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常识之科举制相关知识_第1页
文学常识之科举制相关知识_第2页
文学常识之科举制相关知识_第3页
文学常识之科举制相关知识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一、科举制常用术语【科举】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从隋代至明清,科举制实行了一千三百多年。诗话二则推敲 “岛 ( 指贾岛 ) 初赴举京师” ,意思是说贾岛当初前去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到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院试( 即童生试 ) 、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以“四书”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必须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贡举、察举、制举】古时官员向君王荐举人员,泛称贡举,后来“分科”贡举,也称科举。汉代由郡、国考察举荐,经考核合格即授予官职,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秀才)等科,叫察举。除贡举外,皇帝亲

2、自殿试取材,称为制举,也叫制科。【征辟】也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如张衡传:“连辟公府,不就。 ”“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 ”【九品中正】魏晋南北朝史的选官制度。各州郡设中正官负责品评当地人物,分为九品,依品授官。实际上以家世为重,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门阀制度。【孝廉】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实际上察举多为世族大家垄断,互相吹捧,弄虚作假,当时有童谣讽刺: “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二、科举各级考试:第一级考试叫院试,考

3、取的入府、州、县学,称为生员、秀才、童生,其中成绩好的享受国家的廪膳补助,称为廪生。第二级考试叫乡试,每三年一次,秋季在各省城举行,凡本省秀才和监生均可考试,考中者为举人,第一名称解元。第三级考试为会试,每三年一次在京城举行,在乡试后一年的春天,各省举人可以参加,考中的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第四级考试为殿试,由皇帝主持,取中者统称进士,殿试分三甲录取,第一甲取三名,依次称状元、榜眼、探花,合称三鼎甲。四级科举考试表考试考试时间考试级别主考官及第者说明名称称谓院试三年两次县 府 州省提督秀才学政乡试三年一次京城和各省皇帝派遣考官举人第一名称“解(桂榜)元”会试(杏榜)乡试后第二年春天京城礼部皇帝

4、特派考官贡生第一名称“会元”殿试(金榜)会试后同年四月皇宫殿廷皇帝进士第一名:状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应试未中的叫落第、下第。如:祭妹文:“大概说长安登科,函使报信迟早云尔。 ”“登科”是及第的别称,也就是考中进士。【八股文】明清科举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文体,也叫时文、制义、制艺、时艺、四书文、八比文。这种文体有一套固定的格式,规定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个部分组成,每一部分的句数、句型也都有严格的限定。 “破题”规定两句,说破题目意义; “承题”三句或四句,承接“破题”加以说明; “起讲”概括全文,是议论的开始; “入手”引入文章主体

5、;从“起股”到“束股”是八股文的主要部分,尤以“中股”为重心。在正式议论的这四个段落中,每段都有两股相互排比对偶的文字,共为八股,八股文由此得名。八股文的题目,出自四书 、五经,八股文的内容,不许超出四书 、五经范围,要模拟圣贤的口气,传达圣贤的思想,考生不得自由发挥。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八股文起到了束缚思想、摧残人才的作用。【金榜】古代科举制度殿试后录取进士,揭晓名次的布告,因用黄纸书写,故而称黄甲、金榜。多由皇帝点定,俗称皇榜。考中进士就称金榜题名。【同年】科举时代同榜录取的人互称同年。如训俭示康 :“同年曰: 君赐不可违也。 ”三、古代学校与老师等称呼。【校、序、庠、学、国子监 】“校”

6、“序”“庠”是对古代学校的称呼。都是民间办学的性质。如孟子齐桓晋文之事:“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孟子滕文公 :“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古人常以庠序称地方学校,或泛指学校或教育事业。学,太学,国子学,是国家的高等学府;隋朝改国子学为国子监,设国子、太学、四门、书学、算学等科,主管官称祭酒,学官称博士,入学者称监生。【国学】先秦学校分为两大类:国学和乡学。国学为天子或诸侯所设,包括太学和小学两种。太学、小学教学内容都是“六艺” ( 礼、乐、射、御、书、数 ) 为主,小学尤以书、数为主。【乡学】与国学相对而言,泛指地方所设的学校。【太学】中国封建时代的教育行政机构和最高学府。魏晋至明清或设太

7、学,或设国子学 ( 监 ) ,或两者同时设立,名称不一,制度也有变化。【国子监】参见“太学”条。汉魏设太学,西晋改称国子学,隋又称国子监,从此国子监与太学互称,都是最高学府兼有教育行政机构的职能。如明代设“国子监” ,而送东阳马生序中则称之为“太学” 。【祭酒】古代主管国子监或太学的教育行政长官。战国时荀子曾三任稷下学宫的祭酒,相当于现在的大学校长。唐代的韩愈、明代的崔铣( 记王忠肃公翱事的作者 ) 都曾任过国子监祭酒。【博士】古为官名,现为学位名称。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教授】原指传授知识、讲课授业,后成为学官名。汉唐以后各级学校均设教授,主

8、管学校课试具体事务。【监生】国子监的学生。或由学政考取,或地方保送,或皇帝特许,后来成为虚名,捐钱就能取得监生资格。 祝福中的“四叔”就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 ,儒林外史中的严监生则是一个吝啬鬼的典型。【稷下学宫】战国时期齐国的高等学府,因设于都城临淄稷下而得名。当时的儒、法、墨、道、阴阳等各学派都汇集于此,他们兴学论战、评论时政和传授生徒,孟子和荀子等大师都曾来此讲学,是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重要园地。【书院】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宋代著名的四大书院是: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善化的岳麓书院、湖南衡阳的石鼓书院和河南商丘的应天府书

9、院。明代无锡有“东林书院” ,曾培养了杨涟、左光斗这样一批不畏阉党权势、正直刚硬廉洁的进步人士,他们被称为“东林党” 。【学官】古代主管学务的官员和官学教师的统称。如祭酒、博士、助教、提学、学政、教授和教习、教谕等。【随堂演练】下列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征辟制是汉武帝时推行的一种自上而下的选拨官吏制度。B. 察举制又称举荐制。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容举臣秀才”中的“察”“举”指的就是察举制。D. 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其中殿试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称号,第一、二、三名分别称为状元、会元、解元。【答案】 D。解析:进士及第一二三名称为状元、榜眼、探花。解元、会元、状元是指在

10、乡试、会试、殿试中接连考中第一名,称为“连中三元” 。【学以致用】1. 下列有关古代科举常识解说有误的一项是()A . 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它渊源于汉朝,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 兴盛于明、 清两朝。 光绪三十一年 ( 1905)推行学校教育,科举制度被废除,整整绵延存在了1300周年,在国内外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B. 明清科举制度发展已极其完备,它分四级科考,即乡试、会试、院试、殿试。C.明清四级科考考中者从低到高依次称为秀才(生员)、举人(第一名解元) 、贡士(第一名会元) 、进士(第一名状元)。而“进士”又分三甲:进士及第(第一名状元、第二名榜眼

11、、第三名探花),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D. 古代学校又称“庠” “序”“太学”,明清最高学府是国子监(ji n),入监读书的人叫监生,国子监掌管人员监祭酒、司业,教学人员称教授、博士、直进、助教等。2. 关于古代学校与教师,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B. “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中“太学”是古代全国的最高学府。C.明清时最高学府称国子监,入监读书的人称博士。D.国子监掌管人员成为祭酒、司业;教学人员有教授、直进、助教等。3. (湖南省长沙市第一中学 2016 届高三下学期高考模拟)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赙,拿钱财帮助别人办理丧事;赙赠,即赠给死者

12、家属钱财以办理丧事。B在古代缞和绖就是丧带和丧服,缞绖指整套丧服,后来渐渐引申出服丧之意。C服即丧服,阕有停止之意,古代丧期一般为三年,服阕指守丧期满除服。D徵聘举召,指的是当时汉朝科举制度下的遴选官员的方式。4. (河北省武邑中学 2016 届高三下学期第七次模拟考试)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分为三甲,均赐进士及第。B刑部:明清两代,作为主管全国刑法的机构,与都察院管稽察、大理寺掌重大案件的最后审理和复核,共为“三法司制” 。C弃市:死刑的一种,自商周时即有,一直延续到南北朝时期。文中“弃差市

13、”就是处死张差并暴尸街头。D闰月:是阴历中为使历年平均长度接近回归年而增设的月。文中“闰八月”是指一年中的第二个八月。5. (甘肃省天水一中 2017 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检测考试)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殿试者,称为进士。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B. 奏,奏疏,中国古文书之一类,又称奏议。是封建社会臣僚向帝王进言使用文书的统称,属于上行公文。C.迁,古代官员职位的变动,一般指升职。左迁,降低官职,即”降官” ,犹言下迁。汉代贵右贱左,故将贬官称为左迁。D. 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官制,它确立于隋

14、朝,基本沿袭至清末。三省,为尚书省、中书省和门下省。六部为吏部、礼部、兵部、户部、刑部和工部,户部主要掌管文职官员。【参考答案】1.B ( 解析:古代科举分四级科考,即院试、乡试、会试、殿试。)2.C( 入国子监读书的人称为“监生”。如同今天入学校读书的人称为“学生”。博士则属于D 项中教学人员一列。 )3 D(“徵聘举召”应属于察举制,从本书的年代可知应在科举制形成之前。察举制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它的确立时间是汉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 年)。它的主要特征是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科举制从隋朝(一说唐朝)开始实行,直至清光绪州一年(1905 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前后经历一千三百余年,成为世界延续时间最长的选拔人才的办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