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红楼梦》试题:古诗文阅读[解析版]_第1页
高一《红楼梦》试题:古诗文阅读[解析版]_第2页
高一《红楼梦》试题:古诗文阅读[解析版]_第3页
高一《红楼梦》试题:古诗文阅读[解析版]_第4页
高一《红楼梦》试题:古诗文阅读[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高一红楼梦整本书阅读试题精选汇编:古诗文阅读(内含诗歌、文言文试题)一、古代诗歌阅读【题目一】(2021·湖北武汉市·华中师大一附中高一期末)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临江仙·柳絮薛宝钗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蜂围蝶阵乱纷纷。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红楼梦中薛宝钗所作的一首柳絮词,该词因不落俗套被众人推选为独占鳌头的作品。B上片“几曾”、“岂必”的反问句式,化消极为积极。同时,为下片抒写柳絮的心愿做了铺垫。C词的最后两句,直接抒写了柳絮

2、凭借东风扶摇直上的远大志向,使整首词的主题得到了升华。D这首词表面上写的是柳絮,实际上则是薛宝钗这位开朗豪放的封建“淑女”自我个性的写照。2红楼梦中写到,湘云先笑道:“好一个东风卷得均匀!这一句就出人之上了。”你是否赞同史湘云的看法,请简述理由。【答案】1D2赞同。理由:“卷得均匀”,用拟人的手法,生动的再现了风吹柳絮的情形;“均匀”既表现了春风的徐缓,又表现了柳絮的舞姿柔美,缓急有度:风吹柳絮的情形如轻盈优美的舞姿,流露出一种欢愉融洽的欣喜之情。【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诗歌语言、技巧的能力。D.“开朗豪放”错误,这与薛宝钗的形象不合。从词中来看,柳絮“随聚随分”的形象是薛宝钗“罕言寡语

3、,人谓装愚,安分随时,自云守拙”的处世态度的展现,所以说这首词表面上写的是柳絮的姿容和心理,实际上则是薛宝钗这位“人情练达世事明”的封建“淑女”自我个性的写照,展现出的应是“聪慧世故”。故选D。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首先明确态度,一般是赞同。然后理解诗句的意思,接着分析诗句的手法和效果。“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意思是“白玉华堂前面,柳花被春风吹散,像在翩翩起舞。舞姿柔美,缓急有度”,这里实际是写风吹柳絮,结果词人却以“舞”形容其飘飞的姿态,又以“卷得均匀”形容其飘飞姿态的柔美,“均匀”既是指春风徐徐,又是指柳絮舞姿柔美,缓急有度,“风”也罢,“柳絮”也罢,本是物体,此处却有

4、了人的情态动作,这是拟人的修辞手法。薛宝钗笔下的柳絮飘飞的姿态,虽然也仍是“一团团逐对成毯”,却已没有黛玉词中那种“空缱倦,说风流”的幽恨,一变而为欢快轻盈、均匀优美的舞姿,流露出一种欢愉融洽的欣喜之情。所以说史湘云“出人之上”的评价是有道理的。【题目二】(2021·江苏盐城市·高一期末)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问菊欲讯秋情众莫知,喃喃负手叩东篱。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圃露庭霜何寂寞,鸿归蛩病可相思?休言举世无谈者,解语何妨词组时。(选自红楼梦第38回)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扣住“问”字,交代问菊缘由:众人皆不知秋天的讯息

5、,诗人只好向菊花询问。B颔联两句分别扣住菊花的文化品格和自然特性发问,虽是问句,答案已包含在问题中。C颈联用拟入的修辞,赋予菊花以人的情感,生动形象的描绘出菊花生长的清新环境。D尾联意为不要说没有可交谈的人,如果花能懂人语且能说话,何妨就让我们来聊一会儿呢。2在红楼梦第38回的螃蟹宴上,海紫社成员创作了十二首菊花诗,这首问菊的作者是哪位成员(请写出其姓名和号)?诗中表露了作者怎样的情怀?【答案】1C2第一问:林黛玉,“潇湘妃子”。第二问:清高孤傲;寂寞失意;渴望知音。【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C.“菊花生长的清新环境”错,颔联描写园圃露水冷清,庭院寒霜凝降,可知菊花生长的环

6、境是清冷、孤寂的。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名着相关内容、鉴赏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红楼梦第38回的螃蟹宴,海紫社成员创作了十二首菊花诗,其中问菊为林黛玉所作。她住潇湘馆,因此别号“潇湘妃子”。“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孤标傲世的人应该找谁一起归隐?为什么同样是开花,你却比春花更迟?菊花在秋季开放,当然不同于“万紫千红总是春”,问“为底迟”,也就是赞美了菊花不趋时不从众的品性。园圃露水冷清,庭院寒霜凝降,别的花所以不在秋季开放,菊花所以会感到寂寞,但也正因此反衬出菊花的遗世独立。轻俗傲世,花开独迟,道出了林黛玉清高孤傲、目下无尘、寂寞失意的品格性情。 【题目三】(2020·北

7、京海淀区·101中学高一期末)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咏螃蟹呈浙西从事皮日休未游沧海早知名,有骨还从肉上生。莫道无心畏雷电,海龙王处也横行。螃蟹咏薛宝钗桂霭桐阴坐举觞,长安涎口盼重阳。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酒未敌腥还用菊,性防积冷定须姜。于今落釜成何益,月浦空余禾黍香。注释:此诗作于唐末动乱时期,作者曾参加黄巢起义军,任黄巢政权的“翰林学士”。1下面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咏螃蟹呈浙西从事是首七言绝句,首句写诗人早知螃蟹之盛名,表达爱慕之情。B螃蟹咏是七言律诗,首联写环境,人们坐在飘散着桂花香气的桐阴下喝酒吃蟹。C薛宝钗认为纵使螃蟹再横行,最后还是要落

8、入汤锅被蒸煮,因而对其充满怜悯与同情。D两首诗均以物取喻,寓意深刻,前者语言直白浅近,后者语言典雅脱俗,各具特色。2这两首以“蟹”为写作对象的诗作,都使用了借物喻人的手法。下列诗句中没有体现这一手法的是( )A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虞世南蝉)B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C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 (王安石北陂杏花)D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于谦石灰吟)3这两首诗分别塑造了怎样的螃蟹形象?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答案】1C2B3皮诗中的螃蟹是个有着铮铮铁骨、不惧强权的叛逆者形象。“他”身有傲骨,不怕天帝雷电,不惧龙王的强权,敢于在龙王的龙庭中

9、“横行”。薛诗中的螃蟹是个不辨是非曲直、横行霸道的反面形象。“他”居心叵测,机关算尽却徒劳无益,最终也难以逃脱被人食用的灭亡命运。【分析】1本题考查综合理解分析诗歌内容和情感的能力。诗歌鉴赏考查范围很广,既有形象的鉴赏,如人物、景物、事物,也有语言的赏析,如炼字、炼句、诗眼、语言风格,还有表达技巧的鉴赏,如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也有诗歌内容的理解,如背景、题材、作者等。常见的设题误区主要有以下几个:意象意境分析不当,基础知识运用错误,词句解说曲解原意,主题情感分析不当,手法分析张冠李戴等等。解答此类题目,读懂诗歌是关键,要关注标题、作者、注释以及关键字等;审清题目要求,细读选项,划出要

10、点,掌握关键信息,最后通过排除法,选出正确选项。C项,“因而对其充满怜悯与同情”说法错误。螃蟹咏当中,首联写人们坐在飘散着桂花香气的桐阴之下喝酒吃蟹,颔联是说螃蟹不管眼前的道路,只是一味横行;摆上桌来,样子好看肚子里却只有黑色的膏膜和黄黄的蟹黄而已。尾联“于今落签成何益,月浦空余禾黍香”,是说螃蟹横行得不到任何好处,最后还是要落入釜中被人吃掉,没有好的下场,月夜水边就只剩下了禾黍香。这首诗通过贬蟹以“讽刺世人”,所以诗中显露的是对螃蟹的极端厌恶的感情,并没有对其“充满怜悯与同情”。故选C。2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本题时,需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

11、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A项,“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指的是蝉声远传,一般人往往以为是藉助于秋风的传送,诗人却别有会心,强调这是由于“居高”而自能致远。这里使用了借物喻人的手法: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 B项,“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是写诗人登山时已届孟夏,正属大的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了。但不期在高山古寺之中,又遇上了意想不到的春景一片刚刚开放的桃花。没有使用借物喻人的手法。C项,“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描绘出风

12、吹杏树,落英缤纷,似漫天飞雪,而随波逐流的凄美景象。北陂杏花即使零落了,尚可在一泓清波中保持素洁;而南陌的杏花要么历尽亵玩、任人攀折;要么凋零路面、任人践踏,碾成尘土,满身污秽。这里使用了借物喻人,南陌杏花是邀功请赏、党同伐异的得势权臣的影射,则北陂杏花是诗人刚强耿介、孤芳自赏的自我人格的象征。D项,“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使用借物喻人的手法,极形象的写出将石灰石烧成石灰粉也全然不怕牺牲,最后一句“要留清白在人间”更是作者在直抒情怀,立志要做纯洁清白的人。诗人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故选B。3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的能力。诗中形象(意象)倾

13、注了诗人的思想,包孕着诗人的情感,分析诗歌形象要根据诗歌描写的具体物象和画面识别其性质,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概括出诗歌的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本题要求分析塑造的形象特点。解答时首先理解全诗,然后找到描写人(物)的句子,从中概括形象特点。本题中,先读咏螃蟹呈浙西从事,在这首诗中,首先,是多侧面的形象描写。首句“未游沧海早知名”,是通过诗人久闻螃蟹大名,从远处来极写蟹在诗人心中的崇高的位。一个“早”字,既显示了螃蟹所负盛名时间之久,又表现了诗人对螃蟹品格爱慕之日深。次句“有骨还从肉上生”,重在描写螃蟹的外形。“有骨”,有甲壳,是螃蟹与无骨软体动物的重要区别,也是它赖以生存的手段。“有骨”二字暗寓了诗

14、人对螃蟹身有傲骨的赞美之情。三、四两句“莫道无心畏雷电,海龙王处也横行”,是从心灵世界的角度为螃蟹敷彩。传说天帝是宇宙的最高统治者,海龙王是水族的主宰,雷电是天帝怒气的产物。螃蟹不仅不怕天帝雷电,而且更不惧龙王的强权,即使在龙王的龙庭中,它也敢于“横行”。诗人热情的赞扬了螃蟹的铮铮之骨、无畏之心和不惧强权、敢于“犯上”的壮举,寄托了他对无私无畏、敢于“横行”、冲撞人间“龙庭”的反抗精神的热烈赞美和大声呼唤。因此,皮诗中的螃蟹是个有着铮铮铁骨、不惧强权的叛逆者形象。螃蟹咏中,首联写人们坐在飘散着桂花香气的桐阴之下喝酒吃蟹,也引了典故“长安涎口”来表现人们的好吃贪馋,其本意原就不在写人们的“持鳌赏

15、桂”,而在于通过贬蟹以“讽刺世人”,所以诗中显露的是对螃蟹的极端厌恶的感情。颔联是说螃蟹不管眼前的道路,只是一味横行;摆上桌来,样子好看肚子里却只有黑色的膏膜和黄黄的蟹黄而已。尾联“于今落签成何益,月浦空余禾黍香”,是说螃蟹横行得不到任何好处,最后还是要落入釜中被人吃掉,没有好的下场,月夜水边就只剩下了禾黍香。由此可见,诗中的螃蟹是个不辨是非曲直、横行霸道的反面形象。“他”居心叵测,机关算尽却徒劳无益,最终也难以逃脱被人食用的灭亡命运。【题目四】(2016·北京昌平区·高三期末)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各题。满纸荒唐言曹雪芹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咏菊

16、林黛玉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石自沉音。毫端蕴秀临霜写,口齿噙香对月吟。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一从陶令评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满纸荒唐言是作者的高明预见,每个人看到的都不是完整的红楼梦。B满纸荒唐言的作者借红楼梦给世人消愁解闷,同时寄托了内心的感慨。C咏菊的颔联描写黛玉临霜作诗、对月吟咏的情景,富有美感。D咏菊的尾联借写陶渊明歌咏菊花的高风亮节,暗示作者高洁的品格。2有人说,曹雪芹借咏菊中的“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表达了自己的心声,请比较这两首诗在内容情感方面的相同之处以及在表现手法方面的不同之处。 【答案】1B2内容情感方面的相同之

17、处:我们从林黛玉的诗中听到了曹雪芹的心声,这两首诗是二者之间激起的回响和共鸣,都表达了诗人一怀情愫不被人理解的苦闷。表现手法方面的不同之处:满纸荒唐言出现在小说第一回,曹雪芹直接抒情,开篇明义,概述整部小说的大意。结语是一个反问句,表明了此书谁能读懂的感叹。咏菊是林黛玉咏物抒情,借菊的质量抒自己清高孤傲、目下无尘的情怀。【解析】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时,首先要读懂诗歌的内容和思想情感。B项,“红楼梦给世人消愁解闷”有误,作者把自己的一生的经历加以艺术的概括和提炼。作品看似荒唐,却是一个葬送旧时代的悲剧故事。故选B。2本题考查的是比较鉴赏诗歌思想情感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18、。解答时,要读懂全诗的内容,判定其表现手法,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先看内容,满纸荒唐言是出现在小说第一回的作品。诗句意思是“写这本书很辛苦,但人们都不了解,把这本书说成是乱写甚至是反书、禁书。都说作者太迷恋儿女痴情,可又有谁能真正理解书中的意味?”该诗表达了曹雪芹难以直言又深怕被世俗所不解的苦闷心情。咏菊是林黛玉的作品。全诗的意思是“难以抑制的诗兴从早到晚把我纠缠,只好围绕着篱笆散步或倚在石头上独自低吟。笔端蕴涵着智慧对着秋菊临摹,口齿中含着对秋菊的芳香对着月亮吟咏。满纸书写的都是自己的愁怨,谁能透过片言只语理解自己内心的情愫呢?自从陶潜写了咏菊以后秋菊的高尚品格一直被人称道。”林黛玉借菊的质量

19、抒自己清高孤傲、目下无尘的情怀。我们从林黛玉的诗中也听到了曹雪芹的心声,在内容情感方面,两首诗的相同点是都表达了诗人一怀情愫不被人理解的苦闷。通过理解内容,可知两首诗在表现手法方面有不同。不同之处在于,林黛玉的咏菊是咏物抒情,借菊的质量抒自己清高孤傲、目下无尘的情怀;满纸荒唐言中,开篇明义,概述整部小说的大意,是直接抒情,结语用反问句,表明了此书谁能读懂的感叹。【题目五】(浙江温州2021高一期末)阅读下列有关大观园景物题诗,完成两小题。有凤来仪秀玉初成实,堪宜待凤凰。竿竿青欲滴,个个绿生凉。迸砌妨阶水,穿帘碍鼎香。莫摇清碎影,好梦昼初长。怡红快绿深庭长日静,两两出蝉娟。绿蜡春犹卷,红妆夜未眠

20、。凭栏垂绛袖,倚石护青烟。对立东风里,主人应解怜。蘅芷清芬蘅芜满净苑,萝薛助芬芳。软衬三春草,柔拖一缕香。轻烟迷曲径,冷翠滴回廊。谁谓池塘曲,谢家幽梦长杏帘在望杏帘招客饮,在望有山庄。菱荇鹅儿水,桑榆燕子梁。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1)四首诗分别对应了大观园中的潇湘馆、_、衡芜苑、_,主人分别是林黛玉、_、_和_。(2)馆名与主人性格、命运有着紧密联系,请从四馆中任选其一,说说其馆与其主人之间的关联。【答案】(1)怡红院稻香村贾宝玉薛宝钗李纨(2)参考示例:潇湘馆,主人为林黛玉。馆中多斑竹,竹上之斑如泪痕,暗示黛玉敏感、常落泪的性格,同时竹也表现黛玉清高的性格。“潇湘

21、”谐音“消香”,暗示黛玉泪尽而逝的结局。蘅芜苑,主人为薛宝钗。蘅芜苑外则“无味”,内藏“清雅”,暗喻了宝钗表面上是封建礼教的维护者,骨子里也有柔情、愤世嫉俗的一面。“蘅芜苑”谐音“恒无怨”,表示宝钗对于和宝玉同甘共苦以及最后劝导宝玉返回大荒山等事,无一后悔。怡红院,主人为贾宝玉。“怡红院”谐音“怡红之愿”,宝玉让女孩们愉悦快乐,尽心尽力保护着她们;又谐音“遗红之怨”,宝玉最后发现自己根本没有能力去保护那些女孩子。稻香村,主人为李纨。馆中多田园农舍,一派郊野气色,而李纨也是清心寡欲、自甘寂寞,最后也是寂寞而终。二、文言文阅读【题目一】(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阅读文本选段,完成下面

22、各题。王国维:红楼梦,悲剧中之悲剧也(节选)红楼梦一书,与一切喜剧相反,彻头彻尾之悲剧也由叔本华之说,悲剧之中又有三种之别:第一种之悲剧,由极恶之人,极其所有之能力以交构之者。第二种由于盲目的运命者。第三种之悲剧,由于剧中之人物之位置及关系而不得不然者,非必有蛇蝎之性质与意外之变故也,但由普通之人物、普通之境遇逼之,不得不如是。彼等明知其害,交施之而交受之,各加以力而各不任其咎。此种悲剧,其感人贤于前二者远甚。何则?彼示人生最大之不幸,非例外之事,而人生之所固有故也。若前二种之悲剧,吾人对蛇蝎之人物与盲目之命运,未尝不悚然战栗,然以其罕见之故,犹幸吾生之可以免,而不必求息肩之的也。但在第三种,

23、则见此非常之势力,足以破坏人生之福祉者,无时而不可坠于吾前。且此等惨酷之行,不但时时可受诸己,而或可以加诸人,躬丁其酷,而无不平之可鸣:此可谓天下之至惨也。若红楼梦,则正第三种之悲剧也。兹就宝玉、黛玉之事言之:贾母爱宝钗之婉慝,而惩黛玉之孤僻,又信金玉之邪说而思压宝玉之病;王夫人固亲于薛氏;凤姐以持家之故,忌黛玉之才而虞其不便于己也;袭人惩尤二姐、香菱之事,闻黛玉“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之语,惧祸之及,而自同于凤姐,亦自然之势也。宝玉之于黛玉,信誓旦旦,而不能言之于最爱之祖母,则普通之道德使然;况黛玉一女子哉!由此种种原因,而金玉以之合,木石以之离,又岂有蛇蝎之人物、非常之变故,

24、行于其间哉?不过通常之道德、通常之人情、通常之境遇为之而已。由此观之,红楼梦者,可谓悲剧中之悲剧也。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交施之而交受之 交:交替。B各加以力而各不任其咎 咎:过错。C无时而不可坠于吾前 坠:降临。D而惩黛玉之孤僻 惩:恐惧。2下列语句分别编成四组,全部能证明红楼梦是“第三种之悲剧”的一项是( )与一切喜剧相反,彻头彻尾之悲剧也但由普通之人物、普通之境遇逼之其感人贤于前二者远甚凤姐以持家之故,忌黛玉之才而虞其不便于己也宝玉之于黛玉,信誓旦旦,而不能言之于最爱之祖母而金玉以之合,木石以之离ABCD3下列有关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按照叔本华的学

25、说,悲剧分三种:第一种悲剧,是由极恶的人构陷而成的;第二种是由于不可知的命运造成的;第三种是由于普通的人物和境遇逼迫而成的。B红楼梦不同于其他悲剧,是彻头彻尾的悲剧,它属于第三种悲剧,显示了人生最大的不幸,不是例外的事,而是人生所固有的。远比其他悲剧更感人。C在王国维看来,贾母爱宝钗的温顺娴静,而害怕黛玉的孤僻,又听信金玉良缘的邪说,而想着要压下宝玉的病;王夫人本来就与薛家相亲近,这都极其自然。D节选部分采用了举例论证的手法,说明红楼梦中的悲剧不但主人公时时可能自己忍受,而且有时可以加之于别人,是天下最惨烈而又无可奈何的悲剧。4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彼等明知其害,交施之而交受

26、之,各加以力而各不任其咎。(2)又岂有蛇蝎之人物、非常之变故,行于其间哉?【答案】1A2B3B4(1)他们明明知道悲剧的害处,却互相实施并且互相承受它,各自加以力量而各自不承担它的过错。(2)又哪里有蛇蝎一类的人物、不同寻常的变故,在其中作怪呢?【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交施之而交受之”意思是“却互相实施并且互相承受它”。“交”,相互。故选A。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第三种悲剧是“由于剧中之人物之位置及关系而不得不然者,非必有蛇蝎之性质与意外之变故也,但由普通之人物、普通之境遇逼之,不得不如是”。“与一切喜剧相反,彻头彻尾之悲剧也”是文章中心

27、论点,不是论据;“其感人贤于前二者远甚”侧重强调其感人效果;“而金玉以之合,木石以之离”强调其悲剧的结果。全部不能证明红楼梦是“第三种之悲剧”,只有能证明。故选B。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意的能力。B“远比其他悲剧更感人”扩大范围,过于绝对,原文强调“其感人贤于前二者远甚”,即比由极恶的人构陷而成的第一种悲剧和由于不可知的命运造成的第二种悲剧感人,而不是其他任何悲剧。故选B。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第一句中,“彼等”,他们;“其害”,悲剧的害处;“交”,相互;“受”,承受;“任”,承担;“咎”,过错。第二句中,“岂”,哪里;“非常”,不同寻常;“行于其间”,状语后置,在其中作怪。

28、参考译文:红楼梦一书,和其他一切喜剧相反,是完完全全的悲剧由叔本华的说法可知,悲剧之中又有三种类型:第一种悲剧,是由极坏之人极尽所能构成的。第二种是由盲目的命运造成的。第三种悲剧,是由剧中人物的位置和关系而不得不这样的,不一定有蛇蝎一类的人物、不同寻常的变故,只是由普通人物、普通的境遇逼迫而不得不如此。他们明明知道悲剧的害处,却互相实施并且互相承受它,各自加以力量而各自不承担它的过错。这种悲剧,它远比前两种悲剧感人。为什么呢?它显示人生最大的不幸,不是例外之事,而是人生本来就这样的缘故。像前两种悲剧,我们对蛇蝎人物和盲目的命运未曾不害怕战栗,然而因为它少见的缘故,仍然庆幸我们可以免除,不必寻求

29、立足之的。只是在第三种悲剧,就显现出不同寻常的势力,足够来破坏人生的幸福,随时可能落在我们面前。况且这种惨酷的事情,不但时时可能加之于自己,有时还可以加之于别人,身受百般折磨,却不能鸣不平,真是天下最凄惨的事啊。像红楼梦,就正是第三种悲剧。先就宝玉、黛玉的事情来谈:贾母喜爱宝钗的和顺柔美,苦于黛玉的孤僻,又相信金玉良缘的说法,想要压制宝玉的病症;王夫人本就亲近薛宝钗;凤姐因持家的缘故,忌讳黛玉的才能担心她对自己不利;袭人警戒尤二姐和香菱的事情,听闻黛玉“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的话,害怕被祸患殃及,自然依从凤姐,也是自然的趋势。宝玉对黛玉,情意真挚,却不能对最爱的祖母说,这普通道德

30、使之如此;更何况黛玉是一女子呢!因为这种种原因,金玉因此相合,而木石因此相离,又哪里有蛇蝎一类的人物、不同寻常的变故,在其中作怪呢?不过是通常道德、人情、境遇使之如此罢了。由此看来,红楼梦可以说是悲剧中的悲剧。【题目二】(2021·全国高一单元测试)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李壁字季章。父焘,典国史。壁少英悟,日诵万余言,属辞精博。孝宗尝问焘:“卿诸子孰可用?”焘以壁对。召试,为正字。宁宗即位,徙著作佐郎。时韩侂胄专国,建议恢复。用师意方锐,钱象祖以沮兵议忤侂胄得罪贬。壁言:“进取之机,当重发而必至,毋轻出而苟沮。”侂胄意不怿。壁度力不能回,乃入奏:“自秦桧首倡和议,使父兄百世

31、之仇不复开于臣子之口。愚以为宜亟贬秦桧,示天下以仇耻必复之志,则君臣上下奋励振作,拯溃民于残虐,湔祖宗之宿愤。在今日举而措之,无难矣。”疏奏,秦桧坐追王爵。议者谓壁言虽公,特以迎合侂胄用兵之私而已。金遣使来,微示欲和意。丘崈以闻,壁贻崈书,俾遣小使致书金帅求成。金帅报书以用兵首谋指侂胄,侂胄大恚,不复以和为意。壁言:“事势未集,亦权宜就和。苟利社稷,固难执一。”侂胄不听用兵之意益急壁方与共政或劝其速去毋与侂胄分祸壁曰嘻国病矣我去谁适谋此侂胄被诛,御史叶时论壁反复诡谲,削三秩,谪居抚州。越四年,复除知遂宁府,未至,而溃兵张福入益昌,戕王人,至遂宁,壁传檄谕之,福等读檄泣下,约解甲降。会官军至挑贼

32、,贼忿,尽燔其城。顾府治曰:“李公旦夕来居,此其勿毁。”壁驰书大将张威,使调兵士来战。威夜遣人叩门,言曰:“贼垒坚不可破,将选死士,梯而登,以火攻之。”壁曰:“审尔,必多杀士卒,盍先断贼汲路与粮道,使不得食,即自成擒矣。”以长围法授之,威用其谋,贼遂平。壁嘉定十五年六月卒,谥文懿。壁嗜学如饥渴,群经百氏搜抉靡遗,于典章制度尤综练。为文隽逸,所着有雁湖集一百卷、涓尘录三卷等。(选自宋史·李壁传,有删改)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侂胄不听用兵之意/益急/壁方与共政/或劝其速去/毋与侂胄分祸/壁曰/嘻/国病矣/我去谁适谋此/B侂胄不听/用兵之意益急/壁方与共政/或

33、劝其速去/毋与侂胄分祸/壁曰/嘻/国病矣/我去谁适谋此/C侂胄不听用兵之意/益急/壁方与共政或劝其/速去/毋与侂胄分祸/壁曰/嘻/国病矣/我去谁适谋此/D侂胄不听/用兵之意益急/壁方与共政或劝其/速去/毋与侂胄分祸/壁曰/嘻/国病矣/我去谁适谋此/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著作佐郎,官名。三国时魏始置,属秘书省,掌编撰国史,至唐代主管著作局,掌撰拟文字。B传檄,指传布檄文。檄文指古代官方用以征召、晓谕、声讨等的文书。文中指晓谕的文告。C谥文懿,“谥”即谥号,是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加给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文懿”是带有褒扬意义的谥号。D群经,总称所有的经部书籍

34、,常指儒家经典;百氏,指诸子百家。其中“诸子百家”是对先秦时期各学术派别的总称。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壁聪颖好学,著作颇丰。他年少时每天诵读一万多字,所写的文章精深博大;嗜学如饥似渴,涉猎广泛,撰有多部著作。B李壁初得赏识,后遭贬官。他被皇帝召见面试后即担任正字一职,后又调任著作佐郎;后来被降职三级,谪居抚州。C李壁处事灵活,善于言辞。李壁劝说皇上追贬秦桧,想借此事振奋人心;给作乱的逃兵张福等人传布微文,使其感动投降。D李壁精于谋略,平定贼兵。平定贼兵的过程中,他调兵遣将,反对火攻,最后采取断贼汲路与粮道的长围之法,将贼兵平定。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

35、汉语。(1)时韩侂胄专国,建议恢复。用师意方锐,钱象祖以沮兵议忤侂胄得罪贬。(2)事势未集,亦权宜就和。苟利社稷,固难执一。5御史叶时为什么认为李壁“反复诡谲”?请简要说明。 【答案】 1B2A3D4(1)当时韩侂胄把持国政,建议收复失的。出兵作战的意愿正坚决时,钱象祖因提出阻止发兵的意见违逆了韩侂胄而获罪被贬官。(2)起事的形势还没有具备,也暂且同意议和。(凡事)如果对国家有利,本来就难以坚持一种主张。5李壁一开始反对草率出兵,但揣度自己的力量不能挽回出兵局面,便借秦桧一事反对议和;后得知金国有议和倾向时,又主动求和。【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

36、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句子译文:韩侂胄不听,出兵的想法更加急切。李壁正和韩侂胄共同执掌朝政,有人劝李壁赶快离开,不要和韩侂胄一起分担祸患,李壁说:“唉,国家困乏了,我离开了谁适合谋划这些?”“用兵之意益急”,出兵的想法更加急切,主谓结构,中间不停顿,排除AC;“或劝其速去”,有人劝李壁赶快离开,主谓结构中间不停顿,排除D。故选B。2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年号、谥号、庙号、官场的礼节、朝廷的机构、典章制度、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

37、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A项,“属秘书省”错,著作佐郎在三国时属中书省,晋代改属秘书省。故选A。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的能力。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的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和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D项,“李壁最后采取断贼汲路与粮道的长围之法,将贼兵平定”错误。根据文中“以长围法授之,威用其谋,贼遂平”,采取长围法平定贼兵的是张威。故选D。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先回归文本,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结构、短语,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关键字有:(1)“专”,把持;“恢复”,收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