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反馈放大电路设计_第1页
负反馈放大电路设计_第2页
负反馈放大电路设计_第3页
负反馈放大电路设计_第4页
负反馈放大电路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负反馈放大电路设计摘要:电子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加强工程训练,特别是技能的培养,对于培养工程人员的素质和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是一个重要的实践环节,它包括选择课题、电子电路设计、组装、调试和编写总结报告等实践内容。负反馈在电子线路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采用负反馈是以降低放大倍数为代价的,目的是为了改善放大电路的工作性能,如稳定放大倍数、改变输入和输出电阻、减少非线性失真、扩展通频带等,所以在实用放大器中几乎都引入负反馈。负反馈放大电路是由基本放大电路和负反馈网络组成。由电阻、电容、二极管、三极管等分立元件构成共基极、共发射极、公集电极等基本放大电路。将输出信号的一部

2、分或全部引回到输入端并使输入信号减小的某种电路称为负反馈网络。经过布线、焊接、调试等工作后负反馈放大电路成形。一 、 设计任务与要求用分离元器件设计一个交流放大电路,用于只是仪表中放大弱信号,具体指标如下:(1)工作频率: (2)信号源:i10mv(有效值),内阻rs=50。(3)输出要求:u01v(有效值),输出电阻小于10,输出电流i01ma(有效值)。(4)输入要求:输入电阻大于20k。(5)工作稳定性:当电路元器件改变时,若au/au=10%,则auf<1%。二设计图文论证 一、设计框图 图中x表示电压或电流信号;箭头表示信号传输的方向;符号¤表示输入求和,+、表示输入

3、信号 与反馈信号是相减关系(负反馈),即放大电路的净输入信号为 (1)基本放大电路的增益(开环增益)为 (2)反馈系数为 (3)负反馈放大电路的增益(闭环增益)为 (4)二、反馈的方式选择 根据负载的要求及信号情况来选择反馈方式在负载变化的情况下要求放大电路定压输出时,就需要电压负反馈:在负载变化的情况下,要求放大电路恒流输出时,就要采用电流负反馈。至于输入端采用串联还是并联方式,主要根据对放大电路输出电阻而定。当要求放大电路具有高的输入电阻是,宜采用串联反馈:当要求放大电路具有底的输入电阻是,宜采用并联反馈。如仅仅为了提高输入电阻,降低输出电阻时,宜采用射极输出器。三、放大管的选择 如果放大

4、电路的极数多,而输入信号很弱(微伏级),必须考虑输入几件放大管的噪音所产生的影响,为此前置放大级应选用底噪声的管子。当要求放大电路的频带很宽时,应选用截止频率较高的管子。从集电级损耗的角度出发,由于前几级放大的输入较小,可选用p小的管子,其静态工作点要选得底一些(i小),这样可减小噪声;但对输出级而言,因其输出电压和输出电流都较大,故p大的管子四、级数的选择 放大电路级数可根据无反馈时的放大倍数而定,而此放大倍数又要根据所要求的闭环放大倍数和反馈深度而定,因此设计时首先要根据技术指标确定出它的闭环放大倍数a及反馈深度1+af,然后确定所需的a。确定了a的数值,放大电路的级数大致可用下列原则来确

5、定:几十至几百倍左右采用一级或两级,几百至千倍采用两级或三级,几千倍以上采用三级或四级(射极输出极不计,因其a约等于零一般情况下很少采用四级以上,因为这将给施加反馈后的补偿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但反馈只加在两级之间也是可以的。一般情况下很少采用四级以上,因为这将给施加反馈后的补偿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但反馈只加在两级之间也是可以的。五、电路的确定 (1)输入级。输入级采用什么电路主要取决于信号源的特点。如果信号源不允许取较大的电流。则输入级应具高的输入电阻,那么以采用射级输出器为宜。如要求有特别高的输入电阻(r4m),可采用场效应管,并采用自举电路或多级串联负反馈放大电路,如信号源要求放大电路具有

6、底的输入电阻,则可采用电压并联反馈放大电路。如果无特殊要求,可选择共射放大电路。输入级的放大管的静态工作点一般取i1ma,u=(12)v。(2)中间级。中间级主要是积累电压级电流放大倍数,多采用共射放大电路,而且采用大的管子。其静态工作点一般为i=(13)ma, u=(15)v。(3)输出级。输出级采用什么样的电路主要决定于负载的要求。如负载电阻较大(几千欧左右),而且主要是输出电压,则可采用共射电路;反之,如负载为低阻,且在较大范围内变化时,则采用射级输出器。如果负载需要进行阻抗匹配,可用变压器输出。 因输出级的输出电流都较大,其静态工作点的选择要比中间级高,具体数值要视输出电压和输出电流的

7、大小而定。方案一 该设计采用集成运算放大器以上即是电路图。移动r2可以达到使得a3获得预期的的放大功效。 (1) 方案采用集成运算放大器形成电压串联负反馈放大电路。ri>1012, ro<1,bw=50khz,闭环放大倍数af>100。(2) 反馈元件,起到反馈作用,增强电路稳定性。(3) 该电路设计有一定的缺陷性,电路也比较简单不适用于学生设计操作,故此方案待定。方案二此方案采用ina 102输入失调调节(1) 此方案采用ina 102集成电路,是经过封装的元器件。(2) 其技术指标是ri=104k,bw=3000khz,并可以放大1倍,10倍,100倍,1000倍,能完成

8、预期的目的。(3) 此方案操作是高度的集成化的元器件完成的,故我们在实验中不需要太高的技术要求,我们对此方案待定。 方案三 采用个npn型三级管放大(1)该设计采用电压串联负反馈(2)第一级采用局部电流负反馈,所需反馈深度为:1+af=从放大性能稳定度确定反馈深度,估算a值根据指标的要求,计算电路闭环放大倍数:(3)在r 和r不加旁路电容以便引入局部负 反馈以稳定每一级的放大倍数(4)放大管的选择:因设计中前两级放大对管子无特别要求,统一采用了3dg100根据以上分析确定电路图(5)输出到输入级的反馈是从的射级反馈到的射级组成电压串联负反馈的形式方案比较在以上三个个方案中比较选择一个最终确定方

9、案方案一是采用集成运放块连的电路,方案二是基于集成块的电路,方案三是采用三极管的电路。虽然方案一的电路不是很复杂,然后也能完成预期的目的。但是成本比较高。方案二电路是高度集成化的,不具有很高的操作性能。方案三的电路虽然最为复杂,但是元器件的成本较低,也具有一定的操作性。综上所述,我们采用方案三的方案来进行我们这次试验。多级放大电路设计 一、第一级 确定第1级的电路参数.电路如图所示为了提高输入电阻而又不致使放大电路倍数太底,应取ie1=0.5ma,并选,则利用同样的原则,可得,为了获得高输入电阻,而且希望au1也不太小,并与第2级的阻值一致以减少元件的种类,取rf1=51,代入au1=30,可

10、求得 ,再利用,求出rc1=15k。 为了计算re1,uei=1v,再利用ie1(rf1+re1)=1得出选re1为2k。 为了计算rb1,可先求 由此可得,所以选51k。 为了确定去耦电阻r1,需要求出再利用,可求得r1=3.1k,取r1为3.3k。 为了减少元器件的种类,c1 选用10uf,ce1及ce2选用100uf,均为电解电容。二、第二级确定第二级的电路参数。电路图如图所示为了稳定放大倍数,在电路中引入rf2=51,由此可求出这级的电压放大倍数au2因为ie2=1ma,且,所以又由于预先规定了au2=40,rf2=51,代入au2d 公式则得由此可以解得。在利用代入rl2=6.6k则

11、由此可求。选,则由可得。由此可以得出re2=2.15k,取re2=2.2k。 第二级的输入电阻可以计算如下三、第三级 .计算.由于输出电压uo=1v(有效值),输出电流io=1ma(有效值),故负载电阻(1) 确定re3及vcc。在射级输出器中,一般根据re=(12)rl来选择 re,取系数为2,则re3=2rl=2,rl=re3rl=667.在图6.44中,取icmin=1ma,ucmin=1v,可以求出式中,ulp是输出负载电压峰值。为了留有余量,取ie3=3.5ma,vcc=12v;由此可以求出ue3=ie3re3=3.52=7v.(2)确定rb31及rb32。为了计算rb31及rb32

12、,首先要求出 ub3及ib3,由图6.44可知,ub3=ue3+ube3=7+0.7=7.7v。选用b3=50的管子,则选用irb=(510) ib3=0.350.7ma,为了提高本级输入电阻,取0.35ma ,则得 式中忽略了rbe3的影响。(3)确定c2及c3。由于有三级电容偶合,根据多级放大器下限截止频率的计算公式假设每级下限频率相同,则各级的下限频率应为为了留有余地,忽略第二级的输出电阻(因为标出),则因此,可选用10电解电容器。同理,忽略射级输出器的输出电阻,则因此,可选用100uf 电容。核算技术指标(1) 核算:1.核算射级输出器的电压放大倍数。射级输出器的电压放大倍数可用下式求

13、得且因此得2.核算第二级电压放大倍数第二级放大倍数用下式求得式中,因此可得3.核算第一级电压放大倍数第一级电压放大倍数用下式求得,式中,因此可得因此可以求出这说明放大电路元器件的选择是合适的。(2)核算输出电阻。放大电路开环时的输出电阻为故得因此可满足要求。(3)核算输入电阻。放大电路开环时的输入电阻为,式中, 由此可求出闭环时的输入电阻为因此总输入电阻为,可以满足要求。(4)核算放大电路是否稳定,可以判定本例电路不会产生振荡以上是用分立元器件构成的负反馈放大电路,当上限截止频率不高时分(一般几百千赫以下),总结:经过以上分析,方案一符合电路设计指标 三电路设计 1电路如下图所示2.指标验证确

14、定re3及vcc在射极输出器中,一般根据re=(12)rl来选择re,取系数为2.则re3=2rl=2千欧。rl=re3/rl=667欧。(如在图中,取i=1ma,u=1v,可以求出v=u+=1+1.4+3.12*2=8.64v上面算式中,ulp是输出负载电压峰值,为了留有余量,取ie3=3.5,v=12;由此可以求出ue3=7v。确定rb31及rb32,为了计算rb31及rb32,首先要求出ub3及ib3,由图可知,ub3=7.7v。;选用irb=(510)ib3=0.350.7ma,为了提高本级输入电阻,取0.35,则可得rb31=2千欧; 三 原件清单 此电路设计图应用原件有23个,需要

15、原件有(电容,电阻,三极管与实验设计板); 需要电容100欧三个, 电容10欧四个, 3极管三个, 电阻: (1).3.3k一个橙橙里棕 (2).15k一个棕绿里红 (3).5k一个 绿棕里红 (4).22k一个红红里红 (5).13k一个棕橙里红 (6).6.8k一个蓝灰里棕 (7).5.1k一个绿棕里棕 (8).2.2k一个红红里棕 (9).2k二个 红里里棕 (10).1k一个棕里里棕 (11).51k二个绿棕里银四 电路的制作 1.印制电路的设计与制作; (1)由任课老师(向老师)提供的印制板,经过裁剪至大小为75*80的电路板。 (2)制作电路板需要的工具有刀片,毫米直尺,钳子,转孔

16、机。 (3)根据电路设计图,由已制作好的印制板75*80,按比例大小在印制板上作图电路线宽为2毫米,线路与线路间距为7毫米。 (4)将制作还的印制电路板,用“沙子”去掉线路上的氧化层,之后用橡皮擦拭干净。 (5)去氧化层之后,擦拭干净,再用助焊剂涂抹在印制电路板的上,全面涂满。 (6)等待助焊剂干却,用打孔机给印制电路板打孔打孔之前应该用铅笔在每条线路装配元件处标记好,标记在线路的中间位置,打孔应为53个。 (7)装配元件,首相应用万用表测试元件大小,根据电路设计图装配元件并形成引脚。 (8)首先应将电阻装配完毕,并用烙铁焊接焊接时,应将烙铁加热之后,放至元件引脚处等待1秒,上锡1秒,等待1秒

17、由引脚处向上将烙铁提起,形成引脚。 (9)电阻装配完毕之后,装配电容,电容引脚高度应留置2mm,电容装配完好,再来装配三极管,三极管高度应与电容高度齐平与(8)相同方法焊接等待元件引脚成形。 (10)元件装配完毕,再将装配好的元件多余出来的引脚用钳子剪掉钳子应与电路板倾斜至45°方向剪短。 (11)根据电路设计图在相应位置接上输出、输入电线。五 电路的调试与测量 一、静态调试: 在静态测试中,给电路板+12v的电压,测量得知ue=12v,ua=10.3v,ub=1v,uc=2v,ud=7v左右,如若测试得到次数据,即可进行动态测试。 二、动态调试: 在静态测试完毕之后,改由动态测试,

18、在动态测试中,我们一样施加于电路板+12v电压,接上仪器接头示波器上显示放大倍数为正波。 三、的测量: 通上12v的直流电,在ag方向加上fs=1khe,us=10mv的三倍波信号,用示波器观察ui,uo的波形,若无失真,用毫伏表测量ui,uo的大小,则 四、ro的测量: 断开rl,测量uoc,则ro=uoc-uo/uo*rl。 五、ri的测量: 接入rl,将us与ui之间传入一个22千欧的电阻,rb测出此时ui,则ri=ui/us-ui*rs。 六、bw的测量: 保持ui=10mv不变,令fs下降记录下uo=0.7uo是的fl.在令fs上升,记录uo=0.7>uo的fh,则 bw=fh-fl.六 心得体会 回顾此次模电课程设计,从选题到定稿,从理论到实践,在整整八个星期的日子里,我学到了很多东西,同时巩固了以前所学过的知识,而且学到了很多在书本上所没有学到过的知识。通过这次课程设计使我懂得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重要性,只有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只有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起来,从理论中得出结论,从而提高自己的实际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在设计中遇到了很多问题,最后在同学们和指导老师的辛勤指导下,终于迎刃而解。在此我对给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