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高校参与地域文化建设路径研究 摘要:高校是文化传承、文化传播与创新的重要阵地,是促进青年一代文化认同、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阵地,也是以粤港澳大湾区为依托的人文湾区建设的重要载体。本文通过分析高校在地域文化建设中的作用,以佛山市为例,探索研究高校参与地域文化建设的路径,提升人文湾区文化软实力。 关键词:人文湾区;高校;地域文化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的正式出台,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进入全面实施的新阶段。纲要提出建设“共建人文湾区”、“塑造湾区人文精神”,在整体上增强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化软实力。人文湾区是指在大湾区建设发展过程中立足文化自信、把握岭南文化、广府文化、客家文化、潮汕文化
2、等本土文化共性,注重文化交流与沟通、坚持文化认同与传承,塑造湾区核心人文精神,促进人心互通与人心凝聚,进而形成一个既具共同文化特质与内涵又实现多元文化相互融合的和谐湾区。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在地理位置上相邻相近、文化渊源一脉相承、人文精神与风俗习惯具有同一性,有着深刻的人文价值链。从这个意义上讲,人文湾区必须建立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本地区特色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基础之上,必须建立在青年一代传统文化认同、文化自信与人心凝聚的重要基础上。高校是文化传承、文化传播与创新的重要阵地,是促进青年一代文化认同、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阵地。1作为人文湾区建设重要载体的高校,承担为人文湾区赋能的重任。博大精深的
3、优秀中华传统文化是高校人文素养教育的重要源泉与载体,而传统文化中最能引起青年一代共鸣与认同的,莫过于各地各富特色的地域文化。基于此,本文通过分析高校在地域文化建设中的作用,以佛山市为例,探索研究高校参与地域文化建设的路径。 一、高校在地域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1.高校引领地域文化发展。高等学校不仅是先进科学知识与生产力发展的阵地,而且也是弘扬和引领社会文化的重要基地。欧洲中世纪大学引领宗教神学向科学化、理性化发展;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大学引领了解放人性的文艺复兴运动;19世纪美国哲学发展几乎是由哈佛大学统领;中国新文化运动中北京大学发挥的作用以及对历史的影响同样是举足轻重。中外历史发展表明,高校在
4、文化传承与创新中的地位无可替代,是文化发展的引领者和推动者。而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是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是特定区域的生态、民俗、传统、习惯等文明的表现,如广东地域文化中的岭南文化、广府文化、潮汕文化、客家文化等,每个地区、每个民族的文化,都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提供了营养,可以说不同地区的地域文化都有存在的价值和意义。2高校服务于地方经济的特点决定了高校应参与地域文化建设是高校应承担的社会职能之一。此外,一个地方的文化水平与人民的受教育水平密切相关。目前我国的教育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有一定差距。2019年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在香港发布的粤港澳大湾区
5、人才发展报告显示,大湾区受高等教育人才占常住人口的比例香港是26.18%,深圳是25.19%,而东莞只有15.74%。另据2019年美国人口普查局发布的数据显示,目前美国成年人口中,13.1%的人拥有硕士学位、专业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25岁及以上人口获得学士及更高学位的人数占比为35%。这说明目前大湾区高层次文化素质的人在总人口中的比例相当低,大湾区的整体文化素质不高。这一情况显然与人文湾区的建设发展规划、文化繁荣不相适应。因此,高校应发挥在文化建设、居民素质提升的引领作用,为大湾区建设注入文化软实力。2.高校为地域文化建设培养、输送高素质多层面人才。礼记大学开篇的第一句话指出“大学之道,在明
6、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就是说“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性,在于关爱他人,在于致力于不断完善使德行达到最完美的道德境界。今日“大学”的内涵与承载的功能与古代的“大学”已然不一样,但是在人才培养问题上是相同的,即教育必须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培养既具专业知识与技能又有政治和人文素质的一代新人,这些人应该是有追求有理想、有自我学习与完善的能力、也有服务社会回报社会的热情、能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人,是能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为社会创造物质与精神财富的人,是能够促进区域和谐发展、推动社会变革和人类文明进步的人。3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大学为地方文化建设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养分和动力。青年学生们在高校校
7、园,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既提升了人文素养,陶冶了情操,他日学生走出校门迈向社会,又将这些文化传播到社会,也能更好地适应社会、传承文明,为地方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精神支撑,有效服务地方文化建设。 二、高校参与地域文化建设路径 1.发挥人才资源优势,挖掘地域文化资源,塑造城市品牌。高校应依据学科专业优势成立地域文化专门研究院,重点研究有益于地方文化发展的项目,服务地方文化建设。比如华南理工大学设立了客家文化研究院,中山大学有岭南文化研究院等。但是经过调研发现,佛山地方高校参与地域文化建设力度仍显不够。佛山区域内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剪纸文化)等优秀历史文化资源挖掘不充分,城市文化特色凝炼不够。佛
8、山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具有独特而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比如以石湾陶瓷文化、剪纸、祖庙文化、佛山秋色和舞狮民俗等为代表的地方特色文化;还有顺德的“蔗桑果鱼基”文化、花卉文化、“自梳女文化”、“食厨文化”、“清晖园”园林文化、“三字经”文化、锣鼓框文化、李小龙文化;三水的大旗头名村历史文化、芦苞胥江祖庙民俗文化;高明的红色名人文化等。这些历史文化展现了佛山地域文化的独特魅力,有助于形成佛山城市文化品牌,进而转变为城市文化建设和发展的优势,为提升城市品味推动文化事业健康发展、扩大城市的辐射力和影响力发挥着重要作用。4佛山地方高校应发挥人才优势,挖掘传统文化资源,讲好城市故事,应大力发挥大学的文化传承
9、与创新这一社会功能,并将学校的文化建设植根于地域文化,实施“铸魂工程”。2.充分运用新媒体,传播优秀地域文化,拓展文化传播与传承空间。优秀地域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也是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随着互联网技术和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2019年我国手机规模达8.71亿,网络视频、网络音乐用户规模为6.12亿、5.76亿,使用率分别为73.9%、69.5%。新媒体借助刷屏之势、科技之力和发展之机,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2018年上线的微视频如果国宝会说话,创新传播方式、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将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通过客户端、微信、微博、抖音等形式进行传播,契合了年轻化、移动化、碎片化、视频
10、化的新媒体传播生态特点,一经播出,反响良好。该节目全球点击量达8329万,微博阅读量达1.2亿,讨论量达25.9万,潜移默化中,将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传递到全世界。新媒体的出现为传播中国文化、中原文化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要与时代发展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唯其如此,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优秀文化才能发扬光大。5高校要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系统梳理地域文化资源,创新传统文化传播方式,运用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让历经千年的历史文化遗产、涵养着先人智慧的博物馆里的文物、承载着人们共同记忆与认知的历史名人都活起来。比如佛山历史上名人荟萃,如明朝,南海出了三位朝廷重臣梁储、霍韬和方献夫,还有康有
11、为、詹天佑、陈启沅、黄飞鸿、李小龙、区适子、陈如岳、黄少强、伦文叙、冯了性等这些名震中国、甚至享誉世界的人物,如何让今人认知并敬仰。应该运用新媒体及新兴文化业态传承方式,将这些人物故事化、符号化、创意化,通过新媒体传播,讲好佛山故事、塑造佛山形象、彰显佛山品位、体现佛山精神,传播优秀地域文化,拓展文化传播与传承空间,探索传统文化资源的现代转型之路。3.实施以文育人、以文化人。高校应将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与优秀地域文化资源传承有机结合起来,贯彻实施以文育人、以文化人工程。首先,高校应开发特色教材,在课程教学内容中增加地域文化内容。例如,广东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系开设了中国商业文化课程,教材选用了本
12、系教师主编的传统商业文化,该教材不仅梳理了中国商业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著名商人及其经营哲学,十大商帮发展演变过程及对现代商业的影响,更重要的单独辟一章,介绍粤商与粤商精神,引导大学生多方位多层次体验传统文化,以及所生活的城市文化、地域文化。教材不但重视传播与诠释粤商形成的背景、粤商精神与影响,而且关注历史上的海上丝绸之路与当今“一带一路”倡议中广东及至佛山的地位与作用,使受教育者的思想与思维在现实境界中活跃起来,让教学内容变得实在起来,在感悟佛山历史文化的魅力中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与爱国情怀。其次,高校应加强与地方合作,建立地域文化特色教育基地。如以粤中纵队纪念馆,三谭革命事迹纪念馆、南三花工委
13、旧址、铁军公园、邓培烈士纪念碑等红色遗址为载体,以红色文化为核心,建立特色教育基地,引导师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红色基因。以佛山祖庙、清晖园、梁园、大岗山窑址(唐代龙窑遗址)、陈启沅纪念馆、康有为故居等文化资源为依托,建立历史风情、文化古迹特色教育基地。同时改革教学方式,拓展课堂教学内容。组织师生开展考察、采风、调查等活动,以体验式浸润式方式引导学生感悟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把地域文化引入高校文化教育体系中,使高校文化素养教育理想在现实社会文化语境中不断焕发生机。如可利用西樵海丝遗迹、祖庙博物馆、南风古灶、三水海关、石湾窑、佛山陶的历史资源,带领学生追寻佛山在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中的历史
14、地位和作用,引导学生理解新时代“一带一路”倡议,挖掘粤商精神,弘扬敢为人先、务实创新、开放兼容、利通五洲、达济天下的新粤商精髓。以潜移默化地方式促进学生文化认同、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将校园文化根植于地域文化。校园文化产生来源于传统文化,也必须根植于地域文化的土壤。若离开了地域文化,校园文化就没有生存的土壤,就会失去生命力与个性。地方高校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唯有基于学校特色与优势,融合地域文化精髓,将校园文化根植于地域文化,充分彰显历史传承又反映时代要求,方能打造特色的具有鲜明个性的校园文化品牌。佛山石湾自古就是陶瓷之乡,陶艺历经千年的锤炼,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本土人文气息
15、。广东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系围绕匠心独具的石湾陶艺工匠文化,以弘扬石湾陶艺文化,传承石湾陶艺工艺为宗旨,让学生在以陶促智、以陶孕美的文化氛围中成长,修养具有个性的“匠气”,让工匠精神的理念在学生心田孕育,厚植文化底蕴,为学生打好人生底色。让学校校园文化与地域文化在互动交融中变得更加饱满,驱动着学校走向更高、更强的内涵境界。5.加强高校与政府文化合作互动。大学与政府的互动与合作应不局限于政治互动,要在经济、文化、科技、旅游等方面开展全方位的有效的高频的互动合作。双方应在文化建设、文化认同、市民精神与素质提升等共同关心的问题上形成共识,建立互惠互动规范,协同推动区域特色文化共建共创。在合作共创区域
16、核心文化的过程中,高校应当建立旨在为促进城市经济文化发展出谋划策的人文社科智库,发挥促进区域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作用。比如中山大学成立了粤港澳发展研究院,整合了校内人文社科类优势学科研究力量,围绕港澳发展动态、港澳治理以及粤港澳合作发展等重大问题,为政府和港澳治理、粤港澳合作发展提供决策建议。地方高校应积极鼓励大学老师走出去,创新与构建高校与政府、企业合作互动机制,共同研究地域文化建设、经济社会发展等重大问题,挖掘创新地方传统文化资源与养分,塑造具有浓郁地方特色且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地域文化,城市精神与校园文化,创新与引领城市文化建设。 三、结语 文化建设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与城市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无论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还是地方发展,都必须倚重高校。高校也应发挥人才资源优势,担负起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守护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历史重任,挖掘地域文化资源,提升城市品牌,促进人文大湾区建设。6 参考文献: 1金凯建设“人文湾区”展现“文化自信”N深圳特区报,2019-04-09. 2李文莲.地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基石N.中国教育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企业上下班包车合同样本
- 2024年视觉传播设计知识体系及答案
- 公司产权合同标准文本
- 介绍工程提成合同样本
- 买卖个人房屋合同样本
- 买车位备案合同样本
- 全职店员合同样本
- 公司物流仓储外包合同样本
- 下雨基坑积水抽水合同样本
- 企业承包承租经营合同标准文本
- 消除“艾梅乙”医疗歧视-从我做起
- 临床医学检验试题及答案
- 2024塔式太阳能热发电站熔融盐储热系统安装规范
- 《阿凡达》电影赏析
- 2023年江苏省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之记叙文阅读9篇
- 水利水电枢纽工程毕业设计
- 中医内科学全套课件
- 2024-2030年中国机械锻压机行业发展形势与应用前景预测报告
- 07J912-1变配电所建筑构造
- 社区康复学期末考试附有答案
- 沈阳市南昌初级中学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3月月考数学试题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