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物权混同规则及其在我国物权法草案中的应有地位(一)_第1页
论物权混同规则及其在我国物权法草案中的应有地位(一)_第2页
论物权混同规则及其在我国物权法草案中的应有地位(一)_第3页
论物权混同规则及其在我国物权法草案中的应有地位(一)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论物权混同规则及其在我国物权法草案中的应有地位(一)摘要 物权的混同是一项不可或缺的物权法规则。自罗马法以来,关于物权混同的效力,形 成了罗马法例、 德国法例和日本法例。 我国立法与学理对物权混同规则鲜有提及, 物权法草 案更是只字未提物权混同问题。物权法草案应总结两部重要的 “物权法草案建议稿 ”的得失, 借鉴我国台湾地区 “民法”第 762条和第 763条的规定,对物权的混同作明确规定。 关键词 物权混同物权法草案物权的混同,是指 “所有权与他物权或他物权与以此为标的物之权利,归属于同一人之事 实。 ”1自物权关系变动的角度看,物权的混同会产生被混同的一物权消灭的结果。因此, 物权的混同作

2、为物权消灭的一种事由在德国民法、 日本民法及我国台湾地区 “民法 ”上被明确 规定。然而,不知何故,物权法草案(以下简称草案)却只字未提物权的混同。立法者对物 权混同的缄默不语, 引出民事立法上一个难以回避的话题: 物权的混同是否为一项可有可无 的制度?若必不可少, 应采取何种方式对其加以规范?以下的分析即围绕此两个问题而展开。一、混同缘何成为一个独立的民事问题 物权混同的意义 物权的混同只是民法上的混同制度之一, 除此之外, 还有深为大家熟知的债法上的混同, 即 债权与债务的混同、 主债务与保证债务的混同。 2 虽然 “权利义务之存在, 本须各异其主体, 故权利与义务同归于一人时, 自因混同

3、而消灭吻, 但由债权债务的混同可知, 作为一种民事 法律事实, 3 混同并不必然导致债务关系的自动消灭。在两种情况下,债权债务虽事实上发 生了混同, 但其仍各自独立存在: ( 1)债权成为第三人的权利标的时, 该债权不因混同而消 灭;(2)具有流通性的证券化债权不因混同而消灭。究其原因,前者主要是为了保护第三人 的利益, 诚如合同法 第 106 条规定: ”债权和债务同归于一人的, 合同的权利义务终止, 但涉及第三人利益的除外。 “后者主要是为了本为债务人的证券持有人的利益,因为证券对 持有人(债务人) 仍有再行转让的价值。 合同法 第 106 条的规定虽不能包括第二种情况, 4 但我国票据法

4、 、公司法均认可这种情况。因此,即使就债权债务的混同而言,为了 第三人或债务人本人的利益, 混同并不导致债务关系的必然消灭, 混同的效果有特别规定的 必要。 5 这正是混同在合同法上能够成为一个独立问题的原因。 物权的混同为同一标的之上并存的两项物权同归于一人的现象,因此, 它是权利与权利的混同,与债权、债务的混同在构成上并不完全一致。 6 在物产 尤其是不动产 稀缺的情 况下, 为使物尽其用,同一物之上并存两个以上物权的现象在现代社会实属常见,譬如,在同一宗荒地上可同时存在所有权、 土地承包经营权、 抵押权等权利。 两种以上的物权在同一 物上的并存构成了错综复杂的物上权利格局, 当此同一物上

5、的两项物权归属于同一人时, 物 上权利格局的变化既可对权利人本人又可对第三人的利益产生某种影响。 因此, 无论从其发 生的频率上, 还是其所引致的权利格局的复杂多变上, 物权的混同在结果上要比债法上的混 同复杂许多。 值得一提的是, 物权的混同在发生上须满足两个条件: 一是被混同的两项物权 须以同一物为标的, 二是被混同的两项物权本属不同权利主体。因此, 相比于债权债务的混同,物权的混同在本质上属于权利地位的混同,其所牵涉的主要问题是:混同发生后, 两项 物权在同一权利主体下是仍旧独立存在, 抑或是一物权应被另一物权吸收而消灭。 自罗马法 以来,大陆法对此问题的回答形成了三种不同的立法例。二、

6、物权混同效力的立法例(一)罗马法例。又称消灭主义立法例, 指两物权混同时,其中一物权被另一物权吸收而消 灭。在罗马法上,混同可发生于所有权与限制物权之间;原则上,效力较为强大、权能较为 充分的所有权可吸收其他物权。因此,罗马法上的役权、永租权、地上权等用益物权,以及 担保物权皆可因混同而消灭,譬如, “役权因需役地所有人取得供役地的所有权,或供役地 的所有人取得需役地的所有权,以及人役权的享受人取得其权利的标的物而消灭。”7罗马法采取这种原则的原因是, 效力较为强大或权能较为充分的权利可以包容其他权利,这样做 不仅不会损害权利人的任何利益,而且可以带来交易的便利。 法国民法典继受了罗马法的物权

7、混同制度,其第 617 条规定, “用益权人与所有权人之身份 集合于同一人 ”,用益权消灭;第 705 条规定, “如为之设定役权的土地以及负担役权的土地 归于同一人所有,任何役权均告消灭。 ” 由此可以看出, 罗马法例对物权混同效力的规定体现了两个特点: ( 1)采纳绝对的消灭主义, 全然不考虑被混同的、 物权的消灭对权利人本人或第二人的不利益; (2)采取了分散立法的 方式。(二)德国法例。此种法例对物权混同的效力区别土地物权与动产物权而采取不同的思路。 (1)土地物权的不消灭主义, 即土地物权不因混同而消灭。 德国民法典 第 889 条即为这 种法例的表现。 9( 2)动产物权的折中主义

8、,即两动产物权混同时,原则上一物权消灭,但 该物权之存续于本人有合法利益时不消灭。 德国民法典第 1063 条与第 1256 条即体现了 此种法例。 10 德国法对土地物权混同的效力之所以采不消灭主义,与其固有法有紧密的关 联。根据德国固有法, “以一物想象的分割,就其各部分上,承认物权之存在。故同一物上 虽有所有权与地上权之并存, 因其物体不同, 不生混同。 加以德国之登记法, 采取公信主义, 故登记与实体上之权利关系,有使一致之必要。如采消灭主义,则于登记尚未涂销前, 权利 即已消灭,而有引起登记与权利关系不一致之弊。”11瑞士民法典第 735 条的规定看, 12 其关于土地物权混同的效力

9、采取了相似于德国法的 做法。相比于罗马法例, 德国法例既体现了对传统法的吸收和对登记制度的严格遵守, 同时, 对物 上复杂的权利格局与利益关系有充分的考虑。(三)日本法例。 即概括的折中主义: 不管是何种物权,两物权混同时,原则上一物权消灭, 但该物权于本人 或第三人有利害关系时不消灭。 日本民法典第 179 条对此作出了明确规定。 13 我国台湾 地区“民法”第762条与第 763条继受了 日本民法典第 179条规定。日本民法之所以采纳 上述做法,主要是在兼顾本人或第二人利益的同时,尽可能 “使权利关系简单明了 ”。 14 由 上述法例看, 关于物权混同的效力, 除德国法、 瑞士法对物权混同

10、引起的登记与权利关系的 不一致有所顾虑之外, 为了本人或第三人利益是决定物权混同效力的最主要因素。 在采不消 灭主义或折中主义法例的国家, 所有权与他物权的混同会发生所有权人抵押权、 质权或地上 权等复杂权利现象, 但这种因混同而导致的所有权人抵押权与同一主体在其所有物上享有他 物权迥然不同。后者或者是法律直接规定的结果, 15 或者源于所有人对自己利益的一种合 理规划, 如在德国法上, 土地所有权人可以在自己的土地上为自己设立地上权。 这样做的目 的在于, 所有权人将来可以保留地上权, 而将其所有权转让出去, 这样其既可以获得对土地 的实际利用,还能获得土地的价值。 16 而且,后者的发生旨

11、在为了所有权人的利益,与第 三人往往毫不相干。三、物权混同规则的基本内容 因各国对物权的混同持不同的立法主张, 所以, 并没有超越特定时空的、 普适的物权混同规 则。从上述立法例看, 物权混同规则可从两个视角来理解: 一是将不动产物权的混同与动产 物权的混同进行区分, 即以标的的不同分别规定物权的混同; 二是以相混同的物权之间的效 力强弱分别规定物权的混同。 前者为德国法所采取, 后者则是日本法的做法。 以下先以日本 法、我国台湾地区 “民法 ”为基础对物权混同规则的内容作出分析,然后,再讨论德国法例的 特别之处。如前文所言,日本法对物权混同的效力采概括的折中主义,即不管是何种物权, 两物权混

12、同时, 原则上一物权消灭, 但该物权于本人或第三人有利害关系时不消灭。 在此立 法例下,例外规则 混同而不生消灭效力 则成为立法、学理关注的重点。 根据日本民法典第 179条、我国台湾地区 “民法”第 762条与第 763条的规定,物权的混 同主要体现在如下两方面。1.同一标的的所有权和他物权归属于同一人 在此情形下,因效力强大的所有权可完全包容效力较弱的他物权,为使法律关系简单明了, 原则上他物权因被所有权吸收而消灭; 但在下述情况下, 同一物之上的所有权与他物权可并 存。(1)他物权对所有权人有法律上的利益时。例如,甲将自己所有的房屋在抵押给乙的情 况下再次抵押给丙, 乙为第一顺位的抵押权

13、人,丙为第二顺位的抵押权人。 此后, 甲取得了 乙的抵押权或乙取得了甲的房屋所有权时, 甲或乙就第一斗! 质位的抵押权享有优先受偿的 利益;在此情形下,乙的抵押权就不因混同而消灭。(2)他物权对第二人有法律上的利益时。 例如,所有权人在其标的物之上所设定的地上权、 永佃权,为第三人抵押的标的,其地上权或永佃权即使为所有人所取得,也不消灭;否则, 第三人的抵押权将因标的的消灭而消灭。 17 2.所有权之外的物权,与以此物权为标的的他物权归属于同一人 根据与上述第一种情形相同的理由, 效力小的他物权原则上因被吸收而消灭, 但在下述两种 情况下,两物权可并存。(1)对物权人有法律上利益时,他物权不消

14、灭。例如,地上权或永佃权之上设定第一顺位 与第二顺位的抵押权时, 地上权人或永佃权人取得第一顺位的抵押权时, 其第一顺位的抵押 权不消灭。(2)对第三人有法律上利益时,他物权不消灭。例如,地上权或永佃权设定抵押权,其所 担保的债权设定权利质权时,则地上权人或永佃权人所取得抵押权,因质权人(第三人)对 抵押权有法律上的利益,其抵押权不消灭。有别于日本民法与我国台湾地区 “民法 ”,德国法对物权混同的规定采纳了以物权标的而非以 物权效力相区分的做法, 即土地物权的混同与动产物权的混同。 德国法之所以这样做, 实质 的理由在于: 物权的混同绝大多数发生于土地物权间, 因为土地资源有限, 为充分发挥土

15、地 的效用, 同一宗土地之上并存不同物权是司空见惯的事, 而因其价值小且易损耗等原因, 动 产之上并存两个以上的物权不常有; 形式的理由在于: 土地物权与动产物权的区分是德国民 法物权编的编篡基础,物权混同规则遵循了整个物权编的编篡思路。除上述原由外, 德国 民法典 第 889 条所采纳的土地物权不因混同而消灭的立法例, 还与其对登记制度的全面彻 底贯彻紧密相关。具体而言, “在德国民法,不动产物权不因混同之一事实,当然消灭,惟 因登记始生消灭之效力。 ”18譬如,同一物的抵押权与所有权同属于一人时,消灭抵押权必 须履行登记手续, 在登记涂销之前, 抵押权依法理应属于所有权人。 而动产物权因不

16、存在登 记之问题,所以,同一物的动产物权混同时, 除了应注意保护权利本人或第二人的利益之外, 原则上应采消灭主义。然而,在对物权之混同是否须因登记才生消灭效力的理解上, 日本与我国台湾地区却采取了 与德国法截然不同的看法。诚如我国台湾地区学者谢在全所言: “不动产物权因混同而消灭 者,乃是因法律规定而生,自可不待登记即生效力,况混同后是否生消灭之效果, 大体上可 自其登记情形中窥知,虽未为涂销之登记,亦不致有碍交易之安全。”19另外须注意的一个原因是, 物权混同具有终局效力, 一物权因被吸收而消灭之后, 不论其基于何种原因而回复 到混同以前的状态的, 也不能使已经消灭的物权, 再回复到以前的状

17、态。 相比于德国法对登 记制度的执着, 日本与我国台湾地区的做法虽有对涂销登记的漠视之嫌, 却有简便实用之益 处。比较日本民法与德国民法对物权混同规则的不同理解, 德国法之区分土地物权与动产物权的 思路,一方面突出了土地物权混同规则的普遍性、 重要性, 另一方面也彰显了对土地登记制 度的恪守;日本法之区分物权效力的思路,在对物权混同规则之完整体系予以强调的同时, 显现了灵活简便的特点。四、物权法草案应采纳的物权混同规则(一)我国有关物权混同的立法与学说 我国现行法对物权的混同未作明确规定,不过,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担保法若 干问题的解释 (以下简称 担保法解释 )第 77 条的规定, 20 为了所有人的利益,所 有权与抵押权并不因混同而当然消灭。 但就该解释本身似乎还难以确知立法者就物权的混同 到底采纳何种立法主张。 除了立法对物权混同的漠视外, 民法学界对物权混间的研究亟待完 善。 21 但仅就此我们似乎还不能武断地总结说,学界根本未将物权的混同视为一个重要问 题,毕竟,在两部对物权法草案具有重要影响的 “中国物权法草案学者建议稿 ”中,物权的混 同均被明确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