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群众文化工作的新问题_第1页
城市群众文化工作的新问题_第2页
城市群众文化工作的新问题_第3页
城市群众文化工作的新问题_第4页
城市群众文化工作的新问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城市群众文化工作的新问题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细致的基础建设工程,在时代发展中又 需要根据新的形势发展变化进行不断调整和适应。我们注意到, 改革开放以来,在发达地区的城市经济发展过程中呈现出利益主 体多元化、利益来源多样化、利益差别扩大化、利益关系复杂化 的局面,在这些地区的群众文化建设发展过程中,是否还应积极关注到一个重要的“边缘”群体,即外来人口或称之为“农民 工”的精神文化需求,并有意识地作为一个群众文化工作的长期 规划来部署并落实,对于构建完整的城市和谐社会体系可谓任重 而道远。一、发达地区城市居民的“边缘”群体改革开放以来,发达地区的经济建设取得了质的飞跃发展, 其重要的特征除市政建设呈

2、现规模化、 现代化,市民物质生活显 著提高以外,它的居住群体结构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以农民工为主体的外来人口的庞大社会群体, 为发达地区的城市经济建设发 展起到了不可轻视的巨大作用。发达地区城市的农民工,实际上包含了三种因素组成: 一是 从农村流向城市、或从欠发达地区向较发达地区的流动; 二是在 职业上从农业向工商服务等非农产业的流动; 三是在阶层上从低 收入的农业劳动者阶层向比其高的职业收入阶层流动。根据近年来有关部门的调研,以东部地区一般发达城市为 例:外来人口已占市区常驻人口 6 10左右,其中男性占 71 3,女性占 287;以建筑和服务业为主的农民工占 992;受教育程度为初中的占 7

3、1 0,小学的占 16 0, 高中的占 121,文盲占 09。这是中国东部地区大城市的 常驻人口一般情况, 还不是发达城市或经济特区常驻人口和外来 人口的比率。从农民转化为市民, 从务农转变为务工经商, 意味着两个根 本性的变化, 一是社会关系网络从以血缘地缘关系转变为以业缘 关系为主的社会网络; 二是以机会资源为象征的社会地位得到提 高。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改变了生活场所和职业的农民仍然 游离于城市体制之外,从而造成了流动农民工的生活地域边界、 工作职业边界与城市社会网络边界的背离。但是,农民工对自身的发展却持乐观的态度, 他们进入城市 并不是一种权宜之计的短期打算, 其中约有一半的人 (

4、占 494) 认为“只要能挣钱、越长越好”, 398的人认为“视情况而 定”,想“挣了一笔钱就回家”和只是“季节性打工”的分别只 占 5 5和 5 3。即便是在形势迫使其返回家乡时,也仍然 有 37 2的人认为只要城里挣钱多就尽最大可能留在城市, 179的农民工准备先回去, 但一有机会马上出来打工, 165 的准备随大流。在城市,这个特殊的群体愈来愈庞大,他们的第 二代甚至在城市出生,因此更渴望融入城市,归属城市。从城市 规划发展的角度看, 重要的是应有一个长远的观点, 要有把他们纳入城市发展体系,并最终把他们转化为市民的长期规划。因此,保障他们在城市的基本生存,除起码居住条件、衣食温饱、子女

5、 上学读书以外,同时必须重视和关注他们必要和基本的精神文化 需求。二、发达地区城市“边缘”群体的文化需求现状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措施, 不仅是物质文明充裕富足, 还在 于精神文化生活的基本保障得以满足。国家近年来大力扶持、推 进新农村文化建设,特别是加大了对农村基层文化事业发展中老 区、经济欠发达地区文化设施建设, 这些举措有力地推动了农村 地区的两个文明建设。然而,从这些地区到城市来的广大农民工 因长期离乡背井身在异地,无法享受体会到故乡的精神文化生活 “福利”;而对城市的基础文化建设的投入, 如对社区文化建设、 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投入等, 多半是直接面对城市市民的, 又因 为农民工特殊的城市

6、社会属性而无法惠顾。造成这个庞大的社会群体文化生活的“真空”和“边缘”处境,是社会文化发展基本保障的新问题。我们的社会保障机制、 特别是文化基础建设还来 不及适应这个变化。农民工长期居留在城市中, 他们的精神文化 需求同时被农村与城市忽略,无法接受到农村和城市文化建设的 社会公益事业实惠。城市农民工不仅仅需要干活挣钱,还需要基本精神文化生 活。仅以在从事建筑业的农民工为例, 一天干十几个小时可能都 很平常,工作虽然很艰辛,生活条件也很艰苦,但绝大部分农民 工认为也应当有自己的快乐, 有基本的精神文化需求。 城市里的 高楼大厦、桥梁道路、饭店酒店, 以及很多生活服务和清洁卫生, 那些最苦最累的活

7、离不开外来打工群体, 应该说这个群体为城市 的现代化进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们既然能建起高楼大厦, 并 为城市的环境卫生、 饮食起居提供了基本的服务, 也应当不仅在 这个城市工作,还会要求在这个城市长期学习、生活。从融入城 市的一个长期的相对固定的过程来看, 既然是一个有贡献的占基 本人口 10左右的社会群体,就应当得到基本文化生活享受权、人益。从农民工的文化生活现状来看, 绝大部分在工余时间只是看 电视听广播, 他们也注意通过报纸关心国家大事, 尤其是关于自 身权益方面的报道, 而往往涉及到他们的多半是负面的信息, 如 民工潮、民工荒等。 也有些媒体经常报道一些流动人口中损害社 会安定的现

8、象, 造成城市对他们的不认同感, 使之产生自卑低下 的心理感觉普遍存在。 以城市市民为消费对象的文化休闲娱乐场 所,他们只能可望而不可及, 他们不仅没有经济能力涉足这些场 所,仅就特殊的身份而言,他们中间绝大多数人都会望而却步。 而由群艺馆、 文化馆组织的社区文化活动也不能将他们有组织地 吸收进来,更无从谈起他们可以接受各类文化或文艺方面的培训 提高。我们曾在收费低廉的录像厅见过他们的身影 ( 根据政府规 定, 2005 年起江苏省已关闭所有录像厅 ) ,少数有文化的年轻打 工者会偶尔走进网吧, 更多时候他们只能在工棚或简陋的出租屋里打发剩余时间作为城市“边缘”社会群体, 农民工同是城市的纳税

9、人, 他 们中间绝大部分是遵纪守法的社会公民, 应完全和城市人平等地 享受生存发展、教育、文化等公益权益。三、关注城市“边缘”群体的群众文化开发 众所周知,文化建设需要经过长期积淀、创新、发展,并经 过接受主体长期认可参与。 它需要根据不同层次文化需求, 不同 地区文化特色, 从形式和内容上进行不断创新发展, 才能努力营 造适合人们成长的良好人文环境, 并且源源不断地施加社会主流 文化对每个人的影响。健康向上、多彩多姿的文化形态,是以文 化人、厚德载物的过程,这样的过程,能够引导人们树立建设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信念, 凝聚和振奋民族精神, 激 发人们奋发图强、开拓进取的积极性和创

10、造性。我们在介绍上述农民工构成中注意到, 占发达地区城市人口 的近 10是农民工,而这个群体的绝大部分又都是年轻力壮的 青年男女, 无论从心理或是生理特征来分析, 他们对基本的精神 文化生活的需求都是迫切渴望的。 如何关注这个至今还是属于城 市“边缘”群体的精神文化生活, 尽管它还没有被认定是社会文 化基本建设的重要措施之一, 但它已经实实在在地客观存在, 应 该引起全社会特别是发达地区城市的重视。当然,这种状况目前已经有所改善, 社会和政府已开始关注 并支持开发农民工的群众文化工作。 在他们工作生活相对集中的大型企业中,不少企业集团重视员工的业余文化生活,并将之看作企业发展的重要保障之一,为

11、改善农民工的业余文化生活做了 不少有益的尝试;在一些经济较发达地区, 也已经关注他们的文 化生活,如文化部门组织文艺节目赴建筑工地慰问演出;一些社区开展了 “城市新市民书法、 诗歌大赛”等文化活动。 但更多的 农民工在劳动之余仍处于松散居住环境中,或者是因来自相同家乡而汇集一处。他们的居住地应当属于城市的社区,也应当归纳到社区文化发展的建设目标之中。发达地区城市的基础文化建 设,特别是社区文化建设,应当为这些特殊群体住宅区,包括松 散租赁居住的外来人口划拨一定的文化发展基金,规划建设基本文化设施场所,投入必要的人力物力,包括配备群众文化工作者、 文艺辅导老师等。政府文化部门理应把他们当作社区文

12、化服务管 理范围,并主动邀请他们参加各类社会群众文化活动,他们会积极的加入到城市社区的文化活动中来, 会很乐意把自己当作城市 一员,在这个过程中将会促进城市社会安定团结,构建城市和谐社会。媒介应当积极传播开发农民工的群众文化工作。城市的媒介应更多从正面去报道城市特殊社会群体,而不是只在“法治”专栏中追逐流动人口的负面信息。 要主动报道他们在各行各业的艰 苦创业精神;传播他们熟悉并热爱的家乡文化; 沟通他们和家乡 亲人的信息往来;反映他们对在这个城市劳动生活的需求;邀请他们参加由媒体组织的群众文化活动等,都应当是城市媒介义不 容辞的使命。城市媒体起到的积极健康的推动作用,会给他们莫 大的精神温暖

13、,同时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 它所起到的 良性循环和谐社会的促进作用,不是言情小说、连载古装武侠电 视剧可以取代的。市民应当有和农民工共同享受城市文明成果的气度和礼仪。经济大潮给社会带来丰富的物质条件,但也产生一些违背人类进 步文明的陈旧观念,例如嫌贫爱富、等级分明等。众多的休闲娱 乐等消费场所因“利”经营是市场所为,我们无理由横加指责, 但城市市民心理上的防盗门要比钢筋门窗更令人感到冷漠无情。 我们应该传承民族的传统美德,营造和谐相处的社会氛围环境, 无理由排斥常驻城市的“农业人口”共同享受城市文明成果。 在 一些城市公共文化娱乐场所, 应该欢迎接纳农民工,不能因他们 的非户籍身份而拒绝他们共同享受城市文化生活。城市市民应当以平等待人的理念,以良好气度和礼仪欢迎新市民, 共同推进城 市化建设。城市“边缘”群体的群众文化开发, 是当代基础文化建设的 新问题,同时也是关系到全社会科学和谐发展的方针大计,它在深层次里体现新时期对这个社会群体的积极认同。随着我国在推进改革的过程中城乡差距逐步缩小, 城市“边缘”群体的群众文 化建设,也会如城市和新农村文化建设一样受到全社会的关注重 视。在相当一个时期内,由国家倡导并扶持的非赢利性质,并保 障广大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的各种城市文化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