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部(江门地区专用)_第1页
广东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部(江门地区专用)_第2页
广东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部(江门地区专用)_第3页
广东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部(江门地区专用)_第4页
广东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部(江门地区专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第 1 单元 生物与环境 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知识面较广, 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分析、 比较能力也比较强, 他们从三年级 开始学习科学,已经学习了“生物大家族” 、“生物的生长” 、“生物的需求”和动植物的身体 结构,所以对生物有了一定的了解,对于这个单元学习起来难度不是很大。 本单元围绕生物与环境的关系,通过学生熟悉的生物进行研究, 探索环境中生物与非生物、 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 使学生认识到保 护大自然、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第 1 课 丹顶鹤生活在哪里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丹顶鹤的生活习性和食物特点, 了解丹顶鹤适应沼泽地的身体特征。 2、了解松树林与沼泽环境的

2、不同特点。 3、根据丹顶鹤的身体特征和生活习性,对其相适应的生活环境作出推断, 亲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产生探索自然的兴趣,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丹顶鹤的生活习性和食物特点了解丹顶鹤适应沼泽地的身 体特征,并对其相适应的生活环境作出推断,亲历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学难点:根据丹顶鹤的身体特征和生活习性,对其相适应的生活环境作 出推断,亲历解决问题的过程, 产生探索自然的兴趣, 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准备:课件、学生探究活动记录单 四、教学课时: 1 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出示图片,谈话引入课题:在一个书房里, 墙上挂着一幅松鹤延年图

3、, 四个小朋友正围在一起讨论画中的丹顶鹤, 他们产生了疑问丹顶鹤生活在松 树林里吗?它是吃松子的吗?今天这一课, 就让我们一起帮助这四位小朋友, 探 索书本第 1 课 丹顶鹤生活在哪里。 二)探究活动 1 丹顶鹤的家在哪里 1、教师:提出质疑(丹顶鹤究竟适合生活在松树林还是沼泽地?) ,导入 学生探究松树林和沼泽地这两种完全不同的自然环境的各自特点。 2、学生小组探究松树林和沼泽地这两种完全不同的自然环境, 了解松树林 与沼泽环境的不同特点, 完成探究活动记录单 (教师随堂巡视并给学生相应的引 导)。 3、学生进行探究成果汇报。 (三)探究活动 2 适应环境的身体特征 1、教师:丹顶鹤有怎样的

4、身体特征?它的生活习性和食物特点双是怎样? 2、学生开展小组探究活动:了解丹顶鹤的身体特征,了解丹顶鹤的生活习 性和食物特点。(教师小组间巡视) 3、学生进行探究成果汇报。 4、教师:让我们一起根据丹顶鹤的身体特征和生活习性,对其相适应的生 活环境作出推断 它究竟适合生活在松树林还是沼泽地? 5、学生交流心得并在班上发言,说出自己的看法和理由,最后教师加以肯 定。 (四)拓展思维: 看图讨论题:(出示“讨论”问题与图片)下列各种鸟足中,哪种与丹顶鹤 的足相似?其他的足可能是哪些鸟类的足?观察这些足的外形和结构特点, 思考 这些特点与鸟类生活的环境之间有什么联系? 学生针对问题进行交流课前各自搜

5、集的相关资料并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以提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回顾小结 教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地球上千差万别的自然环境中, 生存着形形色色的植物与动物。 每一种生物 都要在适宜的环境中才能正常地生活。 (教师引导学生回答并进行板书) (六)作业: 通读本课课文,重点理解丹顶鹤的生活习性、食物特点和丹顶鹤适应沼泽 地的身体特征及松树林与沼泽环境的不同特点。 板书设计: 丹顶鹤生活在哪里 松树林与沼泽环境 身体特征:颈长、嘴长、腿长 教学反思:让学生一起根据丹顶鹤的身体特征和生活习性,对其相适应的 生活环境作出推断 它究竟适合生活在松树林还是沼泽地?学生针

6、对问题 进行交流课前各自搜集的相关资料并讨论, 教师巡视指导,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 以提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 2 课 生物生存的环境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生物的生存生长需要一定的条件,并以沼泽地为例,使学生知道自 然环境能为动物的生存提供一定的条件。 2、了解不同类型的生态环境生活着形态结构、 生活习性与之相适应的生物。 3、搜集有关沼泽地的资料,学习用科学的方法分析不同生态环境中的生物 如何适应生活环境,感受生态环境的多样性,培养爱护生态环境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生物的生存生长需要一定的条件,并以沼泽地为例,搜集 有关沼泽地的资料, 学习用科学的方法分析不同生态环

7、境中的生物如何适应生活 环境,感受生态环境的多样性,知道自然环境能为动物的生存提供一定的条件, 培养爱护生态环境的情感。 教学难点:以沼泽地为例,搜集有关沼泽地的资料,学习用科学的方法分 析不同生态环境中的生物如何适应生活环境, 感受生态环境的多样性, 知道自然 环境能为动物的生存提供一定的条件,培养爱护生态环境的情感。 三、教学准备:课件、湿地情景视频、课前学生搜集有关沼泽地的资料 四、教学课时: 1 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图片显示,问题质疑,导入课题。 教师:看上图,四个小朋友在参观中观察到丹顶鹤在沼泽地栖息的场景, 正讨论着沼泽地为丹顶鹤的生活提供了什么的问题。看到这里

8、,我们心里也会想 到:环境需要满足生物生存的基本条件,如食物、水、空气和适宜的温度等,那 么沼泽地能为丹顶鹤提供怎样的生存条件呢 ?(学生思考及回答) (二)探究活动1环境提供了什么 学生小组进行探究活动: 1、各自展示所收集的有关资料; 2、小组内对相关资料进行交流、分析、讨论,了解沼泽地能为丹顶鹤提供 怎样的生存条件;(教师巡视并给学生提供必要的提示:沼泽地有大量的水源, 丰富的水生生物能提供充足的食物, 开阔的环境能提供群体活动所需,较高的水 生植物还可以作为隐蔽场所来防御敌害。) 3、 各小组派出代表在班内展示自己小组的探究结论, 教师对其最终结论加 以点评。 (三)探究活动2湿地里藏

9、着哪些生物 1、播放湿地情景视频,引导学生观赏与认识湿地。 2、说一说:在视频中的湿地上,你看到了什么 ? 3、出示书上的插图,在老师的指导下,了解并描述湿地中生存着的动物和 植物。(插图中主要的植物有:芦苇、荷、睡莲等;主要的动物有:反嘴鹬(yu ) 斑嘴鸭、白鹭、水蛇、乌龟、青蛙等。) (四)探究活动3动物的栖息地 1、 教师:除了湿地外,你还知道有哪些动物的栖息地呢?(学生思考并回 答) 2、学生:利用课前搜集的资料,在班上描述自己了解到的不同生态环境的 情况及其生存的生物的身体特征、生活习性,了解生物与其生活环境的联系。 3、教师:出示书上插图(呈现的五种典型的生态环境:森林、草原、高

10、山 草甸、沙漠、海洋),引导学生认识这些生态环境的特点和生活在这种环境的生 物的身体特征、生活习性等与其生态环境之间的关联。 (四)回顾总结:在这节课里,你学到了什么 ? (五)作业:利用自己已搜集的资料,向同学描述湿地中生存着的动物和 植物。 板书设计: 生物生存的环境 主要的植物有:芦苇、荷、睡莲等 主要的动物有:反嘴鹬(yu)斑嘴鸭、白鹭、水蛇、乌龟、青蛙等。) 教学反思:学习用科学的方法分析不同生态环境中的生物如何适应生活环境, 感受生态环境的多样性,培养爱护生态环境的情感。教师巡视并给学生提供必要 的提示:沼泽地有大量的水源,丰富的水生生物能提供充足的食物,开阔的环境 能提供群体活动

11、所需,较高的水生植物还可以作为隐蔽场所来防御敌害。 第3课动物对环境的适应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动物的生长需要合适的条件,举例说出动物在气候、食物、空气和 水源等环境变化时的行为。 2、实验探究鼠妇是否喜欢阴暗的环境,搜集有关常见动物的迁徙行为的资 料,培养学生搜集证据的能力,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实验探究鼠妇是否喜欢阴暗的环境,搜集有关常见动物的迁徙 行为的资料,举例说出动物在气候、食物、空气和水源等环境变化时的行为,了 解动物的生长需要合适的条件。 教学难点:实验探究鼠妇是否喜欢阴暗的环境,搜集有关资料了解常见动 物的迁徙行为,了解动物的生长需要合适的条

12、件。 三、教学准备: 课件、课前学生搜集有关常见动物的迁徙行为的资料、 学生小组准备实验材 料:纸鞋盒、潮湿的细沙、小刀、10到20只鼠妇(用小纸盒装着)。 四、教学课时: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图片显示,问题质疑,导入课题。 教师:看上图,四个小朋友在草坪上玩耍,波波无意间揭开一块潮湿的石 头,发现藏在石头下的鼠妇。由此他们产生了一些疑问。你们知道他们的疑问是 什么吗?(学生读出四个小朋友有感而发的问题, 由此导入课题,进入探究活动 1:鼠妇喜欢阴暗环境吗。) (二)探究活动1鼠妇喜欢阴暗环境吗 1、教师:鼠妇又叫潮虫,是一种常见的小动物,我们常常能在花园、庭院 的砖缝、石

13、头或花盆下面看到它们。而每当我们搬开石块等物体时,它们总会很 快地爬走了。是出现在阴暗的地方。由此,你们会想到什么问题呢? 2、学生:鼠妇是否喜欢在阴暗的环境中生活? 3、教师: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实验来探究。 4、指导学生开展“鼠妇喜欢阴暗环境吗?”探究实验活动,启发学生如何 分析、判断并做出结论:观察鼠妇在实验过程中所停留的位置以及在有光和背光 环境中的活动情况,从而判断鼠妇是否喜欢阴暗的环境。 5、教师:通过实验后,引导学生解释“搬开石块,鼠妇会爬走”这一现象 的原因一一鼠妇适应阴暗潮湿的生活环境,不适应具有明亮光线的生活环境。 (三)探究活动2动物的迁徙 1、教师:大多数生物

14、的身体特征和生活习惯都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当环 境发生变化时,许多生物的身体特征或行为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在自然界中, 当环境条件发生变化(如气温、降水、食物等发生变化)时,动物会以某些适应 性行为来适应环境的变化,如向其他地区迁徙、洄游,或者进入冬眠、夏眠等。 2、 展示书上插图,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图片说明:(1)角马迁徙;(2)大马 哈鱼洄游;(3)大雁迁徙;(4)蝴蝶迁徙;(5)伯劳和家燕迁徙(介绍“劳燕分 飞”的来历) 3、学生:利用课前有关常见动物的迁徙行为的资料,在班上进行交流与讨 论,举例说说自己身边哪些动物在气候、 食物、空气和水源等环境变化时有迁徙 的生活习性,从而引导学生了解

15、明白动物的生长需要合适的条件, 感受生物界的 奇妙。 (四)作业:同学间互相说说自己身边哪些动物在气候、食物、空气和水 源等环境变化时有迁徙的生活习性。 板书设计: 动物对环境的适应 (1)角马迁徙;(2)大马哈鱼洄游; (3)大雁迁徙;(4)蝴蝶迁徙; (5)伯劳和家燕迁徙(介绍“劳燕分飞”的来历) 教学反思: 利用课前有关常见动物的迁徙行为的资料,在班上进行交流与讨论,举例 说说自己身边哪些动物在气候、 食物、空气和水源等环境变化时有迁徙的生活习 性,从而引导学生了解明白动物的生长需要合适的条件,感受生物界的 第 4 课 隐蔽在环境中 一、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动物的保护色和拟态是对环境的

16、一种适应。 2、运用模拟活动,认识动物的保护色等的作用。 3、感受自然界的丰富多彩,激发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产生对生命的尊重 之情。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初步了解动物的保护色和拟态是对环境的一种适应,并运用模 拟活动,认识动物的保护色等的作用,感受自然界的丰富多彩。 教学难点: 认识动物伪装中的保护色和拟态现象, 感受自然界的丰富多彩。 三、教学准备: 课件、课前学生搜集有关动物伪装中的保护色和拟态现象的资料、 学生小组 准备实验材料:黄色和绿色的大卡纸各 1 张、形状相同的黄色和绿色小纸片各 20 张、镊子 2只。 四、教学课时: 1 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图片显

17、示,问题质疑,导入课题。 教师:看上图,四个小朋友在野外郊游时,波波发现草地边有一只绿色的 虫子,连忙跑过去,但小虫子一下子跳进了绿色的草地里,看不见了。由此他们 产生了一个问题:明明近在眼前的虫子怎么会突然不见呢?你们知道为什么吗?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虫子的颜色跟草地相近,混为一体,就不容易看 见了。)(教师由此导入课题,进入探究活动 1草地上的蝗虫) (二)探究活动1:草地上的蝗虫 1、导入活动:在自然界中,许多动物身体的颜色都与它们所处周围环境的 色彩近似,如绿草地上的蝗虫多是绿色,山地上的蝗虫多是黄褐色。对动物来说, 这种现象是不是更有利于它们的生存?现在就让我们做一个模拟实验进

18、行研究 研究,确定一下其真正的答案。 2、教师辅导学生学习小组开展“找出黄色的蝗虫”模拟实验。 3、实验过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把模拟实验的结果说出来,并从实验结 果理解其说明了什么。(实验结果说明了黄色的蝗虫不适合在草地上生存,而适 合在山地生存。) (三)探究活动2动物的伪装 1教师:在自然界中,许多动物身体外表的颜色往往与它们所处周围环境 的色彩非常接近,形成保护色,如绿草地上的蝗虫多是绿色,山地上的蝗虫多是 黄褐色。有些动物不仅有保护色,而且还能将身体的外形模拟成环境中的一些动 物、植物或其他的物体。动物这种身体的颜色、外形都与环境类似而不易被天敌 发现的现象,就是拟态,如停在树上的枯

19、叶蝶。动物具有的这种伪装现象更有利 于它们的生存。 2、展示书上插图,教师引导学生认识自然界是动物伪装的几个实例:(1) 动物的保护色,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一种能适应环境的避害行为。如青蛙像周 围植物颜色的皮肤、猎豹树皮般的花纹、变色龙的变色;(2)拟态是比保护色更 高级的动物伪装方式,它不但模拟了颜色,还模拟了外形特征。如图上展示的像 枯叶似的枯叶蝶、像 枯枝似的尺蠖(chi hub)、像竹枝似的竹节螳螂。自然界中 这些动物自我保护的生存本领,不仅让人赞叹动物的生存智慧,还使人感受了自 然界的奥秘。 3、学生:利用课前搜集到的有关动物伪装中保护色和拟态现象的资料,在 班上进行交流与讨论,举例

20、说说自己身边哪些动物具有保护色或拟态这些现象, 从而引导学生了解动物的保护色和拟态对动物隐藏自身的作用,感受自然界的丰 富多彩。 (四)作业:同学间互相利用课前搜集到的有关动物伪装中保护色和拟态 现象的资料,举例说说自己身边哪些动物具有保护色或拟态这些现象 板书设计: 隐蔽在环境中 蝗虫多是绿色 猎豹树皮般的花纹 变色龙的变色 教学反思: 利用课前搜集到的有关动物伪装中保护色和拟态现象的资料,在班上进行 交流与讨论, 举例说说自己身边哪些动物具有保护色或拟态这些现象, 从而引导 学生了解动物的保护色和拟态对动物隐藏自身的作用,感受自然界的丰富多彩。 第 5 课 生物间的食物关系 一、教学目标

21、1、能说出常见植物和动物之间吃与被吃的链状关系。 2、通过观察和概括,发现生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培养乐于观察、 善于发现的态度和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和概括,发现生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能说 出常见植物和动物之间吃与被吃的链状关系。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和概括,发现生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能说 出常见植物和动物之间吃与被吃的链状关系。 三、教学准备: 课件、学生小组准备实验材料: 大小相同长短相同的纸条 40条、胶水 1支。 四、教学课时: 1 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图片显示,问题质疑,导入课题。 教师:看上图,四个小朋友在野外郊游时

22、见到一个情境一一一只螳螂正 在捕食蝉,而在不远处,一只伯劳正虎视眈眈地盯着螳螂。由此他们不禁感叹: 这不正应了那句成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呀!同时他们双产生了一个问题: 蝉又会吃什么呢?你们知道吗?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蝉的食物是植物,蝉的嘴象一根针管,扎入树皮下, 吸食树汁。)(教师由此导入课题,进入探究活动 1:串起来的食物链) (二)探究活动1:串起来的食物链 教师:在动物世界里,一些动物以某些植物为食物,一些动物以其他动物 为食物。这些生物之间存在着什么关系?针对这个问题, 现在我们展开一个实践 探究活动,初步认识它们之间的关系。 学生:小组内开展“串起来的食物链”探究实践活动,

23、教师巡视并给学生 提供适当的指导。(指导学生学习制作食物链纸环以及用箭头连接形式正确写出 生物间存在的食物链关系) 教师小结:生物之间的这种吃和被吃的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就是食物链。 (三)探究活动2相互交错的食物链 1、 教师:展示书上插图,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图片相关的生物:(1)草;(2) 蝗虫;(3)鼠兔;(4)鼠;(5)鹰;(6)蛇;(7)羚羊;(8)食虫鸟;(9)狐狸。 2、学生:小组内利用书上插图,共同协作找出图中所存在的多条食物链, 并学习把每一条食物链用纸环串起来,观察、交流和讨论它们是从哪一类生物开 始,又以哪一类生物结束,各种生物的排列顺序有什么规律。(教师巡视并给学生 提供适

24、当的指导。)完成学生小组派代表上台展示其探究结论。 3、教师引导学生制作“生物间的食物网纸环模型”:利用已制作的食物链 纸环,把它们整齐放在一起,把每条纸环串的起始环穿在一根棍子上悬挂起来, 再尝试把各条纸环上相同的生物合并成一个环, 观察纸环串的改变,指导初步认 识生物间构成的“食物网”。 (四)作业:同学间互相利用书上插图,相互说说图中所存在的多条食物 链。 板书设计: 生物间的食物关系 蝉的食物是植物、蝉的嘴象一根针管,扌L入树皮下,吸食树汁。 (1)草;(2)蝗虫;(3)鼠兔;(4)鼠;(5)鹰;(6)蛇;(7)羚羊;(8) 食虫鸟;(9)狐狸。组成食物链 教学反思: 小组内利用书上插

25、图, 共同协作找出图中所存在的多条食物链, 并学习把每 一条食物链用纸环串起来,观察、交流和讨论它们是从哪一类生物开始,又以哪 一类生物结束,各种生物的排列顺序有什么规律。 (教师巡视并给学生提供适当的 指导。)完成学生小组派代表上台展示其探究结论。 教师引导学生制作 “生物间的食物网纸环模型” :利用已制作的食物链纸环, 把它们整齐放在一起, 把每条纸环串的起始环穿在一根棍子上悬挂起来, 再尝试 把各条纸环上相同的生物合并成一个环, 观察纸环串的改变, 指导初步认识生物 间构成的“食物网”。 第 6 课 相互联系的食物网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在一定的区域内的生物之间构成了食物网和在自然条件

26、下某一区域 生存的生物是一个平衡的整体。 2、应用分析、推理等科学方法,理解生态系统中某种生物的数量变化对该 生态系统产生的影响, 认识保持物种多样性的意义, 以及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应用分析、推理等科学方法,理解在一定的区域内的生物之间构 成了食物网, 生态系统中某种生物的数量变化对该生态系统产生的影响, 认识保 持物种多样性的意义,以及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应用分析、推理等科学方法, 理解生态系统中某种生物的数量变 化对该生态系统产生的影响, 认识保持物种多样性的意义, 以及维持生态平衡的 重要性。 三、教学准备: 课件、学生小组准备实验材料:

27、食物网纸环境模型。 四、教学课时: 1 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图片显示,问题质疑,导入课题。 教师:看上图,波波一家四口出去外边餐馆吃饭,在点菜是爸爸发现在笼 子里养了很多蛇。波波产生了疑问: “餐馆怎么能卖野生动物呢! ”妹妹也问道: “这些野生动物是从哪里捉来的?”同学们,你们能帮他们解决这些疑问吗? 学生:思考并举手回答。 教师:在孩子的印象里,蛇是专门捕食弱小动物的一种凶猛动物,而且还 会对人类的安全造成威胁。 那么, 在一个生态系统组成的食物网里, 如果蛇大量 减少,会对其他生物造成什么影响呢? (以草原上生活的动植物为例, 引导学生 分析其中的后果,明白任何一生物

28、在生态系统里都是具有一定的意义的。 ) (二)探究活动 1 食物网中的生物 1、教师解说导入: 各种生物之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食物关系, 不同的生物 在食物链中起着不同的作用。 2、展示书上插图,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图片相关的生物: (1)鹰;( 2)蛇; (3)鼠;(4)兔;(5)青草;(6)鸟;(7)羚羊;(8)蝗虫;(9)螳螂。 3、学生:小组内利用书上插图,共同协作,分析与推测如果其某种生物大 量减少, 是否会对其他生物或整个草原生态系统产生影响。 (教师巡视并给学生提 供适当的指导。)完成后学生小组派代表上台发表自己小组的见解。 4、小结:草原上的每种动植物的存在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们

29、形成了 一个整体,保持着相对稳定的状态。无论是哪种生物的减少,都会影响到其他生 物的生存,进而给草原生态系统带来严重的破坏。 (三)探究活动 2 断裂的食物网 1、话题导入:如果某种生物由于人为或自然的因素灭绝了,是否会对生态 系统的稳定性产生影响?现在让我们一起做一个“断裂的食物网”的探究实验, 从中更好地认识其中的结果。 2、学生小组活动:利用上一节课已串好的“生物间的食物网纸环模型”进 行实验与观察,并写出小组的观察结果。 (教师巡视并给学生提供适当的指导。 ) 3、讨论:在自然界中,如果一种动物灭绝了,可能会产生怎样的后果?如 果许多动物都逐渐灭绝了,可能会产生怎样的后果?(学生小组内

30、进行分析、讨 论问题,得了共识,后在班上提出自己的见解,教师对小组的认知进行点评。 ) (四)回顾总结:在这节课里,你学到了什么 ? 在自然界中,每种动植物的存在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们形成了一个 整体,保持着相对稳定的状态。无论是哪种生物的减少,都会影响到其他生物的 生存,进而给生态系统带来严重的破坏。如果一种动物灭绝了,或者许多动物都 逐渐灭绝了,可能造成生态环境的各种各样的灾害,甚至会造成生态系统的崩溃 (be ng ku ) (五)作业:利用书上插图,向同学分析与推测如果图中某种生物大量减 少,对其他生物或整个草原生态系统所产生的影响。 第7课 专题探究:生态瓶的秘密 一、教学目标

31、1初步了解生物在一定区域内能相互影响、相互依存,与生活环境共同构 成一个较稳定的生态系统。 2、根据设计方案及实际条件制作生态瓶,并对生态瓶进行管理和观察。 3、通过专题探究,认识到相互听取意见、共同协作的必要性。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根据设计方案及实际条件制作生态瓶,并对生态瓶进行管理和观 察,从而初步了解生物在一定区域内能相互影响、相互依存,与生活环境共同构 成一个较稳定的生态系统。 教学难点:根据设计方案及实际条件制作生态瓶,并对生态瓶进行管理和观 察。 三、教学准备: 课件、“池塘生态系统”视频、学生小组准备实验材料:水草、水生小动物 (小鱼小虾田螺等)、沙子、广口瓶。 四、

32、教学课时: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图片显示,问题质疑,导入探究课题。 教师:看上图,四个小朋友到科学展览馆参观,看到一个密封的瓶子里养 着一条鱼。大家都不太敢相信。妍妍疑惑地问: “这个瓶子是密封的吧?”琪琪 也好奇地说:“为什么小鱼儿还能生存呢?”同学们,你们能帮他们解决这些疑 问吗? 学生:思考并举手回答。 教师:要解释这个问题, 需要先了解池塘生态系统的组成。 (播放池塘生态 系统视频,引导学生观察, 了解池塘里各种生物与非生物因素, 为生态瓶的探究 打下基础。) (二)开展专题探究任务:真实制作生态瓶 在学生初步了解池塘生态系统的组成基础上,利用学生小组准备实验材料

33、水草、水生小动物(小鱼小虾田螺等) 、沙子、广口瓶,指导学生学习小组 设计并制作池塘生态系统的模型生态瓶。 (三)开展专题探究任务:指导对生态瓶的观察和分析 1、指导学生对生态瓶的观察方法, 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设计观察记录单及 实行实时记录。 2、指导学生通过观察与搜集证据后,进行小组讨论,分析:生态瓶中各种 生物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它们的生活环境由哪些部分组成?怎样才能让瓶 中的各种生物生存得更好? (四)拓展探究活动: 1、启发学生将生态瓶改为开放性的生态盆景设计, 模拟更多的环境, 如草 地、森林、沙漠等,提导学生讨论、交流如何进行设计,应该怎样搭配动植物的 类型和数量,使之更合理。

34、2、小结:不同种类的生物共栖一地, 与它们生活的环境形成了统一的整体, 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 一个池塘、一片森林、 一片草原等等, 都是一个生态系统。 在一个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并 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状态。 (五)作业:对自制的生态瓶进行观察和设计观察记录单及实行多天实时 记录,完成后进行小组讨论, 分析(生态瓶中各种生物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 它们的生活环境由哪些部分组成?怎样才能让瓶中的各种生物生存得更好?) , 写出自己小组的分析结论 第 8 课 保护生物共同的家园 一、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人类的行为可能会对生态环境产生影响。

35、2、运用实地调查、收集资料等方法,了解人为破坏环境的行为,认识人类 与动植物之间、 人类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依存的关系, 形成保护环境的 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运用实地调查、收集资料等方法, 初步了解人为破坏环境的行为, 了解人类的行为可能会对生态环境产生影响, 认识人类与动植物之间、 人类与环 境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依存的关系。 教学难点:运用实地调查、收集资料等方法,了解人为破坏环境的行为,初 步了解人为破坏环境的行为,了解人类的行为可能会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 三、教学准备: 课件、学生小组课前调查和收集的材料: 人为破坏环境的各种行为表现、 人 类的行为对生态环境

36、产生影响的情况 (教师要提示学生在调查、 收集资料过程中 要关注环境前后的变化情况) 。 四、教学课时: 1 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图片显示,问题质疑,导入探究课题。 教师:看上图,波波带几个小伙伴去郊外的小河沟里看鱼虾,因为他听说 爸爸小时候经常来这里看鱼。 但是他们到了小河沟之后, 却发现河沟里并没有鱼。 他们感到很疑惑: 为什么以前这里有小鱼, 现在一条都没有了?同学们, 你们能 帮他们解决这些疑问吗? 学生:思考并举手回答。 教师:要更好地解释这个问题,就先让我们一起来探究第 8 课保护生 物共同的家园中的活动 1:“消失了的鱼虾”任务内容。 (二)探究活动 1:消失

37、了的鱼虾 1、教师:以“消失了的鱼虾”现实案例出发,启发学生认识水域污染背后 的原因,认识小河中鱼虾消失了的缘由(由于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以及生活 和工业污水的随意排放, 使土地和水域受到污染, 从而人为地对生态环境产生了 严重的破坏。) 2、学生学习小组活动:利用课前调查、收集到的有关人为破坏环境的各种 行为表现、 人类的行为对生态环境产生影响的情况资料在班上进行交流, 了解在 自己生活地区的周边环境中存在的“环境改变影响生物生存”的情况例子。 (三)探究活动 2 保护动物的栖息地 1、教师:由于一些自然或人为的原因,如冰雪灾害、乱砍滥伐、张网捕鸟 等,使动物的栖息地遭到破坏,导致一些动物

38、大量减少,甚至濒临灭绝。 2、出示书上插图,引导学生观察、认识人类为追求经济利益而破坏环境的 典型事例, 思考与分析这将会对动物的生存造成怎样的影响, 是否会影响到人类 自身。(图 1:砍伐雨林,种植单一种类的经济树种这会破坏当地的植被, 可能会破坏土质,影响水体的保持和平衡。 图 2:围海造地这将可能严重 危害海洋生物,破坏海洋生态系统,同时也可能污染水域。图 3:张网捕鸟 破坏生态平衡。 图 4:推山建厂建房破坏了动物的栖息地,威胁到它 们的生存。) 3、学生小组学习: 说一说你还知道有哪些人为导致动物的栖息地遭到破坏 的例子。 4、教师:介绍现实中已经开始采取的有关减轻人为原因破坏环境造

39、成对动 物栖息环境产生影响的措施,促进学生形成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作业:在学生小组内说一说你知道的有关人为导致动物的栖息地遭 到破坏的例子,和介绍现实中已经开始采取的有关减轻人为原因破坏环境造成对 动物栖息环境产生影响的措施。 第二单元:我是小小设计师 学情分析: 本单元主要以日常用品为设计素材, 通过一系列的学习活动, 引导学生模仿设计师, 综 合运用所学的知识, 设计出满足人们需求的各种日常用品。 通过本单元学习, 学生将对设计 目的、考虑因素、方法和基本流程有初步的了解,体验设计的巧妙,感悟设计对生活、生产 的重大意义。 9、设计师怎样工作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1)知道身

40、边许多物品都有巧妙的设计。 (2)初步了解设计的基本流程:明确需求、初步构思、绘制设计图、制作样品、评价与改 进。 2、科学探究 推测设计物品的基本过程。 3、科学态度 体验物品设计的巧妙。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难点: 了解设计的基本流程: 明确需求、 初步构思、 绘制设计图、 制作样品、 评价与改进。 三、教学准备:生活中的日用品:拉链、回形针、指甲钳、牙刷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景: 在教室里,孩子们正收拾书包放学回家,他们在收拾笔袋、收拾书包、穿外套他们使用 的物品都有拉链。 提问: 拉链大大帮助我们的日常生活,那拉链的开闭与它的结构有关吗? 二、新授: 活动一:巧妙地拉链

41、1、让生找出自己身边周围的拉链的东西,并仔细观察,分析物品的功能与结构,材料的关 2、老师出示日常生活用品为例,让生体验到巧妙的设计,从而对物品设计感兴趣。 活动二:设计师是怎样工作 1、引导学生思考设计师工作流程。 2、出示设计师工作流程图,让生了解物品设计的基本流程,并让生以身边实物为例推测其 物品的设计流程。 三、全课小结。 四、作业:复习本节课学过的知识。 板书: 9、设计师怎样工作 活动一:巧妙地拉链 活动二:设计师是怎样工作 教学反思: 10、不一样的饮水瓶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1)知道设计目的在于满足人们的各种需求,不同人群对同一种物品的需求不同。 (2)知道设计需求

42、要根据不同需求进行相应的构思。 2、科学探究 能通过调查了解物品基于需求的设计构思。 3、科学态度 对物品的设计感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知道设计目的在于满足人们的各种需求,不同人群对同一种物品的需求不同。 难点:了解物品基于需求的设计构思。 三、教学准备:学生自备自己平常使用的饮水瓶。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景: 出示教科书图片: 运动场上, 同学们运动后都拿出自己的饮水瓶在喝水。 这时琪琪发现大家 选用的饮水瓶都不一样。 提问: 为什么我们选用的饮水瓶都不一样?设计师在设计饮水瓶时 考虑了哪些因素?哪个因素是设计的首要因素? 二、新授: 活动一:我们的饮水瓶 1、比较观

43、察自己和同学的饮水瓶,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探究。 2、引导学生发现:不同人对物品的需求不同。并引导学生理解设计目的在于满足人们的各 种需求,功能需求是进行设计的首要因素。 活动二:满足了什么需求 1、引导学生观察运动饮水瓶、 户外饮水瓶的设计, 思考这些设计源于人们的哪些需求? (让 生思考探讨) 从而让生明白: 设计师为满足人们各种需求, 而采用合适的设计构思实现物品 的相应功能。 2、调查活动:引导学生调查不同人群使用的饮水瓶,进一步了解功能需求与设计构思的关 系。 三、全课小结。 四、作业:复习本节课学过的知识。 板书: 10、不一样的饮水瓶 活动一:我们的饮水瓶 活动二:满足了什么需求 教

44、学反思: 11、功能的组合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知道可以通过组合不同的结构实现物体的多种功能。 2、科学探究 (1)能用图文的形式表达清楚设计目的、制作方法和产品的结构、尺寸、材料等。 (2)能根据自己需求设计一个多功能的物品。 (3)能根据设计方案制作简易样品。 3、科学态度 能在活动中克服困难,完成预定的任务。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知道可以通过组合不同的结构实现物体的多种功能。 2、能用图文的形式表达清楚设计目的、制作方法和产品的结构、尺寸、材料等。 难点:能根据设计方案制作简易样品。 三、教学准备:生活中多功能用品,自己需要制作多功能物品的材料 四、教学过程: 一

45、、创设问题情景: 情景:同学们在公园野餐,有的同学带了筷子,有的带了勺子,有的带了叉勺。提问:叉勺 与叉子、勺子相比,使用上有什么优点,它通过什么设计实现叉和勺的功能组合? 二、新授: 活动一:生活中的多功能物品 1、出示多功能物品,如:铅笔、羊角锤、军刀等,让学生观察并探讨,找出其功能结构。 2、引导学生明白:多功能物品都是通过组合多种功能结构实现的。 活动二:设计多功能文具 1、出示教科书上波波的设计,让生观察,学习,分析其有计时功能的笔袋。引导学生学会 自己设计。 2、让生分小组讨论并交流自己需要设计的多功能物品。 3、让生自己动手去设计自己的多功能物品。 4、展示学生作品。 三、全课小

46、结。 四、作业:复习本节课学过的知识。 板书: 11、功能的组合 活动一:生活中的多功能物品 活动二:设计多功能文具 教学反思: 第 2 单元 我是小小的设计师 12 材料的选择 一、教学目标 1. 科学知识 (1)知道物品的设计必须选择合适的材料。 (2)材料的选用需要考虑多种实际因素,如功能、成本、环保等。 (3)物品的设计和制作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 2. 科学探究 (1)根据设计构思,选择身边合适的材料设计和制作鸡蛋包装盒。 (2)能模拟物品的使用情景对样品进行功能测试和评价。 3. 科学态度 (1)体会到“做”的成功和乐趣。 (2)培养通过“动手做”解决问题的习惯。 二、教学指引 1

47、. 活动安排思路 活动 1: 活动题目:不同材料的鸡蛋包装盒 活动内容: 知道物品的功能实现需要选用合适的材料, 选用材料需要考虑材料的性能、 成本、 环保、来源等实际因素。 能力要求:分析、交流 活动 2: 活动题目:设计鸡蛋包装盒 活动内容:根据需求,选择身边合适的材料设计一个鸡蛋包装盒。 能力要求:分析、交流 活动 3: 活动题目:制作与测试鸡蛋包装盒 活动内容:根据设计方案,制作鸡蛋包装盒,并进行测试与评价。 能力要求:分析、交流 2. 活动指引 生活情境:学生帮助家人到超市买鸡蛋,发现有不同材料的鸡蛋包装盒。 产生问题:为什么鸡蛋包装盒可以选用不同的材料?设计师在选用材料时需要考虑什

48、么因 素? 驱动任务:观察分析各种材料的属性,推测设计师选用它们作为鸡蛋包装盒材料的原因。 友情提示: 1、设计师在设计鸡蛋包装盒时常使用哪些材料?鸡蛋的蛋壳轻薄易碎,不利于运输。为了 让鸡蛋在运输过程中不易破碎, 人们设计了各种鸡蛋包装盒。 常见的鸡蛋包装盒选用的材料, 有纸板、塑料、泡沫料和瓦楞纸,在农村有些地方还用稻糠式稻草。 2、用不同材料制作的鸡蛋包装盒有什么特点?这些鸡蛋包装盒选用的材料虽然不同,但是 它们都具有共同的特点: 柔软,有一定的弹性, 能有效防止鸡蛋壳因为位移发生碰撞而破碎, 它们成本低、取材容易;有些可以反复使用,有些还能环保降解。 3、用瓦楞纸箱、泡沫塑料板做的鸡蛋

49、包装盒,可以有效保护鸡蛋,能重复使用,材料简单, 并能一次装 6 个鸡蛋。防止鸡蛋在搬运过程中产生碰撞而损坏鸡蛋。 3. 教师小结 4. 作业:复习本课的内容。 13 雨伞的改进 一、教学目标 1. 科学知识 知道根据使用中遇到问题对物品进行设计,改善物品的性能。 2. 科学探究 (1)能根据物品使用过程中的问题,分析问题的根源,并做出有针对性的改进设计。 (2)能模拟物品的使用情景对样品进行功能测试和评价。 3. 科学态度 (1)愿意与他人交流分享自己的创意。 (2)愿意不断完善设计,培养精益求精的学习态度。 二、教学指引 1. 活动安排思路 活动 1: 活动题目:雨伞的问题 活动内容: 讨

50、论使用雨伞遇到的问题及其原因, 知道日常物品的设计很难面面俱到, 需要不 断改进完善。 能力要求:分析、交流 活动 2: 活动题目:雨伞的改进 活动内容: 根据雨伞使用遇到的问题及原因, 对雨伞进行改进设计; 知道针对问题对物品进 行改进设计,能使物品得到改善。 能力要求:分析、交流 2. 活动指引 生活情境:下雨天,同学们撑雨伞上学过程中背后的书包被淋湿一大片。 产生问题:在使用雨伞的过程中,你还遇到什么问题?这些问题有办法解决吗? 驱动任务: 讨论使用雨伞时遇到的问题, 分析这些问题的根源, 根据问题的原因提出初步解 决构思,筛选出最合理的构思进行设计。 友情提示: 1、针对伞太长收纳不方

51、便的问题,设计师设计了折叠伞;针对雨伞携带不方便的问题,设 计师在手柄处设计了挂绳或弯钩。 2、针对下雨天,同学们撑伞上学过程中背后的书包被淋湿一大片的问题。设计了长后摆雨 伞,加长雨伞部分伞面的长度形成一个较长的后摆,以遮挡背包,背包不会被雨淋湿。 3. 教师小结 4. 作业:复习本课的内容。 14 大自然的启示 一、教学目标 1. 科学知识 知道人类的许多重要发明都是模仿生物设计出来的产品。 2. 科学探究 (1)能举例说出一些典型的模仿生物的设计产品。 (2)根据需求,模仿生物的某种结构、功能设计实用物品。 3. 科学态度 (1)感受大自然是人类创新设计的重要灵感来源。 (2)对模仿生物

52、设计产生兴趣。 二、教学指引 1. 活动安排思路 初步了解模仿生物设计的 活动 1: 活动题目:神奇的倒钩 活动内容: 观察比较苍耳传播种子的方式和尼龙搭扣的工作原理, 方法。 能力要求:观察、类比 活动 2: 活动题目:猪笼草的启示 活动内容:模仿身边生物的结构功能,设计一个能满足人们需求的物品。 能力要求:分析、迁移、设计 活动 3: 活动题目:模仿生物的设计 活动内容: 举例介绍更多人类模仿生物而设计的产品, 知道仿生设计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 性。 能力要求:资料收集、交流 2. 活动指引 生活情境:苍耳的粘衣能力最强,这让人容易联想起尼龙搭扣的发明是否与它有关。 产生问题:尼龙搭扣的发

53、明是否与苍耳有关吗? 驱动任务: 寻找尼龙搭扣的设计原理, 学习模仿生物结构与功能的设计方法, 尝试设计实用 物品。 友情提示: 1、在自然界中,苍耳能够牢牢地粘附在动物的皮毛上,把果实传播到远处。 2、尼龙搭扣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它就是模仿苍耳这类果实的倒钩结构。 3、猪笼草是一种能“捕虫”的奇特植物。它的“笼子”是一种变态叶,由叶片的一部分发 育而变成“缶”状叶笼。叶笼上有小盖,笼盖或笼口能分泌蜜腺,会吸引昆虫前来觅食。内 壁有蜡腺, 可分泌蜡质作为润滑剂, 能阻止笼里的昆虫逃出。 底部有消化腺,能分泌弱酸性 的消化液,从而消化笼里的昆虫,以供猪笼草吸收营养物质。 4、模仿猪笼草的叶笼

54、, 选择一个窄口的玻璃瓶作为捕蝇瓶。 在瓶底放入苍蝇喜欢的食物 (如 鱼血),在瓶内壁涂上植物油,防止苍蝇爬出瓶子,设计了“自动捕蝇瓶” 。 5、模仿茅草叶缘锯齿结构而设计的伐木工具一一锯子,这是属于模仿生物结构的设计。 模仿蝙蝠寻找猎物的超声波定位原理而设计的定位设备雷达, 这是属于模仿生物功能 原理的设计。 模仿鸡蛋的圆顶形薄壳结构而设计的建筑物中国国家歌剧院,这是属于 模仿生物结构的设计。 模仿鸟类飞行而设计的交通工具飞机, 这属于模仿生物运动系 统的设计。 3. 教师小结 4. 作业:复习本课的内容。 第二单元 我是小小设计师 15 巧改废弃物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知道通过巧妙

55、的设计可以将废弃物变废为宝 2、科学探究 (1)能综合运用本单元学到的设计方法,对日常废弃物进行改造设计,变废为 宝。 (2)能对废弃物改造的样品进行客观综合的评价。 3、科学态度 主动利用设计能改造身边废弃物,培养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亲身体验把生活中的废弃物进行改造设计,变废为宝。 难点:能综合运用本单元学到的设计方法, 对日常废弃物进行改造设计,变废为 宝。 三、教学准备 准备废旧的纸盒、矿泉水瓶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的情景: 废旧物品手工作品展。这些物品都是废旧物品改造的吗? (二)新授: 1、活动一:废旧纸盒的妙用 (1)引导学生对身边的废旧纸盒进行改造设计,

56、并根据设计制作样品。通过活 动,体验到经过巧妙的设计,废居物品可以成为实用的新物品。 (2)评价我们的作品,对废旧纸盒的改造样品展开评价交流活动,引导学生客 观评价废旧物改造的样品。 2、活动二:矿泉水瓶的妙用 (1)生活中还有许多废旧物可以被改造。最后呈现了两件其他废旧物的改造作 品,启发学生通过巧妙和实践,改造更多的废弃物,为环保事业做出自己的一分 力量 (2)生活中由废旧物干燥剂包装盒改造而成的肥皂盒。也可以由废旧的饮料瓶 改造成的自动浇花瓶。 (三)讨论:根据自己的需求提出各种设计思路,怎样将废弃物改造成各种实用 物品? 五、全课小结 六、作业:尝试对身边更多的废旧物品进行设计,完成一

57、件作品。 板书: 巧改废弃物 废旧纸盒的妙用 评价自我的作品 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我是小小设计师(2) 16技术进步与设计创新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知道在设计中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可以促进物品创新设计,改善人们的生活 2、科学探究 通过查找资料,了解采用先进技术的创新设计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3、科学态度 知道基于先进技术的创新设计不断地改变我们的生活。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设计中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可以促进物品创新设计,改善人们的生活 难点:了解采用先进技术的创新设计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三、教学准备 通过查找资料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的情景: 生活情境:自手机问世以来,短短4

58、0年来,这种移动通信设备的发展可谓日新月异。 (二)新授: 1、活动一:移动电话的变化 (1)引导学生通过比较不同时代手机的功能,了解科学技术的进步对手机的设 计创新起着重大的推动作用。 (2)让学生通过学习,知道科学技术的进步是推动手机设计创新的强大力量。 基于先进技术的创新设计,使得手机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 1 J 快料*予 却吓湫财轨 伽*也琨邑 2、活动二:设计改变生活 (1)通过查找资料,制作电子文稿和手抄报等学习活动,了解身边的物品更新 换代的创新设计往往基于技术的进步,创新设计不断地改变我们的生活。 (2)教师要引导学习从“衣食住行”等多个方面收集技术进步促进设计创

59、新的 资料,如:电饭煲、洗衣机等电器的设计变化。 (三)讨论:查阅资料,结合生活实际,谈谈手机的功能发生了哪些变化?是什 么推动了它们的创新设计? 五、全课小结 六、作业:选择身边的一种物品进行调查,了解它的发展变化及其对人们生活的 影响。 板书: 技术进步与设计创新 活动的目的:移动电话的变化 设计改变生活 教学反思: 第三单元能量及其转换 17 各种各样的能量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1)认识到运动着的物体具有能量,这种形式的能量是机械能。 (2)知道能量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声、光、电、热、磁、机械运动等都是能量 的不同表现形式。 2、科学探究 (1)观察牛顿摆中小球的运动情况,解释小

60、球能多次往复运动的原因。 (2)能举出生活和自然能量的例子。 (3)能找出游乐场中具有的游乐设施。 3、科学态度 (1)对身边的能量产生兴趣。 (2)会关注能量的不同形式。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说出能量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声、光、电、热、磁、机械运动等 都是能量的不同表现形式。 难点:观察牛顿摆中小球的运动情况,解释小球能多次往复运动的原因 三、教学准备 磁铁、回形针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的情景: 为什么碰撞会把另一个球撞开呢? (二)新授: 1、活动一:运动的小球有能量 (1)在学生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各种形式的能量。如:植物生长、叶子飘 落,在上述现象中,物质都在不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