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_第1页
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_第2页
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论述类文本阅读1、 考点解读:根据2011年江苏高考语文考试说明,对论述类文本的要求是:“理解和分析综合”,能力等级分别是b级c级。 (一)理解文章包含两个方面的要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和重要句子的含义”,所谓“文中”可以有两种理解:一是指对文章全局的“整体把握”;二是指具体的概念、句子的上下文,即通常说的“语境”。“重要概念”指准确把握文章时必须理解的概念。要注意这些概念在文中的具体含义。概念一般用词语表达,所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实质还是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重要句子”指对理解文章起重要作用的句子。作为论述类、实用类文本阅读,考查重点一般是内涵较为丰富的句子和结构比较复杂的句子。

2、(二)“分析综合”包含以下四个考点:1、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重点考查辨别、筛选并整合重要信息的能力;2、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文章结构就是文章思路的具体展现。重点考查把握段落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把握文段内部结构层次的能力。要根据文章的线索和材料安排的顺序,弄清文章的段落、层次、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问题,具体说就是划分文章的结构层次。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要求归纳某一片段的思想内容或整篇文章的中心。“整合信息”和“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等要求之间是交叉关系,而不是并列关系。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作者的观点态度,是文章思想内容的核心,也就是文章的意旨。有的直接表述,

3、有的间接表述;有的集中,有的分散;有的明朗,有的含蓄。要求能够筛选和辨析,并加以分析、概括。2、 高考真题分析命题特点及趋势1、分值和题型的变化 仅从题型看,2009年和2010年相同,均为三题15分,第一题为一道3分的选择题,所不同的是2009年以选做题形式并给出了实用文本,考生有不选做论述类文本的自由,而20102011年则在命题上就为学生选定论述类文本。最重要的变化是2011年本题分值上升为18分,题型也变为三道简答题,比起前面的文学类文本阅读总分值只少2分,而题目却少一道,单小题平均达6分(3题分值分别是4分、8分和6分),超过文学文本阅读。可以说,此题的分量陡增了,而三道简答题的题量

4、也是对考生的一个挑战。2、选文的特征及变化分析 为了便于说明选文特征,下面列出2009年、2010年、2011年三年江苏高考论述类文本材料的相关来源如下: 2009年为说“异”,原刊2008年11月上海文汇报,长5000余字,经删改约800字。作者詹克明,物理学家,科普散文作家;2010年谈静,选自现代美学家朱光潜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的第三封,写于上世纪20年代作者旅欧期间,原文1800多字,删改为872字;2011年捧与挖,选自鲁迅全集华盖集中的这个与那个一文的第二部分“捧与挖”,写于1925年,文本略有删改,如原文“民元革命时候,我在城,来了一个都督。”改为:“民元革命时候,s城来了一个都督。

5、”第三节删去“火神瘟神不待言,连财神也是蛇呀刺猬呀似的骇人的畜类”一句,表意无大变化,主要目的也是为了在行文上更流畅或语言上更近于当代的习惯,便于考生阅读。 作为文学大家,鲁迅的杂文首次进入高考阅读材料,这个变化似乎更加强调了论述类文本考查的文化内涵文学倾向,三年以来,自从剔除了科技说明文之后,论述类文本以论述为主的特征愈加明显,一方面它不回避科技论文,另一方面与以论述说理为主的文学类文本则相互渗透。其实谈静就作为文学文本在2008年湖南高考试题中考查过,另外2006年江苏卷波兹曼的诅咒、2008年山东卷的歌德之勺,当时作为文学文本考过,同样也可以看作论述类文本。由此可见,渗透文学文本特征的论

6、述类文本在高考中是很受命题者关注的。 这类文本内容主要涉及文艺评论、杂感及社会自然科学论文等。选材的共同特点是:(1)学术性强,有专业性、系统性,信息量大,语言也比较规范;(2)文化底蕴厚。近年所选的论述论文,其作者多为一流学者或作家,文本表现见解独到,体现作者鲜明的个性风格,而且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3)主题明确突出。所论述的多为某一领域的重要问题,思想深刻,经命题删改后主题更加明确集中,为读者提供了良好的思考体验机会。 3、文后命题的变化分析 从科技论文到美学论文再到杂文,这并不体现出一个选文的变化方向,只是实践和验证了考试说明中关于命题范围包括“论文、杂文、评论”的这个解说,可以想象后面

7、的高考选文将再出现优秀的科技论文等。事实上,更该引起关注的应当是文本后的考查题变化。 (1)变中不变论证思路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试看2011年与2010年两题的比较。2011年的第15题对应2010年的第16题,都是考查文本的议论写作思路的,2011年的第17题对应年的17题,都是以考查作者的观点态度为中心,需要注意的是,2009年第16题也同样考了“作者认为应该持什么态度?”,这足以说明,论述文本的议论思路与作者的观点态度在命题人心中是相当有分量的。这当引起以后备考的足够重视。 (2)新增题更鲜明体现议论文考查的本质特征 考题删去选择题变为简答,这不单是个形式上的变化。在分别对应了两道题之后,

8、余下这道由客观题变化来的8分题(第16题)考了什么?原题是:“文中的例证分别揭示了捧的什么后果?例证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递进关系?(8分)”这道题已经非常像平时教师在课堂上讲授议论文的分析提问了,问题具体细致,涉及内容理解的点也较小,可以说,新增的这道题,再加上前面的论证思路及作者的观点两题,更加鲜明地体现了重视对议论文本质特征的细致考查。3、 复习备考的策略和做法(一):备考的策略1、 重视议论文本特征的阅读把握与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锻炼 高考对论述类文章阅读考查侧重于逻辑思维能力,主要让考生借助语文学习的方法和规律,正确理解、捕捉、筛选、判断与转述论证信息,鉴于三年的考查的重点和方向变化,要为

9、学生认真扎实地进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锻炼,确立把握议论文基本特征的阅读与训练方向,主要包括概括和提炼作者的观点态度,分析论证结构、把握议论思路,发现材料和观点之间的逻辑联系,等等。 在平时的学习和复习训练中要注重向学生进行议论文本质特征的分析引导,如理论上的“建构”性,说理的结构和条理性(逻辑性),等等,把一些经典的课内议论文再与学生一起做温习,诸如拿来主义、师说等,在阅读中,尤其要注意引导多进行一些深入文本具体论证内容的理解和训练,掌握分析结构、把握思路的基本方法。比如抓文中具有提示、总括、过渡、照应作用的标志性语句;把握语句衔接的特点,明确句群所表达的重点;强化文本结构意识,引导学生运用层次分析把握行文思路,进而明确作者的态度观点;学会按文体特征分析,如议论文常按引论、本论、结论组织文章结构,等等。 2、注重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良好答题心态的养成 。阅读训练中要多接触文学性强的文本,对文化名人文化现象及文学风格等多有涉猎,对学术知识,文学艺术作品形成对路的理解,有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