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段质量评估PPT学习教案_第1页
阶段质量评估PPT学习教案_第2页
阶段质量评估PPT学习教案_第3页
阶段质量评估PPT学习教案_第4页
阶段质量评估PPT学习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会计学1 阶段质量评估阶段质量评估 2下列物质中,被称为理想“绿色能源”的是( ) A氢气 B天然气 C煤 D石油 答案:A 第1页/共42页 3下列各组物质中,其成分或主要成分可以用同一化学式表示的是( ) A石灰石、大理石 B纯碱、小苏打 C生石灰、消石灰 D干冰、冰 答案:A 第2页/共42页 4酥脆的饼干露置在空气中一段时间后变软,原因是空气中含有( ) A.氮气 B.氧气 C.二氧化碳 D.水蒸气 答案:D 第3页/共42页 5常用的“灭火弹”里装有液态四氯化碳,使用时,液态四氯化碳迅速转化为气态并覆盖在火焰上。据此推测四氯化碳不可能具有的性质是( ) A.不支持燃烧 B.容易燃烧

2、C.密度比空气大 D.容易变成气体 答案:B 第4页/共42页 6市售的“脑黄金”是从深海鱼油中提取的,其主要成分的化学式为C35H51COOH,则C35H51COOH属于( ) 混合物 纯净物 单质 化合物 氧化物 A. B. C. D. 答案:C 第5页/共42页 7为了解决交通瓶颈制约,我国第六次对铁路列车实行大提速。提速前须将原有铁路短轨或长轨焊接为超长轨,常用2Al+Fe2O3 高温 Al2O3+2Fe这一反应原理来焊接钢轨。该反应属于( ) A.化合反应 B.复分解反应 C.分解反应 D.置换反应 答案:D = 第6页/共42页 8下列物质既不溶于水又不溶于酸,但能溶于硝酸汞溶液的

3、是( ) ACaCO3 BCu CFe2O3 DBaSO4 【解析】选B。CaCO3和Fe2O3不溶于水,但能溶于酸;BaSO4不溶于水、不溶于酸,也不溶于硝酸汞溶液;在金属活动顺序表中,Cu排在氢的后面,但排在汞的前面,所以Cu符合题中要求。 第7页/共42页 9把少量物质分别加入到另一物质中,充分搅拌,可以得到溶液的是( ) A碘加入酒精中 B面粉加入水中 C二氧化锰放入水中 D植物油加入水中 答案:A 第8页/共42页 10面对能源危机,有科学家提出利用太阳能产生的高温使水发生分解,该反应如图。下列从图中获得的信息中,不正确的是( ) A一个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 B水分解后

4、生成氢气和氧气的分子个数比为2 1 C水分解过程中,分子的种类不变 D水分解过程中,原子的数目不变 第9页/共42页 【解析】选C。本题利用模型反映了物质构成和化学反应的微观世界,从图中可以明确知道水、氧气、氢气三种分子的构成,特别是化学反应的本质原子发生重新组合形成新的分子,故C选项不正确。 第10页/共42页 11逻辑推理是科学学习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 A酸性溶液的pH都小于7,所以酸溶液pH一定小于7 B分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因此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 C水是纯净物,所以海水也是纯净物 D中和反应有盐和水生成,因此有盐和水生成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答案:A 第11页/共4

5、2页 12常温下,在两支各盛有100 mL水的烧杯中,分别加入相同质量的甲、乙两种物质,使其充分溶解,结果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溶液是不饱和溶液 B常温下,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同 C升高温度,剩余的甲固体一定能继续溶解 D乙溶液可能是饱和溶液,也可能是不饱和溶液 答案:D 第12页/共42页 13下列生活中的做法正确的是( ) A用厨房清洁剂(呈碱性)去除水垢 B生活污水不经任何处理直接排放到河流中 C为了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减少“白色污染”,超市实行有偿提供塑料袋 D服用适量的氢氧化钠治疗胃酸过多 答案:C 第13页/共42页 14除去下列各物质中的少量杂质,所选用的试剂

6、及操作方法均正确的是( ) 第14页/共42页 【解析】选A。要达到除去杂质的目的,必须遵循杂质被反应掉,或者杂质被转化为所需的物质,而所需的物质又不能与所加试剂反应。B选项所加试剂根本不能除水,C选项Zn、Fe都与硫酸发生反应,D选项杂质非但不能与氧化铁反应,反而是CO被转化成CO2,只有A选项利用MnO2的不溶性,可以采用过滤的方法除去。 第15页/共42页 15抗氧化剂能吸收氧气,降低食品内部及周围环境的含氧量,阻止氧气和食品发生氧化反应,从而延长食品的保质期,小明发现新买的茶叶包装盒内有一个印着“抗氧化剂”字样的小包,内装灰黑色粉末,其成分最可能是( ) A氧化铜 B活性炭 C铁粉 D

7、生石灰 【解析】选C。根据题目的表达,可以知道该抗氧化剂是灰黑色的,并且能与氧气反应。生石灰是白色固体则可以马上排除,在剩余的三种物质中氧化铜不与氧气反应,活性炭在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只有铁属于氢前面的活泼金属,可以和氧气反应,达到去氧效果。 第16页/共42页 16下列关于燃烧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 A.氢气在氧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 B.红磷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蓝紫色火焰 C.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 D.铁丝在空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 答案:C 第17页/共42页 17某物质在空气中完全燃烧生成8.8 g二氧化碳和5.4 g水,则关于这种物质的组成描述正确的是( ) A.该物质只含

8、有碳元素和氢元素 B.该物质中碳元素与氢元素的质量比为12 1 C.该物质一定含有碳元素和氢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 D.该物质的分子中碳原子与氢原子的个数比为1 2 第18页/共42页 【解析】选C。本题考查质量守恒定律,利用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和质量保持不变进行展开。由于知道生成8.8 g二氧化碳和5.4 g水,因此可以利用化学式计算出碳元素与氢元素、氧元素的质量,同时可进一步确定碳原子与氢原子的个数比,B、D错误;但由于未知该物质的质量,所以无法知道参加反应的氧气质量和生成物中氧元素的质量关系,故C选项正确。 第19页/共42页 18如图所示装置,有洗气、储气等用途,在医院给病人输氧气时,

9、也利用了类似的装置,并在装置中盛放大约半瓶蒸馏水。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b导管连接供给氧气的钢瓶 B.a导管连接病人吸氧气的塑胶管 C.该装置可用来观察是否有氧气输出 D.该装置不能用来观察输出氧气的速度 第20页/共42页 【解析】选C。根据此装置图在医学上的作用,要使氧气顺利通过玻璃瓶必须是a进b出,如果相反,则会将瓶中水排出。同时由于氧气不易溶于水,因此会在水中形成大量气泡往水面冒,所以可以根据有无气泡、气泡的速度来判断是否有氧气输出和输出氧气的速度。故C选项正确。 第21页/共42页 19下列制取气体的方案,可以直接采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的是( ) 用H2O2和MnO2制取O2 用

10、CaCO3和稀盐酸制取CO2 用KClO3和MnO2制取O2 用Zn和稀H2SO4制取H2 用Na2CO3和H2SO4制取CO2 A B C D 答案:A 第22页/共42页 20某工厂常用1体积的浓硫酸(密度为1.84 g/cm3,溶质的质量分数为98%)和7体积蒸馏水混合来配制稀硫酸,该稀硫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最接近于( ) A.10% B.15% C.20% D.25% 【解析】选C。本题关键是没有体积的具体单位,因此根据题目中的密度单位,假设浓硫酸为1毫升,水7毫升,可以分别求出浓硫酸的溶质的质量和溶液的质量;由于稀释过程中溶质保持不变,稀溶液的质量为浓溶液和水的质量之和,由此确定选项C

11、正确。 第23页/共42页 二、简答题(本题有5小题,每空2分,共34分) 21据报纸登载某商场开业庆典时,店外挂的氢气球因人群拥挤而被挤破,遇上点燃的香烟,引起爆炸,并引发邻近一串氢气球爆炸。请简要回答: (1)以上事实说明氢气具有什么化学性质_,发生爆炸的化学方程式是_。 (2)某科学兴趣小组在进行探究时,试验用相对原子质量为4的稀有气体氦气,作为大型升空气球的气体,其原因是: _。 _。 第24页/共42页 答案:(1)可燃性 2H2+O2 点燃 2H2O (2)氦气的密度比空气小 氦气的化学性质稳定 = 第25页/共42页 22生活离不开水。净化水的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

12、1)茶杯内的纱网,可将茶叶与茶水分离,便于饮用,该设计利用的化学原理是_。(选填“过滤”或“沉淀”) (2)自制净水器中常加入_,用于除去水中的异味和色素。 (3)自来水厂用二氧化氯消毒杀菌,二氧化氯中氯元素的化合价是_。 答案:(1)过滤 (2)活性炭 (3)+4 第26页/共42页 23某同学取下列生活中的物质,用pH试纸测得其pH值如下表所示: 由此判断: (1)酸性最强的物质是_; (2)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的物质是_。 (3)使用pH试纸测溶液pH的方法是_。 答案:(1)柠檬汁 (2)肥皂水、洗涤剂 (3)用洁净的玻璃棒蘸取待测液滴在pH试纸上,观察颜色变化,再与标准比色卡比较 第

13、27页/共42页 24数十亿年来,地球上的物质不断地变化。大气的成分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下表是原始大气和目前空气的主要成分: 第28页/共42页 (1)原始大气是指绿色植物出现以前的大气。假设把现代的人或其他的动植物放在原始大气中,你认为他们能否生存下去?_。原因是_。 (2)绿色植物出现以后,原始大气中的CO2逐渐减少,同时O2逐渐增加,原因是_。 (3)随着原始大气中O2缓慢地增加,CH4、NH3、CO等气体逐渐被氧气氧化而缓慢地减少,使大气的成分逐渐演化成现代大气。根据上表给出的信息,你认为原始大气中NH3可转化为现代大气中的_。 答案:(1)不能 没有氧气 (2)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

14、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 (3)氮气、水 第29页/共42页 25两种溶液混合,生成了一种沉淀。用酸碱盐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若两种溶液均为无色,生成的白色沉淀不溶于稀硝酸,则两种溶液中的溶质可能是_; (2)若两种溶液均为无色,生成的白色沉淀溶于稀硝酸且有气体产生,则两种溶液中的溶质可能是_; (3)若一种溶液有色,另一种无色,生成的沉淀溶于稀盐酸且有气体产生,沉淀可能是_。 第30页/共42页 【解析】(1)初中阶段学过的白色不溶于稀硝酸的沉淀,只有氯化银和硫酸钡,根据复分解反应的原理,反应物中必须分别含有银元素、氯元素或者钡元素、硫酸根,因此只要符合以上前提的无色溶液均为答案。 (2)

15、白色溶于稀硝酸且有气体产生的沉淀,一般来说就是碳酸盐沉淀,如常见的为碳酸钙或者碳酸钡等,因此反应物为无色的碳酸盐溶液和钙盐或者钡盐溶液均可。 (3)有色的溶液一般含有铜离子或者铁离子或者亚铁离子等,而生成的沉淀溶于稀盐酸且有气体产生则必须含有碳酸根,故沉淀为碳酸铜等。 答案:(答案不惟一,合理即可) (1)硝酸银和氯化钡 (2)氯化钙和碳酸钠 (3)碳酸铜 第31页/共42页 三、探究实验题(本题有2小题,共18分) 26(10分)某工厂现有含少量铁屑的铜屑废料。小明欲从中回收铜,并用废铜屑制取硫酸铜。 (1)他先设计了两种制取铜的方案: 方案(物理方法):将_接触铁屑和铜屑混合物,铜和铁分别

16、得到回收。 方案(化学方法): 第32页/共42页 (2)在用废铜屑制取硫酸铜的实验中,有下列两种实验方案可供选择: 甲方案:Cu+2H2SO4(浓) CuSO4+SO2+2H2O 乙方案:2Cu+O2 2CuO CuO+H2SO4=CuSO4+H2O 分别用上述两种方案制取80 g硫酸铜,甲方案参加反应的硫酸的质量为98 g,请计算乙方案中参加反应的硫酸的质量为多少? _ 。 通过对比这两种实验方案及计算结果,你认为选用哪种方案更好?_;请说明你的理由_。 = = 第33页/共42页 【解析】(1)利用铁具有特殊的铁磁性,可以用磁铁轻易将铁和铜用物理方法分离;而化学方法则是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

17、,铁在氢的前面铜在氢的后面,因此铁能与酸反应而铜与酸不反应,达到除去铁的目的。 (2)乙方案中硫酸的质量可以直接利用方程式计算得出为49 g,因此综合各种因素,乙方案既可节省原料又可避免产生SO2污染空气,所以方案更佳。 答案:(1)磁铁 稀硫酸 (2)乙方案参加反应的硫酸的质量为49 g 乙方案 此方案既可节省原料又可避免产生SO2污染空气 第34页/共42页 27(8分)某同学想要探究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是否是放热反应。他在一定体积的10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10的盐酸,反应中溶液的温度与加入盐酸的体积变化如下: 第35页/共42页 (1)在该探究中需要的实验仪器有烧杯、量筒、胶头滴管和

18、_。 (2)试绘出溶液的温度与加入盐酸的体积之间的变化关系曲线。 (3)根据曲线讨论溶液温度变化的原因。 加入盐酸的量在2 mL10 mL之间时: _ ; 加入盐酸的量在10 mL20 mL之间时:_ 。 (4)结论: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是_反应。(选填“放热”或“吸热”) 第36页/共42页 【解析】本题考查酸碱反应是否是放热反应,因此缺少必要的工具温度计,至于曲线图可以分别以加入盐酸的体积数和测得的溶液温度数为横纵坐标,找到各点进行连线。加入盐酸的量在2 mL10 mL之间时,从表中发现温度一直上升,可以判断为放热;但在加入盐酸的量在10 mL20 mL之间时,发现温度降低了,学生容易误判此时为吸热,其实这时是由于盐酸过量,加入的部分盐酸非但没有参加反应,反而要吸收反应放出的热量,因此盐酸加得越多,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