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测试卷02(统编版)(原卷版)._第1页
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测试卷02(统编版)(原卷版)._第2页
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测试卷02(统编版)(原卷版)._第3页
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测试卷02(统编版)(原卷版)._第4页
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测试卷02(统编版)(原卷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测试卷(2)评卷人得分一、现代文阅读但5分)(一)现代文阅读一(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作为宋代词人中的杰出代表,苏轼开创性地将“豪放”的词风与本属“婉约”的词体统一在了一是。 这种统一,固然离不开苏轼横溢的天才,但当考察苏轼的宦迹行踪的时候,我们会发现:豪放词的出现, 无疑受了地域文化的强烈影响:豪放风格与词体的和谐统一,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创作者对不同地域文化 进行整合的结果。熙宁七年(1074)十二月,苏轼到密州任知州,至熙宁九年(1076)十一月离任。在密州的两年,苏轼词 的创作进入了一个非常关键的转折时期,虽然创

2、作数量不如杭州吋期多,但这时苏轼开始有意识地追求词 体“自是一家”的面目,使自己的作品“一扫绮罗杳泽之态”.在词的创作上真正走向了成熟。江城子 (老夫聊发少年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脍炙人口的名篇就产生于这一时期。苏轼创作上的这些变化,与密州的民风以及文化传统有着密切的关系。密州,北宋时属京东路。宋 史地理志说京东路的人“大率东人皆朴普纯真,甚者失之滞固”,欧阳修也说“河朔之俗,不知嬉游” O 并且,由于是孔子的故乡,京东路儒学相当兴盛,“专经之士为多”。密州一带的京东人在北宋以强悍勇 武闻名。围猎是密州人生活内容中重要的一部分,苏轼知密州后,便时常参与其中。密州特定的文化环境对苏轼词风

3、改变的影响力是不能低估的。作为苏轼革新词体的背景,文化氣国、 地域民风以及文学传统,这些因素我们不能轻易地忽视。深沉厚重的儒学传统,会促使作者在词作中更多 更深地奇托自己的政治怀抱:纯朴而“不知嬉游”的民风,也会促使作者进一步城少词这种体裁中固有的 脂粉气;而以习式知兵为重要目的的国猎活动,慷概悲歌的文学传统,更无疑会有助于作品豪壮风格的发 扬。而苏轼在密州这一时段的创作,正体现出这一倾向。可以说,是密州特定的文化环境、文化氣国促使苏轼自觉地以豪壮的声调.超越的意识入词,最终使 词这种体裁完成了从伶工歌女之歌词向士大夫抒情言志诗体的转变,词体的疆域也因此而得到了极大的拓 展。所以,要淸晰地认识

4、词体的革新、转变,地域文化这一背景因素无疑应当引起我们更多的关注。(取材于吴徳岗地域文化与苏轼词的创作)材料二:在20世纪中国丈学发展史上,特别是在乡土丈学中,地域丈化对作家创作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其中, 沈从文的地域意识尤为究出,湘西文化特别是少数民族文化对他的创作有着深刻影响;而沈从文则用自己 的作品,构筑了一个独特的湘西世界。湘西作为一个少数民族、汉族杂居地,其文化内涵是复杂的。少数民族在不斷的迁彼发展过程中,有 战争,有冲突,有同化,有融合,但依然保持着本民族的民族特性和风俗人情。历代封建王朝对少数民族 实行的多是钳制、镇压的政我,少数民族在政治经济及文化生活等各方面都是受歧视的,是被

5、压抑的群体。 而沈从文关于湘西少数民族生活的作品,能站在少数民族的立场,从人性出发,表现少数民族丰當的情感 和对美的追求。他将故乡生活与都市生活进行比较,清晰地意识到僻地、边城的弱许地位。同吋,这也激 发他寻觅和展示湘西文化中蕴含着的顽孩的生命力量、积极健康的优秀品格和原始粗犷的少数民族生活中 凝聚着的奋发向上的民族箱神。在沈从文早中期的散文作品中,他对故乡的介绍角度独特而又全面深入。他有意略去当时行政区域的 划分,由屈原而到沅水,由沅水而到川黔交界之处,究出湘西悠久的历史、楚文化传统和凤凰地理位置的 特殊性,然后逐一描绘人的生存状态和地方古朴民风,体现井然的社会秩序和人神共治的情形。除了散丈

6、以外,在小说创作中,沈从丈也总是用大量的篇幅集中描绘地域文化特征。在其代表作品边 城中,就专门详细周到地介绍了小城依山傍水的地形地貌,以吊脚楼为主的建筑格局,河岸的景色,小 镇的屯兵和形形邑邑的住户,然后才进入故事,引出主要人物。沈从文的小说非常重视故事的地域背景, 总是不忘表现湘西的人杰地灵和与众不同,选择眾能体现湘西X化精神内核的东西加以表现,因此也在写 作风格上呈现出一种独具风韵的审美形态。沈从文给中国现代文坛带来一股淸新自然的山乡野风,也让偏居一隅、被世人忽略的湘西以一种桁所 未有的姿态展现在世界面前。他那独特的地方意识和对地域文化的浓厚兴趣、准确把握,是他研究中国社 会.剖析中国文化

7、的切入点和有效途径。(取材于包晓玲.姚克波论沈从文与湘西地域文化)材料三:文学之有地域性,是一个基本的事实。文心雕龙称北方的诗经“絆约而旨丰” “爭信而不诞”; 而南方的楚絆则“瑰诡而惠巧” “桜艳而深华”,明确提及地域与£学的关系。论及地域,首先不能回避的当然是自然。决定人类生活和命运的基本因素,从来就是气候、仓物、土 壤和地形。北方寒冷干燥,北方人于是魁伟刚健、勇敢剽焊;南方湿润潮;显,南方人于是温柔细膩.机灵 敏捷:秦岭隔开了长江与黄河两大流域,黄河以北以狩猜游牧见长,黃河以南则以早作粗放种植为主,到 了长江两岸,水稻的精耕细作蔚然成风,不同区域孕育出大不相同的历史文化景观。地

8、域的不同,就有山 川形制的不同,就可能产生出不同的族群复杂而广阔的地域,使中国的地域性既鲜明又丰富驳杂,从 而大有别于世界的其他文明古国。另外,对地域的关注和理解,恐不能过于集中于山川、气候、物产之类的自然因素上,更要看到自然 的背后是沿袭悠久的人文环境,诸如特定的历史沿革、民族关系、人口迁徙、教育状况、风俗民请、语言 乡音等。地域对文学的影响,必然通过地域M化而起作用。越是后来,人E环境对文学的影响就越是复杂 与深刻,这便是齐鲁文化、吴越文化、荆楚文化、巴蜀文化、陕秦文化、三晋文化、燕赵文化、闽台文化、 岭南文化、客家文化.关东文化等说法的由来。如果说,地域文化影响并决定该地域族群生存发展的

9、精神 和品格,那么,它也顺理成幸成为文学重要而深厚的源泉。地域、自然、丈化和文学的关系,归根结底是一个互动、碰撞、融合的复杂过程;但在今天,不论怎 么强调地域性对于丈学的意艾都不为过。一方面,若是论及文学及其价值,人们有理由首先关注文学中浸 染着的地域性灵魂;另一方面,若是发掘丈学中带有的普遍性意义,人们也一定需要借助地域特征去作表 达和阐释。在全球化和互联网几乎抹平并且遮蔽了所有地域特征的时代,这既是丈学抗拒同质化的唯一途 径,更是文学保特其源源不斷的生命力的不二法门。(取材于何志云谈文学的地域性:地域文化决定族群的箱神和品格)1材料一关于密州地域文化特点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10、)A. 当地儒学兴盛,传统深沉厚重。B. 密州一带百姓以强悍勇武闻名。C 当地很多人都很看重羽猎活动。D.词风豪放能寄托诗人的政治怀抱。2. 下列对材料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沈从文对湘西的少数民族同胞抱有深切的同情和关注。B. 沈从文认为,湘西的古朴原始才是最理想的生活状态。C. 沈从文对湘西的热爱,使他热衷于表现湘西地域文化。D. 湘四地域文化的精神内核在于它的顽强、质朴和积极。3. 下列对材料三的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 诗经和楚辞的最大差异在于南北方文化不同。B. 南北方的气候条件对人的性格形成起着最关键的作用。C. 地域文化决泄了文

11、学作品的风格以及作者的精神品格。D. 在今天,文学抗拒同质化要靠强调自身地域性来实现。4. 为表现湘西地域文化,沈从文在文学创作方而做岀了哪些努力?请根据材料二的内容加以概括。(5分)5. 根据上述三则材料,简要说明“地域文化”这一槪念中所包括的要素。(5分)(二)现代文阅读二(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千口古枣园魏胜先秣北内黄县六村乡千口村,有一处闻名遐迩的古枣园一一千口千年古枣园。千口千年古枣园,北靠晋稼鲁铁路干线,西傍颛顼、帝嘗二帝陵,南邻梁庄鎮,东接硝河坡。古枣园 占地一千余亩,枣树万余棵,其中中心区一百零二亩,现存古枣树一千两百余棵,许多树龄在千年以上, 树

12、围在一百七十厘米左右。被林业部门鉴定命名的“千年枣树王”,树龄约一千五百多年。步入园内,一望无垠的古枣树纵横交错,苍劲茂盛。棵棵树干表面沧桑斑驳,色如火山石,状若蜒鱼 皮。树冠八方张开,虬髯盘旋,气宇轩昂,新枝绿叶间串串玛瑙似的枣随风摇曳。置身于树下,仰首可摘 枣,俯身能刨花生,既赏美景,又饱口福,罐意无比。五十多年前,孩提时代的我,每年秋天都跟着大人们来这儿拾红枣、刨花生,那时觉得这里不过就是 个枣园而已。然而,今天我驻足园内,却有不一拝的感受。我遇到一位老者,姓刘,八十五岁,性情耿直,看管古枣园已有半个多世纪。他氓有兴致地给我讲是 了古枣园的历史,以及与古枣园有关的故事内黄,因黃河而得名。

13、汉代以前,古黃河曾流经这块土地的南面,故称内黄。早在秦汉时期,这里的 先民就在黄河故道栽种枣树。漫漫黄河故道,成就了內黄红枣的美名。自2002年以来,县里多年举办红枣 节,吸引了数十万名海内外游客。千口,地处内黄县南端,也因黄河而得名。这里曾是古黄河上的一个渡口,因旧时黄河常年决口,先 民频频搬迁,故名“迁口” O后人为了书写方便,逐渐变为“千口” O精神矍锋的刘老汉凝望着硕果累累的古枣园,在锄把上磕磕烟斗,告诉我,他小时候枣园就是这个样 子。祖辈们都说,这儿自古以来就是块好地,沙质细软,枣树长得好。先辈们从试种酸枣开始,经过一代代人的反复试验,终于培育出耐早、耐盐碱、耐瘠萍,盛花期长、 果实

14、肉厚、香甜可口的优良品种扁核酸。扃核酸,因核状扁.味酸甜而得名。其鲜果酥脆多汁,酸甜可口;干果皮薄肉厚,杳甜缠绵。古枣树 上结的果,经过专业测定,果酸含量为其他品种的五倍,不仅是滋补营养之佳肴,还是中药的药引子。蜜 蜂在古枣树上釆集的枣花蜜,晶莹剔透,味正醇厚,润肺明目,被替为蜜中上品。曾经,这里的先民靠一行行枣树防风固沙;遭自然灾害,靠红枣充饥救急;遇兵匪战乱,靠枣林天然 屏障护身保命。作为冀鲁稼边区革命根据地的据点,千口村古枣林一带培养和保护了许多地下共产党员、 游击队员。新中国成立后,千口古枣园重焕生机。上世纪六十年代,村里对园内枣树进行逐棵登记。枣树总数达 十万余棵。国家修建汤濮地方铁

15、路时,专门在千口村设站。县里专门在千口车站建起了红枣系列产品收购 门市部。这里流传着一首民谣:“七月十五枣红團,八月十五枣动杆,九月十五枣下箔,十月十五捞不着。” 每年枣熟季节,枣园内,道路旁,一排排用离梁秆编织成的枣箔上,厚厚的红枣,在阳光照射下鲜艳挙目, 宛若一方方红邑的地毯:土产门市部,门祈车水马龙,前来收购红枣.枣蜜的商贾络绎不绝:院内小山一 样的枣垛,源源不斷地装上小火车车厢,运往全国各地。“枣儿香,枣儿甜,三分种,七分管:剪枝砍皮防枣锈,灭虫翻土疙瘩山。”这是当地枣农对枣树管 理的精辟总结。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这里毎家毎户都有了自己承包的土地和枣园。老枣农如鱼得 水,舟毕生经

16、脸全部倾注在枣树管理上。且不说每年至少五次修兹荒枝擞条,光是枣树灭虫就是一场重头 戏。为保证果品绿邑无公害,枣农们常常用榔头击打树枝上的枣尺塡。男人们在前面抢着木杆击打,妇女 和小孩儿跟在后面,用指将打落在树根下的尺域一一消灭。有的尺域在强震下应声落地,而大部分则吐丝 垂吊,缓缓坠地。待复汾后又爬上树干。智意的枣农把毎棵树根下的土封成陡坡,并用木板将土坡拍打光 滑,尺披欲爬不能,等来的则是集中就擒。三年前的一个冬天,南方一位做古董家具生意的经营者看中了这里的古枣树,千里迢迢赶来,并托人 向刘老汉说情,表示想出巨资挖走园中几棵最大的枣树。爱树如命的刘老汉听说后火冒三丈:“无论给多 少钱都不能挖,

17、那可是老祖宗给俺们留下的无价之宝啊!他们要挖走的不单是树,而是全村人的命根” 对方最后只好悻悻离开。2018年底,村两委牵头,动员了十二名具有丰富枣树管理经验、勤奋好学的青壮年,依据国家相关政 策,将古枣因中心区一百零二亩土地,从原先三十多个承包户手中流转出来,成立了古枣因生态农业发展 有限责任公司,并投资修建超古朴典雅的千年古枣园大门牌坊,拉起透景篱笆矯,硬化了古枣园门前道路 和停车场。千年古枣园而今更风光。为了古枣园的今天而世代相守、默默耕耘的沙区人民.他们有古枣树一样铁 骨铮铮的品格,让人看到了这片土地更加美好的明天(摘编自2020年08月22日人民日报)6.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

18、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千口古枣园古枣树数量多、树龄长、树用粗,纵横交错,苍劲茂盛,古枣园久经岁月变迁仍充满活力。B. 内黄.千口皆因黄河而得需,这里沙风细软。适合枣树生长。先辈们代代试验,终于培自出优良枣树品 种。C. 枣农们用榔头击打树技上的枣尺蝮,把每棵树根下的丄封成陡坡,体现出当地农业技术的原始落后。D. 文章写了古枣园传承千年而生生不息的历史,赞美了为了古枣园的今天而世代相守、默默耕耘的沙区人 民。7.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色如火山石,状若鳄鱼皮” “虬髯盘旋,气宇轩昂”,运用比喻和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古枣 树沧桑而道劲。B.

19、 '七月十五枣红圈” “枣儿香,枣儿甜”等民谣写出了枣农对古枣树的深厚感情,既体现了乡 土特色,又富有韵味。C. 文章写刘老汉听说有富商想岀巨资挖走古枣树后“火冒三丈”,严辞拒绝,表现出刘老汉不为利益所动 的耿直性格。D. 文章采用左点观察的方式,以"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描绘了古枣园的美丽风光,叙述了古枣恫的历 史和相关的故事。&文章后半部分用不少笔墨写枣农管理枣树,对此你如何理解?(4分)9. “今天我驻足园内,却有不一样的感受”,请结合文本谈谈作者有哪些“不一样的感受”。(6分)评卷人得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

20、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文天祥,字宋瑞,又字履善,吉之吉水人也。年二十举进士,对我集英殿。天祥以法天不息为对,其 言万余,不为稿,一挥而就。帝亲拔为第一。考官王应麟奏曰:“是卷古谊若龟鉴忠肝如铁石,臣敢为 得人贺。"寻丁父忧,归。咸淳九年,起为湖南提刑,因见故相江万里。万里素奇天祥志节,语及国事, 愀然曰:'吾老矣,观天时人事当有变。吾阅人多矣,世道之责,其在君乎?君其勉之。"十年,改知转 州。德佑初,江上报急,诏天下勤吾。夫任密迢沸淫隹睦缠冏发那史彖态jf遂溪啊蛮便才兰召豈也失趙彖 杰皆应有众万人。事闻.以江西提刑安抚使召入卫。其友止之,曰:“今大兵三道鼓行,破

21、郊畿,薄内地, 君以乌合万余赴之,是何异驱群羊而扌尊猛虎。”天祥曰:“吾亦知其然也。第国家养育臣庶三百余年.一 旦有急,征天下兵,无一人一騎入关者,吾深恨于此。故不自董力,而以身徇之,廉天下忠臣义士将有闻 风而起者。义胜者谋立,人众者功济,如此則社稷犹可保也。”尽以家赏为军费。明年正月,除知临安府, 寻除右丞相叢枢密使,使如军中请和,与大元丞相伯颜抗论皋亭山。丞相怒拘之,天祥夜亡入真州,泛海 至温州,遂移漳州。至元十五年十二月,趙南岭。张弘范兵究至,天祥仓皇出走,千户王惟艾前执之。至 潮阳,见弘范,左右命之幷,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庄山,使为书招张世杰。天祥曰:"吾不 能捍父

22、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 ”索之固,乃书过寒丁洋诗与之。庄山破,遣使护送天祥至京师。 在燕凡三年,上知天祥终不屈也,召入谕之曰:“汝何愿? ”天祥对曰:“天祥受宋恩,为宰相,安事二 姓?愿赐之一死足矣。”天祥临刑殊从容,南乡幷而死,年四十七。(节选自宋史文天祥传)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 天祥捧诏涕泣/使陈继周发郡中豪杰/并结溪恫蛮/使方兴召吉州兵/诸豪杰皆应/有众万人B. 天祥捧诏涕泣/使陈继周发郡中豪杰/并结溪响蛮/使方兴召吉州兵诸豪杰/皆应有众万人C. 天祥捧诏涕泣/使陈继周发郡中/豪杰并结溪網蛮/使方兴召吉州兵诸豪杰/皆应有众万人D. 天祥捧诏

23、涕泣/使陈继周发郡中/豪杰并结溪啊蛮/使方兴召吉州兵/诸豪杰皆应/有众万人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进士,指科举时代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举进士,指参加进士考试。B. 对策,古时就政事、经义等设问,由应试者对答,自汉起为取士考试的一种形式。C. 勤王,尽力于王事,后多指君主的统治受到威胁而动摇时,臣子起兵救援王朝。D. 社稷,“社”指谷神,“稷”指上地神,古时君主都祭祀社稷,后来用社稷代指国家。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文天祥才华出众。他二十岁时参加进士考试,应对时不打草稿,一挥而就,考中

24、状元,考官王应麟对他 大为赞赏。B. 文天祥堪当重任。他任湖南提刑时,与旧相江万里谈及国家大事,江万里为之动容,认为他有治理国家 的能力。C. 文天祥忠君爱国。长江上游告急时,他积极应诏勤王:被捕之后,拒绝张世杰的劝降并书写过零丁洋, 以明心志。D. 文天祥守节不屈。匡山被攻破后,他被元将张弘范送往京师,元朝廷劝降,他坚决不屈服,视死如归, 最后从容就义。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君以乌合万余赴之,是何异驱群羊而搏猛虎。(4分)(2)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4分)14. 文天祥为什么不听友入劝阻,仍然入卫京师?请简要说明。(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

25、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望蓟门祖咏燕台一去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注燕台:原为战国时燕昭王所筑的黄金台,这里代称燕地,泛指边塞重鎮平卢、范阳一带地区。 三边:泛指边疆。危旌:高挂的旗帜。投笔吏:东汉班超在官府中抄写公丈,后来投笔从戎。15.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首联“笳鼓喧”与三、四两句相呼应,渲染岀一种紧张的战场气氛,同时又是集结军队奔赴沙场的序曲。B. 颔联写了积雪万里,寒光凛凛,军队在边关曙色中行进,写出了边关将士们的艰辛不易,呈现一派

26、肃杀 之气。C. 颈联用“海畔云山拥蓟城” 一句,写出地势的险要、威严,同时也说明为了保证边防安全,需要有强大 的军队来戍守和保卫。D. 尾联借用东汉班超投毛从戎和四汉终军请缨两个典故,表达了诗人投身沙场、报国立功的理想抱负。16. 这首诗既气势非凡,又感奋人心,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理解。(6分)(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 补写岀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孔子认为在“义”与“利”而前,君子和小人的态度截然不同,他说:"(2)大学之道中提岀大学的宗旨是:“(3)荀子在劝学中说“积土成山,风雨兴焉”,老子中也有类似的表述:"o ”这些名言都启发我们做

27、事要从点滴做起。评卷人得分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阅读下而的文字,完成18-20题。大众阅读折射了社会的变迁。1949年至2019年,中国人的读书生活不斯()着“场景”和“主题"。新中国成立初期,大批文学作品问世,讴歌了中国人民的奋斗历程。与此同时,苏联文学被广泛阅 读及引入,其巨大的辐射力使整整一代中国人的世界观的形成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烙印。20世纪五十年代, 中国青年中很少有人没有读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青年近卫军等"苏维埃经典”。改革开放后,受时 代大潮(),我国文坛 如许茂和他的女儿们芙蓉镇无不成为当年甚至连续几年的畅销书籍。20世纪八九十年代,读者对:2000年以后

28、,读者的阅读内容从娱乐类书箱逐渐 转化为知识类书籍,阅读目的已经从娱乐休闲逐渐转化为自我价值提升。5G时代来临,将为全民阅读带来 新机遇戴上虚拟增强现实设备,读者马上''置身”于中国历史的影像现场;翻开一本秦兵马俑画册, 屏幕上立即展示出各种秦俑立体造型“传播+阅读+沉浸式”的()出版将为人们提供更美好的阅读体验。70年,中国人的阅读从“有没有”升级到“好不好”,不仅阅读书目走在()的路 上,,如技术.经济等,衍生出“阅读+XX"的形态,让生活更加多彩。18. 依次填人文中括号内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29、)(3 分)A.变换感染数字化百花齐放B.变换感召智能化百花齐放C.变幻感召数字化遍地开花D.变幻感染智能化遍地开花2A. 苏联文学被广泛引人及阅读,其巨大的辐射力在整整一代中国人的世界观的形成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烙 E卩。B. 苏联文学被广泛阅读及引人,其巨大的辐射力使整整一代中国人的世界观留下了难以磨火的烙印。C. 苏联文学被广泛引入及阅读,苴巨大的辐射力使整整一代中国人的世界观的形成中留下了难以磨火的烙 E卩。D.苏联文学被广泛阅读及引入,其巨大的辐射力在整整一代中国人的世界观的形成中留下了难以磨火的烙 印。20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 个字。(6分)21 阅读下面这段新闻报道,总结美国和中国打贸易战的两个原因。要求语言简洁,表达准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