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家规》读后感想.doc_第1页
《中国家规》读后感想.doc_第2页
《中国家规》读后感想.doc_第3页
《中国家规》读后感想.doc_第4页
《中国家规》读后感想.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国家规读后感想有人说:中国历史上,文人用兵当以三人为最:诸葛亮、王阳明和毛泽东。有人说:中国历史上能做到立德、 立功、立言三不朽的圣人,只有两个半:孔子、王阳明,加半个曾国藩。有人说:五百年来,能把学问在事业上表现出来者, 只有两人:一是明朝王守仁即王阳明,一是清朝曾国藩。毫无疑问:王阳明乃一代旷世圣哲。所以看书的时候,通过网上查询,我重点研究了一下,从中也能感受到承上启下的一种传承。王阳明家教的核心,既是良知教育,把勤读书、早立志、学做人、做好人作为家庭教育的重中之重。王阳明曾经讲了四句话: ”无善无恶心之体, 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可以说这四句话,就是阳明心学

2、的精髓所在!王阳明心学精髓:万事万物皆有心。动物、人、植物、静物皆是有”心”的。静物,如石头、桌椅。植物,如柳树、杨树。他们的心,是不被展现的, 在咱们这个宇宙中, 他们的”心”始终未被唤醒,都随自然而变,春夏秋冬,树木自然花开花落,自然开花结果。同样,动物、人的”心”,则是自己可以动,做到知行合一。如,乌鸦的反哺之义,很类似于人的孝顺之情。并且 1在自然之中,人都是有生老病死之态的。王阳明认为,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离却灵明的心,便没有天地鬼神万物; 离却天地鬼神万物, 也没有灵明的心。就像一朵花,你看他时,此花便在你心。你不看时,此花便与你同寂。王阳明认为,知行合一。你所知道的要和

3、你的行动统一,用现在的话说理论与实践统一才能产生改变世界的力量,学以致用,从实践中学习、总结和自省,然后再去实践,如此反复。千万不可只知不行、或者只行而不自省, 所谓知行合一, 是知与行要统一在一起,知和行是一件事!古语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就是这个道理!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 为善去恶是格物。吟罢,王阳明仰首向天,大笑之间飘然离去: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这就是历史上所称的”天泉论道”.这一首诗、一句话就是王阳明对自己心学的最简练的归纳,也是王阳明对怎样成为圣贤的个人认识。 我想他这里的善恶并非单纯的道德上的善恶, 善恶也

4、就是道教中所指的阴阳, 不仅指狭义的善恶,也指才愚、 美丑、凡圣等等所有人品性的两个好坏的对立面。 2对一个人来说,人本没有善恶、才愚、凡圣之分,思善、行善即为善, 怀恶、行恶即为恶, 只要你当前能做到”知善知恶”、并能”从善去恶”,那就是圣贤。这个道理虽然是王阳明的感悟, 但也并非他的独创, 古今中外都有阐述,只不过是他真正理解、领悟、并践行而已。他的心学上承朱熹的”格物致知”,朱熹的”格物致知”再往上就要追溯到礼记中庸 。西汉戴德和戴圣将战国和秦汉的儒家思想汇集、编注成礼记 。礼记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仪,解释仪礼, 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作人的准则。中庸原是礼记中的一篇

5、,它其实是被宋代学人提到突出地位上来的。 宋一代探索中庸之道的文章不下百篇, 但最早探索中庸 的并非儒生, 而是卒于宋真宗乾兴元年的方外之士释智圆。智圆之后,司马光则是宋儒中论中庸较早的一个。后来北宋程颢、程颐二人极力尊崇中庸 。南宋朱熹又作中庸集注,并把中庸和 大学、论语、孟子 并列称为”四书” . 宋、元以后,中庸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中庸的中心思想是儒学中的中庸之道, 它的主要内容并非现代人所普遍理解的中立、平庸, 其主旨在于修养人性。 也就是教育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 3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理想人格,达到至善、

6、至仁、至诚、至道、至德、至圣、 合外内之道的理想人物, 共创”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 中庸用极为简练的语句提出了如何达到中庸的境界: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我们可以看出这其实就是上面王阳明天泉论道诗句中暗含的思想:知善知恶对应”明辨”、从善去恶对应”笃行” . 从人性来讲,人性的本原就是有善、有恶或者说是不善、不恶,中间的”临界点”就是难以把握的”中庸之道” . 人性的不善也不恶的本性,从临界点向上就是道,向下就是非道;向上就是善,向下就是恶; 行善即为善、 行恶即为恶。 人要明辨善恶并从善弃恶,这就是中庸包括王阳明倡导的修身、成圣之道。儒释虽非一家, 但

7、一些思想还能通融到一块, 天台宗释智圆对中庸倍为推崇, 隋末唐初禅宗北派神秀的”身是菩萨树, 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 莫使惹尘埃”其实也是阐述的这种修身观念。我很赞同中庸的思想或者王阳明的心学, 其实人生就是一场抗争,自私与博爱、懦弱与坚强、虚荣与实干、贪婪与节制、懒惰与勤奋、放纵与进取、不懈与满足、情绪与理性、消极与积极的抗争,也就是善与恶的抗争,不同的是,有人不辨善恶、有人 4能辨却不能行,有人行却而不坚,有的人能有意识的去做, 有的人无意识的、凭着感觉去做。对于大多数普通人而言, 人生就是在善和恶的反复斗争中度过的,忽而行善、忽而从恶。所以对大多数人而言,其实是不好评价他到底是善、是

8、恶的。这种评价也是没有意义的,因为人的善恶都是动态的, 你说他是好人, 他可能明天会做些损人利己的事,你说他是聪明人, 他明天又可能会做些蠢事,不管昨天怎么样,关键你现在是否知善知恶、从善去恶。王阳明的心学告诉我们的其实是:只要做, 现在就做圣贤做的事, () 你现在就是圣贤。做什么你就是什么,而非因为你是什么所以做了什么!不要费心于自己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到底是个天才还是蠢材、 是凡夫俗子还是什么圣贤、 是无可救药还是前途不可限量; 也不要费心于到底在别人心目中是个什么样的地位、 是多么的崇高还是多么的卑鄙、 是多么的值得敬仰还是多么的令人唾弃、鄙夷。人生应该是这样的: 首先你应该抱定坚定的

9、向善之心, 其次去努力的明辨是非, 而后坚定的去从善去恶, 去摈弃自私、 懦弱、虚荣、贪婪、懒惰和放纵以及所有可能属于恶的一切。这样的人生就是一个值得提倡的人生、一个近乎完美的一生!当然,还是那句话,这里的善不仅单指伦理道德的善。这样 5的人生很难达到吗?其实不难,路就在你脚下, 立即行动, 那么你就已经走在了通向这样的”完美人生”的途中, 你只管做好自己,其他的事不归你管,你也管理不了。你感觉什么是好的,就去做什么,你感觉自己不自信吗,那么你就相信自己,你感觉自己懦弱吗, 那你就坚强些, 你感觉自己是不是太贪了, 那你就放弃一些不属于你的东西, 你感觉自己的表情肌非常僵硬吗,那你就放松放松、微笑一下, 你感觉自己紧张吗,那你就从容一些, 如此恶就在瞬间就转向了善,就是这么容易。为什么?这可能吗?这么容易吗?不为什么! 就是可能! 就是这么容易!因为”行善即为善”!不要问那么多为什么, 立即行动, 立即去做你想成为那种人该做的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