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老师课件(8月9日15:00定稿)_第1页
姜老师课件(8月9日15:00定稿)_第2页
姜老师课件(8月9日15:00定稿)_第3页
姜老师课件(8月9日15:00定稿)_第4页
姜老师课件(8月9日15:00定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一、高中地理课程变化及说明一、高中地理课程变化及说明 现 行 课 程 新 课 标 课 程 过渡课程 现行课程现行课程 必修模块必修模块 地理1 地理2 地理3 选修模块选修模块 选修1 宇宙与地球 选修2 海洋地理 选修3 旅游地理 选修4 城乡规划 选修5 自然灾害与防治 选修6 环境保护 选修7 地理信息技术应用 新课标课程新课标课程 必修课程 地理1地理2 选修课程 选修选修-1 自然地理基础自然地理基础 选修选修-2 区域发展区域发展 选修选修-3 环境保护旅游地理环境保护旅游地理 选修课程 侧重自然领域 宇宙与地球 海洋地理 自然灾害与防治 侧重人文领域 环境保护旅游地理 城乡规划

2、 侧重技术与实践领域 地理信息技术应用 过渡课程过渡课程 1. 课程结构课程结构 必修课程:必修课程: 地理地理1、地理、地理2 选修选修课程:课程:选修选修-1 自然地理基础自然地理基础 选修选修-2 区域发展区域发展 选修选修-3 环境保护旅游地理环境保护旅游地理 选修选修课程:课程:宇宙与地球、宇宙与地球、海洋地理海洋地理、自然灾自然灾 害与防治害与防治、环境保护、环境保护/旅游地理、旅游地理、城乡规划城乡规划、地地 理信息技术应用理信息技术应用 过渡课程变化及说明过渡课程变化及说明 2. 课程功能课程功能 必修课程:必修课程: 国家课程,必学必考国家课程,必学必考 选修选修课程:国家课

3、程,选学选考课程:国家课程,选学选考 选修选修课程:国家规定的校本课程,课程:国家规定的校本课程, 选学不考选学不考 3. 环境保护环境保护/旅游地理设置说明旅游地理设置说明 两个模块两个模块原属于现行课程选修原属于现行课程选修6和选修和选修3, 因为新课标选修因为新课标选修- 3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 为全新内容,现行为全新内容,现行课程课程没有此类内容,所以暂没有此类内容,所以暂 时由它们替代。其中山东、海南为环境保时由它们替代。其中山东、海南为环境保 护护,北京、天津为旅游地理。北京、天津为旅游地理。 选择环境保护便于新老课程的平稳过渡,选择环境保护便于新老课程的平稳过

4、渡, 也符合山东的教学实际。也符合山东的教学实际。 4.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说明高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说明 类型:类型:合格性考试合格性考试、等级性考试等级性考试 层级层级:合格性考试为毕业考试,全体高中学生必须参加;合格性考试为毕业考试,全体高中学生必须参加; 等级性考试等级性考试为为选拔性考试,选择地理的学生必须选拔性考试,选择地理的学生必须 参加,参加,并并纳入高考成绩。纳入高考成绩。 内容:内容:合格性考试仅限于地理合格性考试仅限于地理1、地理、地理2。 等级性考试以选修等级性考试以选修系列为主要内容,地理系列为主要内容,地理1和地和地 理理2也占一定比例,还涉及也占一定比例,还涉及部

5、分初中部分初中地理内容。地理内容。 时间:时间:合格性考试安排在高一结束,等级性考试安排在合格性考试安排在高一结束,等级性考试安排在 高三结束,高三结束,均均由山东由山东省省自主命题。自主命题。 5.指导意见说明指导意见说明 2017年秋季,北京、天津、山东、海南四省市高一年秋季,北京、天津、山东、海南四省市高一 新生进入高考综合改革试点。教育部新生进入高考综合改革试点。教育部特特制定了普通高制定了普通高 中地理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中地理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 作为四省市普通高中作为四省市普通高中2017级地理学科教学和备考的依据。级地理学科教学和备考的依据。

6、 指导意见作为过渡方案,指导意见作为过渡方案,是是按照新高考方案、新按照新高考方案、新 课程方案、新课程标准与现行教材(也称课程方案、新课程标准与现行教材(也称“三新一旧三新一旧”) 对接的要求制定的,仅针对对接的要求制定的,仅针对2017级新生使用。级新生使用。 环境保护环境保护 必学必考必学必考 全体高中学生全体高中学生 合格考(高一合格考(高一 结束)结束) 选学选考选学选考 修习地理科目的学生必考修习地理科目的学生必考 等级性考试主要内容(高三结束)等级性考试主要内容(高三结束) 模块模块开设年级开设年级 课时课时内容标内容标准准要点要点 地理地理1高一上学高一上学期期367 地理地理

7、2高一下学高一下学期期367* (一)必修课程及变化(一)必修课程及变化 二、必修课程二、必修课程 注:注:*所谓减量,实际上是一种整合。所谓减量,实际上是一种整合。 减量减量: : 模块模块32 32 、内容标准、内容标准35143514 新增:新增:识别识别3 34 4种地貌,说明其景观的主要特点。种地貌,说明其景观的主要特点。 说明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了解避灾、防灾的措施。说明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了解避灾、防灾的措施。 说明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上的体现。说明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上的体现。 课时:课时:弹性空间很大。地理弹性空间很大。地理1 1、地理、地理2 2授课时间为授课时间为5050课时

8、,课时, 剩余剩余2222课时可用作地理实践活动、模块及合格性课时可用作地理实践活动、模块及合格性 考试复习,确保一次性考试及格率考试复习,确保一次性考试及格率98%98%以上。以上。 依据:依据:内容标准和教学内容建议。内容标准和教学内容建议。 (二)地理(二)地理1内容标准和教学内容建议内容标准和教学内容建议解读解读 内容标准内容标准 教学内容建议教学内容建议 1.1 1.1 运用资料,描述地运用资料,描述地 球所处的宇宙环境,说球所处的宇宙环境,说 明太阳对地球的影响。明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运用资料,描述地球所处的天体系统运用资料,描述地球所处的天体系统; 运用运用资料资料,描述地球在太

9、阳系中的位置,描述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 运用运用资料,从太阳辐射、太阳活动两个方资料,从太阳辐射、太阳活动两个方 面说明太阳对地球的影响。面说明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1.1.教学教学内容内容依然依然包含地球包含地球上存在生命上存在生命的的条件。条件。 2.2.难度小,仅为难度小,仅为合格性考试内容合格性考试内容。 内容标准内容标准 教学内容建议教学内容建议 1.2 1.2 运用示意图,说运用示意图,说 明地球的圈层结构。明地球的圈层结构。 运用示意图,说出地球的内部圈层和外部运用示意图,说出地球的内部圈层和外部 圈层的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圈层的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1.1.个别

10、版本缺失该内容,需要及时补充。个别版本缺失该内容,需要及时补充。 2.2.为合格性考试内容。为合格性考试内容。 3.3.以往教学注重内部圈层,对外部圈层重视程度不够以往教学注重内部圈层,对外部圈层重视程度不够。 内容标准内容标准 教学内容建议教学内容建议 1.4 1.4 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野外观察或运用视 频、图像,识别频、图像,识别3 34 4 种地貌,说明其景观的种地貌,说明其景观的 主要特点。主要特点。 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等资料,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等资料, 识别识别 34种常见地貌;种常见地貌; 描述所识别的地貌,说明这些地貌景观的描述所识别的地貌,说明这些地貌景观的

11、主要特点。主要特点。 1.1.既为合格性考试,也为等级性考试的内容。既为合格性考试,也为等级性考试的内容。 2.2.属新课标要求,现行教材无此类内容。属新课标要求,现行教材无此类内容。 3.3.教学要把握以下要点:教学要把握以下要点: 一要选择典型地貌,像中国典型的、山东本土的地貌,一要选择典型地貌,像中国典型的、山东本土的地貌, 如流水地貌、风成地貌、海岸地貌、山岳地貌等;如流水地貌、风成地貌、海岸地貌、山岳地貌等; 二要让学生会描述所识别的地貌,并说明其主要特点;二要让学生会描述所识别的地貌,并说明其主要特点; 三重视地理实践活动的开展,及视频、图像等资料的运用。三重视地理实践活动的开展,

12、及视频、图像等资料的运用。 内容标准内容标准 教学内容建议教学内容建议 1.5 1.5 运用图表资料,说运用图表资料,说 明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明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 层,及其与生产生活的层,及其与生产生活的 联系。联系。 运用图表资料,说明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运用图表资料,说明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结合实例,说明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与生产生活的结合实例,说明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与生产生活的 联系。联系。 1.6 运用示意图等,说运用示意图等,说 明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明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 环流原理,并解释相关环流原理,并解释相关 现象。现象。 运用示意图、视频、模拟实验等,说明大气受热过程;运

13、用示意图、视频、模拟实验等,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绘制并运用热力环流示意图,说明热力环流原理;绘制并运用热力环流示意图,说明热力环流原理; 运用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原理解释相关地理现象。运用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原理解释相关地理现象。 1.1.个别版本缺失该内容,需补充。个别版本缺失该内容,需补充。 2.2.既为合格性考试,也为等级性考试的内容。既为合格性考试,也为等级性考试的内容。 3.3.要按照等级性考试要求实施教学,重原理、重实验模拟、要按照等级性考试要求实施教学,重原理、重实验模拟、 重图解,强化地理现象的阐析。重图解,强化地理现象的阐析。 内容标准内容标准 教学内容建议教学内容建议

14、1.7 1.7 运用示意图,说明运用示意图,说明 水循环的过程及其地理水循环的过程及其地理 意义。意义。 绘制并运用水循环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绘制并运用水循环示意图,说明水循环 的过程和主要环节;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运用水循环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地理运用水循环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地理 意义。意义。 1.1.既为合格性考试,也为等级性考试的内容。既为合格性考试,也为等级性考试的内容。 2.2.要按照等级性考试要求实施教学,重原理、重实验模拟、重图要按照等级性考试要求实施教学,重原理、重实验模拟、重图 解,强化地理现象的阐析。解,强化地理现象的阐析。 3.3.希望与老师们来共同研究的一个话题,水循环

15、的地理意义是希望与老师们来共同研究的一个话题,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是 “照本宣科照本宣科”,还是结合事实材料或真实生活情境让学生把,还是结合事实材料或真实生活情境让学生把 握其内涵和外延。握其内涵和外延。 内容标准内容标准 教学内容建议教学内容建议 1.11 1.11 运用资料,说明常运用资料,说明常 见自然灾害的成因,了见自然灾害的成因,了 解避灾、防灾的措施。解避灾、防灾的措施。 运用资料,说明常见自然灾害如台风、运用资料,说明常见自然灾害如台风、 寒潮、地震等成灾的原因;寒潮、地震等成灾的原因; 结合实例,说出常见自然灾害防御的措结合实例,说出常见自然灾害防御的措 施和避灾方法。施和避灾方法

16、。 1.1.属新课标要求,与现行课标属新课标要求,与现行课标“以某种自然灾害为例,简述其以某种自然灾害为例,简述其 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的要求是不一样的。的要求是不一样的。 2.2.需要重新组织教学材料,突出三点要求:一是常见的自然灾害,需要重新组织教学材料,突出三点要求:一是常见的自然灾害, 像中国典型的、山东常见的;二是仅侧重于成灾的原因,并非像中国典型的、山东常见的;二是仅侧重于成灾的原因,并非 是自然灾害形成的机理;三是立足于培养公民(学生)防灾意是自然灾害形成的机理;三是立足于培养公民(学生)防灾意 识,提高逃生自救能力。识,提高逃生自救能力。 3.3.鉴于本部

17、分内容的非专业化和生活化,故仅为合格性考试内容鉴于本部分内容的非专业化和生活化,故仅为合格性考试内容。 内容标准(简)内容标准(简)变化变化(现行课标)(现行课标) 2.1描述描述人口分布、迁移人口分布、迁移的特点及影的特点及影 响因素,解释环境承载力响因素,解释环境承载力、人口合、人口合 理理容量容量。 删:删:人口增长模式人口增长模式 2.2解释城镇内部空间结构解释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特征特征。 2.3说明地域说明地域文化在文化在城城乡乡景观景观上的上的体体 现现。 2.4说明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说明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 点,以及城镇化的点,以及城镇化的利弊利弊。 删:删:联系城市地域

18、结构理论,说明不同联系城市地域结构理论,说明不同 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差异 增增:地域文化在地域文化在城城乡乡景观景观上的体现上的体现; “不同地区不同地区”的的“城镇化城镇化” 优:优:城镇化的利弊城镇化的利弊 2.5说明工业、农业的说明工业、农业的区位因素区位因素。 2.6说明运输方式和说明运输方式和交通布局交通布局与区域与区域 发展的发展的关系关系。 删:删:农业地域类型农业地域类型、特点特点及其形成及其形成条件条件; 工业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 优:优:与区域发展的关系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2.10描述人类面临的描述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主要环

19、境问题,问题, 解释协调解释协调人地关系人地关系和和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的 主要途径主要途径及其及其缘由缘由。 优:优:“归纳归纳-描述描述”“”“人地关系人地关系”问题,问题, 解释协调人地关系及缘由解释协调人地关系及缘由 删:删: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三)地理(三)地理2内容标准内容标准和和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建议解读建议解读 1.内容标准变化内容标准变化 (1)“减量版减量版”确定了合格性考试的内容。确定了合格性考试的内容。 (2)“减量版减量版”不完全适合不完全适合等级等级性性考试考试。 减量是一种整合,属减量是一种整合,属“细微细微”调整,只是回避某调整,只是

20、回避某 些术语,不会动摇知识系统,故等级性考试内容应回些术语,不会动摇知识系统,故等级性考试内容应回 归现行教材。归现行教材。 针对上述变化,有两种观点与大家分享针对上述变化,有两种观点与大家分享 2. 内容标准和教学内容建议内容标准和教学内容建议的的说明说明 内容标准内容标准 教学内容建议教学内容建议 2.1 2.1 运用资料,描述运用资料,描述 人口分布、迁移的特人口分布、迁移的特 点及其影响因素,并点及其影响因素,并 结合实例,解释区域结合实例,解释区域 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环境承载力、人口合 理容量。理容量。 运用资料,描述人口分布的特点,说明影运用资料,描述人口分布的特点,说明影 响人

21、口分布的主要因素;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 结合资料,说出人口迁移的含义,描述人结合资料,说出人口迁移的含义,描述人 口迁移的特点,说明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口迁移的特点,说明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 因素;因素; 结合实例,比较并解释区域环境承载力、结合实例,比较并解释区域环境承载力、 人口合理容量的异同。人口合理容量的异同。 1.1.虽然删除人口的自然增长(人口增长模式),但人口数量、人虽然删除人口的自然增长(人口增长模式),但人口数量、人 口老龄化和人口政策等内容,等级性考试依然会涉及。口老龄化和人口政策等内容,等级性考试依然会涉及。 2.2.个别教材缺失个别教材缺失“人口分布人口分布”,需参考鲁教

22、版。,需参考鲁教版。 3.3.个别教材个别教材“环境人口容量环境人口容量”的概念可删除。的概念可删除。 内容标准内容标准 教学内容建议教学内容建议 2.2 结合实例,解释城镇内结合实例,解释城镇内 部的空间结构特征,说明合部的空间结构特征,说明合 理利用城镇空间的意义。理利用城镇空间的意义。 结合实例,在地图上指出城镇土地的主要利用方结合实例,在地图上指出城镇土地的主要利用方 式和功能分区,归纳其分布的特点;式和功能分区,归纳其分布的特点; 运用实例,概括城镇内部的空间结构特征,解释运用实例,概括城镇内部的空间结构特征,解释 其成因。其成因。 2.3 结合实例,说明地域文结合实例,说明地域文

23、化在城乡景观上的体现。化在城乡景观上的体现。 结合实例,说出地域文化的含义;结合实例,说出地域文化的含义; 利用资料,比较不同地区的城乡景观差异;利用资料,比较不同地区的城乡景观差异; 结合实例,说明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上的体现。结合实例,说明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上的体现。 2.4 运用资料,说明不同地运用资料,说明不同地 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以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以 及城镇化的利弊。及城镇化的利弊。 运用资料,概括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运用资料,概括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 运用资料,说明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运用资料,说明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1.既为合格性考试,也为等级性考试的内容。

24、既为合格性考试,也为等级性考试的内容。“地域文化在地域文化在 城乡景观上的体现城乡景观上的体现”属新课标要求,属于合格性考试。属新课标要求,属于合格性考试。 2.2.有的版本城镇土地利用方式缺失或过于简单,可参照人教版。有的版本城镇土地利用方式缺失或过于简单,可参照人教版。 3.3.有的版本混淆了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及成因与城市功能分区及成有的版本混淆了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及成因与城市功能分区及成 因,需要修正。因,需要修正。 内容标准内容标准 教学内容建议教学内容建议 2.5 2.5 结合实例,说明工业、结合实例,说明工业、 农业的区位因素。农业的区位因素。 结合实例,说明工业的区位因素;结合实例,

25、说明工业的区位因素; 结合实例,说明农业的区位因素。结合实例,说明农业的区位因素。 1.删除农业地域类型删除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特点及其形成条件,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 与发展特点与发展特点,农业或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农业或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但是,但是,农业区位因素农业区位因素和工业区位因素还和工业区位因素还会会涉及到其中的某些具涉及到其中的某些具 体内容。因此,体内容。因此,“删减版删减版”适合合格性考试,等级性考试参照适合合格性考试,等级性考试参照 现行现行教材,一些专业术语将不会出现教材,一些专业术语将不会出现。 3.这种暂时拿不准的事

26、情,省里会组织专家、教研员联合研究。这种暂时拿不准的事情,省里会组织专家、教研员联合研究。 内容标准内容标准 教学内容建议教学内容建议 2.6 2.6 结合实例,说结合实例,说 明运输方式和交通明运输方式和交通 布局与区域发展的布局与区域发展的 关系。关系。 结合实例,比较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异同,结合实例,比较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异同, 概括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概括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 结合实例,说明运输方式和交通布局及其变结合实例,说明运输方式和交通布局及其变 化对聚落、商业网点的影响。化对聚落、商业网点的影响。 1.1.内容标准源自新课标,教学内容建议源自现行课标,教学实施内容标准源

27、自新课标,教学内容建议源自现行课标,教学实施 回归现行课标和现行教材。回归现行课标和现行教材。 2.2.教学内容建议的第一条仅作合格性考试要求,第二条既为教学内容建议的第一条仅作合格性考试要求,第二条既为 合格性考试,也为等级性考试要求。合格性考试,也为等级性考试要求。 内容标准内容标准 教学内容建议教学内容建议 2.10 2.10 运用资料,描述人类运用资料,描述人类 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解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解 释协调人地关系和可持续释协调人地关系和可持续 发展的主要途径及其缘由。发展的主要途径及其缘由。 举例说出生活中常见的环境问题;举例说出生活中常见的环境问题; 运用资料,归纳人类所面

28、临的主要环境问题;运用资料,归纳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运用资料,说出协调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的主运用资料,说出协调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的主 要途径并解释其缘由。要途径并解释其缘由。 1.1.个别版本缺失人地关系模式图,应增加,要依据该图引导学生个别版本缺失人地关系模式图,应增加,要依据该图引导学生 把握人地关系的内涵。把握人地关系的内涵。 2.2.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应由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应由“说明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说明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 径径”转换至转换至“解释协调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及其解释协调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及其 缘由缘由”,并按照,并按照“两

29、条四项两条四项”要求组织教学内容。要求组织教学内容。 3.3.既为合格性考试,也为等级性考试的内容。(鲁版在必修三)既为合格性考试,也为等级性考试的内容。(鲁版在必修三) (一)(一)选选修修课程及变化课程及变化 模块模块开设年级开设年级 课时课时内容标内容标准准要点要点 选修选修-1 自然地理基础自然地理基础 高高二二上上学学期期36*8 选修选修-2 区域发展区域发展 高高二下二下学期学期 36*5 选修选修-3 环境保护环境保护 高三上学期高三上学期36现行课标现行课标 三、选修三、选修课程课程 注:注:*课时弹性空间很大,可用作区域地理复习。课时弹性空间很大,可用作区域地理复习。 来源

30、:来源: 选修选修- 1为原为原地理地理1难度较大内容的重组。难度较大内容的重组。 选修选修- 2为原为原地理地理3,是,是“瘦身版瘦身版”和和“创新版创新版” (新视角、新要求、新内容)(新视角、新要求、新内容)(135) 选修选修- 3环境保护环境保护,为现行课标和现行教材。,为现行课标和现行教材。 建议:建议: 1. 选修选修- 2作为原作为原地理地理3的创新版、瘦身版,其中的许的创新版、瘦身版,其中的许 多内容与过渡课标要求是不吻合的。多内容与过渡课标要求是不吻合的。 “等待等待”新课标教科书,组织新课标教科书,组织“生产自救生产自救”。 2.环境保护环境保护是另一种形式的是另一种形式

31、的“创新版创新版”,包括教学内容、,包括教学内容、 教学模式、题型题量等,均需要教学模式、题型题量等,均需要“破旧立新破旧立新”。 1.内容标准变化内容标准变化 (二)选修(二)选修-2内容标准与教学内容建议的解读内容标准与教学内容建议的解读 内容标准(简)内容标准(简)变化变化(现行课标)(现行课标) 2.1说明区域的含义及类型说明区域的含义及类型 增增:区域类型:区域类型 2.2从区域地理的整体性和关联性从区域地理的整体性和关联性 的角度,比较不同区域发展的异同,的角度,比较不同区域发展的异同, 说明因地制宜对于区域发展的重要说明因地制宜对于区域发展的重要 意义意义 增增+优化优化:创新:

32、创新 (新视角、新内容、新要求)(新视角、新内容、新要求) 2.6以某生态脆弱区为例,说明该以某生态脆弱区为例,说明该 类地区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以类地区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以 及综合治理措施及综合治理措施 增增:新内容:生态脆弱区:新内容:生态脆弱区 2.7以某区域为例,说明产业转移以某区域为例,说明产业转移 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发展的影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发展的影 响响 优化优化:新要求:由:新要求:由“对区域环境的影响对区域环境的影响” 调整为调整为“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2.8以某流域为例,说明该流域内以某流域为例,说明该流域内 部协作开发水资源、保护环境的重部协

33、作开发水资源、保护环境的重 要意义要意义 增增+优化优化:新视角、新内容、新要求。由新视角、新内容、新要求。由 “分析地理条件、了解基本内容及对策分析地理条件、了解基本内容及对策” 到到“内部协作开发、保护的意义内部协作开发、保护的意义” 瘦身瘦身: 现行现行13新新9过渡过渡5,且不连续。,且不连续。 创新:从创新:从整体性和关联性角度,整体性和关联性角度,确定出确定出基于基于不同不同区域地理环区域地理环 境下因地制宜境下因地制宜发展发展的不同方向的不同方向。(2.2) 1.基于某区域优势区位条件下的区域发展(缺失案例)基于某区域优势区位条件下的区域发展(缺失案例) 2.基于某区域环境与发展

34、问题解决下的区域发展(基于某区域环境与发展问题解决下的区域发展(2.6) 3.基于不同区域关联性(产业转移基于不同区域关联性(产业转移、资源调配)下的区域资源调配)下的区域 协调发展(协调发展(2.7) 4.基于某综合区域内部协作下的区域协调发展(基于某综合区域内部协作下的区域协调发展(2.8) 上述创新设计优化了教学内容,也带来了巨大挑战上述创新设计优化了教学内容,也带来了巨大挑战。可以可以 通过团队协作突破难关,更渴望新通过团队协作突破难关,更渴望新课标课标教科书早日使用。教科书早日使用。 2. 内容标准与教学内容建议的解读内容标准与教学内容建议的解读 内容标准内容标准 教学内容建议教学内

35、容建议 -2.1 -2.1 结合实例,说明区结合实例,说明区 域的含义及类型。域的含义及类型。 结合实例,说出区域划分的主要依据,说明区域的结合实例,说出区域划分的主要依据,说明区域的 基本含义;基本含义; 结合实例,说明区域的主要类型,比较不同区域的结合实例,说明区域的主要类型,比较不同区域的 差异。差异。 除现除现行教材的区域类型外,还增加了新的区域类型,如生态脆弱区。行教材的区域类型外,还增加了新的区域类型,如生态脆弱区。 内容标准内容标准 教学内容建议教学内容建议 -2.2 结合实例,从地结合实例,从地 理环境整体性和区域理环境整体性和区域 关联的角度,比较不关联的角度,比较不 同区域

36、发展的异同,同区域发展的异同, 说明因地制宜说明因地制宜 对于区对于区 域发展的重要意义。域发展的重要意义。 结合实例,从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区域关联性结合实例,从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区域关联性 的角度,的角度, 比较不同区域在自然环境、比较不同区域在自然环境、 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 的异同;的异同; 结合实例,归纳不同区域的主要地理环境特征;结合实例,归纳不同区域的主要地理环境特征; 结合实例,结合实例, 说明因地制宜对于区域发展的重要意义。说明因地制宜对于区域发展的重要意义。 关注新变化关注新变化 新视角,从新视角,从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区域关联性角度。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区域关联

37、性角度。 新内容,区域发展基本原则新内容,区域发展基本原则“因地制宜因地制宜”。 新要求,比较不同区域发展的异同。新要求,比较不同区域发展的异同。 内容标准内容标准 教学内容建议教学内容建议 2.6以某生态脆弱区为例,以某生态脆弱区为例, 说明该类地区存在的环境说明该类地区存在的环境 与发展问题,以及综合治与发展问题,以及综合治 理措施理措施 说出生态脆弱区的基本含义说出生态脆弱区的基本含义; 说明说明某生态脆弱区主要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分析某生态脆弱区主要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分析 该环境与发展问题形成的主要原因,探究综合治理该环境与发展问题形成的主要原因,探究综合治理 该生态脆弱区环境与发展问题

38、的具体措施;该生态脆弱区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具体措施; 归纳分析生态脆弱区综合治理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归纳分析生态脆弱区综合治理环境与发展问题的 一般方法一般方法 因地制宜发展方向:基于生态脆弱区环境与发展问题解决下的因地制宜发展方向:基于生态脆弱区环境与发展问题解决下的 区域发展。,区域发展。, 可以借助现行教材提供的区域案例,重新组织教学可以借助现行教材提供的区域案例,重新组织教学内容,如黄内容,如黄 土高原水土流失区、西北内陆土地荒漠化地区等。土高原水土流失区、西北内陆土地荒漠化地区等。 对教学方法提出了要求:即归纳分析对教学方法提出了要求:即归纳分析生态脆弱区综合治理环境生态脆弱区综合治理环境

39、 与发展问题的一般方法与发展问题的一般方法。 内容标准内容标准 教学内容建议教学内容建议 2.7以某区域为例,说明产以某区域为例,说明产 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 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说出产业转移的基本含义说出产业转移的基本含义 以某以某两个两个区域为例,说明产业转移对迁出区域为例,说明产业转移对迁出区区和迁和迁 入区的影响入区的影响 说出自然资源的基本含义说出自然资源的基本含义 以某两个相关区域为例,从人类利用自然资源方以某两个相关区域为例,从人类利用自然资源方 面,说明跨区域调配对调出区和调入区的影响面,说明跨区域调配对调出区和调入区的影响 因地制宜发展方

40、向:因地制宜发展方向:基于不同区域关联基于不同区域关联(产业关联、资源关(产业关联、资源关 联)下联)下的区域协调发展的区域协调发展。 现行教材有的版本案例不完整,内容分散,知识陈旧,需要现行教材有的版本案例不完整,内容分散,知识陈旧,需要 整合重组,并注意知识更新。整合重组,并注意知识更新。 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还应回归到老课标要求,即对迁出(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还应回归到老课标要求,即对迁出(调 出)、迁入(调入)区的影响上。出)、迁入(调入)区的影响上。 内容标准内容标准 教学内容建议教学内容建议 -2.8 以某流域为以某流域为 例,说明该流域例,说明该流域 内部协作内部协作 开发水开发水 资

41、源、保护环境资源、保护环境 的意义。的意义。 结合示意图和相关资料,说出流域及其相关概念的基本含义;结合示意图和相关资料,说出流域及其相关概念的基本含义; 以某流域为例,描述该流域不同河段的特征,说明流域内部以某流域为例,描述该流域不同河段的特征,说明流域内部 协作开发水资源的方式和内容;协作开发水资源的方式和内容; 以某流域的开发过程为例,说明流域开发过程中保护环境的以某流域的开发过程为例,说明流域开发过程中保护环境的 意义。意义。 因地制宜发展方向:因地制宜发展方向:基于某综合区域基于某综合区域(全流域)(全流域)内部协作下的内部协作下的 区域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 “协作协作开发水资源开

42、发水资源、保护环境的意义保护环境的意义”,可借鉴,可借鉴“罗讷河罗讷河”近近 些年来些年来拆拆除堤坝除堤坝等措施所等措施所产生的生态价值案例。当然也可以某河产生的生态价值案例。当然也可以某河 流为主案例,其他河流辅助流为主案例,其他河流辅助案例案例,形成几条河流流域的组合。,形成几条河流流域的组合。 过渡课标过渡课标教学内容建议教学内容建议人教版人教版鲁教版鲁教版中图版中图版湘教版湘教版 举例说明人类举例说明人类 与环境的相互与环境的相互 关系,形成正关系,形成正 确的环境伦理确的环境伦理 观。观。 了解环境的概念及了解环境的概念及 分类分类 第一章第一第一章第一 节第节第1目目 第一章第一第

43、一章第一 节第节第1目目 第 一 章 第第 一 章 第 一节第一节第1目目 举例说明人类与环举例说明人类与环 境的相互关系境的相互关系 第一章第一第一章第一 节第节第2目目 第一章第一第一章第一 节第节第3目目 第 一 章第 一 章 第 一 节第 一 节 第第1目目 第 一 章 第第 一 章 第 三节第三节第1目目 了解环境伦理观的了解环境伦理观的 基本内容,形成正基本内容,形成正 确的环境伦理观。确的环境伦理观。 第一章第三第一章第三 节第节第1目目 第一章第三第一章第三 节第节第3目目 第 一 章第 一 章 第 一 节第 一 节 第第2目目 第 一 章 第第 一 章 第 三节第三节第2、

44、3目目 说出环境问题说出环境问题 的产生的主要的产生的主要 原因和危害。原因和危害。 说出环境问题的产说出环境问题的产 生的主要原因和危生的主要原因和危 害。害。 第一章第二第一章第二 节第节第2目目 第一章第二第一章第二 节第节第3目目 第 一 章第 一 章 第 二 节第 二 节 第第1目目 第 一 章 第第 一 章 第 二节第二节第2目目 归纳当前人类归纳当前人类 所面临的主要所面临的主要 环境问题。环境问题。 说出当前人类面临说出当前人类面临 的主要环境问题,的主要环境问题, 解释不同环境问题解释不同环境问题 机理,说明其危害机理,说明其危害 第一章第三第一章第三 节第节第1目目 第 一

45、 章第 一 章 第 二 节第 二 节 第第2目目 第 一 章 第第 一 章 第 二节第二节第3目目 收集资料,分析归收集资料,分析归 纳人类面临的主要纳人类面临的主要 环境问题的特点。环境问题的特点。 第一章第二第一章第二 节第节第3目目 第一章第三第一章第三 节第节第2目目 (三)(三)选修选修-3内容标准内容标准和和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建议解读建议解读 1.环境和环境问题环境和环境问题 缺失缺失:需补充需补充 人教版人教版、中图版中图版、湘教版湘教版 原理不透彻:需重组内容(原理不透彻:需重组内容(环境伦理观的基本内容环境伦理观的基本内容) 案例案例 顺应自然顺应自然,如,如都江堰工程都江堰工

46、程 征服自然征服自然,如,如阿斯旺大坝阿斯旺大坝 谋求人地和谐谋求人地和谐,如,如罗讷河的整治罗讷河的整治 “解释不同环境问题的机理解释不同环境问题的机理”是新课标要求是新课标要求:与原因有区别:与原因有区别 内容标准内容标准教学内容建议教学内容建议人教版人教版鲁教鲁教 版版 中图版中图版湘教版湘教版 举例说明主要举例说明主要 的资源问题及的资源问题及 其产生的原因。其产生的原因。 指出指出可再生可再生资源与非资源与非 可再生资源的差异,可再生资源的差异, 能举例说明能举例说明 未单独提未单独提 出分类。出分类。 未单未单 独分独分 类。类。 第二章第第二章第 一节一节1目目 第二章第第二章第

47、 一节第一节第1 目目 举例说明举例说明可再生可再生资源资源 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第三章第第三章第 一节第一节第1、 2目目 第二第二 章第章第 一节一节2、 3目目 第二章第第二章第 一节第一节第2 目目 第二章第第二章第 一节第一节第2 目目 举例说明举例说明非可再生非可再生资资 源问题及其产生的主源问题及其产生的主 要原因。要原因。 未单独说未单独说 明。明。 第二第二 章第章第 一节一节 第第1目目 第二章第第二章第 一节第一节第2 目目 第二章第第二章第 一节第一节第3 目目 举例说明非可举例说明非可 再生资源耗竭再生资源耗竭 对人类活动的对人类活动的 影响,并

48、说出影响,并说出 人类采取的相人类采取的相 应措施。应措施。 举例说明举例说明非可再生非可再生资资 源濒临耗竭,对人类源濒临耗竭,对人类 经济活动产生的影响;经济活动产生的影响; 第三章第第三章第 二 节 第二 节 第 1 目第目第2点点 第二章第第二章第 二节第二节第3 目目 第二章第第二章第 二节第二节第1 目目 从从开发与利用开发与利用两个方两个方 面分析非可再生资源面分析非可再生资源 濒临耗竭的原因,并濒临耗竭的原因,并 提出相应措施。提出相应措施。 第三章第第三章第 二 节 第二 节 第 2 目目 第二章第第二章第 二节二节“探探 索索” 第二章第第二章第 二节第二节第1 目目 2.

49、 资源问题与资源的利用、保护资源问题与资源的利用、保护 内容内容标准标准教学内容建议教学内容建议人教版人教版鲁教版鲁教版中图版中图版湘教版湘教版 根据有关资根据有关资 料,说出非料,说出非 可再生资源可再生资源 开发过程中开发过程中 应采取的环应采取的环 境保护措施。境保护措施。 根据有关资料,根据有关资料, 说出说出非可再非可再生生 资源开发过程资源开发过程 中可能产生的中可能产生的 主要环境问题,主要环境问题, 并说出应采取并说出应采取 的环境保护措的环境保护措 施。施。 第 三 章第 三 章 第 二 节第 二 节 第第1目第目第 3、4点点 第二章第二第二章第二 节第节第1、2目目 第二

50、章第二第二章第二 节第节第2、3目目 结合实例,结合实例, 说明人类对说明人类对 可再生资源可再生资源 不合理利用不合理利用 造成的问题,造成的问题, 以及保护、以及保护、 合理利用的合理利用的 成功经验。成功经验。 结合正反两方结合正反两方 面的实例,说面的实例,说 出对出对可再生可再生资资 源不合理利用源不合理利用 带来的环境问带来的环境问 题和保护、合题和保护、合 理利用的成功理利用的成功 经验。经验。 第 三 章第 三 章 第 三 节第 三 节 全部全部 第二章第三第二章第三 节全部节全部 第二章第三第二章第三 节节 (续表)(续表) 教材残缺需借鉴、补充、优化教材残缺需借鉴、补充、优

51、化 人教版(缺人教版(缺2)、鲁教版(缺)、鲁教版(缺4),其他版本也),其他版本也有有类似情况,类似情况, 建议建议及及时补充完善。时补充完善。 教学内容建议教学内容建议关注关注细节:可(非),开发与利用,问题与经验细节:可(非),开发与利用,问题与经验 针对教学:针对教学:分析资源问题分析资源问题要立足于要立足于可(非)两个层面可(非)两个层面。 针对教材:有的针对教材:有的偏离课标要求偏离课标要求(要纠偏);有的缺失一个层(要纠偏);有的缺失一个层 面(要补充);有的过于粗糙(要细化)。面(要补充);有的过于粗糙(要细化)。 非可再生资源要有所突破:非可再生资源要有所突破: 非可再生非可

52、再生点多、细致、答案不好确定,教学方式要改变。应点多、细致、答案不好确定,教学方式要改变。应 重视重视互动、探究、开放、思辨互动、探究、开放、思辨等学习方式。等学习方式。 3.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 内容标准内容标准教学内容建议教学内容建议人教版人教版鲁教版鲁教版中图版中图版湘教版湘教版 举例说出主举例说出主 要生态环境要生态环境 问题及其产问题及其产 生的原因。生的原因。 举例说出主要举例说出主要 生态环境问题生态环境问题 及其产生的原及其产生的原 因。因。 4节。林草节。林草 湿地、生湿地、生 物多样性物多样性 等问题及等问题及 原因原因 图,全图,全 球生态

53、球生态 及我国及我国 生态危生态危 机机 1目。物种、目。物种、 森林、湿地森林、湿地 等问题的现等问题的现 状及原因。状及原因。 二节林草、二节林草、 水土流失、水土流失、 土地荒漠化、土地荒漠化、 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 等问题及原等问题及原 因。因。 以某种生态以某种生态 环境问题为环境问题为 例,描述形例,描述形 成一般过程。成一般过程。 以某种生态环以某种生态环 境问题为例,境问题为例, 描述其形成的描述其形成的 一般过程。一般过程。 第一、二第一、二 节第节第1目,目, 第三、四第三、四 节第节第2目目 第二节,第二节, 未表述未表述。 知识窗,知识窗, 涉及荒涉及荒 漠化漠化 1目

54、,以荒目,以荒 漠化为例,漠化为例, 说明产生自说明产生自 然和人文因然和人文因 素;防治措素;防治措 施。施。 第二节第二节 未单独表述未单独表述。 P49“活动活动” 表述了土地表述了土地 荒漠化过程。荒漠化过程。 举例说明某举例说明某 一区域的生一区域的生 态环境问题态环境问题 对其他区域对其他区域 的影响。的影响。 举例说明某一举例说明某一 区域的生态环区域的生态环 境问题对其他境问题对其他 区域的影响。区域的影响。 一句话:一句话: 森林破坏森林破坏 造成相邻造成相邻 地区生态地区生态 失调。失调。 一句话:一句话: 长江上长江上 游生态游生态 威胁三威胁三 峡安全。峡安全。 阅读阅

55、读阅读,水土阅读,水土 流失与土地流失与土地 荒漠化涉及荒漠化涉及 一地对另一一地对另一 地的影响。地的影响。 (续表)(续表) 内容标准内容标准教学内容建议教学内容建议人教版人教版鲁教版鲁教版中图版中图版湘教版湘教版 读图说出我读图说出我 国不同区域国不同区域 的主要生态的主要生态 环境问题。环境问题。 读图说出我国读图说出我国 不同区域的主不同区域的主 要生态问题。要生态问题。 1节阐述我节阐述我 国不同区域国不同区域 生态环境问生态环境问 题及防治。题及防治。 第第2目目 未表述未表述。 农村生农村生 态建设态建设 第第2目目P45, 我国不同区我国不同区 域的主要生域的主要生 态环境问

56、题态环境问题 一节,不同一节,不同 生态问题,生态问题, 我国不同区我国不同区 域生态问题域生态问题 分布分布 针对某一生针对某一生 态环境问题,态环境问题, 说出生态环说出生态环 境保护的主境保护的主 要措施及其要措施及其 作用。作用。 针对某生态环针对某生态环 境问题,说出境问题,说出 其保护的主要其保护的主要 措施及其作用。措施及其作用。 第一、二节第一、二节 第三节,未第三节,未 针对某一生针对某一生 态问题。态问题。 未表述未表述。第二节第第二节第2 目以荒漠化,目以荒漠化, 说明自然和说明自然和 人文因素,人文因素, 防治措施。防治措施。 一节,植被、一节,植被、 水土流失、水土流

57、失、 荒漠化、生荒漠化、生 物多样性问物多样性问 题,表述保题,表述保 护措施。护措施。 优化内容结构优化内容结构铺垫铺垫+主题主题 铺垫: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铺垫: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 主题一:主要生态问题及其成因(与中国生态环境问题及成因整合);主题一:主要生态问题及其成因(与中国生态环境问题及成因整合); 主题二:某种生态环境问题形成的一般过程(机理)、保护措施及其主题二:某种生态环境问题形成的一般过程(机理)、保护措施及其 作用;作用; 主题三:某一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对其他区域的影响。主题三:某一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对其他区域的影响。 现行教材缺陷现行教材缺陷缺失铺垫和主题三缺失铺垫和主

58、题三 生态环境问题是由于生态平衡遭到破坏生态环境问题是由于生态平衡遭到破坏,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严重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严重 失调所致。反推之这里所说的失调所致。反推之这里所说的“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功能”“”“生态平衡生态平衡 的内涵与外延的内涵与外延”“”“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等,都是地理原理、知识铺垫等,都是地理原理、知识铺垫。 课标课标 “某一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对其他区域的影响某一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对其他区域的影响”的要求,是区的要求,是区 域生态环境问题整体性与关联性的具体体现,是地理规律,也是生态系域生态环境问题整体性与关联性的具体体现,是地理规律,也是生态系

59、 统与生态平衡原理的具体应用。统与生态平衡原理的具体应用。 教学实施教学实施建议建议补充和完善补充和完善 补充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教学材料;补充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教学材料; 补充某一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对其他区域的影响的相关教学材料,构补充某一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对其他区域的影响的相关教学材料,构 建完善顺畅的知识内容结构。建完善顺畅的知识内容结构。 4. 环境污染与防治环境污染与防治 内容标准内容标准教学内容教学内容 建议建议 人教版人教版鲁教版鲁教版中图版中图版湘教版湘教版 根据有关根据有关 资料,说资料,说 出主要的出主要的 环境污染环境污染 问题问题 根据有关根据有关 资料,说资料,说 出主要的出主要的 环境污染环境污染 问题问题 三节三节,水污染水污染 及成因;及成因;城市城市 垃圾特点、带垃圾特点、带 来的影响;来的影响;大大 气污染成因、气污染成因、 危害、防治危害、防治 1目,污染目,污染 类型、危害,类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