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岳池县第一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26 猫学案 新人教版_第1页
四川省岳池县第一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26 猫学案 新人教版_第2页
四川省岳池县第一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26 猫学案 新人教版_第3页
四川省岳池县第一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26 猫学案 新人教版_第4页
四川省岳池县第一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26 猫学案 新人教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二十六课 猫 学习目标 1、了解三只猫的不同外形、性情及在家中的地位。 2、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及蕴涵的人生哲理。 学习重点 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体会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 学习难点 揣摩字里行间理解蕴涵的人生哲理。 课前预习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了解三只猫的不同外形、性情及在家中的地位。 2、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及蕴涵的人生哲理。 3、认真完成预习自测,并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记出来,填写到后面“课后反思”处。 教材助读 郑振铎(18981958),福建长乐县人。现代作家、文学家,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全国作协理事等职。1958年10

2、月率中国文化代表团前往阿富汗等国进行友好访问时,因飞机失事不幸遇难。他的主要著作有中国历史参考图谱中国俗文学史欧行日记海燕山中杂记等。 预习自测 1、 给下面加点的生字词注音。 相称( ) 郁( )闷 一缕( ) 娱( )乐 污涩( ) 怂恿( ) 婢( )女 蜷( )伏 惩( )戒 怅( )然 2、解释文中重点词语的意思。 污涩: 怂恿: 蜷伏: 悲楚: 惩戒: 妄下断语: 逞能: 恍惚: 1 一尘不染: 眼花缭乱: 秩序井然: 我的疑问 课内探究 学始于疑 1. 请用一句话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1 朗读课文,完成下列表格。 第一只猫 第二只猫 第三只猫 来历 外形 性情 地位 结局 3作者重

3、点写了第几只猫?为什么? 质疑探究 1第三只猫难看也罢、忧郁也罢,但这都不妨碍它成长。然而,这种平静的生活很快消失,不幸随之而来,猫的遭遇是什么? 2“我”根据什么判定芙蓉鸟是这只猫咬死的? 3猫究竟为什么要“凝望”鸟笼呢? 4我的判断是否准确?是谁咬死了芙蓉鸟?根据是什么? 5为什么“我”对于第三只猫的死亡比前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2 6作者通过回忆三次养猫的经历,告诉我们一个怎样的人生道理? 7阅读这篇文章,你读到一个怎样的郑振铎呢? 8第二只猫死后,作者写到:“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第三只猫死后,作者又写道:“自此我家永 不养猫。”体会这两句话中包含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9.

4、找出文中表现“我”对第三只猫的感情态度的句子,并说说这些句子饱含了作者怎么样的感情。 语言品析 请同学们浏览课文,划出你最欣赏的描写猫的语句,并说说哪些词语用得好,用得妙,最有表现力。 手法探究 浏览课文,想一想,文写作技巧方面有哪些特点? 当堂检测 1、各组中没有错别的的一组是( ) A迫不及待 孜孜不捲 刚毅不屈 B梦寐以求 郑重其事 闻所未闻 C知足安命 不毛之地 不可思仪 D聊以自蔚 孤立无援 齐心协力 2、句子没有语病的是( ) 3 A 北京申办奥运成功,我就萌发了学好外语,2008年去北京当个志愿者,为奥运服务。 B 开展“城乡清洁工程”活动,我市环境卫生状况有很大的改变。 C 本

5、小区多处新建了若干垃圾回收点。 D 能否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是考试取得好成绩的关键。 3、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当声波振动耳鼓时,振动就被传导到基底膜。 蝙蝠飞行时利用它特有的喉头产生高频率的超声波,通过口或鼻孔向外发出。 蝙蝠的耳很特殊,其耳蜗内有基底膜。 超声波遇到物体后背反射回来,又蝙蝠的耳朵接收。 刺激膜上的神经细胞,使神经元产生电脉冲,从而眼神经纤维传递到大脑。 蝙蝠据此判定目标及其距离:是食物,捕食之;是障碍,躲避之。 A B C D 课后反思 4 26、猫 预习自测 1. 给下面加点的生字词注音。 chn y l y s sng yng b qun chng chng 2、

6、解释文中重点词语的意思。 污涩:污涩指肮脏不光滑的事物。 怂恿:从旁劝说鼓动 蜷伏: 弯曲身体卧着 悲楚:悲哀痛苦 惩戒: 惩罚以示警戒 妄下断语: 乱下断定的话 逞能: 争强好胜不量力而行 恍惚: 不清楚、不分明 ,多形容记忆、听觉、视觉 一尘不染: 形容东西的洁净和行为的清净。 眼花缭乱: 看着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 秩序井然: 指有条不紊,做事有序,不杂乱。井然,有条理的样子。 学始于疑 1、 写“我”家三次养猫的经历。 、 23、第三只猫。这只猫最终被冤死在邻家的屋脊上。它让我明白自己冤屈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小动物,它的亡失让我刻骨铭心。 质疑探究 1、 被主人误认为偷吃了芙蓉鸟。

7、 2、 “那只花白猫对于这一对黄鸟,似乎也特别注意,常常跳到桌子上对鸟笼凝望着。” 5 3、 想当初,那只猫就像一个孩子,被人抛弃,无家可归,在冬天的早晨,几乎为冬寒与 饥饿所杀。它常常对鸟笼凝望着,也许是在羡慕鸟儿的美丽,也许是悲叹自己的悲惨经历和孤苦伶仃的生活? 4、 不正确;是只凶恶的黑猫把鸟咬死。根据是:“一只黑猫飞快的逃过露台,嘴里衔着一只黄鸟”。 5、 因为第三只猫的死责任在“我”。“我”的主观臆断,断定鸟是它咬死的,暴怒之下“我”用木棒打 它,它受到冤苦无处辩诉,最后死在邻家屋檐上。“我”认为是“我”把它害死的,而且这个过失是 无法补救的。 6、 这篇课文通过回忆三次养猫的经历,

8、告诉我们要平等的(地)对待生命。其实在我们的生活当中,也会有与其他的小生命共同相处的时候,我们只有平等地对待它们,尊重它们,我们才能感受到生命之美,我们才能避免看到生命之悲。 7、 他是一个善良、正直、热忱的人;是一个严于律己、勇于承担责任、勇于改正错误的人,有着像鲁迅一样的自我剖析的精神,勇于把自己的疮疤揭开给人看的人;他是一个热爱生活、珍爱生命、敬畏生命的人。 8、第二只猫丢失后,失落感久久萦绕于心。养猫固然快乐,可是亡失的痛苦更叫人难受,于是才有不想马上养的想法。 第三只猫的死,责任在我。“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而且在暴怒之下打它致死,这个过失是无法补救的。由于负罪感永远不能消除

9、,见了猫反而触发自己灵魂的伤痛,永远愧对这类生命,于是才有永不养猫了的想法。 9、“我心里十分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 冤苦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表现了作者对亡失了第三只小猫的愧疚、难过之情;“我永无改正我的过失的机会了!”“自此,我家永不养猫。”表现了作者强烈的痛苦、深深的自责和遗憾之情。 语言品析 1第一只猫是“花白的毛,很活泼,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写出了猫外貌的可爱。 2常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 “滚来滚去”这一动词有表面力,形象地写出了猫的活泼、可爱。 3扑过来抢,又扑过去抢。 作者运用动作描写来突出小猫的活泼

10、可爱。 4它似乎太活泼了,一点儿也不怕生人,有时由树上跃到墙上,又跑到街上,在那里晒太阳。动词传神,形象地写出了猫的轻捷活泼 5.有时蝴蝶安详地飞过时,它也会扑过去捉。 形象地写出小猫的脑袋、眼睛随着蝴蝶的飞舞而转来转去并伺机捕捉的样子。 手法探究 1.情节曲折,结构严谨。 文章围绕中心叙写了三个故事,每个故事都以养猫的亡失为线索都具有相对的完整性。三个故事又是按照时间顺序排列组成一串,构成一段家庭养猫的悲剧史:得猫养猫亡失 6 再得猫再养猫再亡失复得猫复养猫复亡失,永不养猫。情节三起三落,层层 推进。 2.首尾呼应和伏笔的设置。首尾呼应表现为:开头交代几次养猫的结局,抛出线索,总领全文,末了以“我家永不养猫”收尾,开拓伏笔的设置表现为:第一只猫忽然消瘦预示其病死;写第二只猫街上乱跑,预示其被深意,呼应开头。 人捉走;写第三只猫凝望鸟笼,预示其被冤打致死。所以这些都起到了穿针引线,连珠缀玉的作用,把三 个故事和各个故事之间的情节缀连成有机的整体,浑然天成,天衣无缝。 3.鲜明的对比。前面写第一、二只猫,这样写使第三只猫与前两只猫形成鲜明的对比,由于有前两只猫作对比,后者的命悔恨之深,就更加突出了“我”的过失之大,运被衬托得更加悲惨,这就必然会引起人们更加深切的同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