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配制》教学设计_第1页
《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配制》教学设计_第2页
《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配制》教学设计_第3页
《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配制》教学设计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化学实验课“问题探究式”教学设计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 教学案例宜昌市夷陵中学 李欣“课内比教学、 课外访万家” 给我提供了一次重新审视和思考自己教学过程的机会。 在 这种大背景下, 我个人认为演示实验课的教学过程也可以有所调整。 下面就从 一定物质的 量浓度溶液的配制教学设计为例,从课堂设计到实施教学以及授课后的感想与大家分享。一、设计理念还记得我第一次上 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置 是大四实习时, 采用的教学模式就 是最传统的四部曲:介绍仪器、演示步骤、随堂练习、课堂小结。由于学生缺乏配制一定物 质的量浓度溶液的知识基础, 教学过程处于十分被动的地位, 整个教学过程基本上是教师讲, 学

2、生听,教师做,学生看。另外由于此实验主要涉及一些基本实验操作,实验过程中并没有 易引起学生兴趣的新奇现象,因而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积极性。十年历练,随着时代的变迁,教育理念的转变,自己也在这种潜移默化中改变着。设计 问题情境教学,学生自主思考、交流合作、勇于尝试,教师仅起穿针引线的作用,这就是我 本节课的设计理念。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实验是学生在进入高中学习化学接触到的第一个定量实验。 提供这样一个实验情景, 教学不能仅停留在学会操作方法上, 而还要能使学生认识 到定量实验与定性实验的不同, 帮助学生对化学的认识从定性转入定量, 从而学会具备解决 其他定量

3、实验的问题的初步能力。2、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理解配制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实验原理; 学会配制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实验方 法;认识容量瓶的用途。方法与过程: 通过对化学概念的理解, 推理实验原理的科学方法; 通过设计适合的定容仪器, 学会根据实验需要选择实验仪器的方法; 通过保障实现实验的关键出发, 掌握优化实验操作 步骤的科学方法; 通过学生实际操作中发现问题, 让学生经历在实践中完善实验的科学过程。 情感与价值观: 在从定义确定实验原理的过程中, 让学生感知化学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通过 设计适合仪器解决实验问题, 感知从实际出发解决问题的科学态度; 准确确定实验关键量的 实验设计, 培养学生

4、科学严谨的实验态度; 让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解决问题, 激发学生参与到 化学实验中的学习情感。3、教学重点和难点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二、教学过程1、教法分析本节课主要采用问题式探究法, 通过教师设问引导学生思考, 在这种交复中层层推进一 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完成必备的知识储备和相关知识的灵活运用。2、学法指导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 也要积极参与教学。 本节课中学生通过回答教师设问, 逐步完成 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同时结合高考考点和热点问题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收获成功的喜悦。3、教学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课堂引入】溶液浓度的常用表示方法有 两种。在初中我们常用溶质

5、质量分数表示 溶液的浓度。大家对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 数的溶液已经非常熟悉。通过学习了用物 质的量浓度来表示溶液的浓度,如何配制 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呢 ?请大家参照 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溶液的方法思考 应如何配制100mL O.lmol/LNaCI溶液?【提问】用这样的方法确配制一定物质的 量浓度的溶液,为什么不够准确?【提问】是否有合适的改进方案,确保溶 液的体积是100mL?【提问】上述改进的方案确配制一定物质 的量浓度的溶液,为什么还不够精确?思考,分组讨论,并派代表发言:(1)计算需要NaCI的质量为 5.85g ;用托盘天平称量5.85gNaCI 倒入烧杯中;(3)用量筒量取 10

6、0mL水倒入烧杯中,用玻璃棒 搅拌促进溶解。学生回答:结合物质的量浓度的 定义,由于溶液的体积不等于水 的体积因此不能用量筒量取 100mL水代替溶液的体积。学生回答:将5.85gNaCI固体放 入烧杯中,边用玻璃棒搅拌边加 水至100mL刻度线。学生回答:烧杯的口径较大,加 水至100m该U度线,溶液的体积 不够精确。配制一定溶质 质量分数的溶 液与制一定物 质的量浓度的 溶液有一定的 相似之处,让学 生参照进行计, 可发展学生类 比迁移能力。通过问题层层 推进,引导学生 分析完成实验 的关键因素,为 后面容量瓶的 讲解作铺垫。【过渡】实验的关键是如何确保溶液的体 积是100mL,寻找一种替

7、代烧杯的仪器,细 颈、容积100mL的装置一一容量瓶。【提问】请大家仔细观察容量瓶在结构上 有哪些特征?【提问】容量瓶的刻度线设置在瓶的细颈 上可以减少实验误差,为什么在容量瓶上 还标有温度?【提问】现在请大家对此前的实验设计有哪些步骤需要修正呢?【讲解】容量瓶在使用前要检查是否漏水, 受热、溶解或稀释操作不能在容量瓶中进 行,且不能长期存放溶液或进行化学反应。【教师演示】容量瓶的检漏操作。学生回答:容量瓶为细颈、梨形 平底的玻璃瓶,配有磨口玻璃 塞,标有容积、温度和一刻度线。学生回答:由于物质溶解普遍存 在热胀冷缩的现象,容量瓶上标 明温度主要是为了防止实验误 差。学生回答:用托盘天平称量

8、5.9gNaCI固体。转移至容量瓶 中,加水至刻度线,振荡。培养学生观察 能力。学生通过自主 修正实验操作, 可以加深对实 验过程的认识, 比单纯的教师 讲解效果好。【提问】请大家对此前的实验设计再次修正?学生回答:用托盘天平称5.9gNaCI固体,倒入烧杯中。向 烧杯中加入适量蒸馏水,用玻璃 棒搅拌溶解,待溶质完全溶解后 转移至已检漏的容量瓶中, 加水 至刻度线振荡。【过渡】下面按大家设计的实验步骤进行 称量和溶解操作。教师巡视,提醒学生操作注意点。【提问】溶解液是否可以立即转移到容量 瓶?【提问】如何将烧杯中的溶液转移至容量 瓶中呢?【教师演示】转移的规范操作,同时讲解 实验要点。教师巡视

9、,提醒学生操作注意点。【提问】转移完液体之后直接向容量瓶中 加水至刻度线是否能确保烧杯中的溶质全 部被转移到容量瓶?【教师演示】洗涤的规范操作,并将洗涤 液转移到容量瓶中,轻轻晃动容量瓶使溶 液混合均匀。教师巡视,提醒学生操作注意点。【提问】洗涤完成之后加水至刻度线有如 下两种方法:一种是直接用玻璃棒引流加 水至刻度线,二是用玻璃棒引流加水至离 刻度线12cm,再用胶头滴管滴加水至刻 度线。大家认为哪一种操作更合理?【提问】如果定容时俯视或仰视刻度线, 对溶液的浓度有什么影响?【提冋】如果定容时不小心液面超过了刻 度线怎么办?能否用胶头滴管将多余的液 体吸出?【提问】定容后盖好瓶塞,反复上下颠

10、倒 摇匀后发现液面低于刻度线,能否再加水 至刻度线?【讲解】摇匀后的溶液转移到试剂瓶中保 存,并贴好标签(注明浓度)。学生进行称量和溶解操作。学生回答:溶解液要冷却至室温 后才能转移。学生回答:若直接倒入有可能溅 出,会造成实验误差。因此应米 用玻璃棒进行引流。学生进行溶解液的转移操作。学生回答:烧杯中有残留的NaCI 溶液。学生进行洗涤的操作,并将洗涤 液转移到容量瓶中。学生回答:第二种方案更合理。学生回答:定容时俯视刻度线溶 液的浓度偏大,仰视刻度线溶液 的浓度偏小。学生回答:只能重新配置。若用 胶头滴管吸出液体会使溶液的 浓度偏小。学生回答:不能再加水至刻度 线,否则配制的浓度偏小。学生

11、完成定容、摇匀和装瓶操 作。学生参与演示 实验,充分的发 挥学生学习的 主动性,提高学 生学习兴趣。通过对比提问 将难度较大的 新知简化,符合 学生的认知水 平。通过层层追问, 帮助学生深入 理解新知,提冋 学生的认知水 平。【过渡】在配制溶液过程中,我们必须遵 守操作规范,减少实验误差的产生。【提问】若在操作过程中现如下操作,你 认为会不会产生实验误差,请明理由。(1)在溶解之后未洗涤烧杯;(2)在转移溶 液过程中有溶液溅出;(3)检漏后未将容量 瓶干燥;(4)用加热的方法促进溶解,但未 冷却即进入下一步操作。【课堂小结】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学生回答:操作(1)、(2)均使溶 质发生损失,因

12、此会使浓度偏 低;操作(3)并未损失溶质,因 而浓度不变;操作(4)溶液冷却 体积减小,会使浓度偏大。学生完成课堂小结通过对实验误 差进行分析,使 学生了解操作 的不规范带来 的问题,进一步 认识规范操作 的必要性。了解教学效果, 学生增强总结 意识。三、课后反思本节课的设计首先突出学生已有知识的作用,引导学生回忆一定溶质质量分数溶液的配制方法的基础上,进行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配制的实验设计,并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修正,促使学生在不断的比较过程中认识两种方法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更有利于知识的掌握。 其次,通过问题引导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在交流讨论的基础上认识合理操作的必要性。 同时考虑学生的知识基础及认知发展水平,设计时我们十分注意问题的呈现方式,对于较简单的问题,直接通过问题的形式呈现,由学生通过讨论加以回答;而对于难度较大的内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