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优秀教学设计_第1页
《秋天》优秀教学设计_第2页
《秋天》优秀教学设计_第3页
《秋天》优秀教学设计_第4页
《秋天》优秀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秋天优秀教学设计模板秋天优秀教学设计青岛侯磊C教学目标 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C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C课前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写出生字并正确注音。 师生合作制作秋景图的图片或 课件。 准备录音带、录音机、微机或投影仪。C教学设计整体感悟 导人新课著名诗人秋瑾在诗中说 秋风秋雨愁煞人”。宋玉也在九辩中言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在文人墨客的笔下, 秋天是忧伤的、哀婉的,让人顿生惆怅 但是秋天也有绚丽的色 彩、丰收

2、的喜悦。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秋天,感受一个别样的秋天。(板书课题) 师配乐范读课文要求a、朗读时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b、学生正确划分诗歌的停顿。 生自由朗读课文。(投影片或多媒体课件显示)问题组:a、为什么说这是一幅乡村秋景图 ?b、诗中刻画了几幅图画 ?(给它们命上整齐、漂亮的名字 )c、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你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朗读之后,学生四人小组讨论明确三个问题。明确a、因为露珠、冷雾、白霜,表明秋天的天气特征;提到农家:稻香、镰刀体现农家特 色;有秋虫低鸣:蟋蟀声使田野更辽阔;溪水干涸、更清冽,暗示这是在秋天。b、三幅图:农家丰收图、霜晨归渔图、少女思恋图。c、天

3、的喜爱、赞美的感情。研读与赏析 示学生绘制的图画或课件。(学生对照图片展开想像,描绘自己喜欢的画面。多媒体 或投影显示问题组)a、想像每幅画面中人物的身份、活动、心情,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你喜欢的一幅图画, 并说说为什么喜欢这幅图。b、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景的 ?C、找出你最喜欢的语句,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写得好在哪儿?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明确三个问题。a先请几名同学朗读最喜欢的一节诗。说说为什么喜欢。然后据图画,展开想像,描 绘画面。学生描绘画面(参考内容):农家丰收图:清晨朝露未唏的时候,有位农人来到幽谷, 丁丁的伐木声震荡山谷;田野里发散出稻香的气息, 金黄的波浪此起彼伏, 稻田中有个身影在挥镰割

4、稻,晶莹的汗珠湿透衣衫;果林中还有采摘瓜果的人,瓜果飘香,沁人心脾,摘下这些沉甸甸的秋天的礼物,放 进背篓,这份喜悦要与亲友一起分享。霜晨归渔图:清晨的江面还弥漫着冷冷的雾气, 可以感受到些许的凉意。远远地有个渔 人摇着船桨向岸边驶来。 依稀可见船篷上挂着层白霜, 渔人熟练地撒下鱼网, 网上的青鳊鱼 就像乌柏叶,闪着银色的光泽。 归航了,江面上传来动人的渔歌, 还有阵阵爽朗的笑声 少女思恋图:原野上一片蟋蟀的呜叫声,溪水清澈见底。羊儿的咩咩声阵阵传来, 秋天的美景让人赏心悦目,牧羊女却失去了往日的活泼。夏日里的笛声悠远、绵长,怎不见了那 吹笛的少年?姑娘的心事谁能猜得透?b、由远及近的顺序。c

5、、优美语句赏析:先找出优美的语句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诗,体会、分析感情、语言的精妙之处。主要分析加点词的表达作用:(美句赏析参照)伐木声飘出幽谷一一从听觉的角度,写出了幽谷的深、静。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 一一饱食”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写出了丰收之景;稻香”从味觉角度,暗示稻子成熟,展示丰收的图画。秋天栖息在农家里一一“栖息”运用拟人的修辞,概括秋天在农人家里的状况,将虚无的 东西具体化,写出了松弛、娴静的氛围。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一一轻轻”显示出渔人悠闲与自得的心情。秋天游戏在渔船上 一一游戏”一词虚实相生,渔人是在渔船上游戏, 并不在乎打了多少 鱼,更是在感受秋天,游戏秋天,写出了那份闲适。秋天梦

6、寐在牧羊女的眼里 一一梦寐”是朦胧的意思,写出了少女的情怀,牧羊女的感情 似喜似羞。为什么 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柏叶的影子 ”这个比喻用得好?比喻青鳊鱼像乌柏叶;另一层意思,江岸上乌柏树,树叶婆娑,倒映在江面,就好像网 起的是乌柏叶的影子。用倒装句体现渔民悠闲的心情。 齐读、自背、齐背、比赛背诵。课堂小结:本诗从多种感官角度出发, 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写出夏忙后农闲的景象: 农人世外桃源般的生活悠闲、惬意,少了些艰难苦恨,多的是清静、清甜。这是一个明媚、 快乐的秋天,一个乐在其中的秋天。拓展延伸比较阅读:读秋景,比较与秋天在内容、感情、语言等方面的相同之处。布置作业 写自己的秋天。以 秋天为题写

7、一首诗。 摘抄以 秋”为内容的诗文,并做点评。点评本课采用了以读带讲兼以学生自学讨论的教学方法。课前安排有绘画和有微机特长的同学参与课件或画片制作,极富创意。制作的前提是 吃透课文内容,并且要融入自己的想像, 学生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 使他们都有一种被认 同的喜悦,对其他同学也是一种刺激和鞭策。 教师只做点拨,整个学习过程充满新鲜感,大 大提高了学习效率。从教学流程看,开头用秋瑾和宋玉的文句精心导入,在感情上与秋天 一诗形成鲜明的反差,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学过程中穿插朗读指导,有助于学生充分理解、领会诗歌。整体感知部分, 考虑到启发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情感体验,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8、。研读赏析部分设计看图想像、描绘画面、体会意境的环节,激发独特的体验与感受。 拓展延伸部分进行比较阅读,将本课学习引向纵深。安排摘抄写秋”的诗文,并做点评,是培养学生养成做摘抄的习惯,训练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特色鲜明。往事依依教案教材分析于漪老师深情追溯了少年时代的依依往事:看山水画、读水浒传、听国文课、登北固楼、读中外小说,都写得有声有色,情文并茂。真诚抒写了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 的深情,真切告诉青少年要多读书、读好书、明做人之理,做一个志趣高尚的人。教学建议1本文选材精当,要言不烦。内容浅显,学生易懂。因此,不必细讲。学习时可作两方面的引导:一是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二

9、是多 读书,读好书,明做人的道理。2、文章前后照应,语言优美,文采斐然。文中饱含深情,富有哲理。学习时重点体会文中蕴涵的感情。教学策略1通过学生合作学习,重点品味语言内涵。2、引导学生体验生活,重点培养学生想象和联想能力。教学目标1、情感目标体验作者爱生活、爱读书的深情。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概括问题及流畅表达的能力。、教给学生品读文章的方法、培养学生体会文章情感的能力。3、知识目标 、掌握文中重点字的写法、理解重点词的意思。 、能够概括文中抒写的几件往事。 、画出文中精彩语句并体会感情。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掌握重点字的写法,了解重点词的意思。2、熟读课文,疏通文意。3、概括文中作者所

10、回忆的几件往事。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我们的人生旅程中,总会留下一串串成长的足印。或许,你曾仰望那深邃的夜空, 点数过闪烁的星星; 或许,你曾眺望那浩瀚的大海,呼唤过飞翔的海鸥;或许你也曾象于漪 老师那样,观画、读诗、赏文 依依往事,总会拨动我们的心弦,使我们魂牵梦绕,甚至 带给我们终生的影响。今天,让我们一起回到于漪老师的少年时代,用真情去探寻她成长的源头吧!(板书课题)二、解题:依依:有两个意思形容树枝柔弱,随风摇摆,如杨柳依依。形容留恋,不忍分离,如依依不舍。 题目中的依依应是第二个意思,这里指萦绕胸怀,十分留恋(注释)。表达了作者对往事怀有怎样的情感?(学生答:怀念、依恋、以

11、往情深等均给予肯定) 过渡:作者对往事有着如此深厚的情感,首先让我们看一下作者回忆了那几件往事?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概括回忆事件的内容。1、朗读课文,用笔画出文中不认识的字或词语。2、从文中哪里看出是对往事的回忆?用自己的话概括出作者回忆了哪几件往事。明确:1、投影打出,帮助学生解决字词:(生指出并画出,师补充)注释词语:(见注释)搜索枯肠徜徉浩淼风物芳菲雕镂镌刻 补充词语: 年华:时光,年岁。华,指时光。历历:(物体或景象)一个个清清楚楚的。狼简案一、 课型设计:意在创新一种文言文教学的说读课”二、预习要求1 理解注释,熟读课文,了解作者及课文内容。2 就课文内容,每人用“写出了”“表现

12、了”这样的句式准备说一句话。三、教学内容1 .落实字词 2.朗读课文 3.品读文章四、教学重点:品读课文五、教学环节(一)教学铺垫。1. 导入。2 .抢答:检查预习。(二)一读:读准字词,读懂词义,翻译文章。1 .请同学们齐读课文,老师听音。2 .请同学们注意以下字词的读音:缀窘苫蔽弛眈瞑隧黠3 .同学们读课文、读注释。4 .学生向老师自由提问,看还有哪些字词不认识,哪些字词的意思弄不懂。5.教师强调以下字词。指出用法:止()犬()洞()隧(理解字意:去()股()盖()耳(理解词意:少时()顷刻()变诈(辨析字意:目似瞑,意暇甚。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三)二读:读顺句子,理清思路,把握情节。)

13、几何()恐前后受其敌。 盖以诱敌。1 .请同学们习读课文,要求做到不掉字、不换字、不倒字、不多字、不哽”字。2 .教师教给朗读的方法一一分层背读法”。3 学生进行读法实践,理解故事的情节与朗读停顿的关系。演读全篇课文。(四)三读:读美文句,品读课文。1 教师再教给一种朗读的方法 一一表现情景法”狼是一篇小说,有扣人心弦的情节,要运用语音的急缓高低来再现小说的情景。2 .学生再进行读法实践。朗读课文,表现课文情景。读出轻重。读出快慢。读出 抑扬。也就是读出情景,读出语气。3请同学们以“写出了”或“表现了”说一句品析课文语言的话。P class=MsoNormal style= “ MARGIN:

14、 0cm 0cm Opt 42pt; TEXT -INDENT: -42pt; LINE-HEIGHT: 15pt; mso-char-i nde nt-cou nt: -4.0; mso-li ne-hei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能够熟练说出作者及其作品的相关常识。2、熟读课文,准确解释课文中的时间词、 形容词,熟练翻译课文大意。能力目标:能够概括出山市的形成顺序,描绘其神奇壮丽的幻境。情感目标:探究山市形成的科学道理,增强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教学重点 熟读课文,准确解释课文中的时间词、形容词,熟练翻译课文大意。教学难点 探究山市形成原理,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科学精神。教学方法朗读、讨论教学仪

15、器多媒体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步骤教学时间:教学内容与步骤学生活动内容与方式预期达效果反思记一、布置预习1、查阅与作者蒲松龄相关的资料,简单了解聊斋志异2、 读课文至少三遍,给你认为比较重要的词注音并抄写二、导入(展示几幅海市蜃楼的图片)提问:你见过这样的景象么?你知道它是什么吗?(学生自由发言)在夏天,沿海一带或沙漠地区,经常可以看见在空中或地面以下有远处事物的影像,古人无法解释,误认为是大蛤蜊吐气形成的,因此,就称为海市”或 海市蜃楼”。这种现象,有时人们在山区也可以看到,人们就称之为山市”(出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随着清代的著名作家蒲松龄来观赏一次山市的出现过程吧!2、谁来为大家简单介绍你了解

16、的蒲松龄及聊斋志异介绍作者、作品:投影补充. 作者:蒲松龄(1640 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今淄博)人。早岁即有文名,但屡应省试皆落第,七十一岁才补为贡生。他 用数十年的时间写成的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白居易在香山/欧阳修六一欢/李清照号易安/王安石住半山/苏轼爬东坡/李白采青莲记住这些号) 作品:聊斋志异文言短篇小说集,共收录作品近 500篇,以短篇小说为主,此外还有散记特写、随笔寓言等,主要 写鬼狐精怪的故事,也收录一些奇特的事。构思奇妙,语言生动。三、整体感知,熟读课文 1、指几名学生朗读。其他同学边听边注意他们读的哪些字的读 音与你不同,断

17、句与你不同?注意以下字的读音: 奂hua n 邑yi 冥 mi ng 甍 meng 垣 yua n睥 bi睨 ni亘 gen 莽 mang 霄xiao扉fei缥piao缈miao逾yu倏shu2、学生两人一组,再将课文读给自己的前后桌听。3、全班齐读课文一遍。四、理通文意1、自己结合课下注解,翻译课文,并画出自己不会翻译的句子及词语。2、班中交流翻译解决难译的句子。3、 比赛翻译课文五、布置作业1、熟读课文,复习重点字的读音、意义。2、翻译课文。(抄一句原文,翻译一句。)3、查阅相关材料,看山市、海市是怎样形成的?第二课时教学内容: 巩固字词、句的意义, 分析理解课文内容。一、检测复习1、抽查

18、学生的朗读1 3名,不会的中午到办公室读,读会为止。2、解释加点的字(1)邑八景之一也(2)数年恒不一见(3)高插青冥(4)念近中无 此禅院(5)无何,碧瓦飞甍(6)未几,高垣睥睨(7)连亘六七里(8)尘气莽莽然(9) 裁如星点(10)又其上则黯然缥缈(11)倏忽如拳如豆二、分析课文1、 全班齐读课文,同时思考山市的全过程, 可分为几个阶段?(是以什么为顺序的?画出 表示时间的词语?)这表现了山市的变化是迅速还是缓慢?2、 山市的具体变化如何,画出描绘的词语?3、 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以图画或语言的方式展示自己脑海中的山市”4、探究 山市”形成的原因山市形成的原因是什么?(请学生自己演示)三、总结练习四、布置作业1、背诵课文2、 课外练习学生预习学生调动生活中的积累,检查预习学生介绍作者、作品等文学常识 学生朗读课文,并相互校正字音、断句。学生互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