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精选干货)_第1页
教育心理学(精选干货)_第2页
教育心理学(精选干货)_第3页
教育心理学(精选干货)_第4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教育心理学 2 第一节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一、研究对象 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心理活动规律 2、动植物是否也有心理活动? 3、人类的心理现象与动物的是否有区别? 区别:有意识,有自觉能动性。 4、人的心理现象复杂多样。(神秘暗箱?) 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认识和评价不同 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在不同场合心理复杂多样 5、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揭示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3 第一节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续) 二、各心理学流派对研究对象的不同看法 1、德国 冯特 构造主义学派 意识经验 分解成感觉、意向、感情等若干心理元 素 首先采用内省的方法研究 2、美国 詹姆士 机能主义学派 反对分解的做法

2、,认为心理活动是一种持续的意识 流,强调应研究行为的机能,尤其是个体适应环境 的机能。 3、美国 华生 行为主义学派 反对意识和内省这两个基本概念,主张用客观的 4 二、各心理学流派对研究对象的不同看法(续) 方法(动物实验)研究可以观察和测量的行 为。SR公式。不足:把传统心理学中的意 识感觉等一概排除在外;把人的心理=动物的 行为 4、德国 魏特(海)墨 格式塔心理学派 反对行为主义和构造主义,认为既应研究直 接经验也研究行为,研究的对象是整体。因 为人脑有完形的力量 5、奥地利 弗洛伊德 意识、潜意识 梦的解析人的原始冲动 各种本能 5 20世纪50年代以后,各学派对心理学研 究对象的看

3、法趋于折衷,认为:作为心 理学研究对象的心理现象或心理活动是 一种具有不同水平、不同层次、不同功 能的动力系统。既研究心理(个体心理 与社会心理)和行为(个体心理和个体 行为),也研究意识和潜意识(个体) 6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 1、普通心理学: 心理过程:认识过程(感知、记忆、思 维想象、注意)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个性心理: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 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和个性心 理特征(能力、性格、气质) 2、教育心理学:学习心理和教学心理 7 第二节 心理学发展的简要历史 心理学有很长的过去,但只有很短的历史。因此, 心理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科学。(?) 一、心理学的过去 1、古老

4、 Psychology 源于希腊语中的 psyche(灵魂)logos (学说) 远古时代,灵魂(不生不灭的东西即人的心理, 人的精神) 最早阐述心理现象的专著:亚里士多德的灵魂 论。心理学属于哲学范畴,研究者是哲学家和医 生,用的是思辩的研究方法。 8 2、年轻? 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标志:1879年,冯特 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 学实验室,从此从哲学中分离出来。 二、心理学的现在 应用范围越来越广,产生了许多分支学科, 形成了庞大的学科体系。 三、心理学的未来 物理学生物学心理学 9 第三节 心理学研究及学科性质 (一)研究方法:观察法、调查法(问卷法与访谈 法)、实验法(

5、自然实验或现场实验、实验室实 验)、个案研究法 (二)研究程序:1、确定问题并提出假设 2、确定研究对象 3、界定概念及其测量工具 4、选 择研究方法 5、解释结果并做出推论 (三)研究类型: 1、从研究时间的延续性上划分,有纵向研究(追踪 研究)和横向研究(横断研究),还有二者结合的 动态研究 10 2、从研究对象的选取上,分为个案研究和成组研究 3、从研究变量间的关联程度上,分为相关研究和因 果研究 (四)学科性质 中间学科、交叉学科、边缘学科? 1、从研究目标和方法手段来看,具有自然科学的性 质(心理测量、心理统计与分析) 2、从心理的发生发展不能离开社会环境、社会实践 活动来看,具有社

6、会科学的性质 11 第四节 学习意义 1、为进一步学习教育学、学科教学法提供理论依据。 2、便于今后更好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 创造性人才:聚合思维(求同思维) 发散思维(求异思维) 3、为增进学生心理健康,提高自己的心理修养服务。 (如何调控不良情绪;咨询心理学:各学派均指出 了心理问题的成因及解决办法) 12 第二章 脑与心理 心理活动的器官(从心脏脑的认识转化) 心理现象的发生、发展与物种脑的进化 NS的结构和机能 1、神经细胞(N元) 2、周围神经系统的结构和机能 3、中枢神经系统的结构和机能 (1)大脑两半球功能的单侧化 (2)大脑皮层的机能定位 (3)大脑功能的保护、开发和利用 13

7、 第一节 心理活动的器官 一、 18世纪以前,人们认为心理活动是心脏活动的产物。 二、18世纪以后,人们逐步认识到: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 三、从心脏脑的认识转化: 1、源于人们对日常生活现象的思考:睡眠、醉酒、药物麻醉、脑受伤时, 心脏活动正常但心理异常。 2、生理解剖学的发展,特别是临床医学的发现,促进了人们对脑功能的 认识。 法国医生布洛卡 解剖研究发现:失语症(大脑左半球发生病变或受损): 理解型和运动型(具体到不同部位)-P36 两部位由弓状纤维束连接,若受损,则不能把所理解到的讲出来。 14 四、心理现象的发生发展与物种脑的进化 1、神经系统(NS)的发生 单细胞个体:无

8、脑,各种机能由细胞核完成。 多细胞动物:体内细胞出现机能分化,为协调各机能, 出现N元(细胞),进而出现NS 网状NS:N冲动在网内传播,但N元间无突触连接,无 N结,无中枢,故兴奋向任何地方传导。 2、NS的进化与心理的产生发展(P41) (1)最简单的心理现象感觉,从环节动物开始? 15 2、NS的进化与心理的产生发展 环节动物、节肢动物:链状、节状NS,神经节、神 经索(神经细胞聚集一起形成的小团) (2)知觉从脊椎动物开始? 真正的脑, 鱼,分化为小、延、中、间、前脑。 两栖类:大脑两半球,但小而简单 爬行类、鸟类:大脑皮层,薄、平滑且无沟回。 (3)具体思维哺乳动物 大脑皮层 面积大

9、且可折叠形成沟回,两半球也急剧发展 灵长类,大脑外形、结构和机能接近人。 (4)意识(高度发展的人的心理)人脑(最高级最 复杂) 16 人脑 最高级最复杂? 一、脑量:脑容积、脑重量(1400克左右) 人脑的脑指数(脑重与体重的比值)最大 二、大脑皮层 1、人脑皮层在数量和功能上均优于动物 2、人脑皮层中额叶、颞叶和顶叶的面积大,而枕叶 相对缩小。 3、脑细胞的体积大,结构复杂,细胞间隙大,神经 胶质细胞的数量多 4、大脑皮层联合区占的比例越来越大。 三、新机能区出现:言语中枢(言语听觉区和言语运 动区) 17 四、人脑的个体发展 1、脑重:390克左右1400克左右;自胎儿出生6个 月,脑细

10、胞数量增长最迅速;脑有两个激增期: 1018周神经元的总数;出生后脑重(N元长大分 化,N纤维加长、分支加多,N元间联系增多) 2、大脑皮层结构复杂化 6-7个月的胎儿,脑的基本结构已经具备,沟回裂开 始出现。 出生后枕、顶和颞叶分化发展 3岁左右小脑发育基本完成 6岁左右完成大脑神经纤维的髓鞘化。 髓鞘化:使信息传递准确 18 神经细胞(N元) 1、构成NS的基本单位。由细胞体、树突、轴突构 成。P34 2、突触:N元相接触的部位(区域)(一个N元轴 突与另一个N元树突和胞体接触)使电信号(N冲动 或N兴奋)得以传递,实现N元中的传导。 3、突触间存在间隙,电信号化学信号,通过突触 间隙中的

11、化学物质(乙酰胆碱等)的游动实现N元 间的传导。 19 第三节 周围NS的结构和机能 一、脊神经:31对 N元(感觉:传入;运动:传出) N纤维(躯体、内脏感觉纤维;躯体、内脏运动纤维) 机能:联系中枢NS与外部世界 二、脑神经:12对 感觉N:传递感觉信息;运动N:支配运动;混合N 三、植物性神经系统:由运动N元构成,分布在内脏器官、 心血管、平滑肌和腺体等器官。 主要管制中枢:下丘脑。 分为:交感NS和副交感NS 。 两系统在功能上存在颉颃作用:交感NS主要是机体应付紧急 情况时产生兴奋以适应环境的变化。副交感NS 保持安静时 的生理平衡作用。 20 第四节 中枢神经系统的结构和机能 一、

12、脊髓:低级中枢(p35) 灰质:N元的胞体;白质:聚集的神经纤维 作用:1、对一部分躯体运动进行调节,完成一些简单的 反 射活动。 2、将脑与周围神经系统联系起来,成为脑神经传入传出 (传导冲动)的中间站。 二、脑:高级中枢,由小脑、脑干、间脑、大脑和边缘系统 组成。 1、小脑:第二大脑,维持身体平衡,协调动作。 2、脑干:延脑、桥脑、中脑,生命中枢(呼吸、消化、血液 循环) 3、间脑:丘脑(传入传出神经的中转站) 下丘脑 :植物性NS的皮层下中枢,调节内脏活动、内分泌活 动和情绪情感反应。 21 中枢神经系统(续) 4、边缘系统:杏仁核、海马、基底神经节、边缘皮 层等 功能:记忆、动机、行为

13、、情绪(是前脑中发育较 早部位,低等动物人类新皮质,退居其次。) 5、大脑:左右两半球,由大脑皮层、边缘系统和基 底神经节组成。 (1)约有140亿个N元, 无个体差异 (2)约1000亿个N胶质细胞,填充在N元之间。 存在 个体差异?(因胶质细胞可分裂和繁殖,且分裂可 能是学习过程的一部分。)功能:营养N元;清除N 元间的废物;在N元间起着化学和电的隔离作用 (髓鞘质外套) 22 大脑左右两半球 (3)左半球:语言、阅读、书写、数学运算和逻辑推理等 (思想的大脑;意识的大脑;着眼于未来,计划和预测将来 的行动;数字型) 右半球:知觉物体的空间关系、情绪、欣赏音乐和艺术(艺 术的大脑;无意识的

14、大脑;着眼于过去;情感型) 关于左右两半球需注意的问题: 1、两半球对身体是交叉支配。(大多数人是右利手人,如何 开发右半球?) 2、大脑具有重新调整和代偿的功能。(大脑两半球功能的单 侧化) 23 关于左右两半球需注意的问题(续) 3、左右脑功能不是截然分开,二者既相互联系又相 互制约。 4、胼胝体:连接两半球的神经纤维束,是它们交换 信息的桥梁。其成熟较晚。 (1)女性胼胝体未成熟时,其语言已经开始发展, 结果两半球都发展了语言功能。因而女性语言能力 强,但空间思维能力较弱。女性大脑一侧化程度较 低。进而影响男女性智力优势的差异-P51 (2)大脑左半球受损后,男性较女性语言损失或出 现障

15、碍明显。且一侧脑病变后,女性较男性更少出 现行为智力障碍。 24 大脑皮层的机能定位 大脑皮层的表面有三条重要的沟裂:大脑外侧裂、顶枕裂、大脑皮层的表面有三条重要的沟裂:大脑外侧裂、顶枕裂、 中央沟。把整个皮层分为四叶:中央沟。把整个皮层分为四叶:P36 额叶:语言、智慧、运动中枢额叶:语言、智慧、运动中枢 顶叶:躯体感觉中枢顶叶:躯体感觉中枢 枕叶:视觉中枢枕叶:视觉中枢 颞叶:听觉中枢(记忆)颞叶:听觉中枢(记忆) 总:人的神经系统的不同部位各有其功能,并排列在不同的等总:人的神经系统的不同部位各有其功能,并排列在不同的等 级上。处于最高等级的是大脑皮层,以下依次是基底节、间级上。处于最高

16、等级的是大脑皮层,以下依次是基底节、间 脑、小脑、脑干、脊髓。且大脑的不同部位或区域各司其职。脑、小脑、脑干、脊髓。且大脑的不同部位或区域各司其职。 大脑两半球功能的一侧化理论是该理论的延续和发展。大脑两半球功能的一侧化理论是该理论的延续和发展。 不不 足:忽略足:忽略NS各区之间的联系与制约,在修改中。各区之间的联系与制约,在修改中。 25 脑功能的各种学说P39 1、颅相说:关于颅骨的外部形状和内部脑的结构、性格相、颅相说:关于颅骨的外部形状和内部脑的结构、性格相 关的学说。关的学说。 2、定位说、定位说 3、整体说:、整体说:(1)虽脑的各部位有其特殊机能,但虽脑的各部位有其特殊机能,但

17、NS具有统具有统 一性,任何部分的消除都可减少其他部分的能力。一性,任何部分的消除都可减少其他部分的能力。 (2)均势原理和总体活动原理:大脑皮层的各个部位几乎)均势原理和总体活动原理:大脑皮层的各个部位几乎 以均等的程度对学习发生作用,大脑是以一个总体发生作用以均等的程度对学习发生作用,大脑是以一个总体发生作用 的,学习活动的效率与大脑受损伤的面积大小成正比,而与的,学习活动的效率与大脑受损伤的面积大小成正比,而与 受损伤的部位无关。(发现了脑机能的差别性和统一性,强受损伤的部位无关。(发现了脑机能的差别性和统一性,强 调脑功能的整体性。)调脑功能的整体性。) 26 脑功能的各种学说(续)

18、4、机能系统说:脑特定部位的损伤不仅仅导致某一、机能系统说:脑特定部位的损伤不仅仅导致某一 孤立的心理机能的丧失,而是引起一系列过程的障孤立的心理机能的丧失,而是引起一系列过程的障 碍;某种心理机能的障碍,除受脑的特定损伤部位碍;某种心理机能的障碍,除受脑的特定损伤部位 的直接影响外,还受其他脑区的影响。的直接影响外,还受其他脑区的影响。 换言之,大脑某一部位参与好几种机能活动;某一机换言之,大脑某一部位参与好几种机能活动;某一机 能活动是大脑多个部位协同活动的结果。能活动是大脑多个部位协同活动的结果。 三个机能系统三个机能系统 第一机能系统:调节激活与维持觉醒状态,动力系统。第一机能系统:调

19、节激活与维持觉醒状态,动力系统。 脑干网状结构和边缘系统等组成。提高兴奋性和感脑干网状结构和边缘系统等组成。提高兴奋性和感 受性。受性。 27 脑功能的各种学说(续) 第二机能系统:信息接受、加工、储存系统,枕业、第二机能系统:信息接受、加工、储存系统,枕业、 颞叶和顶叶以及相应的皮层下组织。颞叶和顶叶以及相应的皮层下组织。 第三机能系统:行为调节系统。额叶的广大脑区。第三机能系统:行为调节系统。额叶的广大脑区。 总:人的各种行为和心理活动是三个机能系统协同活总:人的各种行为和心理活动是三个机能系统协同活 动的结果,同时各机能系统又各自发挥不同的作用。动的结果,同时各机能系统又各自发挥不同的作

20、用。 5、模块说:人脑是由高度专门化、相对独立的模块、模块说:人脑是由高度专门化、相对独立的模块 组成的。模块之间复杂而巧妙的结合,是实现复杂组成的。模块之间复杂而巧妙的结合,是实现复杂 而精细的认知功能的基础。而精细的认知功能的基础。 6、泛脑网络论:在相互联系中看待大脑。(既分工、泛脑网络论:在相互联系中看待大脑。(既分工 又合作)又合作) 28 脑的保护、利用和开发 一、保护和利用?一、保护和利用? 运动、锻炼增长智慧、延年益寿、塑造性格运动、锻炼增长智慧、延年益寿、塑造性格 。 (1)运动利于各种感觉的发育和统和,促进脑功)运动利于各种感觉的发育和统和,促进脑功 能。(多动症,注意力缺

21、陷,导致学习障碍)(能。(多动症,注意力缺陷,导致学习障碍)(2) 是积极的休息方式:可缓解因紧张思考引起的大脑是积极的休息方式:可缓解因紧张思考引起的大脑 疲劳;锻炼疲劳;锻炼NS对疲劳的耐受能力;加强大脑中供应对疲劳的耐受能力;加强大脑中供应 能量的高能磷酸化合物的再化合过程,保证大脑的能量的高能磷酸化合物的再化合过程,保证大脑的 正常机能,延缓大脑疲劳(正常机能,延缓大脑疲劳(3)运动能增加氧的供)运动能增加氧的供 应、动脉通畅应、动脉通畅 (4)情绪稳定、精力充沛、想象力丰富。)情绪稳定、精力充沛、想象力丰富。 促使大脑思维活跃,改善大脑机能促使大脑思维活跃,改善大脑机能 29 2、睡

22、眠与大脑:促进创造(睡眠帮助人们把新知、睡眠与大脑:促进创造(睡眠帮助人们把新知 融入旧知,既不接也不发,而是整理,可能出现新融入旧知,既不接也不发,而是整理,可能出现新 观念、新思路)、记忆(不受外界信息干扰)、学观念、新思路)、记忆(不受外界信息干扰)、学 习(不仅分泌生长素,还分泌思维所必要的生化物习(不仅分泌生长素,还分泌思维所必要的生化物 质)。质)。 对大脑有营养作用?便于生化物质(保证脑功能正对大脑有营养作用?便于生化物质(保证脑功能正 常发挥)的储存;脑制造蛋白质(常发挥)的储存;脑制造蛋白质(N元功能的基础)元功能的基础) 速度远高于觉醒期。速度远高于觉醒期。 3、营养与大脑

23、、营养与大脑(1)氧,脑重占体重的氧,脑重占体重的2%,但耗氧,但耗氧 量占人体所需氧量的量占人体所需氧量的20%,所接受的,所接受的血流量占心血流量占心 脏排出量的脏排出量的20% 30 (2)水、蛋白质、糖类、脂类微量元素,营养均衡,)水、蛋白质、糖类、脂类微量元素,营养均衡, 早餐(早餐(3)母体内营养状况)母体内营养状况 4、烟酒与大脑:烟中有毒物质会损伤脑细胞,引起、烟酒与大脑:烟中有毒物质会损伤脑细胞,引起 脑血管坏死;酒精与脑中物质发生反应,影响脑血管坏死;酒精与脑中物质发生反应,影响N细细 胞和脑的正常活动,如大脑萎缩,大脑活动受抑制。胞和脑的正常活动,如大脑萎缩,大脑活动受抑

24、制。 5、疾病与大脑:脑溢血、脑炎等,不同程度的伤害、疾病与大脑:脑溢血、脑炎等,不同程度的伤害 6、学习、记忆与大脑:用进废退、学习、记忆与大脑:用进废退 31 二、脑潜能开发:二、脑潜能开发: 1、大脑有无限的开发空间。、大脑有无限的开发空间。 1%,科学家与普通,科学家与普通 人的差别:用脑的程度和方式不同。人的差别:用脑的程度和方式不同。 2、开发的途径:、开发的途径: (1)不断学习,持续充电。人脑意识活动的容量)不断学习,持续充电。人脑意识活动的容量 是有限的,但无意识活动的容量是无限的。故应注是有限的,但无意识活动的容量是无限的。故应注 重开发无意识心理过程。重开发无意识心理过程

25、。 兴趣爱好广泛多样,多接触新事物,见多识兴趣爱好广泛多样,多接触新事物,见多识 广,提高无意识的蕴藏量。广,提高无意识的蕴藏量。 32 (2)音乐、绘画、书法等艺术活动,开发右脑;肢)音乐、绘画、书法等艺术活动,开发右脑;肢 体运动、计算机操作、珠算、汉语,开发全脑。体运动、计算机操作、珠算、汉语,开发全脑。 (3)愉悦的心境,乐观豁达的性格,使感觉更灵敏,)愉悦的心境,乐观豁达的性格,使感觉更灵敏, 思维更敏捷,大脑更灵活。思维更敏捷,大脑更灵活。 (4)思考、好奇、冒险、挑战、自信等性格,切忌)思考、好奇、冒险、挑战、自信等性格,切忌 自我封闭(对人对事)大胆求异,丰富想象,更富自我封闭

26、(对人对事)大胆求异,丰富想象,更富 创造性。创造性。 (5)诱发)诱发波,轻松愉快学习,灵感、顿悟,提高效波,轻松愉快学习,灵感、顿悟,提高效 率。率。 33 第三章 行为动力 需要需要 动机动机 动机理论动机理论 学习动机的激发学习动机的激发 34 第一节 需要 一、需要一、需要 1、需要:有机体感到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需要:有机体感到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 理倾向。理倾向。 是有机体自身或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是有机体自身或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 2、需要的特征:动力性、对象性、社会性、需要的特征:动力性、对象性、社会性 (主观体验感受到的,实际未必缺

27、乏)(主观体验感受到的,实际未必缺乏) 二、需要的种类二、需要的种类 1、按需要的起源:生物需要与社会需要、按需要的起源:生物需要与社会需要 (人的生物性需要与动物的是否有区别?人的生物性需要与动物的是否有区别?) 3、按需要指向的对象: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按需要指向的对象: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35 三、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 1、基本内容:、基本内容: 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 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求知的需要、审美的需要、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求知的需要、审美的需要、 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7层层 P69-70 2、需要层次间的关系:、需要层次间的关系: (

28、基本需要、成长需要)作用及特性不同:(基本需要、成长需要)作用及特性不同: 基本需要是个体生存所必须的,不满足将直接危基本需要是个体生存所必须的,不满足将直接危 及生命(身心健康);一旦获得满足,其需要强及生命(身心健康);一旦获得满足,其需要强 度就会降低度就会降低 成长需要非个体生存所必须,但对基本需要起引成长需要非个体生存所必须,但对基本需要起引 导作用,获得满足将促进人健康成长,且随其满导作用,获得满足将促进人健康成长,且随其满 足反而增强。足反而增强。 36 3、评价、评价 A、积极意义、积极意义:研究正常人的需要并揭示了其研究正常人的需要并揭示了其 产生的客观规律,故其具有普遍性,

29、在各行产生的客观规律,故其具有普遍性,在各行 各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各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B、不足:没有看到高级需要对低级需要的调、不足:没有看到高级需要对低级需要的调 节作用;把人的需要(括社会性需要)都看节作用;把人的需要(括社会性需要)都看 成是与生俱来的潜能,忽视了社会生活环境成是与生俱来的潜能,忽视了社会生活环境 在人的需要发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在人的需要发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37 第二节 动机 一、动机一、动机 1、含义:引起、维持个体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含义:引起、维持个体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 目标进行的内在动力。(为什么要行动?)目标进行的内在动力。(为什么要行动?)

30、 2、动机产生的条件:、动机产生的条件: A、需要是动机产生的基础。(需要是静止的、潜、需要是动机产生的基础。(需要是静止的、潜 在的动机,表现为愿望、意向)在的动机,表现为愿望、意向) B、诱因:所有能引起个体行为的刺激或情境。需、诱因:所有能引起个体行为的刺激或情境。需 要要+诱因诱因=动机(正、负诱因)动机(正、负诱因) C、有时,诱因并未实际出现,因过去习得的经验、有时,诱因并未实际出现,因过去习得的经验 所产生的诱因期待,也使需要所产生的诱因期待,也使需要动机。动机。 3、动机无法观察,只能根据刺激情境和行为反应、动机无法观察,只能根据刺激情境和行为反应 去推测去推测。 38 4、动

31、机的功能:激活功能、引导功能、维持和调、动机的功能:激活功能、引导功能、维持和调 整功能。整功能。 二、动机分类:二、动机分类: 1、按动机起源: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按动机起源: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 2、按动机对象的性质:物质性、精神性动机、按动机对象的性质:物质性、精神性动机 3、按影响范围和持续作用时间:近景性、远景性、按影响范围和持续作用时间:近景性、远景性 动机动机 4、对动机内容的意识程度:无意识、有意识动机、对动机内容的意识程度:无意识、有意识动机 5、地位与作用大小:主导性、辅助性动机、地位与作用大小:主导性、辅助性动机 39 兴趣 1、含义:人们力求认识某个事物或从事某种

32、、含义:人们力求认识某个事物或从事某种 活动的心理倾向。活动的心理倾向。 是人们认识事物、探求真理的重要动机。是人们认识事物、探求真理的重要动机。 与积极的情绪体验相联系。与积极的情绪体验相联系。 2、兴趣的种类:、兴趣的种类: 直接兴趣:事物或活动本身直接兴趣:事物或活动本身 间接兴趣:认识事物的目的或活动结果间接兴趣:认识事物的目的或活动结果 3、兴趣的品质:兴趣的倾向性、广度、兴趣的品质:兴趣的倾向性、广度、 稳稳 定性和效能定性和效能 40 三、动机冲突与目标确立 1、动机冲突:动机斗争,指在同一时间内出现彼、动机冲突:动机斗争,指在同一时间内出现彼 此不同或相抵触的动机,因不能都获满

33、足而产生的此不同或相抵触的动机,因不能都获满足而产生的 矛盾心理。矛盾心理。 2、动机冲突的种类:、动机冲突的种类: A、按表现形式:双趋动机冲突、双避动机冲突、按表现形式:双趋动机冲突、双避动机冲突、 趋避式动机冲突趋避式动机冲突 B、按性质和内容:原则性、非原则性动机冲突、按性质和内容:原则性、非原则性动机冲突 3、动机冲突与目标确立同步进行,动机冲突的过、动机冲突与目标确立同步进行,动机冲突的过 程就是目标确立的过程。目标确立是动机冲突的结程就是目标确立的过程。目标确立是动机冲突的结 果。果。 41 四、动机与行为效果四、动机与行为效果 行为效果取决于两要素:动机本身的强弱;个体行行为效

34、果取决于两要素:动机本身的强弱;个体行 为的质量为的质量 1、动机强度与行为效果:呈倒、动机强度与行为效果:呈倒U型曲线关系。动机型曲线关系。动机 过弱,不能激起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在一定范围内,过弱,不能激起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在一定范围内, 动机增加,解决问题的效率也随之增加,直到达到动机增加,解决问题的效率也随之增加,直到达到 一个最高点。超过此点,动机强度的增加,反会降一个最高点。超过此点,动机强度的增加,反会降 低解决问题的效率。低解决问题的效率。 动机过强,情绪紧张焦虑,注意和知觉的范围变得动机过强,情绪紧张焦虑,注意和知觉的范围变得 过于狭窄,大脑处于抑制状态,限制正常活动,降过于狭

35、窄,大脑处于抑制状态,限制正常活动,降 低行为效率。低行为效率。 42 四、动机与行为效果(续)四、动机与行为效果(续) 2 2、动机的最佳水平与课题性质的关系:耶基、动机的最佳水平与课题性质的关系:耶基 斯斯多德森定律。较容易课题中,工作效率多德森定律。较容易课题中,工作效率 随动机的提高而上升。随课题难度的增加,随动机的提高而上升。随课题难度的增加, 动机最佳水平(倒动机最佳水平(倒U U型曲线的最高点)有逐渐型曲线的最高点)有逐渐 下降趋势。下降趋势。 3 3、动机以行为为中介影响行为效果。故行为、动机以行为为中介影响行为效果。故行为 质量对行为效果至关重要。质量对行为效果至关重要。P8

36、0P80图图 结论:动机是影响行为效果的重要因素但非结论:动机是影响行为效果的重要因素但非 决定性因素。改善各种主客观条件以提高行决定性因素。改善各种主客观条件以提高行 为质量才是最关键的。为质量才是最关键的。 43 第三节第三节 动机理论动机理论 一、强化动机理论一、强化动机理论 二、归因理论二、归因理论 三、自我效能感理论三、自我效能感理论 四、成就动机理论四、成就动机理论 五、期望理论五、期望理论 44 一、强化动机理论一、强化动机理论 1 1、联结主义理论家:一切行为由、联结主义理论家:一切行为由S-RS-R构成。构成。 反射:在反射:在NS NS 的参与下,有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作出的

37、参与下,有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作出 的规律性的应答反应。的规律性的应答反应。 条件反射和无条件反射(本能)条件反射和无条件反射(本能) 人类的无条件反射(三类人类的无条件反射(三类) ):食物性反射、防御性反:食物性反射、防御性反 射和性反射射和性反射 第一信号系统:以具体事物为条件刺激物建立的条件第一信号系统:以具体事物为条件刺激物建立的条件 反射反射 第二信号系统:对语词为条件刺激物建立的条件反射第二信号系统:对语词为条件刺激物建立的条件反射 反射弧:感受器反射弧:感受器传入传入NNNN中枢中枢传出传出NN效应器效应器 45 条件反射条件反射( (学习学习) )的形成:巴莆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

38、实验的形成:巴莆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实验 大脑皮层形成了暂时性的神经联系(是强化的结果,不大脑皮层形成了暂时性的神经联系(是强化的结果,不 强化即消退)条件刺激物?强化即消退)条件刺激物?新的行为反应。马戏新的行为反应。马戏 团训练动物依靠强化:食物团训练动物依靠强化:食物 2 2、强化:凡能增加反应概率的刺激或刺激情境。、强化:凡能增加反应概率的刺激或刺激情境。 3 3、强化的作用:使刺激与行为间建立稳固联系。、强化的作用:使刺激与行为间建立稳固联系。 4 4、强化动机理论:把人类行为的动力归结于强化。、强化动机理论:把人类行为的动力归结于强化。 认为人的某种行为倾向完全取决于先前这种行为与刺

39、认为人的某种行为倾向完全取决于先前这种行为与刺 激间因强化而建立起来的稳固联系。激间因强化而建立起来的稳固联系。 46 4 4、强化种类:、强化种类: (1 1)外部、内部强化外部、内部强化 (2 2)直接强化、替代(间接)强化、自我强化)直接强化、替代(间接)强化、自我强化 (3 3)正强化、负强化)正强化、负强化 正强化、负强化与惩罚正强化、负强化与惩罚 三者区别:三者区别:(1)(1)正强化与负强化的目的都是提正强化与负强化的目的都是提 高反应发生概率,但正强化是通过呈现愉快高反应发生概率,但正强化是通过呈现愉快 刺激的方式来达到这一目的,而负强化则是刺激的方式来达到这一目的,而负强化则

40、是 通过撤销厌恶刺激的方式来达到这一目的。通过撤销厌恶刺激的方式来达到这一目的。 47 (2)(2)正强化与惩罚都是通过呈现刺激来达到目正强化与惩罚都是通过呈现刺激来达到目 的,但正强化呈现愉快刺激,惩罚呈现厌恶的,但正强化呈现愉快刺激,惩罚呈现厌恶 刺激;正强化的目的是提高反应发生概率,刺激;正强化的目的是提高反应发生概率, 惩罚则是降低反应发生概率。惩罚则是降低反应发生概率。 (3)(3)负强化与惩罚都有可能涉及厌恶刺激,但负强化与惩罚都有可能涉及厌恶刺激,但 负强化是撤销厌恶刺激,惩罚则是呈现厌恶负强化是撤销厌恶刺激,惩罚则是呈现厌恶 刺激;负强化的目的是提高行为发生概率,刺激;负强化的

41、目的是提高行为发生概率, 惩罚则是降低行为发生概率。惩罚则是降低行为发生概率。 48 二、归因理论二、归因理论 1 1、主要涉及对成功和失败原因的解释。、主要涉及对成功和失败原因的解释。 2 2、最早、最早 美国美国 社会心理学家社会心理学家 海德海德 环境归因环境归因 个人归因个人归因 3 3、美国、美国 社会心理学家社会心理学家 罗特罗特 内控型内控型 外控型外控型 4 4、韦纳、韦纳 归因的三个纬度:内部和外部归因;稳定归因的三个纬度:内部和外部归因;稳定 性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和不可控归因。性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和不可控归因。 六个因素: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六个因素:能力

42、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 (机遇)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机遇)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 49 5、归因理论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归因理论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 A A、根据行为者当前的归因倾向预测他今后的行为。、根据行为者当前的归因倾向预测他今后的行为。 并据此解释人的行为。并据此解释人的行为。 如:成功(运气、能力);失败(努力、能力、任如:成功(运气、能力);失败(努力、能力、任 务难或环境因素)务难或环境因素) B B、训练学生掌握正确积极的归因方式,对消极错、训练学生掌握正确积极的归因方式,对消极错 误归因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误归因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 教师的反馈也是影响学生归因的

43、重要因素。教师的反馈也是影响学生归因的重要因素。 习得性无助感:屡遭挫折后形成的放弃心理和行为。习得性无助感:屡遭挫折后形成的放弃心理和行为。 (梭鱼实验)(梭鱼实验) 三方面表现:动机降低(消极被动,不感兴趣);三方面表现:动机降低(消极被动,不感兴趣); 认知障碍;情绪失调(进而影响人格)认知障碍;情绪失调(进而影响人格) 50 三、自我效能感理论三、自我效能感理论 1 1、自我效能(能力)感:人对自己能否成功地进、自我效能(能力)感:人对自己能否成功地进 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2 2、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因素:、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因素: A A、个体成败

44、的经验(个体成败的亲身经验是最主、个体成败的经验(个体成败的亲身经验是最主 要因素;间接或替代性经验)要因素;间接或替代性经验) 替代性经验产生影响的原因?替代性经验产生影响的原因? (1 1)社会比较过程。不强调比较的客观准确,关键)社会比较过程。不强调比较的客观准确,关键 是主观认识。(是主观认识。(2 2)提供信息的过程。从示范者的)提供信息的过程。从示范者的 表现中学到有效解决问题的策略或方法。表现中学到有效解决问题的策略或方法。 B B、个体的归因方式。自我效能感、个体的归因方式。自我效能感 成功:外部不成功:外部不 可控因素,不能增强;失败:内部可控因素,不会可控因素,不能增强;失

45、败:内部可控因素,不会 降低降低 51 四、成就动机理论四、成就动机理论 1 1、成就动机(需要、成就动机(需要) )默瑞默瑞 ,后麦克兰德和阿,后麦克兰德和阿 特金森接受其思想并发展成特金森接受其思想并发展成 成就动机理论成就动机理论 2 2、麦克兰德发现:、麦克兰德发现:成就动机成就动机 成就动机高者:难度大有风险的开创性工作,成就动机高者:难度大有风险的开创性工作, 敢于承担责任,从任务完成中获满足感。敢于承担责任,从任务完成中获满足感。 成就动机低者:风险小独立决策少的工作成就动机低者:风险小独立决策少的工作 3 3、阿特金森、阿特金森 (1 1)成就动机模型:)成就动机模型: 动机强

46、度动机强度=F=F(动机水平(动机水平期望期望诱因)诱因) 动机水平:个体稳定地追求成就的个体倾向;动机水平:个体稳定地追求成就的个体倾向; 期望:成功概率;诱因:价值期望:成功概率;诱因:价值 52 四、成就动机理论(续) (2 2)两类成就动机:力求成功的动机)两类成就动机:力求成功的动机力求成功者;力求成功者; 避免失败的动机避免失败的动机避免失败者避免失败者 (3 3)两种人与任务难度)两种人与任务难度 力求成功者:成功概率力求成功者:成功概率50%50%的任务最富挑战性,过易的任务最富挑战性,过易 反会降低动机反会降低动机 避免失败者:非常容易或非常困难的任务。避免失败者:非常容易或

47、非常困难的任务。 (4 4)教育启示:提供新颖有一定难度任务,竞争情)教育启示:提供新颖有一定难度任务,竞争情 境,严格评分激发动机;安排竞争小的环境,小有境,严格评分激发动机;安排竞争小的环境,小有 成功就奖励强化,评分适当放宽,避免公开指责;成功就奖励强化,评分适当放宽,避免公开指责; (主动性)增加他们动机中力求成功的成分(主动性)增加他们动机中力求成功的成分。 53 第四节第四节 学习动机的激发学习动机的激发 一、含义:指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下,利用一定的诱一、含义:指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下,利用一定的诱 因,使已形成的学习需要由潜在状态变为活动状态,因,使已形成的学习需要由潜在状态变为活动状

48、态, 形成学习的积极性。形成学习的积极性。 二、激发的具体措施:二、激发的具体措施: 1 1、设置合理目标、设置合理目标 2 2、有效利用反馈与评价、有效利用反馈与评价 3 3、增加学习任务的趣味性、增加学习任务的趣味性 4 4、合理运用奖励与惩罚、合理运用奖励与惩罚 5 5、科学利用竞争与合作、科学利用竞争与合作 6 6、向学生表达明确可行的期待、向学生表达明确可行的期待 7 7、增强自我效能感、增强自我效能感 8 8、进行归因训练、进行归因训练 54 第四章第四章 认知过程认知过程 注意注意 感知觉感知觉 记忆记忆 思维(想象)思维(想象) 55 第一节第一节 注意注意 注意概述(含义、基

49、本特征和外部表现)注意概述(含义、基本特征和外部表现) 注意的种类注意的种类 注意的品质(特征)注意的品质(特征) 注意力的培养注意力的培养 56 第一节第一节 注意概述注意概述 1 1、含义: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含义: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2 2、基本特征、基本特征 :指向性和集中性:指向性和集中性 3 3、注意不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而是心理活动的、注意不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而是心理活动的 一种状态。作为心理活动的调节机制存在,任何心理一种状态。作为心理活动的调节机制存在,任何心理 活动的开展都离不开注意。活动的开展都离不开注意。 4 4、外部表现:、外部表现:

50、A A、适应性运动(有关感觉器官朝向刺、适应性运动(有关感觉器官朝向刺 激物)举目凝视、侧耳倾听激物)举目凝视、侧耳倾听B B、无关运动的停止(屏、无关运动的停止(屏 息凝视)息凝视)C C、呼吸运动的变化(集中注意时,呼吸轻、呼吸运动的变化(集中注意时,呼吸轻 微缓慢,呼与吸的时间比例改变。呼微缓慢,呼与吸的时间比例改变。呼延长,吸短促)延长,吸短促) 5、两特例:似注意实不注意;似不注意实注意、两特例:似注意实不注意;似不注意实注意 57 6、注意的种类、注意的种类 一、根据注意时有无预定目的,是否需意志努力一、根据注意时有无预定目的,是否需意志努力 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有意后注意无意注意

51、、有意注意、有意后注意 随意注意、不随意注意随意注意、不随意注意 二、引起无意注意的条件:二、引起无意注意的条件: (一)客观因素(一)客观因素 1 1、刺激物的强度(相对、绝对)、刺激物的强度(相对、绝对)2 2、刺激物间的对、刺激物间的对 比关系比关系3 3、刺激物的活动和变化、刺激物的活动和变化 4 4 、刺激物的新、刺激物的新 异性异性 (二)主观因素:人的需要兴趣;情绪状态和(二)主观因素:人的需要兴趣;情绪状态和 精神状态;知识经验精神状态;知识经验 58 注意的品质注意的品质 一、注意的稳定性:同一对象(狭义)或同一活动一、注意的稳定性:同一对象(狭义)或同一活动 (广义)(广义

52、)注意的分散注意的分散 注意的稳定性指的是注意在时间上的特征。注意的稳定性指的是注意在时间上的特征。 标志:活动在某一段时间内的高效率。标志:活动在某一段时间内的高效率。 1 1、注意的起伏(动摇)现象:正、负时相、注意的起伏(动摇)现象:正、负时相 2 2、影响因素:对象本身的特点(内容丰富、复杂多变、影响因素:对象本身的特点(内容丰富、复杂多变 的较内容贫乏、单调静止的稳定时间长);活动内容的较内容贫乏、单调静止的稳定时间长);活动内容 和方式;主体状态;有个体差异和年龄差异和方式;主体状态;有个体差异和年龄差异 二、注意的广度(范围)二、注意的广度(范围) 影响因素:知觉对象的特点(排列

53、有规律,整体)影响因素:知觉对象的特点(排列有规律,整体) 个人的知识经验;活动任务的复杂程度个人的知识经验;活动任务的复杂程度 59 1 2 3 4 5 6 7 8 9 10 7 1 3 9 1 5 2 8 3 4 ifregrtroaer refrigerator 红黄绿蓝绿红蓝黄蓝红黄绿黄绿蓝红黄绿蓝绿红蓝红黄绿蓝绿红蓝黄蓝红黄绿黄绿蓝红黄绿蓝绿红蓝 黄蓝红黄绿绿蓝红黄绿蓝绿红蓝黄蓝红黄绿黄绿蓝黄蓝红黄绿绿蓝红黄绿蓝绿红蓝黄蓝红黄绿黄绿蓝 红黄绿蓝绿红蓝黄蓝红黄绿绿蓝红黄绿蓝绿红蓝黄红黄绿蓝绿红蓝黄蓝红黄绿绿蓝红黄绿蓝绿红蓝黄 蓝红黄绿红黄绿蓝红黄绿蓝绿红蓝黄蓝红黄蓝红黄绿红黄绿蓝红黄绿

54、蓝绿红蓝黄蓝红黄 60 三、注意的分配(同一时间三、注意的分配(同一时间 不同对象)不同对象) 分配的条件:同时进行的几项活动中必须有分配的条件:同时进行的几项活动中必须有 一种是熟练的。一种是熟练的。 四、注意的转移:据新的任务四、注意的转移:据新的任务 主动从一主动从一 对象或活动转移到另一对象或活动对象或活动转移到另一对象或活动 1 1、区别注意分散?、区别注意分散? 2 2、影响因素:原有注意的紧张程度;新对、影响因素:原有注意的紧张程度;新对 象的特点;象的特点;N N活动类型;已有习惯活动类型;已有习惯 61 注意力的培养注意力的培养 自我暗示法自我暗示法 情境想象法情境想象法 培

55、养间接兴趣培养间接兴趣 自我奖励法自我奖励法 训练听课技巧训练听课技巧 课前预习;创设学习环境;劳逸结合,合理安课前预习;创设学习环境;劳逸结合,合理安 排时间排时间 62 第二节第二节 感知觉感知觉 感觉的含义及种类感觉的含义及种类 感觉的测量感觉的测量 感觉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感觉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 知觉的含义及种类知觉的含义及种类 知觉的特性知觉的特性 63 感觉的含义及种类感觉的含义及种类 一、含义:直接作用一、含义:直接作用 个别属性个别属性 1 1、是一种最简单的心理活动,正常成人很少有纯粹、是一种最简单的心理活动,正常成人很少有纯粹 的感觉?疼痛、饥渴的感觉?疼痛、饥渴 初生的婴儿

56、有初生的婴儿有 2 2、意义:是一切高级复杂心理活动的基础,是人维、意义:是一切高级复杂心理活动的基础,是人维 持正常心理生活不可缺少的。持正常心理生活不可缺少的。 感觉剥夺实验感觉剥夺实验 二、主要感觉:外部、内部(二、主要感觉:外部、内部(S S来源)来源) 1 1、视觉、视觉 适宜刺激适宜刺激 感受器:视网膜上的视细胞感受器:视网膜上的视细胞 2 2、听觉、听觉 内耳耳蜗科蒂氏器内耳耳蜗科蒂氏器 3 3、肤觉、嗅觉和味觉、肤觉、嗅觉和味觉 4 4、运动觉、平衡觉和机体觉、运动觉、平衡觉和机体觉 64 感觉的测量感觉的测量 一、感受性和感觉阈限一、感受性和感觉阈限 感受性:感觉能力感受性:

57、感觉能力 感觉阈限:使感觉得以产生的刺激强度的一定范围。感觉阈限:使感觉得以产生的刺激强度的一定范围。 二、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觉阈限(反比关系)二、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觉阈限(反比关系) 绝对感受性:觉察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绝对感受性:觉察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 绝对感觉阈限: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绝对感觉阈限: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三、差别感受性和差别感觉阈限(反比关系)三、差别感受性和差别感觉阈限(反比关系) 相对感受性:刚觉察出同类刺激最小差别量的能力相对感受性:刚觉察出同类刺激最小差别量的能力 相对感觉阈限:刚能觉察出两个同类刺激的最小差别相对感觉阈限:刚能觉察出两个同类刺激的最小差别

58、量量 65 韦伯定律韦伯定律 韦伯常数(相对常数?):韦伯常数(相对常数?):K=K=I II I 1 1、不同感觉的、不同感觉的K K值不同,据此可判断感觉的敏锐程度。值不同,据此可判断感觉的敏锐程度。 K K重量重量=1=130 K30 K视觉视觉=1=1100 K100 K听觉听觉=1=110 10 2 2、韦伯定律只是在中等刺激强度范围内才适用。、韦伯定律只是在中等刺激强度范围内才适用。 刺激过强或过弱(接近绝对阈限),韦伯常数(相对刺激过强或过弱(接近绝对阈限),韦伯常数(相对 差别阈限)都会发生一定改变。差别阈限)都会发生一定改变。 光线极弱:光线极弱:K= 100K= 10010

59、0=1100=1 光线极强:光线极强: K= 6K= 610001000 66 感觉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感觉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 影响感觉的因素:影响感觉的因素: 一、刺激强度一、刺激强度 二、感觉间的相互作用二、感觉间的相互作用 A A、同一感觉、同一感觉 1 1、感觉适应:相同刺激物持续作用于某一特定感受、感觉适应:相同刺激物持续作用于某一特定感受 器而使该感受器的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提高器而使该感受器的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提高 或降低)明适应、暗适应或降低)明适应、暗适应 2 2、感觉对比:两种不同的刺激物作用于同一感受器、感觉对比:两种不同的刺激物作用于同一感受器 而使感受性发生变

60、化的现象。(同时对比、继时对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同时对比、继时对 比)比) B B、不同感觉、不同感觉 67 1 1、感觉的掩蔽现象:对某刺激物的感受性因其它、感觉的掩蔽现象:对某刺激物的感受性因其它 感受器同时受到别的刺激而发生变化的现象。感受器同时受到别的刺激而发生变化的现象。 不同感觉相互作用的一般规律:弱提高;强降低不同感觉相互作用的一般规律:弱提高;强降低 2、联觉:一种感受器受到刺激产生一种特定感觉、联觉:一种感受器受到刺激产生一种特定感觉 的同时,又产生另一种不同的感觉。的同时,又产生另一种不同的感觉。 3、感觉融合、感觉融合P117 三、刺激时间:感觉的后效(后像):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