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6课《大自然的语言》教案新人教版_第1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6课《大自然的语言》教案新人教版_第2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6课《大自然的语言》教案新人教版_第3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6课《大自然的语言》教案新人教版_第4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6课《大自然的语言》教案新人教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6. 大自然的语言课时安排: 1 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 进一步了解说明文的知识。2 了解物候知识。能力目标1 学会默读,快速找到中心句并准确提炼信息,逐步提高阅读科普说明文的能力。2 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理解文章的条理性。3 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教学重难点重点1 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文的条理性。2 学习文章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突破方法: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引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进而通过开展竞赛、演讲等形式,让学生沉浸在获取知识的成就感中,

2、同时加强学生间的合作交流,最后自然而然地突破文章的重点。难点概括、分析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突破方法:通过组织“我是专家”这样一个语文活动,让学生深入文本,对文字作细致揣摩。然后通过小组合作、班级演讲、同学问质疑的方式,对文字进行深刻的辨析,并引申到生活实际当中。这其中,教师要进行积极的鼓励并正确地导航。教学方法1 情境导入法: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引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2 语文活动式教学法:针对八年级学生自主探索能力的增强,大胆对教学难点进行突破,设计语文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活动中提升对文字的感悟能力。3 作比较阅读法:通过比较辨析,使学生自然地体味说明文语

3、言的生动性,并生成自己的语言资料库。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启发兴趣设计 ( 一 )教师展示一组四季风景图片, 引导学生描述自己的所见所感, 然后对比科学家对物候的研究,引发学生对物候现象的探究兴趣。设计 ( 二 )师生问答导入课题:同学们,前面我们学过春和济南的冬天这两篇课文,你们还记得里面是怎样描写小草的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春天,小草“嫩嫩的,绿绿的”;冬天草色“暗黄”。从“绿绿的”知道春天到了,从“暗黄”知道冬天已经降临,大自然仿佛会告诉我们气候的信息似的。这是怎么回事呢 ?今天学习的大自然的语言这篇课文,将给我们解释其中的道理。设计 ( 三 j教师讲解导入课题: 我们古代的诗人

4、,观察事物是十分细致的。同是春天,描写也很不相同。“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这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草色似有若无,正是初春季节所特有的田园风光。诗人捕捉住这一处于萌芽状态的景物特征,与暮春时节满城浓烟翠柳的明丽景象相比较,颂了新生的有生命力的美好事物。歌杜甫漫兴所描写的春天就不一样了:“糁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钱。笋根稚子无人见,沙上凫雏傍母眠。”散落在小路上的杨花,像铺开的片片白毡,点缀在溪上的初生荷叶,像青钱似的一个叠着一个。 从笋根旁冒出地面的嫩笋不易被人看见, 刚孵出的小水鸭在沙滩上依偎着母鸭睡眠。这看似漫步中信手拈来的景

5、物,却生动地勾画出了一幅暮春的景象。而宋代诗人王淇的 春暮游小园 写的已是春的尾声、夏的前奏了: “一从梅粉褪残妆,涂抹新红上海棠。开到荼蘼花事了,丝丝天棘出莓墙。”诗人把花比喻成春天的足迹,她一路走过去,早春的梅花,新春的海棠,晚春的荼蘼,等到草莓结果、酸枣树探出丝丝叶片时,春天就已经走过去了。这些足迹美化了大地,也美化了人的心灵,在诗人的心中勾起了诗情画意。我们可知道, 在艺术家们忘情地欣赏、 倾情地讴歌时, 科学家们却在冷静地细心观察、 记录,他们在这些花草树木上读到的,却是大自然留下的宝贵信息大自然的语言。二、默读课文。整体感知1 通读课文,扫清障碍。教师: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标出你

6、认为难以认读的字词,并且思考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课文为什么以此为题目。学生默读,并做好标记。交流反馈,鼓励学生有自己的见解。(1) 字词积累看谁先读出下列多音字。连翘 (qi60) 翘起 (qiso)衰草连天 (shu 石 j) 鬓毛衰 (cut)落叶 (iu6) 丢三落四 (ia)落枕 (160)观测 (gu 石 n) 玄妙观 (gu6n)差异 (cha) 差遣 (ch6i)差错 (cha) 参差 (ct)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次第:一个接一个地。销声匿迹:原意是不公开讲话,不公开露面。这里指昆虫都无声无息、无影无踪了。周而复始:轮流一遍,重新开始,指循环往复,不断进行。复,又,再。(2)

7、 解题自然现象就是“大自然的语言”。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显得新颖别致, 引人人胜。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 传递信息的工具, 是人类所独有的。 但是人类在长期农业生产实践中,发现了草木荣枯、 候鸟去来等大自然中的现象, 是与农事安排密切相关的。 好像这是大自然传递给人们的信息,在告诉人们, 要根据这些现象来安排农事。如杏花开了, 要赶快耕地;布谷鸟叫了, 该割麦插禾。 所以作者就用“大自然的语言”来做文章的标题。这样,既贴切、自然、有趣,又富于形象生动性和吸引力。 如果用“简介物候学”“物候学与农业生产”作题目就显得呆板,乏味。2 速读课文,把握语脉。(1)教师: 请同学们迅速浏览课文,从中勾

8、画出你认为有价值的信息,并整理概括出来。比比看谁的效率最高。学生读课文,勾画概括内容,然后交流。学生开始的收获可能较琐碎, 教师应肯定学生的点滴发现, 尤其要表扬学生联系生活得出的收获。 进而引导学生学习把相近的内容合并, 提炼语段的中心句, 围绕主旨筛选概括有价值的信息。明确:一、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孛?( 第 1、2、3 段) 二、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第 4、5 段 ) 三、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第 610 段 ) 四、研究物候学有什z-, 意?义 ?( 第 11、 12 段 )(2) 教师提问:以上四个部分的说明采用了什么样的顺序 ?明确:作者在介绍物候现象时采用了这

9、样一种逻辑顺序:先提出本文说明的对象是什么,接着说明它的重要性,然后说明它取决于什么因素,最后说明研究它的意义。这种说明顺序符合人对事物的认识规律,同时使得文章很有条理性。这种条理性不仅表现在文章的整体,而且也表现在文章的局部。三、难点突破。探究展示1 语文活动设计:我是专家。教师:讲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点因素是本文的重点, 而它带有一定的专业性, 同学们理解上是有难度的。 请以四人小组形成专家团, 选择其中一点因素合作探究, 准备上台演讲,并回答同学们的质疑。教师提供地图、 地球仪、 山脉模型等道具, 鼓励学生脱稿, 大胆自信地演讲并解决问题。2 学生阅读,进行小组间的合作。3 学生自主演

10、讲、质疑、解惑。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以及联系身边的物候现象。学生的质疑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1) 围绕说明方法提问: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第 7 段运用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三种说明方法。“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 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l0 天。”具体准确地说明了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第 8 段运用举例子、 列数字、 作比较三种说明方法。“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l 。,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具体准确地说明了经度的

11、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第 9 段中“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使用下定义这种说明方法,介绍了逆温层这种特殊情况。“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使用举例子这种说明方法,具体说明逆温层对物候的影响。第l0 段运用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三种说明方法。 “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 1741 到 1750 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 到 1930 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具体准确地说明了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课文进行举例

12、说明时,有举一例的, 有举数例的。 文章在说明纬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时,为什么要举两例?明确:自然界的现象是复杂的,大的规律中有时还包合有小的规律,这就需要用相应的例子加以说明, 以使问题说得更准确。在说明纬度差异对物候影响时,第一例用来说明物候现象中纬度的南北差异。第二例用来说明这种差异中还有季节差别的影响。(2)围绕说明语言提问:第l0 段中,“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可否删去?为什么 ?明确:不可以。起限制作用,体 了 明文 言的准确性、科学性。(3) 明 序提 :决定物候 象来 的四个因素的 明 序能否 整( 或互 )? 安排有什么好 ?明确: 不能 整。 四个因素是按照影响程度

13、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 度影响最大,经度次之,高下差异又次之,古今差异最次。另外, 度和 度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个因素是同一个地点的高下差异, 三者都是空 因素,最后一个 是 因素,从空 方面到 方面又是一种排列 序。 四个因素的解 由一个 句引出,接下来用“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 接 ,使 一部分 次井然,条理清晰,易于接受。4 教 小 : 明文以 人介 知 目的,所以要求 明 言宜 、准确、 密。但有 了增 服力, 激 者的 趣, 又运用生 形象的 言 明事物。 本文即是一个很好的范例。四、精 品。探究美点教 用 的 言重新 一个开 ,要求学生与原文比 , 它 不同的表达效果

14、。多媒体 示: 一年有四季, 春夏秋冬, 周而复始。 每个季 都有独特的自然景 。 几千年来, 人民注意了自然 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 事。学生比 改文与原文不同的表达效果。改文 ,直白, 缺乏吸引力;原文用 形象生 ,富有表 力。 学生各抒己 , 用自己的 言描述 感受,言之有理即可, 教 以鼓励 主。学生的解答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1) 文开 一句“立春 后,大地 从沉睡中 醒 来”采用 人的修辞手法写春天到了,很形象, 下文的描写定了基 。不 我 得有一点突兀,来得太 促。(2) 其 ,只要 推敲“ 醒”一 ,就会心中有底。下文“冰雪融化,草木萌 ,各种花次第开放燕子翩然 来布谷 也来

15、了”, 些自然 象展 了“ 醒”的内涵, 人 来一片扑面而来的春色。(3) 原文写得好,好在用 形象生 。如“冰雪融化,草木萌 ”,“萌”字准确地反映了草木开始生 的状况; 如“各种花次第开放” ,“次第” 切地表 了花开的次序,渲染了春天的气息;如“叶子 黄”, “ ”确切地表达了叶子枯黄的 程; 如“簌簌地落下”, “簌簌”摹 吹落叶的声音, 使人感到秋天的 ; 如“ 雪 途”, “ ”恰当地描写了 雪 落的程度。(4) 原文好在 修辞手法的运用。 运用 人的修辞手法, 把大自然写活了。 如“立春 后,大地 从沉睡中 醒 来”“到 呈 一片衰草 天的景象,准 迎接 雪 途的寒冬”“杏花开了

16、,就好像大自然在 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 开始唱歌” 。大自然似乎有人的思想感情,似乎都在 民操心,唯恐他 了 事,这种手法大大加强了说明的生动性和文章的可读性。(5) 原文好,好在对说明对象的烘托。它既生动形象地说明了花草鸟虫的变化规律和气候的密切关系, 也以生花妙笔给人以强烈的悬念, 从而为下文说明大自然的语言作了充分的渲染和有力的铺垫。五、延伸拓展。转化课堂知识1 古代的诗歌也有不少反映了物候知识。自居易的大林寺桃花就是一例。联系课文中的物候知识,谈谈对这首诗的理解。多媒体显示大林寺桃花大林寺桃花白居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

17、此中来。学生齐读诗歌,理解诗意:大林寺在庐山香炉峰顶。诗人在初夏时节游览大林寺。四月,平地上正是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但诗人却意外地发现在这高山古寺之中竟有刚开始繁盛的桃花。诗人曾为春天的逝去而伤感,重遇春景后,喜出望外,猛然“醒悟”到:原来春天是转到这里来了。 这首诗正好说明了课文中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高度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2 教师请有旅游经历的同学谈谈在旅游中了解到的物候知识。如盛夏时节到东北旅游,寒冬时节到南方旅游,爬山、观海等总会有新的发现。六、作业设计1 同学们,用你们的慧眼、灵心去发现、倾听大自然,用你们的妙笔去记录身边的物候现象,用准确生

18、动而又富有科学性的语言写一篇观察日记。2 阅读文章的片段,完成下面的练习。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a清醒 b苏醒 c。醒悟 d。复苏 ) 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 (a 次第 b连续 c陆续 d全部 ) 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a 纷纷 b刷刷c 簌簌 ) 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问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 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几千年来, 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 候鸟去来等自然

19、现象同气候的关系, 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 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 桃花开了, 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 “阿公阿婆, 割麦插禾。”这样看来, 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1) 在语段中的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2) 解 。 声匿迹:翩然:(3) 两段文字的 明 象是( )a物候 象 b 气候 化 c物候 律 d四季景色 化(4) 两段文字的 明 序是,主要的 明方法是。(5)去掉“温 和 区域里” 几个 行不行? 什么 ?参考答案:(1)b a c(2) 声匿迹: 里指消失了 叫声,藏起了形迹。翩然: 作 快的 子。 (3)a(

20、4) 序 例子 (5) 不行。以上情况只限于“地球上温 和 区域里”。如果去掉,不符合 。 体 了 明文 言的准确性、 密性。教学反思如果 学生的个性 是一 演奏的 , 那么教 就是 的指 , 教 的任 是指 他 演奏,而不能包 代替。以前 怕学生学不好, 不好,写不好, 是 里 唆地 来讲去。后来 ,老 得越多,学生 言越 ,越指 越缺乏 造性。所以大胆放手 学生去 ,开展 文活 我是 家, 其自己 ,并解决 。只是在出 偏离的 候, 适 把学生引到文本深 。本 的各 都充分 了学生的主 能 性,教 只给几个 , 学生充分的 去 思考 , 只在关 候 开云 , 收到不 不启的效果。 文教学的

21、目的,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教材只是个例子,学生最 要把 上的所得运用于生活, 把教材当成 子去映照生活。因此,每 都会 行拓展延伸。但有一段 间拓展得很盲目, 没 透就疲于奔命地拓展,没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没有打开学生的视野。如今 得比 好,可以是相 文章 ,可以是 生活的回 ,可以是写作 笔,形式多 , 繁多,但都能本着使学生 野拓 、知 增厚、思 提升的目的出 。本 注意引 学生 身 物候 象的关注, 了从文本走 生活、又从生活回到文本的目的。有关 料一、作者 料竺可 (1890 1974) ,浙江上虞人,20 世 卓有成就的科学家、教育家、气象学家、地理学家,被誉为 “品格和学

22、问的伟人” 。l910 年赴美国留学, 1918 年获哈佛大学地学系博士学位。回国后曾任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教员、东南大学地学系主任、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成为我国近代气象学和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l936年起,出任浙江大学校长,在抗日战争的烽火硝烟中, 在贵州的穷乡僻壤,将浙大从一所地方性大学办成了全国著名的综合性大学,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写下了耀眼的篇章。1949 年 10 月,他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副院长。著有二十八宿起源之时代与地点我国五千年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物候学等。二、推荐几首咏物诗,分析其中的物候知识。梅花(北周 ) 庾信当年腊月半,已觉梅花阑。不信今春晚,俱来雪里看。树动悬冰落,枝高

23、出手寒。早知觅不见,真悔著衣单。提示:当农历十-j9中旬的时候,已经感觉到梅花应该凋残了。不相信今年入春已很久了,梅花还没有开放,于是都来雪里寻梅。树枝摇动,挂在树上的冰凌也坠落下来,伸出手攀看高处的梅枝感到非常寒冷。如果早知天寒寻梅而不得,该多穿一点衣裳,现在徒然受寒,真令人懊悔。诗人原居南方,梅花开得较早,留仕北朝后,居住北方,仍然在腊月下雪天去寻梅,哪知花还没有开,却饱受了冰雪严寒之苦。看来,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纬度,南北差异比较明显。竹下残雪(唐 ) 罗隐墙下浓阴对此君,小山尖险玉为群。夜来解冻风虽急,不向寒城减一分。提示:墙下竹子的浓阴里有一片残雪, 而高险的小山上为白雪环绕。 夜里

24、解冻的东风虽然很急,但环境的严寒酷冷却一点也没有减。“墙下”与“小山”空间相错落, “浓阴”与“玉”色调上相映衬, 形象地反映了高下差异会影响物候现象。柳(唐 ) 李商隐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提示:诗歌从盛春到暮秋, 写柳的季节变化, 反映随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植物的影响,这便是物候知识。同题诗文赏读千奇百怪的动物语言萧柯动物也有着自己的语言。它们不光有声音语言,还有许多无声的语言,例如美妙的舞姿、绚丽的色彩和芬芳的气味,甚至连超声波也被用来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超声语言螽 (zh6ng) 斯、蟋蟀、蝗虫和老鼠等动物,是用超声波进行联系的。螽斯

25、有三种鸣声。“单身汉”螽斯唱得大多是“求婚曲”, 其他“单身汉”听到后, 会此呼彼应地对唱起来。 雄螽斯闻乐赴会,并选中歌声嘹亮者。 两只雄螽斯相遇, 就高唱“赞歌”, 面对面地摆好阵势, 频频摇动触角,大有一触即发之势。 当周围出现危险时, 螽斯就高奏“报警曲”, 闻者便“噤若寒蝉”, 溜之大吉。海豚的超声语言是颇为复杂的。它们能交流情况,展开讨论,共商大计。l962 年,有人曾记录了一群海豚遇到障碍物时的情景:先是一只海豚“挺身而出”,侦察了一番; 然后其他海豚听到侦察报告后, 便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半小时后,意见统一了障碍物中没有危险,不必担忧,于是它们就穿游过去。现在人们已听懂了海豚的呼救信号: 开始声调很高, 而后渐渐下降。 当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