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原理考试提纲汇总_第1页
教育学原理考试提纲汇总_第2页
教育学原理考试提纲汇总_第3页
教育学原理考试提纲汇总_第4页
教育学原理考试提纲汇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教育学原理考试提纲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单项选择、多项选择、判断、填空) 考点 1:教育的构成要素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教育内容、 教育方法、教育手段、教育组织形式、教育环境。其中,教育内容和 教育方法相对来说是最为重要的。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三 者之间是相互联系, 相互依存的, 其中受教育者是教育活动之所以有 必要存在的原因, 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它利用教育 影响去实现教育目的。考点 2:各种教育起源说的代表人物及主张:生物起源说一一勒图尔诺(法国)、沛西 能(英国)一一主张: 教育的产生完全来自动物的本能,是种族发展的本能需要 不足: 否认了人与动物的区别,

2、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心理起源说 孟禄(美国) 主张: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年的 “无意识模仿 ”不足:否认了教育的目的性及成人的指导作用 劳动起源说 主张:人类教育起源于劳动或劳动过程中所产 生的需要 教育具有社会性特点;教育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 教育与生产劳动有些密切的关系; 教育具有阶级性的特点; 教育要实 现社会需要。考点 3:教育的发展历程:原始教育 无阶级性、贫乏性、非独立性、为生产劳动服务 古代教育 阶级性、等级性、狭隘性、独立性、与生产活动 脱离、个别施教、机械记忆现代教育 与生产劳动结合、普及性、门类齐全、形式多样、 教育水平提高考点 4:教育的形式: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

3、、自我教育、 自然形态教育考点 5: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教育学的萌芽(奴隶社会至 17世纪中叶) 特点:没有从哲 学等学科中分化,只是简单的经验总结和概括。孔子是我国首倡因材施教的教育家。学记是中国乃至世界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 玉不琢,不 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理想国 柏拉图论演说家的教育 昆体良,也叫雄辩术原理 ,是西方 最早的教育专著,被称为世界上第一本研究教学法的书。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 培根( 1623),首次把教育学列为 一门学科大教学论 夸美纽斯( 1632),首次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 论证了班级授课制度;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普通教育学 赫尔巴特(现代教育

4、学之父、科学教育学的 奠基人,提出了传统教育的三中心:教师、教材、课堂) ;真正意义 上标志教育学成为独立学科。学校与社会杜威(现代教育代表人物) ;提出现代教育三中心:学生、经验、活动科学教育学的建立教育过程 布鲁纳,提出 “结构教学论 ”。教学与发展 赞科夫,提出了 “发展教学论 ”,理论核心 是 “以最好的教学效果来达到学生最理想的发展水平 ”。瓦根舍因,倡导 范例教学”理论终身教育引论一一保罗朗格朗,提出了终身教育的思想。瓦阿苏霍姆林斯基,主张 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教育目标分类学 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认知领域、情 感领域、动作技能领域。第二章 教育与社会发展 (单项选择、判断) 考点

5、:教育的功能: 1.解释教育实践; 2.指导教育实践 3.推动教育改 革;4. 教育的经济功能。 (教育可实现劳动能力的再生产,是提高劳动者 生产能力的重要手段; 教育可以促进生产结构和经济结构的改变, 是 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教育还可以生产新的科学知识、 新的生产力;)5. 教育的政治功能(通过培养一定社会所需要的合格公民和政治人才 去实现教育的政治作用; 通过宣传统治阶级的思想意识, 制造一定的 社会舆论为政治服务; 组织学生直接参加社会的政治活动, 把学生作 为现实的政治力量作用; 通过教育制度, 实现对受教育者的阶级或阶 层的选拔, 使原有的社会政治关系得以延续和发展, 或者加速改变

6、旧 的社会政治关系;)6. 教育的文化功能 (教育的文化传承功能。 通过教育传递, 保存文化, 从而保证了文化的 “厚”,通过教育传播,文化交流,从而保证了文化 的“博”;教育的文化融合功能。通过教育融合,转换文化,从而保证 了文化的 “合”;教育文化的选择功能。通过教育选择,净化文化,从 而保证了文化的 “精”;教育的文化创新功能。通过教育创造,更新文 化,从而保证了文化的 “新”。)7. 教育的人口功能(教育可减少人口数量,是控制人口增长的手段之 一;教育可提高人口素质, 是改变人口质量的手段之一;教育可使人 口结构趋向合理化;教育有利于人口迁移。 ) 第三章 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 单项选

7、择、判断) 考点 1: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与教育:(一)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具有统一性 教育必须兼顾学生身体和心 理的和谐统一发展(二)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 教育必须循序渐进地进行(三)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 教育应该针对学生的不同年 龄阶段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内容(四)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速度具有不均衡性 教育必须抓住关键期 适时进行(五)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 教育必须因材施教 考点 2: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一)遗传因素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 (1.遗传因素是人的身 心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2.遗传素质的成熟过程制约着儿童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3.遗

8、传素质是有个别差异的,这种差异性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 4.遗传素质是具有可 塑性)(二)环境因素使遗传提供的可能性变为现实性, 人的发展是其生理 成熟与生活的社会环境条件相互作用的过程。(三)教育因素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 1.教育具有定向作 用。 2.教育具有强化作用。 3.教育可以加速人的身心发展的过程。 )(四)主观能动性因素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内在动力。考点 3:教育对儿童发展的作用: 教育与儿童的发展是一种主从关系, 其中儿童的发展是主, 学校教育只是从属于儿童发展, 为儿童发展服 务的。同时两者之间也是目的与手段的关系, 儿童发展是源于人类本 性的目标实现过程,而教育

9、仅是实现发展的特殊手段。第四章 教育目的( 单项选择、多项选择、判断、材料分析 ) 考点 1:教育目的的含义:教育目的就是根据社会发展和阶级利益的 需要提出的培养人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 是教育者对受教育 者进行有意识、有计划的影响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考点 2.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培养目标(教育目标) 、教学目标的关 系:(一)教育目的和教育方针: “教育目的 ”与 “教育方针 ”范畴之间既存 在着区别又存在着联系。相对于 “教育目的 ”的范畴来说, “教育方针 具有更大的强制性、政策性、和实践针对性。但我们也可以近似地将教育方针 ”看成“教育目的 ”的政策性表达。二)教育目的和培养

10、目标: “教育目的 ”是整个国家对各级各类学校 提出的统一质量要求,是各级各类学校都必须遵循的; “培养目标 ” 则是某一级、 某一类学校或某个学科、 某个专业特定的具体标准。 “培 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一个国家的 “教育目的 ”是唯一的, 而“培养目标 ”是多种多样的;所有 “培养目标 ”都是根据总的 “教育目 的”来制定,符合总的 “教育目的 ”,总的“教育目的,通过 “培养目标 ” 来实现。(三)教育目的和教学目标: “教育目的 ”涵盖的范围更加广泛,对教 育工作的各个方面都具有规范和约束作用, “教学目的 ”指具体的教学 或学科教学活动所追求的预期结果。 教育目的制约着教学

11、目的, 并主 要通过教学目的加以体现或实现。考点 3: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 /基本特征 /基本点:(一)我国教育目的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指导思想(二)我国教育目的有鲜明的政治方向(三)坚持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统一考点 4: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构成:(一)德育:培养人思想道德的教育(二)智育:教育者以系统的科学知识和技能武装学生,发展学生智 力的教育(三)体育:教师向学生传授体育和卫生知识,形成技能,发现运动 能力,培养良好的体育卫生习惯, 促进身体正常发育和增强体质活动。(四)美育:形成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活动。(五)劳动技术教育:是培

12、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形成劳动习惯,并使 学生初步掌握一定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的教育。考点 5:教育目的的功能:导向功能、选择功能、控制功能、激励功 能、评价功能第五章 教师与学生( 单项选择、多项选择、判断、填空、简答 ) 考点 1:教师的劳动特点:(一)复杂性:体现在教师劳动对象的复杂性; 教师职业的多方面性; 教师劳动过程的复杂性(二)创造性: 表现为对不同对象的因材施教;对教学内容的加工处 理;对教学原则的方法的遵循和应用;教育机智(三)示范性:如 “言传身教 ”,教师劳动的这一特点是由学生的向师 性和模仿性所决定的。(四)个体性与集体性:教师的劳动基本上是以个体形态表现出来的, 但其劳动的

13、成果确实集体性的。(五)时空无限性:或者顺是长期性,教师的劳动没有时间与空间的 限制。考点 2:教室的专业素质结构组成:(一)职业性向: 教师的职业性向是指适合教学工作的先天特征,具 体指生理、心理(积极乐观的情绪、豁达开朗的心胸、坚韧不拔的毅 力)和个性倾向方面适合教室职业的特征。(二)专业态度: 1 教师的职业道德: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 2 教师的职业精神:文化精神、 智者精神、科学精神、民族精神 3健康个性:表现为向上、 乐于助人、 有责任心、乐于合作、浪漫热情、合群、耐心、友好、仁慈、善解人 意等。(三)专业知识: 1通识性知识:要义在于博 2

14、本体性知识:要义在 于精 3 条件性知识:要义在于美 4 实践性知识:要义在于用。(四)专业能力: 1 教育能力:指教师具有寓教于学的能力。 2 教学 能力:是教师必须具备的成功完成教学任务的专业能力。 3 教研能力: 是指教师从事教育教学研究的能力。 4 教管能力:是教师所具有的对 于学校、班级、团队、活动等的管理能力。考点 3:教师应具备的职业道德素质: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 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1.教师的义务 2.教师的行为 3.教师的品德 4.教师的风度:语言文明,举止端庄,礼貌待人,仪容整洁大方)终 身学习考点 4: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1. 通识性知识:是教师所拥有的有利于

15、展开有效教育教学工作的普通 文化知识,要义在于博。2. 本体性知识: 是指教师所具有的任教学科的专业知识, 要义在于精。3. 条件性知识:指帮助教师有效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教育学心理学等 学科知识,要义在于美。4. 实践性知识:指教师在面临实现有目的的行为中所具有的课堂情境 知识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要义在于用。考点 5:现代学生观: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学习的主体。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是完整的人。考点 6.良好师生关系特征:1. 民主平等:是良好师生关系建立的前提2. 尊师爱生:爱生是尊师的基础,尊师是爱生的结果,良好师生关系 的保证。3. 教学相长:良好师生关系的核心。考点 7.

16、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1. 了解和研究学生2. 树立正确的学生观3. 克服不良的心理偏见4. 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接触 亲近共鸣 信 赖)5.努力提高自我修养,健全人格第六章 教育制度 (多项选择、填空)考点 1:我国学校教育的层次结构: 幼儿教育、初等教育、 中等教育、 高等教育。考点 2:现代学制的类型: 制度类型(六三制、 五四制、九年一贯制)、 形式类型(全日制学校、半日制学校、业余制学校) 。第七章 课程(单项选择、双项选择)考点 1:几种典型的课程观:(一)课程即教学科目(静态) 知识的纬度二)课程即有计划的教学活动 /课程即全部的教学要素(教学内容、方法、环境、师生关系

17、)及其运动过程(动态) 知识的纬度 (三)课程即预期的学习结果 学生的纬度 (强调把重点从手段转 向目的)(四)课程即学习经验 学生的纬度(强调课程的重点从物 (教材) 转向人(师生)(五)课程即社会文化的再生产 社会的纬度(强调把重点从教材、 学生转向社会)(六)课程即社会改造 社会的纬度 (强调重点应该是当代社会中 学生比较关心的社会主要问题和弊端以及这些问题和弊端的解决。 ) 考点 2:显性课程的种类:1. 学科课程,强调不同学科门类之间的相对独立性,强调一门学科的 逻辑体系的完整性2. 综合课程,强调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性,强调不同学科的相互整合3. 活动课程,强调学生参与及在参与过程中

18、的体验、感受。 隐性课程:也称潜在课程、 无形课程或隐蔽课程 主要体现在:物 质方面、制度方面、文化心里方面。第八章 教学(单项选择、多项选择、判断、填空、简答) 考点 1:教学的地位:(一)教学是实现学校教育的主要途径(二)教学直接体现学校教育目的(三)教学是学校活动的核心考点 2: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激发动机、领会知识(最主要的阶段)、 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检查学习效果(不可颠倒顺序)考点 3: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及其贯彻要求:(一)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贯彻要求:重视理论知识的教学;教学 中要密切联系实际(联系实际从多方面入手) ;适当开展实践活动; 注重在联系实际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能力(

19、二)循序渐进原则(系统性原则) 贯彻要求:按照教材的系统 性进行教学;关注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讲授的内容要按照由浅入深、 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顺序进行;培养学生系统学习的习惯;教学中 要处理好 “渐进”与“骤进”的关系(三)直观性和抽象性统一原则(体现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统一) 贯彻要求:恰当地选择直观手段;直观和讲解结合起来;关注直 观形象展示的目的(四)因材施教原则 贯彻要求: 教师要深入细致的了解学生的实 际情况;教师要针对不同学生选择不同的方法; 注意不同年龄段学生 的衔接问题; 教师要区分不同的教学内容, 以适应不同学生学习的需 要(五)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结合的原则(反映教育的教育性

20、规律) 贯彻要求:教学内容筛选和选择要注意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统一的原 则;挖掘教材的思想性; 教师要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思想素质(六)启发性原则(反映了教和学相互依存规律) 贯彻要求:调 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引导学生学会思维;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七)巩固性原则 贯彻要求: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巩固的具体 方式要多样化;保证巩固的科学;保证学生的身心健康(八)量力性原则(可接受性原则) 贯彻要求:重视儿童的年龄 特征;了解学生发展的气体,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恰当把我教学难 度考点 4:中小学常用教学方法的含义: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 的方法,既包括教的方法,也包括学的方法,是教法和学法的统

21、一。 (语言传递为主: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直接感知 为主:演示法、参观法;实际训练为主:练习法、实验法、实习作业 法)考点 5:班级授课制的基本特点: 1.以班为单位进行教学; 2.以课时 (学时)为教学时间单位; 3.以课程表为教学活动的基本周期; 4.以 课堂为教学活动的单位; (班、时、表、课)考点 6: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及相应内容:(一)备课( 1.备教材 2.备学生 3.做好教学设计 4.拟定教学计划)(二)上课( 1.目标要明确 2.内容要正确 3.教学方法要适当 4.教学组 织有序 5.教学效果好)(三)作业的布置和批改(四)课外辅导(五)学生成绩的检查和评定考点 7:评价一堂课的标准: 1.目标要明确; 2.内容要正确; 3.教学方 法要适当; 4 教学组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