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药品)农药管理大变局_第1页
(医疗药品)农药管理大变局_第2页
(医疗药品)农药管理大变局_第3页
(医疗药品)农药管理大变局_第4页
(医疗药品)农药管理大变局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农药管理大变局系列报道之一:基层农技站摆空城农资零售商挑大梁 农药经营卖技术、卖服务的观念深入人心,但从业者多无农技背景 ,素质偏低 ,缺乏培训 南方报业新闻时间 :2010 年 04 月 15 日来源 :南方农村报 编者按据悉 ,农业部目前正在着手修订农药管理条例,这是完善相关管理制度 ,规范农药行业发展的契机。 南方农村报作为专业农村媒体时刻关注行业发展和政策走向,近日专程派出记者奔赴广东各地调查了解农 药行业发展壮大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反映业内人士对法规修改的利益诉求 ,揭示行业亟待弥补的制度漏 洞,以期为农药管理条例的修改提供参考和现实依据。 南农记者易旸 杨晓峰在从事农资经营前

2、,有着 10 多年的电工经历。 2009 年 10 月 ,他因原单位效益不佳被迫下岗。 为了维 持生计,两个月后 ,他拿出多年积蓄在阳山县黎埠镇开了一家门店从事农资批发和零售。“入行”不足半年, 杨晓峰并不讳言自己的农技知识非常匮乏。 今年 3月,同样对农资经营知之甚少的梁土盛也在该县杜步镇开张门店“试水”农资生意 ,不过他将业务交由 此前一直在外打工的儿子打理。 在南方农村报记者走访的黎埠镇和杜步镇的 27 家农资批发和零售店当中 ,其中 5 家的经营历史不足一年 ,而 他们的背景与杨、 梁二人也大致相当。 在他们看来 ,做农资生意虽不容易 , 但在找不到其他生财门道的乡镇里 , 这是一份养

3、家糊口的不错行当。 阳山县一些资深农资经销商介绍 ,由于 2007 年末及 2008 年初 ,农资价格猛涨 ,不少经营者发了大财 ,这吸引 了不少门外汉“下海” , 他们被业内称之为“新手”。 据估计 ,这些“新手”的数量约占阳山基层零售商的三成。在经销商眼里,零售商数量的增加并非坏事 ,对于 农民而言 ,竞争的激烈或许也能让他们享受到价格上的优惠。 不过,正如该县从事农资批发 30 多年的黄基田所担忧的 ,当前大多数半路出家的零售商普遍缺乏系统的农技 专业背景 ,接受相关培训的机会也非常有限 ,但正是这批人承担着基层农技推广的重任。 经销商担当农业推广重任 虽然是一名“新手”, 但杨晓峰并不

4、认为自己会比“前辈”们做得差。在他简陋的办公桌上,摆放着农化技术 指导类的书籍 ,一本连接网络的 11 寸笔记本电脑是他的得力助手。 “刚开始确实不懂 ,附近的乡亲们懂得都比我多 ,但现在我可以教他们怎么施肥用药了。”4 月 11 日 ,忙碌的 杨晓峰并不在意向记者提及自己当初的窘态,通过几个月的“恶补”, 他现在信心满满。面对不时前来购肥买 药的农民 ,他都要详细盘问和叮嘱一番要点 ,举手投足之间 ,俨然行家里手。 “现在卖的就是技术和服务 ,做的是回头客。”看着生意有了起色 ,杨晓峰逐渐悟出其中门道 ,他还添置了一 辆配送车 ,免费为附近村民送货。 与农资打交道 10 多年的杜步镇零售商陈

5、平也深谙此道。对于缺乏经验的农民,在推荐用药之余 ,他甚至还会 跟踪服务。用他的话讲 , “小心驶得万年船”。 在记者所调查的零售商中 ,不管是“新手”还是“前辈”, “做好农化服务”的经营之道已是业内普遍共识。 “基层农资经销商和零售商已成为农技推广的主力军,对许多新产品、新技术的普及功不可没。”该县阳城 镇经销商朱立明一语概括了当前农资经销界的现状。 而官方调查结论也证实了这种观点。 2008 年,农业部公布了对 20 个省市的 352 名农药管理、经营人员以 及 151 名农药购买人员进行的农药专项问卷调查结果,结果显示 , 当前农药市场中的经营网点已经成为农药 推广的主渠道 ,在农药管

6、理条例中规定的 7 条销售农药主渠道中 ,绝大多数是个体农药经销点 ,并且“实 实在在地承担着应当由技术部门所承担的技术推广职能。” 零售商半路出家素质偏低 然而 ,屡屡曝出的药害、 售假、农残超标等农资纠纷案件 ,反映出来的却是当前基层农药经营人员素质普遍偏 低的尴尬事实。 “这与准入门槛低有很大关系。”黄基田对阳山的情况心知肚明。近几年来,农资经营者只要交 200 元,由 县供销社开具一纸委托书 ,便可到工商部门领取营业执照, “农业部门并没有严格审核经营者的资质或进行相 关的培训。” 杨晓峰也证实 ,去年 12 月到供销社交钱领委托书时 ,有关负责人称没有时间搞培训了 ,要杨利用闲暇时间

7、自 学相关农化知识。 不少经销商透露 ,2004 年以前 ,县农业部门曾集中组织农资经营者进行过相关业务培训,同时还收取 600 元 培训费,学员需通过相关知识技能考核方能领取“上岗证”, 持证上岗,这。样但的近培几训年已经取消 ,入行 的代价仅是 200 元委托费。 “关键是没有经费。”阳山县供销社办公室辛继华股长说,自 2001 年供销社全面改革后 ,供销社变成了自收 自支的事业单位 ,整个县供销社只有 7 人,由于人手和经费都不够 ,对于培训经销商这样的活动搞得越来越少。 在记者所了解的 27 家乡镇农资店中 ,大约一半左右的经营年限在 7-8 年以上 ,这意味着也有一半左右的经营 者没

8、有获得“上岗证”而直接入行。一些资深经销商介绍,阳山县其他乡镇也基本如此。 事实上 ,这种情况在广东省乃至全国不少地区都非常普遍。这也决定了当前农资经营人员素质普遍良莠不 齐。“很多经营者特别是零售商一旦出了问题就千方百计推卸责任。”黄基田指出,由于门槛较低 ,一些经营 者对农化知识的了解甚至还不如一般农民,出现瞎配药、瞎开方的现象也不足为奇。 以农药为例 ,屡屡曝出的药害纠纷便是明证。 今年 1 月初 ,徐闻下桥镇椒农陈光海便因该镇农药店老板谢妃四 的不当配药而致百亩椒园绝收 ,损失近 40 万,事发后谢却不认账。 对此 ,广东海洋大学农学院副教授冯荣杨毫 不客气地指出 ,该经销商为了追求一

9、时蝇头小利 ,不顾具体情况给农民开“大处方”, 以致,造酿成药无害法 收拾的后果。 记者调查也发现 ,即便是当前入行较早的经营者 ,大部分也“脱胎”于原来的供销社系统,他们多为初中文化 水平 ,且未接受过专业的农技学习。凭借着农资市场发展赋予的机遇,先前的“小卒”纷纷在各自区域内树立 起江湖地位甚至发展成名震一方的大老板,成为农资经销界的中坚力量。 业内人士指出 ,经营者缺乏系统的农技知识培训 ,是整个行业从业者素质较低的主因。 虽然当前大部分企业或 多或少都会在销售区域开展相关的培训 ,但多为本企业产品的推销会 ,在当前农资流通渠道还是以经销商代 理为主的背景下 ,即便组织这样的培训 ,广大

10、直接面向农民的零售商参加的机会也不多。“零售商的提升渠道 和空间都很有限。”黄基田对此非常担忧。 农技部门“缺位、缺人、缺钱” 本应当由农技部门承担的技术推广职能被素质普遍偏低的个体经营者所替代,这不得不说是尴尬的现状。 事实上 ,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 ,我国曾基本建立起机构完整、 覆盖乡村的农技推广体系。 但随着市场经济改革 的推进,和基层供销社一样 ,农技部门也由于体制原因逐渐被“边缘化”, 部分农技人员被迫离岗、弃岗另谋 它业 ,农技推广“网破、线断、人散”已成为无奈的事实。 阳山县农技推广站分站长魏杰 (化名 )向记者抱怨 ,虽然阳山每个乡镇都设有农技站 ,但实际上只配备一名农 技员 ,

11、他们却要承担着宣传和落实中央惠农政策、推广种植技术、指导安全用药以及测土配方施肥等多项职 责。“每年上级下拨用于农技推广的经费本来就很少,而摊到各个乡镇基本可以忽略不计 ,农技推广根本无法 有效开展。” “这并不是一项轻松的差事。”魏杰毫不讳言,基层农技推广是“有责任、缺经费 ,工作落实难度大 ,自身待 遇低下。 ”而随着农资市场的放开 ,个体经营者当仁不让地成为基层农资流通领域的主力军,在这样的背景下 , 农技推广的重任自然就落到个体经营者肩上。 但是 ,政府放开了农资经营却没有提高其准入门槛,甚至门槛也“被”相应地降低 ,虽然放开经营活跃了农资 流通市场 ,但监管的缺失却造成从业人员整体素

12、质下降。不少业内人士指出 ,这是当前农资流通领域乱象丛生 的根本原因。 农药管理大变局系列报道之二:为享政策优惠农资店披马甲变合作社 ,每年参与分红 N 高要供销社以“品牌入股”或“领办成立合作社时做了大量工作”为由 时间:2010 年04 月20日来源:南方农村报 南农记者章四平 “最近工商所不允许我们合作社把农资拉到乡下卖,生意很惨淡 ,你们的分红能不能减少点月? ”154日,在 高要市新桥供销社办公室 ,某农资供应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黄有为 (化名 )与供销社负责人商讨。 4月 14-15 日,南方农村报记者在高要市多个乡镇调查发现,趁着国家大力扶持农民合作社发展之机,不少农 资零售店为了获

13、得政策优惠 ,摇身一变成了农资供应专业合作社 ,而当地供销社则以“品牌入股”或“领办成 立合作社时做了大量工作”为由 ,每年参与合作社分红。 为卖农资成立合作社 “早知道这样 ,我就不办合作社 , 直接注册个体经营了。”黄有为抱怨道 ,本以为成立合作社可以把生意做得 更好 ,谁知随着市场竞争不断激烈 ,当零售商纷纷把产品拉到农户田头销售时,他却被当地工商局告知 ,合作社 只能服务本社社员 ,不能把农资产品卖给社员以外的农户。 黄有为的农资合作社成立于 2008 年。黄有为本是高要白诸镇农民 ,6 年前开始涉足肥料经营。尝到卖肥甜 头后 ,他想开家零售店把生意做大 ,并打算和农药一起做。 200

14、8 年 5 月,他来到当地工商所申请登记农资零售店,工商所工作人员说: “注册成立农资零售,要店么须拥 有3 万元注册资金 ,要么找个肥料厂家出具产品销售委托书,不过两者都只能卖肥料 ,不许卖农药。”3 万元, 对他来说不是小数目 ,一下子难以拿出。他找了几家肥料厂,但这些厂家开出的条件是必须销售厂家肥料 15 00 吨以上 ,才给开委托书。 “这个销量对我来说想都不敢想 ,卖了好几年肥料 ,每年也就销售 10-20 吨。”黄有为说。就在犯难的时候 , 镇供销社负责人点拨了他: “现在国家鼓励发展合,作对社合作社有许多扶持政策 ,你成立家农资供应专业合 作社,不仅可以卖肥料 ,还可以卖农药 ,

15、而且成立合作社很容易 ,找5个以上的农民就可以 ,股金多少没有要求。 ” 听这一说 ,黄有为喜出望外。就这样 , 某合作社农资供应专业合作社注册成立了,随后他又成立了某农资供应 专业合作社白诸分社。 不仅我们这样 ,其他镇也有人想卖农资就成立合作社。”黄有为说。高要市金渡镇一农资供应专业合作社 理事长梁某直言不讳: “本来我想成立农资零售,后店来听说成立合作社可以免收个人所得税,最后我就找几 个农户成立了家合作社。” 高要新桥镇供销社联社负责人告诉记者 ,在高要 ,每个乡镇基本都有一家这样的农资供应专业合作社,他们或 者是零售店老板或者是想经营农资的生意人成立的。 空壳合作社有名无实 农资合作

16、社虽然成立了不少 ,但记者调查发现 ,这些合作社社员并不多。黄有为的合作社至今成立已两年,但 社员证只发出 20 来张,高要市金渡镇一农资合作社也已成立两年多,目前只有 50 多名社员 ,这些社员大都是 合作社几个股东的亲戚或朋友。 “现在最苦恼的是没人愿意加入。”黄有为无奈地说,从供销社拿了许多社员证书回来 ,送到农户手中 ,但他 们都不愿意接受。记者在采访时 ,多个农资合作社负责人都向记者反映类似的情况。 国家鼓励成立农资合作社 ,目的在于实现农资的集中采购 ,减少中间环节 ,降低流通费用和经营成本 ,确保农民 利益;同时合作社还可以指导农民合理施肥、安全用药,提高农资商品的使用效率。 农

17、资合作社有这么多好处 ,为什么农户不愿踊跃入社 ? “合作社大都是零售商成立的 ,销售的产品并不便宜 ,虽然说年底能分红 ,但只有一点点 ,还不如去别的零售店 或许同样的产品价格更便宜。”高要白土镇农户邱冬英一语中的。 记者从多个农资合作社了解到 ,同样的产品在合作社和普通零售店价格并无差别,但合作社的负责人大都解 释说 : “合作社实行分红制, 每到年底 ,根据社员在合作社一年购买产品的多少 , 按一定比例返还现金或者送些 产品。”据黄有为介绍 , 他的合作社给社员的返利是每包肥料便宜0.5 元,购买量大的社员年底再送一包肥料。 对此 ,许多农户认为分红太少 ,没有吸引力。 “成立合作社主要

18、是能获得优惠政策。”高要市白土镇一农资合作社负责人说,他在成立合作社前已经营多 年农资,那时每月大约需要纳税 200 元左右,而成立合作社后不用缴税, “生意还和平常一,我样的做合作社是 2007 年成立的 ,现已有 100 多个社员 ,但仅靠这些社员买产品根本赚不了多少钱。去年50 万营业额中 , 有一 半以上来自非社员。” 记者调查了解到 ,由于农药经营资质很难申请 ,不少人为了经营农药就找几个农户一起成立合作社,以此规避 农药经营的相关规定。 供销社品牌入股参与分红 “供销社主动鼓励我们办合作社 ,他们也有好处。”黄有为说。他的合作社和供销社签订的协议显示: “乙方 (农资合作社 )同意

19、甲方 (供销社 )以社会团体加入本专业合作社 ,成为本专业合作社的社员 ,双方平等自愿协商 , 一致同意订立如下协议条款 ,供双方共同遵守执行 ,一、乙方同意甲方以 “供销社” 的品牌为无形资产入股 (干 股), 乙方自愿每年一次性向甲方上缴股份分红1500 元。” 同样 ,高要市金渡镇一农资合作社理事长梁某给记者提供的一份协议显示相似的内容:“一、甲方积极为乙方 领办成立专业合作社 ,争取政府政策上对专业合作社的支持和扶持,使专业合作社健康发展 ,不断扩大取得效 益。二、乙方认为甲方积极帮助乙方领办专业合作社做了大量工作,乙方自愿每年分红壹仟伍佰元整给甲 方” 事实上 ,带动和发展农民合作经

20、济组织是供销社的一项重要工作。高要市供销合作联社在2009 年度工作总 结中作为工作成绩专门写道 :至 2009 年 11 月,我社发展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共有 28 家,入社农户 3000 余户 , 入股资金 215.7 万元。我社领办的高要市活道镇民丰农资供应专业合作社已发展成为具有一定代表性、示 范性、带动性、可学性的肇庆市新农村科学发展示范基地。据了解 ,高要市供销社在民丰合作社入股8万元, 而当地更多的农资合作社 ,供销社是以品牌入股的方式参与分红。 就这样 ,供销社发展合作社的政绩需求和零售店谋求合作社政策优惠的投机心态一拍即合,像黄有为成立的 这种所谓“合作社”大量出现了。有资料显示

21、,高要市供销社已成立 25 家农资专业合作社 ,其中有 22 家由 原来挂靠在供销社下的农资店转变而成。 “谁想掏这冤枉钱啊。供销社名义上是领办、品牌入股,除了帮忙办, 事了实一上下工商注册手续 , 再没有做任何工作 ,我的合作社也没有利用供销社的品牌黄有为无! 奈”地说 ,他们 2008 年成立了两家合作社 , 每年需要缴纳 3000 元的分红给供销社,“我现在一年才卖 30 多吨肥 ,每吨的利润还不到 300 元,一年到头毛 利润才 1 万元 ,档口租金就要 4000 多元,自己基本赚不到什么钱 ,都在给供销社打工。” 更让他雪上加霜的是 ,随着农资零售店增多 ,今年许多零售店都把肥料拉到

22、农户田头销售,他却被当地工商局 告知,农资供应专业合作社业务范围是 :组织采购、 供应成员所需的农业生产资料。 服务对象只限于本社社员 , 因此不能把农资产品销售给社员以外的农户。 4月7日,黄有为只好去工商所申请个体经营执照 “真后悔办这个合作社。 对供销社品牌入股合作社一事,截至发稿时,高要供销社方面拒绝回应。 农药管理大变局系列报道之三:昔日默许个体经营如今突击强令下架 阳春工商部门紧急整顿农药市场,对当地个体农药经营的相关政策问题一律拒绝回应 发布时间:2010-5-518:46:18 来源:南方农村报作者:本报记者易旸 南农记者易旸 4月14日,工商部门一纸“责令改正通知书”让占据阳

23、春农药经营市场份额达九成的个体户措手不及:“经 查,你超岀登记的经营范围,擅自从事农药经营根据无照经营查处取缔办法第九条第(一)项规定, 现责令你停止农药经营活动。” 4月16日,工商执法人员再次登门造访,严令收到通知的经营者将农药立刻下架。 正值春耕农忙,按往年惯例,大大小小的农资店均囤积着大批农药准备应市,工商部门此番动作顿时让他 们陷入困境。 无证经营曾被默许 “不准卖了也不早说。”春湾镇农资零售商袁志很气愤,他刚刚从经销商处购回了5万多元农药。但工商 部门此举却理由十足,袁志的营业执照上,经营范围只有“化肥零售”一项,不见“农药”,超范围经营 理应查处。 “整个春湾镇都是这样。”袁志辩

24、解,早在三四年前,工商部门审核个体营业执照时就没有了“农药”这 一项,但几年来个体农资店都经营农药,工商部门对此持“默许”态度。 “前几年只要交钱给工商部门就可以卖,只不过去年没有交。”袁志反映,经营农资的人都知道,肥料农 药不分家,为了经营农药,以往每年他都要上交2500元,他所了解的其他门店也是如此,只不过交费的 数额随经营规模不同而不等。 该镇另一名零售商鲁宾证实,在三四年前,个体营业执照的经营范围里有“农药”一项,但后来工商部门 称需要办理危化证才允许经营农药,但据说办理危化证需要很高成本,以零售店的实力要办下来 几乎不可能。“目前整个阳春都没听说谁有这个证。”鲁宾说,此后他的营业执照

25、上就没有了“农药”这 一项,而工商部门却“默许经营”,“每年上交2000多元,工商部门说这是管理费。” “工商部门这样做无非是想推卸责任。”袁志分析,一旦岀了农药经营使用安全问题,工商就向外公布经 营者是非法“无证经营”,随后还可理直气壮地罚款、查处。 “据说这次查处行动,主要因为海南毒豇豆事件。”鲁宾向记者透露,工商执法人员告诉他,现在风 头正紧,要他暂时先把农药下架,等过了风头再说。 当地工商层层推诿 4月15日下午,春湾镇工商所。所长黎洪湖 (下称“黎”)向南方农村报记者表示,按照农药管理条例, 个体户不属于允许经营农药的范畴,此次行动是整个阳春市工商局统一部署,他们是按照上级有关文件指

26、 示办事。 南农:据我们调查了解,阳春不少个体经营者营业执照的经营范围里并没有“农药”,但他们却一直卖了 三四年。 黎:整个阳春市都是这种情况。 南农: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这时,黎洪湖岀去接了个电话,回来后称,刚请示了上级领导,一切相关情况请到市局了解。 4月16日,阳春市工商局局长陈松才对记者说,本次行动是整个阳江市统一部署,称有关情况“请到阳江 市工商局了解。” 4月16日下午,阳江市工商局办公室主任李欢颂致电记者,称这次是按照广东省工商局的统一部署,相关 详细情况“省工商局都清楚”。而对于阳春市个体户长期“无证经营”农药的现象,他表示“不清楚。” 4月20日,记者又接到类似投诉,便再次致电阳春市工商局,询问“收费默许经营”的情况,但该局办公 室李主任对此并未作回应,称“没有资格回答记者提问,相关情况请找省工商局。” 对此,省工商局企管处负责人明确表态,对于超范围经营,只能采取变更经营范围引导其规范经营,而收 取罚款再默许经营的方式显然是不合法的 下架或将影响供给 “工商部门的做法太过武断。”4月16日,不少到袁志农资店准备购买农药的农户七嘴八舌地议论开来。 “这样等于把生意交给供销社做,供销社会垄断市场,还卖得贵。” “平常都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