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专题复习文言文训练及答案(Word版)_第1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专题复习文言文训练及答案(Word版)_第2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专题复习文言文训练及答案(Word版)_第3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专题复习文言文训练及答案(Word版)_第4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专题复习文言文训练及答案(Word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专题复习文言文训练及答案(Word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练习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郑人逃暑郑人有逃暑 于孤林 之下者,日流影移,而徙衽 以从阴。及至暮,反席于树下。及月流影移,复徙衽以从阴,而患露之濡 于身。其阴逾 去,而其身逾湿,是巧于用昼而拙于用夕矣。(选自中华寓言故事)【注】 逃暑:避暑,乘凉。 孤林:独立的一棵树。 衽:席子。 濡( r ):沾湿。 逾:通 “愈 ”,更加。(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徙衽以从阴 _ 其阴逾去 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是巧于用昼而拙于用夕矣。( 3)郑人的 “拙 ”具体表现在: _。(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4

2、)这则寓言告诉人们的道理是:_。【答案】 ( 1)移动;离开( 2)这个办法用在白天是巧妙的,而用在晚上是笨拙的。( 3)晚上也跟着树影移动席子( 4)要随机应变,顺应变化,不能仅凭经验办事,不要墨守成规【解析】 【分析】( 1) 句意为:他也挪动着自己的卧席随着树荫走。徙:移动; 句意为:树影越移越远了:去;离开。( 2)句中重点词语有:是,这;于:在;夕:晚上。句意为:这个办法用在白天是巧妙的,而用在晚上是笨拙的。( 3)文中郑人 “拙 ”具体表现在 “及月流影移,复徙衽以从阴 ”。( 4)此题考查的是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的。属于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设想合理即可。故答

3、案为:( 1)移动;离开;( 2)这个办法用在白天是巧妙的,而用在晚上是笨拙的; 是 / 吾剑之所从坠( 3) 晚上也跟着树影移动席子 ;( 4)答案示例: 情况总是在不断变化,不能只用老眼光、老办法去解决新问题,不然就会碰壁。 拘泥固执,不知变通,是不能办成事情的。 客观世界在不断运动、发展、变化,我们也一定要认识并适应这种发展变化。【点评】 考查对常见文言词(实、虚词)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本题要词语在句子里的意思,词义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 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做该题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

4、主,意义为辅;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的能力。答题时需要通晓全文大意即可; 答题时应注意,在准确理解词义,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大局之间的联系,依据体感要求来概括重点作答。2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习惯说(清)刘蓉蓉少时,读书养晦堂 之西偏一室。俯而读仰而思思有弗得辄起绕室以旋。室有洼,径尺,浸淫 日广。每履之,足苦踬 焉。既久而遂安之。一日, 先君子来室中坐,语之,顾而笑曰:“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命童子取土平之。后蓉复履其地,蹶然以惊,如土忽隆起者;俯视,地坦然,则既平矣。已而复然,又久而后安之。噫!习之中人 甚矣哉!足之履平地,而不与洼适也;及其久,则洼者若平;至使久

5、而即乎其故, 则反窒焉而不宁。故君子之学,贵乎慎始。【注】 养晦堂:刘蓉居室名。 浸淫:渐渐扩展。 踬:跌绊。 习之中人:习惯在人身上一旦形成。(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一日 / 吾日三省吾身B贵.乎慎始 / 不义而富且贵C. 顾而笑曰 / 顾野有麦场D. 至使久而即乎其故/ 温故而知新(2)请用三条 “/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俯 而 读 仰 而 思 思 而 弗 得 辄 起 绕 室 以 旋。( 3)习惯说通过一件小事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请用原文回答,并谈谈自己的理解。【答案】 ( 1) C( 2)俯 而 读 / 仰 而 思 /思 而 弗 得 / 辄 起 绕 室

6、 以 旋。( 3)故君子之学,贵于慎始。一个人学习时,初始阶段的习惯非常重要。(或:要重视学习开始阶段习惯的养成。)【解析】 【分析】( 1) A 项,前一句句意为:一天。日:天。后一句句意为: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日:每天。 B 项,前一句句意为:所以,君子求学,贵在慎重地对待开始阶段的习惯养成。贵:可贵。后一句句意为: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贵:富贵。C 项,前一句句意为:回过头笑着对我说。顾:回头看。后一句句意为:后头看到田野里有个打麦场。顾:回头看。D 项,前一句句意为:以至把长久以来的坑填平,恢复原来的状态。故:原来的,旧的。后一句句意为:已经攻克,鲁庄公问其中的缘故。故:原因,缘故

7、。故选 C。( 2) “俯而读仰而思思有弗得辄起绕室以旋”的意思是:(我)低下头就读书,遇到不懂地方就仰头思索,想不出答案便在屋内踱来踱去。“俯而读仰而思”的意思是:低下头就读书,遇到不懂地方就仰头思索。这是我读书的两种姿势,所以在“读 ”后停顿。 “思有弗得辄起绕室以旋 ”的意思是:想不出答案便在屋内踱来踱去,所以在“得”后停顿。故句子划为:俯 而 读 / 仰 而 思 / 思 而 弗 得/ 辄 起 绕 室 以 旋。( 3)解答时,需要通晓全文大意,理解文章的主旨。这篇文章通过主旨的切身经历和感受,告诉我们学习习惯的重要性,学习的初始阶段一定要养成好的学习习惯。用文章中的话就是 “故君子之学,

8、贵乎慎始”。故答案为: C; 俯 而 读 / 仰 而 思 / 思 而 弗 得 / 辄 起 绕 室 以 旋。 故君子之学,贵于慎始。一个人学习时,初始阶段的习惯非常重要。(或:要重视学习开始阶段习惯的养成。)【点评】 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断句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结合现代汉语的语法教学断句。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要求考生熟读文章,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注意结合重点语句的理解进行分析概括。【附参考译文】我年少时在养晦堂

9、西侧一间屋子里读书。(我)低下头就读书,遇到不懂地方就仰头思索,想不出答案便在屋内踱来踱去。这屋有处洼坑,直径一尺,逐渐侵蚀扩展。每次经过,我总要被绊一下。起初,我感到很别扭,时间一长也习惯了,再走那里就同走平地一样安稳。一天,父亲来到屋子里,发现这屋地面的洼坑,笑着对我说:“你连一间屋子都不能治理,凭借什么治理国家呢? ”随后叫仆童将洼坑填平。父亲走后,我读书思索问题又在屋里踱起步来,走到原来洼坑处,感觉地面突然凸起一块,心里一惊,低头看,地面却是平平整整,我别扭地走了许多天才渐渐习惯起来。唉!习惯对人的影响,是非常厉害的啊!脚踏在平地上,便不能适应坑洼;时间久了,洼地就仿佛平了;以至把长久

10、以来的坑填平,恢复原来的状态,却认为是阻碍而不能适应。因此君子求学,贵在慎重地对待开始阶段的习惯养成。3阅读下文,回答问题父亲的眼神 一个背景,让朱自清潸然泪下;一个眼神,让我终生悚然汗下。 那是我上高中时,尽管我的语文、英语成绩居班里前几名。但是数理化的成绩却出奇地差。在这样的情况下,自已估计高考肯定无望,因此,高一期未考试后,我彻底失望,决定回家务农。 因自觉惭愧,回家后听说父亲正在田里拔草,我赶紧戴上草帽,赶到田里帮忙。学都上不好,再不勤快一点,会被人骂为 “混混 ”的。顶着烈日,到了田里,我告诉父亲,不想上学了,反正学不好,还不如回家种田。 我以为父亲会勃然大怒,因为母亲去世较早,这些

11、年来他节衣缩食,对我寄予了很大希望,他当了一辈子的 “睁眼瞎 ”,不想我走他的老路。但是,父亲始终埋着头,并不理会我,好像并没有听到我讲的话。我不敢再说话了,只好随着他卖力地拔草。近晌午的太阳很毒,汗水不住地渗出来,衣服贴在身上,抬起头,父亲仍然在埋头拔草,我怎样好意思停下来。 中午,回家吃 ,父 仍然没有 我 学的事 表意 。 我 什么好?情况很不妙,我知道,越是在 干燥的夏日午后,越会有突如其来的狂 暴雨。 即将燃 的沉默,真 我忐忑不安。 父 我 : “走吧,去地里把瓜秧翻一下,要不今年就没有收成了。 ”我爽快地拿起 就走。我就不信,父 能干,我就不行! 夏日午后的太阳 在太 害了,汗水

12、把我迷糊得 不开眼睛。要在学校,正是午睡的 候,而 在,我早已呵欠 天了。看看我的老父 ,光着黑黝黝的脊梁,仍在埋 翻秧趁父 不注意,我跑到 阴底下枕着 就睡了。 好像没 多大一会儿,我就被父 推醒。 开眼,我看到父 冷冷的眼神,那眼神很复 ,既有悲哀、 望,更有期盼的鼓励, 有 多我一下子 不出的内容“娃儿,种庄稼也像做学 ,如果你不上心, 子事情都有干不好。你在地 睡 ,庄稼也会在田里 睡 ” 父 的眼神 我受不了,我的后脊早已汗流下来,不是 汗,是冷汗。? 当天 上,回到家里,我 得 身骨 都散了。摸着胳膊上已 晒脱了皮的地方,我的心乱成一 粥。? 第二天早上,天 蒙蒙亮,父 又 把我叫

13、醒。一 眼,除了看 他瘦弱的躺体、 老的面容外,又是那特有的眼神。想到父 近70 了,身体多病, 供我 ,每天仍在田 地 躬 作,毫无怨言 ,我突然坐起来,大声地喊了一句: “我 你要上学! ”? 后来的事情 得很 。高考后,我上了大学中文系。再后来到 台当了一名 者。? 尽管 离了家 , 离了父 。但那熟悉的确眼神始 占据了我的 。今夜回想起来,仍然抑制不住自已汹涌的感情。走到院子外,望着深邃的 穹和 天的繁星,我不由喃喃自 : “山一 沉默的父 啊!你的期盼,你的鞭策,你的激励, 于成就了今天的我,我永 也忘不了你的眼神! ”( 1)填空。 文段是运用第 _人称来叙述的。 ?段是按 _ 序

14、来 叙。 第 段中画横 的句子运用了_和 _的人物描写方法。( 2)第 ? 段中画 的句子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3) 要概括文段 叙了一件什么事情?( 4)文段中哪些内容是略写?哪 子些内容是 写? 什么?【答案】 ( 1)一; (事情 展的先后 ); 作描写;心理描写( 2)抒情; ;描写。( 3) 叙了 “我 ”因学 不 , 学回家 并屡屡受挫, 父 的教育和鞭策后,幡然醒悟,又返校复学,直至走向成功 件事。( 4) “我 ” 学回家的原因是略写,返校复学后的事是略写, 念父 的眼神也是略写,在家 一段 是 写。【解析】 【分析】( 1) 文以第一人称 “我 ”的口吻, 叙了 “我”因学

15、 不 , 学回家 并屡屡受挫, 父 的教育和鞭策后,幡然醒悟,又返校复学,直至走向成功的事。运用第一人称更利于情感的抒 。两 写 “我 ”因学 不 , 学回家帮父 到田里拔草, 段中分 有 “中午、午后、晚上”等表 的 ,由此可推知: 一 段是按照 (事情 展的先后)的 序来 叙的。 句中的 “拿 ”“走” 属于人物的 作描写;“我就不信,父 能干,自己就不行!”,属于人物的心理活 ,因此段 中划横 的句子运用了 作描写和心理活 描写。( 2) “深邃的 穹和 天的繁星”属于景物描写;“山一 沉默的父 啊,你的期盼,你的鞭策,你的激励, 于成就了我的今天,我水 也忘不了你的眼神! ”直接抒 了

16、 父 的 美和感激之情。所以段?中划波浪 的句子主要运用了描写和抒情的表达方式。( 3)做 先 完全文,回想一下故事的来 去脉,然后用 的 言将故事情 的几要素概括清楚即可,其中最 主要的是人物、事件、 果。要 人看到答案即能知道故事的大概情 。如:本文 叙了 “我 ”因学 不 , 学回家 并屡屡受挫, 父 的教育和鞭策后,幡然醒悟,又返校复学,直至走向成功 件事。( 4) 文 写 “在家 ” 个情 ,因 个情 我明白了父 的 辛,更重要的是在 一情 中 “我看到父 冷冷的眼神,那眼神很复 ,既有悲哀、 望,更有期盼和激励, 有 多我一下子 不出的内容”,突出了文章的中心。而“我 ” 学回家的

17、原因,返校复学后的事以及 念父 的眼神,与文章的中心,没有多大的关系,所以略写。故答案 : 一 ; (事情 展的先后) ; 作描写 ; 心理描写 抒情; ;描写。 叙了 “我 ”因学 不 , 学回家 并屡屡受挫, 父 的教育和鞭策后,幡然醒悟,又返校复学,直至走向成功 件事。 “我 ” 学回家的原因是略写,返校复学后的事是略写, 念父 的眼神也是略写,在家 一段 是 写。【点 】 本 考 分析文章叙述人才、写作 序及描写方法的能力。文章运用第几人称叙述非常 ,分清叙述者是“你 ”“我”“他”即可。文章的写作 序有 序、空 序、 序,在梳理文章内容的基 上即可正确辨析写作的 序。人物的描写方法有

18、: 作描写; 言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写;神情描写; 描写。答 要 合具体 句分析 句使用的描写方法。 本 考 分析文章表达方式的能力。文章的表达方式有: 叙、描写、 、抒情、 明五种,平 学 要掌握 五种表达方式的特点,答 要根据具体内容分析所使用的表达方式。 本 考 学生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概括文章内容,可以先迅速 , 得整体印象,同 ,可 用笔划出文段中的 渡句、提 挈 的句子、文章或文段的中心句、 性的句子。找到事件的几个要素: 、地点、人物、事件、 果。然后按照人物+事件的模式 行概括即可。 本 考 分析材料安排 略的能力。所 写,是指 能直接表 中心意思的主要材料加以具体的叙述

19、和描写,放开笔墨,写得比 充分;所 略写是指 与表 中心意思有关但不是直接表 中心意思的材料,少用笔墨, 行概括式的叙述。答 要 合具体内容 行分析。4阅读下文,回答问题。王戎 七岁,尝 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 “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注释】 王戎:西晋人,做过官,是历史上有名的“竹林七贤 ”之一。 尝:曾经。信然:确实如此。(1)解释加下划线字词 尝与诸小儿游_ 唯戎不动 _( 2)翻译句子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3)你认为文中七岁的王戎是一个怎样的孩子?【答案】 ( 1)玩耍;只( 2)树就在路边上并而有很多果实,

20、这些一定是苦李子。( 3)王戎是一个能仔细观察,善于思考,能根据有关观察进行推理判断,非常聪慧的孩子。【解析】 【分析】( 1)本题中要特别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现象、一词多义的理解。其中 “戏 ”意思是 “玩耍 ”。( 2)本题翻译需注意:子:果实;此:这;必:一定。( 3)王戎小时候,观察仔细,善于动脑筋,能根据有关现象进行推理判断;文章最后讲“取之信然 ”,说明他的推理是正确的。据此分析可知,王戎是个聪明机智,善于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孩子。故答案为: 玩耍;只 树就在路边上并而有很多果实,这些一定是苦李子。 王戎是一个能仔细观察,善于思考,能根据有关观察进行推理判断,非常聪慧的

21、孩子。【点评】 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和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结合重点语句进行分析。【参考译文】王戎七岁的时候,和一些小朋友一起玩耍,看见路边有株李树,结了很多李子,枝条都被压弯了。那些小朋友都争先恐后地跑过去摘。只有王戎没有和他们一起去。有

22、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 “树长在路边上,还有这么多李子,这必定是苦李子。 ”大家摘来一尝,果然是这样。5阅读下文,回答问题割席断交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min)过门者,宁读书如故,歆废书出观。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注释】 管宁:字幼安,汉末魏人,不仕而终。华歆:字子鱼,东帝时任尚书令,入魏后官至司徒,依附曹操父子。(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_ 宁读书如故 _( 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子非吾友也。( 3)文中管宁、华歆对片金和轩冕过门这两件小事的不同反映,导致管宁和

23、华歆断交,给你怎样的启示?【答案】 ( 1)一同或一起,共同;从前或原来( 2)你不是我的朋友了(意思对即可)( 3)启示:志不同道不合,便难以成友。真正的朋友,应该建立在共同的思想基础和奋斗目标上,一起追求、一起进步。如果没有内在精神的默契,只有表面上的亲热,这样的朋友是无法真正沟通和理解的,也就失去了做朋友的意义了(意思对即可)【解析】 【分析】( 1)此题比较容易,没有古今异义词,如 “共 ”:一同或一起。 “故 ”:从前或原来。现代汉语都有其义项。( 2)此题中注意 “子 ”是 “你 ”之意。同时注意一些特殊的文言现象,如 “子非吾友也 ”判断句的翻译。还要注意翻译完之后一定要对句子进

24、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 3)要答好此题,首先要整篇阅读文言文,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并要注意议论抒情的语句,充分把握内容,然后归纳出原文的中心,看看原文到底要表明一个什么主要观点。然后由这个观点生发出去,再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或社会实践,确定一个论点后进行论述。如可从志不同道不合难以为友的角度作答。故答案为: 一同或一起,共同;从前或原来 你不是我的朋友了(意思对即可) 启示:志不同道不合,便难以成友。真正的朋友,应该建立在共同的思想基础和奋斗目标上,一起追求、一起进步。如果没有内在精神的默契,只有表面上的亲热,这样的朋友是无法真正沟通和理解的,也就失去了做朋友的意义了(意思对

25、即可)【点评】 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和受到的启示。解答此题要在深入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阅读体验、阅读感受。解答时根据所选的句子的意思来谈启示,注意观点正确、健康,注意言之有理即可。【参考译文】管宁和华歆一同在园中锄菜。看见地上有一片黄金,管宁把这片黄金看的

26、同砖瓦石块一样毫不介意,照旧挥动锄头锄地;华歆却拾起黄金握在手里看了看然后才把它丢掉。又有一次他们俩同在一起读书,听到一个贵官从门口经过,管宁照旧读书,华歆却放下书本出去观看。管宁和他绝交说: “你不是我的朋友啊。 ”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非淡泊无以明志(_) 非学无以广才(_) 意与日去( _)(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7、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这是一篇以议论为主的文言文,主要论述修身治学,强调淡泊宁静的价值。B. 作者开篇即明确提出修身养德的要求,并指出修身养德的具体途径。C. 文中点出了成才需要具备三个条件,即立志,学习和惜时。D. “俭 ”是本文的核心词语, “淡泊 ”“宁静 ”是它的正面表现。【答案】 ( 1)明确,鉴定;增长;意志(2) 君子的品行,用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用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陶冶性情。( 3) D【解析】 【分析】( 1)本题注意 “广

28、”,是词类活用,形容词用作动词,增长。( 2)本题注意以下关键词语的意思:“夫 ”,段首或句首发语词,引出下文的议论,无实在的意义; “修身 ”,个人的品德修养;“淫 ”,过度; “冶性 ”,陶冶性情。( 3) D. “静 ”是本文的核心词语,是修身养德的基础,“淡泊 ”“宁静 ”是它的正面表现,“淫慢”“险躁 ”则是其反面表现。故答案为:( 1)明确,鉴定;增长;意志;( 2) 君子的品行,用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用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无法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陶冶性情。( 3) D。 放纵懒散就【点评】( 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

29、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2)文言文翻译首先做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定要字字落实,尤其是句中的重点词,如实词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翻译重点语句是一项综合能力的体现,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文言词汇知识储备,还要有一定的古汉语知识,同时要求语言表达流畅与优美;( 3)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既可作答。【参考译文】君子的操守,(应该)恬静以修善自身,俭朴以淳养品德。不把眼前的名利看得轻淡就不会有明确的志向,不能平静安详全神贯注地学习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学习必须静心,才识需要学习,不学习无从拓广才识,不

30、立志不能学习成功。沉迷滞迟就不能励精求进,偏狭躁进就不能冶炼性情。年年岁岁时日飞驰,意志也随光阴一日日逝去,于是渐渐枯零凋落,大多不能融入社会,可悲地守着贫寒的居舍,那时(后悔)哪来得及。7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文后小题。沧州刘士玉孝廉,有书室为狐所据。白昼与人对语,掷瓦石击人,但不睹其形耳。知州 平原董思任,良吏也,闻其事,辄自往驱之。方入书室,忽檐际朗言曰: “公为官颇爱民,亦不取钱,故我不敢击公。然公爱民乃图好名不取钱乃畏后患耳故我亦不避公。公休矣,毋多言取困 。 ”董狼狈而归,咄咄不怡者数日。刘一仆妇甚粗蠢,独不畏狐。狐亦不击之。或对语问其故,狐曰: “彼虽下役,乃真孝妇也。鬼神见之犹敛

31、避,况我曹乎? ”刘乃令仆妇居此室。狐是日即去。(选自阅微草堂笔记,有删改【注】 知州:官职名称。 取困:自取尴尬。(1)解释下面句中划线的词。 有书室为狐所据_ 然公爱民 _ 辄自往驱之 _ 公休矣 _(2)用 “ / 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然 公 爱 民 乃 图 好 名 不 取 钱 乃 畏 后 患 耳 故 我 亦 不 避 公。(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鬼神见之犹敛避,况我曹乎?( 4)结合全文,用自己的话简述刘士玉 “令仆妇居此室 ”的原因。【答案】 ( 1)被;然而;就;停止( 2)然公爱民乃图好名 / 不贪钱乃畏后患 / 故我亦不避公。( 3)鬼神见了你都要回避,何况

32、我呢?( 4)因为刘士玉想让狐离开自己的书房,而狐遇到真正孝顺的妇人会躲避,所以为了赶走狐狸就让妇人住书房。【解析】 【分析】( 1)本题中的 “为 ”是 “被 ”; “休 ”是古今异义词, “停止 ”的意思。( 2)语句 “然公爱民乃图好名不取钱乃畏后患耳故我亦不避公”的意思是:但你爱民是为了图一个好名声,不贪图钱财是怕以后被追究罪责,所以我也不回避你。故正确的句读是:然公爱民乃图好名 / 不贪钱乃畏后患 / 故我亦不避公。( 3)在此题中,要注意 “犹(还)、敛避(收敛躲避)、况(何况)”的意思,必须翻译出来。( 4)依据 “彼虽下役,乃真孝妇也。鬼神见之犹敛避,况我曹乎? ”这一语句可知

33、:刘士玉想让狐离开自己的书房,而狐遇到真正孝顺的妇人才会躲避,所以为了赶走狐狸就让妇人住书房。故答案为: 被 ; 然而 ; 就 ; 停止 。 然公爱民乃图好名 / 不贪钱乃畏后患 / 故我亦不避公。 鬼神见了你都要回避,何况我呢? 因为刘士玉想让狐离开自己的书房,而狐遇到真正孝顺的妇人会躲避,所以为了赶走狐狸就让妇人住书房。【点评】 本题考查解释文言文中实词的意义。答题时应注意,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答题时应注意,文言文的朗诵节奏一般按意义划分,以不破句为原则,大致有以下几种

34、情况:按词语断,主谓之间断句;语词后停顿;句首表连接的词后停顿;介词前停顿。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答题时应注意,要注意抓住句中的关键词句,把关键词句翻译准确,另外,还要注意对特殊句式的翻译,尽量做到通顺、流畅,表意清晰。 本题考查的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答题时应注意,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附参考译文】沧州孝廉刘士玉,有间书房被狐精所占据,狐狸白天和人作答对话,还向人投掷瓦石,但却看不到他的形貌。时任沧州知州的平原人董思任,是个优秀的官吏,听说这件事之后亲自前往驱赶作怪的狐狸。刚刚开始口若悬河的大谈特谈人

35、妖不属同类应该互相回避的道理,就听见房檐间朗声说道: ”你作官很爱民,也不贪取钱财,所以我不敢用瓦石砸你。但你爱民是为了图一个好名声,不贪图钱财是怕以后被追究罪责,所以我也不回避你。董大人你差不多就可以了,再不要多言自取尴尬了。”董思任听后狼狈而归,好几天都闷闷不乐。刘士玉的一个女仆很是粗拙愚蠢,但偏偏她不怕狐狸,狐狸也不用石头投掷攻击她。有次对话的时候,有人因为这事向狐狸询问其中的缘由。狐狸说:“她虽然是个卑下的奴仆,但却是个真正的孝妇。鬼神见了都要回避,何况我这样的狐怪呢?”刘士玉就命令这个女仆住在这间屋子里,狐怪当天就离去了。8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论语十二章(节选)子曰: “学而时习之

36、,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子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子夏曰: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吾日三省吾身 _ 不亦说乎 _ 思而不学则殆 _ 为人谋而不忠乎_( 2)将下面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3)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中的 “朋 ”指什么样的人?为什么会 “不亦乐乎 ”呢?从中可以看出孔子对学习与交流有怎

37、样的态度呢?【答案】 ( 1)每天;同 “悦 ”愉快;疑惑;竭尽自己的心力( 2)广泛地学习并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发问求教并能多思考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了。( 3) “朋 ”指志同道合的人。有志同道合的人聚在一起研究问题当然是高兴的事,更是一种乐趣。可以看出孔子愿意与别人切磋探讨学问,把这当作乐事。【解析】 【分析】( 1)解释文言文实词意义包括:重点动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同时注意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日:名词作状语,每天;通假字,同 “悦 ”愉快; 殆:动词,疑惑; 忠:动词,竭尽自己的心力。 说:( 2)翻译出来的句子要做到字字准确,忠于原文,通顺规范。笃志

38、:志向坚定。笃,坚守。切问而近思:恳切的发问求教,多思考当前的事情。切,恳切。仁:仁德。句意是:广泛地学习并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发问求教并能多思考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了。( 3)仔细阅读文章,在正确理解字词意思的基础上通译全文,提炼概括文章内容,比较分析作答。朋:同门;一同学习者;弟子;志同道合的人。孔子认为以学习为乐事,愿意与志同道合的人切磋探讨学问,把这当作乐事做到人不知而不愠,反映出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故答案为:( 1) 每天; 同“悦 ”愉快; 疑惑; 竭尽自己的心力。( 2)广泛地学习并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发问求教并能多思考当前的事情,仁德就

39、在其中了。( 3) “朋 ”指志同道合的人。有志同道合的人聚在一起研究问题当然是高兴的事,更是一种乐趣。可以看出孔子愿意与别人切磋探讨学问,把这当作乐事。【点评】( 1)本题考查解释文言文中实词的意义。答题时应注意,对重点实词的解释,是学习文言文最基础的一项,对重点字词解释正确了,才能进一步理解句子,弄清全文大意。其中要特别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现象、一词多义的理解。(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答题时应注意,句子翻译也是文言文阅读的一个常考题型,翻译句子时,要注意抓住句中的关键词句,把关键词句翻译准确,另外,还要注意对特殊句式的翻译,尽量做到通顺、流畅,表意清晰。( 3

40、)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答题时应注意,解题时要认真审清题干,确定信息筛选的标准,按照规定的范围、角度、逐句逐段,找准相关的信息部位,确定具体语句,准确表达。【附参考译文】孔子说: “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曾子说: “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孔子说: “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 ”孔子说: “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只

41、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疑惑。”子夏说: “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9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一)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 “尊君在不? ”答曰: “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 “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二)(节选自世说新语)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 “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 “未闻孔雀是夫子

42、家禽。”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曰: “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年四岁时,与诸兄共食梨,融辄引小者。大人问其故,答曰:“我小儿,法当取小者。是宗族奇之。(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节选自世说新语) 太丘舍去 _ 相委而去 _ 下车引之 _ 尝与诸小儿游 _ 取之信然 _ 大人问其故 _(2)下列句子中的“之 ”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 诸儿竞走取之(代“李子 ”)B取.之信然(代“李树 ”)答”由C. 人问之(代 “王戎 ”) D. 由是宗族奇之(代(3)对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孔融 ”)A. 看道边李树

43、多/ 子折枝 / 诸儿竞走/ 取之唯戎不动。B. 看道边李树/ 多子折枝/ 诸儿竞走取之/ 唯戎不动。C.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 诸儿竞走取之/ 唯戎不动。D.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 诸儿竞走取之唯戎/ 不动。(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 5)元方和杨氏子性格上有什么相同之处?请结合两文内容简要分析。【答案】 ( 1)离开;舍弃;拉;曾经;确实,的确;原因( 2) B( 3) C( 4) 您与我父亲相约在中午,到了中午还没来,就是您没有信用;对着别人的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您没有礼貌。 生长在路边的李

44、树却多果子,那么这些李子肯定是苦的。( 5)他们都机智聪慧,能言善辩。元方面对父亲友人的指责,不卑不亢地指出友人不讲信用且没有礼貌,用言语维护了父亲的尊严;杨氏子面对父亲友人的玩笑话反应机敏,立即将“孔雀 ”与 “孔家的禽鸟 ”联系在一起回敬了客人。【解析】 【分析】( 1)本题考查解释文言文中实词的意义。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去:动词,离开;委:动词,舍弃;尝:时间副词,曾经。( 2)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要确定词语在本题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平时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词。首先要

45、明确每组题目中这个词的正确解释或用法,再作比较,得出正确选项。取之信然:人们摘下李子一尝,果然是这样。之:代指李子,不是李树, B 项错误。( 3)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首先要通读全文,理解句子主要意思,在此基础上再根据文意和常用的断句方法加以判读。句子意思是:看见路边有株李树,结了很多李子,枝条都被压弯了。那些小朋友都争先恐后地跑去摘,只有王戎没有动。所以断句为: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 / 诸儿竞走取之 / 唯戎不动。( 4)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注意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要通顺连贯;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以及省略句、被

46、动句、倒装句等特殊句式的翻译。注意 “期、无信、无礼、此必 ”等字的解释。( 5)本题考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在分析人物形象时文言文与现代文的方法基本上是一致的。一是结合具体的事件来分析。二是抓住作者运用的各种艺术手法来分析。三是从文章整体内容上分析人物形象。元方和杨氏子性格上的相同之处:机智聪慧,能言善辩。二人年龄虽小,但是机敏聪慧过人,元方面对父亲友人的指责,立即做出反应,不卑不亢地指出友人不讲信用且没有礼貌,用言语维护了父亲的尊严;杨氏子面对父亲友人的玩笑话反应机敏,客人把杨梅果戏说成杨家的水果,杨氏子立即将“孔雀 ”与 “孔家的禽鸟”联系在一起回敬了客人,小孩反映迅速并能用孔雀鸟回应,

47、真是聪明过人。故答案为:( 1)离开;舍弃;拉;曾经;确实,的确;原因。(2) B;( 3) C;( 4) 您与我父亲相约在中午,到了中午还没来,就是您没有信用;对着别人的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您没有礼貌。 生长在路边的李树却多果子,那么这些李子肯定是苦的。(5)他们都机智聪慧,能言善辩。元方面对父亲友人的指责,不卑不亢地指出友人不讲信用且没有礼貌,用言语维护了父亲的尊严;杨氏子面对父亲友人的玩笑话反应机敏,立即将“孔雀”与 “孔家的禽鸟 ”联系在一起回敬了客人。【点评】( 1)本题考查解释文言文中实词的意义。答题时应注意,对重点实词的解释,是学习文言文最基础的一项。要特别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

48、、词类活用现象、一词多义的理解。古今异义词:去、委、尝,不要用现代汉语意义解释。( 2)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答题时应注意,文言文中有一些词是一词多义,要确定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在平时文言文的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一词多义的单音节词。 B 项指代李子果实,不是李子树。( 3)本题考查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答题时应注意,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常见的断句方法有:语法分析、对话标志、常见虚词、结构对称、固定句式等。(主谓结构,省略主语,大家)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 (主谓结构)诸儿竞走取之 / (转折)唯戎不动。( 4)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

49、翻译。答题时应注意,翻译文言文句子要遵循“一一对应,字字落实 ”的原则,要做到字字准确,忠于原文,通顺规范。君:您;家君:父亲:期:相约;此必苦李:那么这些李子肯定是苦的。( 5)本题考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答题时应注意。先疏通文意,了解内容,概括人物性格从言行入手。可以直接摘取对人物评价的词语,也可以自己结合相关的语句进行概括,学会结合原文从原文中找到依据。相同点:机智聪慧,能言善辩,再结合内容分析作答。【附参考译文】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一个九岁的儿子,非常聪明。有一天,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水果中有杨梅。孔君

50、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说:“这是你家的水果。”孩子马上回答:“我可没听说过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有一次)和小朋友们一起玩耍,看见路边有株李树,结了很多李子,枝条都被压弯了。那些小朋友都争先恐后地跑去摘,只有王戎没有动。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这树长在路旁,却有这么多李子,这李子一定是苦的。”(人们)一尝,果然是这样。孔融四岁时,与众兄弟一同吃梨,孔融只挑了个小的梨,大人问他原因,孔融说:“儿子年纪小,应当拿小的梨。”因此,整个宗族的人都认为孔融不同寻常。10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炳烛 夜读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 “何不炳烛乎?

51、”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 “盲臣 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 之明。炳 之明,孰与昧行曰: “善哉! ” 乎? ”平公 学初, 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 中多 。 曰:“孤 欲卿治 博士邪!但当涉 , 往事耳。卿言多 ,孰若孤?孤常 ,自以 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 阳,与蒙 ,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 “士 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 事之晚乎!” 遂拜蒙母, 友而 。【注】 炳 :点 。 盲臣: 盲人,故自称 盲臣。 昧行:在黑暗中行走。(1)解 下面句子中的划 。 恐已暮矣 _ 盲臣安敢 其君乎_ 士 三日,即更刮目相待_ 及 阳 _(2)用 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