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目前的生态环境状况及其解决措施_第1页
我国目前的生态环境状况及其解决措施_第2页
我国目前的生态环境状况及其解决措施_第3页
我国目前的生态环境状况及其解决措施_第4页
我国目前的生态环境状况及其解决措施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我国目前的生态环境状况及其解决措施我国目前的生态环境状况及解决措施摘要 :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迅猛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同时,我国也面临 着越来越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生态环境破坏和环境污染)。本文详细介绍了我国目 前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深入分析了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给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具 体措施。关键词 : 生态环境问题 ; 可持续发展 ;解决措施0 前言生态环境是指以特定生物体 (包括人类 ) 为中心,多元复合生态系统 各要素和生态关系的总和,强调生态系统的整体性、连续性、稳定性和 协同进化性,以及在此基础上对主体提供的环境功能。当系统的整体性、 连续性、稳定性和协同进化性遭到破坏,

2、导致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严 重失调,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时,就变成了生态环境问题。生态环 境问题一般可以分成两类:(一)不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所造成的 生态环境破坏。(二)城市化和工农业高度发展而引起的“三废”(废 水、废气、废渣)污染、噪声污染、农药污染等环境污染。1 我国目前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息息相关,良好的生态环境 系统既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也是人类发展的源泉。随着我国经济的 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同时,我国也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生态 环境问题。在我国当前的生态问题突出表现在:(1)空气污染,空气中有害物质以及颗粒粉尘不断增加,严重威胁 着人们

3、的健康,特别是北方地区,大面积出现雾霾情况。(2)森林资源匮乏,林草覆盖率低。近年来,我国森林面积大幅 减少,森里采伐量远远超过森里生长量,滥砍乱伐、毁林开荒 现象十分严重,森林赤字明显,当代人已经过早地消耗了后代 人应享用的森林资源。(3)水土流失面广量大,土地荒漠化速度加快。(4)水资源严重短缺,且地区分布不均,河流断流日趋严重,湖泊 退化愈演愈烈。(5)地下超采,水位下降。华北地区地下超采形成的沉降漏斗已连 成一片,达 2.3 万平方公里,地下水沉降漏斗由点到面,由城市向乡村 发展,面积越来越大,出现了区域性大范围的漏斗。(6)湿地变农田,湿地破坏力加剧。(7)农村生态环境污染严重。乡镇

4、工业污染严重,农村耕地化肥使 用量逐年增加,禽畜和水产养殖加剧了农村污染。2 生态环境问题的原因造成生态破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历史的因素,也有现实的因 素;既有自然的因素,也有人为的原因,但是人为因素更为主要的的作 用一、 原生环境问题(第一环境问题) 这是由自然环境的自身变化引起的,没有或很少有人为因素参与。 如西北地区干旱、多风、土壤风蚀强烈;南方多暴雨,广大丘陵山区易 发生水土流失。这是经过较长自然蕴蓄过程后发生的,主要受自然力操 纵。二、 次生环境问题:(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出现生态问题,可以说是社会主义初 级阶段“原始积累”不可逾越的过程。外国资

5、本主义国家在原始积累的 时候,将生态问题转嫁给殖民地,而我国在该阶段,只能自己消化。(2)工业化压力。我国工业化起步时间晚,发展起点低,又面临赶超发达国家的繁重 任务,不仅以资本高投入支持经济高速增长,而且以资源高消费、环境 高代价换取经济繁荣。重视近利,失之远谋,重视经济,忽视生态,短 期性经济行为为生态环境带来长期性、积累性后果。(3)人口压力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且具有农村人口多,新增人口多、 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人口分布不均衡等特点。这成为我国现代化进程 的最大障碍,又成为我国生态环境的最大压力。迫于生存,人们毁林开荒,围湖造田,乱采滥挖,破坏植被,众多人口的不合理活动超过了大

6、自然许多支持系统的支付能力、输出能力和承载力4)发展思想的偏差由于认识的历史局限性,长期以来,未能正确处理社会、经济和环境三者的关系,可持续发展得思想未能贯彻实施。在处理发展与生态保 护问题时,往往不能正确处理长期利益与短期利益、局部利益与全局利 益的关系。在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上,一直采取的是“重用轻养”,只 开发、不保护的态度。与此同时,“自然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错误观念派生的“资源低价,环境无价”的经济政策,助长了以牺牲环 境为代价的发展思想和掠夺式地开发资源的盲目行为,都给生态环境带 来了严重的破坏。(5)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造成资源浪费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生

7、态破 坏。农业生产普遍采用大水漫灌,过量使用化肥、农药,造成了水资源 的浪费和污染。矿产资源开采的回收率很低,损失浪费严重。铁路、公 路等建设,大量开山取石、铺路搭桥中,由于管理和运作不善,造成新 的水土流失。(6)政府与执法部门生态保护工作不足。我国目前还没有建立起完整的全国性的生态环境检测网络,不能对 环境现状作出客观全面的评价。一些部门单位监督不力、执法不严,使许多环境破坏现象屡禁不止,加剧生态退化。同时,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投入严重不足,一些产业在税收和政策方面缺乏国家支持, 41%保护区未建立管理机构,广大的农村地区基础设施严重滞后。并且,生态 环境保护的法律体系仍不健全,相关法律

8、法规及标准还不完善。3 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措施在生态保护方面,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做到严格控制新的生态破坏的产生,使原有的生态破坏区域得以逐步恢复治理;在生态管理方面,坚持“强化监督”的方针,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 济多种手段,实现更加有效的生态管理目标;在资源开发与利用方面, 坚持“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受益、谁补偿”的方针, 达到鼓励保护者,惩罚破坏者,调动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生态保护的积极 性。为实现我国生态环境质量符合现代化的要求,应着重采取下列措施:(1)坚定不移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落实好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

9、合, 加快发展现代能源产业和综合运输体系。要采取综合措施,推动传统产 业改造升级,制定和落实发展新兴产业的规划和政策;完善服务业发展 政策,支持服务业关键领域、薄弱环节发展,支持有条件的大城市逐步 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积极鼓励优势企业强强联合,鼓励关 联企业、上下游企业联合重组。(2)坚持提高全民族生态意识,树立正确发展观。广泛开展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加强电影、电视、图书、期刊 和报纸等宣传舆论作用。努力提高全民族的生态意识,特别是要提高各 级领导决策者对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认识。树立局部利益服从 全局利益、近期利益服从长远利益的统筹兼顾的大局观;树立资源有限, 提倡节水、

10、节能、降耗的资源观;树立保护生态就是保护生产力,保护 人类自己的人与自然和谐的发展观。(3)坚持把节能减排放在更加突出、更加重要的位置。在保增长的过程中绝不能忽视节能减排,要不断完善政策措施和工 作机制,切实使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落到实处。对钢铁、电解铝、 水泥等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要采取措施,管住增量、调整存量、上大 压小、扶优汰劣,支持企业围绕节能减排加快技术改造,进一步完善促 进落后产能退出的政策措施。要继续抓好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建设和重点 流域水污染治理。要继续广泛深入地开展节能减排全民行动,大力弘扬 健康文明、节能环保的生产方式。(4)建立健全生态环境监管体系,加强相关的法制建设。各

11、部门要各司其职,积极协调和配合,各级地方政府要结合本地实 际,齐心协力,共同推进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建立生态保护制度以 及制定相应的生态保护标准。国家在主要河流源头地区设立特殊生态保 护区,防止进一步的破坏;要对严重的生态破坏实行限期恢复与治理; 对天然林实行禁伐,对森林实行限采和草原实行限牧;对各种资源开发 活动严格执行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监督管理制度,逐步实行 区域与流域环境影响评价;对已建的大型资源开发项目逐步开展环境影响的后评估工作。另一方面要严格执行法律法规,加大对重点地区、重点行业的重大生态破坏案件的查处力度,打击破坏生态环境的犯罪。行为。(5) 政府积极作为把保护生态环

12、境工作真正做到实处 “把好事做实,把实事做”,不 搞“面子工程”、“形象工程”。加大生态保护与建设的科技投入,把 生态保护与建设的研究纳入国家科技发展的重点领域,给予重点扶持。4 结束语 在生态保护方面,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在生态管 理方面,坚持“强化监督”的方针,在资源开发与利用方面,坚持“谁 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受益、谁补偿”的方针。近年来, 世界能源消费剧增,生态环境不断恶化,走可持续发展之路逐步成为国 际社会的共识。参考文献1 刘晓丹 ,孙英兰 . 生态环境内涵界定探讨 J. Chinese Journal of Ecology 2006,25(6):7227242 王力,李裕元 ,李秧秧 . 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的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