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市呼兰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2015年调整版_第1页
哈尔滨市呼兰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2015年调整版_第2页
哈尔滨市呼兰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2015年调整版_第3页
哈尔滨市呼兰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2015年调整版_第4页
哈尔滨市呼兰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2015年调整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哈尔滨市呼兰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2015年调整)哈尔滨市呼兰区人民政府二一七年十一月 目 录第一章 前言 1第二章规划背景 2第一节区域概况 2第二节土地利用状况 4第三节土地利用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6第三章规划目标 10第一节土地利用战略 10第二节土地利用总体目标 11第三节土地利用调控指标 12第四章 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调整 14第一节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 14第二节土地利用总体布局 16第五章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 20第一节落实耕地保护 20第二节基本农田建设与保护 22第六章建设用地调控和用地安排 26第一节城镇村用地安排 26第二节建设用地空间管制 27第三节重点建

2、设项目用地安排 29第七章 土地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 30第一节土地环境保护和建设目标 30第二节生态用地安排及措施 30第八章土地整治安排 32第一节土地整治目标 32第二节土地整治安排 32第三节土地整治重点工程 34第九章土地用途分区管制 35第十章中心城镇建设用地调控 41第一节中心城镇规划控制范围 41第二节中心城镇建设用地安排 41第三节中心城镇用地主要拓展方向 42第四节中心城镇土地用途分区 42第十一章乡(镇)土地利用调控 43第十二章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49第一节依据规划编制各类规划、计划 49第二节进一步健全和落实规划审查机制 50第三节严格执行规划实施管理相关政策 50第四节

3、夯实规划实施监管工作基础 52第一章前 言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严格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统筹安排各业各类用地,强化土地资源宏观调控职能,保障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保护相关政策规定,依据哈尔滨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确定的规划期内呼兰区各项用地指标安排,编制呼兰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明确了未来一段时期内呼兰区土地利用的战略和目标,合理调整了土地利用结构,优化了土地利用布局,加强了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合理安排了建设用地规模,为促进全

4、区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提供用地保障。规划范围为呼兰行政管辖范围,包括所辖的呼兰街道办事处、兰河街道办事处、腰卜街道办事处、利民街道办事处、康金镇、沈家镇、二八镇、石人镇、白奎镇、方台镇、莲花镇、大用镇、双井镇、长岭镇、利业镇、杨林乡、许堡乡、孟家乡,土地总面积223346.0公顷。规划的期限为20062020年,规划调整完善基期年2014年,目标年为2020年。规划经批准后,具有法定效力,严格执行,任何单位和个人必须按规划确定的土地用途使用土地。规划由呼兰区人民政府公示,纳入呼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在规划范围内从事土地开发、利用、整治、保护等各项活动必须服从本规划。第二章 规划

5、背景第一节 区域概况一、地理位置及行政区划呼兰区位于黑龙江省南部,松花江北岸,呼兰河下游。地理坐标为北纬45494625,东经1261112719。全区幅员面积2198.1平方公里,南隔松花江与哈尔滨市、阿城市区、宾县相望,东临巴彦县,西毗肇东市,北接绥化市、兰西县。全区交通区位条件优越,处于哈大齐经济带核心节点,成为区域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交汇之地。呼兰区辖4个街道、11个镇和3个乡,包括:腰卜街道、兰河街道、利民街道、呼兰街道、康金镇、沈家镇、方台镇、白奎镇、石人镇、二八镇、莲花镇、大用镇、双井镇、长岭镇、利业镇、许堡乡、杨林乡、孟家乡。全区2014年总人口61.9万人,其中非农业人

6、口15.6万人。二、自然概况呼兰区处在中纬度地带,属于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全区气候差异不大,南部气温略高,年积温差异不超过100,年平均气温3.3。区境跨1个纬度,年平均降水量505.4毫米,由东向西降水逐渐递减,相差50毫米左右。全年日照充足,年平均日照2661.4小时,年平均日照百分率61%。全年无霜期平均144天。全年气温以7月份最热,月平均23.1;全年1月份最冷,月平均气温19.4,冻土深达197厘米。全区地势平坦,东北略高,西南略低。呼兰河横贯西南,东有漂河、少陵河,西有泥河,“一江四河”形成呼兰肥沃的堆积、冲积平原。受自然条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境内土壤分布较为复杂,东部平原及中

7、部、西北部阶地平原以黑土为主,并有黑钙土、草甸土狭窄条带分布。三、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04.7亿元,比上年增长6.3,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48324元。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59.1亿元,增长7.4;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20.6亿元,增长5.8;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25亿元,增长6.3。三次产业结构为19.4:39.6:41.0。第一、二、三产业对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20.6、39、40.4。第二节 土地利用状况一、土地利用现状2014年呼兰区土地利用现状为:土地总面积223346.0公顷。其中农用地面积177295.5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79.4;建设用地220

8、54.4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9.9;其他土地23996.2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0.7。农用地中:耕地155219.2公顷,占农用地面积的87.5;园地66.3公顷,占0.04;林地11680.1公顷,占6.6;牧草地面积20.9公顷,占0.01;其他农用地面积10309.7公顷,占5.8。建设用地中:城乡建设用地17644.3公顷,占建设用地面积的80.0;交通水利用地4276.9公顷,占19.4;其他建设用地134.2公顷,占0.6。其他土地中:水域面积为22285.3公顷,占其他土地面积的92.9;自然保留地1710.9公顷,占7.1。二、土地利用特点农用地比例高,农业基础条件较好。呼兰

9、区农业生产发展历史悠久,农业用地比例相对较高,2014年全区农业用地率79.4%。土地利用率高,后备土地资源相对匮乏。全区土地利用率为89.3%,土地垦殖率69.5%,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与土地利用率高相对应的是全区后备土地资源较为匮乏,且分布零散,开发利用潜力不大。森林覆盖率低,土地生态环境保护任务艰巨。全区森林覆盖率仅为5.2%,远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受地形地貌、气候和土地利用状况等因素的影响,全区成片林地较少,林地以农田防护林为主,区域土地生态环境相对较为脆弱。建设用地规模扩张较快,新增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较高。全区建设用地率达到9.9%,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近几年呼兰区经济建设迅猛发展,各

10、类建设用地需求不断攀升,建设用地增加在时空分布上趋于集中;由于用地项目之间的激烈竞争和土地集约利用相关规章制度的日益健全,全区新增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相对较高。三、土地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耕地面积逐年减少,保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形势严峻。非农业建设占用耕地规模逐年扩大,同时随着人口的增加,人均占有耕地面积越来越少,再加上生态退耕以及自然灾毁等因素,耕地面积呈下降趋势。虽然通过土地开发整理增加了部分耕地,但随着后备土地资源的持续减少,开发整理难度的不断增加,保持耕地总量平衡的形势不容乐观。城镇建设用地需求量大,土地供需矛盾日益尖锐。由于土地资源的稀缺性、位置固定性和土地承载能力的有限性,建设用地和

11、农业用地、以及农业用地内部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尤其是城镇建设用地的需求量增长较大,土地供应越来越紧张。土地利用不够充分,有待进一步挖潜。历史遗留因素造成在个别类型的土地利用上存在浪费现象,尤其是农村居民点和部分工业用地集约利用强度不够,内涵挖潜有待加强。重利用轻管护,土地生态环境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全区水土流失,切割土地,跑水跑肥现象比较普遍,水土流失面积达5万多公顷,需结合土地整治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有针对性的保护及治理。第三节 土地利用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一、土地利用面临的机遇随着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黑龙江省“八大经济区”和“十大工程”建设战略的深入实施,以及呼兰撤县建区后融入哈尔滨都市经济圈

12、,都给呼兰区的发展建设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融入哈尔滨都市经济圈为呼兰区经济发展和土地利用调控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呼兰撤县建区后,城市发展可立足于哈尔滨都市经济圈内的城市分工协作,扎实推进全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随着呼兰区被确定为哈尔滨市“北跃”跨松花江发展的重要战略支撑点,对于借助哈尔滨市雄厚的资源、技术、资金和工业基础优势,提高自身竞争力,吸引外来投资和承接哈尔滨“退二进三”、“梯次转移”外迁企业创造了优越条件。呼兰区可借此机遇进一步优化产业用地结构和布局、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强化土地调控职能,完善土地利用管理体系建设。实施哈大齐工业走廊建设区建设为呼兰

13、区建立壮大核心工业区和制定区域土地利用政策提供了必要条件。随着呼兰河工业园区被确定为哈大齐工业走廊核心示范区,该区域的发展建设可充分利用哈大齐工业走廊建设区的各项优惠政策,积极引进高新科技应用和研发型工业项目,建立并延伸新型工业产业链,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科技创新活力。同时立足高新科技企业占地规模小,经济效益产出高,投资强度大的用地特征,制定区域土地集约利用和空间布局优化政策,发挥土地资源的最大效益。推进东北亚经济贸易开发区与哈牡绥东对俄贸易加工区建设为呼兰区发挥产业优势和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奠定了基础。省委、省政府制定的东北亚经济贸易开发区规划和哈牡绥东对俄贸易加工区规划均将呼兰区列入重点建设发展

14、区域,对全区的高新科技产业和传统农产品加工产业发展方向予以定位,明确了需要重点保障的主要用地类型,为呼兰区未来的产业发展和土地资源配置奠定了坚实基础。落实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农业综合开发试验区建设为呼兰区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开展土地整治搭建了平台。呼兰区作为松嫩平原的中心区域,可按照松嫩平原农业综合开发试验区建设的有关要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区域土地整治工程,完善农田水利、生产道路和农田防护林体系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生产保障能力。可充分结合当地实际,提出符合区域特点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提高农业产能,做好国家商品粮基地示范区建设,加速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机制和体制创新。辟建北国风光特色旅游开发区为呼

15、兰区发展旅游产业和划定风景名胜设施用地范围指明了道路。按照哈尔滨冰城夏都旅游区建设安排,借助大顶子山松花江水利枢纽工程建设和哈肇公路建设契机,加快松花江沿岸休闲旅游带建设,将呼兰区打造成以“两带五区”为主体格局,以中原历史文化、辽金民俗文化和萧红文化为主要特色的仿古文化游、农家生活游、生态农业游、人文古迹游等颇具吸引力的品牌旅游景区,并逐步发展成为哈尔滨江北文化旅游休闲区。旅游开发区规划为划定风景名胜设施用地范围和调整区域用地结构提供了依据,为建立集约高效的风景名胜设施用地模式拓展了思路。二、土地利用面临的挑战占有上述发展机遇的同时,呼兰区土地利用也面临着如下挑战。耕地数量减少、质量下降,后备

16、耕地资源不足,耕地保护形势愈加严峻。随着全区人口的持续增加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对粮食需求日益加大,粮食生产要求从耕地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予以保障;城镇化、工业化进程加快,不得不占用部分耕地,加之实施生态退耕,导致耕地数量不断下降;耕地后备资源逐年减少,开发利用难度越来越大,补充耕地愈发困难;受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因素限制,难以通过大规模开发耕地后备资源的途径补充耕地,耕地供给矛盾将更加突出。以上因素将对全区粮食生产以及商品粮基地建设形成较大冲击,耕地保护任务日趋艰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建设用地需求迅猛增长,土地供需矛盾日益突出。规划期内全区将迎来一轮新的发展建设热潮,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

17、展,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各类建设用地需求量全面攀升,土地资源自然供给和单位面积承载能力的有限性决定了土地供需矛盾将日益尖锐,各类用途之间和同一用途内部抢夺土地资源已经成为今后土地利用主要挑战之一。土地集约用地总体水平不高,转变土地利用方式刻不容缓。受传统用地观念束缚和以往县域土地利用模式影响,全区土地集约利用程度总体较低,加之土地利用布局不尽合理,土地资源利用水平远未达到地尽其用的程度,尤其是农村居民点和独立工矿用地低效、粗放利用现象较为普遍。节约集约用地是本次规划编制工作的重点内容,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更新土地利用观念、转变土地利用方式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首要问题。区域土地利用差异

18、较大,城乡发展不协调。全区各乡(镇)的区位条件、自然资源条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差别,致使区域土地利用状况差异较大。中心城镇工业化、城镇化程度较高,边远乡(镇)土地利用仍以农业为主,土地资源集约利用水平不高,统筹区域土地利用是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关键。生态功能相对薄弱,必须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全区局部工业用地比重增加较大,工业企业集中分布带来的工业“三废”排放污染和生活垃圾污染亦呈上升扩大趋势,对区域生态环境造成较大的影响。区域生态环境保护能力建设落后土地开发建设强度,区域生态环境自主调节能力降低,环境质量呈递减态势,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任务更加繁重。总之本次规划在抢抓难得机遇和应对严峻挑战考

19、验面前,只有加强土地利用宏观调控,严格土地管理,统筹区域土地利用,促进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合理安排各项用地,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和土地利用方式转变,发挥土地资源的最大效用,进而保障全区经济社会健康、快速、持续和协调发展。第三章 规划目标第一节 土地利用战略坚持切实保护耕地、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引,立足解决全区土地利用重大问题,采取有效措施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基本国策。坚持从保障粮食安全、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和社会稳定出发,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依据环境容量和生态承载力,按照保护优先、兼顾治理的要求,做好生态保护屏障建设;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要求,把

20、节约集约用地作为各项建设安排必须遵循的基本方针。统筹安排各类用地,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依照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遵循以人为本和“五个统筹”的发展原则,协调各业各类用地矛盾,整合城乡土地资源,妥善处理区域用地关系,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科学确定城乡建设用地规模,重点建设呼兰镇,适度发展其他乡(镇),逐步迁并、改造农村居民点。实施土地整治,加强土地整理复垦开发。通过实施土地整治,加快更新土地利用观念、转变土地利用方式、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按照统筹兼顾的原则,科学优化土地资源配置,保证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完善土地资源保护和土地生态系统建设,防止破坏和污染土地资源

21、。加大对湿地、草原、水源涵养地、生态林等重要生态功能用地的保护力度,严格控制工业“三废”和生活垃圾污染,搞好农田防护林等生态保护建设工程,防治地质灾害,提高土地生态环境质量。第二节 土地利用总体目标严格贯彻落实国家“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以保护耕地为重点,统筹安排各项用地;有效保护、综合治理农用地,合理调整农业内部用地结构;严格管控建设用地规模及布局,保障重点基础设施和国家级、省级重点项目用地需求;制定符合当地实际的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标准和配套措施,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统筹城乡土地利用,引导城乡建设用地逐步趋向科学合理;推进土地整理复垦,稳妥开发后备土地资源,增加有

22、效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明显提高,实现社会、经济、生态协调发展。第三节 土地利用调控指标一、土地利用规模调控指标加大基本农田保护力度,保持耕地面积的稳定。到2020年,全区耕地保有量控制在147051.0公顷,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保持在130500.0公顷以上。科学合理安排建设用地,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到2020年,上级下达全区建设用地规模为26456.0公顷,未包含未利用地规划指标1000公顷,全区建设用地规模合计为27456.0公顷;其中上级下达城乡建设用地规模为21941.0公顷,加上未利用地规划指标合计为22941.0公顷。新增建设用地占用农用

23、地和耕地指标。到2020年,全区新增建设用地占用农用地规模控制在6018.3公顷以下,其中占用耕地规模不得超过3611.0公顷。全面推进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增加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到2020年,全区通过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增加耕地750.0公顷以上。二、土地利用结构比例调整规划期间通过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比例,达到优化土地利用结构的目的。到2020年,农用地面积173969.9公顷,建设用地面积27456.0公顷,其他土地面积21920.4公顷。与规划基期年相比,结构比例由79.4:9.9:10.7调整为77.9:12.3:9.8。三、城乡建设用地结构优化指标按照统筹城乡土地利用的要求,按照加快

24、中心城镇建设,适当发展重点乡(镇),满足中心村建设需要,缩减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的总体原则,保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用地需求,鼓励农村建设用地减少与城镇建设用地增加挂钩。到规划目标年,全区城乡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22941.0公顷,其中城镇工矿用地12302.0公顷,农村居民点用地10639.0公顷。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指标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要求,严格控制建设用地总量、用好增量、盘活存量,挖掘现有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潜力,严格执行新增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控制指标,促进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实现土地利用方式的彻底转变。规划期内,人均城镇工矿用地指标由2014年的463平方米/人提高到2020年的412平方

25、米/人。五、土地生态环境保护建设指标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土地资源利用方针,全面理顺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注重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一是加大土地退化预防和治理力度,采取各种有效措施防治水土流失,至规划目标年实现水土流失治理率达到80%以上;二是加大森林资源的保护,加快林木的抚育更新速度,严格禁止滥砍滥伐的行为;三是加强对生态功能用地的保护,尤其是对水源涵养地、滩涂、沼泽及河流水面的保护。第四章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调整第一节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根据呼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整治和资源保护要求,以及土地供给能力和各类用地需求,按照严格保护耕地、适当调整农用

26、地、严控建设用地规模、合理开发利用其他土地的原则,经综合平衡后,确定规划期内全区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方案。规划目标年农用地面积为173969.9公顷,建设用地面积为27456.0公顷,其他土地面积为21920.1公顷。一、农用地结构调整呼兰区农用地比重较大,农业的基础性产业地位不可动摇,农用地结构调整必须控制农业生产性用地的减少,合理安排农业内部用地结构调整,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实际用地需求。规划期内全区农用地面积净减少3325.6公顷,2020年农用地面积为173969.9公顷,其中耕地面积159998.0公顷,基本农田保护面积130521.4公顷。保持耕地面积稳定。2020年耕地面积保持在15

27、9998.0公顷,占农用地面积的92.0%。规划期各项非农业建设占用耕地3611.0公顷,通过土地开发整理复垦补充750.0公顷,保证了耕地数量稳中有增。稳定园地面积。规划期内,园地有所减少,到规划期末为21.4公顷,占农用地面积的0.1%。适当调整林地面积。到2020年林地由8063.5公顷,占农用地面积4.6%。保持牧草地面积不变。规划期内,牧草地的面积有所提高,2020年牧草地的面积为1190.2公顷。适度缩减其他农用地。其他农用地由10309.7公顷调整为4696.8公顷,主要整理为耕地、林地,以及用于城镇工矿及交通水利用地。二、建设用地结构调整为保障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用地需求,按照控制

28、增量、盘活存量的原则,统筹安排各项新增建设用地,侧重保障中心城镇、重点乡(镇)和基础设施项目用地需求。到2020年建设用地由22054.4公顷调整到27456.0公顷,净增加5401.6公顷,主要是用于城镇、交通水利建设用地。适当增加城镇工矿用地规模。为推进呼兰区城镇化、工业化的进程,全区城镇工矿用地由5869.0公顷增加到2020年的12302.0公顷,确保了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对城镇工矿用地的需要。稳定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农村居民点用地由11775.3公顷调整为10639.0公顷,占建设用地面积的38.7%。规划期内农村居民点净减少1136.3公顷。统筹安排交通水利用地。规划期内,呼兰区为了满

29、足交通、防洪、农田灌溉等方面的需要,需要占用一定数量的土地。规划期末,全区交通水利用地3917.1公顷。合理安排其他建设用地。根据呼兰区风景名胜及特殊用地需求,全区其他建设用地由134.2公顷调整为597.9公顷,占建设用地面积的2.2%,规划期内其他建设用地净增加463.7公顷。三、其他土地结构调整其他土地开发利用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为前提,遵循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原则,依据呼兰区土地适宜性评价结果,适度予以开发利用。到2020年全区其他土地由23996.2公顷调整到21920.1公顷,规划期内净减少2076.1公顷,主要调整为城乡建设用地。适度缩减水域面积。规划期内水域面积由222

30、85.3调整为2020年的21439.7公顷,规划期内净减少845.6公顷。科学利用自然保留地。至2020年自然保留地由1710.9公顷调整为480.4公顷,比基期年净减少1230.5公顷,主要调整为草地和建设用地。第二节 土地利用总体布局一、耕地和基本农田布局耕地布局优化要遵循总体稳定、质量提高、生产和环境条件改善的原则。以建设现代农业为目标,坚持从维护粮食安全、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和社会稳定的角度出发,严格实施耕地保护战略,控制耕地面积减少,尤其是优质耕地。坚持耕地占补平衡数量与质量并重,重点加强补充耕地的质量核查,保证耕地总体质量不降低。依据基本农田调整的有关规定,参照呼兰区农用地分等定级

31、成果,将低等别、质量较差、坡度大于15度、生态脆弱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的基本农田,以及因灾害损毁、土壤退化和污染严重难以恢复、不宜农作的基本农田,零星破碎、区位偏僻、不易管理的基本农田调出;将大面积、集中连片、种植条件好、农田基础设施配套、质量等级高的耕地划为基本农田,将土地整理项目区域内新增的优质耕地优先划为基本农田,确保基本农田平均质量等级不降低。规划期内,全区耕地面积保持稳定,耕地布局调整主要集中在呼兰、孟家、莲花、方台和康金等乡(镇)。基本农田调整主要集中在呼兰、康金、石人、白奎、莲花、大用和孟家等乡(镇)。二、建设用地布局(一)城乡建设用地统筹安排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用地布局,切实提高中心城

32、镇辐射功能和“以城带乡”效能,逐步构建城镇体系引领、基础设施支撑、农村居民点集中的城乡一体化用地配置新格局。通过划定城乡建设用地扩展边界,严格限定新增建设用地布局。对于单独选址项目,要通过强化选址和用地规模论证,确保用地布局的合理性。除因生态和环境保护有特殊要求的建设项目外,乡镇企业尽可能向城镇集中、工业项目向园区集中、自然屯向中心村集中。城镇用地。根据呼兰区城镇体系规划安排,全区规划期内城镇建设用地布局以呼兰街道、兰河街道、腰卜街道和利民街道等中心城镇为核心,辐射带动双井镇,重点发展康金镇、杨林乡和沈家镇。发挥呼兰区中心城镇的集聚和扩散效应,迎接哈尔滨市老城区的经济发展扩散效应,促进区域城镇

33、体系协调发展,加快重点发展乡镇建设,增强小城镇载体功能,逐步形成以城带乡、以镇带村、梯次推进、整体发展的区域性城镇化格局。中心城镇。参照呼兰区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建设范围,确定中心城镇建设用地布局在现状基础上老城区主要向东发展,新城区主要向南、向东发展,区域土地利用布局原则是紧紧依托旧有城区,向邻近公路、铁路交通主干线方向发展;利用区位优势,向哈尔滨市老城区和松北新区方向延伸拓展,缩短与周边主要城镇中心城镇的空间距离,放大经济社会辐射效应。重点乡镇。加快全区重点乡镇发展建设,以呼兰镇中心城镇为核心,根据产业布局现状及调整优化战略,辐射周边乡镇,重点发展康金、双井、杨林和沈家等乡镇。构筑“以点

34、带面、集中发展”的小城镇发展建设模式,有效带动乡镇经济和社会发展,引导二、三产业向小城镇合理聚集,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小城镇,促进农村土地相对集中,为城乡一体化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农村居民点用地。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用地布局要求和“建设中心村,缩并自然村,改造空心村”的原则,统筹划分农村居民点用地布局,逐步实现农村居民点用地适度集中,根据“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政府引导、群众自愿、因地制宜、注重实效”的要求,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稳步推进农村居民点的整治。结合村镇体系规划,适度撤并布局分散的自然屯,逐步形成既保持传统乡土特色、又适应现代农业和农村发展要求,集中与分散布局相结合的农村居民点格局。工

35、矿用地。规划期内,全区以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为主线,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发展策略,推进哈大齐工业走廊呼兰河西南工业园区东北亚科技园建设;坚持新区开发与老城改造并举,加快利民综合园区建设。突出“抓园区、建基地、上项目”的工业化发展思路,实施“南移”战略,实现工矿用地的区域集中布局。(二)交通水利用地依据交通部门和水利部门规划的项目用地格局进行具体的用地配置。交通运输用地布局,按照优先考虑发展对外交通联系,保障重点交通项目建设,完善各城镇间交通体系,保证公共交通便捷。优化理顺交通用地格局,建立等级明确、布局合理、快速通畅的城乡交通网络。水利设施用地布局,按照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

36、节水型社会建设要求,优先保障重点水利设施用地,推动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三)其他建设用地风景旅游设施用地及军事、能源、垃圾处理场、污水处理场、监教、殡葬等特殊用地布局应远离居住、商业等人口密集的城镇市区和生活区,并尽可能选择布局在荒草地、废弃地上,避免占用耕地和优质草地,严格控制占用林地及湿地。第五章 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第一节 落实耕地保护一、完善和落实耕地保护目标管理责任制本次规划确定的2020年全区耕地保有量目标为147051.0公顷,必须严格按照规划确定的耕地保护目标,从控制耕地减少和加大补充耕地力度两个方面强化耕地保护工作。根据全区各地耕地资源利用现状和土地利用结构调

37、整方向,将耕地保护目标分解下达各乡(镇),各乡(镇)要依据下达指标建立乡、村、组(队)、户四级耕地保护责任体系,层层分解保护责任,明确责任人和责任地块,同时将耕地保护目标纳入各级政府领导任期目标考核内容,签订责任书,明确呼兰区各级政府行政主要负责人为耕地保护工作的第一责任人,严格执行。二、严格控制耕地减少严格控制非农业建设占用耕地。非农业建设应优先挖掘存量土地潜力,提高集约用地水平;对确实需要新增用地的,选址要尽量避让耕地;确实无法避让耕地的,要做到占用质量等级较低的耕地;加强建设项目选址和用地合理性评价与论证,将压缩占用耕地规模作为选址方案评选的主要因素;实施占用耕地补偿制度,提高占用耕地的

38、经济成本。规划期各项非农业建设占用耕地控制在3611.00公顷以内。尽量避免农业结构调整导致耕地减少。科学引导农业内部用地结构调整,协调农业产业内部的生产用地需求,确保不因农用地结构调整减少耕地保有量。耕地调整为其他农用地的,不得破坏耕作层,以便于将来恢复耕种;对于不能复垦的,必须补划数量和质量相当的耕地。强化自然灾害防治,及时恢复灾毁耕地。修建抗灾减灾农业基础设施,提高耕地抵御自然灾害能力,降低自然灾害对耕地的危害程度,减少自然灾害损毁耕地数量。建立耕地灾毁情况监测和评估机制,对可以恢复耕种条件的灾毁耕地,应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予以恢复。三、加大补充耕地力度严格执行耕地占补平衡制度。非农业建设经

39、批准占用耕地的,必须按照“先补后占”的原则,在占用耕地前先行补充与占用地耕地数量和质量相当的耕地。按照国家相关要求征收耕地占用税、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等税费,建立土地开发整理复垦专项基金,用于开展土地开发整理复垦项目,同时加强对补充耕地行为的监督管理,确保耕地数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和生态环境有所改善。规划期内通过土地开发整理复垦补充750.0公顷。切实推进工矿废弃地复垦。加强依据国家产业政策予以关、停、并、转企业用地的复垦,增加有效耕地面积;工矿项目可行性研究中必须设有详实、可行的土地复垦章节,土地复垦资金要纳入工程预算;严格执行临时性占用耕地恢复耕种条件的有关规定,用地单位或个人必须在规定

40、时间内将占用耕地恢复到占用前的耕种条件。规划期内通过废弃地复垦增加耕地面积181.0公顷。全面开展土地整理、土地开发。通过实行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建设农田配套基础设施,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耕地产出能力,建立符合现代农业特点的耕地利用模式,实现耕地的规模化经营管理。规划期内通过土地整理增加耕地面积0.6公顷、通过土地开发增加耕地面积568.4公顷。第二节 基本农田划定情况一、全域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情况1、数量依据呼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粮食及农产品的需求,参照农用地分等定级成果,确定基本农田保护目标,明确提出规划目标年基本农田数量、质量及布局要求,严格界定基本农田的范

41、围、界限。对基本农田保护范围内的耕地,实行特殊保护和严格的用途管制。规划期内,全区调入基本农田2804.9公顷,调出基本农田3982.3公顷,期末基本农田保护面积130521.4公顷,比哈尔滨市下达的基本农田保护目标130500.0公顷多补划21.4公顷,用于规划期内不可预见的单独选址用地占用基本农田的补充。2、质量结合最新耕地质量评价成果,对呼兰区划定后基本农田质量进行综合评价。(1)等别呼兰区基本农田划定后基本农田平均等指数为9等。(2)坡度呼兰区基本农田划定后基本农田坡度分为3个等级。其中坡度在2范围内的基本农田面积为117202.4公顷,占基本农田的89.8%;坡度在26的,面积为13

42、261.4公顷,占基本农田面积的10.2%;坡度在615的,面积为57.6公顷,占基本农田面积的0.04%。二、基本农田质量建设科学布局基本农田。在现状基础上,尽量将基本农田布置在远离城镇、工矿等重度污染源的区域,选择交通便利、农田基础设施较为完善、自然灾害及人为破坏对较少的区域划定基本农田,从布局上保障基本农田质量。合理调整基本农田。以农用地分等定级结果为依据,按照面积不减少、质量有提高、布局总体稳定的原则要求,对基本农田进行适当调整。将质量好、区位佳、面积大、集中连片的耕地划为基本农田,将原有质量低、区位差、面积小、零星分散、不易管理的基本农田化为一般农田,保证基本农田的质量。规划期内,全

43、区调入基本农田2804.9公顷,调出基本农田3982.3公顷。全面推进基本农田综合整治。加大中低产田改造力度,完善农田基础设施,提高耕地综合产出能力。实施土壤改良,广施农家肥,提升基本农田地力等级和生产能力。增加基本农田基本建设投入,积极争取、充分利用国家和省的基本农田建设专项资金,加大地方财政倾斜力度,从资金上保证基本农田质量建设;积极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开展提高耕地质量科技研究,及时总结、推广应用科研成果,从技术上保障基本农田质量建设;加大宣传教育、施行奖惩措施,鼓励农民自愿、自主投入到基本农田保护和建设中去,从人力及物力上确保基本农田质量建设。三、基本农田管护基本农田保护区域内的禁止

44、行为。主要包括:闲置、荒芜耕地,将耕地改为非耕地;擅自建窑、建房、建坟、取土、挖砂;排放污染性废水、废气、堆放固体废弃物;施用不符合国家标准的农药、肥料;破坏基本农田保护标志和水利排灌设施;擅自砍伐农田防护林。建立严格的基本农田管护制度。主要包括:行政领导责任制、农用地转用审批制度、占用基本农田申请审批制度、基本农田占用审查论证制度、非农业建设占用耕地补偿制度、动态监测和管理制度、耕地地力保养和环境保护制度等。在规划实施过程中,必须严格执行以上制度,将基本农田管护工作落实到实处,对于违反基本农田管护制度的单位和个人,必须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给予严厉查处。基本农田管护措施。基本农田

45、保护区内鼓励开展基本农田建设,具体建设方案经有关部门审批后,可进行农村道路、农田水利、农田防护林及其他农业设施的建设;拨付当地的土地整理复垦专项资金,应当优先投入基本农田保护区建设;基本农田保护区内的非农业建设用地和其他零星土地应当优先整理、复垦或调整为基本农田,规划期间确实不能复垦或调整的,可保留现状用途,但不得扩大面积;基本农田保护区内严禁安排新增城乡非农业建设用地;规划期内已在基本农田区内作出预留占用耕地指标安排的单独选址建设项目,实际占用耕地面积不突破预留指标规模的,视为符合规划,按一般耕地报批,按基本农田补偿;对于不符合规划,但符合法定单独选址条件的国家和省重点建设项目,确实无法避让

46、基本农田的,在用地预审和审查报批前,必须按国家有关规定,对选址方案、基本农田调整及补划方案等组织相应级别的论证和听证,并报国务院审批;经批准占用基本农田的,必须及时予以补划,征地补偿费用按法定的最高标准执行,耕地开垦费按当地最高标准缴纳。第六章 建设用地调控和用地安排第一节 城镇村用地安排一、城镇村用地规模依据呼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以保障全区经济社会平稳运行为目标,适应人口与经济增长要求,合理调控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和布局,引导城乡体系协调发展。严格控制城乡建设用地规模,特别是建设占用耕地规模,促进土地利用模式创新和土地利用效率提高,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本次规划确定至2020年全区城乡

47、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22941.0公顷。城镇工矿用地规模。按照严格控制城镇用地规模,严格执行工矿用地定额标准,提高城镇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的原则,根据呼兰区人口增长和城镇化预期目标,结合国家产业政策及土地资源状况,综合确定2020年城镇工矿用地规模为12302.0公顷。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以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强农村宅基地管理、稳步推进农村建设用地整理为目标,调整优化农村居民点用地结构及布局。至2020年全区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控制在10639.0公顷以下。二、城镇村用地空间布局调控措施按照避让基本农田、控制占用农用地和生态功能用地的原则,统筹协调城乡建设用地布局,根据点轴发展规律,对全区城

48、乡建设用地布局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控,形成城镇紧凑发展、工业园区集中发展、农村居民点集聚发展的城乡建设用地利用新格局。科学安排城镇基础设施用地。依托现有城镇基础设施格局,合理布设新建基础设施,形成科学的基础设施框架,达到调控城镇及工矿用地布局的目的。严格农村宅基地管理。完善农村宅基地管理制度,禁止超标准占地建房;新建住宅应优先安排利用村内空闲地和未利用地;引导自然屯农民住宅有规划、有计划地向集镇和中心村集中。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按照新农村建设要求,逐步撤并自然屯,集中建设集镇和中心村,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改变农村居民点布局过于零散的现状。第二节 建设用地空间管制一、建设用地空间管制分区为了全面加

49、强对规划期内全区城乡建设用地的调控,根据各地土地利用的主要方向和区域功能定位,以及城镇化、工业化发展预期目标,划定允许建设区、有条件建设区和限制建设区。允许建设区。是指允许作为建设用地利用,开展城乡建设的空间区域。主要包括规划期内保留的现状建设用地和规划新增建设用地。规划安排全区允许建设区总面积22941.0公顷。有条件建设区。是指原则上不允许作为建设用地利用,满足特定条件后可以开展城乡建设的空间区域。此次规划主要在中心城镇安排有条件建设区3016.0公顷。限制建设区。是指禁止城镇和大型工矿建设、限制村庄和其他独立建设、控制基础设施建设,以农业发展为主的空间区域。全区除允许建设区、有条件建设区

50、和禁止建设区外的土地全部划为限制建设区。此次规划安排全区限制建设区195216.7公顷。禁止建设区。是指主导用途为生态与环境保护空间,严格禁止与主导功能不相符的各项建设。此次规划安排全区禁止建设区2172.3公顷。二、建设用地空间管制规则允许建设区管制规则。区内土地主导用途为城、镇、村或工矿建设发展空间;区内新增城乡建设用地受规划指标和年度计划指标约束,应统筹增量与存量用地,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规划实施过程中,在允许建设区面积不改变的前提下,其空间布局形态可依程序进行调整,但不得突破建设用地扩展边界;允许建设区边界(规模边界)的调整,须报原规划审批机关同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审查批准。有条件建设

51、区管制规则。区内土地符合规定的,可依程序办理建设用地审批手续,同时相应核减允许建设区用地规模;规划期内建设用地扩展边界原则上不得调整。如需调整按规划修改处理,严格论证,报规划审批机关批准。限制建设区管制规则。区内土地主导用途为农业生产空间,是发展农业生产,开展土地整治和基本农田建设的主要区域;区内禁止城、镇、村建设,控制线型基础设施和独立建设项目用地。禁止建设区管制规则。区内土地的主导用途为生态与环境保护空间,严格禁止与主导功能不相符的各项建设;除法律法规另有规定外,规划期内禁止建设用地边界不得调整。第三节 重点建设项目用地安排根据呼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交通、水利等部门编制的用地计

52、划,按照优先保障国家和省重点建设项目,平衡兼顾地方主要民生、基础设施及新兴产业建设项目的原则,确定规划期内全区重点建设项目用地安排。交通水利设施用地。规划期内新建松浦大道、哈三电厂输热管线、哈尔滨绕城公路(西段)、哈尔滨至齐齐哈尔快速铁路等项目,改扩建哈肇公路、哈绥公路、哈伊公路等项目,优化和完善全区内外交通体系格局,增强交通运输能力。通过修建松花江干流大顶子山航电枢纽工程、腰堡灌区工程、许堡涝区治理工程等项目,调节区域水资源平衡,提高区域水资源利用效率。规划期内安排新增交通水利设施用地5.9公顷,参照交通、水利部门建设规划做好用地布局和建设时序安排。其他建设项目用地。充分利用呼兰区的区位优势

53、及旅游资源,发展集休闲、度假、观光、购物于一体的现代生态观光旅游产业,规划期间重点建设松花江沿岸休闲旅游带、呼兰河沿岸风景带、萧红故居全貌恢复与保护、团山风景区和黄土山景区等旅游项目,建设呼兰革志监狱、武警消防训练基地、呼兰垃圾处理场、利民开发区污水处理场、呼兰老城区污水处理场、哈三电厂至利民开发区50000KV输电线路、利民街道裕田变电站、哈三电厂扩建等项目。规划期内安排新增其他建设项目用地96.0公顷,参照相关部门建设规划做好用地布局和建设时序安排。第七章土地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第一节 土地环境保护和建设目标建立起有利于土地生态环境保护的土地利用结构,合理布局各类用地,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处理

54、好耕地保护、生态用地与经济建设的关系,逐步控制和减少水土流失、土地破坏与退化现象,不断增强土地的生态环境功能。到2020年,全区土地生态环境得到全面改善,土地整治增加耕地750.0公顷,水土流失治理率达到80.0%,从而实现土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达到呼兰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目的。第二节 生态用地安排及措施一、加大土地生态环境整治力度积极改造中低产田建成现代化高标准农田,提高耕地质量,加强退化土地防治;积极运用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耕作措施,综合整治水土流失;综合运用水利、农业、生物以及化学措施,集中连片改良盐碱化土地;继续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开展天然林保护工程、水土保持工程。积极开展耕地整治工

55、作,即通过完善田间道路、林网配套、沟渠改造等增加面积;建立土壤环境质量评价和监测制度,禁止用未达标污水灌溉农田,综合整治土壤环境,积极防治土地污染。二、稳定生态用地林地、园地、湿地、绿地作为生态用地,必须严格保护。在进行经济开发和非农业建设时应尽量避开重要的生态用地,对待重要的生态用地要像对待耕地一样实行指令性指标控制,力求占一补一。要加强生态用地的建设,切实提高生态用地的内在质量和防护效果。其他土地的开发必须适度,必须以不破坏生态环境、不减少生态用地为前提。三、防止水土流失水土流失造成土层变薄,土壤中大量有机质和氮磷钾等营养物质随之流失,蓄水保墒能力下降,而且被冲走的泥沙还容易破坏农田、淤塞

56、河道,造成洪涝灾害。防止水土流失应着重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制定水土保持规划,该规划要结合水土保持法的有关要求制定,要突出“防治并重,治管结合,统一规划,因地制宜”的水土保持工作方针,同时要明确不同区域水土保持工作的主攻方向和工作重点;二是新的土地开发项目必须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必须进行以生态环境评价为主要内容的可行性论证;三是大力推广生态农业,建设一批节水农业,旱作农业和生态农业工程。第八章 土地整治安排第一节 土地整治目标在充分论证、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综合运用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对田、水、路、林、村进行综合治理,实现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大力开展土地整理复垦开发活动,平整土地,开发

57、利用耕地中的闲置土地,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土地利用率。整合城乡建设用地资源,促进小城镇和中心村建设,缩并自然屯,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通过实施土地整治,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进一步促进土地资源集约、合理利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全区规划期内通过土地整理复垦补充耕地面积750.0公顷。第二节 土地整治安排一、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安排土地整理复垦开发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有效耕地面积,补充非农建设占用的耕地,保持耕地占补平衡的重要措施。规划期内根据土地适宜性评价和土地整理复垦开发潜力分析结果,按照适度开发耕地后备资源、推进土地整理、加强废弃地复垦的原则,对全区规划期内的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做出科学合理的安排。(一)土地整理复垦开发的主要类型规划期内主要安排耕地后备资源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