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名词解释苏木精- 伊红染色法(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 HE染色法):苏木精为碱性染料,使染色质和核糖体着紫蓝色;伊红为酸性染料,使胞质和细胞外基质着红色组织化学术(histochemistry):为应用化学、物理、生物化学、免疫学或分子生物学的原理和技术,与组织学技术结合而产生,在组织切片显示某种物质的存在和分布状态上皮组织(epithelial tissue) 构成:排列紧密的上皮细胞和极少量细胞外基质 特点:无血管,有极性(游离面、基底面和侧面),有基膜 分类:被覆上皮分布于体表,体内管、腔、囊的内表面;腺上皮构成腺体 功能:保护、吸收、分泌、排泄内皮(en
2、dothelium):分布衬贴在心血管和淋巴管腔面,本质单层扁平上皮,属被覆上皮。内分泌腺:组成以腺上皮为主要成分的器官。结构特点-没有导管,分泌物(主要是激素)直接释入血液。浆液性细胞(serous cell):光镜结构-浆液性细胞的核为圆形,位于细胞偏基底部;基底部胞质呈强嗜碱性染色,顶部胞质含许多嗜酸性的酶原颗粒;电镜结构-电镜下可见胞质内有密集的粗面内质网,在核上区可见较发达的高尔基复合体和丰富的分泌颗粒。浆液性细胞的分泌物含较多的酶类。微绒毛(microvillus):位置-细胞游离面;形态-微小的指状突起;组成-细胞膜、细胞质、微丝;作用-增加表面积纤毛(cilium): 位置-细
3、胞游离面;形态-细小的指状突起;组成-细胞膜、细胞质、纵向排列的微管;作用- 可按一定的节律摆动杯状细胞(goblet cell):分布-单层柱状上皮(小肠)、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气管);形态-形如高脚酒杯;内容物-粘原颗粒(粘蛋白);作用-润滑保护。半桥粒(hemidesmosome): 位置-细胞面基底面;形态结构-桥粒的一半;;作用固定上皮细胞于基底膜质膜内褶(piasma membrane):位置-细胞面基底面;主要分布肾小管;结构与基底面垂直的细胞膜内褶;作用扩大基底面表面积。结缔组织(Connective Tissue) 组成:细胞 + 大量细胞外基质(纤维 + 基质 + 组织液)
4、 特点:细胞散在分布、无极性 分类:疏松结缔组织、致密结缔组织、脂肪组织、网状组织、 血液、淋巴、软骨和骨 功能:连接、支持、营养、运输、保护 来源:胚胎间充质(间充质细胞 + 基质)疏松结缔组织(loose connective tissue) 又称蜂窝组织(areolar tissue) 组成: 胞(成纤维细胞、巨噬细胞、浆细胞、肥大细胞、脂肪细胞、未分化的间充质细胞、白细胞) 纤维(胶原纤维、弹性纤维、网状纤维) 基质(蛋白多糖、纤维黏连蛋白、组织液) 功能:连接、支持、防御、修复巨噬细胞(macrophage):是体内广泛存在的一种免疫细胞,主要分布-于疏松结缔组织内。光镜结构-胞核较
5、小,卵圆形或肾形,着色深。胞质丰富,多呈嗜酸性,可含有异物颗粒和空泡。电镜下-细胞表面有许多皱褶、微绒毛和少数球形隆起。作用-巨噬细胞行使多种功能参与免疫应答,有吞噬作用、抗原递呈作用、和分泌功能。分子筛:分布-在结缔组织的基质中,构成-大量蛋白多糖聚合体形成的具有微小孔隙的立体结构叫分子筛,功能-小于孔隙的水和营养物、代谢产物、激素、气体分子等可以通过,大于孔隙的大分子物质、细菌和肿瘤细胞等不能通过,使基质成为限制细菌等有害物扩散的防御屏障。网状组织(reticular tissue):组成-由网状细胞和网状纤维构成。分布-在体内网状组织不单独存在,而是构成造血组织和淋巴组织的基本组成成分,
6、作用-为血细胞发生和淋巴细胞发育提供适宜的微环境。组织液:存在部位-结缔组织间隙;来源-毛细血管动脉端;回归-毛细血管静脉端;成分-含有电解质、单糖、气体分子等小分子的水;功能-有利于血液与组织中的细胞进行物质交换。肥大细胞(mast cell):分布-于皮肤、呼吸道、消化管的结缔组织内,形态-为圆形或卵圆形。内含物-胞质含有大量嗜碱性分泌颗粒,内含肝素、组胺、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功能-抗凝和参与过敏反应。网织红细胞(reticulocyte) 新生的红细胞从骨髓进入血液,细胞内尚残留部分核糖体,用煌焦油蓝染色呈细网状,故称网织红细胞。在血流中1天后完全成熟,核糖体消失 正常值:占红细胞总数
7、的0.5%1.5% 临床意义:骨髓造血功能障碍和贫血疗效的评价血清:本质 -相当于一般结缔组织中的无定形基质;体外获得-在体外,血液静置后,溶解状态的纤维蛋白原转变为不溶解的纤维蛋白,将细胞成分包裹起来形成血凝块,并析出淡黄色的清亮液体,称血清。造血干细胞(hemopoietic stem cell):是生成各种血细胞的原始细胞,别称-多能干细胞,起源-于人胚第3周初的卵黄囊血岛,主要存在处-出生后,造血干细胞主要存在于红骨髓,其次是脾和淋巴结,外周血内也有极少量。分化-造血干细胞在一定的微环境和某些因素的调节下,增殖分化为各类血细胞的祖细胞,称造血祖细胞,造血祖细胞只能向一个或几个血细胞系定
8、向增殖分化。血浆:本质-血浆相当于一般结缔组织的细胞间质,约占血液容积的55%,组成-其中90%是水,其余为血浆蛋白(白蛋白、球蛋白、纤维蛋白原)、脂蛋白、脂滴、无机盐、酶、激素、维生素和各种代谢产物软骨细胞(chondrocyte) 软骨陷窝:软骨细胞在软骨基质内的腔隙 幼稚软骨细胞:单个分布于软骨周边,小、扁圆形 成熟软骨细胞:大,圆或椭圆形,核小,胞质弱嗜碱性,RER和GC丰富 同源细胞群:28 个成熟软骨细胞聚集成群,由一个软骨细胞分裂而来,位于软骨中央 功能:产生软骨基质同源细胞群:位置-位于软骨中部的。特点-软骨细胞成群分布,每一群有28个软骨细胞聚集在一起,越靠近软骨中部,同源细
9、胞群的细胞数量越多,反映了软骨的间质性生长。来源-由同一个幼稚的软骨细胞分裂增殖而成。哈佛氏系统(Haversian system):别称-哈佛氏系统又称骨单位,位置-为在内、外环骨板之间的形状-大量长柱状结构,是长骨中起支持作用的主要结构,组成-由多层同心圆排列的哈佛氏骨板围绕中央管而成。中央管与穿通管相通,穿通管内的血管、神经以及结缔组织进入中央管。破骨细胞(osteoclast):数量少,散在于骨组织边缘,本质-是一种多核巨细胞,由多个血液中的单核细胞融合而成。结构特点-细胞核650个,胞质嗜酸性,含大量溶酶体和线粒体。破骨细胞紧贴骨组织一侧有许多突起,构成皱褶缘,细胞在此释放水解酶和有
10、机酸,溶解骨盐,分解骨有机成分。破骨细胞具很强的溶骨和吸收能力。在骨组织中,破骨和成骨相辅相成,参与骨的生长和改建。软骨囊:位置-软骨陷窝周围,本质-软骨基质,成分-含硫酸软骨素较多,染色特点-呈强嗜碱性,形似囊状包围软骨细胞,此区域称为软骨囊。软骨陷窝:位置-软骨内,本质-软骨细胞所在的腔隙。骨板(bone lamella):本质-骨基质结构呈板层状,称为骨板,分布-骨密质内的骨板排列很有规律,按骨板排列方向可分为环骨板、骨单位和间骨板。骨松质的骨小梁由数层平行排列的骨板和骨细胞构成。类骨质(osteoid):本质-成骨时,成骨细胞分泌骨基质的有机成分,无钙盐。变化-钙化后成骨质横小管(tr
11、ansverse tubule) 概念:肌膜向肌浆内凹陷形成的管状结构,与肌纤维长轴垂直,同一平面的横小管分支吻合,环绕肌原纤维 分布:位于明、暗带交界处 功能:将肌膜的兴奋传导至肌纤维内部肌浆网(sarcoplasmic reticulum) 概念:肌纤维中特化的滑面内质网,位于横小管之间 结构:肌浆网纵行包绕肌原纤维的部分称纵小管;两端扩大形成的扁囊称终池 三联体(triad):每条横小管与两侧的终池组成三联体 功能:膜中有钙泵和钙通道,贮存和释放Ca2+肌节(sarcomere):定义-横纹肌肌纤维的结构和收缩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相邻两线间的一段肌原纤维,组成-包括:带带带。闰盘(inte
12、rcalated disk):定义-相邻心肌纤维连接处染色较深处称为闰盘。光镜结构-深染的横行或阶梯状粗线,位于线水平。电镜结构-纵向为缝隙连接,便于细胞间化学信息的交流和电冲动的传导。作用-(使心肌收缩和舒张同步化),横向为中间连接与桥粒,使心肌纤维间连接牢固。肌原纤维(myofibril):具体部位-横纹肌肌纤维肌浆中。数量-每一条肌纤维中约有数百条。排列方向:与肌纤维长轴平行。组成-一根肌原纤维由上千条粗、细肌丝有规律的排列而成,并形成明、暗带。肌丝滑动原理运动神经末梢将冲动传递给肌膜兴奋经横小管传递给肌浆网,释放Ca2+Ca2+与肌钙蛋白结合,使原肌球蛋白和肌钙蛋白构型变化,肌动蛋白上
13、的肌球蛋白结合位点暴露,与肌球蛋白横桥结合ATP 被分解释放能量,横桥弯曲,将细肌丝牵引向M 线细肌丝向M 线滑动,明带、肌节、肌纤维均收缩Ca2+ 被泵回肌浆网,肌钙蛋白等复原,肌纤维松弛尼氏体(Nissl body) LM:强嗜碱性,粗块状或小颗粒状 EM:RER和游离核糖体 功能:合成复制细胞器所需的结构蛋白、合成神经递质所需的酶类、神经调质突触(synapse) 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神经元与效应细胞之间传递信息的部位 最常见一个神经元的轴突终末与另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树突棘或胞体连接,分别形成轴-树、轴-棘或轴-体突触 分类:化学突触以神经递质作为传递信息的媒介电突触缝隙连接,传递生物电
14、流 结构:由突触前成分、突触间隙、突触后成分构成 突触前成分:即突触小体,为神经元的轴突终末,呈球状膨大;内有突触小泡(synaptic vesicle ),含神经递质或调质;突触前膜较厚,含钙离子通道 突触后成分:突触后膜含神经递质和调质的受体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 构成:连续毛细血管的内皮(细胞间有紧密连接);基膜;神经胶质膜 功能:阻止血液中某些物质进入脑,选择性允许营养和代谢产物通过,维持脑内环境稳定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 概念:毛细血管中血液与脑、脊髓的神经组织间的结构 组成:连续毛细血管内皮(有紧密连接)、基膜、神经胶质膜
15、(星形胶质细胞突起末端扩大形成脚板) 功能:阻止某些物质进入神经组织,但能选择性地让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通过,维持脑、脊髓内环境的稳定触觉小体(tactile corpuscle):归属:有被囊的感觉神经末梢。分布:真皮乳头。形状:梭行;结构:神经纤维的分支和横行排列的扁平细胞。 作用:感受触觉。神经原纤维(neurofibril):位置:神经元胞质内的细丝状结构。光镜结构:在镀银染色切片中,呈棕黑色细丝,交错排列成网,并伸入树突和轴突内。电镜结构:由神经丝和微管构成。功能:神经元的细胞骨架,微管还参与物质运输。髓鞘(medullary):基本概念:有髓神经纤维中轴索与神经膜或少突交质细胞膜之间
16、的物质。成分:髓磷脂、蛋白质。形成细胞:施万细胞与少突细胞。形成方式:反复包绕轴索。形成方式的区别:一个施万细胞只包绕周围神经中的一个轴索的一段,而一个少突胶质细胞的多个突起可分别包绕中枢神经的多个轴索的一段。作用:绝缘,并提高神经冲动的传递速度。视杆细胞(rod cell):胞体细长,外突呈杆状;膜盘独立;含视紫红质,感弱光,缺乏则导致夜盲症视锥细胞(cone cell):胞体较粗,外突呈圆锥形;膜盘与细胞膜不分离;含视色素(三种视锥细胞分别含红敏、绿敏、蓝敏色素),感强光和颜色 ,缺乏则导致红(或绿)色盲 中央凹(central fovea):位置:视网膜黄斑正中央的凹陷,为视网膜最薄的部
17、位。组成:色素上皮细胞和视锥细胞。特点:相应的双极细胞和节细胞均斜向外周排列,故到达此处的光线可直接落在视锥细胞上,加之细胞之间为一对一的联系,故正常光线时 为视觉最敏锐的部位。螺旋器(spiral organ ,organ of Corti):位置:膜蜗管基底膜上呈螺旋状走行的膨隆结构。组成:支持细胞和毛细胞。功能:听觉感受器。位觉斑(macula acusticae):定义:膜前庭椭圆囊外侧壁和球囊前壁的粘膜局部增厚,呈斑块状,分别称椭圆囊斑和球囊斑,合称位觉斑。 组成:支持细胞和毛细胞。功能:为位觉感受器,感受身体的直线变速运动和静止状态。膜盘(membranous disc):位置:视
18、细胞外节上。形状:大量平行层叠的扁平状。组成:由外节基部一侧的胞膜内陷而成。功能:膜盘上存在能感光的镶嵌蛋白质,是视细胞的感光部位。膜迷路:位置:为悬系在骨迷路内的膜性结构,形态:与骨迷路相似,其中充满内淋巴。组成:膜蜗管、膜前庭(椭圆囊和球囊)和膜半规管。结构:管壁粘膜一般由单层扁平上皮和固有层构成,某些部位的粘膜增厚,特化成听觉和位觉感受器。壶腹嵴(crista ampullaris):概念:膜性壶腹底部粘膜局部增厚形成的嵴状隆起。细胞组成:支持细胞和毛细胞。功能:感受身体或头部的旋转变速运动。周细胞(pericyte):位于内皮细胞和基膜之间,细胞突起紧贴内皮;含肌动蛋白丝、肌球蛋白,具
19、收缩功能;可增殖、分化为内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参与组织再生1. 连续毛细血管 内皮细胞连续,由紧密连接封闭细胞间隙,基膜完整,胞质内有大量吞饮小泡 以吞饮小泡方式在血液和组织液之间进行物质交换 分布于结缔组织、肌组织、中枢神经系统、胸腺和肺等处2. 有孔毛细血管 内皮细胞胞质部极薄,有内皮窗孔(直径60 80nm),一般有隔膜封闭 窗孔为物质交换的途径 分布于胃肠黏膜、一些内分泌腺和肾血管球等处3. 窦状毛细血管(血窦:blood sinusoid) 管腔较大且不规则 内皮细胞间隙较大,血细胞或大分子物质可通过细胞间隙出入血液 分布于肝、脾、骨髓和一些内分泌腺,不同器官内的血窦结构有较大差别蒲
20、肯野纤维(Purkinje fiber):又称:束细胞。实质:特化的心肌纤维。分布:心内膜下层。形状结构:比一般心肌纤维大,染色浅,有12个核,有丰富的线粒体和糖原,肌丝较少,发达的缝隙连接。功能:将冲动快速传递至心室各处,引发心室同步收缩。血窦(blood sinusoid):形状结构:也称窦状毛细血管。管腔较大,形状不规则,内皮细胞间隙较大,易化了大分子物质或血细胞出入血液。分布:肝、脾、骨髓和某些内分泌腺。高内皮微静脉(high endothelial venule):位置:弥散淋巴组织(淋巴结深层皮质),胸腺皮质、髓质交界处。结构特点:内皮细胞立方形。功能:在淋巴结为淋巴细胞由血液进入
21、淋巴组织,在胸腺为淋巴细胞由胸腺进入血液的重要通道。内弹性膜(internal elastic membrane):位置:中动脉内膜与中膜交界处。成分:弹性蛋白。光镜结构:波浪状红色条纹。意义:中动脉内膜与中膜分界线血胸腺屏障(blood-thymus barrier) 结构:连续毛细血管(内皮细胞间有完整的紧密连接);基膜;血管周隙(含巨噬细胞);上皮基膜;连续的 胸腺上皮 功能:阻挡抗原物质进入胸腺皮质,维持内环境稳定,保证胸腺细胞的正常发育 胸腺的功能形成初始T 细胞的场所黑素细胞(melanocyte):分布:分布于表皮的基底层细胞之间,形态结构特点:为不规则有突起的细胞,细胞内有丰富
22、的核糖体、粗面内质网和发达的高尔基复合体,功能:能合成黑色素。真皮乳头:形成-是紧靠表皮的结缔组织向表皮内突出而形成,作用-使表皮与真皮的连接面扩大,利于两者的牢固连接和利于表皮的营养获得,内含的主要成分-内含丰富的毛细血管和神经末梢毛球:定义-毛根和毛囊下端形成的球形膨大部分叫毛球,作用-是毛和毛囊的生长点。毛囊:位置-毛根外面。结构分层-分上皮性与结缔组织性两层。淋巴小结(lymphoid nodule):形态-是由淋巴组织构成的球形小体,与周围组织有较明确的界限,细胞构成-含有大量B细胞和Th细胞、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等,分类-可分为初级淋巴小结和次级淋巴小结。淋巴窦:分布位置-分布于淋
23、巴结内,分皮窦和髓窦,结构-窦壁由扁平的内皮围成,外有少量网状纤维、基质和扁平网状细胞,内含物-腔内有淋巴、星状的网状细胞、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及抗体等。白髓(white pulp):位置-位于脾脏内,红髓之间;构成-包括动脉周围淋巴鞘、淋巴小结和边缘区三部分,构成的各部的主要免疫细胞-各部内的主要免疫细胞依次为T细胞、B细胞和T细胞、B细胞等。动脉周围淋巴鞘(pariarterial lymphatic sheath):位置-脾白髓。结构特点-中央动脉与弥散淋巴组织。主要免疫细胞-TLC。胸腺依赖区(thymus dependent region):定义-某些淋巴器官的弥散淋巴组织,主要细胞-
24、T淋巴细胞。举例-淋巴结的深层皮质,脾的动脉周围淋巴鞘等。脾血窦(splenic sinusoid):位置-脾红髓。窦壁组成-长杆状内皮细胞。与脾索的关系-长杆状内皮细胞贴在脾索表面共同组成海绵状红髓。抗原提呈细胞(antigen presenting cell):定义-能捕获和处理抗原形成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将抗原肽提呈给TC,并激发后者活化、增殖的一类免疫细胞。包括细胞-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脾索(splenic cord):位置-脾红髓。,本质-淋巴索,结构与细胞 -网状组织+BLC,浆细胞和巨噬细胞髓索(medullary cord):位置-淋巴结髓质,本质-淋巴索,结构与细胞
25、-网状组织+BLC,浆细胞 和巨噬细胞黏液-碳酸氢盐屏障(mucous-HCO3- barrier)(1)黏液层:不可溶性黏液凝胶 - 隔离上皮与胃蛋白酶 - 减慢H+向黏膜扩散(2)表面黏液细胞 HCO3- 中和H+ H2CO3 碳酸酐酶 CO2 + H2O呆小症:病因-是因为婴幼儿时期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少,影响其骨骼和神经系统的发育,临床表现-导致患儿身材矮小,脑发育障碍,智力低下。球状带(zona glomerulosa):,位置-位于肾上腺被膜下方,属于皮质,特点-腺细胞排列为球状或团块状,体积小,功能-具有分泌类固醇激素的超微结构特点,能分泌盐皮质激素。赫令体(Herring body
26、):位置与光镜特点-位于神经垂体部,光镜下为大小不等的嗜酸性团块,形成-由下丘脑的视上核和室旁核的大型神经内分泌细胞分泌颗粒沿其轴突运输到神经部时积聚而成,y成份-其内为抗利尿激素和催产素。滤泡旁细胞(parafollicular cell):位置-甲状腺滤泡之间和滤泡细胞之间。HE染色-染色浅。特殊染色-镀银染色可见嗜银颗粒。功能-是分泌降钙素。胆汁的排泄过程肝细胞胆小管赫令管(位于小叶边缘,单层立方上皮) 小叶间胆管(门管区,单层立方上皮)左、右肝管(肝门,单层柱状上皮)总肝管 与胆囊管汇合 胆总管 与胰管汇合 十二指肠乳头小肠绒毛: 结构形成-是由小肠的黏膜上皮和固有层向肠腔内突出而形成
27、,形态-叶状或指状,功能-是扩大肠腔的表面积。味蕾(teste bud): 形态-为卵圆形,具体分布部位-主要分布在菌状乳头和轮廓乳头,细胞构成-由明细胞、暗细胞和基细胞组成,功能-感受味觉。中央乳糜管(central lacteal):分布部位-位于小肠绒毛中轴内,实质-12条毛细淋巴管,特点-它以盲端起始于绒毛的顶部,进入黏膜下层的淋巴管丛,管腔大,内皮间隙宽且无基膜,功能-输送乳糜颗粒。胃底腺(fundic gland):分布-分布于胃的胃底和胃体部的固有层,细胞组成-由壁细胞、主细胞、颈粘液细胞、内分泌细胞和干细胞构成,功能-主要分泌盐酸、内因子、胃蛋白酶原等成分。潘氏细胞(Panet
28、h cell):分布-是小肠腺的的特征性细胞,主要分布于腺体的底部,细胞结构特征-顶端胞质充满粗大的嗜酸性颗粒,细胞具有蛋白质分泌细胞的超微结构特点,功能-能释放防御素和溶菌酶,杀灭细菌。消化管皱襞: 结构-由消化管的粘膜和部分粘膜下层共同突向管腔的突起。作用-扩大肠腔的粘膜表面积。小肠腺(small intestinal gland):位置-位于固有层,又称肠隐窝;开口-开口于绒毛根部,细胞组成-由柱状细胞、杯状细胞、内分泌细胞和潘氏细胞等组成。壁细胞(parietal cell , oxyntic cell):分布-在胃底腺的上半部分布较多,胞质染色-胞质呈均质而明显的嗜酸性。主要细胞器-
29、主要细胞器包括细胞内分泌小管、微绒毛、微管泡系统。功能-分泌盐酸和内因子。十二指肠腺(duodenal gland):位置-分泌物位于十二指肠的粘膜下层,细胞组成-主要由柱状细胞、杯状细胞等构成,功能-是分泌碱性粘液。气-血屏障(blood-air barrier) 构成:包括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层、I型肺泡细胞与基膜、薄层结缔组织、毛细血管基膜与内皮,有的部位无结缔组织,两层基膜融合 功能:是肺泡内气体与血液内气体进行交换所通过的结构,很薄,有利于气体交换胰岛(pancreatic islet):分布与本质-是胰腺中的内分泌细胞团,散在分布于胰腺外分泌部的腺泡之间。组成与功能-胰岛主要有A、B、
30、D和PP四种细胞,它们都具有蛋白质分泌细胞的超微结构特点;细胞之间有大量有孔毛细血管。A细胞数量较多,分泌高血糖素,B细胞数量最多,分泌胰岛素,D细胞分泌的生长抑素,可抑制邻近细胞的分泌功能;PP细胞数量很少,分泌胰多肽。肝血窦(hepatic sinusoid):位置与形状-位于肝板之间,腔大而不规则;结构-窦壁由内皮细胞围城,内皮细胞有许多大小不一的窗孔,无隔膜,细胞间隙较宽。窦腔内有含各种肠道吸收物的门v血液和含氧的肝A血液,有库普弗细胞和肝内大颗粒淋巴细胞,具有清除血液内衰老的血细胞和抗原等功能。贮脂细胞(fat-storing cell):位置 -存在于窦周隙内,形态-不规则,胞质内
31、有很大的脂滴。功能- 贮脂细胞有贮存维生素A和产生细胞外基质的功能。胆小管(bile canaliculus):形成与位置-是相邻肝细胞的质膜局部凹陷而成的微细管道,在肝板内连接成网,结构-腔面有许多微绒毛。靠近胆小管的相邻肝细胞膜形成由紧密连接、桥粒等组成的连接复合体,可封闭胆小管周围的细胞间隙,内容物-为胆汁。门管区(portal area):位置与本质-相邻肝小叶之间呈三角形或椭圆形的结缔组织小区,称门管区。每个肝小叶周围有3、4个门管区。内含结构-其中可见小叶间静脉、小叶间动脉和小叶间胆管三者相伴行。肝巨噬细胞(hepatic diverticulum):又称-库普弗细胞,位置-定居在
32、肝血窦内,常通过其伪足附着于内皮细胞上或穿过内皮细胞窗孔及细胞间隙伸入窦周隙内。结构-表面有大量皱褶和微绒毛,细胞体内有发达的溶酶体以及吞噬体、吞饮泡,由血中单核细胞分化而来。功能-可吞噬来自门静脉的细菌、病毒和异物,还可监视肿瘤细胞、清除衰老的血细胞以及从门静脉入肝的抗原异物。窦周隙(perisinusoidal space):位置-肝血窦内皮与肝板之间的狭小腔隙 内容物-血浆、肝细胞微绒毛、贮脂细胞肝小叶(hepatic lobule):定义-肝组织的基本结构功能单位, 形状-多角棱柱状, 组成-中央静脉、肝细胞板、肝血窦肺泡隔:部位-即相邻两个肺泡之间的薄层结缔组织,内含-丰富的连续型毛
33、细血管和弹性纤维,也有少量胶原纤维和网状纤维,还有成纤维细胞、巨噬细胞、浆细胞和肥大细胞等及淋巴管和神经纤维。肺小叶(pulmonary lobule):定义-由一个细支气管连同它的各级分支和肺泡组成,是肺的结构单位。形状-肺小叶呈锥形,尖端朝向肺门,底面向着肺表面。型肺泡上皮细胞(type alveolar cell):定义-是构成肺泡上皮的细胞之一。光镜下-细胞圆形或立方形,镶嵌在I型肺泡上皮细胞之间,凸向肺泡腔。电镜下-可见细胞游离面有短小微绒毛 细胞质内粗面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发达,还有许多嗜锇性板层小体。型肺泡上皮细胞的功能是分泌表面活性物质,均匀涂于肺泡上皮表面。功能-具有降低肺泡
34、表面张力 稳定肺泡直径的作用,还具有分裂增殖并转化为型肺泡上皮细胞的功能。肺泡孔:位置-相邻肺泡之间有小孔相通,功能-与平衡肺泡间的气压及肺小叶间的侧支通气有关。在病理情况下,也可成为炎症扩散的通道。肺泡巨噬细胞(pulmonary macrophage):来源-由单核细胞分化而来, 分布-广泛分布于肺泡隔或肺泡腔内 ;功能-具有吞噬细菌、异物等功能。在吞噬了吸入的尘粒后,称尘细胞。肾单位:(定义)是肾形成尿液的结构和功能单位,(组成)由肾小体和肾小管组成。(功能)肾小体产生原尿,肾小管运输和浓缩原尿及改变某些成份的作用髓袢:(位置)位于肾的髓放线和肾锥体内,(组成)由近端小管直部、细段和远端
35、小管直部组成。近端小管直部从髓放线直行向下进人肾锥体后,管径突然变细,称细段。细段之后管径又突然变粗,向上直行于肾锥体和髓放线内,称为远端小管直部。以上三段构成了一个“U”形样,称髓袢。血管系膜:(又称)球内系膜,(位置)位于肾小体血管球毛细血管之间。(组成)血管系膜由系膜细胞和系膜基质组成;(作用)其中系膜细胞形状不规则,有突起,具有合成血管球基膜和系膜基质的功能,系膜细胞还可以吞噬和降解血液流过时沉积在基膜上的大分子免疫复合物,维持基膜的通透性。参与基膜的更新和修复。系膜基质填充在系膜细胞之间起支持和通透的作用。滤过膜(filtration membrane):(又称)滤过屏障,(位置)位
36、于肾小体,(组成)由血管球毛细血管的有孔内皮、基膜和足细胞裂孔膜三层结构组成。(功能)当血液流经血管球毛细血管时,血浆内部分物质在较高压力下经滤过膜进人肾小囊腔,形成原尿。滤液中除不含大分子蛋白质外,其他成分与血浆相似。足细胞(podocyte):(本质)是构成肾小囊脏层的细胞。(形态)细胞体积较大,胞体凸向肾小囊腔。(结构)电镜下可见足细胞从胞体伸出几个大的初级突起,后者又分出许多指状的次级突起。相邻次级突起相互是指状穿插,呈栅栏状 紧贴于毛细血管基膜外。突起之间的裂隙称裂孔,裂孔上覆盖有薄膜,称裂孔膜,(功能)参与滤过膜的构成。血管球(glomerulus):(本质)是肾小囊中的一团蟠曲的
37、毛细血管,二者共同构成肾小体。入球微动脉从血管极进入肾小囊内,分支形成网状毛细血管神,后者又汇成出球微动脉,从血管极离开肾小囊,因此血管球是动脉性毛细血管网。(血管类型)血管球毛细血管是有孔型,内皮外有基膜。(作用)参与组成滤过膜。球旁细胞(juxtaglomerular cell):(本质)为入球微动脉管壁平滑肌细胞演化而成的上皮样细胞,(形态)呈立方形胞质内有分泌颗粒。(功能)球旁细胞能分泌肾素。集合管系(collecting duct):(组成)依次分为弓形集合小管、直集合管和乳头管三段,弓形集合小管与肾小管相连接,直集合管最长,乳头管通入肾小盏。集合管系的管径由细变粗,(光镜特点)管壁
38、上皮由单层立方增高为单层柱状。集合管上皮细胞胞质色淡而明亮,细胞分界清楚核圆,居中。(功能)集合管能进一步重吸收水和交换离子使尿液进一步浓缩。髓放线(medullary cord):(定义)从肾锥体底呈辐射状深入皮质的条纹称髓放线,(位置)位于肾皮质迷路之间,(内部结构)内含有肾小管的直行部位包括远端小管直部、细段、近段小管直部以及直集合小管。精子发生:是指从精原细胞到形成精子的过程。精原细胞分裂增殖,形成精母细胞;精母细胞减数分裂 形成单倍体的精子细胞;精子细胞变态形成精子。精子形成 (spermiogenesis)核染色质高度浓缩精子头高尔基复合体顶体(acrosome) 中心粒微管延长轴
39、丝( 9+2微管,位于尾部)线粒体聚集线粒体鞘残余胞质脱落生精细胞(spermatogenic cell):(位置)与支持细胞共同组成生精小管的生精上皮。青春期前生精小管内只有精原细胞;青春期开始后,在促性腺激素的作用下 精原细胞不断增殖分化为处于不同发育阶段的各级生精细胞。它们镶嵌于支持细胞上,(细胞类型)从基底部至腔面依次为: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精子细胞和精子。睾丸间质细胞(testicular interstitial cell):(位置)成群分布在睾丸间质内,(形态)细胞较大,圆形或多边形,核圆,居中,胞团呈嗜酸性。(结构)细胞具有类固醇激素分泌细胞的超微结构特征,(
40、功能)可分泌雄激素。顶体(acrosome):(位置)位于精子头部的前三分之二,(形成)由高尔基复合体形成,(形态)呈帽状覆盖,(本质)顶体是特殊的溶酶体,(内容物)内含多种水解酶,如顶体酶、透明质酸酶、磷酸酯酶等,(功能)在受精过程中发挥重要所用。睾丸支持细胞:(位置)生精小管上皮,(形态)呈不规则长锥形,(功能)支持细胞对生精细胞起支持和营养作用,可合成和分泌雄激素结合蛋白,又能分泌抑制素和少量液体,可促使精子释放入管腔,可吞噬和消化精子成熟脱落的残留胞质,参与构成血睾屏障。血睾屏障(blood-testis barrier) 组成: 血管内皮及基膜 结缔组织 生精上皮基膜 支持细胞的紧密
41、连接 功能: 防止某些物质进入生精小管,维持精子发育微环境防止精子抗原外逸,引发自身免疫排卵:(时间)月经周期第14天,(作用因素)在黄体生成素的作用下,(主体)成熟卵泡破裂,(排出物)次级卵母细胞及其透明带、放射冠随卵泡液从卵巢排出,经腹膜腔进人输卵管,此过程称排卵;(剩余物)剩余的卵巢内的卵泡细胞和卵泡膜形成黄体。间质腺(interstitial gland):(位置)在卵巢皮质,(来源)晚期次级卵泡退化时,卵泡壁塌陷,卵泡膜的结缔组织和血管随之侵入;(形态)膜细胞一度变得肥大,形似黄体细胞,并被结缔组织和血管分隔成分散的细胞团或索,(功能)可分泌雌激素。月经周期(menstrual cy
42、cle):(开始时间)自青春期起,(作用激素)在卵巢分泌的雌激素和孕激素的周期性作用下,(变化部位)子宫内膜功能层出现周期性变化,(变化过程)即每28天左右发生一次内膜功能层的剥脱、出血、修复和增生,称为月经周期。黄体(corpus luteum):(位置) 卵巢内,(形成)排卵后,残留在卵巢内的卵泡颗粒层和卵泡膜向腔内塌陷,卵泡膜的结缔组织和毛细血管也伸入颗粒层,这此成分逐渐演化成具有内分泌功能的细胞团,新鲜时显黄色,故称黄体。(结构)、其中的颗粒细胞分化为颗黄体细胞,其数量多,体积大,染色浅,位于黄体中央,(功能)、分泌孕激素;膜细胞改称膜黄体细胞,其数量少,体积小,胞质和核染色较深,主要
43、分布黄体周边,与颗粒黄体细胞协同作用分泌雌激素。(分类) 月经黄体和妊娠黄体、(退化)白 体螺旋动脉(spiral artery):(位置)位于子宫内膜,(来源)为子宫动脉分支的主干,进入功能层后螺旋行走,故称螺旋动脉,(功能)供应子宫内膜营养,(结构和功能特点)它对卵巢激素极为敏感,可随月经周期而发生周期性变化。透明带(zona pellucida):(位置)卵母细胞与放射冠之间,(形态)均质状、折光性强、嗜酸性的一层透明带,(形成)由初级卵母细胞和卵泡细胞共同分泌形成。卵泡膜:(位置)初级卵泡和次级卵泡及成熟卵泡周围,(形成)由基质细胞向卵泡聚集形成,(分层和结构特点)分内外两层,内层细胞
44、多,并具分泌类固醇激素细胞的特点,外层有环形排列的胶原纤维和平滑肌纤维。ZP3:(位置)卵泡中卵母细胞与放射冠之间的透明带中三种蛋白的一种,(作用)为精子受体,在受精过程中对卵细胞和精子的相互识别和特异性结合具有重要意义。1受精定义:成熟获能的精子和卵子融合成受精卵的过程。时间:排精及排卵的24小时内。地点:输卵管壶腹部。基本条件:发育正常并已获能的精子+发育正常的卵子在限定的时间相遇。2顶体反应发生时间:受精时。发生部位:精子头部和卵细胞的放射冠、透明带。机制:精子释放顶体酶溶解放射冠和透明带。意义:使精子能进入卵细胞。3透明带反应时间:受精时,精子穿入卵细胞后。机制:精卵结合后,卵细胞近表
45、面胞质内的皮质颗粒立即释放酶类,使透明带结构发生变化,特别使ZP3分子变性,不能再与精子结合。意义:阻止其他精子穿越透明带,防止多精受精。4植入定义:胚泡逐渐埋入子宫内膜功能层的过程。时间:受精的第5-6天至11-12天。部位:子宫底、体部。主要机制:酶溶解。条件:正常的母体性激素分泌,子宫内膜处于分泌期,透明带消失,胚泡准时进入宫腔及各条件的同步化,宫腔内无异物。5体蒂最初位置:羊膜腔顶壁尾侧与滋养层(绒毛膜)之间。本质:胚外中胚层。演变:组成脐带的主要成份,位置也移至胎儿脐部和胎盘中央之间。6三胚层胚盘来源:内细胞群二胚层胚盘三胚层胚盘。组成:外胚层、中胚层、内胚层。分化:外胚层分化为神经
46、系统、表皮等,内胚层分化为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的上皮,人体其他绝大部分由中胚层分化而来。7原条定义:胚胎发生第3周时,二胚层胚盘的外(上)胚层的(将来)尾侧近中线上形成一条增厚区,称之为原条。分化:在内外(上、下)胚层之间向左右两侧及头侧增殖,形成胚内中胚层。8体节定义:轴旁中胚层横裂为块状的细胞团。开始出现时间:第3周。总数:42-44对(第5周)。分化:真皮、中轴骨及骨骼肌。其他意义:可据此判断早期胎龄。9原始消化管形成:在第3-4周胚,由于胚体左右侧褶和头尾褶,圆柱体状胚体形成。内胚层被包入胚体内,形成一条起于口咽膜止于泄殖腔膜(中段通卵黄囊)的长管。组成:内胚层。分部:前肠、中肠、后肠。
47、分化:消化管和呼吸管的大部分的腔面上皮组织及消化腺上皮。*10卵黄囊位置:内胚层(原始消化管)腹侧。演变、退化:与原始消化管相连处狭窄,成为卵黄蒂,继而卵黄蒂闭锁,卵黄囊退化。意义:1.其上的血岛提供造血干细胞;2.是原始生殖细胞的产生地。*11尿囊位置:卵黄囊尾侧向体蒂内伸出的一个盲管,随胚胎尾折而开口于原始消化管尾段的腹侧。演变:脐尿管脐正中韧带。意义:尿囊动静脉脐动静脉。12胎盘形状:椭圆盘状。组成:母体的基底膜与胎儿的丛密绒毛膜。功能:1.物质交换。2.内分泌:绒毛膜促性腺激素,胎盘催乳素,孕激素和雌激素。13胎盘屏障定义:胎盘中绒毛间隙中母体血与绒毛中胎儿的血液之间的屏障。组成:合体
48、滋养层、细胞滋养层及基膜、薄层结缔组织,绒毛的毛细血管内皮基膜和内皮。*14胚期为从第3周至第8周末的胚胎发育时期,在此期,二胚层胚盘经过迅速而剧烈的增殖分化,发育为初具雏形的胎儿。15获能 地点:女性生殖管道。主体:精子。本质:精子头部覆盖的糖蛋白被去除。意义:精子获得使卵子受精的能力。16丛密绒毛膜来源与位置:基(底)蜕膜侧的绒毛膜。结构:绒毛反复分支生长茂密。作用:与基(底)蜕膜共同组成胎盘(或组成胎盘胎儿部)。17蜕膜定义:植入后的子宫内膜。结构特点:供血更丰富,腺体分泌更旺盛,基质细胞变得十分肥大,富含糖原和脂滴,内膜进一步增厚。分类:基(底)蜕膜、包蜕膜、壁蜕膜。18绒毛间隙位置:
49、胎盘绒毛干之间。内容物:母体血。意义:胎盘绒毛浸润其中,进行物质交换。19卵裂定义:受精卵的细胞分裂(有丝分裂)。结果:形成1216个分裂球的桑椹胚。20胚泡形成:桑椹胚细胞继续分裂形成含腔的结构。结构:胚泡腔、滋养层、内细胞群。21前置胎盘定义:胚泡植入在子宫颈管内口处(近子宫颈处)。后果:难产或胎盘早剥(大出血)。22胎膜定义:胎儿的附属结构。包含结构:绒毛膜、羊膜、卵黄囊、尿囊、脐带。1鳃弓位置:第45周胚胎头部两侧。组成:间充质。形状与数目:左右对称,背腹方向柱状,6对。2咽囊定义:原始消化管头段(原始咽)侧壁内胚层向外膨出形成的囊状结构。数目:左右共5对。分化:一内咽鼓外鼓室,二内腭
50、扁外退化,三腹胸背下(甲)旁,四腹退背上旁,第五甲状滤泡旁。*3鳃器定义:鳃弓、鳃沟、鳃膜与咽囊统称鳃器。胚层分类:鳃弓为中胚层,鳃沟为外胚层,咽囊为内胚层,鳃膜为三个胚层共同构成。1中肠袢形成:中肠生长速度快而向腹部弯曲而形成的U字形结构。分部:头支与尾支。分化:头支形成十二指肠中段、下段,空肠、回肠大部,尾支形成回肠小部、升结肠、横结肠右2/3。2盲肠突位置:中肠袢近卵黄蒂处的一个突起,为大肠与小肠的分界线;形成的结构:分化形成盲肠和阑尾。3泄殖腔位置:原始消化管后肠末端的膨大部分,其腹侧与尿囊相连,尾端与泄殖腔膜封闭。分化:被尿直肠隔分隔为原始直肠和尿生殖窦,前者分化为直肠和肛管上段,后
51、者形成膀胱、尿道等。4尿直肠隔位置:第6-7周的尿囊与后肠之间的间充质。作用:间充质增生向尾(下)端生长呈镰状突入泄殖腔内,最后与泄殖腔膜愈合将泄殖腔分隔为腹侧的尿生殖窦和背侧原始直肠。5肝憩室位置:(第4周)前肠末端腹侧壁上皮增生形成的向外突起的囊状结构。分化:为肝和胆的原基,头支形成肝的原基(肝细胞),尾支形成胆囊及胆道的原基。6麦克尔憩室又名:回肠憩室。成因:卵黄蒂近端未退化所致。表现:回肠壁上距回盲部40-50cm处的囊状突起。7先天性巨结肠形成原因:神经嵴细胞未迁移到某段结肠壁内;临床症状:该段结肠壁内副交感神经节细胞缺如,肠壁无收缩能力,肠腔内容物淤积而致肠管扩张。1尿生殖嵴形成:
52、生肾索(间介中胚层分化而来)的尾端增生与体节分离,并向胚内体腔凸出而成的一对位于中轴两侧的纵行索条状结构。分化:进一步形成外侧粗而长为中肾嵴,内侧细而短为生殖腺嵴。2输尿管芽形成:(第5周末)中肾管末段近泄殖腔处向背侧头端发出一盲管。分化:即诱导中肾嵴细胞形成生后肾组织;本身又在中肾嵴内继续向头端延伸和反复分支,形成输尿管、肾盂、肾盏和集合小管。3后肾构成:由输尿管芽和生后肾组织构成。分化:输尿管芽在中肾嵴内继续向头端延伸和反复分支,形成输尿管、肾盂、肾盏和集合小管;生后肾组织形成肾小管和肾小囊。4初级性索形成:第5周时,生殖腺嵴的表面上皮增生,并进入下方的间充质形成放射状分布的细胞索,叫初级
53、性索。分化:在男性分化为生精小管和睾丸网等;在女性则退化。5中肾旁管形成:由中肾嵴体腔上皮上皮凹陷闭合而成的一对左右对称小管。走向:起始部以喇叭形开口于体腔,上段长并纵行中肾管的外侧,中段越过中肾管向内弯曲并在中间愈合,愈合的下段为盲管形成窦结节。分化:在男性退化,在女性分化形成输卵管、子宫和阴道穹隆。*6SRY基因位置:Y染色体的短臂上;作用:SRY基因的表达产物,使未分化性腺向睾丸方向发育。腮器(branchial apparatus)发生:第45 周 额鼻突、心突出现 鳃弓:背腹方向的6 对柱状突起 鳃沟:鳃弓间的5 对条形凹陷 咽囊:原始咽侧壁5 对囊状膨出 鳃膜:鳃沟和咽囊间的薄层组
54、织 鳃器鳃弓、鳃沟、鳃膜、咽囊的统称颜面形成: 第1 鳃弓:上颌突上颌、上唇外侧部;下颌突下颌、下唇 鼻板鼻窝原始鼻腔口鼻膜破裂;内侧鼻突鼻梁、鼻尖、上唇正中部和人中 外侧鼻突鼻侧壁和鼻翼 额鼻突前额 口凹(原始口腔)口咽膜破裂口咽相通腭发生: 内侧鼻突向口腔长出的短小突起正中腭突前腭的小部分 上颌突向口腔长出的扁平突起外侧腭突腭的大部分 外侧腭突与正中腭突融合,形成腭 腭形成后将口腔与鼻腔分隔 额鼻突鼻中隔(与腭融合)鼻腔被分隔四肢发生: 肢芽:胚体左右外侧壁出现的上下两对小突起,由中胚层和表面外胚层构成 上肢芽臂、前臂和手 下肢芽大腿、小腿和足 手足:桨板状手/ 足板四条指/ 趾线指/ 趾
55、线间细胞凋亡指/ 趾形成畸形: 唇裂(cleft lip):上颌突与同侧内侧鼻突未融合(单、双侧) 面斜裂(oblique facial cleft):上颌突与同侧外侧鼻突未融合 腭裂(cleft palate):正中腭突与外侧腭突未融合;左右外侧腭突未融合 四肢畸形:无肢畸形;短肢畸形;四肢分化障碍内胚层原始消化管前肠咽、食管、胃、十二指肠上段、肝、胆、胰、呼吸系统(喉以下) 中肠十二指肠中段横结肠右2/3段后肠横结肠左1/3段肛管上段咽囊演变: 第1 对:内侧份咽鼓管;外侧份 中耳鼓室;鳃膜鼓膜 第2 对:腭扁桃体 第3 对:背侧份下一对甲状旁腺;腹侧份胸腺 第4 对:上一对甲状旁腺 第5 对:后鳃体滤泡旁细胞 原始咽的其余部分形成咽甲状腺: 原始咽底壁正中线、第1 对咽囊平面 内胚层细胞下陷形成盲管甲状舌管(甲状腺原基) 末端形成甲状腺的侧叶,11周出现滤泡 上段退化,遗留舌盲孔食管:短延长;单层上皮复层上皮,管腔闭锁管腔重现胃:梭形膨大背侧生长快,形成胃大弯,转向左侧;腹侧生长缓慢,形成胃小弯,转向右侧;胃大弯头端膨起,形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医疗机构核酸检测服务方案
- 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英语试题(解析版)
- 2024年度江西省高校教师资格证之高等教育法规考试题库
- 安徽省多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 2024年滚筒落砂冷却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4年橙花酮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4年中国芍药花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创新突破学校社团突破方案计划
- 暖通工程预算与合同条款
- 2023年机动工业车辆项目评估分析报告
- 舞美设计方案
- 《反间防谍教育》课件
- 2020年03月护理查房-镇痛分娩
- 残疾人产品设计毕设
- 预应力管桩施工常见质量问题及处理
- 船舶专业大学生职业规划
- 透水砖铺贴方案
- LW25-252断路器培训资料
- 医学影像学中的物理原理和影像技术的教学设计方案
- 货款转让协议范本向第三方转让货款协议
- 小批试产控制程序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