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基于协同创新中心改革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究 摘 要随着我国高校体制逐步完善,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越来越受重视。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控制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改革实践中,可以看出传统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创新培养模式改革具有必要性。应利用协同创新中心提升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模式,改革思路包括协同学科交叉融合、智力资源配置、资源互补优势等方面,为推动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体制改革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 关键词培养模式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 协同创新中心 中图分类号 g6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7-0010-03
2、 近年,为适应我国社会经济转型升级发展的新形势,教育部推进实施了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是与应用领域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型学位,与全日制学术型硕士处于同一层次,但侧重点不同。专业学位硕士侧重于应用领域,旨在培养适应行业实际工作需要且具有创新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1 2为进一步加快高校体制改革,转变高校创新方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教育部随后启动实施了“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2011计划)”。3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是对研究生培养过程的总体规划与安排,也是对培养成果考核的重要依据。它体现出高校对于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整体思路,是研究生教育理念的重要体现。本
3、文结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控制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改革实践,研究运用协同创新中心的共享资源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可行方案,为构建新型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 一、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培养模式大众化,不利于个性化发展 目前,国内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总体呈大众化趋势,学校更多地注重招生规则的制定,而对培养模式的关注不够,往往简单地套用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未能融入体现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特色的创新要素,也未突出其在实践方面的创新优势。导师和研究生作为培养的主体与对象,在培养过程中缺乏主动性,不能根据实际需求制定特色培养计划,从而阻碍了研究生个性化
4、发展。对于目前相当一部分高校的专业学位硕士,培养方案所规定的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所占比例较大,体现特色培养需要的选修课所占比例相对较小,研究生不能根据自身需求选择相应课程,从而导致理论学习与创新实践脱轨。同时,选课范围主要限于本专业之内,这人为树起了学科专业之间的“高墙”,不利于跨学科复合型创新人才的个性化培养。 (二)指导形式单一,不利于创新能力培养 专业学位硕士普遍实行导师负责制。然而,由于不少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教学工作或理论研究,在科研实践及工程应用方面缺乏经验,且对专业学位硕士的培养要求、培养目标、培养方法理解不够透彻,所以在指导专业学位硕士时采用和学术型硕士同样的方案。这显然和当前
5、社会对专业学位硕士的要求不协调,也和教育部的初衷相悖。同时,随着近年来研究生的扩招,一名导师往往负责多名学生,难以对每个学生进行个性化指导,这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不利的。 (三)专业实践形式化,效果得不到保证 目前,国内大多数高校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在完成课程学习后,由学校或导师联系进入高校与企业联合设立的研究生工作站开展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活动。但近年的实践表明,这种培养效果往往受制于企业所拥有的创新研究队伍水平和科研保障条件,更为重要的是,研究生可支配的创新研究时间相对企业所提供的研究项目来说周期过短,使得研究生更多地只能承担产品测试和生产运行维护等周期短、创新性弱的任务,限制了研究生
6、创新能力的深度发展。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开展创新研究往往涉及多个交叉学科领域,所以受此影响尤为显著。4 二、利用协同创新中心进行创新能力培养改革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健全创新人才培养的内、外部条件 协同创新中心以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创新能力提升为核心,通过构建面向科学前沿和行业产业的协同创新模式,促进高校资源的宏观整合,推动高校体制改革,加快人才培养模式转变。协同创新中心的建立,提供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必要的外部条件支持,如学校制度、师资、创新平台资源环境等。在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发展过程中,协同创新中心对研究生创新的内部因素同样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依托协同创新平台提供的活跃创新氛
7、围,参与协同培养的研究生更易产生创新积极性。依靠协同体的丰富资源完善创新基础理论,掌握科学创新方法,这直接或间接促进了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影响到创新研究的突破和创新成果的产生。因此,基于协同创新中心,改革研究生培养模式,可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 (二)有利于提升创新人才培养水平和培养质量 利用协同创新中心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对于增强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能力和水平有明显的推动作用。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着力于提高研究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使其能够将理论与方法相结合解决工程科学问题,并在实际工程中善于运用创造性思维,勇于开展创新实验、创新设计和创新研究,这正体现了“2011计划”对
8、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内涵要求。利用协同创新中心协同体间的联合创新实践,可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所参与承担的相关项目提供全方位的创新条件。更为重要的是,创新研究往往涉及多学科优化设计,如我校控制工程专业的飞行控制研究,涉及飞行器、动力与控制的综合优化,协同创新中心能够为研究生开展这方面的跨学科创新研究提供全面支持。这还有助于研究生拓宽专业知识面,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利用协同创新中心协同体的多样性构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寓教于研、寓教于用的新型创新模式,可从实质上提高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研究水平和培养质量。 (三)有利于完善高校社会职能,建设创新型国家 协同创新中心的建立关注国家重大需求和社会经济发
9、展,它可以最大限度地争取到各个行业资源的协作与整合,能有效改善高校分散、低效和封闭的创新模式,避免重复建设造成的人才和资源浪费等情况。通过得到行业科研院所和骨干企业广泛的联合支持,形成紧密的一体化产学研创新体制,通过协同体间的深度融合将创新转化为生产力,进而促进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因此,针对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建立基于协同创新中心的联合培养模式,充分体现了高校在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方面的社会职能,顺应了创新型国家对高校创新培养模式的内在要求。 三、利用协同创新中心进行创新能力培养的改革思路 就我校控制工程专业而言,通过建立完善的制度机制,将提升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模式改革与协
10、同创新中心共享资源的平台建设相结合,综合中心的项目需求和研究生的研究方向,合理组织和分配研究生的创新实践任务,可有效解决目前所面临的问题。这不仅体现了我校控制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特色,也是适应“2011计划”加快转变人才培养模式的客观需要。我校设有“轻型通用航空飞行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以及“直升机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基于这两个协同创新平台,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对控制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进行改革。 (一)依据协同创新中心的学科交叉优势,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 在很长时期内,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单一,为了突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应用型特点,使其能更深层次地投入到实践工作中去,需
11、要加强其个性化创新能力的培养。 由于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需要面向工程实践,其研究过程中往往涉及多学科的交叉融合。例如控制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参与协同创新中心的飞行器控制项目研究,需要涉及飞行器总体、发动机及控制、传感器信号处理、控制算法等内容。因此,在培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过程中,需注重构建其完善的知识结构与理论体系,加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对学科的整体把握与深入理解,以培养面向工程实践能力为核心,提高创新能力为重点,打破原有培养方案,重构课程体系,形成多学科交叉发展的培养模式。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以以学分制和弹性学制为依托,以完善的课程设置作保障,增大专业选修课的比例,增设跨学科课程,使学
12、生能根据自身需求,在相对自由的环境下有针对性地进行专业课的选课与学习。同时,基于协同创新中心的项目需求,在中心开设相关专业实践课程,鼓励研究生和协同创新中心其他合作院系乃至企业、研究院所的技术人员一起进行跨学科课程的学习和跨学科研究,以增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促进其个性化发展,为其以后深层次的创新工作奠定基础。 (二)利用协同创新中心的雄厚智力资源,实行双导师培养制度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区别于普通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其更注重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并适应特定行业或职业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因此,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对指导教师的要求也有别于学术型研究生。
13、为了应对目前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缺陷,可采用双导师制度,利用协同创新平台优势学科专业群汇聚的高校多学科优势师资、科研院所专业研究人员、行业企业工程技术骨干,丰富专业型研究生的导师资源,促进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双导师制度能有效改变传统一对一和一对多的导师指导方式。 在实施过程中,由研究生主导师提出申请进行协同培养。主导师负责推荐并联系副导师人选、提出拟协同培养的研究课题、协同培养的内容和形式等,副导师可以是校内其他学院有相关合作的导师,也可以是协同创新平台的企事业单位、研究所的工程技术人员。协同培养申请经主导师所在学院审核、研究生院遴选、批准后实施。协同培养研究生由主导师和副导师
14、共同指导,开展跨学科、跨部门论文研究工作。 为了保证协同培养的效果,研究生院应对指导质量进行检查。一是成立导师监督小组,通过定期举行会议的形式对学生的科研工作进行检查,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约束导师的行为、督促导师对学生的指导;二是通过制定指导手册的形式,明确规定培养过程中导师与研究生双方各自的权利和责任,对于培养效果好的案例,进行宣传、推广和表彰。 (三)基于协同创新中心的创新平台资源,开展高水平创新实践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不仅需要丰富的知识积累和完善的理论结构,更需要专业实践环节的培养与锻炼。在以往的实践环节中,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主要依赖企业的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开展实践活动,学校对承担创新实践培养
15、任务的企业并无完全约束机制,双方对研究生创新活动的管理存在明显的分界面。然而,作为协同创新平台的主体成员之一,高校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从这点来看,利用协同创新中心可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提供开放的实践基地与完善的机制保障。 基于协同创新中心提供的校企合作平台,可深度利用双方所拥有的资源与环境,突出其在创新活动中的核心优势,以吸引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实践参与。在创新实践改革的具体实施过程中,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通过提交申请,并经过导师和学院的批准,进入协同创新中心进行实践学习。按学生的自身情况与协同创新中心的项目需求,将研究生分入相应的课题小组。通过任务分配的方式,将企业遇到的
16、科研问题带入课题小组。这样一方面可以加强研究生的责任意识,使其具备创新工作所需要的基本素质;另一方面可以约束研究生切实投入实践工作,提高创新实践能力。在此期间,学校充分开放实践活动所需的各项资源,如实验室、图书馆、教室等。学校定期对参与协同创新实践的研究生的工作表现及成果进行评价,设立相应奖励机制,鼓励具有突出贡献的研究生,以活跃实践过程中的竞争氛围。这对协同创新中心专业实践平台的长期高效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此外,基于协同创新中心提供的广阔平台,可举办研究生创新实验竞赛,以项目立项的形式资助,以现场比赛的方式竞赛,在此过程中增强研究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创新能力以及团队分工的合作意识,培养其成
17、为具有优秀综合素质的高级工程应用型人才。 (四)依托协同创新中心的国际交流舞台,提升国际化创新水平 在经济、科技全球化的背景下,高校发展也正面临全球化趋势,传统的封闭式创新研究模式已不能满足当今教育发展的要求。国际化交流不仅能在较短时间内提高研究生的整体创新研究水平,更能使一个学科乃至学校更快地与国际对接。 立足于协同创新中心所提供的学术高地,通过建立“多元、融合、动态、持续”的协同创新模式,可构建国际交流创新研究平台,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与国内外专家就共性技术联合开展创新实践和学术研究创造交流机会。具体实践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协同创新中心的优势学科平台,定期邀请国际著名专家、教授、学者进行学
18、术访问与交流工作。此外,通过设立关于国际合作交流的鼓励和奖励政策,为研究生提供海外访学计划,包括联合培养、短期访学、海外实习、国际会议等交流项目,促进研究生切身参与国际交流,为创新提供动力和活力。利用协同创新中心具有国际影响的创新基地和学术高地,构建开放的国际学术研究环境,能有效培养研究生的国际竞争意识,拓宽研究生的科学创新视野,活跃学术思想,实现多元文化的融合。同时,开放的国际化学术环境对于克服中国学生常有的封闭、保守的性格弱点,提高研究生以竞争共赢的姿态参与国际科技协同创新的能力具有重要作用,能为社会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创新能力强的多元工程科技人才。 四、结语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是建立学科人才与高级工程师培养体系的桥梁。“2011计划”积极推动高校、研究院所和行业企业的协同创新,促进高校体制改革,加快高校人才培养模式转变。因此,开展利用协同创新中心提升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改革势在必行。 本文结合我校控制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改革实践,指出了传统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利用协同创新中心开展创新培养模式改革的必要性,从协同体学科交叉融合、智力资源配置、资源互补优势和国际化学术高地等方面,提出利用协同创新中心提升专业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广东省深圳市中考英语押题试卷(二)
- 上海市市辖区(2024年-2025年小学五年级语文)统编版竞赛题((上下)学期)试卷及答案
- 上海市县(2024年-2025年小学五年级语文)统编版期末考试(下学期)试卷及答案
- 海南省陵水黎族自治县2022-2023学年四年级上学期期中英语试题
- 卫生监督机构公益目标评估指标调查表
- 【初中物理】光现象+单元练习-+2024-2025学年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 河北省保定市定州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物理试题(无答案)
- 职业学院轮机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 厨房用瓮非贵金属制市场需求与消费特点分析
- 戒烟用药物制剂市场需求与消费特点分析
- 非煤矿山培训课件
- 沪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正方体、长方体的初步认识》课件
- 医院智能化弱电设计方案
- “双减”背景下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内涵、机制与实践路径
- 涉密人员脱离涉密岗位审批表此表
- (完整版)办理《出生医学证明》委托书
- 高考专题复习:散句与整句变换(课件32张)
- 施工安全用电检查表(标准范本)
- 雾化吸入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 论动体的电动力学(双语)
- 鞍钢鲅鱼圈钢铁基地项目设计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