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铿家乡考辨_第1页
阴铿家乡考辨_第2页
阴铿家乡考辨_第3页
阴铿家乡考辨_第4页
阴铿家乡考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阴铿家乡考辨2oo6年11月第3l卷第6期湖南文理学院学报l社会科学版)journalofhunanuniversityofartsandscience(socialscienceedition)nov.20o6v01.31no.6阴铿家乡考辨梁颂成(湖南文理学院中文系,湖南常德415000)摘要:南北朝陈代文学家阴铿,把当时地跨两湖的南平郡作为自己的家乡.他是澧州作唐即今湖南省常德市安乡县人,甘肃武威姑臧只是他的祖籍,他一生的活动地域主要在长江中下游一带.了解这一点,其作品中的许多问题可以迎刃而解.关键词:阴铿;家乡;安乡县中图分类号:1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615412

2、oo6)o6008404清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称阴铿”一洗玉台之陋,顿开沈,宋之风,且觉比玉台则特妍,较沈,宋则尤媚.六朝不沦于晚唐者,全赖有此大雅君子振起而维挽之;宜乎太白仰旃,少陵推许.榛涂之辟,此功不小也”.然而,就是这样一位着名诗人,因为其出生地即家乡的不明确,长期以来被人误解,其作品亦往往得不到合理解释,甚至遭到曲解.阴铿的家乡在哪里这一问题长期以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就笔者所见,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说.一是甘肃武威说.依据是陈书本传,此说影响最大.陈史卷34(列传?文学载:”时有武威阴铿,字子坚,梁左卫将军子春之子.”-2清武威人张澍为阴铿编阴常侍诗集之时,其序开篇便称:”吾凉阴氏父

3、子若孙,皆擅文采,兼通经义,不徒以官阀称也.”3j凉”即古凉州,武威属之.从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到20世纪6o年代北京大学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参考资料,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新版辞海,王守华汉魏六朝诗一百首,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以及中国历史人物辞典,到90年代姜书阁等选注汉魏六朝诗三百首,马积高中国文学史,陈器之中国历代文学精华译注等等,都采用此说.直至1999年,汪涌豪,骆玉明中国诗学”人物传略”中,仍持此说.需要指出的是,二酉堂丛书集成初编第2219册中,张澍编阴常侍诗集后所附梁书本传,应是南史卷64中附于其父阴子春传之后的内容.经对照,除前增一”阴”字,中间”酣酒”误为”酣饮”外

4、,别无他异.梁书无阴铿传,梁书和陈书的作者都是姚思廉.两朝史书由同一人写,对于人物的编排自然会统筹考虑.二是福建南平说.朱明伦要学阴铿苦用心阴铿(晚出新亭>赏析(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出版汉魏六朝诗歌鉴赏集;此文又见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出版的汉魏晋南北朝隋诗鉴赏辞典第l417页,惟题目有异)说:”阴铿,字子坚,南朝梁,陈时人.祖籍武威姑臧(今甘肃武威).其高祖在东晋末迁南平(今福建南平),至阴铿出生已历五世,约有百年,因此可以说他是塞外血统的江南人.”l4钱仲联,傅璇琮等编中国文学大辞典”阴铿”条说:”阴铿,南朝陈诗人.字子坚,武威姑臧人.先祖于东晋末南迁,居南平(今属福建).”三

5、是湖南蓝山说.见于刘国君阴铿集注(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出版).此书同何逊集注合为一册,何前阴后.该书前言说:阴铿”原藉武威姑臧(今甘肃武威),其高祖迁南平(今湖南蓝山县),所以他有思归想石门之句.石门,即南平县附近的石门山,可见他视南平为故乡.后人也因此称他为南平人”.收稿日期:2006082o作者简介:梁颂成(1954一),男,湖南常德人,湖南文理学院中文系教授,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长,研究方向为文献学和文艺学.2006年第6期梁颂成阴铿家乡考辨四是澧州作唐(今湖南安乡)说.见于邓显鹤沅湘耆旧集.该书前编卷一按语中对此进行了详细说明:”阴氏家南平盖已五世矣,梁陈二书及南史各传皆无异词.陈振孙

6、书录解题直书日南平阴铿,不复言祖贯矣.考宋书州郡志:南平内史,吴南郡治江南,领江陵,华容诸县.晋武帝太康元年分南郡江南为南平郡,治作唐,即今之安乡,属澧州.子坚之为澧州人,无可疑者.”商务印书馆民国23年版湖南通志第5册艺文志亦称:”陈阴常侍集一卷,作唐阴铿撰.”【副五是南平说.此说来源于梁书和南史中的阴子春传.两书中阴铿之父阴子春的传记中都有“曾祖袭随高祖南迁.至南平.因家焉”的记载,于是称阴铿为”南平人”,但没有对”南平”作任何说明.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19中的阴常侍集,清丁丙善本书室藏书志卷23阴常侍集,修订本辞源等都是这种说法.归纳诸说,实际上就是两大类:一是原籍说,即“武威姑臧说”

7、;二是迁南平说,后四种皆属此.要解决这一矛盾,只要看看梁书和南史的阴铿之父阴子春传就行了.阴子春,字幼文,武威姑臧人也.晋义熙末,曾祖袭随高祖南迁,至南平,因家焉.引.阴子春,字幼文,武威姑臧人也.晋义熙末,曾祖袭随宋武帝南迁,至南平,因家焉.】我国史书历来看重祖籍,因此尽管阴子春传中已经说明从其曾祖起就南迁南平,但到阴铿时仍然只说他是武威人,而要理解其作品,仅知道其祖籍显然远远不够.从上传可见,阴子春的曾祖即阴铿的高祖,名叫阴袭,早在东晋义熙(405-418)末年,就随宋高祖刘裕从甘肃武威迁到了南平,到阴铿出生已是第五代,时间当在百年左右,故”甘肃武威姑臧”实在只能算是其祖籍,而不能算他的现

8、行籍贯.人们如果将此误为阴铿的出生地或家乡,并据此释诗,自然会出现一些勉强之处.确定阴铿家在其高祖之时就南迁”至南平,因家焉”以后,第五种说法便可勿论了,剩下的便是确定阴家所迁之”南平”是指何处的问题.历史上被称为“南平”的地方有数处,究竟哪里是阴铿的家乡,我们一个个来看.首先讨论福建南平说.福建南平,即今南平市,位于福建省中部偏北,闽江上游.1956年析南平县城区设市,1960年南平县并入.读史方舆纪要第5册卷9r7描述其沿革:“后汉建安初,始置南平县,属会稽南部都尉.孙权初立,南平民乱,讨平之,即此.吴永安三年属建安郡.晋太康初改为延平县,刘宋时县废.五代时王审知置延平镇,王延翰改为永平镇

9、.既而王延政僭号,升镇为龙津县,兼置镡州.南唐因之,寻为剑州治.元大德中复改县日南平,明朝因之.”【”查嘉靖延平府志?沿革,所载与此一致.据以上记载,从阴铿高祖阴袭南迁之时,到阴铿本人生活的梁,陈,亦即整个南朝,甚至到为他作传的姚思廉,李延寿生活的隋,唐时期,福建”南平”都不叫南平,晋代叫延平,刘宋就废了,后来到元大德年间又才有”南平”之名.很难想象,梁书,陈书及南史的作者,会将一个当时并不存在的地名作为阴铿高祖南迁的地方.因此,阴铿不可能是”福建南平”人,这是显而易见的.其次,看湖南蓝山和澧州作唐(今湖南安乡)说.一是湖南蓝山.蓝山县在湖南省南部,湘江支流舂陵水上游,邻近广东.读史方舆纪要第

10、4册卷8o载:”蓝山县,汉置南平县,属桂阳郡,后汉以后因之.隋省入临武县.唐咸亨二年(671)复置南平县,属郴州.天宝初,改为蓝山县.”【也就是说,蓝山县从西汉到隋之前一直就叫南平县;隋省之后,到唐咸亨二年又恢复为南平县,直到天宝年间改为蓝山县.这是没有疑问的.一是澧州作唐.澧州作唐今为湖南省常德市安乡县,在湖南省北部,澧水下游,东临洞庭湖,北接湖北省.据湖南省志?地理志(上册)记载:安乡县西汉为孱陵县地,东汉分孱陵置作唐县,属武陵郡.往后一直到隋朝,作唐县县名不变,所属有所变动.三国作唐设南郡治,两晋时设南平郡治,刘宋时属南平内史,齐,梁时属南平郡,陈时设南平郡治.就是说,当时的作唐县从西晋

11、开始至整个南朝时期都属于南平郡或南平内史引.这也是没有问题的.那么,阴铿的家乡到底是湖南南部的南平县,还是湖南北部的南平郡呢?我们先看本省省志和有关地方志的记载.清光绪湖南通志(三)卷160在”澧州”属下记载了阴氏一家三代的事迹.其中有关阴氏三代的籍贯交代及阴铿全传如下:阴子春,字幼文,作唐人(据元和姓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l卷纂本传但言家南平),其先武成姑臧人.曾祖袭,晋义熙末随宋高祖南迁,至南平.因家焉大宝二年(551)卒于江陵.阴铿,字子坚,作唐人,梁左卫将军子春之子.幼聪慧,五岁能颂诗赋,日千言.及长,博涉史传,尤善五言诗,为当时所重.释褐梁湘东王法曹参军.天寒,铿尝与宾友

12、宴饮,见行觞者,因回酒炙以授之,众坐皆笑,铿日:”吾侪终日酣饮,而执爵者不知(其味),非人情也.”及侯景之乱,铿尝为赋所擒,或救之获免.铿问其故,乃前所行觞筋者.天嘉中,为始兴王府中录事参军.世祖尝宴群臣赋诗,徐陵言之于世祖,即日招铿预宴,使赋新成安乐宫,铿援笔便就,世祖甚叹赏之.累迁招远将军,晋陵太守,员外散骑常侍,顷之卒.铿诗风格流丽,与徐陵,庾信相长雄,为沈,宋近体之椎轮.与何逊齐名,世称”阴何”.唐杜甫有云”颇学阴何苦用心”,又赠李白诗云”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阴铿”.甫慎许可,而称铿如此.(资料来源说明:胨书?文学传,东观余论,郡斋读书志,九家集注杜诗).阴颢,作唐人,梁侍中子春之孙.少

13、知名,梁世释褐奉朝请,历尚书金部郎.入周,撰琼林二十卷._1j3懈阴铿传后的资料来源说明,其中东观余论是宋人黄伯思撰,郡斋读书志是宋人晁公武撰,可见宋朝人已经对阴铿的诗及其有关问题进行过较为深入的探讨.直隶澧州志卷16人物?二?流寓中,亦可见阴子春,阴铿父子的合传.其开篇称”阴子春,凉州姑臧人.晋义熙末,曾祖袭随宋武帝南迁至南平郡,因家焉”_1引.这里明确指出是”南平郡”.相反,在湖南地方志有关蓝山县的记载中,却没有发现阴氏一家任何线索.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湖南通志(四)卷240在”经部易类”中收录了阴子春之曾孙阴宏道的着作,并对其家世进行了详细考证:唐:周易新传疏十卷,安乡阴宏道撰.唐书?艺文

14、志.按:阴氏自武成徙南平之作唐,四世至子春.元和姓纂言:子春生钓,监,钓孙宏道.唐札部员外郎.唐书于此处注云:颢子临涣令.颢亦见梁书?子春传.合三书考之,则宏道颢之子,钓之孙.而子春之曾孙也.钓字当不以命名,或钧之讹,监则铿之讹也.旧志以子春入流寓.故于艺文不收阴铿集,今从新化邓琮(邓显鹤次子)考定,阴氏为南平人,故子春以下孙子纂着皆录入,以见阴氏门才之盛._l刮可见,阴氏从子春以下三代为:阴钧,阴铿阴颢(钧之子)阴宏道.据此,我们认定阴铿是澧州作唐(今湖南常德市安乡县)人,应该是可靠的.阴铿是澧州作唐人,还可从其作品中找到不少印证材料.阴铿现存35首诗中,直接表达了思乡之情的至少有3首,其中

15、明确标为怀乡诗的有2首,即和登百花亭怀荆楚与和侯司空登楼望乡.我们先看前者:江陵一柱观,浔阳千里潮.风烟望似接,川路恨成遥.落花轻未下,飞丝断易飘.藤长还依格,荷生不避桥.阳台可忆处,唯有暮将朝.这是和梁元帝萧绎登百花亭怀荆楚的诗.据嘉靖九江府志卷三载:”百花亭,在府治东.梁刺史邵陵王纶建.”萧绎当时刚做江州刺史,此前他在荆州刺史任上呆了14年(普通七年526大同五年539).他在江陵结识了许多朋友,对荆州产生了深厚的感情,现在到了江州,人生地不熟,便在登亭之时产生了怀旧之感.萧绎原诗为:极目才千里,何由望楚津.落花洒行路,垂杨拂砌尘.柳絮飘晴雪,荷珠漾水银.试酌新春洒,遥劝阳台人.阴铿应该在

16、大同五年(539)以前就到了萧绎幕下,这时亦随之到了浔阳(今九江).萧绎登亭怀旧,自然牵动了阴铿的思乡之情,于是写诗和之.”荆楚”就是古代以江陵为中心的楚地荆州,阴铿家乡澧州作唐就属于荆州的中心地带.诗中的”一柱观”,据唐余知古渚宫旧事?补遗说:”宋临川王(刘)义庆在镇,于罗公洲立观,甚大,而惟一柱.”一柱观故址在今湖北松滋县东,离澧州作唐和江陵都很近.“一柱观”应是这一带具有特征性的建筑,因此阴铿把它作为家乡的象征.此外,他在另一首晚?白五洲中,也有”遥恋一柱观,欲轻千里风”的句子,想回到日夜思念的家乡,希望一阵风就走完千里远的路程,急切的心情溢于言外.再者,诗中提到的”阳台”,是当地尽人皆

17、知的传说,出自宋玉高唐赋.唐刘良为此赋作注说:”阳台,神自言之,实无有也.”显然,阴铿是借与家乡有关的传说中的地名作为家2006年第6期梁颂成阴铿家乡考辨乡的象征,不能把它落实于某处.下面再看和侯司空登楼望乡:怀土临霞观,思归想石门.瞻云望鸟道,对柳思家园.寒田获里静,野日烧中昏.信关今何益,伤心自有源.侯司空名侯安都,广东曲江人,陈武帝时任南豫州刺史,永定三年(559)迁司空,仍都督南徐州诸军事,征北将军,南徐州刺史,天嘉四年(563)夏还郡,被陈文帝赐死.因此,此诗当作于侯在徐州的永定三年至天嘉四年之间.诗中想归的”石门”,无疑是借指对柳所思的”家园”.那么,石门究竟指哪里?过去因为对阴铿

18、家乡在何处说法不一,而对”石门”的解释也就不一.刘国君阴铿集注说:”石门:此指湖南桂阳县石门山.在桂阳县西南,与嘉禾县相接.据南史?阴子春传,阴铿原籍虽是甘肃武威,但其高祖已迁南平县(即今湖南蓝山县),踞石门山很近,因此以石门山代其故乡.”_6先秦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中,朱明伦则认为:”这里诗人所想的应是今甘肃兰州附近的石门.”_1一南一北,差距何其遥远!我国以”石门为地名者各处皆有,但阴铿诗中的”石门”,我们认为只能是指其家乡澧州作唐.因为,据张步天洞庭历史地理引光绪直隶澧州志称:石门郡”梁敬帝绍泰元年(555)乙亥,梁王萧警以地降于西魏,罢天门郡,又改澧阳县为石门县,后二年丁丑(陈霸先永定元

19、年557)为北周所统”,后来,“陈控制石门郡,领石门,零阳二县,其西北部为北周所控制”_1引.澧阳为作唐邻县,其边界在战时本无定准,加上此时阴铿远在徐州,当是听说被敌国占领的家乡一带改成了石门.因此,阴铿作此诗,应在陈收复这一带之前.另外,要说”石门”是指某一具体地理实体,作唐东边和西边都有称”石门”的地方.东边有石门山,即仙庐山,其相连者为墨山,墨山北有元石山.楚辞”驰余车于元石”,指的就是这里.西边的石门在今石门县城西25里,两峰并峙,故名.这也正是石门郡,县的得名之由引.作者随侯安都一同登楼,侯赋诗怀乡,自然牵动阴铿的思乡之情.更重要的是,阴铿家乡澧州作唐一带此时正经受战乱.先是后梁投靠

20、西魏,西魏南侵,后又一度落入北周.551年阴铿父亲阴子春在江陵去世,江陵那时是这一带的政治军事中心,阴铿一家或许在此住过,当时也许还有家人在此.其侄阴颢进入北周,很可能就是此次家乡沦于北周之时.这些,都应是他”伤心自有源”的依据.至于蓝山县的”石门”,前面已作辩证,不必赘述.那么,是不是思念甘肃兰州附近的”石门”?我们以为是不可能的.其家离开祖籍已五世,写诗时,阴铿少说也是四十四五岁的人了,南北朝敌对阻隔,又无任何记载说他回过祖籍,对于离开差不多一个半世纪的祖籍,应是毫无印象了,很难想象会成为激发感情的”伤心白有源”的理由.登楼望乡,只能是感世事之离乱,伤家园之沦落,不可能去牵挂五代以前的祖籍.综上所述,陈代着名文学家阴铿,一直是把当时地跨两湖(湖南湖北)的南平郡作为自己的家乡的,我们只能认定他是澧州作唐(今湖南省常德市安乡县)人,甘肃武威姑臧只是他的祖籍,他一生活动的地域主要是长江中下游一带.了解这一点,其作品中的许多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按今天的行政区划来看,阴铿还是湖南本土第一个土生土长的着名文学家,他的出现,成为日后不断壮大的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