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解剖学:神经系统课1_第1页
人体解剖学:神经系统课1_第2页
人体解剖学:神经系统课1_第3页
人体解剖学:神经系统课1_第4页
人体解剖学:神经系统课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神经系统总论 总论总论 1 1、控制和调节其它系统的活动,使人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控制和调节其它系统的活动,使人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2 2、维持机体与外环境间的统一。、维持机体与外环境间的统一。 3 3、人类神经系统不仅适应环境,还能主观改造世界。、人类神经系统不仅适应环境,还能主观改造世界。 神经系统的功能神经系统的功能: 一、神经系统的区分一、神经系统的区分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 含有绝大多数神经元的胞体。含有绝大多数神经元的胞体。 周围神经系统包括周围神经系统包括1212对脑神经、对脑神经、 3131对脊神经对脊神经 、内脏神经、内脏神经 主要由感觉神

2、经元和运动神经元主要由感觉神经元和运动神经元 的轴突组成。的轴突组成。 内脏神经内脏神经 交感神经交感神经 副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 神经按分布及性质又分为:神经按分布及性质又分为: 躯体神经躯体神经 内脏神经内脏神经 感觉(传入)神经感觉(传入)神经 运动(传出)神经运动(传出)神经 二二 、神经系统的组成、神经系统的组成 神经系统的基本组织是神经组织。神经系统的基本组织是神经组织。 神经组织神经组织 (一)神经元(一)神经元 1 1 、神经元的构造、神经元的构造 神经元神经元 神经胶质神经胶质 神经元神经元 胞体胞体 突起突起 树突树突 轴突轴突 尼氏体尼氏体 神经原纤维神经原纤维 是神经系统

3、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具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具 有感受刺激和传导神经冲动的功能。有感受刺激和传导神经冲动的功能。 三、神经系统的常用术语三、神经系统的常用术语 灰质灰质 在中枢神经系统,神经元胞体及其树突的集聚部位称灰质,如脊髓灰质。在中枢神经系统,神经元胞体及其树突的集聚部位称灰质,如脊髓灰质。 皮质皮质 灰质在大、小脑表面成层配布,称为皮质。灰质在大、小脑表面成层配布,称为皮质。 白质白质 在中枢神经系统,神经纤维的集聚称白质。在中枢神经系统,神经纤维的集聚称白质。 髓质髓质 位于大脑和小脑的白质因被皮质包绕而位于深部,称为髓质。位于大脑和小脑的白质因被皮质包绕而位于深部,称为

4、髓质。 神经核神经核 在中枢神经系统内,除皮质以外,形态和功能相似的神经元胞体聚集成团在中枢神经系统内,除皮质以外,形态和功能相似的神经元胞体聚集成团 或柱称神经核。或柱称神经核。 神经神经nerve 在周围神经系统,神经纤维的集聚称神经在周围神经系统,神经纤维的集聚称神经 神经外膜神经外膜 包绕在每条神经外面的结缔组织。包绕在每条神经外面的结缔组织。 神经束膜神经束膜 结缔组织伸入束内将神经分为若干小束,并包围之。结缔组织伸入束内将神经分为若干小束,并包围之。 神经内膜神经内膜 包在每根神经纤维外面的结缔组织包在每根神经纤维外面的结缔组织。 神经节神经节 在周围神经系统,神经元胞体集聚称神经

5、节在周围神经系统,神经元胞体集聚称神经节 感觉神经节感觉神经节感觉神经元胞体集聚而成感觉神经元胞体集聚而成 内脏运动神经节内脏运动神经节传出神经元胞体集聚而成传出神经元胞体集聚而成 纤维束纤维束 在白质中,凡起止、行程和功能基本相同的神经纤维集合在白质中,凡起止、行程和功能基本相同的神经纤维集合 一起称纤维束。一起称纤维束。 中枢部中枢部 神经元胞体集聚神经元胞体集聚 灰质灰质 皮质皮质 神经核神经核 神经纤维集聚神经纤维集聚 白质白质 髓质髓质 纤维束纤维束 神经元胞体集聚神经元胞体集聚 神经节神经节 神经纤维集聚神经纤维集聚 神经神经 周围周围部部 四、神经系统的活动方式四、神经系统的活动

6、方式 反射弧:完成反射的形态学基础反射弧:完成反射的形态学基础 包括五部分:包括五部分: 感受器感受器传入神经传入神经中枢中枢 传出神经传出神经效应器效应器 神经系统在调节机体的活动中,对内、外环境的各种刺激神经系统在调节机体的活动中,对内、外环境的各种刺激 作出适宜的反应,称为反射。作出适宜的反应,称为反射。 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即是反射活动。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即是反射活动。 感受器感受器 传入神经传入神经 中枢中枢 传出神经传出神经 效应器效应器 脊脊 髓髓 外形:外形: 两个膨大:颈膨大两个膨大:颈膨大 腰骶膨大腰骶膨大 一、位置和外形一、位置和外形 位置:位于椎管内位置:位于椎管

7、内 上端平枕骨大孔处与延髓相连上端平枕骨大孔处与延髓相连 下端下端( (成人成人) )平第平第1 1腰椎体下缘腰椎体下缘 第一节第一节 脊脊 髓髓 颈膨大颈膨大 腰骶膨大腰骶膨大 终丝终丝 前正中裂前正中裂 1 1 后正中沟后正中沟 1 1 前外侧沟前外侧沟 2 2 后外侧沟后外侧沟 2 2 前正中裂前正中裂 后正中沟后正中沟 前外侧沟前外侧沟 后外侧沟后外侧沟 后中间沟后中间沟 6 6条沟:条沟: 脊髓圆锥脊髓圆锥 终丝终丝 马尾马尾 脊神经脊神经 (3131对)对) 前根前根 (运动)(运动) 后根后根 (感觉)(感觉) 第一胝神经第一胝神经 终丝终丝 马尾马尾 终丝终丝 脊髓圆锥脊髓圆锥

8、 后正中沟后正中沟 前根前根 后根后根 脊髓的节段与椎骨的对应关系脊髓的节段与椎骨的对应关系 1、节段的区分 与脊髓相连的脊神经共有31对,每对脊神经根相连的一段脊 髓为一个节段,因此,脊髓共有31个节段。 颈段8节(C18) 胸段12节(T112) 腰段5节(L15) 骶段5节(S15) 尾段1节(Co1) 2、与椎骨的对应关系 脊髓与脊柱不等长,大部分脊髓节段的位置高于同序数椎骨。 颈14节(C14) 平对同序数椎骨 颈58节(C58) 胸14节(T14) 平对同序数椎骨的上1节(-1) 胸58节(T58)平对同序数椎骨的上2节(-2) 胸912节(T912)平对同序数椎骨的上3节(-3)

9、 腰15节(L15)对第11、12胸椎 骶15节(S15) 尾节(Co1) 对第1腰椎 马尾马尾: 脊髓节段高于同序数椎骨,而脊神经根仍然从相应的椎间孔 出椎管,以致腰、骶、尾部的脊神经在椎管内几乎垂直下行, 围绕终丝形成马尾。 马尾的临床意义:马尾位于终池的脑脊液中,临床 上在此穿刺比较安全。 马尾 二、脊髓的内部结构二、脊髓的内部结构 在横切面上可见中央管,灰质在中央,白质在周围。在横切面上可见中央管,灰质在中央,白质在周围。 (一)灰质(一)灰质 后角(后柱)后角(后柱) 前角前角(前柱前柱) 中间带中间带 侧角(侧柱)侧角(侧柱) 中央管中央管 灰质连合灰质连合gray commiss

10、ure 前角前角anterior horn 后角后角 posterior horn 中间带中间带 intermediate zone 侧角侧角 lateral horn 1、后角、后角 1)后角边缘核)后角边缘核 2)胶状质)胶状质 3)后角固有核:交叉至对侧)后角固有核:交叉至对侧 与痛觉有关与痛觉有关 传导痛温觉的重要核团,传导痛温觉的重要核团, 接受后根纤维,发出纤维接受后根纤维,发出纤维 至丘脑至丘脑脊髓丘脑前、脊髓丘脑前、 侧束。侧束。 缘层缘层 胶状质胶状质 substantia gelatinosa 后角固有核后角固有核 后角边缘核后角边缘核posteromarginal n.p

11、osteromarginal n. 胶状质胶状质 后角固有核后角固有核 nucleus nucleus propriusproprius 2、中间带、中间带 1)胸核)胸核nucleus thoracicus: 接受后根纤维,发出纤维至小接受后根纤维,发出纤维至小 脑,脊髓小脑后束,与反射性脑,脊髓小脑后束,与反射性 本体感觉有关。本体感觉有关。 2)中间内侧核)中间内侧核intermediomedial n.: 接受后根纤维,脊髓小脑前束。接受后根纤维,脊髓小脑前束。 3)中间外侧核)中间外侧核intermediolateral n.: 在侧角内(在侧角内(T1L3段),与内脏段),与内脏

12、运动有关(交感神经的节前神运动有关(交感神经的节前神 经元),发出纤维随前根走出。经元),发出纤维随前根走出。 4骶副交感核骶副交感核sacral parasympathetic n.: 位于骶位于骶24段,与内脏运动有段,与内脏运动有 关(副交感的节前神经元)。关(副交感的节前神经元)。 胸核胸核 中间内侧核中间内侧核 中间外侧核中间外侧核 3、前角:、前角: 由运动神经元组成。由运动神经元组成。 1)内侧群:)内侧群:支配躯干肌支配躯干肌 2)外侧群:)外侧群:支配四肢肌支配四肢肌 前角内侧群前角内侧群 前角外侧群前角外侧群 前角有两种运动神经元前角有两种运动神经元 1 1)-运动神经元:

13、运动神经元: 大型,支配梭外肌纤维,大型,支配梭外肌纤维, 直接引起运动。直接引起运动。 小型,支配梭内肌小型,支配梭内肌 纤维,调节肌张力。纤维,调节肌张力。 2 2)-运动神经元:运动神经元: 4 4、灰质分层:、灰质分层:共共1010个板层个板层 层层后角边缘核后角边缘核 层层胶状质胶状质 、层层后角固有核后角固有核 层层中间神经元,中间神经元, 位于后角颈部位于后角颈部 层层 后角基底部,仅后角基底部,仅 见于颈腰膨大见于颈腰膨大 层层 中间带中间带 、层层 前角前角 层层 中央管周围中央管周围 (二)白质(二)白质 包括前、后、外侧索和白质前连合包括前、后、外侧索和白质前连合 前索前

14、索anterior funiculus 后索后索posterior funiculus 外侧索外侧索lateral funiculus 白质前连合白质前连合anterior anterior white commissurewhite commissure 1、后索:、后索: 占内侧部,来自后根,占内侧部,来自后根, 上行至薄束核。上行至薄束核。 薄束薄束fasciculus gracilis 传导下肢本体感觉、精细触觉。传导下肢本体感觉、精细触觉。 2 2)楔束:)楔束: 楔束楔束fasciculus cuneatus 占外侧部,占外侧部,来自后根,来自后根, 上行至楔束核。上行至楔束核。

15、传导上肢本体感觉,精细触觉传导上肢本体感觉,精细触觉。 1 1)薄束:)薄束: 薄束薄束 T5 T5 以下以下 楔束楔束 T4 T4 以上以上 传导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意识性本体感觉 上行纤维束上行纤维束 2、外侧索:、外侧索: 1)脊髓小脑后束)脊髓小脑后束 脊髓小脑后束脊髓小脑后束posterior spinocerebellar tract 2)脊髓小脑前束)脊髓小脑前束 脊髓小脑前束脊髓小脑前束 anterior spinocerebellar tract 与肢体姿势协调有关与肢体姿势协调有关 3)皮质脊髓侧束:)皮质脊髓侧束: 皮质脊髓侧束皮质脊髓侧束lateral corticosp

16、inal tract 起于对侧大脑皮质起于对侧大脑皮质 止于脊髓前角或其它皮质层止于脊髓前角或其它皮质层 控制肢体的随意运动,属锥体系重要结构控制肢体的随意运动,属锥体系重要结构 4)红核脊髓束)红核脊髓束 红核脊髓束红核脊髓束 rubrospinal tract 5)网状脊髓束)网状脊髓束 调节肌张力,协调运动调节肌张力,协调运动 属锥体外系结构属锥体外系结构 6)脊髓丘脑侧束:)脊髓丘脑侧束: 起于对侧后角固有核,止于背起于对侧后角固有核,止于背 侧丘脑,传导痛、温觉冲动侧丘脑,传导痛、温觉冲动 网状脊髓束网状脊髓束reticulospinal reticulospinal tracttr

17、act 脊髓丘脑侧束脊髓丘脑侧束lateral lateral spinothalamic tractspinothalamic tract 3、前索、前索 1)脊髓丘脑前束:)脊髓丘脑前束: 脊髓丘脑前束脊髓丘脑前束anterior spinothalamic tract 起于后角固有核,止于背侧丘脑,起于后角固有核,止于背侧丘脑, 传导触觉冲动。传导触觉冲动。 2)皮质脊髓前束:)皮质脊髓前束: 皮质脊髓前束皮质脊髓前束anterior corticospinal tract 起于大脑皮质,止于脊髓前角。起于大脑皮质,止于脊髓前角。 控制躯干肌运动,属锥体系结构。控制躯干肌运动,属锥体系结

18、构。 3)前庭脊髓束)前庭脊髓束 4)网状脊髓束)网状脊髓束 调节肌张力,调调节肌张力,调 节运动、平衡,节运动、平衡, 属锥体外系结构。属锥体外系结构。 前庭脊髓束前庭脊髓束 vestibulospina l tract 网状脊髓束网状脊髓束 reticulospireticulospi nal tractnal tract 5)顶盖脊髓束:起自中脑上丘交)顶盖脊髓束:起自中脑上丘交 叉,视听觉防御反射。叉,视听觉防御反射。 6)内侧纵束:起自前庭神经核,)内侧纵束:起自前庭神经核, 关联头眼运动与内耳平衡。关联头眼运动与内耳平衡。 (二)白质(二)白质 1.1.上行纤维束上行纤维束 (1

19、1)薄束)薄束 T5 T5 以下以下 楔束楔束 T4 T4 以上以上 传导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意识性本体感觉 薄束薄束 楔束楔束 1)1)脊髓小脑后束脊髓小脑后束 2)2)脊髓小脑前束脊髓小脑前束 传导非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非意识性本体感觉 3 3)脊髓丘脑束)脊髓丘脑束 脊髓丘脑前束脊髓丘脑前束 传导粗触觉,压觉传导粗触觉,压觉 脊髓丘脑侧束脊髓丘脑侧束 传导痛温觉传导痛温觉 (2 2)脊髓小脑束)脊髓小脑束 下行纤维束下行纤维束 (1 1)皮质脊髓束:躯体运动)皮质脊髓束:躯体运动 1)1)皮质脊髓侧束皮质脊髓侧束 2)2)皮质脊髓前束皮质脊髓前束 (2 2)红核脊髓束:兴奋屈肌)红核脊髓束:

20、兴奋屈肌 (3 3)前庭脊髓束:兴奋伸肌)前庭脊髓束:兴奋伸肌 (4 4)网状脊髓束:躯干四肢近端)网状脊髓束:躯干四肢近端 肌的运动控制肌的运动控制 (5 5)顶盖脊髓束:兴奋对侧颈)顶盖脊髓束:兴奋对侧颈 肌,抑制同侧颈肌肌,抑制同侧颈肌 (6 6)内侧纵束:调节眼球运动与)内侧纵束:调节眼球运动与 头部姿势头部姿势 三、脊髓反射和损伤表现三、脊髓反射和损伤表现 功能表现在两方面:功能表现在两方面: 上、下行传导径路的中继站;上、下行传导径路的中继站; 反射中枢。反射中枢。 单突触反射单突触反射最简单的反射弧最简单的反射弧 组成:一个传入神经元组成:一个传入神经元 一个传出神经元一个传出神

21、经元 (一)脊髓反射(一)脊髓反射 完成:完成: 节段内反射和节段间反射节段内反射和节段间反射 躯体反射躯体反射骨骼肌的反射活动骨骼肌的反射活动 牵张反射、屈曲反射、浅反射等牵张反射、屈曲反射、浅反射等 内脏反射内脏反射躯体内脏反射、内脏内脏反射和内脏躯体反射,躯体内脏反射、内脏内脏反射和内脏躯体反射, 竖毛反射、膀胱排尿反射、直肠排便反射等竖毛反射、膀胱排尿反射、直肠排便反射等 1 1、牵张反射、牵张反射 (包括深反射和肌张力反射)(包括深反射和肌张力反射) 肌肉、肌腱肌肉、肌腱 脊神经后根脊神经后根 -运动神经元运动神经元 脊神经前根脊神经前根 肌肉收缩肌肉收缩 腱反射,又称深反射,其实腱

22、反射,又称深反射,其实 是指快速牵拉肌腱时发生的是指快速牵拉肌腱时发生的 不自主的肌肉收缩腱反射是不自主的肌肉收缩腱反射是 单突触反射,反射的潜伏期单突触反射,反射的潜伏期 很短(约很短(约0.7ms)。例如膝)。例如膝 反射,叩击膝关节下的反射,叩击膝关节下的股四股四 头肌头肌肌腱,肌腱,股四头肌股四头肌即发生即发生 一次收缩。腱反射是体内唯一次收缩。腱反射是体内唯 一的单突触反射。一的单突触反射。 2 2、屈曲反射、屈曲反射 皮肤皮肤 脊神经后根脊神经后根 后角后角 中间神经元中间神经元 -运动神经元运动神经元 肌肉收缩肌肉收缩 脊神经前根脊神经前根 (二)脊髓损伤的一些表现(二)脊髓损伤

23、的一些表现 脊髓全横断脊髓全横断 脊髓休克脊髓休克 脊髓半横断脊髓半横断 布朗布朗-色夸综合征色夸综合征 脊髓前角受损脊髓前角受损 弛缓性瘫痪弛缓性瘫痪 中央灰质周围病变中央灰质周围病变 感觉分离感觉分离 脊髓全横断脊髓全横断 脊髓突然完全横断后,横断平面以下全部感觉和运动 丧失,反射消失,处于无反射状态,称为脊髓休克。脊髓休克。数周至数月后,各 种反射可逐渐恢复,但由于传导束很难再生,脊髓又失去了脑的易化和 抑制作用,因此恢复后的深反射和肌张力比正常时高,离断平面以下的 感觉和运动不能恢复。 脊髓半横断脊髓半横断 可引起损伤平面以下出现布朗布朗-色夸综合征色夸综合征Brown- Sequar

24、d syndrome。即伤侧平面以下位置觉、震动觉和精细触觉丧失, 同侧肢体硬瘫,损伤平面以下的对侧身体痛、温觉丧失。 脊髓前角受损脊髓前角受损 主要伤及前角运动神经元,表现为这些细胞所支配 的骨骼肌呈弛缓性瘫痪,肌张力低下,腱反射消失,肌萎缩,无病理反 射,但感觉无异常。如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症)患者。 中央灰质周围病变中央灰质周围病变 若病变侵犯了白质前连合,则阻断了脊髓丘脑 束在此的交叉纤维,引起相应部位的痛、温觉消失,而本体感觉和精细 触觉无障碍(因后索完好)。这种现象称感觉分离,如脊髓空洞症或髓 内肿瘤患者。 脑脑 干干 脑分为六部分:脑分为六部分: 端脑端脑 间脑间脑 小脑小脑 脑

25、干脑干 端脑端脑 间脑间脑 脑干脑干 中脑中脑 脑桥脑桥 延髓延髓 小脑小脑 中脑中脑 脑桥脑桥 延髓延髓 前脑:端脑和间脑前脑:端脑和间脑 中脑:无明显的变化中脑:无明显的变化 菱脑菱脑 脑的发育脑的发育 脑脑 后脑:脑桥和小脑后脑:脑桥和小脑 末脑:延髓末脑:延髓 一、脑干一、脑干 1. 1. 脑干腹侧面脑干腹侧面 (一)脑干的外形(一)脑干的外形 (1 1)延髓)延髓 延髓脑桥沟延髓脑桥沟 锥体锥体 锥体交叉锥体交叉 橄榄橄榄 (2 2)脑桥)脑桥 脑桥基底部脑桥基底部 基底沟基底沟 小脑中脚(桥臂)小脑中脚(桥臂) 延髓脑桥沟延髓脑桥沟 脑桥小脑三角脑桥小脑三角 (3 3)中脑)中脑

26、大脑脚大脑脚 脚间窝脚间窝 后穿质后穿质 视神经视神经 垂体垂体 灰结节灰结节 动眼神经动眼神经 滑车神经滑车神经 三叉神经三叉神经 基底沟基底沟 展神经展神经 面神经面神经 舌咽神经舌咽神经 迷走神经迷走神经 副神经副神经 视束视束 视交叉视交叉 大脑脚大脑脚 脚间窝脚间窝 脑桥脑桥 小脑中脚小脑中脚 舌下神经舌下神经 橄榄橄榄 锥体锥体 锥体交叉锥体交叉 前正中裂前正中裂 尾状核头尾状核头 内囊内囊 前庭蜗神经前庭蜗神经 脑干腹侧面共有脑干腹侧面共有9 9对脑神经相连:对脑神经相连: 动眼神经(动眼神经()连于中脑,由脚间窝出脑;)连于中脑,由脚间窝出脑; 有有4 4对脑神经连于脑桥:三叉

27、神经(对脑神经连于脑桥:三叉神经()连于脑桥基底部)连于脑桥基底部 和小脑中脚的交界处;在延髓脑桥沟内,由内侧向外侧和小脑中脚的交界处;在延髓脑桥沟内,由内侧向外侧 依次有展神经(依次有展神经()、面神经()、面神经()和前庭蜗神经)和前庭蜗神经 ()相连;)相连; 有有4 4对脑神经连于延髓:在橄榄背外侧自上而下依次为舌对脑神经连于延髓:在橄榄背外侧自上而下依次为舌 咽神经(咽神经()、迷走神经()、迷走神经()和副神经()和副神经();舌下神);舌下神 经(经()在延髓锥体和橄榄之间离开延髓。)在延髓锥体和橄榄之间离开延髓。 2. 2. 脑干背侧面脑干背侧面 (1 1)延髓)延髓 薄束结节

28、薄束结节 楔束结节楔束结节 小脑下脚小脑下脚 (绳状体)(绳状体) (2 2)脑桥)脑桥 小脑上脚小脑上脚 小脑中脚小脑中脚 (3 3)中脑)中脑 上丘上丘 下丘下丘 上丘臂上丘臂 下丘臂下丘臂 (4 4)菱形窝)菱形窝 正中沟、界沟、髓纹、内侧隆起、面神经丘、正中沟、界沟、髓纹、内侧隆起、面神经丘、 舌下神经三角、迷走神经三角、最后区、舌下神经三角、迷走神经三角、最后区、 前庭区、听结节前庭区、听结节 、蓝斑、蓝斑 尾状核尾状核 背侧丘脑背侧丘脑 松果体松果体 上丘上丘 下丘下丘 外侧膝状体外侧膝状体 滑车神经滑车神经 小脑上脚小脑上脚 小脑中脚小脑中脚 小脑下脚小脑下脚 髓纹髓纹 面神经丘

29、面神经丘 正中沟正中沟 薄束结节薄束结节楔束结节楔束结节 舌下神经三角舌下神经三角 迷走神经三角迷走神经三角 前庭区前庭区 内囊内囊 内侧膝状体内侧膝状体 3.3.第四脑室第四脑室 上髓帆上髓帆 下髓帆下髓帆 第四脑室脉络组织第四脑室脉络组织 室管膜室管膜 第四脑室脉络丛第四脑室脉络丛 第四脑室脉络组织上有第四脑室脉络组织上有3 3个孔:个孔: 单一的第四脑室正中孔,位于菱形窝下角的上方;单一的第四脑室正中孔,位于菱形窝下角的上方; 成对的第四脑室外侧孔成对的第四脑室外侧孔 与蛛网膜下隙相通与蛛网膜下隙相通 延髓、脑桥和小脑之间延髓、脑桥和小脑之间 近似四棱锥形近似四棱锥形 底为菱形窝底为菱形

30、窝 尖向后上朝向小脑蚓尖向后上朝向小脑蚓 胼胝体干胼胝体干 胼胝体膝胼胝体膝 胼胝体嘴胼胝体嘴 透明隔透明隔 穹隆穹隆 室间孔室间孔 视交叉视交叉 前连合前连合 垂体垂体大脑脚 大脑脚 脑桥脑桥 延髓延髓 松果体松果体 中脑水管中脑水管 顶盖顶盖 上髓帆上髓帆 第四脑室第四脑室 下髓帆下髓帆 (二)脑干的内部结构(二)脑干的内部结构 与脊髓相比较,脑干的内部结构出现了如下的变化特征:与脊髓相比较,脑干的内部结构出现了如下的变化特征: (1 1)延髓下部的结构类似脊髓,中央管依然保留,但逐渐)延髓下部的结构类似脊髓,中央管依然保留,但逐渐 移向背侧。移向背侧。 (2 2)脑干内的灰质不再像脊髓内

31、的灰质那样相互连续成纵贯)脑干内的灰质不再像脊髓内的灰质那样相互连续成纵贯 脑干全长的灰质柱,而是聚合成彼此相互独立的各种神经核。脑干全长的灰质柱,而是聚合成彼此相互独立的各种神经核。 (3 3)脊髓灰质的神经核团基本上都与脊神经相联系)脊髓灰质的神经核团基本上都与脊神经相联系 (4 4)在灰质与白质之间的区域出现的网状结构面积急剧扩大,)在灰质与白质之间的区域出现的网状结构面积急剧扩大, 结构更加复杂,其中包含了生命中枢中许多重要的神经核团结构更加复杂,其中包含了生命中枢中许多重要的神经核团 (网状核),如心跳、血压和呼吸中枢等。(网状核),如心跳、血压和呼吸中枢等。 1. 1. 脑干的灰质

32、脑干的灰质 脑神经核脑神经核 “非脑神经核非脑神经核” 中继核中继核 网状核网状核 (1 1)脑神经核)脑神经核 躯体运动纤维躯体运动纤维 内脏运动纤维内脏运动纤维 内脏感觉纤维内脏感觉纤维 躯体感觉纤维躯体感觉纤维 (1 1)一般躯体运动核)一般躯体运动核 4 4对对 支配骨骼肌支配骨骼肌 (舌肌,眼外肌)(舌肌,眼外肌) 动眼神经核动眼神经核 滑车神经核滑车神经核 展神经核展神经核 舌下神经核舌下神经核 (2 2)特殊内脏运动核)特殊内脏运动核 4 4对对 支配鳃弓演化来的骨骼肌支配鳃弓演化来的骨骼肌 咀嚼肌、咀嚼肌、 表情肌、表情肌、 软腭、咽肌、喉肌软腭、咽肌、喉肌 三叉神经运动核三叉

33、神经运动核 面神经核面神经核 疑核疑核 副神经核副神经核 胸锁乳突肌,斜方肌胸锁乳突肌,斜方肌 (3 3)一般内脏运动核)一般内脏运动核 4 4对对 支配平滑肌、心肌和腺体支配平滑肌、心肌和腺体 动眼神经副核动眼神经副核 上泌涎核上泌涎核 下泌涎核下泌涎核 迷走神经背核迷走神经背核 (4 4)一般内脏感觉核)一般内脏感觉核 1 1对对 接受脏器、心血管的接受脏器、心血管的 感觉纤维。感觉纤维。 孤束核下半部孤束核下半部 (5 5)特殊内脏感觉核)特殊内脏感觉核 接受味觉纤维接受味觉纤维 孤束核头端孤束核头端 (6 6)一般躯体感觉核)一般躯体感觉核 1 1对对 接受头面部的皮接受头面部的皮 肤

34、及口鼻腔粘膜肤及口鼻腔粘膜 的感觉纤维的感觉纤维 三叉神经中脑核:三叉神经中脑核: 咀嚼肌本体感觉咀嚼肌本体感觉 三叉神经脑桥核:三叉神经脑桥核: 触觉触觉 三叉神经脊束核:三叉神经脊束核: 颜面痛温觉颜面痛温觉 (7 7)特殊躯体感觉核)特殊躯体感觉核 前庭神经核(上核、内、前庭神经核(上核、内、 外侧核、下核)外侧核、下核) 蜗神经核蜗神经核 蜗神经背侧核蜗神经背侧核 蜗神经腹侧核(前核、蜗神经腹侧核(前核、 后核)后核) 接受听觉和平衡觉的纤维接受听觉和平衡觉的纤维 根据其性质和功能,在脑干内按照以下规律纵行排列成根据其性质和功能,在脑干内按照以下规律纵行排列成6 6个功个功 能柱:能柱

35、: 在第四脑室室底灰质中,运动性神经核柱位于界沟内侧,在第四脑室室底灰质中,运动性神经核柱位于界沟内侧, 感觉性神经核柱位于界沟外侧;感觉性神经核柱位于界沟外侧; 由中线向两侧依次为一般躯体运动核柱、一般内脏运动核由中线向两侧依次为一般躯体运动核柱、一般内脏运动核 柱、一般和特殊内脏感觉核柱和特殊躯体感觉核柱。柱、一般和特殊内脏感觉核柱和特殊躯体感觉核柱。 特殊内脏运动核柱和一般躯体感觉核柱则位于室底灰质特殊内脏运动核柱和一般躯体感觉核柱则位于室底灰质 (或中央灰质)的腹外侧,网状结构内。(或中央灰质)的腹外侧,网状结构内。 1719 2 2、非脑神经核、非脑神经核 1 1)延髓)延髓 (1

36、1)薄束核)薄束核 楔束核(内侧丘系)楔束核(内侧丘系) (2 2)下橄榄核:参与小脑对运动控制)下橄榄核:参与小脑对运动控制 橄榄小脑束橄榄小脑束小脑下脚入小脑小脑下脚入小脑 (3 3)楔束副核)楔束副核 楔小脑束楔小脑束小脑下脚入小脑小脑下脚入小脑 2 2)脑桥)脑桥 (1 1)上橄榄核)上橄榄核 加入外侧丘系加入外侧丘系 参与声音定位参与声音定位 (2 2)脑桥核)脑桥核 脑桥小脑纤维脑桥小脑纤维小脑中脚入小脑小脑中脚入小脑 大脑皮质与小脑皮质纤维联系的大脑皮质与小脑皮质纤维联系的 中继站中继站 (3 3)外侧丘系核)外侧丘系核 外侧丘系外侧丘系 (1 1)下丘)下丘 接受外侧丘系终止,

37、听觉反射中枢接受外侧丘系终止,听觉反射中枢 (2 2)上丘)上丘 视觉反射中枢,顶盖脊髓束发自上丘视觉反射中枢,顶盖脊髓束发自上丘 3 3)中脑)中脑 (3 3)顶盖前区)顶盖前区 位于中脑和间脑交接处。此区细胞直接接受经位于中脑和间脑交接处。此区细胞直接接受经 视束和上丘臂来的视网膜节细胞的纤维传入,发出纤视束和上丘臂来的视网膜节细胞的纤维传入,发出纤 维至双侧的动眼神经副核换元,从而使双眼同时完成维至双侧的动眼神经副核换元,从而使双眼同时完成 直接和间接的瞳孔对光反射直接和间接的瞳孔对光反射。 (4 4)红核)红核 接受小脑齿状核的投射接受小脑齿状核的投射 接受大脑皮质的投射接受大脑皮质的

38、投射 发出到脊髓纤维发出到脊髓纤维 红核脊髓束红核脊髓束 发出到下橄榄核纤维发出到下橄榄核纤维 (5 5)黑质)黑质 产生多巴胺产生多巴胺 新纹状体新纹状体 (6 6)腹侧被盖区)腹侧被盖区 脚间窝深面含多巴胺神经元参与随意运脚间窝深面含多巴胺神经元参与随意运 动调节动调节 二、白质纤维束二、白质纤维束 长上行纤维束长上行纤维束 长下行纤维束长下行纤维束 1 1、长上行纤维束、长上行纤维束 内侧丘系内侧丘系 脊髓丘系脊髓丘系 三叉丘系三叉丘系 外侧丘系外侧丘系 脊小脑前、后束脊小脑前、后束 内侧纵束内侧纵束 1 1)内侧丘系)内侧丘系丘脑腹后外侧核丘脑腹后外侧核 内侧丘系传递对侧躯干、四肢的本

39、体感觉和精细触觉。在延 髓,此束位于中线两侧,锥体的后方。传递下肢感觉的纤维位 于腹侧部,传递上肢感觉的纤维位于背侧部;在脑桥,行于基 底和被盖之间,纵行穿过斜方体。传递上肢感觉的纤维靠近中 线,传递下肢感觉的纤维位于外侧。 2 2)脊髓丘脑束(脊髓丘系)脊髓丘脑束(脊髓丘系)丘脑腹后外侧核丘脑腹后外侧核 该束传递对侧躯干、四肢的痛温觉和粗略触压觉。为脊髓内脊髓丘脑侧束 和脊髓丘脑前束的延续,两者在脑干内逐渐靠近,又称脊丘系脊丘系。该纤维束 与止于脑干网状结构的脊髓网状束、止于中脑顶盖和中脑水管周围灰质的 脊髓中脑束相伴。在延髓,它们位于外侧区,下橄榄核的背外侧;在脑桥 和中脑,位于内侧丘系的

40、背外侧。脊髓丘脑束最后终止于背侧丘脑腹后外 侧核。 3 3)三叉丘系)三叉丘系 丘脑腹后内侧核丘脑腹后内侧核 该纤维束主要传导对侧头面部皮肤、牙及口、鼻粘膜的痛温觉和触压觉。三 叉神经脑桥核有部分神经元发出传导牙和口腔粘膜触、压觉的纤维直接进入 同侧三叉丘脑束,止于同侧的背侧丘脑腹后内侧核。由三叉神经脊束核及大 部分三叉神经脑桥核发的二级感觉纤维所组成。两个核团的传出纤维首先越 过中线至对侧上行,形成三叉丘脑束,最终止于背侧丘脑腹后内侧核。 4 4)外侧丘系)外侧丘系 起于双侧上橄榄核及对侧蜗背核和蜗腹侧起于双侧上橄榄核及对侧蜗背核和蜗腹侧 核的听觉纤维,在上橄榄核外侧转向上形核的听觉纤维,在

41、上橄榄核外侧转向上形 成外侧丘系成外侧丘系下丘下丘内侧膝状体内侧膝状体 ;主要传导 双侧耳的听觉冲动。 斜方体斜方体 上橄榄核和蜗腹侧核的听觉纤维在脑桥中、下部 上橄榄核和蜗腹侧核的听觉纤维在脑桥中、下部 被盖腹侧部横行,在中线上交叉构成斜方体,部被盖腹侧部横行,在中线上交叉构成斜方体,部 分斜方体纤维转折向上加入外侧丘系。分斜方体纤维转折向上加入外侧丘系。 4 4)外侧丘系)外侧丘系 5 5)脊髓小脑前、后束)脊髓小脑前、后束 脊髓小脑前束脊髓小脑前束 上行经小脑上脚上行经小脑上脚 入小脑入小脑 脊髓小脑后束脊髓小脑后束经小脑下脚经小脑下脚 入小脑入小脑 上行纤维上行纤维 眼外肌运动核眼外肌

42、运动核 下行纤维下行纤维 颈髓节段颈髓节段 中间带和前角内侧部中间带和前角内侧部 6 6)内侧纵束)内侧纵束 由前庭神经核发出纤维由前庭神经核发出纤维 沿中线上、下行。沿中线上、下行。 锥体束锥体束 红核脊髓束红核脊髓束 顶盖脊髓束顶盖脊髓束 前庭脊髓束前庭脊髓束 网状脊髓束网状脊髓束 2 2、长下行纤维束、长下行纤维束 1 1)锥体束)锥体束 皮质核束皮质核束 皮质脊髓束皮质脊髓束 主要由大脑皮质中央前回及中央旁小叶前部的巨型锥体细胞和其它类型锥体细胞发出 的轴突构成,经端脑的内囊下行达脑干,至延髓腹侧聚集为延髓的锥体1、皮质核束皮质核束, 终止于大部分双侧的一般躯体运动核和特殊内脏运动核及

43、部分对侧的面神经核的神经 元和舌下神经核,以及大部分双侧的头面部骨骼肌和对侧眼裂以下的表情肌及对侧的 舌肌。2、皮质脊髓束皮质脊髓束 直达锥体下端,大部分纤维在此越中线交叉至对侧,形成锥体 交叉,交叉后的纤维在对侧半脊髓内下降,称皮质脊髓侧束;小部分未交叉的纤维仍 在本侧半脊髓前索内下降,称皮质脊髓前束。皮质脊髓束主要支配对侧肢体骨骼肌和 双侧躯干肌的随意运动。 1 1)锥体束)锥体束 皮质核束皮质核束 皮质脊髓束皮质脊髓束 2 2)顶盖脊髓束)顶盖脊髓束 3 3)红核脊髓束)红核脊髓束 4 4)前庭脊髓束)前庭脊髓束 3 3、脑干网状结构、脑干网状结构 在脑干中央区纤维在脑干中央区纤维 纵横

44、交错,内有大量的纵横交错,内有大量的 神经元胞体。共同组成神经元胞体。共同组成 脑干网状结构。脑干网状结构。 1 1、脑干网状结构的主要核团、脑干网状结构的主要核团 1 1)向小脑投射的核团)向小脑投射的核团 2 2)中缝核团)中缝核团 3 3)内侧(中央)核群)内侧(中央)核群 “反应区反应区” 4 4)外侧核群)外侧核群 “感受区感受区” (1)脑干网状结构的主要核团)脑干网状结构的主要核团 弥散在网状结构内的神经元,部 分聚集形成神经核。根据细胞的构筑及所在位置,脑干网状结构 的核团大致可分为中缝核群、内侧核群和外侧核群 。 1)中缝核群)中缝核群 位于脑干中缝的两侧,主要由5-羟色胺能

45、神经元构 成,如中缝背核nucleus raphes dorsalis、中缝大核nucleus raphes magnus等。在中缝核的外侧,尚存在与小脑相联系的核 团,如旁正中网状核paramedian reticular nucleus等。 2)内侧核群)内侧核群 靠近中线,在中缝核的外侧,占据网状结构内侧2/3, 如巨细胞网状核gigantocellular reticular nucleus、腹侧网状核 ventral reticular nucleus、脑桥网状核pontine reticular nuclei等。 内侧核群主要接受外侧核群、脊髓及脑神经感觉核的传入纤维, 也可接受中

46、脑顶盖区的视、听觉传入纤维;发出长的上、下行传 出纤维,构成脑干网状结构的“效应区”。 3)外侧核群)外侧核群 位于内侧核群的外侧,占据网状结构的外侧1/3。大 部分为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如外侧网状核lateral reticular nucleus、小细胞网状核parvocellular reticular nucleus和 臂旁核parabrachial nuclei等。外侧核群接受广泛的传入投射,包 括大部分上行传导通路的侧支,构成脑干网状结构的“感受区”, 发出传出纤维到达内侧核群。 2 2、脑干网状结构的纤维联系及功能、脑干网状结构的纤维联系及功能 1 1)与大脑的联系及

47、上行激动系统)与大脑的联系及上行激动系统 2 2)与脊髓的联系及调节躯体运动)与脊髓的联系及调节躯体运动 3 3)脑干内部的联系及调节内脏活动)脑干内部的联系及调节内脏活动 4 4)参与睡眠发生,抑制痛觉传递)参与睡眠发生,抑制痛觉传递 1)与大脑的联系及上行激动系统)与大脑的联系及上行激动系统 经脑干上行的各种特异性感觉传导路,均可发出 侧支进入网状结构外侧核群,中继后到达内侧核群,或直接进入内侧核群。再由此 发出上行纤维终止于背侧丘脑的非特异性核团及下丘脑。如此,特异性的感觉信息 转化为非特异性的信息,广泛地投射到大脑皮质。这种非特异性的上行投射系统称 为网状结构的上行激动系统。该系统可使

48、大脑皮质保持适度的意识和清醒,对各种 传入信息有良好的感知能力,如该系统损伤,则会导致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 2)与脊髓的联系及调节躯体运动)与脊髓的联系及调节躯体运动 脑干网状结构的内侧核群发出网状脊髓束,终止 于脊髓前角运动细胞,可对肌张力产生增强或减弱的调节作用。起自中脑和脑桥的 纤维(如部分脑桥网状脊髓束)可兴奋脊髓前角的和运动神经元,从而增强肌张 力,其兴奋、增强作用为自主性的;而由延髓下行的纤维则可抑制运动神经元,使 肌张力减弱,这种抑制和减弱只有在大脑皮质的作用下才发挥效应。 3)脑干内部的联系及调节内脏活动)脑干内部的联系及调节内脏活动 在脑干的网状结构中,存在着重要的生命中枢,

49、 如心血管运动中枢和呼吸中枢,以及血压调节中枢和呕吐中枢等。脑干网状结构外 侧核群中的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有的发出纤维投射至迷走神经背核、 疑核和孤束核,参与完成;有的发出纤维参与心血管、呼吸、血压和化学感受器的 反射活动,并对痛觉的传递进行调制。 4)参与睡眠发生,抑制痛觉传递)参与睡眠发生,抑制痛觉传递 中缝核群中的5-羟色胺能神经元,发出上行投射 纤维到达大脑皮质,使大脑皮质受到抑制,产生睡眠作用;发出下行纤维投射到脊 髓后角和脊髓胸段侧角,参与痛觉和心血管运动的调节。 小小 脑、脑、 间间 脑脑 二二 小脑小脑 位于颅后窝位于颅后窝 前面隔第四脑室与前面隔第四脑室与 脑干相

50、邻脑干相邻 上方籍小脑幕与大上方籍小脑幕与大 脑半球枕叶相邻脑半球枕叶相邻 穹隆穹隆 枕叶枕叶 垂体垂体 漏斗漏斗 脑桥脑桥 延髓延髓 松果体松果体 中脑水管中脑水管 顶盖顶盖 上髓帆上髓帆 第四脑室第四脑室 下髓帆下髓帆 丘脑间粘合丘脑间粘合 小脑的功能:小脑的功能: 调节下行运动通调节下行运动通 路的活动路的活动 小脑半球小脑半球 小脑蚓小脑蚓 小脑前切迹小脑前切迹 小脑后切迹小脑后切迹 小脑扁桃体小脑扁桃体 小结小结 蚓垂蚓垂 蚓锥体蚓锥体 蚓结节蚓结节 绒球绒球 原裂原裂 后外侧裂后外侧裂 水平裂水平裂 小脑体小脑体 (一)小脑的外形 1 1绒球小结叶绒球小结叶 原小脑原小脑( (前庭

51、小脑前庭小脑) ) 绒球绒球 小结小结 2 2前叶前叶 旧小脑旧小脑 脊髓小脑脊髓小脑 3 3后叶后叶 新小脑新小脑 大脑小脑大脑小脑 (二)小脑的内部结构(二)小脑的内部结构 1 1小脑皮质小脑皮质 颗粒层颗粒层 梨状细胞层梨状细胞层 分子层分子层 2 2小脑核小脑核( (小脑中央核小脑中央核) ) 顶核顶核 球状核球状核 中间核中间核 栓状核栓状核 齿状核齿状核 3. 3. 小脑髓质(白质)小脑髓质(白质) 1 1)小脑下脚)小脑下脚( (绳状体绳状体 ) ) 连于小脑和延髓、脊髓之间连于小脑和延髓、脊髓之间 传入纤维传入纤维 传出纤维传出纤维 由由3 3类纤维构成类纤维构成 2 2)小脑

52、中脚)小脑中脚( (脑桥臂脑桥臂) ) 连于小脑和脑桥之间连于小脑和脑桥之间 传入纤维传入纤维 3 3)小脑上脚)小脑上脚( (结合臂结合臂) ) 连于小脑和中脑、连于小脑和中脑、 间脑之间间脑之间 小脑中央核小脑中央核 传出纤维传出纤维 传入纤维传入纤维 1 1、前庭小脑(原小脑)、前庭小脑(原小脑) 绒球小结叶绒球小结叶 通过与前庭神经核的通过与前庭神经核的 往返纤维联系保持身体往返纤维联系保持身体 平衡,维持体态姿势、平衡,维持体态姿势、 协调眼球运动。协调眼球运动。 (三)小脑的纤维联系和功能(三)小脑的纤维联系和功能 前庭小脑的纤维联系前庭小脑的纤维联系 维持身体平衡、协调眼球运动维

53、持身体平衡、协调眼球运动 小脑下脚小脑下脚 绒球小结叶绒球小结叶 内侧纵束内侧纵束 眼外肌运动神经元眼外肌运动神经元 前庭脊髓束前庭脊髓束躯干肌运动神经元躯干肌运动神经元 小脑蚓小脑蚓 小脑半球中间部小脑半球中间部 顶核顶核 中间核中间核 ( ( 球状核、栓状核球状核、栓状核 ) 2 2、旧小脑(脊髓小脑)、旧小脑(脊髓小脑) 控制四肢及躯干肌的肌张力。控制四肢及躯干肌的肌张力。 协调肌肉运动。协调肌肉运动。 控制肌张力、协调肌肉运动控制肌张力、协调肌肉运动 脊髓小脑的纤维联系和功能脊髓小脑的纤维联系和功能 脊髓小脑束脊髓小脑束 小脑下脚小脑下脚 小脑上脚小脑上脚 小脑蚓小脑蚓 顶核顶核 中间

54、核中间核 小脑半球皮质小脑半球皮质 对侧红核对侧红核 红核脊髓束红核脊髓束 大脑皮质运动区大脑皮质运动区 皮质脊髓侧束皮质脊髓侧束 前庭神经核前庭神经核 脑干网状结构脑干网状结构 前庭脊髓束前庭脊髓束 网状脊髓束网状脊髓束 小脑半球外侧部,原裂后部小脑半球外侧部,原裂后部 3 3、新小脑(大脑小脑)、新小脑(大脑小脑) 控制四肢肌精细运动的计划和协调控制四肢肌精细运动的计划和协调 大脑小脑的纤维联系和功能大脑小脑的纤维联系和功能 大脑皮质广泛区域大脑皮质广泛区域桥核桥核小脑半球外侧部皮质小脑半球外侧部皮质 齿状核齿状核 红核红核 背侧丘脑腹外侧核背侧丘脑腹外侧核大脑皮质运动区大脑皮质运动区 皮

55、质脊髓侧束皮质脊髓侧束 红核脊髓束红核脊髓束 (四)小脑损伤的临床表现(四)小脑损伤的临床表现 1.1.小脑损伤的典型表现小脑损伤的典型表现 (1 1)不会引起随意运动丧失(瘫痪)。)不会引起随意运动丧失(瘫痪)。 (2 2)一侧小脑半球和小脑丘脑纤维在交叉前损伤时,运动障)一侧小脑半球和小脑丘脑纤维在交叉前损伤时,运动障 碍出现在同侧碍出现在同侧 (3 3)小脑损伤的典型体征:)小脑损伤的典型体征: 共济失调。运动时,有控制速度、力量和距离上的障碍;共济失调。运动时,有控制速度、力量和距离上的障碍; 眼球震颤;眼球震颤; 意向性震颤。意向性震颤。 2.2.原小脑综合症原小脑综合症 因前庭小脑

56、损伤所致。因前庭小脑损伤所致。 表现为:表现为: 平衡失调,走路时两腿间距过宽,东摇西摆;平衡失调,走路时两腿间距过宽,东摇西摆; 眼球震颤,表现为眼球非自主地有节奏地摆动。眼球震颤,表现为眼球非自主地有节奏地摆动。 3.3.新小脑综合症新小脑综合症 患侧肢体出现:患侧肢体出现: 肌张力低下肌张力低下 共济失调共济失调 意向性震颤。意向性震颤。 三、间脑三、间脑 大脑半球掩大脑半球掩 盖了间脑的盖了间脑的 两侧和背面两侧和背面 部分腹侧部部分腹侧部 露于脑底露于脑底 位于脑干与端脑之间,连接大脑半球和中脑位于脑干与端脑之间,连接大脑半球和中脑 5个部分:个部分: 背侧丘脑背侧丘脑 后丘脑后丘脑

57、 上丘脑上丘脑 底丘脑底丘脑 下丘脑下丘脑 胼胝体干胼胝体干 胼胝体膝胼胝体膝 胼胝体嘴胼胝体嘴 透明隔透明隔 穹隆穹隆 室间孔室间孔 视交叉视交叉 前连合前连合 垂体垂体 大脑脚大脑脚 脑桥脑桥 延髓延髓 松果体松果体 中脑水管中脑水管 顶盖顶盖 第四脑室第四脑室 下髓帆下髓帆 丘脑间粘合丘脑间粘合 胼胝体干胼胝体干 胼胝体膝胼胝体膝 胼胝体嘴胼胝体嘴 透明隔透明隔 穹隆穹隆 室间孔室间孔 视交叉视交叉 前连合前连合 垂体垂体 大脑脚大脑脚 脑桥脑桥 延髓延髓 松果体松果体 中脑水管中脑水管 顶盖顶盖 上髓帆上髓帆 第四脑室第四脑室 下髓帆下髓帆 丘脑间粘合丘脑间粘合 ( (一一) )背侧丘脑背侧丘脑 下丘脑沟下丘脑沟 前结节前结节 丘脑枕丘脑枕 内髓板内髓板 前核前核 内侧核内侧核 外侧核外侧核 丘脑间粘合丘脑间粘合 第三脑室第三脑室 背侧丘脑的核群背侧丘脑的核群 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