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避讳制度_第1页](http://file2.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3/2021-10/14/dd29b4d0-f244-4496-9d2d-666b0eadc1e0/dd29b4d0-f244-4496-9d2d-666b0eadc1e01.gif)
![中国古代的避讳制度_第2页](http://file2.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3/2021-10/14/dd29b4d0-f244-4496-9d2d-666b0eadc1e0/dd29b4d0-f244-4496-9d2d-666b0eadc1e02.gif)
![中国古代的避讳制度_第3页](http://file2.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3/2021-10/14/dd29b4d0-f244-4496-9d2d-666b0eadc1e0/dd29b4d0-f244-4496-9d2d-666b0eadc1e03.gif)
![中国古代的避讳制度_第4页](http://file2.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3/2021-10/14/dd29b4d0-f244-4496-9d2d-666b0eadc1e0/dd29b4d0-f244-4496-9d2d-666b0eadc1e04.gif)
![中国古代的避讳制度_第5页](http://file2.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3/2021-10/14/dd29b4d0-f244-4496-9d2d-666b0eadc1e0/dd29b4d0-f244-4496-9d2d-666b0eadc1e05.gif)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国传统文化专题 避讳及其他避讳什么是避讳 所谓避讳就是不直称君主或尊长的名字,凡遇到和君主尊长的名字相同的字面,则用改字、缺笔等办法来回避。 避讳,是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一种习俗,也是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起源 一说起源于夏商时期。钱希言在戏瑕中提出,避讳之俗夏商时已有之,证据是山海经中往往把夏后启写作夏后开,这就是夏人避讳的实例。但陈光坚讳源略说一文以为,避讳起自夏商的证据不足,尚书中对夏商国君的名字,都直书不讳,如尚书五子歌云:“太康尸位,以逸豫,灭厥德,黎咸贰。”太康是继启之后的帝王,可臣下并不避讳。山海经、楚辞中之所以避启为开,乃是汉朝人按当时日趋严格的讳法,抄书时避汉景帝刘启讳所致。
2、一说起源于西周。左传桓公六年说:“周人以讳事神,名,终将讳之。”礼记檀弓下也说:“卒哭而讳,生事毕而鬼事始也。”因此,宋代洪迈容斋三笔帝王讳名提出,避讳之制始于周代,但仅在本庙中避讳。生者避讳是很不严格的,当时有所谓“读书不讳”、“临文不讳”、“不讳嫌名”等,如诗经雝“克昌厥后”以及诗经噫嘻“骏发尔私”中的“昌”、“发”,都没有避讳。 一说起源于春秋时期。清代赵翼陔余丛考避讳主张避讳习俗始于东周。其理由是,晋僖侯名司徒,宋武公名司空,鲁献公名具,鲁武公名敖,避讳之风兴起后,造成晋废司徒的官职,宋改司空为司城,鲁国改掉具、敖二座山名。他们都出生在西周末年,如果当时已有避讳之俗,为什么要为他们取那
3、样的名字呢?陈光坚讳源略说也力主避讳之俗起自春秋时期。 分类 公羊传闵公元年:“春秋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这是古代避讳的一条总原则。 避讳有国讳、圣讳、官讳和家讳等之分。 国讳:指举国臣民,甚至包括皇帝本人,都必须遵循的避讳。本指皇帝本人及其父祖名字;故又称君讳、公讳。后来扩大,讳及皇后及其父祖的名字、皇帝的字、前代年号、帝后谥号、皇帝陵名、皇帝生肖等等。 秦始皇正月出生,取名“赵政(赵正)”,史记索隐在秦楚之际月表“端月”下注称因避始皇讳,改“正月”为“端月”。 宋钦宗名赵桓,故齐桓公宋代成为齐威公。 王嫱字昭君,避晋文帝司马昭讳,改称“明君”或“明妃”。 晋简文帝郑后小字阿春,用
4、作书名的春秋改为“阳秋”。晋人孙盛所撰史书因名晋阳秋。 唐太宗名世民,唐人行文用“代”字代替世字,用“人”字代替民字;观世音略称为“观音”,民部改称为“户部”。 家讳,是家族内部遵守的避父祖名的作法。凡父祖名某某,都必须在言行、作文章时避开以此为名的事物。它其实是国讳的一种延伸,同国讳一样是封建等级、伦理观念的体现。又称私讳。 淮南王刘安父名长,他主持编写的淮南子齐俗训中引老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时,改为“高下相倾,短修相形”。 南齐谢超宗的父亲叫凤。有一次他去拜访王僧虔,然后又去看他的儿子王慈。王慈正在练毛笔字。当时王氏子都以书法见称于世。谢灵超看到王慈练字,随口问道:“你的书法和虔公比怎
5、么样啊?”王慈因为他触犯了家讳,毫不客气地回敬道:“我和父亲相比,犹如以鸡比凤”。谢超宗因此狼狈而退。 李贺,因为他父亲名叫晋肃,“进”与“晋”音同而犯家讳,便不能参加进士考试,纵然他才华横溢,也终无用武之地,终生不得志,27岁便郁郁寡欢而死。韩愈因此愤而作讳辩,质问道:“父亲叫晋肃,儿子就不能考进士;那如果父亲叫仁,儿子岂不是不能作人了吗?” 北宋著名文学家苏洵,则因其父名序,故所撰文章皆改“序”为“引”。其子苏轼为他人作序时,均改称“叙”。 圣讳,即“为贤者讳”,亦即对封建社会所推祟的圣人贤者的名讳。圣讳并不像国讳、家讳那样严格、那样广泛。在封建时代,既有朝廷规定的圣人讳,又有人们自发的为
6、圣贤避讳。圣讳各朝略有不同,一般有孔子、孟子、老子、黄帝、周公等。汉以后皇帝之名有时也称圣讳。 有关朝廷所规定的圣人讳,最早大概是在宋代,而且这时所说的圣人的范围大大扩大。它包括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宋代帝王赐封的“至圣先师”孔子以及亚圣孟子,甚至还有周公等也列入避讳之列。以“道君皇帝”自称的宋徽宗,迷恋道教,因此把老子也列入避讳之列。 宋大观四年,为避孔子讳,朝廷规定改瑕丘县为瑕县,龚丘县为龚县。甚至,连孔子的母亲的名“征在”,在列入避讳之列。从宋代一直到清代,从皇帝表平民百姓,从和面到口头,无不对这个“丘”字避而远之。写起来或缺一笔成“ ”,或写作“某”,或用朱笔圈之。读起来或读为“区”,或
7、读作“休”,不一而足。从宋代起,姓丘的就因为犯了孔子的讳而被迫多挂了一个耳朵,写作“邱” 。 宪讳:指对上司官员的名讳。因下属官员对上司长官称“大宪”、“宪台”,而对他们的名字要避讳,所以称宪讳。如晋羊祜死后,荆州人为避祜之嫌名,“户”改为“门”。宋田登作州官,将“点灯”改为“放火”。 避讳方法 古人采用的避讳方法,主要有三种。其一为改字。若遇到应避讳的字时,就改用其他的字。这种避讳的方法出现较早,也较普遍。 如秦始皇讳政,秦朝改正月为端月。“端月,正月也。秦讳政,故曰端。”(史记)汉文帝讳恒,传说的后羿之妻姮娥遂改称嫦娥。 汉高祖名邦,“邦”改为“国”。论语微子“何必去父母之邦”,汉石经残碑
8、作“何必去父母之国”。漢明帝叫劉莊,當時竟把莊子改為嚴子。汉光武帝讳秀,秀才改称茂才。 清圣祖讳玄烨,“玄”改为“元”,“烨”改为“煜”;紫禁城的北门玄武门遂改称神武门。 其二为空字。若书写中遇应避讳的字时,采用空一格(字)、打一方框或“讳”、“某”等字表示。 梁武帝父亲萧顺之,字文纬, 南齐书为避讳,凡遇“顺”字皆改为“从”,遇“顺之”名则空之。南齐书上武帝启:前幸宅。 下注:顺之,宋本讳 许慎说文解字,凡遇当朝皇帝的名讳,就不作任何解释,只写“上讳”二字。如禾部:“秀,上讳。” 艸部:“莊,上讳。” 尚书金縢:“惟尔元孙某。”孔传:“元孙武王,某名,臣讳君故曰某。” 史记孝文本纪:“子某最
9、长,请建以为太子。”(景帝刘启) 其三为缺笔。如遇到应避讳的字时,则少写一笔或两笔。一般多为最后的一笔或两笔。如清圣祖讳玄烨,“玄”;清雍正时规定,凡书中遇“丘”字,必须缺笔。若姓名或地名中的“丘”字,一律改为“邱”字。 这三种避讳的方法都有问题。改字和空字,常导致后人很难推断原字,甚至理解错误;缺笔则更易造成错读成其他字。如唐睿宗李旦,若省去最后一笔,就变成“日”字。避讳的影响 对于帝王或圣贤之名,众所共讳,称为公讳。公讳所涉及的范围很广,主要有如下几种: 改姓 为避皇帝之讳而改姓。如东汉明帝名庄,班固撰汉书,称“庄子”为“严子”。师古注:“严子,庄周也。” 西汉的学者“庄忌”及其子“庄助”
10、为“严忌”和“严助”。 如宋朝著名的宰相文彦博,祖上本姓敬,在后晋时,因避晋高祖石敬瑭讳,改姓“文”。至后汉,复姓“敬”。入宋,因避宋太祖赵匡胤之祖父赵敬(赵匡胤称帝后追尊为翼祖)讳,又改姓“文”。 改名 为避讳,有直接改原名的,亦有只称字、号的。如西汉末年的孔莽,为避王莽之讳,改名孔均。汉书蒯通传:“蒯通本与武帝同讳。”师古注:“本名为彻,其后史家追书为通。”南齐人薛道渊为避齐高帝萧道成之讳,改名薛渊。但到唐朝编修南史时,又因避唐高祖李渊名,遂改其名为薛深。南史谢裕传:“裕字景仁名与宋武帝(刘裕)讳同,故以字行”。 改官名 (包括改爵名)。此类事在西汉时已出现,上述汉改“彻侯”为“通侯”之事
11、,即为改爵例。改官例如隋文帝杨坚父名忠,隋时,将与“忠”同音官名一一改名,如“侍中”改“纳言”,“中书”改“内史”等。旧唐书高宗纪:“贞观二十三年六月,改民部尚书为户部尚书。七月,改治书御史为御史中丞,诸州治中为司马,治理郎为奉礼郎。 改地名 西汉时,为避汉文帝刘恒讳,改恒山郡为常山郡。三国时,吴黄龙三年(公元234年),由拳县野稻自生,统治者认为嘉禾,因改县名禾兴。孙权之孙皓即位,避其父和讳,又称禾兴名“嘉兴”。 今之江苏省南京市在西晋时名建业,后改名建邺,建兴元年(313年),因避愍帝司马邺讳,改名“建康”。 改干支 中国在汉代即已用干支纪年,纪月纪时的时间更早。干支名称有固定的字。唐高祖
12、李渊父名昞,唐追尊为元皇帝,庙号世祖。唐人修晋书、梁书、北齐书、北周书等“八史”时,凡“丙”字,都书作“景”,如“丙辰”作“景辰”,“丙子”作“景子”等。 改物名。五代十国的吴越王钱镠,因为“镠”字和石榴的“榴”字同音,便把石榴改为“金樱”;和钱镏同时代的杨行密(为唐淮南节度使,后受唐封为吴王)在占据扬州的时候,当地人怕犯他的讳,便把蜂蜜改为蜂糖。嫌名 上古不讳嫌名。所谓嫌名是指和君主或尊长的名字音同或音近似的字。例如汉和帝名肇,“肇”“兆”同音,由于不讳嫌名,所以不改变“京兆”字。三国以后渐渐避嫌名了,隋文帝的父亲名忠,因为“忠”“中”同音,所以连带避“中”字,“中”改为“内”,官名“中书”
13、改为“内史”,就是讳嫌名的例子。又如宋仁宗名赵祯,蒸包子蒸馒头的“蒸”字就得改为“炊”字。宋高宗名构,为避“构”而牵及“構、冓、媾、覯、購、傋、篝、韝、逅、遘、姤、詬、鴝、句、軥、怐、佝、雊、夠、鉤、呴、袧、岣、彀、穀、搆、豰、鷇、瞉 ” 避讳字达五十多个! 避讳的习俗,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延续了千多年。历朝历代对避讳的规定和要求,也不尽相同。有的朝代相对较松,有些朝代则十分严格。如宋太祖即位后,规定自其始祖开始,所有先祖的名字都要避讳。且与名字同音或音近的字,均不能使用。赵匡胤的祖父名敬,因此宋代不称镜子,只称鉴子;广韵“敬韵”改为“映韵”。宋高祖赵构即位后,凡“构”音四声的50余个字均不能使用。于是,南宋时称沟为洫,称狗为犬。 在中国古代社会,每当一个新的朝代建立,就有新的国讳。之后,新皇帝即位,又要增加一两个避讳的字。如果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专利使用权授权合同范本
- 个人建房合作开发合同
- 专业技术服务承包合同
- 上海房屋交易合同范本
- 二手房购房合同定金支付协议
- 乡村住宅买卖合同范本
- 个人农田种植承包合同范本
- 临时摊位租赁合同细则
- 个人买卖合同范本
- 互助服务领域推广合作合同
- 2023年检验检测机构质量手册(依据2023年版评审准则编制)
- 兴海县索拉沟铜多金属矿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方案
- 三相分离器原理及操作
- 新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每节课后练习+答案(共28份)
- 轮值安全员制度
- 葫芦岛尚楚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医疗废物集中处置项目环评报告
- 全国物业管理项目经理考试试题
- 水文水利课程设计报告
- 600字A4标准作文纸
- GB/T 18015.2-2007数字通信用对绞或星绞多芯对称电缆第2部分:水平层布线电缆分规范
- DJI 产品交付理论试题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