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最新 精品 Word 欢迎下载 可修改第三章 采煤工作面上覆岩层移动规律第一节 概 述一、煤层顶底板岩层的构成煤层处于各种岩层的包围之中。处于煤层之上的岩层称为煤层的顶扳;处于煤层之下的岩层称为煤层的底板。根据顶、底板岩层离煤层的距离及对开采工作的影响程度不同,煤层的顶、底板岩层可分为:(l)伪顶。紧贴在煤层之上,极易垮落的薄岩层称为伪顶。通常由炭质页岩等软弱岩层组成,厚度一般小于0.5m,随采随冒。(2)直接顶。位于伪顶或煤层之上,具有一定的稳定性,移架或回柱后能自行垮落的岩层称为直接顶。通常由泥质页岩、页岩、砂质页岩等不稳定岩层组成,具有随回柱放顶而垮落的特征。直接顶的厚度一般相当于冒落带
2、内的岩层的厚度。(3)老顶。位于直接顶或煤层之上坚硬而难垮落的岩层称为老顶。常由砂岩、石灰岩、砂砾岩等坚硬岩石组成。(4)直接底。直接位于煤层下面的岩层。如为较坚硬的岩石时,可作为采煤工作面支柱的良好支座;如为泥质页岩等松软岩层时,则常造成底臌和支柱插入底板等现象。二、采煤工作面上覆岩层移动及其破坏在采用长壁采煤法时,随着采工作面的不断向前推进,暴露出来的上覆岩层在矿山压力的作用下,将产生变形、移动和破坏。根据破坏状态不同,上覆岩层可划分为三个带(图3l)。冒落带。指采用全部垮落法管理顶板时,采煤工作面放顶后引起的煤层直接顶的破坏范围(图3l,)。该部分岩层在采空区内已经垮落,而且越靠近煤层的
3、岩石就越紊乱、破碎。在采煤工作面内这部分岩层由支架暂时支撑。裂隙带。指位于冒落带之上、弯曲带之下的岩层。这部分岩层的特点是岩层产生垂直于层面的裂缝或断开,但仍能整齐排列(图3l,)。弯曲下沉带。一般是指位于裂隙带之上的岩层,向上可发展到地表。此带内的岩层将保持其整体性和层状结构(图3l,)。生产实践和研究表明,采煤工作面支架上受到的力远远小于其上覆岩层的重量。只有接近煤层的一部分岩层的运动才会对工作面附近的支承压力和工作面支架产生明显的影响。所谓采煤工作面矿山压力控制,也就是对这部分岩层的控制。这部分岩层大约相当于上述三带中的冒落带和裂隙带的总厚度,一般为采高的68倍。图3-1 采煤工作面上覆
4、岩层移动分带示意图采煤工作面上覆悬露岩层运动破坏的形式决定着矿山压力的显现规律及对控制的要求。上覆岩层自悬露发展到破坏,基本上有两种运动形式,即弯拉破坏和剪断破坏。岩层弯拉破坏的发展过程如图32所示。随工作面的推进,上覆岩层悬露(图3-2a),在重力作用下弯曲(图32b),岩层弯曲沉降到一定程度后,伸入煤体的端部裂开(图32c),中部开裂(图32d),岩层冒落(图32e)。图3-2 上覆岩层弯曲破坏发展过程悬露的岩层中部拉开后,是否发展至冒落,由其下部允许运动的空间高度所决定。只有其下部允许运动的空间高度大于沉降岩层的可沉降值时,岩层运动才会由弯曲沉降发展至冒落。否则,岩层将弯曲下沉并与煤层底
5、板(或底部已冒落岩层)接触。在岩层可以由弯曲发展至破坏的条件下,由于其运动是逐步发展的,所以工作面矿压显现一般比较缓和。此时,支架应能支撑将要冒落岩层在控顶区上方的全部岩重,并能控制冒落岩层之上部分弯曲岩层的下沉量。岩层剪断破坏的发展过程如图33。岩层悬露后只产生较小弯曲下沉,悬露岩层端部即开裂(图33a),在岩层中部未开裂(或开裂很少)的情况下,岩层大面积的整体塌垮(图33b)。产生悬露岩层剪断破坏的条件是:当工作面煤壁推进至岩梁端部开裂位置附近时,断裂面上的剪应力超过一定限度,虽然其中部尚未开裂,但只要下部有少量运动空间,岩层即可能被剪断而整体塌垮。这类破坏形式运动范围大、速度快,采煤工作
6、面将受到明显的动压冲击。此时,如果支架工作阻力不足,极易发生顶板沿煤壁切下的重大冒顶事故。即使工作面顶板不垮落,也会发生台阶下沉,使支柱回撤工作非常困难。要控制这类顶板破坏,工作面支架必须有较高的初撑力,其工作阻力应能防止顶板沿煤壁线切断,而把切顶线推至控顶距之外。支柱的可缩量可按在煤壁处出现台阶下沉而支柱又不被压死考虑。图3-3 岩层的剪切破坏形式图3-4 断层对岩层破坏形式的影响岩层的两种破坏形式随地质及开采条件的变化而相互转化。(l)当工作面推至岩层端部开裂位置附近,提高推进速度可能会使原来呈弯拉破坏的岩层转变为剪切破坏的运动形式。这就是在日常来压比较均匀的工作面,高产后往往出现切顶事故
7、的原因。(2)强制放顶改变坚硬岩层的厚度,可以排除整体塌垮的威胁,从而使剪切破坏形式转化为弯拉破坏形式。(3)分层开采的厚煤层,如果分层间采用上行式开采程序,通过下部几个分层的开采,使坚硬(可能发生剪切破坏)的顶板岩层受到重复的采动影响,产生裂缝,大大减小突然剪断的可能性,从而可转化为弯拉破坏的运动形式。(4)在工作面推进方向上遇到与煤壁平行的断层,使原来弯拉破坏的岩层可能向整体切断的运动形式转化(图34)。这是因为断层破坏了岩层的连续性,当工作面推到断层部位时,岩层悬露尚未达到中部裂断所必须的跨度,可能出现整体切断的危险。第二节 直接顶的移动规律选择采煤工作面顶板管理方法、支架设计和选型,日
8、常顶板管理等问题,都与采煤工作面直接顶有关。直接顶厚度(顶板冒落高度)的大小,决定着裂隙带发展的高度,也决定着各岩层稳定期的长短,对“三下采煤”、地表移动的控制设计等都有重要影响。采煤工作面自开切眼开始推进后,直接顶岩层一般并不立即垮落。待推进一定距离,直接顶悬露面积超过其允许值后,才会大面积垮落下来。这称为直接顶的初次垮落(初次放顶)。初次放顶后,直接顶岩层随采煤工作面的推进而冒落。在正常推进过程中,直接顶是一种由采煤工作面支架支撑的悬臂梁。其结构特点是在推进方向上不能保持水平力的传递。因此,控制直接顶的基本要求是当其运动时,支架应能承担其全部重量。一、直接顶厚度(冒高)的确定直接顶的冒落高
9、度有一定规律性,在一定的采动条件下有确定的数值。在同一岩层条件下,不同的采动条件、不同的开采程序和时空关系,可能有不同的冒高值。在此,我们仅讨论开采单一煤层或开采煤层顶分层时冒高值的预计方法。目前,有关推断冒高值的方法基本上有两种:1. 不考虑岩梁本身沉降值的推断方法如图3-5所示,悬空的直接顶岩层由下而上冒落,一直发展到自然接顶为止。在自然冒落的发展过程中不考虑岩层本身的沉降值。其冒高表达式推导如下:h z+m =Kh z由此导出的直接顶厚度h z为:h z (3-1)式中 m采高,m; K已冒落岩层的碎胀系数。图3-5 不考虑岩层弯曲沉降时的冒高这种推断方法对于厚度不大,强度不高的岩层覆盖
10、的采煤工作面,特别是第一次来压阶段,计算结果与实际情况比较接近。但是,这种方法没有考虑多数岩层冒落是由弯曲沉降发展而来的实际情况,没有考虑未冒落岩层本身的沉降。因此,还没有能完善地解释和表达冒高变化的各种情况。例如,对于实际冒落值为零的缓沉型采煤工作面,用该公式就无法做出解释。2. 考虑岩层本身沉降的推断方法这种方法认为,除整体切断岩层外,所有岩层的冒落都是由弯曲沉降运动发展而来的。因此,确定冒落高度必须考虑岩梁的沉降值和岩层变形能力的影响,以及下部允许运动空间的高度。这种推断方法的几何模型如图3-6所示。图中未冒落岩梁(hE)的沉降值满足下列表达式:SA=mhz(KA1)S0 (3-2)式中
11、 SA岩梁实际沉降值; S0该岩梁保持假塑性允许的沉降值; m采高; hz 直接顶厚度(即冒落高度); KA岩梁触矸处已冒落岩层的碎胀系数。由式3-2可推导出直接顶厚度hz 的表达式:hz (3-3)其中 SAS0对照图3-6可以发现,当用式3-3推断冒落高度时,要遵守SA值与KA值在同一地点选择的原则。可以用离煤壁任何位置处的数值代入都不影响计算结果。但是,绝不能认为SA与KA的值可以在任意位置选取。因为公式中规定SAS0,而S0是保持该岩梁处于“假塑性”状态的运动极限值(沉降极限值)。因此,原则上SA的取值位置是固定的,该位置应当是岩梁显著运动发生后,从下部开始触矸位置起,到运动被迫停止时
12、整个触矸范围的反力中心。图中A点。一般取KA=1.251.35。图3-6 考虑岩层弯曲沉降时的冒落高度二、影响直接顶厚度的主要因素从式3-3可以看出,影响直接顶厚度的主要因素有:1. 采高m的影响由式3-3可知,如果上覆岩层厚度都不大,强度和变形能力基本相同,则冒落高度与采高近似成正比。因此,在生产现场经常用改变采高的方法来控制采煤工作面矿山压力显现和上覆岩层破坏的范围。应当注意的是,冒落高度并不随采高的变化而连续变化,一般说来,上覆岩层的冒落高度是跳跃式变化的。在推断冒高时应充分考虑上覆各岩层的厚度、岩性、强度、变形能力及层理等情况,注意找到冒高发生突变的位置。2. 岩梁允许沉降值S0及岩梁
13、实际沉降值SA的影响由式3-3可知,在一定采高(m)条件下,S0值对冒落高度影响很大。例如,当采高m=2m时,如果取KA=1.25,则:当S0=SA=0时,当S0=SA=0.5m时,当S0=SA=m时,因此,必须对各类岩层的假塑性沉降值S0进行认真的分析。一般认为,S0的大小主要由岩层的厚度、强度及在推进方向上裂隙发育情况等因素决定。图3-7 岩梁允许沉降值S0研究证明,对于结构简单的均质岩层,在不出现整体切断运动形式的情况下,岩层厚度越大,可能的S0值也将越大。如图3-7所示,一般可认为,岩层断裂后形成三铰拱结构,当中部铰高于两端铰时,岩层保持传递岩梁状态;随着岩层弯曲沉降,当中部铰与两端铰
14、在同一条直线上时,达到岩梁的极限沉降值S0。S0可由下式表示: (3-4)式中 S0岩梁的允许沉降值; h岩层厚度; C0岩梁的运动步距。当h值相对于C0小得很多时, 则S0h。显然,只要知道上覆岩层的厚度分布情况,就可以确定冒落高度。例如图3-8所示的采场,采高为2.5m,上覆岩层厚度分布情况为:h1=1.5m;h2=1.0m;h3=3.0m;h4=5.0m。根据以上原理,不难推断出该采场的冒高为2.5m,即冒到h2为止,h3仍处于假塑性岩梁状态,这是因为:对h1层:S0=h1=1.5m,如保持h1层不冒,则下部必须的冒落岩层厚度为:而该岩层下部实际冒落厚度为零,因此h1必然冒落。对h2层:
15、S0=h2=1.0m,保持不冒下部岩层必须的冒落厚度为:而该岩层下部的岩层厚度仅有1.5m,所以h2必然冒落。对h3层,S0=h3=3.0m,保持不冒落下部必须的冒落岩层厚度为:即该岩层不会冒落。在下部已冒2.5m的情况下,其实际沉降值SA为:SA=mhz(KA1)=2.5-2.5(1.25-1)=1.785mS0,因此,老顶中的岩梁可能转化为直接顶;相反,降低采高,原直接顶则可能转化为老顶。在同样采高条件下,如果因岩层的岩性或厚度变化而扩大了直接顶的范围,则允许岩梁运动的空间减小,运动减缓,由此影响采煤工作面的老顶范围会相应地减小;随着直接顶的变薄,老顶范围将相应扩大。改变推进速度到一定限度,也可能造成两者间的转化。肥城大封矿八层煤,石灰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人教A版高一(下)数学必修第二册6.2.3向量的数乘运算【教学设计】
-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2单元-第5课时 分数混合运算练习(2) 北师大版
- 《上学时间》(教案)2024-2025学年数学二年级下册
-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4.3 动手做(二)2-北师大版
- 《找规律》(教案)三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
- 一年级上数学教案-认识物体(7)-西师大版
- 第十章浮力单元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
- 2024年人工心肺机项目资金筹措计划书代可行性研究报告
- 河北隆化县第二中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第三单元第一课 秦始皇开创大一统教学设计
- 2025年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单招职业适应性测试题库审定版
- 2025年中华工商时报社事业单位招聘12人历年高频重点模拟试卷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安全生产事故调查与案例分析(第3版)课件 吕淑然 第1-4章 绪论-应急预案编制与应急管理
- 《职业技能等级评价规范编制指南编制说明》
-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解读讲座
- 2024-2025学年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高一(上)期末数学试卷(含答案)
- 畜禽养殖场恶臭污染物排放及其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 超声内镜引导下穿刺活检术的配合及护理
- 同济大学《线性代数》-课件
- 新生儿常见的产伤及护理
- 申请两癌补助申请书
- 香港审计合同范例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