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关于华佗“五禽戏“在导引养生体育医疗中承上启下作用的探讨摘要:“五禽戏” 是汉代华佗所创立的导引方法之一 ,首见于汉书华佗传 ,被称为我国现存最早的导引方法之一。五禽戏在中国导引养生体育医疗中起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它对东汉以前的导引养生理论和实践进行了总结、继承和发展;同时,为东汉以后导引养生方法的发展提供了可靠、有用的导引养生体育疗法蓝本及中医在养生保健方面提供了一套传统而又具有重要价值的传统健身气功。关键词: 华佗 五禽戏 导引养生 承上启下 一、导引养生的源流中国古代的导引养生术,是在古代舞蹈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是我国古代先民同大自然和自身疾病做斗争的产物,其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博大而
2、精深。其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 在诸子百家的论著中, 魏燕利.东晋之前导引术存在的二重证据从文献传说到考古发现j.体 育 学 刊,2009,16(3):90-91.庄子庄子刻意中载:“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为寿而已矣。此导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这是最早记录中国古代导引术的一段文字,道出了导引术是一种跟呼吸运动、肢体运动和意念活动结合在一起的功法,能起到宣导气血、伸展肢体、医治病邪的保健作用;在吕氏春秋古乐中也记载有:“昔陶唐氏之始,阴多滞伏而湛积。水道壅塞不行其原,民气郁阏而滞著,筋骨瑟缩不达,故作为舞以宣导之。”同时,我国最早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 刘明武,注.
3、黄帝内经素问原文m. 湖南:中南大学出版社,2007.在素问异法方宜论篇记载:“中央者,其地平以湿,天地所以生万物也众,其民食杂而不劳,故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蹻。故导引按蹻者,亦从中央出也。”素问血气形志篇记载:“形乐志苦,病生于脉,治之以灸刺。形乐志乐,病生于肉,治之以针石。形苦志乐,病生于筋,治之以熨引。”及素问奇病论篇:“歧伯曰:病名曰息积,此不妨于食,不可灸刺,积为导引服药,药不能独治也。”在考古证据中,1973 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中出土的一幅导引图谱导引图 林昭庚,鄢良,针灸医学史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5.帛画,是医学史上的重要发现。该图绘有44位男女老少作
4、出的“折阴”、“熊经”、“龙登”等四十余种导引姿式,其中有描绘运动姿态的,有说明这类运动时摹仿哪种动物动态的,有说明这种运动方法是针对某病症的等等。以上的历史记载和考古发现说明了当时导引养生术的源远流长及发展水平。二、华佗创立五禽戏的历史背景黄帝内经在四气调神大论篇中提出了“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的治未病思想,表明了在内经时代,医家就十分重视未病先防。华佗在长期医疗实践中,逐步认识到预防疾病的重要性,他继承古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思想,要人们参加劳动,以增强体质,减少疾病,加之,在东汉末年时期,社会动荡
5、不安,战争不断,人民生活水平比较贫苦,面对社会上道教的服石养生成风的风气,华佗在古人导引法的基础之上首创五禽戏,据 段逸山.医古文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三国志.魏志.华佗传记载:“华佗字元化,沛国谯人也兼通数经,晓养性之术,年且百岁而犹有壮容,时人以为仙佗语普曰:人体欲得劳动, 但不当使极耳。动摇则榖气得消, 血脉流通, 病不得生, 譬犹户枢不朽是也。是以古之仙者为导引之事,熊颈鸱顾, 引挽腰体, 动诸关节,以求难老。吾有一术, 名五禽之戏, ,一日虎, 二日鹿, 三曰熊, 四曰猿,五曰鸟。亦以除疾, 兼利挽蹄足,以当导引。体中不快, 起作一禽之戏,沾濡汗出, 因上著粉, 身休
6、轻便, 腹中欲食。普施行之, 年九十余, 耳目聪明, 齿牙完坚。”华佗通过观察动物,汲取了虎的威猛刚毅、鹿的俊雅飘逸、熊的敦实厚重、猿的灵巧敏捷、鹤的潇洒,经过仿生超越提炼,并结合人体脏腑、经络和气血的功能,形成一套以动作为主的健身养生术。在演练时模仿五禽的姿势,以虎练骨健肾、以鹿练筋健肝、以熊练肌健脾、以猿练爪健心、以鹤练皮毛健肺。三、五禽戏对古代导引养生术的发展华佗所创五禽戏,是对古代导引养生术的继承、总结和发展。它来源于庄子所载“熊经”、“鸟伸”,导引图中所见“龙登”、“信”、“沐猴讙”等名目外,在刘安淮南子精神训中亦有“熊经”、“鸟伸”、“凫浴” 、“蝯蠼”、“鸱视”、“虎顾”六种仿生
7、导引名目,华佗在前人创造的基础上,加以归纳总结,模仿飞禽走兽不同的形象和特有的动作,编造出一套适宜于防病、治病和保健的医疗体操,名曰:“五禽戏”。由于历史的原因,华佗所创五禽戏的具体动作早已失传,从现有的史学资料来看,南北朝陶弘景所著养性延命录对五禽戏记载最早,其锻炼方法如下:虎戏者,四肢距地,前三掷,却三掷,长引腰,侧脚,仰天,即返距行,前却各七过也;鹿戏者,四肢距地,引项反顾,左三右二,伸左右脚,伸缩亦三亦二也;熊戏者,正仰,以两手抱膝下,举头,左辟地七,右亦七,蹲地,以手左右托地;猿戏者,攀物自悬,伸缩身体,上下各七。以脚拘物自悬,左右七。手钩脚立,按头各七;鸟戏者,双手立,翘一足,伸两
8、臂,扬眉,鼓力各二七。坐伸脚,手挽足距,各七,伸缩两臂,各七也。夫五禽之法,任力为之,以汗出为度。有汗以粉涂身,消谷气,益气力,除百病。能存引之者,必得延年。从医疗健身的角度看,五禽戏每一戏的动作都有不同的功效。实践证明,它属于中小强度的有氧运动,对改善神经系统和心肺功能非常有益。五禽戏的创立为人们提供了一套完整而科学的养生保健方法,使之在社会中得到广泛的流传和应用,发扬和继承了古代导引养生的精髓,从而促进了中国导引养身术的创新和繁荣发展。四、东汉以后导引养生医疗体育疗法的发展自从华佗“五禽戏”问世以后,这种模仿动物动作进行锻炼的医疗体育便基本定型了。在其后的发展中, 周一谋.从马王堆的导引图
9、到华佗的“五禽戏”j.湖南中医学院.北宋张君房所编的云笈七签.卷三十二.导引按摩正式辑录了华佗的“五禽戏”,叙述详尽,其具体术式与养性延命录中所在基本相同,到了明清时代,五禽戏又有了新的发展,研究的人与日俱增,阐述“五禽戏”的著作也较之前代为多。影响较大的有明代周履靖的夷门广牍.五禽戏,以及清代曹若水辑的 万寿仙书.五禽图等。民国初年,五禽戏流派增多,主要有:山西省霍成广老道派,浙江杭州灵空禅师派,安徽省徐正阳道士派,辽宁省营口刘克昌派以及高世国、王礼亭等流派。到了现代,我国五禽戏主要流派有 邓慧清,邓雯.华佗五禽戏的源流j.安徽省亳州市卫校.:(1)正宗华佗五禽戏:由华佗61代玄孙华恒才传授
10、。本派特点是动静结合、刚柔并济、内外兼修,防治合用。(2)胡氏五禽戏:为北京胡耀贞氏编创。幼年学拳、学道、师从山西彭隽。本派特点是:先练内,再练外,内外结合,刚柔并济的一种术式,是国内影响较大的一种五禽戏。(3)焦氏五禽戏:为北京焦国瑞氏编创,共分三部25个动作。该焦氏最初学习胡耀贞氏五禽戏,后向周潜川先生学习峨眉十二桩、武当太极十三式等,最后形成焦派五禽戏。此派特点:内外结合、动静兼练,刚柔并济、神行合一的一种术式。(4)戴氏五禽戏:由安徽戴叶涛创编,共30势。戴氏在杭州灵隐寺由灵空禅师传授五禽戏28势。后又在皖南屯溪由徐正阳道士传授五禽戏32势。戴老研究揣摩30余年,融合两师所传精华,并结
11、合武术、气功、导引、本人又添加了熊晃、猿闪、猿采、鸟伸四式及呼吸法等;是内外刚柔并用的一种术式。(5)姜氏五禽戏:由沈阳姜洪清先生创编共25势。姜老在青年时代,由营口刘克昌传授。经过长期锻炼,并有所创造和开拓,形成独特的术式。本派的特点是刚柔并用,体用兼顾,将气功、体操和武术的优点熔于一炉。在东北地区是一种有影响力的五禽戏。(6)萤氏五禽戏:由安徽亳州董文焕先生创编,萤氏由戴叶涛传授,后又学习正宗五禽戏,并结合内功及武术,形成自己的派势。(7)五禽气功:由亳州市体委传授。是正宗五禽戏与太极拳相结合的一种术式。本势特点是动静结合,刚柔相济,动作简要,易于普及。(9)刘氏五禽剑:由安徽省亳州市刘时荣创编。刘氏采用正宗五禽戏与古代剑术相结合,具有五禽戏之静,剑术之动的特点,是五禽戏持械运动的一种术势。五、总结在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篇第一,开篇就阐述了上古之人的养生之术,即“上古之人,其知道者,发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养生思想源远流长,华佗五禽戏就是在汲取古代导引养生思想的基础之上而创编的,其对古代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