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例食管鳞癌转移的病理学分析_第1页
37例食管鳞癌转移的病理学分析_第2页
37例食管鳞癌转移的病理学分析_第3页
37例食管鳞癌转移的病理学分析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37 例食管鳞癌转移的病理学分析【摘要】 目的 探讨食管鳞癌组织内微血管分布规律 与癌组织分化程度及食管旁淋巴结转移的关系,以及微血管 临床病理价值,为寻找预测和治疗食管癌的新方法提供依 据。方法 37 例食管癌标本, 每例切片先用 40 倍光镜扫视寻 找血管高密度区,随机计数 20 个视野( 200 倍光镜下)的微 血管,然后求平均值。结果 早期鳞癌微血管计数明显低于 中晚期微血管计数,两者相比存在极显著差异( P0.001)。 结论 肿瘤的血管生成促使肿瘤的体积增加,肿瘤边缘部位 的肿瘤细胞容易通过静脉 -淋巴结吻合处, 从血液循环中进入 淋巴管,因此肿瘤血管生成、淋巴结转移具有间接的促进

2、作 用。所以微血管的密度可以作为判断和预测恶性肿瘤的潜在 性转移或复发的重要因素。【关键词】 食管癌;转移;复发;早期发现 近年来微血管分布与癌转移的关系逐渐被人们所认识, 但这方面研究和报道较少,且目前对肿瘤抗血管发生的治疗 已引起国外医学界的重视。本研究对我院近 4 年所做食管癌 标本(切除时均带淋巴结)进行免疫组化第忸因子相关抗原 检测,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目的在于探讨食管鳞癌组织内微 血管分布规律与癌组织分程度及食管旁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以及微血管临床病理价值,为寻找预测和治疗食管癌的新方 法提供依据。1 资料与方法1.1 标本 37 例食管癌标本,其中早期食管癌 5 例,中 晚期食管癌

3、 32 例。本组病理蜡块保存完好,并有完整的临 床与病理大体记录。切除时均带淋巴结。1.2试剂和染色方法SP法免疫组化第忸因子相关抗原检测配套试剂盒 (即用型) 购于北京中山生物制品有限公司。 蜡块切片厚 3 微米,分别作 H.E 和微血管免疫组化。染色设 有阳性及阴性对照。1.3 观察方法 每例切片先用 40 倍光镜扫视寻找血管高 密度区,随机计数 20 个视野( 200 倍光镜下)的微血管,然 后求平均值。肿瘤区内凡是染成棕色单个内皮细胞或内皮细 胞簇,均作为一个血管计数,凡管腔大于 8 个红细胞大小, 带有较厚肌层的血管不予计数。统计学处理用 t 检验值。2 结果2.1食管癌组织内第忸因

4、子相关抗原阳性内皮细胞染成黄色 与肿瘤其它成分对比明显,背景清晰且无交叉反应, 便于计数和定量。我们按 Weidner 提出的微血管计数法,染 食管癌组织中微血管,尽管工作量大,但该方法计数相对准 确可靠,优于其它方法。2.2 微血管分布与定量 微血管分布在癌组织内形态不规则,部分血管无明显管腔,以肿瘤组织与界处最多见。本文 37 例食管癌微血管定量为 60.89 11.76/HP。2.3 微血管定量与病理组织学类型的关系 食管癌的组 织学分类为早期和晚期,早期病例微血管定量明显低于中晚 期病例,两者相比较 PvO.001,存在极显著差异,见表1。2.4 微血管密度与癌分化程度关系 肿瘤细胞分

5、化越高, 微血管密度越低,高分化角化型鳞癌与低分化鳞癌微血管定 量明显较低,两者相比 Pv0.001 ,存在极显著差异,见表 2。2.5 微血管定量与转移的关系 37 例食管鳞癌中,有 32 例中晚期鳞癌病理记录无食管旁淋巴结转移者 14 例(43.7%),微血管定量为 53.97 11.89个/HP。有淋巴结转 移者18例(56.3%)。微血管定量为 68.24 11.89个/HP。两 者相比存在及显著差异( Pv0.001 ),见表 3。3 讨论3.1 本研究结果显示为 食管鳞癌组织内微血管的淋巴结转移者68.24 6.96个/HP。无淋巴结转移者 53.97 11.89 个/HP,两者差

6、异有显著意义。说明微血管密度高的食管鳞 癌易发生转移。如阻断肿瘤血管,即通过抗血管治疗,对食 管癌的治疗一定能上一个新台阶。3.2 本研究结果显示早期鳞癌微血管计数明显低于中晚 期微血管计数 两者相比存在极显著差异 ( Pv0.001 )。肿瘤的 血管生成促使肿瘤的体积增加,肿瘤边缘部位的肿瘤细胞容 易通过静脉 -淋巴结吻合处, 从血液循环中进入淋巴管, 因此 肿瘤血管生成结淋巴结转移具有间接的促进作用。所以微血 管的密度可以作为判断和预测恶性肿瘤的潜在性转移或复 发的重要因素。3.3 虽然微血管计数的准确性受到肿瘤组织中原有的宿 主血管的影响 但是,微血管的增多一定与肿瘤的新血管有 关。因此微血管计数能够反映肿瘤新生血管的程度。3.4 近年来的研究还表明内皮细胞还能释放重要的旁分 泌生长因子 如碱性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胰岛素生长因子和 血小板生长因子等,直接促使肿瘤生长。此外内皮细胞还能 分泌胶原降解酶,尿激酶和纤溶酶原激活剂等,使肿瘤细胞 能进入并穿透其邻近的纤维胶样基质和结缔组织包膜,促进 肿瘤的浸润和转移,本组研究结果也证实了食管癌组织微血 管密度与淋巴结转移关系密切。3.5 用免疫组化技术测定肿瘤的微血管分布情况方法简 便、实用、值得推广 但此研究在国内还处于探索阶段。关 于标本取样,抗体选择、血管计数、方法等标准,还有待进 一步确定。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