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说露天考试-文档_第1页
也说露天考试-文档_第2页
也说露天考试-文档_第3页
也说露天考试-文档_第4页
也说露天考试-文档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也说露天考试 近日,在陕西某中学, 1700 余名考生整齐有序地在操场 上考试,场面宏大。考试期间,因为光照的原因,考生们还跟着 广播的统一指挥改变座位的方向。 1700 余名学生的考场,从布 置考场、考试、收卷,都是学生自己组织的。 有观点认为, 学校这一举措有形式主义倾向和炒作嫌疑, 来 回搬桌椅、摆队形折腾的是学生。也有观点认为,让学生在操场 上参加考试,这一做法形式新颖,学生也身心放松,可看作是教 育的微创新。那么,你又怎么看待这件事呢? 露天考试究竟要证明什么 王恩奎 教室是学生学习的课堂, 是求知的避风港, 是科学设计的结 晶。露天学习、露天考试,那是在受到自然灾害影响,不可抗力

2、的情况下的一种特殊的手段和临时应急措施。 在教室里学习、 考试这是一种习惯成自然的规矩, 也是学生 应有的教育保障。 把将近两千学生拉到操场上考试, 可以形成一 个拍摄新闻的靓丽图景, 但这种毫无实际意义的露天考试不过是 一场秀, “另类考试”除了一张新闻图片亮眼外, 不过是为了炒 作而已。 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 “防止作弊”已经不是在什么地方 考试的问题,而是如何监考的问题。为什么怕作弊,却不把大学 生考试、官员考试拉到操场进行,而是在教室统一进行?这不是 柿子捡软的捏吗?“锻炼与考验”的方法很多,考试不是练眼 力,在太阳底下接受阳光的考验。 操场上考试,打乱了学生的生物钟,不仅改变了学生

3、的考试 习惯,而且违背了科学规律,可能对学生造成身体和精神伤害。 俗话说:“堂屋不坐,坐猪棚,不识抬举”。千人露天考试,场 面很震憾,但效果很有限。这样做究竟是什么目的,明眼人一看 便知,这是在搞另类的“奇葩考试”吸引眼球,达到炒作目的。 教育方法不能随心所欲。天气好,不是学生操场考试的理由, 天气好,可能是学校老师心情好,但天气因素,不是学校随意把 考试弄成一场“天气游戏”的理由,如果操场考试有那么多好 处,还要教室干嘛?编个理由搞奇葩另类,学生被老师的心情绑 架成一种作秀的道具,那么这场考试是不及格的, 这个答案是很 明确的。 露天考试虽好,但更应创新的是内容 白峰 考试是当前社会中的一种

4、基本形态。 学生学习到一定程度要 考试,有月考,有期中考,有期末考,有抽考,还有会考,更有 中考和高考,研究生考试等。在社会上,有时候入职求职也要经 过考试,驾驶汽车要考试,是驾考。公务员考试,机关事业单位 选拔考试,还有五花八门的考试,好像在这个社会如果不考试, 就不能检验出每个人的水平, 也考查不出人的能力似的, 因此考 试才成为社会能力检测的基本形态 就说考试,形式也多了起来。而 1700 余名考生整齐有序地 在操场上考试,这样的场面你见过吗? 据报道,近日宜川中学的操场上就上演了这一幕。 1700 余 名学生的考场, 从布置考场、 考试、收卷,都是学生自己组织的。 考生们在宜川中学操场

5、上聚精会神地答着题。并且在考试期间, 因为光照的原因,考生们还跟着广播的统一指挥改变座位的方 向。据了解,这次室外考试是该校首次尝试。 (华商网 - 华商报) 对此,大家都发表了不同的看法, 有人支持, 觉得这是创新, 而且让学生能到操场享受到舒适的环境、 清新的空气。 反对者觉 得这是瞎胡闹,哗众取宠,把动静闹大了,是做表面文章。 其实,考试应该创新的不是形式,而是内容。露天考试的形 式再好,如果内容不变, 应试教育的思想不变, 依然是一种瞎搞, 不仅选拔不出人才,还衡量不出学生的真实水平。 当然,考试本身并不是什么让人喜欢的事,尤其是学生们, 一听考试就胆战心惊,就是成人进了考场都怕。这个

6、社会,什么 事都要经过考试, 难道平时不考试就不能检测出孩子的成绩, 看 不出孩子的品质,无法了解孩子的情况吗? 事实上, 现在的考试更需要的是内容的变化和创新, 这应该 是学生整体素质的考试, 不是应试教育的考试。 学生本身就是被 考的对象,考场就是学校,也是社会,是在实践之中。监考者就 是老师和家长, 或者说社会各方人士, 这才是需要真正创新的内 容,而不是在学校的文化考试也要创造出一种新形式, 非要闹出 些动静来。 应试教育的光环之下, 其实形式成了主要的, 似乎露天考试, 把学生放在大庭广众之下, 就能考出成绩, 考出诚信。 其实不然, 不褪去应试教育的光环, 露天考试也考不出诚信,

7、考不出最好形 式。 与其在考试形式上进行创新, 让孩子在露天考试, 不如在教 育中创新考试的内容, 并非是那些“五花八门”“乱七八糟”的 形式。考试的内容健康了,更有利于选择人才的话,那些形式就 无所谓了。 雾霾下的露天考试考出了什么 高亚洲 10月 9日,河北省发布霾橙色预警,邯郸有重度霾。网友 路边社爆料称, 邯郸市临漳县第五小学, 学生在操场上蹲着考试。 发帖人为该校一名教师, 称露天考试是由于学校设施问题, 不想 闹这么大,希望到此为止。XX局,XX局工作人员表示,对此并不 了解,需要调查后才能回复。( 2014年10月 9日新京报) 雾霾之下,无人可以安然无恙。而再去责难雾霾“无理取

8、 闹” ,即便能克制个中的情绪焦虑, 但恐怕也并无多大的实际意 义。虽说这雾霾天气,需要每个公民躬身自省,但是客观来说, 这也与某种特定的气象条件有关。 根据气象部门对此次雾霾气象 的观测,已经认定,这次雾霾主要由不利气象条件造成,其中, 空气湿度大是关键因素。而根据发帖老师的说法,之所以有露天 考试,乃是由于学校设施的问题。既然这雾霾也是防不胜防的, 那这雾霾下的蹲考是否就无可厚非了呢?首先要追问的 是,所谓的“学校设施的问题”, 到底是个什么问题呢?是真的 没办法解决,还是一个“不为”的问题?据说在考场有一个条 幅,上书“五小是我家,安全靠大家”,这样的自理自立,当然 值得肯定。但是对于一

9、所承担国家义务教育社会功能的小学来 说,对一群天真烂漫的孩子来说, 这样的号令是否太无力?更让 人所不安的是,难道当地公共财政真的连一所小学的基本设施都 不能保障吗? 其次还要追问的是,为何要在如此重霾之下还要去安排一场 考试呢?这只不过是该校的一次月考,与防不胜防的雾霾相比, 与孩子的身心健康相比,机动调整一场考试,应该成为学校的最 优选择。这是一所教书育人的学校,可能也常常把“一切为了孩 子,为了孩子的一切”这类口号挂在嘴边,但是,为什么却要让 孩子们成为雾霾之下的无辜受害者呢?素质教育的人性和温度 在哪里呢?从根本上说,雾霾下的考场,不过是驯化教育的标签, 不过是应试教育逻辑下的映现。

10、雾霾下的露天考场,是一次在错误的时间、 错误的地点做的 错误的事。一场考试过后,将为孩子的成长带来什么样的利好, 不得而知。但是,这确实是一次值得深思的考试,它考出了一个 地方公共服务的短板,也考出了一所学校的育人短板。 不要急着下结论 潘蔚雨 露天考试的消息一出,连我这个不怎么关注新闻的人也听说 了此事,上网看看原来已经上了新闻的头条。而后,也听到了不 少评论与见解。 有各种评论与见解也挺好的,毕竟各人有各人的视角与相应 的看法。只是我私下里忍不住会想,看得见的评论与见解还好, 那些在人们嘴里说的、心里想的评论和见解才真的有威力。 媒体 上见之于世的评论数也数得过来, 但是中国的人口多,真要

11、是众 口一词起来,恐怕那所学校的压力就真大了。而问题在于,露天 考试的利与弊似乎还没立刻就显现出来,目前也没见到有什么各 种数据来分析检验“露天考试”是否靠谱,有的只是各人凭着自 己的经验来解读而已。当然不是说凭着个人的经验来解读不对, 而是说到现在为止也只有依靠经验解读而无数据分析,如果读者 再不注意综合分析,这情况恐怕就有点不妙了。 其实生活中也不乏这样的场景。 有一天我饿了,在家里翻箱 倒柜只找到两根火腿肠,剥开来刚吃了一根,一个喜欢看营养类 书籍的朋友来了,看了之后就说前几天刚看书上说火腿肠是垃圾 食品,然后就引经据典地分析应该吃什么,如何才能做到营养与 热量的均衡,以及如何才能健康绿

12、色地生活, 然后逼着要我把另 一根火腿肠扔掉,恨不得要我把吃进去的也吐出来。 于是我给他 说了个事:记者在中国一贫困山区采访时看到母亲在给孩子煮方 便面,于是对孩子的母亲说,尽量让孩子少吃这些油炸的速食垃 圾食品。孩子的母亲说:“没关系,不经常吃。但是每年都会给 孩子煮一次,因为今天是孩子的生日,其实我们根本舍不得吃。” 了不起的盖茨比里面有句台词:每当你觉得想要批评什 么人的时候,你切要记着,这个世界上的人并非都具备你禀有的 条件。我把这句话也顺便告诉了我的这个朋友。他若有所思后, 还是告诉我,吃垃圾食品是不对的,他是为我好。 他的确是为我好,至少他自己是相信这句话的,而且,他看 过的那些营

13、养类的书籍上说的也是对的。然而他是不是也太不相 信我有选择合适食物的能力? 我很怀疑,如果我继续提出异议,并且坚持不扔火腿肠的话, 他会不会说:“我这么关心你,你就这样对待我? ”如果他这样 说的话,那我可糟了,毕竟他是如此关心我啊当他如此深切 又毫不利己地关心我的时候, 他已经稳稳地站在了自我牺牲的道 德高地上了。接下来我很可能会接受良心的谴责, 即使心中的确 不爽,但似乎又讲不出什么道理来。 “我是为你好。”“我对你这么好,你却这样对待我? ”这 样的话,这么多年来一直不乏于耳。 其实用这样的话迅速占领道 德高地,逼迫他人听从自己意见的做法,只不过是一种道德绑架, 是以道德之名行控制之实。道德只能律己,不能用来约束别人, 否则就是不道德的行为。而心理学上则把这种急于救助他人的行 为称之为“救助综合征”, 也叫“圣母综合征”,它本质上是对 他人智商与人格的蔑视 人与人的交往,应当是平等的、互相尊重的。互相发表一些 见解也是挺好的,但引用一句电影里经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