的程度, 或者个人为解决这类问题而做出 贡献的意

52、愿。(二) 环境关心的测量 在以往的研究中, 人们提出了各种测量环境关心的方法和指标, 一些较有影响的综合量 表发展出来,其中邓拉普等在 1978 年提出的 NEP (New Environmental Paradigm) 量表是广泛 使用的一种测量工具。随着社会的变化, 环境问题也在变化, 人们对于环境问题的关心也随之发生变化。 因此, 邓拉普等人于2000年对1978年的NEP量表进行了修订,提出了新的NEP量表。修订过的量表具有更好的信度和效度。NEP(New Environmental Paradigm) 量表项目1. 目前的人口总量正在接近地球能够承受的极限;2. 人是最重要的,可以

53、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而改变自然环境;3. 人类对自然的破坏常常导致灾难性后果 ;4. 由于人类的智慧,地球环境状况的改善是完全可能的;5. 目前人类正在滥用和破坏环境;6. 只要我们知道如何开发,地球上的自然资源是很充足的;7. 动植物与人类有一样的生存权 ;8. 自然界的自我平衡能力足够强,完全可以应付现代工业社会的冲击;9. 尽管人类有特殊能力,但是仍然受自然规律的支配 ;1 0所谓人类正在面临 ?°环境危机 ?±,是一种过分夸大的说法;11. 地球就像宇宙飞船,只有很有限的空间和资源 ;12. 人类生来就是主人,是要统治自然界的其他部分的;13. 自然界的平衡是很脆弱的

54、,很容易被打乱 ;14. 人类终将知道更多的自然规律,从而有能力控制自然;15. 如果一切按目前的样子继续,我们很快将遭受严重的环境灾难。洪教授在 2003 年对中国城市居民环境关心进行测量时,根据中国国情,对上述量表进 行了再修订,删去第 2、4、6、12、和 14项,保留其他 10项,以确保量表的信度和效度。为了便于分析,对 NEP 量表进行赋值,其中 1、3、5、7、9、11、13、15 项是正向问 题,被访者越是表示同意,就越具有较强的环境关心。因此,从左到右分别赋值为5、4、3、2、1;对于& 10项两个负向问题,被访者越是表示同意,环境关心的程度就越低,所以从左到右分别赋值

55、为1、2、3、4、5。同时,把缺失值都再编码为说不清/不确定”,也就是3。然后利用所得的因素负载对10项得分进行加权累加,结果就得出因变量环境关心”的取值,这是一个连续变量。(三)环境关心性别差异研究的变量因变量:环境关心预测变量:性别(研究中侧重分析的就是该变量和因变量的关系)控制变量:包括年龄、文化程度、收入等自变量(引入这些变量是为了更好地观察性别与环 境关心的关系) 思考题:1试用社会化理论和社会结构理论解释女性比男性具有更强的环境关心。2. 在中国开展环境关心性别差异研究的意义何在?第七讲:环境问题的社会学视角案例分析案例一:沉默的大多数2003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显示:城市居民在遭受环境危害后,只有37.67%的人进行过抗争,高达 60.73%的人选择了沉默。也就是说,在保护自己的环境利益这个问题上,大多数人都选择了沉默。环境抗争的概念:环境抗争(environmentai action )是指个人或家庭在遭受环境危害之后,为了制止环境危害的继续发生或挽回环境危害所造成的损失,而公开向造成环境危害的组织或个人,或向社会公共部门做出的呼吁、警告、抗议、申诉、投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