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基础复习倾心笔记-心理学-包子整理_第1页
教育基础复习倾心笔记-心理学-包子整理_第2页
教育基础复习倾心笔记-心理学-包子整理_第3页
教育基础复习倾心笔记-心理学-包子整理_第4页
教育基础复习倾心笔记-心理学-包子整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22 -心理学知识点汇总 先理清脉络框架,识记知识点、概念、分类、品质等,会选择,最后识记大题第一章 心理学概述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意义1.心理学 定义: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科学。 心理学科的性质:心理学是一门介于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之间的交叉学科。 人和动物心理的本质区别:人有意识,有自觉能动性。2.心理现象及其结构心理现象包括 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两个方面。 心理过程:知 - 情 - 意 (心理活动的动态过程,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过程) (1)认知过程: 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言语等。(2)情绪情感过程:情绪 情感;喜爱、快乐、满意、忧愁、悲哀、憎恨 等现象。(

2、3)意志过程: 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 主观努力,自觉能动的确定目的、克服困难,实现目标。 个性心理:(一个人身上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综合,是一个人总的精神面貌,反应了人与人之间稳定的差异特征)(1)个性心理倾向性:兴趣与爱好、需要与动机、理想、信念、价值观等。 (看不到的,内隐的,较易变)(2)个性心理特征: 气质、性格、能力等 (一个人独特稳定的心理特征)注意 不是一个独立的心理过程,而是一种心理状态;心理状态是联系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的 过渡阶段。二、心理的实质1.心理是脑的机能:(1) 神经系统的结构 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 左半球:抽象逻辑思维和言语中枢, 言语、书写、阅读、运算

3、、推理;右半球:形象思维和高度空间知觉, 空间、情绪情感、欣赏艺术和音乐; 神经系统是心理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 脑的反射活动是人心理活动的基础,人的行为是由反射组成的,反射是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形式。 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是:兴奋和抑制。 神经活动的基本规律包括:兴奋和抑制的扩散与集中 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正诱导、负诱导(抑制)(2)神经系统的活动方式:脑的反射活动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基础,反射是神经系统的基本形式无条件反射:是先天的,即所谓无意识的本能行为条件反射又称信号反射,是后天经过学习才能得到的反射,即所谓有意识学习才能得到的知识技能、经验 巴甫洛夫 第一信号系统:用 具体事物 作为条件刺激

4、建立的条件反射。 有具体刺激物 第二信号系统: 用 语词 作为条件建立的条件反射-人类和动物的条件反射的根本区别,人类特有的。2.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1) 客观现实决定人的心理:人的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而社会环境和社会生活条件对人的心理起着决定作用。 (2) 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映象 和 能动的反映三、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1.产生历史背景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的著作论灵魂是世界历史上第一部论述各种心理现象的著作。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这个实验室的建立,标志着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正式诞生。冯特:“心理学之父”2.西方主要心理学流派 (

5、1)构造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冯特、铁钦纳。 实验内省法 、研究:意识的构成(感觉、意象、激情) 采用 实验内省法分析意识的内容或构造 。它强调心理学的基本任务是理解正常成人一般心理规律,致力于发现心理事实,不重视应用,不关心个别差异等,严重脱离社会生活。(2)机能主义心理学-创始人(美国)詹姆士。代表人物是杜威和安吉尔 提出意识流意识是一种持续不断、川流不息的过程,不能把意识看成是若干有限元素的集合。意识的作用就是使有机体适应环境。(3)格式塔心理学-整体 韦特海默、考夫卡和苛勒。又称完型心理学反对把意识分析为元素,它强调人的每一种经验都是一个整体,不能简单地用组成部分来说明。格塔学派认为整体

6、大于部分之和并且制约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4)行为主义心理学-创始人(美国)华生, 1913年在行为主义者看来的心理学。S-R(第一势力)认为心理学应该研究可观察、可测量的行为,研究刺激与反应(S-R)之间的联结关系。反对研究意识,主张研究行为 反对内省,主张采用实验方法客观研究。“给我一打婴儿”(5)精神分析心理学-(奥地利)弗洛伊德,第二势力 主要来源于治疗精神病的临床经验。精神分析学派重视对异常行为的分析和无意识研究,认为人的一切个体和社会行为都根源于心灵深处的某种欲望和冲动(性恶论)。(6)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马斯洛、罗杰斯, “第三势力”。抨击精神分析和行为主义学派 强调人格方面的研

7、究,认为人的本质是好的,不是受无意识欲望驱使的野兽,强调人的自我实现。主张促进人的健康成长和潜能的实现。 抨击 精神分析反对行为主义 只相信可以观察到的刺激与反应,认为正是人们的思想、欲望和情感等这些内部过程和内部经验,才使他们成为各不相同的个体。(7)现代认知心理学-标志是:1967年,奈赛尔-认知心理学诞生标志。 代表人物:皮亚杰以 信息加工观点为核心的心理学,又称为信息加工心理学。把人的心理活动看做是信息加工系统构造主义和机能主义的研究目的对立:意识的构成和意识流;构造主义和行为主义研究对象对立;行为主义反对研究“意识”,开始着重“行为”反对内省,着重实验第三势力反对第一第二势力等。认知

8、心理学 反对行为主义忽略人的行为的内在过程,提出研究人的内心,并把人的心理活动看做是信息加工系统。第二章 认知发展与教育 感觉:人脑 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 记忆: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再现 保持遗忘规律 再现:回忆 想象:人脑対已存储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思维: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与内在联系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第一节 感觉与知觉一、感知觉概述 (概念 分类 特点 品质) 二、规律 三、应用1.感觉概述(1)概念:人脑 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感觉是最

9、简单的心理现象,是认识的起点。(2)分类: 外部感觉(视、听、嗅、味、肤)内部感觉(机体觉-内脏感觉、平衡觉、运动觉)2. 知觉概述(1)概念: 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2)分类: 物体知觉 和 社会知觉 ;物体知觉: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真动知觉、似动知觉)空间知觉-空间特征 eg形状、大小、深度、方位 时间知觉-事物运动的速度、延续性、顺序性 运动知觉-空间位置移动 :分为 真动知觉 、似动知觉 似动知觉:动景运动(动画片)诱导运动(参照物,月动云静)自主运动(烟头)运动后效:注视向一个方向运动的物体,再转向静止的物体,那么静止的物

10、体似乎相反运动 社会知觉 的几种偏差:社会刻板现象(男人强壮-大众对个人的影响)晕轮效应(情人西施)首因效应近因效应 投射效应: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错觉:特定条件下对事物必然会产生的某种固有倾向的歪曲知觉,是对客观事物不正确的知觉。是知觉的一种特殊情况。 不可以通过主观努力矫正。3、 观察:含义:是人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持久的知觉活动,是知觉的高级形式,观察过程中自始至终伴随着思维,又称“思维的知觉” 观察力是指人迅速、敏锐的发现事物细节和特征等方面的知觉能力。品质:目的性、精确型、全面性、深刻性二、感知觉的一般规律(一)感觉的规律1、感受性与感受阈限的关系(感觉强度与刺激强度的依从性)感

11、受性:对适宜刺激的感受 能力 感受阈限:能够引起人们感受的 刺激量(范围)绝对:从有到无 差别:从有到有 绝对感受性(感受阈限)、差别感受性(感受阈限)的区别选择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叫:绝对感受阈限而人的感官觉察这一最小刺激强度的能力叫绝对感受性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叫差别阈限,又称最小可觉察能够感受刺激之间这一最小差异量的能力叫差别感受性。感受性和感受阈限在数值上呈反比关系;明适应:暗处-明处,很快的适应,感受阈限急剧下滑,视觉感受性下降。暗适应:明处-暗处,缓慢的适应,感受阈限缓慢下降,视觉感受性提高。2、感觉的相互作用(1) 同一感觉:感觉适应: 感觉对比:(同时

12、对比和继时对比;吃糖再吃橘子);感觉后效:(正、负后像) (2) 不同感觉: 相互影响;相互补偿(听风者);联觉:一种能够感觉兼有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红-热 3、感受性的发展(二)知觉的规律(知觉的特征或基本特性) 重点1. 知觉的选择性 :是指当面对众多客体时,知觉系统会自动地将刺激分为对象和背景,并把知觉对象优先地从背景区分出来;例如:划重点,两歧图等知觉的选择性受主观和客观2方面的影响:客观因素:强度、差别性(对比)、活动性、新奇性主观因素:(1)知觉有无目的性(2)个体已有知识经验的丰富程度 (3)个人的需要、动机、情趣、定势、情绪状态2.知觉的理解性:是指人以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感知的

13、事物加工处理,并用词语加以概括赋予说明的加工过程。强调知识经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同知识经验(的人)结论不一样。“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3.知觉的整体性:将知觉对象看作一个整体,一般,不同的人,得到的结论是一致的。“一个曲子不同人去演奏别人听起来还是一个曲子”“一个人换了衣服和发型,依然能认出这个人” 4.知觉的恒常性:是指客观事物本身不变,但知觉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人的知觉映像仍相对不变。大小、颜色、形状、亮度、声音恒常性三、感知觉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一) 遵循感知规律,开展直观教学。 (内容参考教育心理学第四章第四节知识学习的过程) 直观教学的基本形式 :(直观是理解科学知

14、识的起点,是知识获得的首要环节)实物直观(标本,演示实验) 模像直观(PPT,图表,录像,地球仪)言语直观 学生观察力的发展与培养(了解观察前、观察中,观察后)观察力的培养 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与任务,是良好观察的重要性 充分的准备、周密的计划、提出观察的具体方法 加强个别指导,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 引导学生学会记录整理观察结果 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交流汇报观察成果,提高培养良好的观察品质第二节 记忆 (概念,品质,分类,记忆过程及规律-识记、保持、再现,应用)一、 记忆概述 (一) 概念: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再现品质:(1)敏捷性-速度和效率特征;明确识记的目的性,集中注意(2)持

15、久性-保持特征;把实际的材料纳入已有的知识体系中,及时和经常性的复习 (3)准确性-正确和精确特征; (4)准备性-提取 和应用特征;上述品质的综合体现;注意和敏捷性别混了。(二) 记忆分类 1.根据信息从输入到提取所经过的时间、信息编码方式的不同分 瞬时记忆 概念: 当客观刺激物停止作用后,感觉信息会在一个极短的时间内保存下来;(记忆系统的开始阶段) 特点: 时间极短1-2s;容量较大;形象鲜明;信息原始 编码: 图像记忆(主要编码形式) 声像记忆 存储: 时间约为1-2秒 短时记忆 概念: 人脑中的信息在一分钟之内加工与编码的记忆,是信息从感觉记忆到长时记忆的过度 特点: 时间很短;容量有

16、限,5-9(7+2;7-2)个;意识清晰;操作性强;易受干扰 编码: 听觉编码-主要 视觉编码 存储:复述(短时记忆中信息储存的有效方法) 机械复述;精细复述(短时记忆保持的重要条件) 长时记忆 概念: 信息经过充分加工,在头脑中长久保持的记忆;图尔文: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 特点: 容量无限;保持时间长久 编码: 意义编码-主要 意义编码分类: 表象编码和语义编码信息的双重编码 存储: 原则上是分类处理的 (程序性记忆和陈述性记忆)2.根据内容和经验:形象记忆:感知过后的形象为内容的记忆,游历长城后生动的印象逻辑记忆:法则、定理、公式等情绪记忆:曾经经历过的情绪情感;“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动

17、作记忆:运动记忆;舞蹈,体操等 3.根据意识参与程度: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 4.根据信息加工和存储内容不同:陈述性记忆:有关事实和事件的记忆 是什么?what?程序性记忆:如何做事情的记忆。How ?二、记忆过程及其规律 识记-保持再现(再认或回忆) 三个环节 (一) 识记 概念:记忆的第一个基本环节,具有选择性的特点 分类:(1)据有无目的性:无意识记(无预定目的,不需意志努力) 有意识记学生的学习活动主要依靠有意识记,教学活动中最主要的识记种类 (2)根据材料性质和实际方法:机械识记、 意义识记 规律(影响因素):(1)有无明确的识记目的和任务 (2)识记时的态度和情绪(3)活动任务性质(4

18、)材料的数量和性质 (5)识记的方法:整体识记和部分识记;集中识记 和 分散识记(优) (二)保持与遗忘 1.保持:已获得的知识在人脑中的巩固过程;识记的保持是一个富于变化的动态过程,质和量两个方面记忆恢复:记忆会涨,指识记某种材料,经过一段时间后测得的保持量大于识记后即时测得的保持量。 2.遗忘:(1)概念 :指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回忆或再认,或者表现为错误的回忆或再认。(2)规律: (德国)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显示了遗忘的进程不均衡以及“先快后慢”的特点。 “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先快后慢、先多后少、呈负加速,且到一定程度就不再遗忘了。” 影响因素:学习材料的性质; 系列位置效应:接近

19、开头和末尾的记忆优于中间的记忆识记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过度学习50%(或熟练程度150%)学习效果最佳 识记的方法; 时间因素;情绪和动机也影响着遗忘进程记忆任务的长久性的与重要性; 遗忘的学说: 消退说:记忆会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衰弱,适用于解释感觉记忆和短时记忆。 干扰说: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 压抑说:弗洛伊德精神分析 提取失败说:舌尖现象 :信息加工的观点:编码不准确失去了检验线索和线索错误 同化说:奥苏贝尔:遗忘是知识的组织和认知结构简化的过程,从而减轻记忆负担,是一种积极的遗忘(三)回忆或再认 1.再认 概念:指人们对感知过、思考过或体验过的事物,当它再呈现时,仍能认识的心理过程 2

20、.回忆 概念: 指过去经历过的事物不在面前,人们在头脑中把它重新呈现出来,是记忆的最高表现 3.回忆的种类:有意回忆(牢固掌握知识的可靠标志;特别难的追忆)和无意回忆;间接回忆和直接回忆 回忆以 联想 形式出现的规律:遵循联想规律,采取不同的联想方式,可以大大提高回忆的效果。了解 选择接近律:空间和时间上接近的事物,容易形成接近联想(笔墨纸砚,春天-播种) 相似律:事物之间相似和共同的特征( 革命-风暴,折-拆-析)对比律:(黑-白,难-易)相反的特性 因果律:因果关系 (天暖-解冻)三、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一)依据记忆规律合理安排和组织教学 1.合理安排教学 2.向学生提出具体的识记任

21、务 3.使学生处于良好的情绪和识记状态 4充分利用无意识记的规律组织教学 5.使学生理解所学内容并把它系统化 6培养学生良好的记忆品质,提高其记忆能力 (二)依据记忆规律有效的组织复习 克服遗忘的方法加强复习,有效组织复习的方法:1.复习时机得当: 及时复习 合理分配复习时间2.方法合理: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相结合 复习方法多样化 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 尝试回忆与反复识记相结合3.次数适宜四、学生记忆的发展 (1)小学生记忆的发展:无意记忆为主转变为有意记忆为主;小学三年级(10岁)有意识记成主导地位。 从机械记忆为主向意义记忆为主过渡发展 从具体形象记忆向抽象逻辑记忆方向发展。小学生记忆主要方

22、式还是形象记忆(2)中学生:总体趋势是随着年龄增长记忆力不断提高,16岁趋于成熟;理解记忆为主要记忆手段; 抽象记忆在中学占主导地位第三节 表象与想象1、表象 概念: 事物不在面前时,人们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 分类: 按感觉通道分: 视觉表象;听觉表象;运动表象 按创造程度分: 记忆表象;想象表象即想象 特征: 直观性;概括性;可操作性(心理旋转实验,证明了表象的可操作性)2、想象 (1)概念:人脑対已存储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分类: 按有无目的性分:有意想象(随意想象)和无意想象(不随意想象); 梦是无意想象的极端表现 根据创造程度的不同,有意想象又可分为:再造想象和

23、创造想象。 有意想象: 指有预定目的和自觉进行的想象,有时还需要一定的意志努力。 无意想象: 是没有预定的目的,不由自主产生的想象,如白日梦,无目的天马行空的想象等。 幻想是有意想象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一种与生活愿望相结合并指向未来的想象。分为科学幻想、理想、空想 理想:以现实为依据,有可能实现的积极幻想 空想:完全脱离现实,毫无实现可能的消极幻想(2)想象的功能:预见功能:由设计图纸预见房子样子补充功能:借助想象弥补人们认识活动的时空局限;想象古人生活方式替代功能:小孩过家家,戏文中骑马动作等调节功能:对机体的生理过程有调节作用。(3)加工方式:黏合:孙悟空,美人鱼夸张:千手观音改变客观事物的

24、正常特点,对某些特点加以夸大和强调拟人化:雷公、电母典型化:祥林嫂根据一类事物共同的、典型的特征创作新形象的过程 (4)品质: 主动性;丰富性;生动性;现实性;新颖性;深刻性3. 再造想象 概念:依据词语或符号的描述、示意在头脑中形成与之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 条件:有丰富的表象储备;为再造想象提供的词语及实物标志要准确、鲜明、生动 正确理解词语与实物标志的意义4. 创造想象 概念:按照一定目的、任务,使用自己以往积累的表象,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产生条件:强烈的创造愿望丰富的表象储备积累必要的知识经验; 原型启发积极的思维活动灵感的作用5. 学生想象力的培养方法:(1) 在教学中发展

25、学生的再造现象 (结合产生条件 了解) 大学生头脑中的表象储备 帮助学生弄懂描述中的关键词句和实物标志的含义 唤起学生对教材的想象,加深理解和巩固(2)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作想象 (结合创意想象的产生条件) 丰富表象储备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引导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扩大知识经验及发展想象能力 注意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 结合学科教学,有目的培养学生想象力 引导学生积极的幻想第四节 言语与思维 注重思维 一、言语 概念:指人们用语言进行交际的活动过程。 种类:外部言语、内部言语(自问自答或不出声的言语)。 外部言语分为:口头言语(对话言语、独白言语)、书面言语言语的理解:(1)概念-借助与听觉和

26、视觉的言语材料,在头脑中构建意义的一种主动积极的过程 (2)过程:三级水平-1.词汇理解或识别-2.句子理解-3.语文或话语的理解二、思维:(一)概念: 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与内在联系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特征: 间接性(医生诊脉治病deng) 、 概括性 (二)品质:思维的广阔性与深刻性:广阔:思路开阔,多个方面解决问题;深刻:透过现象看本质 独立性与批判性:独创性,不盲从,不固执等;批判:吸取长处,摒弃短处 灵活性与敏捷性:灵活:不同方法不同角度思考;敏捷:迅速、准确逻辑性与严谨性:思维品质的中心环节,是所有思维品质的集中体现。 (三)良好思维的培养: 1.加强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 2.

27、运用启发式方法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 3加强言语交流训练 4.发挥定势的积极作用 5.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品质(四)思维的种类:1.据发展水平分:直观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直观动作思维:以实际行动作为支柱的思维过程,人和高等动物共有具体形象思维:以直观形象和表象为支柱的思维。抽象逻辑思维:以词为中介来反映现实,词的思维。(人类思维的典型形式,区别于动物的最本质特征) 2.据逻辑性分:分析思维和直觉思维 ;灵感现象就是直接思维的结果;分析思维具有程序性的特点。 3.据指向性分:聚合思维和分散思维。 聚合思维:唯一答案 分散思维:多种答案4.据创造程度分:再造性思维 和

28、创造性思维(人类思维的高级形式)(五)思维的一般过程: 1.分析和综合(基本过程)、2.比较与分类(异同点)、3.抽象与概括(本质)、4.系统化与具体化(归纳与演绎)。三、创造性思维 (一)概念: 是指独特新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的统一,以发散思维为核心;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态,是智力的高级表现 特点: 1.流畅性:单位时间的数量2.灵活性(变通性):单位时间的种类3.独创性:新颖、独特(新颖独特性是创造性思维最本质的特征)(二)创造性思维的过程: 准备期,酝酿期,豁朗期(灵感),验证期 (三)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思维的基本形式: 概念、判断、推理。四、概念的学习 (一)

29、定义:概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特征的认识,都包含 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 分类:(二)概念学习的过程:包括概念的获得 和 概念的运用两个方面 ;概念获得分为概念形成和概念同化,学生获得概念的主要形式是概念同化概念形成一般经历三个阶段: 抽象化、 类化、辨别 (三)科学概念的掌握: 1.以感性材料为基础 2.利用过去的知识经验 3.充分利用 变式 (即变化非本质以突出本质) 4.正确运用言语表达 5.形成正确的概念体系,并运用于实践中五、学生思维的发展:1.小学生思维发展的基本特征: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过渡 2.中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并随着年龄增长日益成熟(16岁

30、) 3.形式逻辑思维和辩证逻辑思维是抽象逻辑思维的两个不同发展阶段,他们的发展和成熟是中学生思维发展和成熟的重要标志第五节 注意 一、注意概述 概念: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之一。 特点: 指向性和集中性。 功能: 1.选择功能 2.保持功能 3.调节和监督功能二、注意的分类 1.无意注意:没有预定的目的、无需意志努力、不由自主的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 引起条件:(1)客观条件,刺激物的强度、对比、活动性、新异性 跟知觉的选择性一样(2)主观条件,人本身的状况:个人的 需要 情绪 直接兴趣 知识经验 2.有意注意:有预先目的、必要时需要意志努力、主动的对一定事物所发

31、生的注意(人类特有的注意) 维持条件:(1)加深对目的任务的理解(2)合理组织活动(3)间接兴趣(4)排除内外因素的干扰 3.有意后注意:有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三、注意的品质 1.注意的稳定性: 时间长短特征 影响因素: 对象的特点;有无坚定的目的;个人的主观状态 2.注意的广度: 指同一时间内,人们能够清楚的知觉出的对象数目,简单任务7±2个,不关联的外文字母4-6 3.注意的分配:人在进行两种或多种活动时能把注意指向不同对象的现象,一边。一边。,一心二用 条件: (1)在同时进行的两种活动中,必须有一种活动时已经熟练(自动化) (2)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都已熟练(自动化)

32、(3)几种不同的活动已成为一套统一的组织 4.注意的转移:根据新任务,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由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 四、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一)运用注意规律组织教学 1.根据外部表现,了解学生听课状态2.运用无意注意规律组织教学板书,直接兴趣刺激。讲课中的音量适中,抑扬顿挫,遇到难点加强语气;3.运用有意注意规律组织教学, 对付干扰,培养间接兴趣等4.运用两种注意相互转换规律组织教学。(二)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注意品质联系注意的品质 解答。1.要增强注意的稳定性,就要防止注意的分散2.要扩大注意的广度,需要学生积累相当的知识经验和素养3.注意的分配在教学中有实

33、践意义4.注意的转移同人的先天的神经活动类型有关,但也可以通过对外在音速的控制和后天训练加以改善和提高第三章 情绪情感、意志的发展与教育第一节 情绪、情感的发展与教育一、情绪、情感及其规律1.概念: 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认知是基础,需要是引发中介。 2.情绪和情感的关系:(1)区别:从需要角度: 情绪是原始的、低级的,与生理需要 相联系,人和动物共有的 情感是后继的、高级的,与社会需要 是否满足相联系 从发生角度: 情绪:情境性、激动性、暂时性 情感:稳定性、深刻性、持久性 从表现形式:情绪带有冲动性、和外部表现;情感则内隐,深沉(2)联系:情绪是情感的外在表现,情感是情

34、绪的本质内容 3.情绪情感的种类(1)情绪的分类:心境:是一种微弱的、持续时间较长的、带有弥散性的心理状态。 激情:是一种爆发式的、猛烈 而短暂的情绪状态。 应激:是在出乎意料的紧迫情况下,所引起的急速而紧张的情绪状态。(2)情感分类: 道德感:是根据一定的道德标准评价人的思想、意图和言行时所产生的主观情感 美感:是人们根据一定的审美标准对自然或社会现象及其在艺术上的表现予以评价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理智感:人认识事物和探究真理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主观体验(求知欲、好奇心、自豪感、喜悦感等)4.情绪和情感组成: 主观体验、外部表现(表情)、生理唤醒情绪和情感外部表现:面部表情(鉴别情绪的主要

35、标志),姿态表情,语调表情二、压力与自我防御机制压力:个体面对具有威胁性的刺激情景时,伴有躯体机能以及心理活动改变的一中身心紧张状态,也称应激状态 自我防御机制 概念:自我在精神受干扰时用以避开干扰,保持心理平衡的心理机制,弗洛伊德 1.压抑:最基本的2.否认:亲人忽然去世3.文饰:(合理化-酸葡萄心理)4.移置:摔东西发泄 5投射: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归因于别人等 6代偿:失之东隅收之桑榆7升华(最积极富有建设性的) 三、情绪的调节与控制 (一)良好情绪的标准 1.能正确反映一定环境和情境的影响,善于表达自己的感受 2.能对引起情绪的刺激做出适当强度的反应3.具备情绪反应的转移能力4.符合

36、学生的年龄特点(二)对学生情绪调节的指导: 1.教会学生形成适宜的情绪状态 2.丰富学生的情绪体验 3.引导学生正确看待问题 4.教会学生情绪调节的方法 5.实际锻炼提高学生情绪调节的能力四、中小学生情绪和情感的发展(一)小学生情绪情感的发展(二)中学生情绪情感的发展 (1)易感性、冲动型、两极性明显 (2)反抗情绪与逆反心理 (3)对异性的情感第二节 意志与教育 一、意志及其品质 (一)概念:人自觉的确定目的,有意识的根据目的、动机调节支配行动,努力克服困难,实现目标的心理过程 (二)特征: 1.意志行动是人特有的自觉确定目的的行动2.意志对活动有调节支配作用,是人的行动能够按设定好的目的去

37、改造世界3.克服内部和外部的困难是意志行动最重要的特征4.意志行动以随意动作为基础(三)规律:1.意志与认知过程关系,认知过程是意志形成的前提和基础,意志对认知过程具有反作用 2.意志与情感过程关系,情感既可以成为意志行动的动力,也可成阻力(四)品质 自觉性:为了目的,主动支配自己的行动 相反:受暗示性(盲从)和独断性果断性:当机立断 相反:优柔寡断和草率武断自制性:自我克制 相反:任性和怯懦坚韧性:百折不挠 相反:动摇性和执拗性 二、意志行动的过程: 准备阶段 和 执行决定阶段(一)准备阶段:动机斗争、确定目的、选择行动方法和制定行动计划等1.动机斗争(以愿望形式表现) 分类: 双趋冲突:两

38、个都有益,仅择其一的心理状态 鱼和熊掌不能兼得 双避冲突:两个都想逃避,但必须选一 打针还是吃药! 趋避冲突:同一目的兼具好恶的矛盾心理。想当班干部又怕耽误学习多重趋避冲突:对含有吸引与排斥两种力量的多种目标予以选择时所发生的冲突;大学生择业 三、意志品质的培养 (大题先不记)1.加强生活目的性教育,树立科学的世界观、远大的理想和信念,培养学生行为的目的性,减少其行动的盲目性2.加强养成教育,培养小学生的自制能力3.组织实践活动,在困难环境中锻炼学生的意志,让学生取得意志锻炼的直接经验4.教育学生正确的对待挫折5.根据学生意志品质上的差异,采取不同的锻炼措施6.发挥教师、班集体和榜样的模范作用

39、,给予必要的纪律约束7.加强自我锻炼,从点滴小事做起第四章 个性心理第一节、 需要、动机与兴趣一、需要概述 (一)概念:是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是有机体自身和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是个体活动积极性的源泉,是个体倾向性的基础。具有:对象性、动力性、社会性。(二)种类:1.据起源分:先天的 生理性需要 和 后天的 社会性需要。 2.据对象分: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三)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美国)马斯洛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基本内容:缺失需要:(最低)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 成长需要:求知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最高) :永远得不

40、到完全满足的需要较低级的需要至少必须部分满足之后才会出现对较高级需要的追求。二、 动机 (一)概念:是激发和维持有机体的行动,并使该行动朝向一定目标的心理倾向或内部驱力(二)动机种类: 据需要种类:生理性动机(内驱力)、社会性动机社会性动机:(1)较原始的内驱力:好奇心、探索与操作 (2)人类特有的成就动机、学习动机、权利动机和社会交往动机等(三)动机产生的条件:1.内在条件是需要;2.外在条件是诱因 (正诱因、负诱因) (四) 动机的功能: 激活动能; 指向功能; 维持和调节功能 (结合定义:激发、维持、朝向)三、 兴趣 (一)概念: 人对事物的一种认知倾向,伴有着积极的情绪体验,对个体活动

41、,特别是对个体的认知活动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兴趣具有定向和动力功能。分类:直接兴趣:由认识事物本身的需要引起的;间接兴趣:由认识事物的目的和结果引起的品质: 兴趣的广度;中心(兴趣的倾向性);稳定性;效能(对认知的推动作用)(二) 学习兴趣的培养和激发: 第二节 能力一、能力 (一)能力:直接影响个体的活动效率,促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二)才能:几种相关的、结合在一起的能力统称才能。 才能的高度发展是天才。(三)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联系:1.能力是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前提; 2.能力是掌握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区别:1.能力与知识、技能具有不同的概括水平。知识是人类社会历史经

42、验的概括和总结,技能是对一系列活动方式的概括,能力是人在从事某种活动时表现出来的多种心理品质的概括 2.知识和技能的发展是无止境的,随着学习进程的不断增加而不断丰富;能力的发展有一定的限度 3.知识、技能的掌握和能力的发展是不同步的(四)能力的分类:1.根据能力适应活动范围的大小:一般能力 (智力)与特殊能力一般能力: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抽象概括能力、想象力、创造力,抽象概括能力是一般能力的核心特殊能力:包括音乐能力、绘画能力、数学能力等。它是顺利完成某一专业活动的心理条件。二、能力的结构(智力结构)智力 概念:是人能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各种认知能力的有机结合,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

43、想象力和思维力,以思维力为核心。(一) 斯皮尔曼的二因素论 (英国)智力包括一般因素(G因素) 和 特殊因素(S因素)一般智力测验所测量的只是G因素,一个人智力高低取决于G因素的数量。G因素高则聪明,否则为笨;(二) 瑟斯顿的群因素论 智力由一群彼此无关的“原始的心理能力”组成(三) 吉尔福特的智力三维结构论智力因素共有150种;包含内容、操作(代表智力高低)和成果的三维结构(四) 卡特尔的智力形态论智力分为 流体智力(先天生理为基础,有限)晶体智力(后天学得的经验为基础,无限)(五) 加德纳的 多元智力理论,1. 多元智力理论的主要内容:加德纳认为,人的智力结构中存在着七种相对独立的智力。这

44、七种智力在每个人身上的组合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每个人在不同领域的发展水平是不同步的 言语智力 逻辑-数学智力 视觉-空间智力 音乐智力 运动智力 人际智力 自知智力2.多元智力理论与新课改:因材施教的教学观 积极乐观的学生观 科学的智力观 多元化人才(六) 斯腾伯格的三元智力论:智力成分亚理论,智力情景亚理论,智力经验亚理论三、能力测试 (一)一般能力测验1. 最早的智力测验-(法国)比纳和西蒙于1905年编制的,称为比纳-西蒙智力量表。2.(美)斯坦福大学推孟教授 斯坦福-比纳量表,最广泛的智力测验 智商IQ= 智龄(MA)/实龄(CA)*100(二)创造力测验:发展较晚,20世纪50年代末开

45、始,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发散思维测验、托兰斯创造型思维测验和芝加哥大学创造力测验(三)智力测验的标准 1.信度:可靠程度 2.效度:有效性与准确性 3.标准化:心理测验最基本的要求 难度和区分度四、影响能力形成与发展的因素1.遗传与营养 2.早期经验(家庭教育) 3.学校教育 4.社会实践 5.主观努力注:“智力、能力、性格、人格、创造性、心理发展”的形成与发展都可以从这几个方面答五、学生能力的培养1注重学生早期能力的培养2. 教学中加强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和训练3. 针对学生的能力差异因材施教4. 积极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和创造能力5. 社会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基本途径6. 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非智

46、力因素 (兴趣、信心等)第三节 人格一、人格 (一)概念: 是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即人格是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行为有稳定区别的 综合心理特征 (人格=个性)(二)特征: 1.独特性:人心不同,各如其面 2.稳定性: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3.整合性:健康人格的重要指标 4.功能性:决定一个人的生活方式 5.社会性(三)人格的结构:人格是一个复杂的结构系统,主要包括气质、性格、自我调控系统三个方面自我调控系统概念:是以自我意识为核心的人格调控系统, 包括: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三个子系统。主要作用是

47、调控人格的各个成分,保证人格的完整、和谐、统一,是人格中的内控系统或自控系统。 自我认识:自我观察,评价,其中自我评价是自我调节的首要条件。 自我体验:自尊心、自信心是自我体验的主要内容;自我控制:实现自我意识调节的最终环节(四)弗洛伊德的人格“三我”结构 :本我 自我 超我 本我:最底层,是由先天的本能、欲望所组成的能量系统,包括各种生理需要,遵循快乐原则,无意识、非理性、非社会化和混乱无序。 自我:处于中间层,调节本我与超我之间的矛盾,遵循现实原则,以合理的方式满足本我的要求。 超我:最高层,道德化了的自我,由社会规范、伦理道德、价值观念内化而来。超我遵循道德原则,具有三个作用:抑制本我的冲动对自我进行监控追求完善的境界 本我是生物本能我,自我是心理社会我,超我是道德理想我。三者协调,人格即健康二、气质 (一)气质及其类型1.气质概念:气质是依赖人的生理素质或身体特点的人格特征。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即“脾气、秉性”。气质是不依活动目的和内容为转移的典型的、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点天生的 2.气质的类型:(1)气质的体液说: 古希腊 希波克拉底提出体液说;罗马 盖伦简化为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 (2)气质的神经活动类型说 巴甫洛夫 神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