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夫妻财产制争议问题研究_第1页
我国夫妻财产制争议问题研究_第2页
我国夫妻财产制争议问题研究_第3页
我国夫妻财产制争议问题研究_第4页
我国夫妻财产制争议问题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摘 要夫妻财产制是规范夫妻财产关系的法律制度,其中的具体规定涉及千家万户,影响着婚姻生活的运行。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我国夫妻财产方面的立法起步较晚,而且比较原则和粗放;学界的理论研究也不是很系统和深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以下简称婚姻法)及相关的司法解释对夫妻财产关系给予了充分的重视,但仍不是很完善。比如新婚姻法对法定夫妻财产制没有一个通则性的规定,使得未列举的婚后所得归属不明,导致了司法实践中的无所适从及混乱,表现出来就是对一些特殊财产的归属问题的争论。本文的基本思路正是以我国司法实践中和现实生活中存在的有争议的问题和相关司法解释为研究对象。结合夫妻财产制的基本特点,以维护家庭

2、的稳定和保护夫妻弱势一方的财产权益为立足点,重点探讨夫妻财产归属的几例特殊情形,以期对我国司法实践提供一些不成熟的思考方向,为未来制定民法典亲属篇尽一己绵薄之力。文章综合运用了历史分析法、实证分析法、比较分析法、价值分析法等多种研究方法,除引言与结束语之外,共分四章。引言部分简要介绍了本文的选题背景以及研究夫妻财产争议问题的意义。第一章开篇通过三个案例引出三个我国司法实践中和现实生活中存在有争议的问题。并对其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第二章研究关于婚后继承或受赠财产的归属问题。文章从国内相关立法状况入手,比较和评析了国内外不同的学术观点。对杨遂全教授“继承受赠财产是否夫妻共有,须考虑结婚时间的长短

3、和财产的性质与价值”观点的合理性进行了详细解读,并在此基础上总结提出相关立法建议。第三章探讨婚前财产婚后取得收益归属的问题。文章在概述国内相关立法状况,比较和评析国内外不同学术观点的基础上,提出相关立法建议。在立法建议中首先论述了处理婚前财产婚后取得收益归属问题的一般原则和基本原则。在具体适用中,本文分别就孳息的归属投资于个体工商户、农村承包经营户、有限责任公司所产生的收益的归属进行分析。第四章论述知识产权期待利益的归属问题。文章先总结了国内的相关法律规定。比较和评析了国内外不同的学术观点,提出“知识产品说”,并对其合理性进行了论证。在“知识产品说”的基础上,提出相关立法建议。关键词:继承归属

4、,投资收益归属,知识产权期待利益归属ABSTRACTThe couples joint property system is a legislation to rule the property relationship. The couples joint property system influences every family and every marriage. For the influence of traditional conceptions, the legislation of the couples joint property system is later in

5、 China than in some other countries. And the legislation is basic and extensive. Though some scholars have referred the problem in their articles or papers, generally speaking, it is still not so much study on the couples joint property in academic field. At present, various theories and studies on

6、family legislation are still stay on the stage of listing names of chapters and sections in the draft civil law. Though the newly marriage law and related judicial interpretation have paid an attention to the couples joint property, there are still a lot of defects and careless omissions in it . For

7、 example, in the newly marriage law, there is not any general regulation on the couples joint property, as result, it is not clear to distribute the un-listed postnuptial property and the judicial make confusions in practice. The salient feature is to argue on the belonging problems of some particul

8、ar property. The investigate objects of the thesis are some controversial practical case and relative judicial explanation. Base on the families tranquilization and the protection of the property right of weak side in couple, emphasize on several typical cases in the couples joint property system, w

9、e look forward to light some directions to judicial practice and to do our pygmy effort to the future of the civil law.Chapter one: First, we introduced three entanglements about the couples property in modern society. Then we analysis the reason why there are so many entanglement about the couples

10、property.In Chapter two we discussed the issue of ascription of inheritance and gifted in their marriage. we point heritage and gifted property cannot always be pertained to joint property, the duration of the marriage and the character and value of the property should be considered too. Chapter thr

11、ee focused on the problem of one of the spouses before marriage and property acquired after marriage in the interests of the party .On the other spouse before marriage have contributed to the property,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contribution to the interests of the children born to couples of common pr

12、operty.Chapter four: For more controversial judicial practice of the couple acquired during the marriage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but have not yet achieved the ownership of the proceeds should based on common property of husband and wife together embody the idea of the specific design rules.

13、Knowledge products, the economic interests alternative income from intellectual property as a common property. Xu Letian (Civil Law and Commercial Law) Directed by Professor Chen Fang KEY WORDS: inheritance belonging; gain on investment; expectable interest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目 录引 言1第一章

14、我国现行夫妻财产制存在的争议2第一节 我国当前夫妻财产争议的主要问题3第二节 我国现行夫妻财产制产生争议的原因5一、社会经济因素原因5二、社会文化因素6三、当事人个人因素6四、法律的原因6第二章 关于婚后赠与或继承财产的归属问题10第一节 我国关于婚后赠与或继承财产的归属问题的立法情况10第二节 关于婚后赠与或继承财产归属的国外立法例11一、作为夫妻一方的个人财产11二、个人财产为主,共同财产为辅12三、共同财产为主,个人财产为辅12第三节 国内关于婚后赠与或继承财产归属的观点13一、个人财产说13二、共同财产说15三、折衷说16第四节 本文关于婚后赠与或继承财产归属的立法建议17一、影响婚后

15、赠与或继承财产归属的因素17二、立法建议20第三章 婚前财产婚后产生收益的归属问题22第一节 我国关于婚前财产婚后产生收益归属的立法情况22第二节 关于婚前财产婚后取得收益归属的国外立法例23一、婚前财产婚后取得收益作为共同财产23二、婚前财产婚后取得收益部分为共同财产,部分为个人财产24三、婚前财产婚后取得收益为个人财产25第三节 国内关于婚前财产婚后取得收益归属的学说观点25一、三种不同的观点25二、对不同观点的评析27第四节 本文关于婚前财产婚后取得收益归属的立法建议28一、婚前财产婚后取得收益归属的基本原则28二、婚前财产婚后取得收益归属的一般规则29三、婚前财产婚后取得收益归属的具体

16、适用30第四章 知识产权中尚未取得的收益的归属问题35第一节 我国关于知识产权中尚未取得收益归属的法律规定35第二节 关于知识产权中尚未取得的收益归属的国外立法例36一、归属于共同财产36二、归属于个人财产37第三节 国内关于夫妻财产中知识产权归属的学说观点37一、期待权说37二、人身权说38三、收益一体说39四、知识产权共有说40五、知识产品共有说40第四节 本文关于夫妻财产中知识产权归属的立法建议41一、知识产品具有价值41二、知识产权不决定知识产品的价值41三、体现婚姻法的价值取向42结 论43参考文献44致 谢47附 录48引 言夫妻财产制又称婚姻财产制,广义上是关于夫妻婚前财产和婚后

17、所得财产的归属、管理、使用、收益、处分,以及债务的清偿、婚姻解除时财产的清算等方面的法律制度。狭义上是指在婚姻存续中有关夫妻财产所有权的制度。夫妻财产制解决下列问题:(l)对配偶各方原有财产的所有及原有财产婚后的管理与处分;(2)结婚后双方取得财产的所有、管理与处分;(3)结婚前的债务问题;(4)结婚后的支出与债务问题;(5)离婚后的财产分割问题。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公民的私有财产日益增多,出现了许多财产类型,家庭财产状况呈现日益复杂化和多样化的趋势。在财产构成上,除了高档家具,家电和银行存款外,商品房,小汽车,股票,债券和外币等财产公司股权也成为夫妻财产的新内容。知识产权中的财产权利也已

18、经为越来越多的公民所拥有。这些不断出现的财产类型,一方面丰富了我国夫妻财产的内容,另一方面由于这些财产本身的复杂性与多样性,使得在认定夫妻财产的性质上增加了一个模棱两可的区域,也加大了实体认定上的难度。2001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以下简称婚姻法)以及最高院解释对夫妻财产关系的规定仍然很粗放,2001年婚姻法的第17、18两条对夫妻财产主要部分的归属比以前明确了,但对未列举的婚后所得归属的分歧比以前更大了,这给司法实践带来了难题。目前,司法实践中主要对婚前财产的婚后收益、荣誉奖品、个人财产投资亏损负担、股权、职业养老金、下岗补助金或失业救济金等2001年婚姻法未列举的婚后所得的争议较大。另

19、外,对于婚姻期间夫妻一方继承的遗产或受赠的财产是否应该一概地归属为夫妻共同财产,争议也比较大。这给司法实践带来了难题。因此,对夫妻共同财产争议问题的研究仍然是十分必要和有价值的,尤其是在目前制定民法典的工作己经进入了实质性阶段的时刻。本文选取了在理论和实践中比较有代表性,其归属在学界争议比较大,在司法实践中较难处理的三个争议问题即婚后继承或受赠财产的归属,婚前财产婚后收益的归属以及知识产权期待利益的归属问题进行研究。借此给我国司法实践的操作提供一些参考意见,给民法典亲属编的立法提供一些不成熟的思考方向。第一章 我国现行夫妻财产制存在的争议夫妻财产制度是规定夫妻财产关系的法律制度,它是婚姻家庭制

20、度中极为重要的法律制度,是婚姻家庭生活正常运转的物质保证。夫妻财产制度不仅明确了婚姻当事人各方对婚姻和家庭的法律责任,保障幼、老、病、残者的生活,促进家庭生活的稳定,也直接关系交易安全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现行的婚姻法对夫妻财产制的规范主要源自于对1980年婚姻法进行修订而形成的2001年婚姻法修订案和最高人民法院相关的司法解释。2001婚姻法修正案在夫妻财产制的问题上,针对现实生活中需要解决的一些问题,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对夫妻财产制的规定相比原婚姻法的夫妻财产制,无论是在明确性,还是在适用性上都有很大的进步。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公民的私有财产日益增多,越来越多的社会财富将掌握和控制在私人手

21、中,夫妻财产占社会财产的比例不断提高,夫妻财产制在一定程度上愈加影响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面对社会经济生活领域的新的变化:社会经济形态的不断变化,公民的生活与生产资料的日益丰富和多元化,公民的财产来源及性质的巨大变化,现行的婚姻财产制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司法实践的需要,逐步暴露出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的基本思路正是以我国司法实践中和现实生活中存在的有争议的问题和相关司法解释为研究对象。结合夫妻财产制的基本特点,以维护家庭的稳定和保护夫妻弱势一方的财产权益为立足点,重点探讨夫妻财产归属的几例特殊情形,以期对我国司法实践提供一些不成熟的思考方向,为未来制定民法典亲属编尽一己绵薄之力。文章综合运用

22、了历史分析法、实证分析法、比较分析法、价值分析法等多种研究方法,除引言与结束语之外,共分四章。 第一节 我国当前夫妻财产争议的主要问题当今公民家庭私有财产的种类和数量已经翻了几番, 梁晓声: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经济日报出版社1997年版,第237页。日趋复杂的夫妻财产关系,多元化的财产构成,显著增多的财产数额,使夫妻财产关系出现了许多新的争议。本文选取在实践中和学术界争论较为激烈的以下三种争议进行讨论,理由在于:一是,这三种争议在理论和实践中比较有代表性;二是,这三类财产的归属在学界的争议比较大;三是,在离婚诉讼中涉及到这三类财产的分割在司法实践中较难处理。因此,本文的第二、三、四章专门对这三

23、种争议进行了探讨。借此给我国司法实践的操作提供一些参考意见,给民法典亲属编的立法提供一些不成熟的思考方向。案例之一:原告洪馨(与被告)1998年5月1日登记结婚,在婚礼上,被告父亲突然死亡,在办理被告父亲丧事时,被告仍与一酒楼小姐在客房做不道德的动作,被原告发现,双方为此争吵、打架。在结婚同居不到一个月的时候原告提出离婚。原告委托的律师在调查中发现被告的父亲留有大量房地产遗产,还有一个在港企业,共计合人民币亿元以上。而死者无遗嘱,只有被告和被告的姐姐两个法定继承人。原告的代理律师在离婚诉状中明确提出,被告继承的遗产,应作为夫妻共同财产加以分割。而被告的律师却认为原告与被告结婚不到一个月就离婚,

24、原告就是想分割被告的大笔遗产,有借婚姻敛财的嫌疑。如果将被告继承的财产作为夫妻共同财产分割,那么对被告而言是不公平的。法官经过审理认为,根据1980年婚姻法第13条和1993年具体意见第2条的规定,被告继承的财产应属于夫妻共同财产,而被告的主张也有一定的道理,如果将被告继承的财产作为夫妻共同财产,则对被告是极不公平的。最后,法院调解结案。争议之一:婚后继承或受赠财产归属的争议我国婚姻法第17条规定,继承或受赠所得的财产属于夫妻共同财产,遗嘱或赠与合同中确定只归夫妻一方的除外。对于此条规定学界争议较大。大部分学者认为应该贯彻继承或受赠财产一概归个人所有。那么对于结婚多年的夫妻,继承或受赠财产归一

25、方所有对另一方是否公平?而对于短期婚姻,继承或受赠价值较大的财产也归夫妻共有又是否公平?划定继承或受赠财产夫妻共有是否应考虑结婚时间长短以及财产的性质和价值?案例之二:原告蒋俊杰,男。被告王晓可,女。原告诉称,2000年12月,原、被告经人介绍登记结婚,由于缺乏了解,致使婚后缺乏足以维持婚姻的感情基础,两人已长期分居,婚姻关系名存实亡,要求与被告离婚,同时诉请分割由被告占有的购房款、家用电器、家具等夫妻共同财产约10万余元。被告答辩称,双方感情确已破裂,同意离婚。但原告隐瞒了部分夫妻共同财产,如原告曾于2000年9月16日,投资设立的成都某房地产策划销售有限责任公司,占20%的股份,并于200

26、0年9月26日,投资设立的成都某咨询有限公司,占35%的股份。虽然原告在两个公司中的股权属婚前个人财产,但原告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曾分别从两公司分取红利,该红利属夫妻共同财产,应一并分割。同时,被告向成都市锦江区人民法院提出申请,请求法院委托注册会计师事务所,对上述两公司自2000年12月31日至2002年1月3日的会计账目进行专项审计,以确定原告在此期间分取股权收益的具体金额。争议之二:婚前财产婚后取得收益的归属的争议随着人们收入的大幅度提高,婚前拥有可观的财产已是普遍现象。同时,伴随着人们理财意识的提高,夫妻婚前用个人财产参与投资亦成为一大流行趋势,这本无可厚非,它反而还有利于个人财富的积累

27、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如夫妻一方以个人财产参与投资,那么在夫妻离婚时,该投资产生的收益的性质如何认定呢?根据2004年司法解释(二)第11条第1款的规定: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夫妻一方以个人财产投资所得的收益归夫妻双方共同所有。”则理所当然,似乎夫妻个人财产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投资所得的收益均应视为夫妻共同财产?这样的规定强调了我国的夫妻财产制是婚后所得共同制,本无疑问。然而,现实生活中却存在一种特殊的“投资收益”,如利息。众所周知,利息的性质是一种法定孳息,是原物依法律的规定所产生的一种收益。如果将利息也纳入2004年司法解释(二)第11条第1款规定的“收益”的范围,并将之作为夫妻

28、共同财产在夫妻离婚时予以分割,则对原物所有人是极为不公平的。案例三:盛某(丈夫)是个画家,离婚时有10幅画已卖出,得款1万元。另有2幅画已卖出,定价是2800元,但还未拿到现款。尚有20幅画没有出售。离婚时,盛某的妻子主张盛某所画的画为夫妻共同财产,要求平等分割画所产生的经济利益,人民法院受理后,法官根据2004年司法解释(二)第12条的规定:“知识产权的收益”,是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实际取得或已经明确可以取得的财产性收益,经过审理认为,对于原告离婚时已拿到手的1万元,其妻有权分得5000元。对于尚未拿到现款的2800元,也应当视为夫妻共同财产。但对于尚未出售的20幅画,人民法院就认定其应为盛某

29、一方的个人财产,妻子一方无权要求分割,法官只能根据1993年具体意见第15条的规定,在分割夫妻财产时,对盛某的妻子予以适当照顾。这对于盛某的妻子而言是极不公平的。争议之三:知识产权期待利益归属的争议中国现行婚姻法规定,夫妻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知识产权收益为夫妻共有财产;婚姻法解释(二)对“知识产权的收益”解释为“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实际取得或者已经明确可以取得的财产性收益”。这一规定只明确了既得利益的归属,却忽略了期待利益。现实生活中,知识产权的创造完成到其转化为财产收益需要一个过程,即有一个时间差,因此便出现知识产权的收益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未实际取得,有可能在夫妻离婚后取得,成为可期待利益

30、,这种利益是未曾实现的财产利益,体现出一种不确定性和复杂性,能否作为夫妻共同财产进行分割一直是有争议的一个问题。第二节 我国现行夫妻财产制产生争议的原因夫妻财产制是特定的社会经济条件、社会制度以及妇女地位在夫妻财产关系中的集中反映,同时,还受着诸如立法传统、风俗习惯、文化因素等方面的影响。所以,夫妻财产关系争议发生的原因并不是偶然的,而是由一系列的原因造成的,其原因主要有以下方面:一、社会经济因素原因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所有制形式的多样化和分配形式多样化,使我国社会经济深层次地发生变革,全方位地影响着夫妻财产关系。其中,最直接的后果,是夫妻财产的大量增加和财产种类的多

31、样化,这些财产本身的复杂性与多样性,使得夫妻财产关系越来越复杂;同时,夫妻财产的管理和处分也日趋复杂,如投资渠道多、消费需求大等,夫妻在财产问题上的争议也相应增多起来。二、社会文化因素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对我国传统的婚姻家庭文化带来了很大的冲击。人们的婚姻家庭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权利意识增强。传统的社会本位、家庭本位渐次向个人本位转变,某些良好的传统婚姻家庭伦理道德被个人享受主义侵蚀,部分社会成员只强调个人权利和利益,忽视了对婚姻和家庭应有的责任,部分夫妻相互之间缺乏应有的信任,对自我财产利益的保护和对对方的防范,如对待其他社会成员一般 蒋月:夫妻的权利与义务,法律出版社2000年7月,第22

32、0页。,这也是夫妻财产纠纷产生的原因。三、当事人个人因素婚姻是男女双方面的结合,男女结婚后,言行本应该从婚姻整体利益出发,但是,由于性格、志趣、生活习惯、文化背景等因素的差异很容易导致夫妻不和。当双方发生磨擦或争执时,当事人出于自身利益、安全、身份、地位等考虑,很容易把眼光落在财产上,在财产问题上各执一词,互不相让,这就发生了夫妻财产分割纠纷。四、法律的原因如前所述,之所以会出现前述所提到的我国夫妻财产法律制度适用中存在的争议,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现实原因,也有法律原因,法律的责任是调整社会关系,肩负着引导社会生活向预定的社会价值的轨道前进,所以,夫妻财产制中存在的争议,最主要的还是夫妻财产制

33、立法中的缺陷所致。下面重点对以下几点进行阐述:(1)关于继承或赠予所得财产的归属不合理我国2001年婚姻法第17条第1款第4项规定:“遗嘱或赠予所得的财产归夫妻共同所有,除遗嘱或赠予合同中确定只归夫或妻一方的财产”。依据我国民法通则对赠予的规定和继承法对继承的相关规定以及对赠予和继承的规定,婚姻法对夫妻财产制中涉及赠予和继承的规定都不合理,具体理由分析如下:第一,与我国继承法的规定不一致。根据我国继承法的规定,法定继承人的范围和顺序是确定的,法定继承制下的遗产只能由法定继承人继承,遗嘱继承人也必须属于法定继承人的范围。如果将夫妻一方依法“继承的财产”(包括法定继承和遗嘱继承)作为法定的夫妻共同

34、财产,实际上是将法定继承人的范围扩大到了继承人的配偶。夫妻一方因遗嘱继承取得死亡公民的财产,这是死亡公民生前意愿的体现,但是,被继承人(遗嘱人)的遗愿必须受继承法的约束,即只能通过立遗嘱的方式,“将个人财产指定由法定继承人的一人或数人继承”,这就要求遗嘱继承人也必须属于法定继承人的范围。因此,新婚姻法第17条将夫妻一方通过法定继承方式所得的财产规定为夫妻共同财产;第18条将遗嘱中未确定只归夫或妻一方的财产规定为夫妻共同财产,实际上是扩大了法定继承人的范围,与继承法的有关规定相矛盾。第二,不符合国际通例。任何国家的立法,首先应从本国的具体情况出发,考虑本国的历史、习惯等具体国情。但是,当今世界是

35、一个开放的世界,一个国家要面对开放的世界,在立法上必需借鉴或参考他国的有关规定。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法律,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发达的一些国家一般在夫妻一方涉及赠予或继承这类身份性很强的法律关系时,往往是归个人而不归共同。如德国家庭法典第13条第2项规定:“婚姻关系中因赠与或因继承所取得的物或者财产权,仅归属于夫妻一方所有”;苏俄夫妻和家庭法典第20条第1项规定:“婚姻关系存续中因继承或赠与所取得的财产,属于夫妻个人的财产”;意大利家庭法规定:“婚姻关系存续中因赠与或继承取得的财产,不在共同财产范围之内”;法国民法典第1405条第1项规定:“固有财产主要由婚姻关系存续中因继承、赠与或遗赠而取得的财产

36、及婚姻时所有的财产所构成” 林国平等:外国民商法,人民法院出版社1996年版,第148页。第三,当赠予财产按婚姻法第17条的规定判决给夫妻双方时,赠予人的撤销权和财产所有权有可能被侵害。根据民法通则和合同法的规定赠予是可撤销合同,合同法第192条:“受赠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赠予人可以撤销赠予:(一)严重侵害赠予人或赠予人的近亲属;(二)对赠予人有扶养义务而不履行;(三)不履行赠予合同约定的义务”。而婚姻法将财产归为夫妻共同财产,此时就会出现这种撤销权无法实现和所有权无法追回的情况:例如,夫妻一方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作为受赠人获得赠予财产并随后离婚,双方合法分割了这部份赠予所得的财产,一段时期后一

37、方发生严重侵害赠予人或赠予人的近亲属的情况时,那么就出现了赠予合同撤销的法定情形,但此时夫妻双方已经因离婚合法分割了受赠的财产即夫妻共同财产,此时不存在严重侵害赠予人一方的受赠财产己经转化为其个人合法财产,那么赠予人撤销赠予、要求返还赠予的财产的请求只能被满足一半,另一半无法律依据并已转化为他人的合法财产,经济生活中经常发生这样的纠纷将导致赠予人的财产安全得不到保障,赠予人的撤销权无法实现,从而其权利无法得到救济。第四,会诱发一些不必要纠纷。如一些人利用这一规定的漏洞,会冲着与对方现有的或即将继承的财产而来,迅速地与对方结婚后又迅速地与对方离婚,进行婚姻诈骗,不利于社安定。(2)婚前财产婚后取

38、得孳息的归属不明确对于夫妻一方婚前个人财产,现行婚姻法第18条第1项规定:“一方的婚前财产为夫妻一方的财产”。婚姻法第17条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若干问题的解释(二)第11条的对夫妻共同财产的界定范围可以看出规定有冲突,一方的婚前个人财产有可能是共同财产范围规定的工资、奖金等,当其存续至婚姻关系期间它所产生的孳息应当归个人还是夫妻共同财产成为一个法律需要解决的问题。从法理上分析既然一方的婚前财产属于其个人财产,那么其个人财产所派生的孳息也同样应属于其个人财产,因为无论婚前还是婚后,其婚前个人财产均不因婚姻关系的延续而转变成夫妻共同财产,而是始终为其个人财产,既然孳息是基于主物,那么由主物所派生

39、的孳息理应属于其个人所有。如夫妻一方婚前的存款于婚后所得的利息,夫妻一方于婚前持有的股票于婚后所得的股票收益等,但婚姻法第17条规定:“夫妻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下列财产,归夫妻共同所有:(一)工资、奖金;(二)生产、经营的收益;(三)知识产权的收益;(四)继承或赠予所得的财产,但本法第18条第三项规定的除外;(五)其他应当归共同所有的财产。夫妻对共同所有的财产,有平等的处理权”以上二至五项都有可能属于夫妻一方的婚前财产,也都有可能产生孳息,第17条将其产生的收益归为夫妻共同财产,笔者认为是对另一方的不公平,也是对另一方婚前所有的私有财产的处分权的侵犯。为了更好的保护夫妻双方每个人的财产权益

40、,应对此进行明确的规定。(3) 知识产权的归属没有规定80年婚姻法未对无形财产的归属作出规定,新婚姻法第十七条第1款第(三)项规定“夫妻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知识产权的收益归夫妻共同所有。”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二)中第十二条明确规定:“婚姻法第十七条第1款第(三)项规定的知识产权的收益,是指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实际取得或者已经明确可以取得的财产性收益。”笔者认为这个规定有以下不合理的地方值得探讨:首先,这一规定只明确了收益的归属,没有对知识产权本身的权利归属作出规定。婚姻法一方面没有将知识产权列为夫妻共有财产范围,另一方面也没有将其列入夫妻个人财产范围,这一定程度上也反映

41、了立法者的困惑。其次,这一规定所言“收益”,只是明确了实际取得或明确可以取得收益的时间是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但对于该知识产权是在婚前取得还是在婚后取得,则没有规定。这就可能被理解为,即使是婚前取得的知识产权在婚姻存续期间取得的收益也属于夫妻共同财产。再次,由于该规定关注的是知识产权收益取得的时间而非知识产权取得的时间,因而对婚前取得的知识产权和婚后取得的知识产权未作区分,对知识产权的取得时间的认定也未作出规定,而知识产权对象的完成和知识产权权利取得的时间并不一定一致,这正是知识产权的特性之一,也是容易产生争议的地方。第二章 关于婚后赠与或继承财产的归属问题夫妻一方因继承、接受赠与(包括遗赠)所

42、得的财产是无偿获得的财产,在婚姻法理论界关于该项财产应作为夫妻共同财产还是一方的个人财产,历来较有争议。2001年修订后的婚姻法规定,除了遗嘱或赠与合同中明确只归夫或妻一方的财产以外,婚后一方继承、受赠财产一概划定为夫妻共有。对此,婚姻法学界和民法学界反应强烈,争议较大。笔者认为将婚后一方继承或者受赠的财产一概划定为个人财产还是共同财产,都有失偏颇。对于夫妻一方继承、受赠财产的归属,不能一概而论。第一节 我国关于婚后赠与或继承财产的归属问题的立法情况我国1950年婚姻法第10条规定:“夫妻双方对于家庭财产有平等的所有权与处理权”,分析起来,由于“家庭财产”包括夫妻婚后财产和婚前财产,可以推导出

43、当时采用的是一般共同制,没有个人财产存在的余地,因而婚后一方因继承、赠与所得财产当然是共同财产。1980年婚姻法第13条规定:“夫妻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归夫妻共同所有”,显然采用的是婚后所得共同制,但是没有具体列举婚后所得财产项目,实践中对于无偿取得的财产均作为夫妻共同财产处理。93年离婚财产分割司法解释第2条第2项明确规定了夫妻一方或双方继承、受赠的财产为夫妻共同财产。在这段历史时期,将继承、受赠财产作为夫妻共同财产并无明显不当,因为这一时期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有限,继承、受赠的财产大都是生活资料;同时我国还未进行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城镇房屋产权没有归属个人,没有成为继承、赠与的财产对象

44、,因而继承、赠与的生活资料价值通常不大,作为共同财产一般不会引起争议和纠纷。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公民的财富迅速增加,越来越多的企业生产资料及房屋、汽车等价值较高的生活资料成为继承和赠与的财产对象,将该类财产作为继承人、受赠人夫妻共同财产的缺陷暴露出来。在2001年婚姻法修订时,学术界将该类财产作为个人财产的呼声越来越高,最后2001年婚姻法接受了学术界的部分建议,规定婚后一方继承、受赠的财产为夫妻共同财产,但遗嘱或赠与合同中明确只归夫或妻一方的财产为个人财产。这个立法比以前有所进步,但是社会经济前进的脚步似乎更快,新修订的立法再次显现出不足。正如学者的分析:“这类财产在绝大多数情形下均

45、为共同财产,这是因为,其一,一方婚后通过法定继承方式所得的财产,不可能具有第18条第3项所规定的条件,因而全部属于共同财产。其二,一方婚后通过遗嘱继承、遗赠或赠与所得的财产,除非立遗嘱人或赠与人在遗嘱或赠与合同中明确指明只归夫或妻一方所有,否则仍然属于共同财产。”对个人财产的保护十分不利。第二节 关于婚后赠与或继承财产归属的国外立法例关于婚后继承、接受赠与所得财产的归属,国外及地区的立法有以下三种不同的做法:一、作为夫妻一方的个人财产瑞士、埃塞俄比亚、俄罗斯、越南等国法律明确规定,夫妻一方因继承、受赠所得的财产为该方的个人财产。瑞士民法典第198条规定:“法定自有财产包括夫妻财产所得参与制 关

46、于所得参与制,可以称之为准共同财产制。开始后其通过继承或其他无偿方式得到的财产”;埃塞俄比亚民法典第647条规定:“配偶在结婚后通过继承、受赠与获得的财产,仍作为其个人财产”;俄罗斯联邦家庭法典第36条规定:“在婚姻期间一方获得赠与、依继承方式或者依其他无偿行为获得的财产,为其个人所有”;越南婚姻家庭法第16条规定:“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各方单独继承或者接受赠与的财产,各方有权决定列入或者不列入夫妻共同财产之中”。二、个人财产为主,共同财产为辅德国、意大利、阿根廷、我国澳门等国家和地区,法律规定该类财产通常为夫妻一方个人财产,但是如果赠与或遗嘱明确规定为共同财产则为夫妻共同财产。德国民法典第140

47、5条第一款规定:“夫妻在婚姻期间各自继承、赠与或遗赠而取得的财产,仍为各人的自有财产”;第二款规定:“在赠与或遗赠之当时,可以规定作为赠与物的财产属于夫妻共同财产。在向夫妻二人共同赠与或遗赠时,所得财产归入共同财产,有相反规定者除外”;意大利民法典第179条规定:“婚后取得的,在赠与文书或遗嘱中没有特别表明属于共有财产的赠与或遗产”为个人财产;我国澳门地区民法典1604、1584条规定:因继承或赠与而取得之财产为个人财产,但法律规定之例外情况除外;该“例外情况”是指第1605条的规定:“就夫或妻因第三人之赠与或遗嘱处分而获得之财产,如赠与人或遗嘱人规定该等财产须归入共同财产内,则归入之”。三、

48、共同财产为主,个人财产为辅德国、我国台湾地区、加拿大魁北克省、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等国家和地区法律则规定遗嘱人或赠与人规定了赠与物为夫妻一方个人财产的为该方的个人财产,从而推导出遗嘱或赠与人没有明确财产归属时,则该财产为共有财产。德国民法典第1418条规定:“配偶一方因继承取得的标的或第三人向其无偿给予的标的为保留财产,但以被继承人以终意处分或该第三人在给予时指定该项取得应属于保留财产为限”;我国台湾地区民法典第1031条之一规定:“夫或妻所受之赠与物,经赠与人以书面声明为其特有财产者”为其特有财产;魁北克民法典第450条规定:在夫妻财产制存续期间该配偶因继承或受赠取得的财产为个人财产,但以遗嘱人

49、或赠与人规定了此等物为该配偶的个人财产为条件;路易斯安那民法典第2341条规定:“夫妻一方获得的对其个人作出的继承和赠与”为个人财产。美国统一婚姻财产法第四节(g)款(1)项规定:第三人对配偶一方而非双方的赠与,或第三人在死亡时遗嘱给配偶一方而非双方的财产为配偶一方的个人财产比较以上各国和地区法律规定,可以得出如下结论:首先,第一种立法例和第二种立法例只是形式不同,并无实质上的不同。在第一种立法例中,法律上没有明确规定赠与人或遗嘱人明确为共同财产的则为共同财产,但是根据民法意思自治原则,如果赠与人或遗嘱明确该项财产为共同财产,那么该项财产同样应当认定为共同财产。但是第二种立法例与第三种立法例则

50、有着实质上的区别,其不同在于该项财产是以共同财产还是个人财产为常态。其次,总体上说,在实行婚后所得共同制或准婚后所得共同制的国家和地区,处理夫妻一方因继承或赠与所得财产的归属问题,绝大多数选择以个人财产或以个人财产为主的立法例,只有少数国家和地区选择以共同财产为主的立法例。即使是在最后一种立法例下,各国和地区法律也没有首先将该项财产明确作为共同财产,只能从法律条文中推导出共同财产属性,足见立法者对于将该类财产作为共同财产的审慎态度。第三节 国内关于婚后赠与或继承财产归属的观点 综上对国外相关立法例的总结比较,不难发现,对待夫妻一方婚后继承或赠与财产的归属,各国比较统一的做法就是没有简单的将其认

51、定为夫妻共同财产。但是在我国,将婚后赠与或继承财产认定为夫妻共同财产的做法,在立法上却一直占有主导地位。以下详细介绍国内学者对此问题的三种不同观点并剖析其缘由:一、个人财产说这种观点在学界占主要地位,特别是在2001年婚姻法修订期间呼声极高。其主要理由在于:第一,因继承、赠与所得财产,具有严格的人身性质,规定为个人所有较为妥当;第二,此类财产的取得,与其婚姻关系无关,对方也无丝毫的贡献,仅凭结婚即能享有共有权,违反公平正义的原则;第三,如果把应由个人承受的财产变为夫妻共同财产,势必背离被继承人、遗赠人或赠与人的意愿,不符合保护公民合法财产所有权的法律原则;第四,若在婚姻法上规定夫妻一方继承之财

52、产为夫妻共有,其结果让无继承权之人亦可取得遗产所有权,变相扩大了法定继承人的范围,在法律规范体系上造成婚姻法与继承法的不协调;第五,大多数适用共同财产制的国家不论是大陆法系、英美法系还是前苏联等国家的法律,都规定夫妻一方继承或受赠所得财产属于个人财产 章戈:夫妻财产关系的几个问题,法学研究,1985年第2期,68页;廖光中:继承和受赠财产为夫妻共同财产质疑,政治与法律,1988年第6期,49页;王洪:婚姻家庭法热点问题研究,重庆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168页;滕曼等:婚姻纠纷及其后果的处置,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100页。评析:由于该学说是学界大多数学者所支持的,所以笔者对其进行详

53、细剖析。个人财产说,主张夫妻一方因继承、接受赠与的财产归一方个人所有,强调保护个人利益,一方面符合现代世界各国的立法趋势,同时在我国社会财富快速增长,继承、受赠与的财产数量日益增大的情况下,有其合理性。但其一味强调贯彻个人所有,也有以下弊端:第一,在结婚多年的夫妻生活中,夫妻个人财产和共有财产,客观上已经发生转化,若法律武断地无视现实,将破坏夫妻生活秩序,甚至于逼迫绝大多数夫妻不得不改变现有的夫妻生活方式以便适应法律理论。这种事实上的转化是任何尊重事实的法律都不能视而不见的。第二,不管家庭职能需要,一味贯彻继承或受赠的财产归个人所有,难以真正实现家庭制度的个人生活保障功能以及对结婚多年的妇女的

54、财产利益实质上公平合理的保护。众所周知,妇女在家庭中对后代繁衍和家务劳动的贡献比丈夫大,个人财产适当夫妻共有才能体现妇女生育和家务贡献。目前虽然有了离婚补偿,但很难衡量如何才是等价或真正实际得到财产补偿,不如将现有个人财产直接有严格条件限制地转化为夫妻共有更为实际可行。第三,不管家庭职能需要,一味贯彻继承或受赠的财产归个人所有,会使我国公民生活保障机制出现重大缺陷,特别是离婚后的住房问题。国外法律对此类问题的解决,一般是采取多种形式来对妇女的家务贡献予以补偿和保障弱者生活的,比如法律规定离婚未再婚妇女的婚姻住所永久居住权、终身年金制度和离婚时的夫妻财产(包括夫妻个人财产)的婚后增值平均分割制度

55、,以及有条件的夫妻个人财产转化为夫妻共有的办法。客观上,在一定程度上,夫妻个人婚姻住房等不动产婚后5年转化为共有财产,有事实上的担保作用,能够在处理婚姻家庭纠纷时切实保护妇女利益。第四,到目前为止,共同财产制仍然是绝大多数家庭的选择,其原因是大多数家庭成员需要经济上的相互依赖。不管家庭职能的需要而完全取消适当的财产转化制,不利于鼓励夫妻同甘共苦、共同奋斗和双方感情的深化。社会确立婚姻制度的根本目的,一方面是为了夫妻互相帮助、互相依存、共享幸福生活,另一方面也是要夫妻共同担起人类遗传的繁重责任,共同奋斗。无论如何,婚姻法在保障个人利益的目标下,绝不应鼓励一些人在婚姻生活中斤斤计较,影响夫妻感情的

56、行为。二、共同财产说该说在学术界属于少数派观点,但在立法上一直占主导地位。其理由主要是:第一,在夫妻财产极其有限的情况下,采婚后一切财产共有之形式,较符合国情,有利于解除夫妻后顾之。第二,我国继承制度规定的继承人,均是与死者具有近亲属关系的自然人。这些继承人在继承遗产之前,往往对被继承人尽过赡养义务,而这种法定义务的履行,实际上意味着对死者生前的一种贡献,因此不能说继承人得到财产与配偶他方完全无关。第三,我国继承法规定的财产继承,其中一项重要功能在于帮助家庭完成养老育幼的职责,只有继承所得归夫妻共有,才能更好地实现继承立法的意图 杨遂全:婚姻家庭法典型判例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2001年版,第1

57、91页。评析:该说强调了婚姻共同体的利益,体现“夫妻协力”,同时能有效保护女性的经济利益。但是这种观点也有其局限性:第一,该观点强调继承人对被继承人的赡养及继承财产的功能在于完成养老育幼,但是无论是养老还是育幼,所涉及的财产都是一般家庭的生活所需,也就是说,在继承的财产主要为生活消费资料时,夫妻一方继承的财产作为夫妻共同财产较为合理。但是在我国现实生活中,继承人继承大宗财产或家庭企业的事例屡见不鲜,这些财产远远超出了对方的贡献,作为夫妻共同财产对直接继承遗产一方有失公平。显然,不考虑对家庭的贡献,仅仅凭短短的婚姻身份关系,就将被继承人几十年奋斗的成果遗留给非近亲属的儿媳或者女婿,也会极大地挫伤被继承人创造更多财富的积极性。故而有学者提出了身份与产权兼顾论,作为划定夫妻共同财产的理论依据 任国均:婚姻法通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214页;蒋月:夫妻的权利与义务,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145页;蔡福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