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第六单元提纲答案_第1页
九年级上第六单元提纲答案_第2页
九年级上第六单元提纲答案_第3页
九年级上第六单元提纲答案_第4页
九年级上第六单元提纲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泉州实验中学九(上)第六单元提纲答案20、秋水一、为加点的字词注音。灌(gun) 泾流(jng) 涘(s) 渚(zh) 殆(di) 且夫( f )二、文学常识,文体知识。1.庄子,战国时哲学家,道家代表人物。名周,宋国蒙人。与老子合称为“老庄”。是庄周和他的门人、后学者所著。它是一部哲学著作,但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后世常用的不少成语出自此书,比较有名的如“螳臂当车”、“东施效颦”、“庖丁解牛”等。2.的体裁是寓言,故事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个人的见识是有限的,大小都是相对的,人们不能囿于见闻而骄傲自大。三、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不辩牛马: “辩”通假“辨”,分辨四、一词多义。若: 望

2、洋向若而叹曰 (传说中的海神名) 以为莫己若者(赶得上,比得上)见: 不见水端(看见)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闻: 闻道百(听) 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学识)始: 河伯始旋其面目(才) 始吾弗信(起初)于: 于是焉(介词,在) 至于北海(介词,引出动作的处所)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介词,表被动)之: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的) 野语有之曰(这样、这种;代后边所说的俗语)我之谓也(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少仲尼之闻 (的)今我睹子之难穷也(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五、说明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词类活用的情况而后解释。1、秋水时至 (时,名词作状语,按时)2、顺流而东行 (东,名词作状语,向

3、东)3、东面而视 (东面,名词作状语,面向东) 4、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 (少,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少)5、而轻伯夷之义者 (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轻) 6、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美,形容词作名词,盛美的东西)六、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古今异义的词语。1、百川灌河古义:黄河今义:泛指所有河流2、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古义:大道今义:举止自然不拘束,或指不吝啬3、河伯始旋其面目 古义:脸今义:相貌七、判断特殊句式并翻译句子1、 以为莫己若(宾语前置,以为莫若己) 翻译: 以为没有人比得上自己.2、我之谓也(宾语前置, 谓我也)翻译: 说的就是我啊.3、闻道百(定语后置, 闻百道) 翻译: 听到

4、了上百条道理.4、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被动句)翻译: 我必定会永远被得大道的人的耻笑.八、文言文阅读。秋水时(按时)至,百川灌( 注入)河。泾流之(这样)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辩”通假“辨 ,分辨)马。 于是( 在这种情况下 )焉(语气助词)河伯欣然(高兴的样子)自喜,以(认为 )天下之美(盛美的东西 )为尽在己。顺流而东( 向东)行,至于(到达)北海,东面(面向东 )而视,不见水端(尽头)。于是焉河伯始( 才 )旋(旋转,掉转 )其面目( 脸 ),望洋(仰望的样子 )向若而(表修饰 )叹曰:“野语有之( 这样 )曰:闻道百,以为(认为 )莫(没有谁)己若( 比得上 )者。我谓也。且夫

5、( 况且)我尝( 曾经 )闻少(以为少,认为少 )仲尼之(的 )闻( 学识 ),而轻(以为轻,认为轻 )伯夷之义者,始(开始)吾弗(不)信。今我睹子(您)难穷(难以穷尽,形为动 )也,吾非( 表假设,若不是 )至于子之( 的 )门,则殆(危险 )矣,吾长( 永远,长久 )见( 表被动 )笑于大方之家( 得大道的人 )。”1、在上文的括号内解释文中加粗的字词。 2、翻译句子: (1)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在这个时候,河伯美滋滋地高兴起来,认为天下盛美的东西全部都在自己身上。 (2)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河伯)向东面望去,看不到大海的尽头。 (3)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

6、者。”俗语有这样的说法:“听到了上百条道理,就认为没有谁比得上自己”(4)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我曾经听到有人认为孔子的学识少、认为伯夷的道义轻。 (5)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我(一定会)永远被得大道的人耻笑。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1)写出河伯见到海神后自我反省的句子是:闻道百, 以为莫己若者, 我之谓也 。(2)描写黄河伯壮阔的句子是: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4、本文河伯的认识有一个变化过程,你认为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请另外举出一个和河伯开始认识相似的例子。 (1 ).他看到了北海的壮阔;(2 ).他能够在比较中认识自己的不足;(3 ).他具有勇于自评的精

7、神。相似例子:夜郎自大。5、请给课文划分层次:课文可以分为两层。第一层(“秋水时至”至“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已”,写黄河壮阔和河伯的骄傲自满)。第二层(“顺流而东行”至“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写河伯见到大海后自叹不如。6、你是怎么理解这篇寓言的?说说你从中受到的启发。本文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个人的见识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示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会贻笑大方。7、有哪些成语出自秋水这篇文章?并写出这些成语的含义 望洋兴叹:比喻力量不够或条件不具备而感到无可奈何。贻笑大方:给行家留下笑柄 大方之家:指见识广博或学有专长的人8、本文通篇采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请根据文章内容说说这种手法的作

8、用。(1) 用了对比的手法,一是写景对比:前者是“百川灌河,”“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后者是“不见水端”。(2)是将河伯前后的认识作了对比(“欣然自喜”“望洋向若而叹”)。 在对比中,情节得以推动,在对比中更能突出河伯过而能改的性格,从而突出主题。21、愚公移山一、为加点的字词注音。万仞 (rn) 冀州(j) 惩(chng) 迂(y) 汝(r) 荷担者(h)叩石 (ku) 孀妻(shung ) 始龀(chn) 智叟(su) 箕畚(j bn) 穷匮(ku) 雍南(yng) 陇断(lng) 朔东(shu)亡以应(w)二、文学常识,文体知识。1、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是战国时期道家代表

9、人物之一。主张清静无为。愚公移山选自列子,该书保存了不少先秦时代的寓言和神话故事。 2.、愚公移山是一篇具有神话色彩的寓言故事。文中塑造了愚公的形象,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的道理。三、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1、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反”通“返”,返回2、甚矣,汝之不惠:“惠”通“慧”,聪明3、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没有4、一厝朔东,一厝雍南:“厝”通“措”,放置四、一词多义。且: 年且九十(副词,将要)且焉置土石(连词,况且)已: 惧其不已也(停止) 可以已大风(治愈)其: 其妻献疑曰(他的)其如土石何

10、(加强语气)焉: 始一反焉(语气助词,呢) 且焉置土石(疑问代词,哪里)而: 何苦而不平(表修饰)而山不加增(表转折)面山而居(表修饰)之: 河阳之北(的) 跳往助之(他,指愚公)汝之不惠(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以: 以残年余力(介词,凭,靠) 河曲智叟亡以应(连词,来,用来)五、说明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词类活用的情况而后解释。1、吾与汝毕力平险 (险,形容词作名词,险峻的大山)2、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箕畚,名词作状语,用簸箕和土筐(装土石六、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古今异义的词语。1、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 古义:方圆 今义:方向,方面2、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古义:即使 今义:虽然3、曾不能

11、损魁文之丘 古义:竟,却 今义:曾经4、何苦而不平 古义:愁 今义:跟“甜”“甘”相反5、河阳之北 古义:山之南,水之北 今义:太阳6、汉之阴 古义:山之北,水之南 今义:阴天7、投诸渤海之尾 古义:兼词,“之于” 今义: 各个,许多8、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古义:草 今义:毛发9、北山愚公长息 古义:叹气 今义:休息10、惧其不已 古义:止 今义:已经七、判断特殊句式并翻译句子。1、“甚矣,汝之不惠。”( 倒装句,汝之不惠,甚矣 ) 翻译: 你太不聪明了.2、何苦而不平( 反问句,宾语前置, 苦何而不平) 翻译: 担心什么铲不平?3、告之于帝 ( 状语后置, 于帝告之) 翻译:(山神)向天帝报告

12、。4、帝感其诚 ( 被动句 ) 翻译: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 5、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 省略句, 一厝(于)朔东,一厝(于)雍南) 翻译: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部。6、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定语后置,遂率荷担者子孙三夫)翻译: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八、文言文阅读。太行、王屋二山,方(方圆)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黄河)阳(水的北岸)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 将要,快要)九十,面( 面对)山而(表修饰)居。惩( 苦于)山北之塞,出入之迂(曲折,绕远)也,聚( 召集)室(家人)而谋( 商量)曰:“吾与汝毕(竭尽,用尽)力平(铲平)险(指险峻的大山,指( 一直,

13、直 )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赞同)。其妻献疑( 提出疑问)曰:“以(凭,凭借 )君之( 的)力,曾(连都)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把怎么样 )?且( 况且)焉( 哪里)置土石?”杂曰:“投诸(兼词,“之于” )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 于是 )率子孙荷(挑)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用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换牙),跳往助之。寒暑易( 交换)节,始(才)一反( 同“返”返回)焉。河曲智叟笑而( 表修饰 )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同“慧”,聪明)。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草木),其( 表加强语气)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 叹气)曰:“

14、汝心之( 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固(顽固),固不可彻(通,这里指思想的改变),曾不若孀妻弱子。虽( 即使 )我之死,有子存焉(语气助词);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穷尽)也,而( 但是)山不加增,何苦( 愁,担心)而不平?”河曲智叟亡( 同“无”,没有)以( 来,用来)应。操蛇之神闻之( 指代这件事),惧其不已( 停止)也,告之于(向)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通“措”,放置)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高大的山冈)焉。1、给加点字注意惩山北之塞( chng)(s)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h ) 无穷匮也(ku)2、在上文的

15、括号内解释文中加粗的字词3、翻译句子(1)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他苦于山北交通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远道。 (2)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凭你的力气,竟连魁父这样的小山丘也难挖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 (3)遂率子孙荷 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泥土,用箕畚运到渤海的边上。(4)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寡妇孤儿都不如。4、愚公为什么要移山?山移走了有何好处?移山的劳动工具是什么?运送土石路途遥远, 动艰辛体现在哪些句子?移山的结果如何?(用原文回答

16、)愚公移山的原因: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愚公移山的目的: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愚公移山的方法: 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愚公移山的结果: 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5、在艰巨的移山任务面前,愚公的妻子、子孙、遗男、智叟他们分别是怎么说怎么做的呢?由此可见他们各自持怎样的态度?(1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是关心,担心。 (2)(子孙)“杂然相许”,(遗男)“跳往助之”是支持,参与。 (3)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是轻视,嘲笑。 6、愚公认为山一定能移掉的理由是什么? 汝心这固,固不

17、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7、智叟和愚公的对话有什么作用?智叟的话,句句嘲讽,愚公先斥后驳;愚公从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智叟则以静止不变的眼光看问题;愚公有着克服困难,持之以恒的毅力,智叟则相反。二者形成对比,有力地烘托了愚公的形象。8、愚公驳斥智叟的话念起来感到特别有力,这是什么原因呢?运用了“顶真”的修辞手法 ,一句顶一句,层层紧扣,增强了语言的力量,充分说明了子子孙孙绵延不绝的道理。 9、“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中的“笑”表现了智叟的 “不智”或“自作聪明” ; “北愚公长息”中的“长息”表现

18、了愚公的 “不愚”或“胸有成竹” ;“笑”和“长息”属于人物的 神态 描写。10、同样是面对移山这件事,为什么愚公和智叟会有截然不同的看法呢?提示:愚公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他有克服困难的决心,有坚持把想到毅力,有奉献自己的造福后人的美好愿望,所以对移山充满信心。智叟从静止的观点出发,畏惧困难,怀有私心,只看到一代人的力量及获利,从而断定在自然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11、作者为什么在这两人的名字中将“智”和“愚”反过来使用呢?有何用意?作者在两人的名字中将“智”和“愚”反过来使用 ,不仅加重了对比色彩,而且具有讽刺的效果。 12、故事结尾,两座山还是靠了神仙的相助才搬走的,有人说,愚公到底还是无能

19、的人。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不同意。“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可见愚公的决心行动,使山神都害怕了;“帝感其诚”,表明与共的精神连天神都感动了。所以,故事以神话结尾,更加突出了愚 公的精神惊天地,泣鬼神,感人至深。同时故事的结局也照应了故事的开端。 13、请从愚公移山这则寓言中概括出愚公的精神品质.。 坚持不懈艰苦奋斗的精神,具有远大的目光和发展变化的观点 16、在你所熟知的古代寓言、神话故事中,还有哪些与愚公移山的意义相同?请写出故事的题目,不得少于两个。 夸父追日;精卫填海 17、本文哪些地方运用了细节描写?有何好处?如:妻子的“献疑”、京城氏孀妻之子的“跳往助之、”、智叟的“笑而止之

20、等都是细节描写。生动的细节描写,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18、本文运用对比的写法,有两山高大与人的渺小的对比,有孀妻弱子的举动和智叟的嘲讽的对比,有其妻和智叟两人对愚公不同态度的对比,其中愚公跟智叟的对比是主要的对比,是故事的寓意所在。以愚公的长远眼光而命名为“愚,以智叟的鼠目寸光而命名为“智”,这样的对比有何好处?这一颠倒不仅加重了对比色调,而且具有讽刺的效果。19、课文写王屋、太行二山的高大、运土路程的遥远、操蛇之神的“惧”和天帝的“感”,是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何作用?运用了烘托的写作手法,即侧面描写,对烘托愚公的形象起重要的作用,有力地烘托了人物性格,表现了文章主题。如写王屋、太行二山

21、的高大、运土路程的遥远,说明移山劳动的艰巨,烘托愚公不怕困难的精神;写操蛇之神的“惧”和天帝的“感”,也从侧面反映了愚公决心不可动摇。22、扁鹊见蔡桓公一、为加点的字词注音。蔡桓公(hun) 立有间(jin)腠理(cu)汤熨(tng wi)骨髓(su)还走(xun)火齐(j)二、文学常识,文体知识。1、韩非子,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先秦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2.、韩非子是先秦法家的代表著作。书中保存了不少寓言故事,如:“守株待兔”、“滥竽充数”、“买椟还珠”、“自相矛盾”、“老马识途”、“郑人买履”等。三、一词多义。居: 居五日 (止, 停) 面山而居 (居住):故: 桓侯故使人问之 (特地) 公

22、问其故 (原因)之: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 君之病在肌肤(的) 桓侯故使人问之(代词,指代扁鹊还走的原因)间: 立有间(一会儿) 又何间焉(参与)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夹杂)四、说明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词类活用的情况而后解释。1、汤熨之所及也 (汤熨,名词作动词,用热水焐,用药热敷 )2、针石之所及也 (针石, 名词作动词,用针灸治 )五、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古今异义的词语。1、居十日古义:止、停 今义:居住2、扁鹊复见古义:再一次、又 今义:重复3、不治将益深古义:更加 今义:有益的4、是以无请也古义:询问 今义:邀请5、扁鹊望桓侯而还走古义:跑 今义:行走6、使人索扁

23、鹊古义:寻找 今义:线索7、君有疾在腠理 古义:小病 今义:疾病8、桓侯故使人问之 古义:于是 今义:事故 六、判断特殊句式并翻译句子1、医之好治不病以( 之 )为功 ( 省略句 )翻译:医生总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来捞取功劳。2、使人索扁鹊,( 扁鹊 )已逃秦矣 ( 省略句 )翻译:(桓侯)派人去寻找扁鹊,(扁鹊)已逃到秦国去了。3、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 ( 判断句,“也”表判断 )翻译:肌肤之间的空隙和肌肉、皮肤致理的病,用热水焐,用药热敷,可以治好。七、文言文阅读。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 一会儿),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肌肤之间的空隙和肌肉、皮肤的纹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

24、。”扁鹊出,桓侯曰:“医之(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好治不病以(把)为(作为)功!”居( 过)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 表顺接)还(同“旋”,回转,掉转)走。桓侯故(于是)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同“烫”,用热水捂)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达到,这里指治好)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掌管),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因此)无请(询问)也。”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寻找)扁鹊,已逃秦矣。桓侯

25、遂( 就)死。1、在上文的括号内解释文中加点的字词2、与“不治将益深”中“益”意思相同的一项( A )A、精益求精B、良师益友C、延年益寿D、有害无益3、翻译句子。(1)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医生总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来捞取功劳! (2)桓侯故使人问之 桓侯于是派人问扁鹊 (3)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远远看到桓侯后转身就跑(4)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骨髓里的病,那是司命神的事情了,(医生)是没有办法的。 4、用原文回答(1)扁鹊第一次见蔡桓公,提出了什么忠告? 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 (2)表现蔡桓公固执、自信的句子是哪一句? 寡人无疾 (3)扁鹊认为蔡桓公的病已无法医治的原因是什么?

26、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 (4)表现蔡桓公反感医生的话是哪一句?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5)第四次见蔡桓公,扁鹊为什么“望桓侯而还走?” 在骨髓,司命之所属,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5、对本文说明的道理,有下面四种理解,请选出最妥当的一项(C )A、说明扁鹊医术高超,是我国古代的名医。B、说明扁鹊治病救人,有高尚的职业道德。C、告诫人们,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能拒绝批评帮助。D、告诫人们,过分骄傲自信而不相信群众是错误和危险的。6、由本文内容演变成的一个成语是 讳疾忌医,它的意思是:怕人知道有病而不肯医治,比喻掩饰缺点,不思改正。 。7、这个故事给我们什么启示? 教育人要防微杜渐,不能盲

27、目自信,更不能讳疾忌医。8、请说说蔡桓公和扁鹊是怎样的人。蔡桓公:固执、傲慢、自负而讳疾忌医。 扁鹊:医术高超,果断,有远虑。9、概括本文的写作手法:(1)、对比。扁鹊的善意规劝与桓公的讳疾忌医形成鲜明的对比,对比的目的在于提示讳疾忌医的可悲、可鄙。(2)、语言描写。二人对话,扁鹊苦心相劝,桓侯冷漠傲慢跃然纸上。10、扁鹊作为医生,明知桓侯将死,却逃往秦地,这是否有违医生“救死扶伤”的职业道德,请谈谈自己的看法。 略。 11、写出与本文有关的成语:讳疾忌医 直言不讳 置之不理 防微杜渐 病入膏肓 23、捕蛇者说一、为加点的字词注音。啮人(ni) 腊之(x) 以为饵(r) 挛(lun)嗣 ( s

28、 ) 曩(nng) 殚(dn) 转徙(x) 顿踣(b) 相藉(ji) 谨食之(s) 叫嚣(xio) 隳突(hu) 恂恂(xn) 视其缶(fu)熙熙(x) 孰知(sh) 又安敢毒邪(y) 赋敛(lin) 几( j )死者数(shu )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s)二、文学常识1.柳宗元,唐代文学家,字子厚,河东人,世称柳河东。后被贬柳州,世亦称柳柳州。我们学过他的文章有黔之驴、 小石潭记等。2. 说,古代的一种文体, 跟现在的杂文大体近似。内容大多是一事一议,形式上为叙议结合, 以议为主。我们学过的有爱莲说、马说。三、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1、非死则徙尔:“尔”通“耳”,罢了2、谨食之:“

29、食”通“饲”,喂养四、一词多义。其: 当其租入(他们的) 专其利三世矣(代词,指捕蛇不纳税)视其缶(代词,那) 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代词,自己的)若: 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像) 貌若甚戚者(好像)更若役,复若赋(你的)若毒之乎(你) 以为莫己若(比得上 ) 望洋向若而叹曰(海神名)已: 可以已大风(治愈 ) 则久已病矣 (已经 )病: 则久已病矣(困苦不堪) 君之病在肌肤(疾病 )赋: 岁赋其二 (征收 ) 复若赋 (赋税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我国古代的文体)毒: 又安敢毒耶 ( 怨恨 ) 郭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毒害 )得: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捕得 )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了解、知道

30、)是: 自吾氏三世居是乡( 这个 ) 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这;指冒死亡的危险)吾尝疑乎是(指孔子说的这句话)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这 )食: 谨食之(通假“饲”,喂养) 退而甘食其土之有 ( 吃 )生: 乡邻之生日蹙( 生活) 君将哀而生之乎(使生存 )焉: 以俟观人风者得焉(于此,从这里) 永之争奔走焉( 这件事)虽鸡狗不得宁焉(语气词,不译) 今其室十无四五焉(语气词,了)而: 黑质而白章 (表并列 )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表顺接 ) 而吾以捕蛇独存(表转折 ) 吾恂恂而起 ( 表修饰 )以: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用来) 太医以王命聚之 ( 用 )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来

31、 ) 而吾以捕蛇独存( 凭借 )于: 余将告于莅事者( 对) 积于今六十岁矣( 到 )吾祖死于是 ( 在) 苛政猛于虎 ( 比 )之: 永州之野产异蛇( 的 ) 无御之者 ( 它 ) 君将哀而生之乎(我 ) 悍吏之来吾乡(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乎: 若毒之乎 ( 吗 ) 叫嚣乎东西 ( 相当于“于”)五、说明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词类活用的情况而后解释。1、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殚,竭,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尽;出,入,动词活用为名 词, 生产的东西,收入 )2、而乡邻之生日蹙 (生,动词作名词,生活 ;日,名词作状语,一天天的)3、以尽吾齿 (尽,形容词作动词,指过完)4、然得而腊之以为饵(腊,

32、名词作动词,把蛇晾干)5、君将哀而生之乎(生,使动用法,使生存)6、时而献焉 (时,名词作状语,到时候)六、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古今异义的词语。1、汪然出涕曰 古义:眼泪 今义:鼻涕2、虽鸡狗不得宁焉 古义:即使 今义:虽然3、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 古义:可以用来 今义:表示许可4、则久已病矣 古义:生病,这里指困苦不堪 今义:疾病5、以尽吾齿 古义:年龄 今义: 牙齿 6、祖死于是 古义:在这件事上 今义: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前一事七、判断特殊句式并翻译句子1、永州之野产异蛇,( 蛇 )黑质而白章,( 蛇 )触草木,( 草木 )尽死,( 蛇 )以 啮人,( 人 )无御之者。然得而腊之以(

33、 之 )为饵 (省略句) 翻译:但把它捉了来,风干后,制成药饵。2、苛政猛于虎也(倒装句,苛政于虎猛也 判断句,“也”表判断 ) 翻译:残酷的统治比老虎还要凶啊!八、文言文阅读。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 质地)而白章( 花纹);触草木尽死;以啮( 咬)人,无御之者。然( 但是)得而腊( 干肉,这里指把蛇晾干)之以为(把作为)饵,可以(可以用来)已( 止,这里指治愈)大风、挛踠、瘘、疠,去( 去掉)死肌,杀三虫。其始( 起初),太医以( 用)王命聚(征集)之,岁赋(征收、敛取)其二,募(招募)有能捕之者,当( 抵)其租入。永之人争奔走焉。 有蒋氏者,专( 专享)其利(好处)三世矣。问之,则曰:“吾

34、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今吾嗣(继承)为( 做)之( 指捕蛇这件事)十二年,几死者数( 多次)矣。”言之,貌若甚戚( 悲伤)者。 余悲之,且曰:“若(你)毒( 怨恨)之乎?余将告于( 向)莅(治理)事者,更(更换)若役,复若赋,则何如( 怎么样)?” 蒋氏大戚,汪然出涕( 眼泪)曰:“君将哀( 哀怜,可怜)而生(存活,这里指“使活)之乎?则吾斯役之( 的)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假使)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 生活)日( 一天比一天)蹙( 困窘),殚( 尽)其地之出(出产的东西),竭其庐(家)之入,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 跌倒)。触风雨,犯

35、(冒)寒暑,呼嘘毒疠( 这里指瘟疫),往往而死者相藉(垫)也。曩( 从前)与吾祖居( 居住)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非死即徙( 迁徙)尔。而吾以( 凭)捕蛇独存。悍吏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来吾乡,叫嚣乎( 在)东西,隳突( 横行,骚扰)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即使)鸡狗不得宁焉。吾恂恂(提心吊胆的样子)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放心的样子)而卧。谨食( 同”饲“,喂养)之,时( 到规定时间)而献焉。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 来)尽吾齿(年龄)。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 快活的样子)而乐。岂( 哪里)若( 像)吾

36、乡邻之旦旦有是( 这样的事)哉!今虽死乎( 在)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 怎么,哪里)敢毒( 怨恨)耶?” 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 比)虎也。”吾尝( 曾经)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呜呼!孰( 谁)知赋敛之毒有甚( 厉害)是( 这)蛇者乎!故( 因此)为( 写)之说,以( 用来)俟( 等待)夫观( 考察)人风者得焉( 于此,从这里)。 1、在上文的括号内解释文中加粗的字词2、翻译句子(1)君将哀而生之乎 您是想要哀怜(我)使我活下去吗?(2)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那么我这差事的不幸比不上恢复我的赋税的不幸那么厉害呀(3)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假使当初我不做这

37、个差事,就早已困苦不堪了。(4)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哪里像我的乡邻们天天有这样的事(指冒死亡的威胁)!(5)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我就小心翼翼地起来,看看我的瓦缸,我的蛇却还在,就放心的躺下了。(6)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谁知道苛捐杂税的毒害有比这毒蛇更厉害的呢!3、选出文中能表达下列成语的句子。(1)尸横遍野:往往而死者相藉也 (2)十室九空: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3)倾家荡产: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4)颠沛流离: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4、文中“吾尝疑乎是”中的“是”指的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苛政猛于虎也 5、对“又安敢毒邪”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B )

38、A回答上文作者的提问(“若毒之乎”)。B用反问句委婉表示捕蛇给自己带来了很多好处。C.这个回答出人意料,使一篇血泪斑斑的控诉带上“哀而不伤”的色调,蕴含更加深刻。D暗示了不敢怨恨捕蛇一事,是因为赋敛之毒有甚于蛇。6、联系全文来理解,“余闻而愈悲”的主要原因是: 关心人民疾苦,对捕蛇者的不幸深表同情。7、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8、“故为之说”的主要目的是: 希望最高统治者能知道这种情况,减轻人民负担。9、当听到“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时,蒋氏为什么“大戚,汪然出涕”?这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蒋氏深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这反映了当时封建社会统治阶级横征暴敛

39、,广 大人民深受赋剑之苦的社会现实。10、说说你对“苛政猛于虎”的理解。残酷的统治比老虎还要凶猛啊!反映了当时封建统治阶级的横征暴敛,百姓赋税繁重,民不聊生。11、课文各段运用的表达方式: 课文14段主要是 叙述,第5段主要是 议论;其中第1段写异蛇毒性之剧及其特殊医疗功效,用的表达方式是 说明,写“永之人”争捕异蛇的原因用的表达方式是 叙述。12、概括本文的写作手法:(1)句式灵活,骈散结合。全文以 散句为主,但在描绘乡民在重赋逼迫下的流亡图景时却大量使用 骈句,读之如在眼前,使人惨不忍睹。(2)本文在写作上最大的特点是运用了对比。“毒蛇”与“苛政”的对比,请用课文原句在下面的横线上填上蒋氏

40、与乡邻们形成鲜明对比的句子。生死的对比: 非死即徙尔 而吾以捕蛇独存 安危的对比: 虽鸡狗不得宁焉 弛然而卧 冒死亡威胁的对比 : 旦旦有是哉 一岁之犯死者二焉 3)率章显志。在文章结尾处点明主旨。24、诗词五首一根据要求默写诗句。(1)使至塞上中被王国维称为“千古壮观”的两句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2)泊秦淮中揭示全诗主旨的句子是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3)无题中以凄凉景象衬托分别时的凄苦心情的诗句是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运用双关表达至死不渝情感的诗句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运用神话传说表示希望有人传递信息的诗句是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4)浣溪

41、沙中表现词人对世事迷茫的句子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 径独徘徊。(5)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体现诗人豁达胸襟(或含有哲理)的诗句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表达诗人对生活美好祝愿的句子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2 阅读诗歌并完成后面相应问题。(一)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黄沙莽莽,无边无际。昂首看天,天空没有一丝云影。不见草木,断绝行旅。极目远眺,但见天尽头有一缕孤烟在升腾,傍晚,落日低垂河面,河水闪着粼粼的波光。2请简要分析诗

42、歌表达的思想感情。表达了作者对朝廷排挤,不得志的愤懑之情(解析:这是道理解古诗中心的题。古诗中心通常在最后两句中可以看出,古诗中的关键语言,往往直接透露出诗歌主题的信息,诗人在萧关逢候骑,可看出诗人被排挤出朝廷。不得志的愤懑之情)3.本诗的颈联已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请从炼字的角度对这两句诗进行赏析(2分)示例一:“直”“圆”两字精炼传神,线条简约,描绘的景物不多,但画面开阔、意境雄浑。 示例二:诗中的“直”字与“圆”字,都用得逼真传神,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充分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特色。 示例三:把孤烟放在广阔的大漠背景之下,渲染了边塞苍凉之美,“孤”字烘托了诗人被排挤出朝廷的孤寂心情。评

43、分标准:(2分)写出特点1分;语句通顺1分。(二)泊秦淮(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1、“烟笼寒水月笼沙”这句诗所描绘的画面,具有怎样的特点? 朦胧(迷茫),冷寂(悲凉) 2、这首诗歌描写了哪些景物?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什么人?全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1)诗的首句写了轻轻的暮霭、淡淡的月光、笼罩着寒意可感的河水,笼罩着两岸沉寂的沙滩。(2)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醉生梦死的统治者。全诗表达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3)表现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也蕴含着对世道的愤慨。(三)无题(杜牧)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1、“相见时难别亦难”中的两个“难”分别是什么意思?作者突出的是哪一种难?(1)困难(2)难受,把两种“难”作对比,以“相见时难”反衬“别亦难”,表达分别时的难舍难分。2 、“东风无力百花残”这句景物描写在诗中有什么作用?(1)点明离别的季节;(2)渲染离别的气氛;(3)烘托人物凄楚的心情。3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千古名句,你怎样理解?用生动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